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5500000002

第2章 诗歌 (2)

乘舟河上,听闻随风传来的乡村音籁,勾起了“我”对童年的追忆。在第一节诗中,前四行是单纯的写景,将一幅初秋闲适的乡村景观呈现在读者眼前。后四行的视点则有所转换,“我”出现了。同样是水波音籁,却变为“我”的所见所闻,进而是“我”之所感与童年的契合。乡村的景色逐渐与“我”的情愫融会起来,望见碧空白云穿行的自由飘逸,激起了“我”抛却世俗的渴望。疲于世事,渴望回到无忧无虑的孩童时代是人们共通的情结。“我”在最后一节也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这种渴望。全诗整饬优美,有着徐氏诗歌惯有的风格。惬意乡村景观的描写中,透露出疲惫和厌倦的情绪。

夜半松风

阅读指导

这首诗创作于1922年2月22日,最初刊载于1924年7月11日的《晨报文学旬刊》41号,1925年8月收入《志摩的诗》。写作这首诗的这一年,徐志摩与原配张幼仪正式离婚,对林徽因的眷恋与追求有增无减。“松风”常见于古代诗词书画,具有高洁肃穆的气质。在夜半松风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塑造了一个孤独苦闷的梦魂形象,从中不难窥见诗人内心的郁结与苦闷。

这是冬夜的山坡,

坡下一座冷落的僧庐,

庐内一个孤独的梦魂:

在忏悔中祈祷,在绝望中沉沦——

为什么这怒叫,这狂啸,

鼍鼓与金钲与虎与豹?

为什么这幽诉,这私慕?

烈情的惨剧与人生的坎坷——

又一度潮水似的淹没了,

这彷徨的梦魂与冷落的僧庐?

美文解读

全诗的前三行顶针,由山坡到坡下,由僧庐到庐内,呈现出从远景到近景再到特写这样层层推进的动态画面。梦虚幻魂缥缈,一个孤独者渴求从宗教中得到解脱,却还是陷于绝望的深渊。梦魂寻求解脱,却无力挣脱,在绝望中焦灼得近乎癫狂。这梦魂的怒啸是否是奋起抗争的前奏?是理想的覆灭还是情感的沦陷,让这梦魂在夜半幽诉?最终,人世的苦痛如同梦魂的心魔,将梦魂与周遭湮没。无论是政治失意的讽喻或是情感失落的暗示,都是无法救赎的焦虑、哀痛与覆灭。

石虎胡同七号

阅读指导

1916年,梁启超为了纪念刚病逝的蔡锷将军,创办了以蔡将军的字“松坡”命名的图书馆。松坡图书馆的分馆是外文部,就坐落在西单石虎胡同七号。1922年,徐志摩与原配夫人张幼仪结束了在他看来没有爱又没有自由的婚姻,并从英伦归国。1923年徐志摩在松坡图书馆的外文部工作。在石虎胡同七号,徐志摩发起了具有文化沙龙性质的聚会,并逐渐发展形成了著名的新月诗社。这首诗就是这一年所作。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体会徐志摩对“新月”发祥地的美好情感,也能充分感受徐氏“诗化生活”的人生理想。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荡漾着无限温柔;

善笑的藤娘,袒酥怀任团团的柿掌绸缪,

百尺的槐翁,在微风中俯身将棠姑抱搂,

黄狗在篱边,守候睡熟的珀儿,他的小友,

小雀儿新制求婚的艳曲,在媚唱无休──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荡漾着无限温柔。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淡描着依稀的梦景;

雨过的苍茫与满庭荫绿,织成无声幽瞑,

小蛙独坐在残兰的胸前,听隔院蚓鸣,

一片化不尽的雨云,倦展在老槐树顶,

掠檐前作圆形的舞旋,是蝙蝠,还是蜻蜓?——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淡描着依稀的梦景。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轻喟着一声奈何;

奈何在暴风雨时,雨捶下捣烂鲜红无数,

奈何在新秋时,未凋的青叶惆怅地辞树,

奈何在深夜里,月儿乘云艇归去,西墙已度,

远巷薤露的乐音,一阵阵被冷风吹过──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轻喟着一声奈何。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沉浸在快乐之中;

