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桂诗坛”换届选举大会上的演讲
各位诗友好!
有机会参加“八桂诗坛”换届选举盛典,很荣幸。钟家佐老要我讲讲诗,临阵磨枪,没什么准备,我就接着林从龙老的话尾巴来讲吧。我是唯林老的马首,不,“龙”首是瞻。没有题目,就叫杂谈吧。我有两本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一本叫作《诗词医案拾例》,这本书在座的诗友可能有人有。是前年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的,还比较新。还有一本呢,就是最近由黄山书社出的,叫作《求不是斋诗话》,几位朋友合出的。我今天就结合两本书的一些例子来讲讲我的观点,和大家一起来切磋;也就教于主持会议的黄素芬教授、林老以及各位方家!
林老刚才说,昨天李树喜先生发言讲道:唐诗是酿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那么我们今天的诗是怎么出来的呢?林老说得对,诗的最基本的特征,最基本的要素是“情”。“诗者,文学之精也。难从笔上得来,应自心中流出。心中无激情,不可强作。勉强落笔,恐其画虎不成反类犬耳,纵有千言,何足言价?”这是拙著《求不是斋诗话》里的一段。没有情的诗,不带感情的诗,没有价值,就这个意思。所以我要说,诗,是流出来的、蹦出来的、跳出来的!不是牙膏,要挤才出得来。我强调的是,诗要自然流露,当你心里有激情了,想写了,就会封都封不住。如果你只是为了应酬,硬去挤,四平八稳来几句,那就叫“套”,不是“套”就是“常”,即所谓“常话”或“套话”。这样的诗,意思不会太大。所以我要发掘一下林老刚才那番话的内涵:诗,要流出来。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讲讲我对诗词创作的个见。
林老刚才讲到了“取前人之诗”“成语入诗”的问题,我就接着这个话题讲。我认为,取前人之语入诗有四法:
一曰“原样搬来”
什么叫“原样搬来”呢?就是前人有什么样的成句,我把它弄来,用到自己的诗里边。比如“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是李贺的,前人用过,我们当代的伟人毛泽东也用过,这个就叫作“原样搬来”。虽然是照搬,但不叫“偷”,而叫“借”。借用前人成句,明清以来成为时尚。自己诗里用一句前人的现成句子,用得好、用出新意来的话,是非常妙的。借了不用还,事实上就是偷;说“借”,显得风雅一点。我们谁见过借了别人的诗有还给人家的?从来不用还,你借了就是你的了。所以前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
妙手空空,诗之一式。善偷者亦高才,前提是要善偷。此法固佳,但不宜多用;多用则难免捉襟见肘。偶然借借可以,你每一首诗都借人家的就不好了啊。这是第一,原样搬来。
二曰“剪枝嫁接”
所谓“剪枝嫁接”,就是用前人成句一半,或者用它三个字,或者用它四个字。“雄鸡一声天下白”,谁的诗啊,还是李贺的;另一个版本是“雄鸡一唱天下白”。毛泽东把它剪枝嫁接到自己的词里边,变成“一唱雄鸡天下白”。整个都是李贺的,只不过是将字搬一下家。因为李贺的诗不合律,它是古体;毛泽东要把它变成自己的词,必须合律,所以动用了“剪枝嫁接”法。自枝接在自干上,倒也别出心裁。
“剪枝嫁接”,真是妙味无穷。不过操此法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神偷”与“俗手”之分。康熙年间有一位名气并不很大的诗人史夔,他就属于那种从不轻易出手的“妙手神偷”;一旦出了手,就是窦尔敦盗御马——朝野震惊。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他偷明代徐祯卿《简唐伯虎》中的诗句来作《赠李解元鹗君》了。徐氏的原句是:“十里青山骑犊醉,一床黄叶拥秋眠。”这诗写得极为风流潇洒,淡远空灵,当时就被誉为“无上妙品”。打它的主意,无异于太岁头上动土。但史夔是“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他既要做人情,又不想花血本,便趁机做下了这桩“没本钱的买卖”。诗一划到他的名下,立即就贴上了新标签:“一瓮白云邀月醉,半床黄叶拥秋眠”。他也真够绝的,为了掩人耳目,干脆“山”也不要了,“犊”也不要了,只邀一个李太白的月亮作陪,造出些“对影成三人”之类的假象,叫你无法查证;“黄叶”也减去它“半床”,另添“一瓮白云”作补偿,悠哉游哉的,似乎还略占了些便宜。这样一来,明朝那个姓徐的要和他对簿公堂,只怕是输多赢少了。
