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4100000004

第4章 蓝色战略·东海篇(4)

第三节 日本“3·11”——史上最“强”的地震

其实经过最近这十年中日两国国力的此消彼长之后,中日关系大趋势已经定下来了,但是有一件事可能把整个历史进程改变了,这件事就是2011年的日本“3·11”地震。

为什么说“3·11”地震是史上最“强”的地震呢?所谓最强不仅仅是指地震的破坏力,关键在于这场地震改变了一个地区的政治格局,改变了一段历史的具体节奏。

“3·11”地震、海啸及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染给日本造成极重的打击。可以说,这次的连环灾难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三连击”里的头两样完全是天灾,可核事故则是完完全全的“人祸”,而且,从目前来看,给日本造成损失最大的,也正是核事故。

之所以说“3·11”之后的核电站事故是“人祸”,不仅仅是因为震后日本政府救灾不力[27]。其实,日本核电的隐患由来已久,日本现有的55座民用核反应堆中有超过20座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设计则完成于五、六十年代。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是1945年的事情,第一座民用核电站发电[28]则是在1954年,可想而知日本人的这二十多座核电站的技术能有多不成熟。

日本核电站长期以来是由私营企业来经营,作为运营商的日本东电集团出于成本考虑,一再让早该停止运转的反应堆超期服役而不愿更新换代——日本核电技术号称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事实是先进的第三代反应堆在日本只有个位数的在运转,其他全都是老式的沸水堆[29]和压水堆[30]。在“3·11”地震的时候,所有的潜在危险被一次性地激发了出来,最终导致了核污染一发不可收拾。

在此之前这些问题并非毫无征兆。日本核电站事故发生之频繁和相关丑闻之多与它的技术水平一样——同样是世界领先的。1981年以来,不算“3·11”地震引发的这次核事故,日本仅重大核事故就有9次:燃料棒断裂导致300工人受到辐射(1981年)、增殖型反应堆液态钠泄漏(1995年)、核燃料加工中由于违规操作导致临界事故致死两人(1999年)、东京电力公司为了掩盖安全壳裂缝而伪造检查记录,导致17座反应堆停产检修(2002年)、蒸汽爆炸致死五人(2004年)、地震导致含辐射的冷却水倾入日本海(2007年)……而这一连串的事故却并未让日本高层有所警觉,一切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3·11”地震后的核泄漏事故是日本核电系统种种隐患的一个总爆发,而这又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日本政府在核事故之后,真正的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是将核电站收归国有,逐步更新设备,强化监管。但这样必然要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日本的高层政客肯定是不会选择的。他们选择了一个最简单的方式——一推六二五,为了“顺应民意”,索性直接把核电站停了,至于对经济运转是否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他们是顾不得考虑的。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日元便一路高歌,冲破了1美元兑80日元这个日本政府所能承受的底线,这使得日本国内制造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3·11”地震之后,由于核电站纷纷停止运转所导致的电力缺口,对日本制造业又形成了一轮持续的打击。更加倒霉的是,2011年底泰国的洪水又严重打击了日本在海外最大的汽车及数码产品部件的生产基地。

一直以来,日本经济面临两个长期的隐患,一是人口老龄化导致国内劳动力不足、消费市场持续萎缩;二是在国际产业链上,日本制造业的上升空间已经非常小了,而背后则面临着中国大陆、韩国、台湾地区等经济体的不断挤压。“3·11”地震之后,这些原本长期性的隐患一下子变得愈发明显了起来。目前,日本政府的债务相当于其GDP的200%,而原本日本政府的财政赤字是靠国民认购国债来支持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中坚力量纷纷到了退休的年龄,过去的积蓄如今要变现过日子,自然不会再认购国债。加之地震对政府信誉的打击,使得日本政府不得不让海外资本购买其国债,这就给了那些金融大鳄一个机会,如果被人家得手,那么就会搞成1998年金融风暴的翻版。2012年9月10日,也就是日本“收购钓鱼岛”闹剧即将进入“高潮”的时候,已经73岁的日本金融大臣,也是中日货币互换日方的主要推动者松下忠洋在家中自缢身亡,特殊的时间。特殊的人物,无论公开的解释是怎样的,这一事件总是耐人寻味的……

“3·11”地震除了重创日本经济之外,也对日本政治布局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譬如过去不怎么被人所注意的日本东西二元制问题。要说清这个问题,需要从明治维新前后开始谈起。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经济和政治重心全部在关西地区,颇有财力的关西地区的地主阶层掌控着日本——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幕府统治时期,而关东地区土地贫瘠,以武士集团为主,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没什么地位。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日本也同中国一样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关西地区的地主阶层受到的冲击更大,但这种形势却给了关东地区的武士集团一个机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了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中国的说法,在西方通常将其称为明治复辟,因为在明治维新之前,天皇事实上处于傀儡的地位,没有任何真正的权力,而维新之后的日本天皇是有实权的——很多观点认为天皇裕仁也应对日本政府“二战”时期的罪行负责,根据便在于此。