雨后的黄昏,满院只美荫,清香与凉风,

大量的蹇翁,巨樽在手,蹇足直指天空,

一斤,两斤,杯底喝尽,满怀酒欢,满面酒红,

连珠的笑响中,浮沉着神仙似的酒翁──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沉浸在快乐之中。

美文解读

全诗每节均以“我们的小园庭”开始,又以“我们的小园庭”收尾,体现出了诗人对小园庭强烈的归属感。小园庭的温柔、梦幻、无奈与快乐也都是“我们的”。每节的首末两行相同,前后呼应。首行叙述,末行抒情,情绪流淌得自然清新。

第一节以拟喻的手法写出了小园庭中温情脉脉的景致。诗人笔下的小园庭,荡漾着无限的柔情。第二节写出了小园庭雨后朦胧的韵致,且每行均押ing韵,带着一丝梦的清幽。第三节写小园庭的凋零孤寂。小园庭纵使美好,也总有面对自然规律的种种无奈。不过,全诗的基调并未因这接连的“奈何”而消沉。诗人笔锋一转,写出了小园庭不仅有自然的美,更有人一样的欢愉。接下来,就是小园庭带给人们的欢乐了。蹇翁为时任松坡图书馆总务部主任的蹇季常先生。此诗最初发表的时候,就有“赠蹇季常先生”的副题。蹇先生是梁启超挚友,也是松坡图书馆的实际管理者。他左足因饮酒至疾,却还是会友必饮,大碗海量。“大量的蹇翁,巨樽在手,蹇足直指天空”生动地写出了蹇翁放浪形骸,怡然自得,飘然若仙的情态。“我们的小园庭”中的蹇翁有着不少陶翁的神韵。小园庭里洋溢着的快乐正是这些鸿儒友人谈笑畅饮的快乐。这四节诗起承转合,构成了一幅圆融的图景。

“我们的小园庭”既有世间温情,又不乏梦境般的诗情画意,她并非全然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她也有无可奈何的哀婉。然而只消如蹇翁一醉一陶然,便依旧能在小园庭中觅得诗性盎然的惬意人生。

残破

阅读指导

这首诗写于1931年3月,初载于1931年4月《现代学生》第1卷第6期,1931年8月被收入徐志摩自编的最后一本诗集《猛虎集》。这一年年初,徐志摩远离上海赴北京的两所大学教书,同时又有上海的编辑工作,可谓是疲于奔命。徐志摩把上海视作让他形销骨立的魔窟,害怕自己在上海陷入各种痼疾。他希望这次北上能让他“重行认真做事”,“扭回习惯,起劲作人”,“重新打出一条光明路来”。从这首诗中,我们也略能窥见诗人于疲态中奋起的复杂心境。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当窗有一团不圆的光亮,

风挟着灰土,在大街上

小巷里奔跑:

我要在枯秃的笔尖上袅出

一种残破的残破的音调,

为要抒写我的残破的思潮。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生尖角的夜凉在窗缝里

妒忌屋内残余的暖气,

也不饶恕我的肢体:

但我要用我半干的墨水描成

一些残破的残破的花样,

因为残破,残破是我的思想。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左右是一些丑怪的鬼影:

焦枯的落魄的树木

在冰沉沉的河沿叫喊,

比着绝望的姿势,

正如我要在残破的意识里

重兴起一个残破的天地。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闭上眼回望到过去的云烟:

啊,她还是一枝冷艳的白莲,

斜靠着晓风,万种的玲珑;

但我不是阳光,也不是露水,

我有的只是些残破的呼吸,

如同封锁在壁椽间的群鼠,

追逐着,追求着黑暗与虚无!

