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59300000006

第6章 梦游人

不过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并不代表自由,也代表不了自由。你若盲目爱它,它并不会同样去爱你。

你若把它当自由去爱,它反倒会扔条新的锁链给你。

不过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并不是乌托邦,也从不是乌托邦。

你若能平视它,自得欢喜,自得清趣。

你若神化它,它只会用失望去帮你更加失望你自己。

想突破却没有方向,想改变但没有支点,想按部就班却心有不甘。

想换一种活法,却不知该去哪儿换,怎么换。

于是,梦游人说着梦话,流落在人间。

(一)

小洋芋上海小囡,精致的妆容,得体的发型,泯然于众。

她是典型的小公司白领,挤地铁,吃盒饭,朝九晚五打卡上班,理智地度过漫漫人生。

理智的同事、理智的家人、理智的生日派对和相亲。

一眼可以望到头的路,庸常地从众而行,理智到麻木不仁。

想突破却没有方向,想改变但没有支点,想按部就班却心有不甘。

和那个年代里的很多年轻人一样,想换一种活法,却并没有人教过她该去哪儿换,怎么换。

一来二去,轻微的抑郁。

午夜越来越漫长,入睡一天比一天艰难,每个清晨都不新鲜。

偶尔找人倾诉,屡屡搞得讪讪,旁人并不关心她无处安放的苦闷,只道她是无病呻吟的闲。

于是,她攒了年假出去放空,和那个年代不少囿于都市的小生命一样,仓皇地溜出人群,忐忑而期待地投奔所谓的自由和遥远。

没人警告过她如何去躲避泥沼和陷阱,一如没人懂得如何去告知她权衡和平衡。

她如扑火飞蛾,一头扎去了一座遥远陌生的小城。

嗯,那时候大部分人还没听说过丽江。

丽江也尚未被以讹传讹,众口铄金。

和现在的它不一样,那时的它游人稀疏,原始简陋,不过一座自在随意的小城,尚未熙攘繁华鱼龙混杂,尚未被抬举和追捧,尚未被莫名其妙的人莫名其妙地污名。

关于它的过去和现在,一样的地方倒也有:

可容过客,可容短梦,对满怀预设的孤注一掷者,却总是去留无情。

不过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并不代表自由,也代表不了自由。

你若盲目爱它,它并不会同样去爱你。

你若把它当自由去爱,它反倒会扔条新的锁链给你。

只有安心入俗才能真正住得下去,柴米油盐,饮食男女。

真正常驻下去的人,都不会高估它,该有的庸常、无趣一样都不会省却,你越高估它,那些烦恼和琐碎越变本加厉。

不过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并不是乌托邦,也从不是乌托邦。

你若能平视它,自得欢喜,自得清趣。

你若神化它,它只会用失望去帮你更加失望你自己。

你有你的幻念执念,它有它的无奈和无情。

你若把它幻想成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去膜拜追寻,它会遂了你的心意,幻化出海市蜃楼赠予你,然后骤然翻脸,趁你不备踹翻你绊倒你打哭你留道大伤疤给你。

……这些话重复再多遍,大部分人也懒得去听。

听了也不肯懂,懂了也不肯信,信了也不服气,不服气的人总认为自己会是个例。

比如,起初的小洋芋。

(二)

小洋芋爱上了一个歌手,一并爱上的还有那场丽江梦。

那时候的她,把他和它当成自己的安眠药,心甘情愿地跌进一场深睡眠。

和那个年代里的很多年轻人一样,漫长的匮乏和抑郁……猛然梭哈,押上所有的侥幸去换一场梦,并把那梦当作新生。

于是毅然决然地辞职,告别所有的清醒,她剃了光头,陪着歌手卖艺在街头。昂着的青皮脑袋,就像一颗圆圆的青皮西瓜,她半蹲在他旁边打手鼓,他唱歌,她就打鼓,双眼微睨,乍一看像个刚还俗的大尼姑在进行一场仪轨独特的修行。

我猜她那时心里有种别样的快感吧,无论是从外表还是行为模式看,都是一种对过往世界前所未有的对抗和颠覆。

她那颗光头其实也算是武器吧,昂然示人,破釜沉舟。

她留给我的印象是棱角分明到有点儿二,不论看谁,眼神里都带着点儿不加掩饰的对立感。

或许她之前是个平静普通的上海小白领,但我无缘得见。

人在颠覆自我的时候总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当下有多么小桀骜,昔日就有多么小平凡……我记得她胸部饱满,红唇也饱满,嘴上永远跩跩地叼着半支烟。爱喝酒不爱说话,别人讲笑话的时候永远是冷冷地破梗的那一个。

不怎么在乎给人留颜面。

我坐在自己的小酒吧逗客人玩儿:

有只鸟在天上飞,它只用一只翅膀飞,你们说为什么?

