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门卫陪两老一少来到偏厅,陆之谦一见伯益就道:“之谦来迟,你可着急了吧?”伯益闻音没有抬头就问:“你找到三奇没有?”之谦大笑道:“你也不抬头看看,这是谁呀!”伯益急侧身看见厅门口立着老少两人,一时看不清,疾步上前。老者拉着身旁少年跨步朝伯益躬身致礼道:“伯益可好?”伯益双手拉住老者细认,大笑道:“果然三奇来耶!盼你多时了。当今治水急需像你这般精通水性之人,幸逢之谦,方能把你找到。如今伯禹主治洪灾,我领你见过伯禹。”
伯禹已听到伯益与三奇的谈话,知来人就是三奇,心中欣喜,并加以观察。见三奇六十多岁,身瘦长,面清癯,微黑,双目有神,显得精干。又见其旁一个十二三岁少年,脸红润微黑,身材瘦小灵巧,奇的是两眼不但黑白分明,而且竟如透明的水珠,清澈见底,光亮照人,瞧人时一闪一闪,叫人喜爱。当三奇过来见礼时,伯禹早已起立相迎。一见三奇躬身参见,立即双手扶住道:“早盼你来,共治水灾,还望不弃。”三奇道:“愿为平治洪水尽力。”伯禹大喜,吩咐看座。
伯益问之谦道:“我计算时日,早五日即可来此,两位因何事耽搁?”陆之谦笑着望三奇,三奇道:“这次听陆兄转告伯益召见之由,知治水府急需精通水性之人,故此次来都,转道具区,将我徒儿水珠一同带来出力,故迟了数日。”说毕,指身旁少年道:“水珠,快上前叩见二位伯爷。”水珠应声上前,朝伯禹、伯益跪下叩头道:“水珠叩见二位伯爷。”伯禹早已欢喜水珠,双手搀起,抚摸水珠头顶细瞧,见水珠身穿青布衣裤,腰束鱼皮带,足穿山袜草履,十分灵秀。问道:“你跟随吴师父,可是会水?”水珠点头。伯禹笑道:“治水正需会水之人,越多越好。”三奇向伯禹、伯益道:“水珠今年一十二岁,两位莫以为他年少无用,他生具异禀,水下功夫已远胜于我,知此正用人之时,故我绕道前去,劝说其父母放他出来为治水效力。他父母只此一子,父亲又残伤在家,本不应允,因我力陈治水需人,让水珠如此奇异之材,埋没民间,实在可惜,平治洪水为黎民多年所盼,今有伯禹、伯益治理,何愁不成,水珠为治水出力,既为黎民消灾,也使水珠见世面受历练,或有更好前景。再三劝说,方始应允。我与之谦议定,要之谦定期前去探望他父母,以安其心。之谦东海有业,家中富有,足够资助其家,故能带珠儿出来。此子定会展其所能,助二位成功。”
伯益暗忖:“三奇为人严谨,从不谬夸别人,今如此夸奖,水珠必有奇能,且待以后试之。”
伯禹与三奇、水珠皆是初见,虽喜爱珠儿,但听三奇如此夸说水珠,也以为是师父爱徒之言,未特别在意。当下答道:“会水就好,但须小心。”伯禹又问三奇:“当年水府尚有能人在外否?”三奇道:“当年水府中有一人,不但通水性,更长于计算,所有河道开壅、水系流向都由他测定。此人名曰应龙,是水府中第一位参赞策划之能人。相柳入府后,忌应龙才能,在共伯面前百般挑拨。之后共伯夺策划之权交与相柳,应龙也愤而辞去,下落不明。他本冀州人氏,估计隐于附近,待我留神寻访,若有音讯,定叫他来助伯禹治水。”伯禹甚喜道:“望三奇留意,这里正需各种人才。”伯禹又顾陆之谦道:“陆君能否留此,共襄治水?”陆之谦道:“吾受伯益之嘱,奉请吴兄出山,今任务已毕,乞恕放归。吾在东海有大片事务,少我不得,且又答应吴兄,照顾珠儿一家,不得留此协助。以后若有机会,定当效劳。”说毕,就告别禹、益及三奇、水珠,回东海去了。
