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8900000004

第4章 何处惹尘埃

烦恼不起,清静自如,便能达到真正的觉悟。

河南嵩山少林寺是一座千年古刹,也是禅宗祖庭。

到少林寺游玩,可以看到一块“达摩面壁影石”。相传达摩曾在少林寺五乳峰的石洞里面壁九年之久,以至身影投于石上。

现在看到的这块影石其实是复制品,原来的一块已经在年军阀石友三纵火焚毁少林寺时遗失了。根据《登封县志》记载:这块影石“长三尺有余,白质墨纹,如淡墨画,隐隐一僧,背坐石上”。清代姚元之所著《竹叶亭杂记》中说,面壁石上的影像靠得很近是看不清楚的,往后退五六尺,石上渐显人形,退到一丈开外,“则俨然一活达摩坐镜中矣”。这是一块富有神奇色彩的石头。

在禅宗史上,把摩诃迦叶称为西天(指印度)初祖,把菩提达摩称为中土(指中国)初祖。他是古代南印度的高僧,在南北朝时代由广州进入中国传法。当时统治南方的梁武帝是一名热烈的佛教信徒,相传武帝曾经召见达摩,却话不投机,随后达摩去了北方,驻足于少林寺。传说他到了长江边,看周围没有船,就折了一根芦苇,踏着它渡过了长江,这叫做“一苇渡江”,很有点诗意。

少林寺在后世以武功著名,人们也把这份功绩记在达摩头上。据说他发明了少林拳、达摩剑、达摩杖等各种武艺;在金庸小说中被描绘得极为神奇的《易筋经》,历来也是署着达摩的名字。古代就有一些达摩画像流传下来,形象大抵是大脑袋、稀疏的鬈发、圆眼络腮,有时手持一根禅杖。想象他如果武功高强,那真是威风得很。

但这方面的传说实际没有多少根据。达摩在少林寺主要是传播源自印度的禅学,这和后来的禅宗还有很大距离。达摩传法于慧可,经僧璨、道信、弘忍,禅学逐渐与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相融合,至盛唐时期六祖慧能创立“南宗禅”,才真正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人们说起中国禅宗的早期历史,总是从达摩数到慧能。其实禅宗的形成过程要更复杂一些,其中,还有许多僧人、居士起了重要作用。

就在达摩驻锡少林前后,中国的南方也有众多信仰者以自己的方式在弘扬佛法,其中跟禅宗有关的特别重要的人物,是居士傅翕,通常被尊称为“傅大士”或“善慧大士”,主要活动于梁武帝时代。南方的文化与学术风气向来更为轻灵活泼,当达摩在北方依循印度禅法传教时,傅大士已经开始积极地将老庄思想甚至一些儒家观念融入到佛学中来,态度和方法都不拘成规而富于机变,对于南方禅风的形成和禅的中国化有着深远影响。

傅大士事迹往往带有传说色彩,难辨真伪,但颇有值得寻味之处。据说,有一次梁武帝请他开讲《金刚经》,大士升座,挥起戒尺在讲案上“啪”地敲了一下,便离开了座位。皇帝给他弄呆了。在旁边的宝志和尚问武帝:“陛下会(明白)么?”武帝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不会。”宝志就宣布:“大士讲经完毕。”

(见唐代楼颖《傅大士录》)这大概是最早体现出禅家“机锋”的故事。

这个故事虽然有些环节没有说清楚,但它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听讲的人对《金刚经》的文字内容本来是熟悉的,他们期待的是讲经人的阐发。而傅大士既不遵循任何形式,也不对经文作任何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是以一个简单至极、无迹象可寻,也无法从逻辑意义上加以分析的动作,去激发对方的内心活动,使之豁然醒悟。至于听讲的人在拍案声中体悟到什么,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早些年我看到一则报道,说某位西方钢琴家开演奏会,手放在琴键上一声不响,全场肃然,良久,便宣告演出结束。这也颇有傅大士说《金刚经》的风调,只是不知道他读没读过傅大士的故事。最美妙的音乐,只能靠自己去想象,而不是等待演奏家用手去弹奏;最高深的佛法,也只能自己去体会,而无法用语言文字来传达——这就是两则故事相通的地方。