美文解读

此诗题为《残破》,全诗反反复复出现了十个“残破”,弥漫着浓重的阴暗压抑。四节诗都是以“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开始,夜已深,人深坐,缺月、风沙,笔尖是枯秃的;夜凉侵体,暖气是残余的,墨水是半干的;丑怪的鬼影,绝望的枯木——外在的一切皆是灰颓。只剩下“我”在坚守着,用残破构筑残破。前三节的“我”如同在地狱中进行顽抗的自我救赎一般,在无边的幽暗中无比决绝。第四节诗中圣洁的“她”瞬间让刚才还如斗士般顽抗的“我”自觉如此卑微,如此绝望,似乎刚才在深切的残破中坚强的抗争都成了碌碌无为的徒劳。“她”似乎是那个遥不可及的理想。“我”却无力维护或是增添她的一丝美好。“我”不是阳光露水,“我”的所有均已残破,一切的操劳终是黑暗、虚无……八个多月后,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结束了自己短暂而优美华丽的一生,更为这首《残破》增添了谶语一般的鬼魅色彩。

朝雾里的小草花

阅读指导

1924年8月,徐志摩与泰戈尔在香港辞别后,住在庐山时创作了《庐山小诗两首》,这是其中的一首。在收入1925年版的《志摩的诗》时诗人做了一些改动。徐志摩总是忘情于自然的种种,又为自然中的种种所陶冶,进而发现人生的性灵。这首小诗就生动地展现了徐氏自然之子的本性。

这岂是偶然,小玲珑的野花!

你轻含着鲜露颗颗,

怦动的,像是慕光明的花蛾,

在黑暗里想念着焰彩,晴霞;

我此时在这蔓草丛中过路,

无端的内感,惘怅与惊讶,

在这迷雾里,在这岩壁下,

思忖着,泪怦怦的,人生与鲜露?

美文解读

原是最不起眼的路边小野花,却引起了诗人深情的关注和人生的哲思——徐志摩总能在最平淡的自然中发现最纯净的美。小诗轻灵温润,诗意盎然。缀着朝露的小野花被诗人比作是“轻含着鲜露颗颗”,平凡的小花在朝雾里散发着高洁与优雅,画面感极强。朝雾中含露的小野花让诗人看到了她在卑微中对短暂灿烂的向往:“在黑暗里想念着焰彩,晴霞”。你有含珠的闪亮,“我”有莫名的忧愁。当诗人从蔓草中行过,看着岩石下沐着朝雾的小花,似乎顿悟到了些许人生的真谛,“在这迷雾里”,“思忖着,泪怦怦的,人生与鲜露”。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精巧的构思和新鲜的意象,书写了一种幽微的哲思,平凡中见惊奇。

沪杭车中

阅读指导

沪杭铁路始建于1906年,是江浙绅商为反抗西方列强垄断中国铁路而筹资兴建的。徐志摩的父亲也是投资人之一。时常往返于沪杭线上的徐志摩,对这条铁路也是十分熟悉。1923年10月23日,徐志摩同胡适游西湖等处风景后,乘沪杭列车到上海。在车上,他写成这首隽永的小诗《沪杭车中》。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美文解读

全诗起句“匆匆匆”“催催催”几个拟声词生动地描摹了列车疾驰行过的轰鸣。车行匆匆,催促前行,也正似捕捉不定的时间一般不舍昼夜地飞速流逝。寥寥几笔,既是对行驶速度的形象描摹,更是时光的真实写照。后三行写景,句式结构规整。以“一”作为量词,写烟山云影,水桥橹声,松竹红叶,仿佛一幅写意的水墨图画,淡然恬阔。烟山似静,而云影扶摇,水桥的静默又被橹声轻轻划破。松竹清幽,纷纷的红叶又贴上重彩。景色中动静交融,浓淡相合,意境优美。

车窗外的景致从“淡抹”的“一”,转变为了浓妆的“艳”,仿佛由传统的田园山水图转变为了西洋油画。大片明艳的景色随着列车的疾驰映入眼帘,如梦境一般,由分明、模糊到消逝。接着诗人将时间与空间交错起来,车速带来的空间位移,引发了关于时间流逝的联想。车轮疾驰而过的地理位置的变化,又正如时间匆匆催促而去的人生。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情思与物象巧妙圆融地结合在一起。全诗呈现出了韵律明快的音乐之美与江南秋色的画面之美,又蕴藏着诗人对人生的感触。

