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城,一座在这个时代看来毫不起眼的小城,这一段时间无比的忙碌,匠人们或带着一批民夫翻新城中的屋舍,或按照地上标号的位置建设一些新的宅院,或按照李宣的设想打造一些奇奇怪怪的农耕工具,绝大多数民夫则在一个个边军的带领下开挖着沟渠,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想不通的,这些沟渠没有适合的水源挖的再好也没有什么用啊。
对于这一点,李宣早有自己的想法。后世的自己曾经在报纸是见到过这里的造渠成果,那不过是一个人,以一己之力,便将这里变成了良田万顷,他不认为目前的大汉,引水修渠的能力还不如后世的一个地主,所以他找来了鲁宏等人,找了其中两个深谙水利方面的人才,与他们一起打马在这片土地上来回查看了一个月,渐渐形成了一套能够将整个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包括在内的巨大的水利工程。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圆满实施,那么这里将会凭空出现几十万顷的良田,这对于此时的大汉来说,或许关系不大,可是对于要在这一代立足的李宣来说意义就太大了。
这个工程李宣计划在两年内实现,今年因为春耕将至,他不打算开挖太多的渠道,主要还是疏通一些小河流的故道。不过这些大汉民夫的劳动能力还是太让他吃惊了,十万民夫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疏通了大小渠道十余条,并在这些渠道的周围开荒垦田两百万亩(大约后世六十万亩)也就是两万顷,这些田地全部被李宣安排种植了一种叫小麦的农作物,这可是一种难吃的要命的东西,想到今年的下半年可能要以这种东西为食,民夫们就怨声载道。
李宣对此一笑而过,放出话来,下半年让他们吃上从来没有吃到的好东西。
李宣还发出一条法令,告诉那些应征的民夫,他们有权利在这里垦田十亩,两年免税,两年之后每亩只收三石的地租,而且这些民夫只要完成了今年的垦田任务,就可以将家人带来,多少都可以。民夫们将此事牢牢记在心里,他们现在还没有做出决定,是因为他们还不清楚这里的土地能够产粮多少石,特别是这种小麦的产量。
这一政策的颁布引起了当地百姓的不满,李宣立刻又颁布一条法令,当地百姓垦田者,只要参与到兴修水利开挖河渠这些工程中,新开垦的土地也执行与民夫相同的政策,而旧有的田地,则全部按照每亩三石征税。并不限定只种小麦。
这一政策受到了当地百姓和劳役民夫的欢迎。
现在李宣很忙,忙着开荒垦田,忙着兴修水利,还好操练兵马有关羽和张飞,可他还是没有什么时间来陪着姬如月,这的确是一件憾事,可也没有办法,他的手下缺少内政方面的人才啊。
他本想将去五原郡上任的荀攸留下,不过二人开诚布公的谈了一次之后,他放弃了,他能够感觉的到荀攸对他的戒备,是啊,他们之间隔着一道不太容易逾越的墙,一道将道家和儒家隔开的墙。
荀氏是正统的士人阶层,他们的家族里可以说只信奉一套思想,那便是儒家思想。所以在李宣与道家合作之后,儒家就已经基本将他放到了对立面,这又与那一套二维思想有关,非敌即友。
不过他小看了一个人,就在李宣为黄忠和许褚贾诩等人大办欢迎宴席的时候,仆人通报有个叫荀彧的人求见。
李宣激动的都没有来得及整理衣冠,在所有人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消失在众人面前,这让众人万分好奇,这荀彧到底是什么人,怎么会被主公如此看重。
李宣跑到府门前(说府门其实有些夸大,只是一处二进的小院)见到一个不到二十岁的文士,头戴一面方巾,身着灰色的文士袍,身材消瘦,站在那里就如同一杆标枪一般的挺拔。
李宣不禁为他的仪表和气度折服,几步上前,躬身道:“宣可是等来了贵人啊!”
很明显李宣的态度吓了荀彧一跳。前段时间,他为了安慰荀攸,希望他不要灰心,不要因为被朝中的宦官摆布而气馁,写了一封信给荀攸。没想到荀攸在回信中对此毫不建议,同时还对他说了新任的朔方郡守李宣的各种各样的做法(因为赵云知道李宣想要拉拢荀攸,所以李宣的各项措施,赵云都会巧妙的透露给荀攸,以便让他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李宣的为人),并不吝赞赏,只是可惜他与道家亲近,并不站在儒家这一边。荀彧得知后,竟然心生向往,想要去一睹此人的风采,也看看朔方郡在此人的手中到底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于儒道之争,他看得很淡,他不像其他儒生那样的门户意识极强,他是一个能够将儒家之学融会贯通的人,他在儒家的经典中并没有找到排斥其他学派的只言片语,而他最为信奉的竟然是儒家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言论,是的,无论哪个学派都有它的闪光点,儒家如果能够不排斥,有选择的将这些闪光点吸纳过来,那么必然会发扬光大,又何必排斥诋毁别人呢?