她在一旁不等别人思索,立马接口:

因为它愿意。

还有一只鸟也在天上飞,它只有一只翅膀……

她依旧不看脸色地接话:

因为它很坚强,唉,这个冷笑话我早就知道了。

她说话做事都不太在乎其他人的感受,二十大几发育良好的大姑娘了,依旧仿佛一个叛逆期的不良少女。

并不生她的气,明白的——理智的日子过得太久了,刚刚才开始体验青春期。她正试着在自己的梦中自己选择发育的方式。

或幼稚或拙劣,或只有靠对立才能获得借力。

有好几回我看着她,忍不住想伸出手去拍拍她的肩膀,像拍17岁的自己那样。没拍,怕拍了会忍不住劝,劝啥呢劝,已然走到这一步了,谁又能靠劝把她劝回上海去。

已然走到这一步了,那就好好在这里生活吧……

早一点度过这场迟到的青春叛逆期吧,才能去遭遇和面对那些异曲同工的问题,不然,只会重复着另一个上海而已……

若只从显性上看,她那时在经历一场貌似很认真的爱情,貌似会被很多人羡慕的那种。

她从不喊他的名字,只喊一声“喂”。

他却很喜欢喊她的名字“小洋……芋”。

胡子拉碴的男人拉长声音喊,有种微妙的温柔。

他来自乡间村寨,不务虚,给她起的这个外号,实惠又管饱的意思。

接纳她性格的人不多,她结识的朋友不多,天天糖粘豆一样贴在他旁边。

她把他当作契机和支点、新生活的门闩,对他是发自真心地好,屁颠儿屁颠儿的,再饥一顿饱一顿也受得,再破风漏雨的出租屋也住得。

有时候街头卖唱,雨里护着鼓,撑着伞。有时候来着大姨妈,阴冷冰凉的石头上一坐就是一天。生意很差和生意很好时都会打烊很晚,她背着鼓跟在他身后,走进我的酒吧小憩,有时候夜里11点,有时候夜里12点,然后回家吃一顿补充体力的消夜或晚饭。

眼耳口鼻舌身意,她好像关闭了部分感官,并不觉得苦。

……应该是苦的吧,不肯让人看出来。

他们租住一个小木屋,十来平方米的简易房。

楼下是厨房,有口好大的锅,阁楼上除了床和琴,别无长物。

床单是扎染布的,摸上去粗粗的拉手。他们搞来块灰色的地毯铺在地板上,算是沙发、餐垫和茶桌。

为了省钱,总是自己买菜开伙,油烟爬上阁楼落在被面枕面上。

我想,这样的床,她之前在上海应该是从没有睡过的,这样的房间也未必是她曾经能想象得到的,这样的贫寒她能发狠过下来,靠的应该不仅仅是勇敢。

有段时间,我常去他们租住的小木屋吃饭。

他很会蒸米饭,也很会吃米饭,把吃饭叫作“干饭”,干掉的干——必须咬牙切齿地发音才能契合出那种神韵。多年过后,我认真总结我认识的特殊吃客们,有的奇能吃辣、有的嗜食生食、有的蹭了半辈子的饭,还有的简直是山寨版的蔡澜……

而在饭量上,他是其中当之无愧的冠军。

他吃米饭是不用碗的,一般是用汤盆,冒尖的一小盆,菜铺在上面。

他有把专用的勺子,用了很多年,小花铲那么大,我有一回试了一下,根本塞不进嘴里去。

我没见过一个人吃饭的时候有他那么享受的,他甚至是眯起眼睛陶醉其中的,永远是把碗擎到脸上,45度倾斜着那只小盆,与他对坐是看不见他的嘴的。而且他有个很神奇的本事,会翻着手腕儿在饭桌上挨个儿盘子练擒拿,可以一筷子夹走小半盘菜。