三曰“另着衣衫”
“石出疑无路,云开别有天”,杜少陵的诗。人走在云雾山中,突然一道石壁拦在前面,怀疑无路可行了;结果云一散开,又看到了另一番天地。陆游将其“另着衣衫”,变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意思完全是从老杜那儿来的,都是说,看似没有希望、没有出路了,忽然之间,出现了新天地。
少陵和放翁这两句诗,谁的更有名呢?我们记得的是哪一句?恐怕多数人都只记得陆游的,只有少数人记住了老杜那一句。就是说,放翁这一句,强过老杜了。为什么?“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它有形象,见生机;而老杜那句,只说到石头阻着你了,看不到有更多的生机。这是大家手法,衣衫另着而模样已全然不似古人,有了自家面目。这是取前人之语入诗的第三法。
四曰“化其神意”
所谓“化其神意”,就是我把你的意思化用到我的作品里边来,但不要你的原型,甚至连字面都不取。重在一个“化”字。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谁的诗?李白的诗。说了一个什么事情呢?中心思想就是人与山的相互爱恋:“人山之恋”。注意,那是李白的口气,李白是天才哦,大诗人,那口气很厉害。敬亭山对他根本没有什么态度,也没有任何表示,他自己就单方面宣布“两不厌”了!真是“爱你没商量”!这就是李太白,他不需要敬亭山表态,他是山大王,用霸气赢得“压寨夫人”。这样的爱法,虽难免粗野、强暴了一些,但也不失为英雄本色。
到辛稼轩就不同了,还是“人山之恋”,其口气可柔和、风趣得多:“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他着了一个“料”字,用猜测的口气来对对方的心思加以试探,很温和、很策略,“爱你有商量”。他这一个“料”字下去,让你心里边感觉到没有被强迫,上了钩,你也是自愿的!当然,稼轩这样做,也是心中有数,因为他手里扣着一张底牌。什么底牌?“情与貌,略相似”。你青山美,我辛稼轩也美,天底下没有比我更美、更好的了,你不爱我还能爱谁呀?哦,原来他的霸气是霸在骨子里头!
张养浩,元朝人。他也写“人山之恋”:“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这是曲。他没有辛稼轩式的风趣,属于没有商量的那种,有点霸蛮;但又不同于李太白的豪气。他是什么气?流气!类似于有些人谈恋爱时的那种死缠烂打。你不嫁我?我天天来!“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直缠到你嫁给我为止。单相思往往有喜剧效果,估计这“云山”最后只好嫁给他。
高手就是高手,一段人山之恋,时间上从唐偷到宋,从宋偷到元,形式上从诗偷到词,从词偷到曲,明摆着的事,居然叫你“贼”捉不到“赃”,那出神入化的手段,便是“失主”李太白见了,只怕也要连说几声:“佩服!佩服!”他不能不佩服啊,神意就这样叫人化去了。妙取前人神意而不着形迹,是“偷诗”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重点学习。
这是由我的一段诗话衍化而来,叫作取前人之语入诗四法:“原样搬来”“剪枝嫁接”“另着衣衫”“化其神意”。
这是我要说的第一段。再说第二段,关于“道前人所未道”。我有一则诗话,原文是:“诗以能道前人所未道者为高,以能道前人道而未至者为更高。此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尺’者也。此‘一尺’较前‘百尺’,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诗要“道前人所未道”,这个大家都听说过。要“道前人道而未至”,这个是我说的。前人道过了,没道穿,你接着道穿,或道出新的意,才称得上“道道而未至”。这叫突破。道前人未道,当然好;道前人道过的,但是它没有至,那就更好、更难。它还不完全是翻案,而是更高一级,更进一层。