傅大士也是中国早期禅学者中留下文字作品最多的一位,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是《心王铭》,而广为人知的则是两首短小的偈诗。我们先看其中的一首: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傅大士告诉人们:佛性是在天地尚未形成之前就已存在的,它没有具体的外形可以让人们看见与捉摸,却无所不包容;它不生不灭,万古长存,既是永恒的空寂,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刹那间生生灭灭的万事万物的本体。

你若是读过《老子》,马上就会发现:傅大士虽然在谈佛性,这首偈诗的内容却完全是融括《老子》第二十五章而成,原文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是老子对“道”这一宇宙本体的形容。对这样的偈诗,我们可以认为傅大士是在用一种巧妙的手段,借“道”说“禅”,使中国士人容易接受佛教的哲理;反过来说,你也可以认为这是将“道”与“禅”互相嫁接,使“禅”中国化的一种方法。

而另一首偈诗则更为奇特,它是道家传统里不曾有过的表述:

明·宋旭·达摩面壁图佛性是在天地尚未形成之前就已存在的,它没有具体的外形可以让人们看见与捉摸,却无所不包容。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十多年前我在旅途中偶遇一位年轻的僧人,不足二十,样子有点戆朴。问他学佛的心得,他说他不懂什么,但师父告诉他,学好了,就会明白为什么“桥流水不流”,言语间充满了对某种高明智慧的景仰和向往。好多年过去,那位僧人也跨入中年了。

我不知道他是否已经明白“桥流水不流”的道理。

这首偈诗不容易理解,因为它是自相矛盾的:既然是“空手”,怎么又能“把锄头”?既然是“步行”,如何又在“骑水牛”?“人从桥上过”很平常,“桥流水不流”显然违背常识。

但禅者的话语常常就是如此,把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来说,描述看起来完全是不合理、不可能的景象,以拒绝、排斥逻辑分析,超越一般常识见解,引起更深一层的思考,指向高妙的境界。

如果尝试作些解析,或许可以这样说:以佛理而言,心性应该是空明的,这样才能自由无碍,但一无所为、毫无形迹的空,也并不存在。根本在于,无论人处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需要保持心性的空明,而不受外物的牵累。

人在社会条件下生活,必然会获得某种特定的社会身份,这种身份在社会评价中有高下贵贱的区别,但身份的所谓高下贵贱,说到底是各种外在因素结合的结果,根本上还是虚幻的,不能够成为人生的根基。譬喻说,你做了官,官位就是你把着的“锄头”。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说到底是“空手”,迷失在官腔官威中,只会做官,不会做人,那么你整个就变成“锄头”了。

常常看到有些官员突然遇到挫败,完全不能适应身份的失落和环境的变化,精神崩溃,言行荒诞,就是因为他把“锄头”当成了自己。或者说,他在充当“锄头”的时候,完全失去了自己。

这样来看,“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并不是不可以理解的事情。它只是讲一个道理:虽有形迹,依然是空。我们在世间会遭遇很多变化,也必须应对这些变化,但我们的内心必须保持平静和稳定,不能被外界的变化带着走,这就是“空”的意义。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首先可以理解为从相对的观念来看事物的运动:在桥和水的关系上,既可以认为水在向前流,也可以认为桥在向后退;“动”和“不动”其实是事物在相互关系中呈现的状态。有个成语叫“稳如泰山”,但泰山是“不动”的吗?大地是“不动”的吗?地球在自转、公转,它的速度远远超出我们日常所能认识到的一切物体的运动,只是我们平时不能看到和它形成相对关系的对象罢了。

还有一种理解方法:把“流”视为变易,那么“变”也就是“不变”。水总在流,是变也是不变;万物皆有成(形成)、住(持续)、坏(破坏)、空(消失和转化),桥的不变也是变。

我们不能确定傅大士的本意是不是兼以上两者而言,但他要求人们放弃单一和固执的立场来看待事物的变化,这是可以清楚体会到的。

古代禅诗那种玄妙的气质往往给现代诗人带来某种诱惑。台湾诗人周梦蝶的《摆渡船上》,就会让我们想起傅大士的“桥流水不流”:

是水负载着船和我行走?

