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6600000004

第4章 前言(2)

2.台湾研究情况

台湾研究论著方面,有邓克铭先生的《法眼文益禅师之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年版),直接以法眼文益为主题对文益禅师的生平、思想、宗风等诸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胡顺萍女士的《永明延寿“一心”思想之内涵要义与理论建构》(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对永明延寿的“一心”思想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涉及了一心思想与天台、华严与唯识思想之间的多维关系,研究比较全面和系统;还有王凤珠的《永明禅师禅净融合思想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版)对永明延寿的禅净合流思想进行了研究。值得指出的是,何国铨先生的《中国禅学思想研究——宗密禅教一致理论与判摄问题之讨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版)中的第十章“禅分五宗其宗风特色与判摄之道”对“五家七宗”的禅风特色有较系统和较完整研究。此外,孔维勤的《永明延寿宗教论》(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3年版,是其在就读中国文化大学时所撰博士论文——《宋永明延寿宗教论与根识境之探讨》基础上的修改版本)等等,均对延寿有一定研究。然而,仍然未见有台湾学者将法眼宗作为一宗派来进行专门性研究的动向。

在台湾研究生学位论文方面,涉及法眼宗研究比之于大陆稍多一些,有台南大学黄志忠的硕士论文《禅宗五家七宗之形成及其教育风格》,探讨了“五家七宗”是如何运用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来教化学人;辅仁大学高秋香的硕士论文《法眼文益思想研究》,探讨了文益会通学理、圆融互摄的创宗途径,凸显了法眼文益在中国禅宗史,乃至整个中国佛教史的地位;庄白珍的硕士论文《法眼文益“禅”、“教”思想研究》(2007年已出版)对文益也有一定的研究。此外,还有杨惠南的《五家七宗之禅法初探》(国立编辑馆刊第2卷,1992年12月)、陈荣波的《禅宗五家宗旨与宗风》(佛光学报第6卷,1981年5月)等刊登在杂志上的论文,都对“五家七宗”进行了专题性研究。然而,将法眼宗作为一个宗派进行整体研究仍未见到。

3.海外研究情况

日本增永灵风的《中国禅宗史五家的地位和性质》(《驹泽大学纪要》,1956年14期),柳田圣山的《唐末五代河北地区禅宗的兴起》(《日本佛教学会报》,1960年25期),阿部肇一的《唐宋转换期禅宗史的诸问题》(《驹泽史学》,1962年10期)、《唐末变革期的禅宗》(《历史教育》,1963年4期16卷),以及铃木哲雄的《唐五代福建的禅宗》(《爱知学院大学文学部纪要》,1973年3期)等,均涉及了“五家七宗”的研究。阿部肇一的《中国禅宗史的研究——南禅宗成立后社会政治史的考察》(《东京诚信书房》,1963年3月)对唐五代以及宋代的禅宗发展问题作了较全面的研究,涉及了五代吴越佛教政策,但对法眼宗仅有简略的概述,涉及的内容较少,属于宏观勾勒性研究。此外,加拿大学者冉云华先生的《永明延寿》(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9年版)等著作虽对延寿有较深研究,但也未将法眼宗宗派作为对象而进行过研究。美国学者顾伟康先生的《禅净合一流略》(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虽然从禅宗与净土两宗的会通上对永明延寿的禅净合一思想有一定研究,但也仍未对法眼宗宗派进行研究。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一是以单个的法眼宗人物为研究对象者居多,即集中于对文益、延寿等单个人物思想进行研究,而将法眼宗作为一个单独的禅宗宗派研究,专著则未见;二是法眼宗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散见于部分学者的禅学通史和通论性论著中;三是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如将法眼宗的思想发展与外缘性条件结合起来作结构性分析研究的较少,且与其他禅宗宗派作比较性研究还欠深入。可见,对于法眼宗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如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体系、宗风特质以及中绝原因等问题还需要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将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全面和细致的研究,以期在整体上把握禅宗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思想脉络以及它在区域中具体展开的历史面相,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法眼宗产生的一般规律以及法眼宗思想理论发展的基本特点,进一步深化我们对禅宗史和禅宗思想史的思想认识。