那么怎样才能“道前人所未道”乃至“道前人道而未至”呢?我有一个方法,讲出来大家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叫作“同类排除法”。就是当你选定了一个题目准备写诗的时候,先要将历史上同类题材的诗,尤其是名篇,在脑子里进行过滤;前人已经道过的,立马排除。比如说你要写梅花,那就先要了解不同时代最有名的梅花诗,凡是前人写过了的意象,就不写。不断地了解不断地排除,你才可能达到“前人所未道”。排除不了,就是拾人余唾,不会有好诗。如果前人道过了你还要再道,那就必须“道道而未至”。
回头再说写梅花诗。写梅花诗至少先得从唐朝开始排哦,唐以前的就暂且不管了。齐己:“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是郑谷改的。本来是“昨夜数枝开”,郑谷说:数枝不显其早,一枝开就够了。我们再写梅花,你就不能继续“一枝开”了,人家“一枝开”过了,你“二枝开”或者“三枝开”还差不多,但那实在是没有什么新意。所以这个要排除。
唐朝人写过“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了,宋朝人怎么办?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最有名的两句,与那个“一枝开”就毫无关系了。林逋写了,王安石还要写啊,他既不能“一枝开”了,也不好再“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于是各借一点:“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暗香”用一点,“雪”也用一点,但都不是你们的原样了。他是……还不能说是“道前人所未道”哦,也不能说是“道道而未至”,但基本上排除了林逋和郑谷,只是借了一点影子:“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好诗。
越往后越难写,好的都叫别人写过了。但也不能说前人写了,后人就不写了。唐朝人写了,北宋人写了,南宋人还要不要写呢?还要写。陆游的梅花诗最多,“暗香”不能说了,“雪”也不能说了,“一枝开”“月黄昏”什么的都不能说了。放翁也是大才啊,看他怎么写——“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多么新颖!我就是梅花。一树梅花就是一个放翁,或者说一个放翁守定一树梅花。是不是道前人所未道啊?我即梅花,梅花即我,这个就是“道前人所未道”。妙不妙,非常妙!
后来的人还要写,元朝人也写梅花。王元章:“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的外在形象已经无法措笔了,就写它的内在气质:“只留清气满乾坤。”写它的格。还是梅花啊。是不是前人所未道啊?是前人所未道。
越往后难度越高。到了明朝,又出来一个写梅花的大师,把诗说出来你们就知道是谁了:“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谁啊?高启,明朝的高启写的梅花诗。他这句,就叫作“道前人道而未至”。为什么这样讲,因为陆游有了“一树梅花一放翁”的比喻,已经道过了“人就是梅花,梅花就是人”。他还接住这个话题继续写。同样是将梅花与人融为一体来写,不过他用的是“复比”,即用两个比喻:“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是高士,多清雅啊;“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是靓女,多漂亮啊!跟“一树梅花一放翁”那样简单地自己给自己定位,不一样哦。高启这梅花诗就是“道前人道而未至”。这个难!陆游已经说过了人就是梅花、梅花就是人,你还要说人就是梅花、梅花就是人,你就得变,所以就变成美人高士。这种手法用在诗里面叫作“复比”。我顺带讲一下“复比”。所谓“复比”就是拿很多不同的东西来比同一个东西。像贺梅子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三个不同的东西来比一个,都是闲愁。贺知章的《咏柳》也是复比。“碧玉妆成一树高”,用碧玉作比,衬出柳的颜色;“万条垂下绿丝绦”,用丝绦作比,描摹出柳线的形状。用很多比喻来比一个东西,以加重它的艺术感染力。