抑是我行走,负载着船和水?

暝色撩人,爱因斯坦的笑很玄,很苍凉。

我用自己的方法对这首偈诗作了些解释。但究竟应该怎么去理解,恐怕是人见人异——或许它根本没有固定和唯一的“正解”,只是一种暗示和诱导。所以禅往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而傅大士之作,正是最早出现的具有上述特征的偈诗,它在禅史上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中国禅宗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是六祖慧能。有人把他和孔子、老子并列,称为中国儒、道、释的“三圣”。慧能继承弘忍衣钵的故事载于《六祖坛经》,带有很多传奇色彩。

当时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的东山寺开坛说法,有弟子七百多人,其中大弟子十余人。在大弟子中有一位叫神秀,他被选为“教授师”,代老师给普通弟子授课(有点像现代大学里的助教),学问特别好,地位最为突出。寺庙里还有一个特别不起眼的人,就是慧能。他本来只是一个不识字的樵夫,因为喜好佛法而投靠东山寺,充任踏碓舂米一类的杂役,还没有正式剃度,跟现在农民工差不多吧。

弘忍感到自己年老了,准备选择一个继承人。他要求诸弟子各作一首偈子来显示对禅的理解,他将据此做出决定。选择传人?除了神秀还能是谁?弟子们都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旁人就不用考虑了。神秀也就当仁不让,某日夜晚在南廊的墙壁上题写了一首偈子,语云: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到东山寺才八个多月,整天忙着干活。他听众人都在议论神秀的偈子,认为他说得不对,可是自己不识字,就请人代写了一首偈子在墙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了神秀的偈子,评价是“只到门前,尚未得入”,而看了慧能的偈子,认为他真正明白了佛法要义,于是半夜三更将慧能唤入内室,为他解说《金刚经》,而后将代表禅宗一脉相传的袈裟交给他,表明他是自己的合法继承人。我们读《西游记》,看到菩提祖师半夜把孙悟空约到内室,教给他神通变化的本领,就是从慧能的故事演变而成的。

弘忍是有眼光的人。但慧能的身份、名望都太低了,众僧很难接受这一安排。弘忍恐怕他被人所害,又连夜将他送走,于是慧能去了广东。也许,这也是弘忍对慧能的一个考验吧:能不能自立,终究要看自己。以后神秀在北,慧能在南,各立一宗。南北对峙有一段时期,到中唐以后,南宗禅占了上风,被推举为禅家的正宗。

神秀与慧能两偈的区别到底在什么地方?

神秀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高度警觉的状态,要求时时刻刻看管着自己的心灵,在持续的修行努力中抵御外来的诱惑。当神秀说“身如菩提树”时,他把智慧落实在“身”,即有形的个体生命上,因此智慧成为“我”的智慧,与外部世界对立的智慧,成为狭隘而有限的东西。心如镜一般空明,意思本来也不错,但说到“心如明镜台”时,“台”象征了某种坚定而固执的姿态,心的空明实际上也不可能存在了。

而在慧能看来,我们的身心并非实有,试图用拂尘不断扫除的“尘埃”也并非实有。正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现象都不具有真实不变的本性。而一旦意识到“本来无一物”,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念、“我”与外界的对立,就没有尘埃也没有拂拭尘埃者。烦恼不起,清静自如,在一种不需要刻意修持、不脱离日常生活的状态中,便能达到真正的觉悟。