这简直是神技,反正我怎么练都练不会。

一度我认为他其实不是在吃饭,只是在储备燃料和能源,谋生不易,需加满油充满电。

很多信徒在正餐前会默语诵祷,南无诸天真神,他也有这种仪式化的习惯,每次吃饭前都会虔诚地说:吃饱了才有力气讨生活。

顿顿都说,包括消夜,消耗的永远比摄入的多,其实和什么享受美食无关。

确实也不算美食,不过粗茶淡饭。

卖唱卖碟的收入买米买菜,她坐在他对面,端着属于她的那只小碗。

不论如何颠覆人生,过往生活的痕迹总是难改,吃饭时文文静静的样子小洋芋是改不了的,包括拿筷子的姿势,落筷子时的位置。

总之,很有教养的样子,没挨过饿的那种。

一并改不了的,还有打理房间的习惯,简陋的小木屋被她收拾得并不凌乱,舒适谈不上,温馨还是有一点儿。

那是个带有一点儿梦幻色彩的小木屋,起风的时候,整栋木头房子会有节奏地轻轻吱吱嘎嘎,像是一对耐力持久的爱侣,缠缠绵绵地在行周公之礼。

话说,不起风的深夜,我路过那栋小房子,它有时候也会有节奏地轻轻吱吱嘎嘎。

和所有情侣一样,两个人也吵架。

一个生气了噔噔噔前面走,一个背着吉他急促促地后面追,把青石板的路踩出一连串干脆的响。不吵架的时候,两个人偶尔会钩着小指走过大石桥,甩啊甩啊的,把清寒的日子搅拌得浓郁而黏稠。

卖解苦,卖艺难,街头撂地的生意劳身劳心,有一个时期尤其艰难,当时古城开征古维费,市容执法力度骤然增强,流浪歌手作为非法流动经营者,每天被撵得“狼奔豕突”。

对策也迅速出现了,很多流浪歌手身旁诞生了一个新的岗位,专门负责望风,一见制服出现,立马风紧扯呼暗语相赠。

小洋芋那时也担负起了这一职责,一边打鼓,一边望风。

她那时已经打了很久的鼓了,眼睛的左顾右盼并不会影响手上的惯性,只是弦一绷紧,声音自然也不再轻松。

毕竟道高一丈,人家执法队员换了便服,夹在听歌的人群中鼓掌,还蹲下来问问碟片的价位,然后笑笑地抓住吉他:不好意思兄弟,琴没收了。

出现了流浪歌手和执法队员之间的激烈对抗,半年的时间连着好几起流血冲突。

一把吉他往往意味着一个流浪歌手的全部身家,愿意为此拼命的,大有人在。

他们也被没收过数次吉他,我目睹过一回,据说那是跟了他十年的一把琴。

他和旁人不一样,完全不反抗,低着头收纳碟片、口琴、摇铃,脸上一抹笑,逆来顺受的一抹笑。

被同行欺辱,被游人轻蔑,被制服制裁……他惯走江湖明白唯有淡定相对,她却不能忍,几度梗着脖子昂着光头和人怒目相对。

他起身拦她,不显山不露水地暗拽住她,重新把理智传输过去,一并传输过去的还有强颜欢笑、尴尬和无奈。

动手打是不可能的,她也并不具备街头吵架的经验和履历,每每攥着拳心理智地坐回原位,红红白白的脸,一闪而过的含羞带忿。

路终归是自己选的,食物链的底端,她和她爱上的爱情。

她爱的到底是什么?我猜,她自己也很难说得清。

他们动过成家的念头,一起回过上海,返回丽江后却不曾提及和家长们交涉的情况。

用脚后跟也能想出他们所遭遇的尴尬,不同的金钱观,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不可预期的未来,不知根底的男人……

