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小时候我不长个子,本来七岁的时候爸爸要送我去读书的,但是因为看起来太小了,就推到了八岁,本身从小就没有奶吃导致抵抗力下降,自然发育不好,体弱多病是避免不了的,再加上伙食上的不良和心里的想法,自然而然的我要比同龄人矮小很多,我们那地方没有幼儿园,没有学前班,一开始就从一年级开读,八岁的时候爸爸带着我去学校报名,我记得走了好久才到学校,后来才发现就算成年人自己走也要一个小时,到了学校我看见了从未见过的大房子,还是两层楼的瓦房,刷了白色的石灰粉,看起来很是气派,也见到了从来没见过的那么多的小孩,大部分都比我高大,我有些胆怯,爸带着我找到老师,老师问了一些基本情况以后做了登记,爸爸交了五十块钱,也就算是报名成功了,老师给我发了书我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是九月二号,一早爸爸就叫醒了我,他用鸡蛋炒饭给我吃,吃完以后他送我去学校,路上爸爸告诉我要我自己记着路怎么走,以后他就不送我了,因为他有事要做,我答应了,后来我就每天和邻居家的一个叔叔每天一起去一起回,说是我叔叔,其实他就比我大两岁不到,上课的时候因为师资力量匮乏,一个教师教两个年级,都在一间教室,他先讲完四年级的再来讲一年级的,我听课还是很认真的,老师讲的我都明白,看见身边的同学都在用本子写着些什么,我没有写,因为老师没有叫我写,其实是我自己犯傻,以为什么事都会指名道姓的叫我,放学回到家我还理直气壮的告诉我爸“别人的笔和本子都用了,我的还没有用,全是新的”,本以为老爸会夸我,没想到被痛批了一顿,后面开始我就写作业了,老师对我夸赞的很,说我人聪明,写字好,逢人就说,慢慢的在几个村里面都有了我的名字,爸妈也高兴,尤其是爸爸,我读书每一年都顺理成章的,公式般的一年升一级,很快四年级毕业了,这意味着我又要到更远的一所学校去读书了,因为我们当初读的学校只有到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是只有村公所小学才办的有,同时路程又远了四五十分钟,每天都是早去晚回,到了新的学校,面对新的老师,因为我调皮,有一次用蛇去吓一个女同学,被告状以后被老师收拾得好惨,后来有一天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我道歉了,一开始搞得我莫名其妙,后面老师说他交了四五十年的书了,没有遇到过像我这样聪明小孩,马上就要退休了,他当初打我太过了,所以像我道歉。叫我不要记恨他,我瞬间感动的流下了眼泪说到:“老师说哪里话啊,我不会记恨您的,都是我自己不听话”,就这样我的五年级结束了,开学到了六年级,又是一个新老师,忽然觉得学习没什么意思了,他们讲的我都懂,数学如此,语文书上的所有文章我都倒背如流,每天就不去学校了,不但自己不去,还拉了两个人每天就在半路上的一个山洞里面打牌睡觉,到了放学时间又回家了,家里面大人不知道,那时候没有电话,再加上我家和学校离得很远,所以家长很难了解到情况的,前半学期还收着点,到了后半学期就更加猖狂了,不但逃学,还不回家了,就在一个同学家里面住,因为他和我是一起逃学的,快到了升学考试的前两个周,老师来到了我这个同学家,告诉了他父母关于我们的状况,因为我家还有一段距离他就没有来了,只是托他父母告诉我家长:“虽然知道他们考不上初中的,但是呢还是去参考一下吧,把这个过程走了”,我妈听到后很是生气,这次生气我真的能理解,我也很内疚自责,我说:“妈你放心,我一定考得上的”,我说的很坚定,我们升学考试是在乡镇上面进行的,一路爬坡,三个多小时以后到了指定的小客栈,老师故意把我们三个安排睡一张床,考了试下来大家都在讨论什么题怎么解,老师也参与了,他还是中心校的校长,根本不理我们,但是我说过我的记忆特别好,听到他们的讨论,我就在一旁不屑的说了句:“就这样做题能考上初中吗”,老师不舒服了,同学也不舒服了,就问我凭什么这么说,我也为了证明我说的话不过,就背着把题目练了出来,把解题方法说了,把答案也说了,大家目瞪口呆,考试的分数出来了,我不出意外的获得了第一名。