后人对神秀与慧能的两首偈子发表过无数的议论。要从如此短小的文字中,分析他们佛学理论系统的不同,恐怕是牵强的。这里虽然关系到某些禅修要旨的问题,但更显著的区别,却是他们在禅的修持中所追求的生命状态。禅宗自达摩传至弘忍,已历五世,虽然逐渐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但一直延续着印度禅风,以坐禅静修为主要途径。弘忍恐怕已经有了改变宗风的想法,他也许是从慧能身上看到了禅宗发展的新方向。在《禅宗颂古联珠通集》中,收有南宋末葛庐净覃禅师的一首诗,就特别注重这一点:

师资缘会有来由,明镜非台语暗投。

坏却少林穷活计,橹声摇月过沧洲。

前两句说慧能与弘忍师徒间意趣相投。第三句中,“穷活计”本义指辛苦谋生的方法,这里借指由少林寺所建立的苦修传统,这个传统被慧能破坏掉了。而“橹声摇月过沧洲”一句,字面说慧能渡江去了南方,同时也隐喻从慧能以后,禅宗转向更洒脱、更富于诗性的方向。

慧能所建立的南宗禅,有如下三个要旨:

一是强调“心外无佛”,就是说每个人的心性就是佛性,成佛只在自悟本性。因此禅的修持虽然不排斥坐禅、诵经,但并不以此为必需的条件。相反,不适当的、固执化的坐禅与诵经,反而有可能成为“悟”的迷障。高明的禅师遇到那样的徒弟,只好一脚把他踢翻,把他的经书扔到火中烧掉。

二是强调顿悟。由于人内在的佛性是完整而不可分解的,因此达到悟境不能是渐进的、有阶次的,而只能是顿悟。而且这种顿悟并无规则可寻,完全是个体的直觉。

三是强调不离世间。慧能《六祖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不意味着脱离世间的生活,用大珠慧海禅师的话来说,“饥来吃饭困来眠”就是他的“用功”方法。而悟道的人也只是在现实的生命中完成了超越的佛性和内在本性的终极合一,完成了终极的解脱,他仍然和常人一样吃饭睡觉、担水劈柴。

这三大要旨归结起来,又关系到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一种具有根本意义的世界观,它和一般宗教有很大的不同:世界的本质是佛性,而世界的佛性与人的心性是同一的,所以对心性的认识,就是对世界的佛性的认识。换句话说,个体生命的最高本质与世界的最高本质是同一的,“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人的一切焦虑与困苦,只是因为心性的迷失。

那么禅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一是成佛,很多修禅的人有一个宗教目标,是为了超越生死轮回,进入永恒,即“涅”,这与基督教经末日审判到达天国的愿望是一致的。但禅也可以与宗教目标不相关,只是关注现世的生活。在后一种意义上,禅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与超越,是一种富于智慧的人生态度,是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用“世界禅者”铃木大拙的话说:“禅就本质而言,是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枷锁到自由的道路。”(铃木大拙、弗洛姆合著《禅与心理分析》)我们说禅,主要是说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通过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而归根到底,禅相信生命有一种完美的可能,并要使之在生活中获得实现。

禅作为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本质上带有诗性特征。它运用直觉,体现个性,天机活泼;它超越凡俗,却不离日常。正因为存在本质的关联,中国的诗学和禅学很早就相互走近。禅中有诗,诗中有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同类推荐
  • 民风野趣幽然醉

    民风野趣幽然醉

    世间奥秘无穷,大到时空宇宙,小到跳蚤萤火虫,无不向人们展示着它们的种种奇妙。当这些对普通人来说深奥难懂的事物通过平易轻松的文字被描述出来,其妙处也是不言而喻的。本书汇集散见于数十种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物刊载的文人原创作品,作品涉及自然韵语、万物生灵、奇妙世界、民间采风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学大师和学人以自己独到、深入的观察,细腻、精确的笔触,朴实、简炼的语言,勾勒出瑰丽多彩、千姿百态的世界。
  • 黄文弼的多重意义