次日,伯禹集各部将领,将三奇师徒介绍与诸将相见。有些将领认识三奇,彼此见礼。诸将见水珠年仅十二,还是个小孩,竟敢来治水府出力,都惊奇。听说他水性精熟,还会武功,心里都想总是个孩子,能有多大本领,但面上都很客气,也各见礼。伯禹言道:“前日巡视河道,北来之水有两处奇特,离石至北屈一段,水流很急;北屈至龙门一段,水流却缓,北屈为转折枢纽之处,其下必有巨崖大石阻水。河水至此受阻,故横流而西溢吕梁,若探明确有巨厄在此,必须开凿,使河水直流而下。北屈至龙门山,水流转缓者,因河水到龙门山前受阻流不动了,积水成灾。所以,只有劈开龙门山,让积水流出,才能消灾。”冯脩道:“伯禹之言极是,但凿开龙门山有两个难处。一是龙门山体巨大,开凿须择易于通过之处,才能事半功倍。今水上山岩可见,水下之山很难察,必须有精通水性之人深潜水下,寻出山体较薄、缝隙较多、易于开劈之处,方好定址开工。二是凿开龙门山之后,积水冲入下方,其力巨大,恐大河改道,有毁地伤人之虞。须预先防范方妥。”吴三奇道:“水下探察之事,可交予我与水珠,定按治水要求寻找易于开凿之处,请伯禹放心。”
伯禹点头道:“就请三奇与珠儿探察。至于冯脩所言积水下冲,其力巨大,损害下游之事,可能发生,然一时之损在所难免,得失之间,当衡其轻重,贪一时之利,酿千秋之祸者不可行,今开辟龙门,取直河道,阻水横行,有万世之功,虽有一时一地之损,不可畏首畏尾趑趄不前。若因河道直而流急,有改道之虞,当不至此。河津之南有华山,水从龙门直道出,至华山已流百里,水势必将渐缓,遇华山当转折,循故河道东去,故河必不更道。积水下冲之初,汾口、河津两岸会有毁岸决堤之事,受少量损失,势所必然,可命人预备沙石草包,以防决毁过深即可。”伯益道:“开龙门乃目前第一大计,都听伯禹安排,不要迟疑犹豫。”
伯禹与伯益交换几句后道:“从即日起,以开龙门口为首战,开山人力除现有专业治水士卒三千外,帝舜已准调集黎民万人为助,由冯、江两治水队分率,一个治前山,一个治后山,原定由江飞统领的治汾任务外,再增加在汾口准备沙石草包,以备水冲决岸之用,所有人力调度都由伯益安排;由玄龟率部准备开山一切应用之物;三奇、水珠水下探测,摸清水下山隙缝孔,与山上配合,将选定口址,调三十名会水士卒由三奇使用,主要是水面上接应;禺强统率的除妖之部在巡逻除妖之外,主要精力也用在开山上。”并命三奇师徒明日先去龙门探明水情,三奇领命。分拨已定,各部分头准备。为便于指导联络,伯禹将指挥大营移到龙山西坡。
却说三奇师徒二人回到住处,取出水衣,俱用土龙皮做成,乌黑发亮,坚韧柔软,水珠一件原已做成,三奇一件是这次去具区时由飘飘依三奇身架赶制而成。水珠将石克与神钩取出,已用土龙皮做了鞘套,缝在水靠腰际,三奇亦有利刃在身,带了三天干粮和净水,以备食用。