其一,将法眼宗置于禅宗发展的整体历史、思想文化背景中探究其形成与发展及其衰落过程,运用思想史与区域文化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一是注重禅宗史与禅宗思想史的结合,从禅宗的传衍入手,探究法眼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从而厘清法眼宗的历史传承和思想演化,更好地把握法眼宗发展的思想线索。二是将区域史的研究方法引入思想史的研究,对法眼宗的思想传播和区域分布进行探究,既关注法眼宗代表人物的思想流布,也注意到法眼宗其他僧人的禅学贡献。从更为广阔的视野较全面地考察区域文化环境与禅宗、法眼宗的关系,深入探究法眼宗的自身发展以及法眼宗的区域分布和现当代传承等问题。三是利用相关文献资料对法眼宗禅僧的出生地、活动区域进行分类编排,以此观测法眼宗思想人物活动的区域分布空间及其传播流向,尽可能呈现法眼宗僧人活动的历史场景和整体面貌。

其二,运用哲学诠释与比较的方法对法眼宗的禅学思想理论内容和禅风特色进行探析。一是对法眼宗的禅学思想和禅学理论进行哲学诠释,从而更好地把握法眼宗的思想主张和理论精神;二是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法眼宗纳入禅门“五家七宗”的整体性架构中进行禅风、禅法之比较研究,即比较法眼宗与“五家七宗”其他禅派禅法、禅风之异同,从而力求呈现出法眼宗禅风的自身特色和禅法风貌。

其三,在探究法眼宗的形成与衰落之原因上。一是从佛教政策对禅宗发展的外在影响着手来探讨法眼宗兴衰的外在原因。二是将法眼宗置于唐宋社会文化转型的历史阶段,着重考虑宋明理学的建立、书院讲学制度的兴起以及“三教合一”思潮的出现对法眼宗发展的影响。三是注意从禅宗内部存在的禅诤、离宗、合流等现象及其对法眼宗的影响来分析法眼宗衰亡的原因。四是对禅宗和法眼宗历史发展与思想演化的整体脉络进行探讨,尤其重视对“禅净合流”、法眼宗风以及法眼宗的法脉传承人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尽可能推导法眼宗形成、发展和衰绝的合理性因素。

四、创新之处

一是选题的创新。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将法眼宗作为一宗派进行研究未见,因此,选题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二是研究视域的创新。在禅宗史研究中引入区域文化史和历史地理学的视野来讨论禅宗及其思想的演化和传播。尽可能通过人物、思想与场景来展现其相互交融互动的历史场面,对禅僧活跃的区域或地理分布作分析,力求从整体上把握禅宗及其思想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演化的历史面相。既重视法眼宗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对法眼宗发展的贡献,也关注到了思想史中除代表性的思想人物之外的其他人物的活动及他们对法眼宗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了禅师的分布状态与活动情况。

三是注意禅宗思想自身发展脉络与外缘性条件的相互关系。在政治、思想、文化和地域等历史性结构中探讨其兴衰之原因。政治环境、思想文化形态和地域环境,从来都是有意义的历史性结构,是法眼宗形成发展必不可少的社会文化条件和区域历史环境。故研究时尽可能地分析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环境,以及区域环境与法眼宗之间的内在关系,尤其重视佛教政策和思想文化思潮对法眼宗兴衰所起到的影响。这也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4

    圣经故事4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唯识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静心的智慧

    静心的智慧

    《静心的智慧》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金钱、权力、欲望等诱惑不断考验着人类脆弱的灵魂怎么能够离开静心的智慧?在不断地求索与挣扎中,人们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本性,陷入人性的沼泽。人的心灵犹如一间仓库,需要时常打扫和维护,拂去心灵上的尘埃,让自己的身心处于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掌握静心的智慧,便能摆脱所有的喧嚣与无奈,让自己活在一个无比清新的世界里。用睿智的眼光看待世界,以静心的智慧感受生活,给焦灼的人生寻找一片宁静的栖居地,找回迷失的自我,感悟生命的真意,享受生活的甘甜与快乐。
  • 佛很可怜:中观大师谈修行

