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谁也没有赖床。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不知道是谁,一大清早的,偷偷跑来杨家门口放了一大串鞭炮,把花儿们给吵醒了。
杨五花破天荒的穿了一件新袄子,虽然只是个上衣外套,却是她穿越过来的第一件新衣裳,也是大年初一全家唯一的一件新衣裳。
杨六花和杨小花的衣裳早在过年前就穿上了,小孩子长得快,去年也没有做新衣,原先的又薄又小,穷人家的孩子先得顾上保暖,然后再讲究是不是过年穿新衣裳。而杨三花自己的衣裳还没来及的做,只够匆匆忙忙给杨五花赶出了一件。
初一要蒸步步糕,杨五花心想,应该是取“步步高升”、“蒸蒸日上”之意吧。
杨家以前穷,能吃饱饭就行了,根本没条件做这些,如今可不一样了,又是新年的第一顿早饭,自然是要做的丰富些。
先把去年,其实就是昨日,剩下的大半个南瓜给蒸了,待凉后捣成泥,和入粘果米粉和糯米粉,加入少量白糖,搅拌成金黄色的粉糊糊。
自从夏天无意间蒸出了“粉皮”之后,杨五花总算是知道了面粉不一定要发酵才能做点心,粉糊糊也不光只能摊煎饼,还可以用蒸的,蒸好了同样也可以做糕点。当初的桂花糕就是这么慢慢试验出来的,如今她已经能蒸的很好了。
取来之前特地让高兴做的木盒子,浅浅的倒入一层黄糊糊,入锅蒸半刻钟,再倒入白糊糊,再入锅蒸半刻钟,再入黄糊糊,依次反复,最后出来的是黄白相间的双色糕。
“哇!好漂亮!”杨六花见了忍不住说道。
“嘿嘿,漂亮吧,我也觉得。”杨五花一点都不谦虚,美滋滋的往杨六花嘴里塞了一小块,继续切糕。
双色糕被切成了长条小块,整齐的叠摆在盘子里,最后淋上一勺蜂蜜,端到了露台的小矮桌上。接着,杨五花又炒了一盆子白菜肉丝炒年糕,年糕是前天袁二少送来的几包东西里的其中一样。
“怎么没蒸年糕啊?”袁二少大摇大摆的进了小院,正好看到杨五花手里端着的炒年糕。
“你怎么这么早就来了。”
“这还早啊?是你们太晚了,我早就起来了。”袁二少也不客气,径自踏上露台,看到那一盘双色糕:“嗳,又有新花样啦!”说话间,已经抓起一块扔到了嘴里。
“喂!你这样大清早的跑到人家家里,这样真的好吗?还是大年初一呢!”
“还不都怪你!包的是什么饺子啊,吃了一晚上的素,害得我都没过好年,你得补偿我。还有那什么年糕也给我来一碗……”
杨五花一听,那么多饺子吃的全是素,忍不住乐了:“……关我什么事哦!只怪你运气太好了!哈哈哈!”
袁二少接过杨三花递过来的一碗炒年糕,嘴里嘟哝着:“就不能来个大一点地碗吗?这也太小了。”
杨五花一听就不乐意,说道:“哼!爱吃不吃,就炒了一盆,这还是冒着我们饿肚子的风险匀给你的呢。”
“不是给了你们好几包吗?你们都吃了?咋不叫我?”袁二少心想,这也忒没良心了。
杨三花怕两人又闹起来,大过年的不好看,忙说道:“还有呢,我们也是第一次吃。不过她真的只炒了这一点,说是留着以后烤年糕来吃。”
“烤年糕?我也要。啥时候烤啊?”
“等我有了铁板,或者铁丝网呗……唔,最不济也得有个平底锅,当然啦,有铁板最好了,还能做铁板烧呢,哎呀,那味道……唉!”杨五花想起那铁板烧上的滋滋烤肉,就馋的不敢再想了。
“味道怎样?怎么不说了?”