次日一早,二人穿戴完毕,都外披常服,内穿水靠,来到水府。伯禹和诸将都要见识三奇师徒水功和了解水中情况,所以都齐集水府,随三奇师徒同去。众人越过吕梁山,来至东面,船只早已备好,由江妃暂时指挥各船载伯禹等人至河心。此时龙门山崖顶站满数千民工,他们都知伯禹为凿开龙门,命三奇师徒至水下探索口址地,都十分关心,因此来看。师徒二人卸去外衣,露出鳄皮水靠,众将及两岸民工只见二人一身乌黑光泽,未知身着何衣,尤其水珠小孩儿一个,穿着这身水靠,越发显得小巧玲珑,十分喜人。两岸民工齐声喝彩,齐喊水珠为水孩儿。只见三奇和水珠从船上翻身入水,水面连水花儿都没有溅起,即没入水中不见。两岸民工又是一片喝彩声。江妃自知水性不及二人,但也钻入水中,向下潜去。黄河之水,泥沙甚多,水下一片浑浊,江妃入水不久,水衣即被灌满细沙,身体沉重,游动困难。且水性有限,不能久留水下,尚未到底,憋气不住,只得出水换气。江妃知自己力不胜任,只得上船。脱下水衣,里面尽是细沙,伯禹及诸将都感骇然。伯禹知江妃水性不够,就命他在船上接应,不让再入水下,伯禹及诸将俱耐心等候三奇师徒消息。
却说三奇师徒入水后,有土龙水靠保护,细沙不入,游动自如,迅速到了水底。水下一片浑浊,泥沙翻滚。三奇知必有鱼蛇游动,命水珠抽出神钩防身,自己也握刃在手。二人沿着山脚一路察看,忽见不远处,大约正是龙门山中心有一巨大漩流,漩流中有大鱼成群,漩流之旁有一很大深洞,大鱼时向深洞出入。二人从漩流边缘向深洞摸去。水洞口十分宽阔,估计高有二丈,阔在五丈开外,深还未知。洞中漆黑,三奇已无法视清一尺以外物体,水珠生有异禀,可见一丈之外、三尺之内纤芥可分。师徒二人贴洞壁而入,用利刃探路,缓缓前进。洞身曲折起伏,时宽时窄,且斜径旁岔众多,洞路分歧。进五十丈之后,洞身变小,但仍有一丈左右口径。洞中游鱼众多,主要是口旁有两条肉髯的特大鲤鱼,体长四尺以上,这是黄河特产,但水面上能见者都在二尺以下,如此大鲤鱼,陆上未见。
水珠抽出石克,游至洞身顶端,用石克刮缝取石,石应手而落,缝隙迅速扩大,稍一用力,大块之石立坠,水珠知此山石质松脆,易于开凿,若与陆地山峰同时开挖,山不难开。于是与师父三奇返游洞口,并顺手钩了三条大鲤鱼,与师父二人浮上水面。前后大约三个时辰。
伯禹此时早用过中餐,因挂心三奇师徒此行结果,耐心等候。两岸民工一边劳作一边遥望河岸,见伯禹未去,也留工地不散。将到酉时,众人正等得心焦,忽见河心亮光闪动,眼尖的早见三奇师徒跃出水面,各拎大鱼,踏水赴船,而大鱼只露半身,其余仍在水下。水珠已全身露出水面,用两脚踏水,双手提着两鱼,虽举手过头顶,但人小手短,仍只见鱼头在外,鱼身在水下挣扎,浪花四溅,波浪起伏,水珠被裹在浪花中。这时天晴,夕阳照着三条半身大鱼,鱼鳞辉映出点点金光,和飞溅起的浪花闪出的银光,构成一道神奇的色彩。众人无不看得眼花缭乱,都为水珠这个孩童的技艺而高声喝彩,上千民工齐喊:“水孩儿!水孩儿。”伯禹与诸将也看得呆了,都惊水珠小小年纪在水中这么长时间,不但未见换气,还手握这么两条活蹦大鱼踏水而出,两鱼之重约逾百斤,而踏水之足仅没其踝,可见水性之高强。两岸民工高呼“水孩儿快上船”的喊声,回响山间。从此众人都呼水珠为水孩儿。治水府众将对水珠之能都心服口服,再无人怀疑。