江户时代日本的国都在京都,而在明治维新以后,关东集团和明治天皇合谋,以巡视的名义让天皇来到了当时的江户,之后迅速地甩开关西的势力在那里定都,江户也至此改名为东京。

可见,在历史上,日本其实存在经济和政治上取向相反的两个集团,一个是以关西地主阶层为主的势力,一个是借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兴起的关东的新兴势力,而关东集团的老底子又是武士集团,这样就形成了后来日本经济的一种军、民、商一体的军国主义模式。旧日本陆军也是在这样一种模式之下产生的。日本陆军的一个师团内部,官兵都是来自同一个地区,就是因为日本的统治集团,或者说是旧日本的统治集团,其实都是各个地方的豪强势力,军队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个资本。所谓的日本皇军,就是在这种模式下,每一个地方出一个师团,然后集结成了一支对外侵略的军队,这其实就有点儿类似于在搞“股份制”。

除此以外,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如今,日本国内很多基础性的工业标准都存在两种制式并存的现象。比如说国家电网,关东和关西地区的频率完全不同,一个50赫兹一个60赫兹,如果你家的电器只能匹配一种制式,那么搬一次家很可能所有的家当就必须得统统淘汰了。究其根源,其实就是当初不同的派系为了从海外获得支持,在引进技术设备时一直避免和对方重样,你买欧系我就买美系。而这样彼此较劲的一个副产品,就是如今日本产的电器往往都可以匹配多种制式——这倒不是日本人对消费者多贴心,而是由于不这样这些产品在自己国家首先就玩不转。

在很长一段时期,关东与关西集团形成的这种对立局面中,关东始终是占优势的。历史上几次大的战争,像早一些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直到日军侵华及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背后的主导力量就是日本的关东武士集团和他们的经济力量。

但是,从经济总量来看,关西地区的基础依然比较雄厚。因此,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像大阪、神户及京都这些关西的地盘,都是美军轰炸的重点目标。明明挑事的是关东的新兴集团,可关西受到的打击反倒比关东系的东京这些城市还要大一些。这样就导致战后关西的经济进一步下滑,形成了关东集团一家独大的局面。

在日本被美国全部占领之后,关东集团的上层迅速地倒向了美国。也就是说,日本的亲美势力主要来自于关东集团。关西集团则寻求另外的方向去发展自己的海外战略,这就导致关西集团在对华问题上显得相应地更温和,或者说是对华更友好一些。这并不是感情的问题,而是日本东西两大集团利益博弈的一个最终结果。任何偏关西利益的政治家,都会更倾向于去搞好中日关系,而偏关东的,也就是亲美的政治家,往往会在这种时候,利用各种机会去阻断中日之间的这种联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前一段时期会出现日本首相访华和议员参拜靖国神社同时发生的情况。

“3·11”地震让原本稳定了近百年的日本政治格局一下子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变数。东京经济圈在天灾人祸下遭受了重创,“关东系”的经济力量因此迅速下降,相应地,在政治上,关东和关西不平等的局面也被打破了。

事实上,在“3·11”地震之前,日本自民党在连续执政了几十年之后,地位也开始动摇并被日本民主党所取代。这本身就是日本国内政治和经济力量发生逆转的一个前兆,而“3·11”地震把这个进程大大地加快了。反映到现实当中,就是在日本地震之后,当时处于关西地区的大阪就曾经被提出作为日本的第二首都,理由是东京已经被核辐射所污染。其真正的用意,就是要从关东集团手中分走一部分政治权利。政治中心迁移到哪里,相应的周围的经济就会被发展起来,周边的集团自然也是获利最多的。在“3·11”地震之后,关西集团看到了自己拿回自明治维新之后失去的权利的机会。

从关西集团的角度看,它是希望以发展对华关系来平衡关东的政治势力;而关东为了保住自己行将失去的权利,也必然要在这个问题上搅局——现在回过头来看,在钓鱼岛问题被再次激化之后,当时来自民主党的首相野田佳彦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的是一种首鼠两端的态度,而正是这种姿态导致野田即没迎合到日本的民族主义(安倍晋三的言论远比他激进),也让自己过去的支持者不满。这最终导致野田佳彦下台,而民主党也随之再次沦为在野党【普天间基地问题扳倒了鸠山由纪夫,福岛核事故拿下了菅直人,钓鱼岛争端干掉了野田佳彦,至此民主党也在无人能挑这根大梁了】,自民党因此得以再次上台,这就决定了安倍晋三在再次就任首相后必然会继续拿民族主义情绪做文章。此外,借助中日关系紧张,日本对国内的军工生产迟早要松绑,如此就等于是送了几大工业财团一个硕大无比的蛋糕,这自然是大伙都乐见其成的……