在上一代人眼里,不管他长得有多帅气,终究不过是个流浪汉,朝不保夕那种。

阻力越大,反作用力越强,她愈发叛逆,愈发彻底地下注到这段爱情。

能投入的一切她皆毫无保留,不论是物质、青春、未来还是身体。

她赌得很凶,几乎是为了赌而赌,已不去在乎输赢。

他发梦攒钱做专辑,她理所应当地配合,陪他枯守街头白天黑夜地挣散碎银两,手打鼓打裂了就缠上胶布继续打。

那些白日梦,别人再劝他,她也不劝,她不是支持或理解他的追求,只是理所当然地配合,睡着的人怎么能叫醒另一个做梦的人,于她而言,这场丽江行,本身就是一场梦游。

她在滇西北街头晒黑了脸,布满裂纹的手捧着这份亦幻亦真的感情,整整陪了他两年。

后来她终于累醒了。

两个人的梦做完了。

完了就是完了,无须赘言。

(三)

按照常规的故事走向,小洋芋顺理成章地回归十里洋场。

他俩之间或许有过生离死别,又或许是撕B翻脸……但非外人能知晓的了。

像许多过客一样,她很快被人遗忘,不再被人提起。

没人在乎她曾经的孤注一掷,没人关心她大梦初醒后的两手空空、何去何从。

此类碎梦故事在那座小城不稀罕。

这座小城可容过客可容短梦,但对于那些满怀预设的孤注一掷者,却总是去留无情!

若干年来,它用它的方式提示你去平视它。

它用它的方式告诉你它不过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和其他所有大大小小的城无二,并不代表自由,也代表不了自由。

你若盲目爱它,它并不会同样去爱你。

你若把它当自由去爱,它反倒会扔条新锁链给你。

你若把它想象成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去膜拜追寻……除了伤疤,它并无其他礼物赠予你。

我却还记得小洋芋写的歌词:

我会一直陪着你,不管刮风还是下雨

晴天时候陪着你,阴天依偎在一起

你是我今晨的奇迹,漫长的一天我们在一起

如果上天安排你明天离去,走遍天涯我要找到你……

少女情怀总是诗,小洋芋的这歌是首梦话诗,写给她所爱上的丽江,以及她所爱上的爱情。

他老唱这首歌,不论小洋芋在的时候还是离开后的数年。

我听不出歌声中有什么变化,他唱得很坦然。

有人故意提起小洋芋,来暗贬这个故事的有始无终,他不解释,只是挂起一抹笑,我能读懂那笑,除了逆来顺受的一抹笑,他又能做何反应?

我有个杭州朋友,他说他从不会把“一直”“永远”这样笃定的词挂在嘴边,他说:我觉得除非到死之前那一刻,人都没资格轻易使用永远二字。

我有个济南弟弟,他肋骨上的文身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有位师父,他开示我时说:有一种逻辑关系叫信心、愿力、修行。

小洋芋呢?

爱做梦的小洋芋,梦醒了的小洋芋……滚啊滚地滚进丽江红尘,又滚回另一个红尘的小洋芋哦,你说梦话时曾秉持过怎样的信心?

我想象不出你大梦初醒时的模样,也不知道你会如何去解读这场泡影。

(四)

2010年小洋芋重新出现,不过已然是游客的身份。

她皮肤变得白嫩,留起了长发,穿着宝姿的套装裙。

小洋芋重新变回了那个清醒理智的小白领,坐在我的小酒吧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大声地笑大口地喝酒。

她坐的不是我的小酒吧,是她不堪回首的丽江地。

我见不得那些欲盖弥彰的伤心,把她撵了出去。

自此再也没见过她。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这是最繁杂的时代,这是最贫瘠的时代。

想突破却没有方向,想改变但没有支点,想按部就班却心有不甘。

想换一种活法,却不知该去哪儿换,怎么换!

于是前赴后继折翅铩羽,两手空空黯然离去。

于是那些梦游的结局,大同小异。

除了旁观,又能做何反应呢?

我自此再没见过那个曾经爱梦游的小洋芋。

同类推荐
  • 自己的观音

    自己的观音

    想来凡人之所以为凡人,可能就是因为遇事喜欢求人。而观音之所以为观音,大约就是因为遇事只求己吧——如此再想,如果人人都拥有遇事求己的那份坚强和自信,也许人人都会成为自己的观音!
  • 东溪乡

    东溪乡

    书中分《青春寄语》《诗歌习作》《灯下漫笔》《夜读辑录》四部分。
  • 写人·记事

    写人·记事

    这里有弹得一手好热瓦甫的琴祖,他走到哪里就弹到哪里;也有眼神专注得像工程师的鞋匠,闲来无事眯着眼睛晒太阳。另有奇人异士,能养金雕、会说祝词、擅唱花儿。这便是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风貌。
  • 中外神话故事精选(下)

