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吩咐人将张威尸首合一安葬,然后指挥降卒整顿尸体集合火化。
杨奉按照李儒的安排先一步带人接手粮仓查看粮仓粮草储量。
由上一处山寨得到贼匪的粮草储量远高于金银的结论之后,李儒便将目光从金银转到粮草,拿下山寨第一时间安排杨奉接手粮仓。
杨奉带着一批人接管粮仓,又安排一批人收集分散金银。
在李儒眼中粮草最重要,但杨奉不同。
他觉得粮草重要但是金银同样重要,特别是在这种局面混乱,金银极易损失的情况下,保护金银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多派了一批人收集金银。
金银大头控制在几个当家的手里,那批人朝着几个当家的住宿之地而去。
杨奉带人前往粮仓。
果然不出李儒所料,此处的粮仓比上处粮仓大了足足三倍,粗略估计粮草也是上处的三倍。
三十万石。
杨奉一边安排人清点粮草数目,一边叫人去给李儒报喜。
李儒正在处理一批尸体。
尸体太多了,黄巾余孽有一千人,平常山贼八九百,加起来快到两千了,看上去茫茫一片全是尸体。
一起火化根本不可能,所以李儒设置了五个焚化点,尸体也一批一批的分开火化。
李儒接到消息后,火化已经进入正轨,不需要他一直盯着,他将任务下放给他的参事,带着一批下属跟着报信的人赶往粮仓。
来到粮仓,李儒被眼前的宏伟景象震撼到了。
宽阔的粮仓堆满一仓一仓的粮食,每一仓都是直径两米高两米的一个圆柱,整整一百零五仓。
这么多的粮食别说一般人家,就是军营也很难见到。
没想到小小一个黄巾余孽,带着一千黄巾几千山贼能攒下这么丰厚的家业。
李儒估计这里有四十万石粮食。
杨奉喜不自胜,道:“军师,这可是大功一件,报告丞相之后,军师当居首功。”
杨奉这话虽有点拍马屁的嫌疑,但也有几份真情实感。
经过今天这一战之后,他对李儒心悦诚服。
能以如此小的代价拿下两倍于己方势力的山寨,哪怕这个势力是不堪一击的山贼,也是一个杨奉不可企及的奇迹。
用楚兄的话来说,就是一万头猪,他杨奉用这么点代价是打不下来的。
因此,才有这一番话。
李儒表情淡然,这种情况他见得太多了,杨奉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但是为将士请功这种事不能不做,他也很乐意做。
李儒道:“杨将军安心,大功少不了你的,呈报给丞相的公文此时应该已经做好,只等最后确认了。”
杨奉道:“还是军师想的周到。”
李儒道:“清点粮仓具体数目,顺便派人到凉州军大营,让他们带人来运粮食。”
杨奉早已安排了人,正在清点粮草装车,所以只派人到凉州军大营报信。
粮草一车一车清点装车,很快具体数目便统计出来了。
不是三十万石,也不是四十万石。
整整五十万零两百石。
五十万石,当年袁术只用十万斛(石)粮食驱使吕布攻打刘备。
由于双方都是小人,此事不了了之,反而袁术不仅给了吕布二十万斛(石)粮食,吕布还在辕门射戟救了刘备。
为了这二十万石,袁术一直记恨吕布,直到吕布死。
可见,五十万石粮食的贵重。
李儒正为粮草而喜,杨奉又带来一个好消息。
据收集金银的人来报,他们发现一个小金库,金银数量还不少。
李儒也不得不叹这处贼窝真是与众不同,不但有令人震惊的粮食储量,还有一个小金库。
虽已经有了粮食之喜,但小金库带来的惊喜依旧惹人。
统计数量之后,李儒又是一惊。
十一万两白银,小金库存银整整十万两,多出来的一万两是从个大当家头领处搜来的。
他出来时的目标是四十万两白银,这一处山寨便完成了三分之一。
李儒又惊又喜,最后统统化成喜悦。
虽然他领兵出来带着百分之百的信心完成任务,但是他心中没有任何底气。
在这一刻,他终于有了十足底气。
这次收获巨大,下一处山寨距离此处颇远,所以李儒没有马上开始行动,而是在山寨休养。
等着西凉军接手粮草。
洛阳城,丞相府。
董卓摆了一出大宴。
自从他下决心减肥,就没有吃过大餐了。今日看到李儒呈报的消息之后,喜不自胜,决定摆宴庆祝一下。
不过,令董卓如此欣喜的却不是粮食金银的缴获,而是一个推测。
原来,董卓看到缴获消息后,惊讶程度丝毫不下于李儒。
然而,当他知道这些缴获十之八九来自于不愿资助他而逃出洛阳的商贾之时,瞬间出了一口恶气,精神焕发,不庆祝不足以表示他此时的心情。
当然,这只是李儒的推测。
大宴摆好,汉式全席。
董卓发现一个人大宴也少了很多乐趣,但想找个人一起喝一杯还真找不到。
蔡文姬倒是一个人选,豪爽且不拘泥于小节,大气而不失于礼数。
最可贵的是能喝董卓聊得来。
这几日董卓练剑时,她总是带着丫头来瞧。
瞧着瞧着,两人关系渐渐熟络,她是董卓名义上的女儿,董卓又待她极随和,她也极亲近董卓,她倒是可以。
但是此时此刻与她共饮,董卓觉得不合时宜。
想来想去不如请她爹蔡邕。
蔡邕与他身份相当,又实在亲戚,不请说不过去。
本来由于他知道前世董卓死后,蔡邕给其收尸累及自己,便对蔡邕很有好感。
而前几天两人因为蔡文姬发生点小矛盾,他对蔡邕的好感度再上升一个小台阶。
所以请蔡邕再好不过。
本来以为蔡邕一请便来,但结果与董卓所想相差甚远。
蔡邕不仅决然的拒绝了他的邀请,还把他派去的管家打了出来。
他派去邀请蔡邕的管家被蔡邕打了出来,这是直接打脸了。
董卓为什么敢不做准备去邀请蔡邕,因为他记得前世董卓邀请过蔡邕,而且蔡邕也接受了董卓邀请。
这就是不读书的后果了,董卓只知道前世蔡邕答应了董卓的邀请,但不知道蔡邕为什么会答应。
前世董卓邀请蔡邕,一开始蔡邕也是断然拒绝董卓的,董卓以蔡邕女儿及家人的性命相要挟,才迫使蔡邕答应。
所以,现在董卓的邀请被拒非常正常。
不过,管家被打出来多半是因为蔡文姬的事,蔡邕还记恨他,糟老头坏的很。
董卓很快想了个办法邀请蔡邕,而且他还不敢拒绝。
前世董卓用他家人的性命要挟,现在董卓当然不会用这么烂的办法了。
被打出来的管家拿着董卓的办法,再一次赶往蔡府邀请蔡邕。
蔡邕乖乖的跟着管家来到相府,几乎暴走。
董卓大笑请蔡邕入席:“蔡侍中请入席,上好酒。”
蔡邕骂道:“竖子!匹夫!不足与谋,居然越礼矫旨,端是不为人子。”
董卓的办法就是写一份圣旨命令蔡邕到相府见圣驾。
董卓放肆大笑:“蔡侍中此言差矣,你可仔细看过邀请函,本相可不敢矫旨,只是越礼而已,没有那么严重吧!”
蔡邕赶紧抢过圣旨细看,只见圣旨没有稽首,没有尾礼,更没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大印。
所以这不是圣旨,只是用了书写圣旨的皇布,借了皇帝的名义。
蔡邕一口怒气卡在咽喉,脸涨的通红,手指着董卓不住地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