三奇、水珠上船后将鱼摔至伯禹船上,左右两人还按不住一条,用四人对付一条才勉强捺住,分别装入筐中。伯禹与诸将虽久居大河不远,但如此大鲤,也未曾见过,当下回府。
次日,伯禹与诸将议事,伯禹问三奇道:“昨你师徒入水,可曾发现能开山之处?”三奇道:“启禀伯禹,龙山腹下中空,有一大洞,正在山的中心,洞大且深,经水珠在洞顶观察,裂缝甚多,用器械剔缝,大石即松动下坠,若山顶也用剔缝松石之法,上下夹攻,可以劈开龙门山。”伯禹点头。伯益道:“剔缝松石之法,山居黎民多有经验,但现在要防止水下山上两者错位。”章亥道:“上下垂直可用绳索悬坠,取洞口中心可得,只是不知洞深几里?”三奇道:“下次入水会用绳索丈量。水珠小巧灵活,又能明视浊水中物,探洞定索,非水珠不可。我与江妃携带绳索在水面接应,伯禹以为如何?”伯禹点头称可。嘱咐水珠道:“单独下水入洞,多加小心。”水珠应诺。伯禹命玄龟备足绳索,复对伯益道:“山顶拉索作记之事,请伯益部署。”伯益点头。
当日下午,江妃、三奇与水珠三人带了一船绳索来至昨日下水处,水珠穿着水靠携绳索入水,到了洞口,将绳头钉在洞口顶正中后潜入洞中,三奇、江妃二人在船上不断放索。水珠以自己小巧灵活之身,直至深处,大约有百丈之深,方不能再进,洞大体径直无曲。水珠把绳拉到最深处将绳打了结,然后拉着绳索游出洞外,垂直上升至水面,出水处离船六尺。三奇、江妃见水珠出水,移船过来,接过绳索做了丈量,再在钉绳头上面山石处用一大块红巾做标识。山峰上早有人瞭望,见水孩儿拉索出水,就报告在值的太章、章亥,二人从山上对准红巾垂直下绳到水面出绳处,上下对直。山上也钉桩为记,为开凿之中心。然后牵绳向南至汾河口中心,在百丈处立了桩。绳为开山中心之界,每五十步立桩一个。沿中心线东西两边各二丈五为开山宽度线,一切人员器物都已准备停当,只等伯禹下令,即可动工。
画线时,伯禹、伯益和方道彰、宋无忌、朱虎、熊罴六人登龙山观察,见山上草木茂盛,视线受阻。伯禹道:“林木影响开山,当先除去。宋无忌道:可用火焚。”伯益摇头道:“线道之内林木当去,但不宜火攻。”无忌道:“这是为何?”伯益道:“我管山林多年,深知林木为大山之魂,林木依山体水汽脉络生长,山体也靠林木滋润抒发水汽、山脉气,显示山体雄伟秀丽,两者相互依存与共荣。山无林木成枯山、死山、僵尸山。所以我们要尽力保护林木。今若用火焚方法,大火起后将会波及线外林木,故不宜采用。去线内林木,当用人工砍伐。伯禹于是召禺强、冯迟、江妃三将,命他们率所部在开山之前用砍伐办法去除林木,以利开山。”三将领命。
却说开山之日,伯禹命人设坛于龙门山麓,以全副太牢、糈稌各一、醑酒六担,祭山誓师,誓曰:
洪水为灾,虐我百姓。河水北至,阻在龙岭。帝子震怒,开凿严命。
河道取直,水流宜平。山开河通,惠在庶民。今用太牢,祭你山神。
神人一心,都各用命。如有不遵,严惩勿悯。功过在册,赏罚分明。
誓由伯益朗诵。礼毕,牲酒赏于民卒,伯禹下令动工开山。欲知如何开此大山,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