    中外神话故事精选(下)

    “中外神话故事精选”包括上下两册,内容囊括了古今中外著名神话故事数百篇,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有一定的普遍性,非常适合青少年学习和收藏。下册收录了自然灵异、万物灵性、英雄传奇、民风民俗等内容,如年的来历、春节由来、除夕传说、贴画鸡、元宵节传说、二月二,龙抬头、端午节传说、七夕的传说、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月饼的来历、重阳登高节的来历、腊八节传说等故事。
  • 凯歌百代美名扬

    凯歌百代美名扬

    上个世纪的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在举世闻名的朝鲜战场五圣山战区上甘岭。由我所在的45师135团两个连队扼守仅3.7平方公里、正面宽仅2.5公里的弹丸之地(即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两个山包),与以世界军界一致公认的世界最大的军事强国美国军队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展开了敌方称之为“金化攻势”、我军则称之为上甘岭战役的一场鏖战。在这场历时43天的鏖战中,敌人先后共投入兵力6万余人,参战火炮1565门,坦克120辆,飞机3000余架次。
热门推荐
  • 翼归录

    翼归录

    虽然这个世界有修仙有长生但我只想在地球做条咸鱼啊。。。
  • 光与静默(纪伯伦全集)

    光与静默(纪伯伦全集)

    《纪伯伦全集:光与静默 散文·杂篇》收入了纪伯伦不为人知的大量散文、杂文、演讲、译文、箴言录等等,纪伯伦的诗歌才华掩盖了他作为冠绝一世的散文家的身份。这是目前全球收录纪伯伦散文、杂篇最全的一本书。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这本书,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
  • 永远不要说再见:听三毛谈爱情

    永远不要说再见:听三毛谈爱情

    如果把爱情比喻成一种宗教的话,那它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修行。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一次相见,也许是前生修来的福,今生使你对他(她)一见钟情;同样,也许是前生犯下的罪,使得今生你们注定有缘无分,只能擦肩而过。一直到最后,爱情变成了一种情感循环,在这循环中,我们衍生,重演着一幕又一幕的爱情悲喜剧。也许谁的道行更深,谁就更能修成正果吧;也许谁坚持的更久,谁就越有资格谈论爱情汇。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让人欢乐的是它,让人痛苦的也是它,伤害自己的是它,治愈自己的也是它,它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我爱你”,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曾让多少人无奈、困惑、伤感、彷徨。
  • 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树提伽经之二

    佛说树提伽经之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草根生活

    最草根生活

    本书是一部反映中国平民阶层生存状态的纪实力作。以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为时代大背景,展示了一些特殊人群的生活经历,他们身处社会底层,历经动荡曲折,遭遇种种不幸,然而他们处惊不乱,依照自己的生活态度坦然面对世态万象,作为“小人物”艰难而韧性地活在这个巨变的大世界。
  • 异界赏金团

    异界赏金团

    游戏背景下的未来世界,光怪陆离,故事说的是一个赏金天王的成长之路。
  • 重生之暖春

    重生之暖春

    兜兜转转了一圈,李阮才发现,她还是站在原地,一个人,寂寞而茫然。她的爱情,一直都有三个人。她以为,最后拥有才是永恒,却直到满身疲惫才深深后悔。人生重来一场,而她的爱情呢?能不能也重来一次?这一次她只想要暖暖的爱,能让她安心沉溺。
  • 余情未了,余温犹存

    余情未了,余温犹存

    【推荐新文《你是我的言情小说》】“要是有一天你在我的身边走丢了怎么办?”俞温说这句话的时候,眉眼隐隐落出一丝忧伤。俞情想了想笑着说:“那我就去当演员。”“嗯?为什么啊?”俞情傻呼呼的说:“我那么矮,不站在显眼的地方,要是我找不到你,那就让你来找我。”“嗯,那我就当作家,让你做我永远的女主角。”俞温揉揉俞情的头发,嘴角勾起一抹漂亮的惊人的弧度。
  • 我是餐馆服务能手

    我是餐馆服务能手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按照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新途径,引导群众不断提升文明素质。希望本书让农民朋友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用书上的知识指导实践,用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早日把家乡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