其实以我的聪明考出这样的成绩我一点都意外,后来我的生父给我讲起了我们的家族史,我们是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君王成吉思汗的后裔,正宗的帝王血统,因为历史事件和其他原因导致了改朝换代,所以蒙古族人流离失所,为了躲避朱元璋的追杀,在逃亡的过程中一部分人还改铁姓为余姓,最终我的祖父被仙人经四川迁徙到了云南定居,家族历史上还出现过九子十进士(九个儿子参加科举都中了进士,因为女婿也中)的辉煌景象。
余氏蒙古族渊源,在《余氏历代家谱》开篇中载:“我祖铁木建,系元成宗皇帝铁木耳之二弟也,封两平王,食邑湖广麻城。年五十无子,祖母氏张、洪夫妇乐善不倦。有一癫僧到家供养三年,渡以金丹,不果。嘱祖父母尔家好善,上帝赐尔九男一女。仙游之时,葬在牛眠山下,日后坟上长茅时,尔子孙折铁更姓,可免此难,日后果应其言,洪氏生秀一、秀二、秀三、秀四;张氏生庚五、庚六、庚七、庚八、庚九。女名金莲,赘一婿,赐姓铁名弦。十人俱中元朝进士,官至四太守、五尚书。(这就是九子十进士来由)十兄妹(婿)易金改铁为“余”姓,为日后相认,十祖各咏诗一首,逃窜天涯。如日后子孙相遇,各述前言,以亲骨肉之意耳”,盟诗为证,每人一句。诗内容为: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赶散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否泰是天皆由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誓愿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余字并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铁氏九子改名前后:
秀一公铁承良字德元,改余清,元进士授太守,子孙传于江南江西。
秀二公铁承勋字德朝,改余桢,元进士授太守,子孙传于四川嘉定、峨眉、洪雅、乐山。
秀三公铁承模字德贞,改余醇,元进士授太守,子孙传于四川成都、华阳。
秀四公铁承猷字德辅,改余和,元进士授太守,子孙传于四川温江、郫县、汉州(广汉)。
根五公铁承业字德弼,改余藩,元进士授刑部尚书,子孙传于四川宜宾、顺庆、南溪。
根六公铁承改字德成,改余垣,元进士授兵部尚书,子孙传于四川青神、眉州。
根七公铁承德字德胜,改余屏,元进士授吏部尚书,子孙传于四川夹江、井研、仁寿。
根八公铁承光字德隆,改余翰,元进士授户部尚书,子孙传于四川遂宁、重庆、夔州府。
根九公铁承英字德兴,改余芳。元进士授礼部尚书,子孙传于四川荣县、威远、富顺、犍为。
根十公金氏赐姓名铁承弦字伯锡。改金鎔元进士授侍郎,子孙传于四川中江、长寿。
根十姑铁金莲字德仙。改寿英
随从改姓干钩“于”,意为上不戴帽,下不穿衣。
元廷将灭,愧对祖先,高山低头,江河流泪,骨肉分离,惨不忍睹。十公撮土焚香,朝北而拜,联诗插柳,对天盟誓:“余姓后世子孙,不论贫穷富贵均得相认,不能视若路人,且金、余二姓不准开亲,倘若不依祖训,败坏纲常,不忍宗支,罚他身生一石二斗麦肤癞,全家灭绝。”誓毕,十兄妹(婿)挥泪而别,并约定来年清明节在此看柳相会。此年十兄妹如期相聚凤锦桥,悲喜交加,再次相泣而别,分散安居各州县落迹。后代子孙隐姓埋名繁衍省息,至今已有600 多年历史。
至今铁改余起缘仍有两个说法,因元史资料极少,铁改余同宗大多在川,张献忠屠四川时又丢失部份,现存于世的都大多于手抄本,中间不便有字抄错,只有青神余子俊的较全,还请各铁改余氏宗亲发挥己长,努力探索自己根源,所以具体考证还需各宗亲努力。但我们从铁木见后由铁改余的史实是无可非议的,我们是蒙古族人是不容争辩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