    黄文弼的多重意义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西南10余公里,目前有洞窟339个,是新疆最大的石窟群。但此石窟自19世纪后期便遭到帝国主义探险家的盗掘,最严重的是德国人勒柯克1905-1909年的盗掘,他至少盗掘了230多个洞窟,切割盗走了大约128箱的佛像和壁画。所以,当1928年11月,黄文弼到达这里时,洞窟中已空无一物。黄文弼是第一位到达这里的中国考古学家。2012年7月,笔者为追寻黄文弼的考古旧迹,来到这里。
  • 食品真相大揭秘

    食品真相大揭秘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现实似乎越来越印证了这一点。民以食为天。俗有“耳枕妙音,舌食上味”之说。然而发展到今天,我们所追求的“上味”还是古云中的“上味”吗?当一盆猪骨汤端到您面前,它没有猪骨,用的全是“白色粉末”,您相信吗?当您津津有味地品尝鲜美的速食肉丸时,您可曾想过这吞进胃脘里的全是黏糊糊的“废肉”,是厂家煞费苦心用了二三十种添加剂堆积而成的。当化学添加剂摄入过量,身体不适,您是否想知道美食“黑幕”,您是否要求知情?……
  • 命令我沉默

    命令我沉默

    这本诗集除去序言和编后记以及沈浩波诗歌创作年表之外,一共包括五个章节,收录了诗人沈浩波从1999年至2012年14年间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 时光是个老东西

    时光是个老东西

    唯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奔腾不息,传承着人类的文明。2014年12月初,我在董笑含转发的微信里看到陈逸墨的一篇微文,顿时眼前一亮。从陈文可以看出,其人其心其才情,堪称当代不可多得的杰出人士。自此,脑际一道灵光划过,觉得有好事即将发生。是夜辗转反侧,梳理思路,回顾多年来先后与张书勇、李啸、萍子、青青、苏湲等优秀才子才女相识相知,深感大家一旦谈起文化,个个两眼放光,尤其在创作道路上,人人才情勃发,持重勤奋,默默耕耘,守得住心,耐得住清寂,多有建树,为今人所景慕、所激赏。
热门推荐
  • 论妖怪的一万种吃法

    论妖怪的一万种吃法

    这一天,穆白发现自己获得了上万种超能力!【预知未来】、【时间停止】、【心灵控制】、【念力控物】、【瞬间移动】、【起死回生】……堪称是无所不能的神!然而,拥有上万种超能力的他,却十分头疼。因为……他没有足够能量使用这些能力。在尝试使用家用220V交流电对自己充电无果之后,穆白将目光放在了潜藏在人群中的妖怪身上……于是,这个世界的反派妖怪们遭殃了!(本书文风轻松幽默,已有连载中高订一万五老书,质量保证!书友群:675838070)
  • 好汉,上路哉!

    好汉,上路哉!

    十全街上的三大名楼,别说是姑苏城,即便放眼整个江南,也是首屈一指的,三大楼的买卖各有所司,大凡一个人的正常嗜好都能在这三大楼中找到归属:举凡是人,多有赌性,位于街西头的“望月楼”便是赌坊,整日开放,无论贫贱、无论男女,只要有钱,就算是只狗,也能进去;“民以食为先”,矗立于大街中段的“得月楼”的素菜名闻天下;至于街东的“揽月楼”,算是三大楼里对客人最挑剔的了,妇孺客人不得入内,只能是身下带把儿的有钱男子才能进,妓院是也!那一晚,“揽月楼”里来了位很奇特的客人,纵令是见多识广的老鸨桑嬷嬷,也对那位客人提出的怪异要求惊诧不已。
  • 神州剑吟

    神州剑吟

    数万年前,万妖之王席卷六界,无人能挡,生灵涂炭。一神密少年手持“破界”神剑将其封印,但他却不愿为神,坠入凡尘,数万年过后,黑暗之力再次强势侵入六界,如今少年该在何处,是否能再次拯救万民于苦海之中?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当代中国外交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当代中国外交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和系统地应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原理全面分析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的进程和取得的成就的专著。作者运用文献研究法,以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贯穿研究始终的核心价值观和理论依据,全面分析了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的进程和取得的成就,对外交先进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政治理论(如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当代中国外交进行了解读,体现了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 魔师逆天