而从更长远来讲,钓鱼岛问题和东海问题,是中日两国关系的一个衍生物。当时把它制造出来,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非由于海洋权益;在某些时间,它重新又沉寂下来,同样并不是由于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所有的问题,都是由中日关系的大局来决定的。从未来看,假如有朝一日中日关系缓和,在诸如自由贸易区这类问题上又有了重大突破的话,那么钓鱼岛乃至于整个东海必然会淡出每天的新闻报道。因为,在一个共同的利益框架之下,什么都是好谈的,也只有在那个时候,所谓“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才有可能实现。

反之,如果日本最终无福消受中日合作这件好事,钓鱼岛问题必然会越来越热闹,这是由日本内政处于政治斗争的高峰期所决定的。同样,美国由于自身势力的衰退,它对中日关系的把持能力较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时代也下降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也会想方设法利用它在日本的势力把东海包括钓鱼岛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地提起来,并且让它升温,通过给日本制造一个敌人,来再次强化对她的控制。

总而言之,中日之间的种种海洋争端,其实可以看作是日本内部政治斗争与美日博弈、中美博弈混在一起之后的一摊烂账,海洋主权问题被喊得震天响,其实当事者的关注点恰恰不在这里。只要这些政治斗争没有结束,那么中日海洋之争也就不会结束,而有朝一日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那么双方的海洋问题也极可能就不医而治了。

中日合作前景美好,但这是两家共同的事情,义务和权利都是一半对一半,谁也没有义务去过多地为对方的不智行为买单——日本在钓鱼岛挑衅根源是其内部的斗争,但这个问题最终只能靠日本人自己去解决。美好的东西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中国不会去主动破坏中日关系,但也没必要为了一件自己无法左右的事情过多地去“迁就”日本政府。更何况一个连自己的事情都无法自己做主的国家,即便你勉强和它建立了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又能维系多久呢?

同类推荐
  • 三线建设纵横谈

    三线建设纵横谈

    本书稿是纪念三线建设5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录了研讨会的领导讲话、专家发言和入选论文,回顾了三线建设历程,宣传了三线精神,为推动三线建设研究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 改变世界的一周: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纪实

    改变世界的一周: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纪实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决策访问中国并决定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毛泽东会见了他,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它改变了中美关系长达20年的对立与隔绝,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本书充分利用已经解密的中美两国最新档案和多渠道获取的珍贵照片,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述了 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历史。翔实深度地再现了毛主席战胜重病以惊人毅力会见尼克松、基辛格从巴基斯坦密访北京、中美密建巴黎渠道、敌对势力图谋击落尼克松访华专机、周恩来智斗基辛格等起伏跌宕的历史细节。既有上层决策的罕见内幕,又有斗智斗勇的交锋较量,视野开阔,内蕴丰厚,丰富可读,是了解和研究中美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的必读书。
  •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本书以特殊的“领袖史”视角,写出了毛泽东被选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毛泽东当年的沉浮,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 政府形象传播

    政府形象传播

    如何树立政府形象的旗帜,是任何一个现代政府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实施科学的政府形象传播战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形象传播理论支撑和实践运行机制,对于各级政府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好领导、组织和管理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从传播时代的政府形象战略入手,在梳理形象传播理论依据和分析其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政府形象传播构成、传播模式和传播责任进行了学理剖析,以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另一方面,立足于传播实践,在政府形象传播策划、塑造方法、管理和维护机制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针对政府形象传播的现实困境,提出了破解路径。
  • 变法:励精图治之道

    变法:励精图治之道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国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涌现出管仲、子产、李悝、吴起、申不害、赵武灵王及商鞅这样的改革家。这些改革先行者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进行了革故鼎新。他们名垂千秋,永载史册。
热门推荐
  • 温故(之五)

    温故(之五)

    人类始终生活在历史的投影里。这投影,既非上帝的恩赐,也不是什么神做的手脚,而是源自人类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的那个重要特征——记忆。历史的投影有过远有近,远的如原始祖先迈向文明渺然足迹,所的如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时间之流,不舍昼夜,不仅把已经发生的,而且终将把正在发生的以及行将发生的一切,都裹挟而去,统统融入历史的投影。最早意识到这投影价值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温故而知新”,虽平白如话,却如醍醐灌顶。历史既是人类活动的归宿,更是面向未来的智慧之源。谈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英国作家奥威尔的表述则更加直截了当,他说: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
  • 汉学研究新视野