“说什么说,反正又吃不到。”
“不就一块铁板嘛,你要什么样的?回头让板凳去找不就行了,多大点事儿啊真是。”
杨三花分了一碟子双色糕给袁满,让他带回家去。袁二少上回桂花糕没吃到几口,这回攒了经验,先自己在杨家吃个够,这才心满意足地带着糕点回了家。
正月一般是走亲戚的日子,杨家也没什么其他亲戚,杨五花平时也没听说过有什么亲戚,只知道家里就剩她们几姐妹。除了已经出嫁了的杨阿花,和在程府当丫鬟的两个姐姐,剩下的全眼皮子底下。
杨阿花住在山里,本来就路远不方便,到了冬日下雪更是不好走,以前就很少下山。去年赵平安做了辆板车,这才赶着秋日凉快跟着一起多来了两趟。只不过来一趟还要过夜,家里穷的根本没多余的被褥给他们,所以天一冷也就没再来过了。
杨家的整个新年基本就宅在家里了,确切的说是宅屋里。除了晴天的时候,大中午去露台晒晒太阳以外,其他大部分时间基本都窝在草屋里。
闲来无事,杨三花做完自己的冬袄后,又开始给妹妹们做里衣。崔时园之前送了两匹精细白棉布,软软的,可舍不得做外衣,做里衣刚刚好。杨五花闲的时候也会在一旁跟着学一会儿针线,其他时间会研究一下怎么做面脂,或者捣鼓捣鼓吃食。
屋里生了两个炉子取暖,白天要么顿上一锅骨头汤,要么煮开水,外面的灶台反倒很少用了。吃饭不是下面条就是煮骨头粥,再不然就是热一下饺子馒头。小炉子虽小,但买了好几个小蒸笼,一层层叠起来放在骨头汤上面也能蒸不少东西。
因为有很多骨头汤的关系,杨家吃面条的次数也多了。杨五花做面的技术也是越来越好,面条也由原来的宽面慢慢变成了细面。尤其天冷的时候,一次会做上很多,散铺在竹匾上放着,几天都不会坏,想吃的时候直接抓几把下锅就行。
杨五花觉得,她对食物的研究,貌似基本都建立在怎么偷懒上面。
两小朋友闲来无事,开始学写字。当然,教学的重点是杨六花小朋友,小花宝宝还处在勉强够幼儿园小班的年纪,是在一旁作陪的。杨三花一边做针线,一边也会跟着学认几个字。
笔墨是很贵的,又是耗材,杨五花舍不得用,就裁了白棉布当水写布用。棉布吸水,又是三层叠起来的,沾了水印颜色就会变深,可以当纸用。待棉布上的水蒸发以后,又可以继续用毛笔沾水写字。省纸省墨,还能练字,这比直接拿树枝在地上划拉的强,毕竟硬笔字跟毛笔字是有本质区别的。
杨五花的毛笔字不好,可这并不妨碍教杨六花写字,她只需要告诉六花儿这字怎么念,笔画顺序怎么写就可以了,剩下的就让杨六花自己照着书上的字依样画葫芦。还有杨学文以前写过的旧字,她也要了来,都给六花描。反正她们又不准备当书法家,能写字,能记账就好了,当然,如果能顺便写的好一点,那是最好不过了。
杨小花也有她自己的布和笔,不过她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在那里涂鸦玩儿。
天气好的时候,也会搬去露台晒着太阳学习。有时候碰到袁满过来串门,也会顺便教教她俩写写画画。
一家人学写字的学写字,学针线的学针线,做衣裳的做衣裳,很快就到了元宵节。
南田学堂正月十五开学,城里的铺子一般也会在十五之后正式开张。但在正式开张之前,不少铺子会趁着元宵灯市,把营业时间调到夜间,有些索性下午就先开了起来。本朝有宵禁,所以一年到头,能开夜市的,也就这么几天。
正式灯会一般有三天,分十四的试灯日、十五的正灯日,以及十六的罢灯日。不过实际上,灯会从年初十就陆陆续续开始了。也就是说,如果要去夜市摆摊的话,可以从正月初十一直摆到正月十六。
杨五花为此很郁闷,因为杨家已经没什么东西好拿去摆摊的了。
杨家没参加过灯会,不知道具体的情况,所以事先也没有准备。当袁二少提着彩灯来杨家的时候,已经是正元宵那日了,根本来不及再做什么手套,只能眼睁睁的错过这个赚钱的好日子。
既然不能去赚钱,杨五花也没那个心思去赏灯,更何况她们这种乡下人大晚上的进城也不方便,妹妹们还小,走丢了可不好。杨三花本就是个安静的,也不会想到要去灯会玩儿。至于两个小的,早就人手一盏小彩灯,乐成月亮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