    魔师逆天

    前世孤苦一生,今世重生成兽,为何上天总是这样的捉弄!为何上天总是那样的不公!他不服,不服那命运的不公。自创妖修之法,将魔狮一族发展成为能够抗衡巨龙的麒麟一族,成就一代麒麟圣祖的威名。
  • 旧爱半醒

    旧爱半醒

    这是每个人求而不得的爱,幸好我始终相信,还有你的爱,值得过沧海。她曾经为了一个人,褪尽繁华,世界逃亡。她去过那么多地方,看过几千次黎明,再也没能遇到熟悉的温柔。他是她猜不透、悟不穿的谜。他温文尔雅,几乎成为所有女人的一场梦,却独独甘愿为她倾尽温柔,预谋一场旷日持久的私奔。大雨倾盆,他们在最坏的时间相遇,她是劫犯,而他却是人质。她努力为他重新开始新生活,一座城,一个人,一颗钻石,串联起无数记忆碎片,阴谋与冲突接踵而至,两个人平静的生活再度被打破。他看似无害,却手握她不知道的秘密,他……究竟是谁?这一生,旧爱太美,只能半醒。原来她所有困苦的岁月,竟都是为了遇见他。
  • 争霸的游戏

    争霸的游戏

    俾黄昏更加昏暗,俾鲜血更加鲜红,系一片浑浊噶海中,金色灿烂黑暗之中,我系度恳求你向你发誓:所有阻塞系我面前噶物体,所有愚蠢噶人,凭你我噶力量必致灭亡。
  • 痒婚之新欢旧爱

    痒婚之新欢旧爱

    本文又名〖大龄女人第二春〗出差归来的柳庄荷在机场取行李时和刚从国外回来的顾肆琅行李拿错,晚上在婆婆家吃饭,发现丈夫衣领上的唇印,柳庄荷的质问遭到丈夫的否认,婆婆希望儿子休了她,小姑希望哥哥另娶她人。回家收拾行李时发现并不是自己的行李,而丈夫却误会她出轨,因为行李箱中除了衣服外还有两打男士四角内裤。她身无分文狼狈的走在大街上,在她摔倒时他将她扶起,在她耳边温柔的说:“有我在,我会让欺负过你的人付出代价。”从此,她和这个全市黄金单身汉,所有女人的梦中情人纠缠不休......。小剧场一:“我离过婚,我们不合适。”女人低垂着头。“我找的是老婆,不是给外人看的摆设,你离过婚又怎样,只要我们不犯重婚罪就行。”男人魅惑的声音在她的身边响起,性感的薄唇吐出让她感动的话语。小剧场二:“我后悔了,我们复婚吧。”吴慕晨望着美丽的前妻,心中奥恼不已,这么漂亮的老婆他怎么会弄丢了呢。“对不起,我不喜欢吃回头草,对于我用过的东西谁喜欢谁拿去好了。”柳庄荷面无表情的说着。这是一本男强女强的暖文,这也是一场复仇的爱情婚恋。本人不太会写简介,但本文的故事绝对精彩,各位小主放心的跳坑吧,撒花!
  • 优秀员工不找借口的24堂课

    优秀员工不找借口的24堂课

    “不找借口”是每个优秀员工的职业精神与生存智慧。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功的人都是那些不找借口的人;而遇到问题或困难总是找借口推脱者,必定是失败者。本书围绕“不找借口”展开论述,利用24堂课的承载方式,为读者详细阐述了“不找借口”的理念。
  • 世界进化书

    世界进化书

    一次次换“新地图”重新开始人生,多次的人生体验中背后究竟预示着什么?新的人生回到第一世所在的世界,一个从未出现过的“道具”突然出现,墨一童新一轮的人生又会与之前有多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