王绾是秦国人,家族和王室也有联姻,他思虑这个不是一天两天了,这干系到天下格局的稳定,甚至他们这些秦朝族人的性命,他不得不力荐。
他跪倒在地:“陛下,这人在,念想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六国后人思念旧朝,导致后世江山动摇。此一决,无后世患,陛下啊!”
嬴政看了一眼旁边的廷尉李斯,李斯知道自己要说点什么了,因为饶六国投降的王族将相不死、迁于咸阳,是他的主意,他想让天下念嬴政的好,再加上他是个楚国人,视角更为客观一些,还有,他也不想手上粘太多血。
但现在情形有点特殊,因为前些日子,他和王绾就有过一次历史性的庭辩,那次是他赢了。
那次庭辩,丞相王绾花了近一年时间,在秦国大军还在收城掠地的时候,他就开始联合赢氏王族、各公子、以及平定六国的功臣们,在商议帝号那天,向嬴政建议,按周朝的方式,把诸王子和功臣封为各地诸侯王,理由是便于管理,但私下,却是满足大家裂土封侯的美梦。
当时满庭附喝,唯独廷尉李斯出来反对,他建议将天下按郡县制划分,由中央直接派官员管理,他说这样才能避免自周文、武王以来,任人唯亲,诸侯割据,中央权利羸(léi)弱,从而导致自春秋战国至今,几百年战乱不断的局面。
那场辩论最后以嬴政拍板定调结束,采用了李斯之论。
***
本来把这件事下廷议就是嬴政的缓兵之计,因为这件事他早就和李斯达成共识,他要结束这诸侯纷争的局面,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大国家”。
但人心都是自私的,哪个王侯功臣不想有块自己的小土地,在里面和皇帝一样作威享福,但嬴政不想。
李斯明白皇帝的心思,嬴政想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开国皇帝,把自己名字印刻在历史上,当然不希望以后留骂名,希望天下认为他仁德。
加上嬴政自己童年的种种经历,他深知冤家宜结不宜解,血债还需世代的血债还,他想尝试一种和以往不同的方式,所以当李斯推荐这个“不以杀戮平天下,以怀德治之”的方案时,他欣然同意了。
但有些话,嬴政自己不好说,因为秦国这些贵族、功臣们也是一股很大的势力,有时候需要李斯这个局外人来挑头、破局,当先锋军(替罪羊)。
所以李斯也是如履薄冰,他是个楚国人,一路披荆斩棘才到现在的政治地位。在这个庙堂之上,嬴政的信任,是他唯一的政治资本和后台,如果哪天他把自己当弃子给用了,丢车保帅,也不是不可能的。
而且这已经是最近一段时间,自己第二次驳斥丞相王绾的建议了,虽然他们都是老东西了,李斯今年六十四岁,王绾比他还大一岁,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头了。
他不想让这个三朝元老下不来台,因为他的背后,站着的是整个秦朝旧式贵族集团,他们的利益动不得,如同冰山,玩好了叫冒险,玩不好,叫覆灭。
***
李斯想了想,在旁拱手谏言:“陛下已令将六国降卒充至徭役,刀兵收至宫中筑为金人,并饶这六国遗脉不死,就是想让天下记得秦国和陛下的仁德,让天下告别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相信,黔首(百姓)们,会知道的,这些六国王孙,会知道的。”(注:秦代百姓以黑巾裹头,黔首便成百姓代名词)
王绾抬起头来,看着李斯,上次自己筹备了一年的谏言被他打乱,心里就憋着火,但那只是封不封侯的事,封了锦上添花,不封不至于死人。但今天他建议的事牵扯到秦国王族后来的命运,自己不能输给这个外人。
他豁出去了,指着李斯说:“陛下,李斯是楚国人,而我是秦国人,陛下也是秦国人,今天说句不该说的话,如果今天被灭的是秦国,我作为秦国人,陛下作为秦国人,只要我们不死,心心念念想的,一定是为故国复仇。所以,六国王孙贵族不除,这天下的根基就不稳,哪来什么二世三世乃至万世……!”
“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