康桥再会吧

阅读指导

同类推荐
  • 饥饿

    饥饿

    为了讲述饥饿的故事,作者走遍印度、孟加拉国、尼日尔、南苏丹、马达加斯加、美国、阿根廷以及西班牙等地进行调查。他发现有众多原因可能会导致饥饿:极度贫穷、战争动乱、健康问题、投机经济……《饥饿》就是就要讲述这些饥饿人们的故事,讲述他们如何在恶劣环境中忍受饥饿。《饥饿》试图发现:为什么在当今世界,依然有9亿人每天都在忍饥挨饿?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 社会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

    社会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迅速发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得到高度重视。本书采用制度主义的方法,专门对社会组织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考察我国的社会组织的具体状况,从而为社会组织的治理提供参考。本书首先讲述了社会组织总体的发展与现状,而后对正式社会组织、草根社会组织、网络社会组织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了梳理。
  •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绝不是一本简单的关于网络的书,它借用网络的思维方式评判着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意识形态。很少人有勇气或者不屑来写这样的一《边界的瓦解与重构:网络语境下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因为这是对一个冷冰冰的网络及其相互关联的经济与文化进行线性描述的同时,还要用大量的非线性知识结构来进行佐证的论著。不得不承认,这不是一本字字珠玑的书,但是,埋藏在书本深处的一些绝对属于作者自己的真知灼见,和那些压抑不住的理论激情,或许会给那些研究网络的学者们一些启发。
  • 实用公文写作一本通

    实用公文写作一本通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以现行党和国家的公文法规的规定作为依据,积极体现当前公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效用。本书没有一开篇就介绍各类具体公文的写作与格式要求,而是用比较多的文字讲述了公文的含义、作用以及特点、类型、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阅读了这些文字,学习了这些内容以后,可以理清思路,更新观念,夯实公文写作的基础。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质之后,再进一步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起草格式,写出高质量的公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 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样本,也是文化样本,其中的种种景观充满了空间的隐喻。基于对受到媒介日益深远影响的城市的关注,作者从媒介空间论的视角,对城市与媒介所组成的多样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媒介在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表现途径。本研究并不回避媒介与观察者的主观性,相反,借助媒介的空间想象力,呈现了城市中各种地理要素及社会文化所组成的复杂面貌。《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方式与城市景观》对城市的中心与边缘、政治图景与性别空间、城市的全球化与地方感等内容也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热门推荐
  • 我们的帝国,我们的战争

    我们的帝国,我们的战争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大学校园里谈论《帝国战争》这款游戏的人越来越多,似乎除了这就没有其他谈资作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了。
  • 失学之谜

    失学之谜

    《失学之谜》此小小说是作者精选了青少年生活或励志方面的78篇精彩小小说,书中既有童年生活的乐趣,少年读书的努力,青年职场的展示,又有父母对儿女无私的付出,更有同学、老师、朋友在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 我只想安静的种田

    我只想安静的种田

    穿越到异界的卡兰暂时不想去征服世界,他只想将自己所处的营地变成一个巨大的城市。领地发展途径-营地-村落-小镇-城市-大都会-王都种田流、领地建设流、经营流。
  • 一句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同名电影11月4日上映。从《手机》的真话之难寻与说谎之必要,到《我叫刘跃进》人际间的偶然与必然,鬼才作家刘震云费时三年创作《一句顶一万句》为生而为人,“觅知音”之必要。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个出走,一个回归,他们寻寻觅觅,与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试图表达内心的矛盾与无助。从荒野的乡村到繁忙的大都会,由20世纪中叶到新世纪初,不论是高高在上的县长、镇长,还是老师、理发师、屠夫、染坊工、传教士等寻常百姓,当说话成了唯一的沟通管道,语言又无法直达核心,孤独便永远如影随形!寻常人的事件,串连成不平凡的故事。刘震云说这是目前为止,他最满意的作品。
  • 休夫酷王妃