其实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荀彧看到了儒家颓丧的一面,他们已经变成了皇权的附庸,他们已经失去了民众基础,在百姓中,只有那些有权有势之人才会推崇儒家,因为儒士们只关顾这样的人家,至于寒门,他们是从来不予理会的。荀彧觉得这样很危险。也许有一天,这些人失势了,那么儒家也会随之而失去一切,到时候再想要宣扬儒家的思想,民众很难接受,儒家也就不存在了。
他希望自己是杞人忧天,可他很难将这种想法抛之脑后,无奈之下,他只能背离大部分儒士的做法,大胆的走着自己的道路。
他与李宣见面,其实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的,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再回到何进的身边当那个可有可无的计吏,反正他也并不被重用,或者说何进根本不知道怎么用他,那他就来这里试一试又有什么关系。
他写信对荀攸说了他的打算,荀攸没有反对,只是告诉他别忘记了他的儒生身份。这是在提醒他不要忘本,他们荀氏多少代人都是这样保持着一颗对儒家无比忠诚的心走过来的。对于这一点荀彧根本不担心,他知道自己这样做只有对儒家更好。
这一夜李宣丢下了一众兄弟,与荀彧彻夜长谈了很久,包括他的计划、报复,也包括了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当然一颗忠于大汉的心荀彧也可以透过李宣的言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
荀彧也很激动,他提出只要李宣不反儒,他愿意留下来帮助李宣。李宣再次说出了他在天柱山时对道家说的那一套百家争鸣的设想。荀彧听罢纳头便拜。
接下来的几天,李宣将一些内政方面的事物一股脑的都交给了荀彧,可以说把自己彻底解放了。
贾诩见到李宣终于有了闲暇,于是与关羽和张飞以及五原的赵云等人商议,开始筹划起李宣的婚事来。
“新来的的那个郡丞听说在这些礼数的处理上很有一套,不如让他也参与进来,别让我们这些大老粗把大哥的婚事给搞砸了!”张飞大着嗓门道。
贾诩心中有些不悦,不过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在阴谋诡计上要高出这个书呆子不少,可是在内政的处理上就差太多了,所以也就没有表示反对。
黄忠有些顾虑的看了看贾诩,然后道:“不知道他现在是否已经和我们一条心了。”
关羽笑道:“汉升多虑了,某观此人行事正派,即使不与某等一条心,对于大哥的婚事,他也必然会尽心尽责的。”
众人想了想,点头同意关羽的做法。
是啊,短短一两个月,这荀彧将朔方郡经营的井井有条,很多方面甚至都要好过李宣,而且思虑周密,没有出现上一次那种发一条政令得罪一大片人的情况。而且做事也非常认真,几次处理一些当地百姓和民夫之间的纷争都做得滴水不漏,所有的人都毫无怨言。这样的人,得到别人的认可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关羽吩咐自己的亲卫去将荀彧请来。当荀彧走进这间不算宽敞的屋子时,对屋中的众人淡淡的施了一礼。没有表现的亲密,也没有要疏远的意思。
众人心中都不是很痛快,可是都没说什么,只有张飞这个大嗓门憋不住,骂骂咧咧道:“你这个书呆子,俺们找你来是看得起你,你倒给俺们摆了这样一个臭脸!”说着还要上前教训一下荀彧,让他长长记性。
荀彧见状毫不示弱的盯着张飞,义正言辞地道:“在下不知道你们在这里密谋什么,但是在下把话放在这里,无论你们想要做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在下都誓死不从。”
众人被说得面面相觑,还是贾诩最先发现了问题,忙解释道:“恐怕先生误会了,我们避开郡守大人在这里密议,是想要给郡守大人办一场婚礼,这样的事总不能让他亲自谋划吧,先生放心,我们这些人都是和郡守大人生死与共的兄弟,没有一个会对郡守大人生出半点不轨之心的!”
荀彧听罢,又看了看众人坚定的表情,这才释然道:“在下以为你们是要谋害大人呢!”
众人一听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