    汉学研究新视野

    著名汉学家顾彬教授以丰富的外文资料、融贯中西的学识,对近年来德语、英语世界所出版的汉学新书中所涉及的新译本、新材料、新观点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其中绝大多数的材料都是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来。同时,他也对中西文化在文、史、哲等领域的异同进行了深入探讨。材料新颖别致,分析鞭辟入里,是了解西方汉学界学术前沿的最佳捷径。
  • 犹龙传

    犹龙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路童行:想带你去看看这世界

    一路童行:想带你去看看这世界

    这是一位职场遭遇挫折的父亲,送给妻子、女儿和自己的礼物——这一趟,意外的美洲之旅。三个月的旅途中,他们一路星光明月,一路高山坦途,走过巨杉、优胜美地、火山、黄石、红土世界,畅游洛杉矶与拉斯维加斯,并以此作为女儿阿朵三岁生日的礼物;然后,他们以更大的勇气,开始了在墨西哥的探索之旅,寻找失落文明,拥抱雨林,握手危地马拉……对于他们,这不仅仅只是一趟旅程。阿朵说:“明天,我们要去哪儿?”
  • 神医归来之后

    神医归来之后

    新书《穿越后我成了国宝级大佬》已开~前世宋玥流落异界,身份被冒牌货顶替,家人被害惨死。重生回归,她有空间傍身,传承在手,那些人的阴谋休想再得逞!
  • 异世流云

    异世流云

    我在刚成年之际就能成功炼制出魔法武器。不好意思,那是我三岁初学炼器时捣鼓出来的失败货色,本小姐用来切烤肉。我老师是药剂师公会的会长,会配制宗师级别的药剂。药剂?不是我打击你,太落后了,本小姐两岁就开始用灵液来泡澡,仙丹,听过吗?没有?哎,算了,这种新时代产物哪是你们这些土包子所能见识的。我的魔宠是高贵强大的巨龙。龙?那叫龙?高贵?强大?你个爬虫,丑八怪,四脚蛇,再敢在本小姐面前自称龙族,我一把火烧了你的翅膀。我们家族的天才少主拥有八个神分身。神分身?八个?本小姐的仙术撒豆成兵一施展成千上万的分身,淹都淹得死你。紫夕云,修炼天才,全能奇才,妖孽的让天也为之嫉妒,她到底有着什么特殊的身份?恐怖的天资,异样的身体,神秘诡异的紫色血液,血脉传承的功法,一次又一次的穿越…是巧合?意外?命运?抑或责任?
  • 北雁南飞

    北雁南飞

    万里长征,辞去了五朝宫阙,暂住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这是西南联合大学校歌开头的四句歌词。悲凉而坚定的旋律,倾述了这所后来闻名世界的大学,于离乱之际仓促迁徙的一段历史。“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华北形势陡转: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同日,天津城在遭日军炮火轰击中,其城南八里台的南开大学首当其冲,这所当时中国最著名的私立大学很快沦为废墟。据时为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在《被日寇洗劫的南开大学》一文中回忆:“29日拂晓,驻在海光寺的日军开炮了。第一炮打河北省政府,第二炮打南开大学。接着就是对南大各建筑连续的炮轰。”
  • 黄道圣徒

    黄道圣徒

    燃烧吧小宇宙!然而这不是圣斗士……却是个年轻人觉醒了第七感之后的故事。
  • 玄门真祖

    玄门真祖

    诸天宇宙,百族林立,证道者几何……仙魔争锋,谁才是这一纪的主角……远古的穿越者缓缓觉醒,战斗于此方宇宙……
  • 慕川向晚

    慕川向晚

    千年难得一遇的写作废柴向晚,因为书扑成了狗,被逼相亲。“妈,不是身高一米九腹肌十六块住八十八层别墅从八百米大床上醒来的国家级高富帅,一律不要。”“……你是准备嫁蜈蚣?”后来向晚终于如愿以偿。他被国家级高富帅找上门来了,扑街的书也突然爆火——有人按她书中情节,一比一复制了一桩命案。而她与国家级高富帅第一次碰撞,就把人家给夹伤了…………爱情、亲情、伦理、悬疑、你要的这里都有,色香味俱全。【本文狂撒狗血,太过较真的勿来。】☆★☆★☆★☆★☆★☆★☆强烈推荐姒锦完结文。现代:《史上第一宠婚》、《步步惊婚》、《唯愿此生不负你》、《溺爱成瘾》古代:《且把年华赠天下》、《孤王寡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