再回到梅花。梅花都写到高启这个份上了,后人还如何措笔?为什么讲回这个事,因为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今年人日,山西诗友马斗全,作了一首《人日梅花》诗叫我和。讲老实话,我得把前面提到的那些名篇名句全部排除了才能写啊,不然没法弄。不仅高启、陆游、林逋、齐己等远古前贤的不能写了,包括“她在丛中笑”“雪侮霜欺香益烈”这些近世名家的也不能写了。只要是前人道过了的都不能再道了,都得排除!我这样写:“与雪偕来自守时,冰怀元不要人知。多情柳眼休相觑,属意平生只有诗。”这个观点前人没说过吧?我是想“道前人所未道”呢。“与雪偕来自守时”,梅花与雪一起来,非常守时,它们应该是互相映衬的,绝对不是“梅雪争春未肯降”,绝对不是“雪侮霜欺”!雪不来梅花就不开,一起来就是友好的、和谐的。“冰怀元不要人知”,梅花的高洁情怀,本来就是不要人家知道的,用不着你去猜。“斗风雪”“傲冰霜”一类,都是人们在猜。梅花本身的格不是你猜得到的。我这里也是以物喻人,我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你自己的情怀,不一定要别人知道。自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守住你的道德底线就行。一定要想人家来知道你,我觉得这个不好。即使有误会也不要怕,只要你是“冰怀”就可以了,别人认同也行不认同也行,就这个意思。为什么还要用一个“多情柳眼休相觑”呢,柳眼跟梅花扯得上吗?扯得上,你读的诗多自然就扯上了。“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甫他爷爷,杜审言的诗。梅柳渡江,乾坤增色嘛,既然梅和柳一起渡江,那我就可以说“多情柳眼休相觑”。请你柳眼不要自作多情,不要老瞅着我梅花,我不一定喜欢你。这是写梅花“高傲”的一面。“属意平生只有诗”,梅花只属意于诗。也有出处啊:“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这不是“属意平生只有诗”吗?你要知道这些东西,就会知道我这诗的含量;你要不知道,我这诗也不是非常难懂啊。是不是啊?我再念一遍你听听看难懂吗?“与雪偕来自守时,冰怀元不要人知。多情柳眼休相觑,属意平生只有诗。”它不难懂!(掌声)别别别!千万别客气啊。我这是用排除法得来的诗,你要会排除,也能得到。
我写了一首,我太太(录者按:先生夫人周燕婷女士,当代才女)还要写一首呢。因为马斗全说要你们夫妇俩一人写一首。我太太写的我也念一念,因为是我妻子,她那个“梅花”就专属于我,而不属于别人了,也不属于诗了。她这样写:“莫自多情忆旧时,千年难得一相知。孤山不遇林和靖,肯把天香嫁与诗?”(全场笑,鼓掌)我觉得写得比我的好啊,我都要认输了!她是向我表态,但把我看高了,“孤山不遇林和靖”的话,“肯把天香嫁与诗”吗?估计不会肯。“千年难得一相知”,这个很有味道啊。
道前人所未道,我是在做尝试,并不是说我的诗就成功了。我希望大家也都做做这样的尝试。这只是“道前人所未道”,还没有达到“道前人道而未至”。我也写过一首自认为“道前人道而未至”的,不妨也跟大家说说。去年我到剑门参加诗会旅游。当时有四十多个人一起去,我写了一首《剑门道中与诸子》。到剑门写诗,你首先就会想到陆游。陆游有一首名作:“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这首诗就是“道前人道而未至”。有哪位知道他是道谁“道而未至”?想不起道了谁的吧?道了郑綮,唐代宰相的。郑綮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大家看了就非常清楚了。他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诗思”所在的几个条件:“灞桥”“风雪中”“驴子上”。陆游问“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就是反诘这个问题的。我现在不在灞桥,也没有风雪,相同的只有一头驴子,请问宰相大人,我是不是诗人啊?他是这个意思。大家明白了吧:他是道郑綮“道而未至”。“灞桥风雪”换作了“剑门细雨”,单凭这一头驴,应该也算得上是诗人了。为什么会因“细雨骑驴入剑门”而问“此身合是诗人未”?这样问的道理何在?如果你不知道它的根由,就会觉得陆游问得毫无道理。