    休夫酷王妃

    真是流年不利啊,真是衰啊!商场买个东西竟然被人推下滚梯,小命玩完了!!本以为必死无疑了,结果却穿越了,还好死不死的附在一个已婚女人身上!!!不过这个女人还真是有够可怜的,太后赐婚嫁给了人人称赞的王爷,可是这个王爷根本就是冰山魔王一个,对自己老婆不闻不问不说,还小老婆一大堆。不过这个混蛋男人也实在是太过分了,小老婆把自己老婆弄得一命呜呼都不曾出现过,还真不是一般的讨人厌。哼!!王爷又如何?他碰到我算他倒霉。嘿嘿,你不给我面子,我叫你面子里子全没有!!姑奶奶我要休了你!!!泡美男去了…新坑连接《独宠无颜夫》好友暮阳的文文《姐夫总裁好凶猛》心心开群了,希望喜欢《休夫酷王妃》的朋友们加入,敲门砖只要输入文文中任何一个名字即可群号是71965819莫上尘由妖画领养冷傲麟由钸娃娃和一纸空白、领养曲傲天由昕婷x领养端木祁由冰凝绝领养水无痕由奢求ヽ个安慰领养谁还要领养请留言
  • 几世京华情

    几世京华情

    这部小说由《天桥遗梦》(已完成)《前门残梦》(连载中)两部分组成,讲述的是两代人四个主人公在民国北京内城所发生的悲欢离合。看点:在这部书中,如今已经灰飞烟灭的天桥,盛世不再的前门,面目全非的什刹海都将以最美妙时的景象重现,一些在民国时期风云一时的历史人物如天桥八大怪、刘春霖、小德张、赛金花、孟小冬、林白水、邵飘萍、曹锟等都会在其中悉数亮相,而各类老字号、会馆、老戏园、庙会、东安市场、北海、景山、鼓楼、西山的别样风情都会点缀其中。老北京的历史故事,曲艺,美食,民风民情的点滴精彩也贯穿着全书始末。
  • 暴风雨前

    暴风雨前

    《暴风雨前》的作者李劼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一生留有五、六百万字的著作和译作。他的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已经成为传世之作。李劼人先生被他的同学郭沫若称为“中国的左拉” ,他的三部曲被郭沫若誉为“小说的近代史”。 李先生从1935年起写了三个连续性的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第一部),描写辛亥革命前的社会生活。这三部小说都以作者的故乡四川为背景。
  • 灵道泫

    灵道泫

    他的身上留着上帝吻印。也存在魔鬼烙下的疤痕。他贵为天之使者。亦身为玄暗之子。他出身低微。却不甘平凡。
  • 一品闪婚

    一品闪婚

    新文:《独家挚爱,总裁的蜜恋甜妻》http://m.wkkk.net/a/961842/十一月连载求收藏《大龄总裁·先婚厚爱》http://m.wkkk.net/a/838904/即将完结(正文完结)第一次见面,他撞见她劈腿,一不小心惹毛了他。第二次见面,她痛快甩了前男友,站在天桥上砸下了高跟鞋,正巧砸破了他的车。第三次见面,她被前男友的“真爱”陷害,误打误撞,撞到他。第四次见面,她在相亲,他在相亲,她瞥了一眼穷追不深的前男友,娇笑道,我们结婚吧。于是见面总共不超过五次的两个人,当天就领回了两个红本本。————她以为婚后的生活,不过就是你妈变我妈,却不料还多了一项义务。————他极尽所能的宠她,却在她怀孕的时候冒出一个怀孕六个月的前女友,她冷笑,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飘,你口味真重。她甩出一张离婚协议,走得毫不留恋,他穷追不舍,堵光她的退路,她恨,却以为他在乎她。直到一场大火,他义无反顾的救出他的初恋,她才恍惚,这场婚姻,她输的一塌糊涂。
  • 谁能吃到“葡萄”:从狐狸心态看人生

    谁能吃到“葡萄”:从狐狸心态看人生

    本书以狐狸吃葡萄的18个故事为中心,折射出了做人做事的18种心态。心态改变人生,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通过本书,可以测试一下自己的心态,预测一下自己的人生,更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并改变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