    佛很可怜:中观大师谈修行

    该书凝聚中观大师近年来的佛学论文精选,以正能量的视角看待世间百态,以佛法解读世界局势,以佛法来评析金融危机,以佛的智慧来谈如何应对心理疾病,由此获得社会正能量。文章通俗易懂,将佛法与现实紧密联系,展示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佛学世界观。
  •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本书以《金瓶梅》解《心经》,使之更加容易理解,开篇先录《心经》全文,标以白话。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讲解。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热门推荐
  • 路遥遥步漫漫

    路遥遥步漫漫

    今生的缘是前世的你我不能忘却的伤换来的,终还是不能在一起
  • 拽丫头惹上酷首席

    拽丫头惹上酷首席

    18岁的她被父亲出卖,只得日夜与恶魔相伴。初恋被毁,母亲去世,让她几近崩溃。尖锐的水果刀指向他的胸口,她大喊:“你为什么不去死!”而他只是淡若撒旦般的浅笑:“傻丫头,我死了谁来折磨你呢?”
  • 新官轨范

    新官轨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船头

    船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魔力大餐,你吃了么

    魔力大餐,你吃了么

    不想当首富的厨子不是好猎人。这是一个在现实中失去了味觉嗅觉的厨师进入游戏靠做菜富甲天下的故事。没有叱咤风云没有争霸天下,做做菜钓钓鱼泡泡妞,偶尔打打小怪兽,日子乐悠悠。
  • 春风沉醉的夜晚

    春风沉醉的夜晚

    阶层的鸿沟,像阴影般无处不在,深入骨髓。这是一个套中套的故事。“猎物”突然成了试探者,到底谁是猎物?谁是猎人?一我,夏秉秋,查丽丽。我们三个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两年前,柏林自由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当时我们的关系如下:我和夏秉秋同时被邀请参加会议,夏秉秋是德籍华人,常居柏林,而我从上海坐德航经法兰克福转道柏林。我们素不相识。至于查丽丽,她是我十八岁以后的闺蜜,这样的关系已经延续了差不多另一个十八年。那一阵她正好在德国修最后的MBA课程,有个短暂的假期,于是她决定来柏林和我见面。当然,与此同时,也见到了同样素昧平生的夏秉秋。
  • 女捕头

    女捕头

    “朕从不敢相信朕会爱上一个男人,可事情就是这样了。”年少的天子如是说。“是男是女又如何?我才不会在乎,只要是你就行。”年轻的上司如是说。夏初有点郁闷。她本是警校一枚小警花,一朝穿越,却落得女扮男装青楼为家。一起谋杀案让她展露才能,误打误撞的进了衙门。也好,做不成警察,做个捕快也算间接实现了梦想。验尸查案、推理擒凶,夏初做捕快做得风生水起。只不过,查案断案她在行,这突如其来的爱情让她怎么破呢?
  • 最真实的汉朝

    最真实的汉朝

    少年时代,刘邦认真读书,但这不是他唯一的追求,他的最高目标是做一个自由放任、潇洒如风的游侠。所以成人之后,他不断改变自己,努力做一个闻名遐迩的侠士。游侠与无赖的区别是非常大的。游侠不工作,却以声张正义为根本,得到世人的尊敬,而无赖是人人唾弃的废人。如果混淆了这一关系,那刘邦的身份必受巨大贬低。这也不符合他的历史成就。刘邦是个侠肝义胆的游侠,而非无赖。他的建国之路,就是一条游侠的发展道路。“游侠”这个定位深深地印刻的刘邦的大脑和骨骼上,甚至流淌在他的血液中。
  • 末世好孕

    末世好孕

    在丧尸与变异动植物大狂欢的盛世中,挺着个大肚子是种什么感受?苏酥表示,孕检、胎教、顺产、早教...这一样咱都不能少!只是孩儿她爹,严格来说咱俩一点儿都不熟,你紧追着咱不放,难不成还想让咱负责不成?孩儿她爹:丧尸城有套最先进的四维彩超机,她娘,干一票嘛?苏酥:...干!
  • 巴桐煮字

    巴桐煮字

    本书作者承袭一贯的幽默洒脱的文风,处处蕴含哲理睿智的机锋。不少篇章充满了浓郁的异域色彩,闪烁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诗意与精致的文字,带给读者美妙的悦读感受。作者以“煮字”为标的,凸显他对文字的苛求。他试图颠覆惯性的便词常语,殚精竭虑地将方块字“煮”化、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