关于“驴子背上”这个话题,道过的人很多。蒲松龄:“人疑京洛羊车里,诗在灞桥驴背间。”重复人家,没多大意思。张凤孙:“直把肩舆当驴背,灞桥诗思一时新。”他去四川,坐滑竿(也就是诗中的“肩舆”)爬山,把“肩舆”当作驴背,于是觉得灞桥的诗思一时全新了。这就有点“道前人道而未至”的味道,类似陆游那个。
陆游过剑门,驴也道过了,雨也道过了,可我还得写啊,诗会交了任务的,不写人家不管饭。(笑)我怎么写?这样写:“剑门关外雨帘开,驴阵敲风得得来。能共青山相耳语,此身何是不须猜。”“雨帘开”,雨停了,陆游说的做诗人的条件之一我没有了。他一个驴子独行,我四十多人坐车同去,这就有了“驴阵”之说。因为张凤孙“肩舆”都能当驴背,我坐车自然也能当骑驴。四十多个人结成“驴阵”,“敲风得得来”,很气派哦。后边两句是我得意的。什么叫“能共青山相耳语”?我旅游的时候不太喜欢跟大兵团走,经常独自走开,寻一条小路,去听山林当中的元始之音: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我觉得身处自然怀抱,聆听元始之音,就是在跟青山“耳语”,说悄悄话,相互往外掏心窝子里面的东西。人生至乐,莫过于此啊!“此身何是”,能否称为“诗人”,已经不重要了,还猜它干吗!借着陆游那个是不是诗人的问题发感慨,请大家看看,算不算“道前人道而未至”?这首诗曾经发到网上,很多上网的诗友应该看到过。说好话的不少,包括仰斋老,看了以后也认为“可成诗式”。这当然是奖饰我,鼓励我。我不敢就此满足,“道前人道而未至”,还得继续努力。
几点了?哦,还有十几分钟,那我再讲讲。我在打印这份文件回来的时候,跑到楼上喝了两杯酒,还专门和我们的黄书记“为庆祝戒酒成功”干了一杯。他问了我一个问题,关于应酬诗方面的。我也看了一些作品,包括我们八桂换届选举很多人写的贺诗。我就说一说应酬诗。
我有一段诗话:“应酬诗非不能作,作宜认真也。应酬不是应付,总要有些个性方好。以赠答为例,若一首诗如通用礼品,可以赠张三,亦可以赠李四,则此种诗大可不必劳神去作。须得赠老者以杖,赠少妇以裙,赠童子以饼,方可为之。”诗要讲究个性,用送礼打比方,我送给钟老的如果是一条裙子,肯定不行,裙子只有送给黄小甜;送给钟老的最好是一条龙头拐杖。如果来了一个小孩,我就可以给他一块糖或一块饼。送什么,要看对象。所谓通用礼品,就是八月十五送月饼,正月十五送元宵,送谁都行。你写八桂风光,就只能祝贺广西诗词学会换届;不能换一个题目,又用来祝贺山东诗词学会成立。写什么就是什么,此地此时此物,此会此情此景,不可移易。做不到这一点,你的诗就是通用礼品,就是大路货,没有价值,或者价值极低。像某些人写“大庆”诗,先来“风雨征程七十年”,接着“风雨征程八十年”,再过十年又可以“风雨征程九十年”了。换个数字就行,岂不容易?这就是应付!应付非诗人之所宜。
下面说一说我写应酬诗,怎么不应付。
我的朋友曾邀我到浙南去看山,我作了一首《癸未元宵前二日,友人约赴浙南看山,车中有作》。我先念念这首诗,再来讲如何切题切意:“喜赴清风约,携春过北江。不知山态度,先与月商量。月道亏将满,山应翠覆苍。明朝逢卫八,杯酒尽吾狂。”首句点明关系:朋友是清风,我是赴约。次句“携春”扣住时令,“北江”扣住出发地。三、四句,因为是应友人之邀去看山,不知道山对我会是什么态度,所以先与月亮商量一下。月亮说“我很快就满了”,显然答非所问;月亮不说,对山的态度就只好猜了:山应该是绿色覆盖了苍色吧?一个是确定的:“月道亏将满”;一个是不确定的:“山应翠覆苍”。正是这一实一虚的“亏将满”“翠覆苍”,暗扣了“元宵前二日赴浙南看山”的关钮。中间两联,全是回环式流水,一气把看山前的全部心理状态写出来了。这种手法,古人的律诗对仗里没有,只在绝句里边有过,如前面说到的“有梅无雪不精神”。“明朝逢卫八,杯酒尽吾狂”这个结尾,是借老杜《赠卫八处士》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的诗意来照应与朋友的关系,收束点题。
这是应酬诗,但不是应付诗。它有极强的个性,限定了只能写“元宵前二日浙南看山”。中秋前二日也会“月道亏将满”,但不会出现“山应翠覆苍”;那个时候是“山应苍覆翠”了。在“元宵前二日”这个特定时间里,也只有江南的山会有“翠覆苍”的变化,换成东北的山,早着呢。每一个字都有它的独特用处,这就是所谓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