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7000000142

第142章 第BXC幕 《血色之花》后记

人物简笔:

我觉得作者解读自己的作品书中的人物纯属多余。你想说的一切都应该放在书里,落笔成书的那一刻,那就完美了,再写简笔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但我最终还是决定写下了这篇创作手记,谈一谈书中那些主要任人物的前世今生,还有那些曾经可能的结局……誓如原本和孙雯进行最终决战的应该是陈仪妍;而梦想拯救南京城三十万冤魂的霆杰原本只是孙雯的炮灰:再比如黄启东一开始设定的时候根本就是一个配角,没有性格的配角……但他为什么在最后成为了一个能够为她人牺牲自己的人物呢?我在写世纪之海战斗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黄启东结局,所以我落笔的时候感觉不到他身上对这个世界的爱,他怨恨封建,怨恨张作良,怨恨掌控他命运的那些人,他是将自己的悲伤化为力量的那种人。

我之前和我一个同宿舍的写书的朋友说过,说写书这种事,伤敌八百自损一千。这里的敌指的是读者,你让读者感受到八分的悲伤,在自己这里则是十分,这大抵是因为我的写作水平不够的缘故吧。

希望最后的几篇随笔能够帮到那些为了《沧海:血色之花》的结局而难过的读者们,让大家知道我也为那些转瞬即逝的人物感到心痛,那种空虚和无力感,让我差点变成了一个神经病。

用心创作的角色有三个。

那么从这里开始,我们说说那个叫做孙雯的蠢得无可救药的少女……

孙雯:

双手染血的圣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行事黑暗卑鄙的结果主义者,坑爹的孩子,正义的伙伴。

小时候的孙雯还是个天真的无忧无虑的小女孩,有自己喜欢的男孩,有严厉的奥术师父亲,有自己的没说出口的小小理想,当正义的伙伴,和普通孩子没有什么区别,直到喜欢的男孩曹林变成撕裂者。可能是因为感情或者胆怯等因素,孙雯没有杀死理智尚存的曹林,导致村子里所有人都变成撕裂者被三大协会抹除。孙雯认为这是自己没有杀死曹林导致的,于是她决定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杀死惨剧根源的父亲。

为什么一个孩子会选择杀死自己的父亲?

这种选择实在是违背一般人的价值观。答案是,她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为了探求符文之力视人命如草芥的奥术师,只要她父亲活着就会不停的实验,村子里的惨剧会继续发生。而成为正义伙伴这个理想,这个理想在孙雯心里并不是随口说说而已。在将来可能被父亲害死的人和父亲之间,她选择杀死非正义的父亲。孙雯的正义不会受到感情亲疏的影响。而一旦决定下来,作为结果主义者的孙雯会用最激烈冷酷的手段,她不忌惮于以杀人去谋求更少人受害的结果。如果用某种都想去比喻的话,她就像天平,小说开头也是这么说的,将生命放在两边,选择更重的那边。

杀死父亲离开后,孙雯选择跟随她生命中第二位重要的男性,她的养父兼师父李诚诺学习怎么生存和杀人,孙雯本领的大半都是李诚诺所授。李诚诺是雇佣兵,自然把孙雯带入了战场。在战场中,孙雯看见了真正的人间地狱,本性善良的孙雯感觉无比的痛苦。这段期间,孙雯的理想没有受到侵蚀,反而进一步发展:杜绝一切战争,实现世界和平。多么宏大美好天真的梦想,就是这个梦想让孙雯一步一步走上盘古之战的舞台。后来和孙雯执行任务的时候,任务没有完美完成导致一火车的人都变成了撕裂者,活人只剩下了李诚诺一个人。是让火车进站导致更大的灾难,还是选择杀死亦师亦父的人,孙雯又一次做了一样的选择,她说:你是我真正的家人,然后使用投影奥术炸飞了火车——她还是那个孙雯。

只是这次她哭了,嚎啕大哭。

两次杀死亲人,可能我们会想孙雯就是一个为了追求所谓正义而冷血无情的人吗?其实不然,孙雯和一般人一样有亲情爱情,只是在她的天平上,没有把个人感情放在上面,做出选择之后,她也会非常痛苦。可能是通过这次事件,也可能是孙雯的长期生活经历,她终于认识到了达到“杜绝战争与死亡,不用牺牲一部分人来拯救另一部分人的世界”是无法凭人力完成,于是她开始追求盘古的符文之力实现奇迹,加入国民政府的苏傲倪,是为了获得参加盘古之战的资格。

理想的终点亦是幸福的终点。孙雯犹豫过软弱过,甚至想一个人远走高飞,这是人追求幸福的本能,但她走向理想的终点的脚步一直不曾停止。孙雯是一个为了理想付出一切的人。和羽月琉璃的决战中,通过与盘古的对话,孙雯发现盘古和她开了个大玩笑,企图用盘古杜绝战争的她发现盘古只会用杀人来实现所谓和平,她又毫不犹豫的摧毁盘古,这是她理想的终点,也是末路。

回顾孙雯的一生,始终向着杜绝战争实现世界和平这个宏大理想蹒跚前行,不惜一切,然后失败。

孙雯是我这几年写作经历中目前为止塑造的最好的角色,她情感丰富、甚至脆弱,但因为她的理想或者说信念,她不得不成为一个冷酷的坚强的现实主义者。性格与信念的冲突,相信自己终将伤害自己所爱的痛苦、与发自内心的爱,造成了孙雯痛苦的来源;理想的善与实现理想的恶,如同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这两点让这个角色充满不可磨灭的魅力。

羽月琉璃:

羽月琉璃在故事里被描绘成一个对普世价值观认为美好的事物却感到无聊,无意义的人。却对人们普遍厌恶的东西感兴趣并为之快乐,如死人、杀戮、破坏、叹息、一切的不幸,在大众眼里是个异端。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被道德约束而往往忽视了真正的自己的本质。

其实,人。在我眼里从来都不是什么好的东西。人是很复杂的动物。人善良却又邪恶,喜欢帮助他人但也喜欢玩弄他人,比如说在张作良与黄启东最后的结局上,琉璃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人与生俱来的种种情感本来就不是单纯的善恶可以评价的。做善事可以是发自真心的,但作恶也可以是一样。这就是我理解的人类。什么是善?普世价值观认为对于人类的一切有益活动就是善。什么是恶?一切对人类社会有害的就是恶。那么站在大众觉度,羽月琉璃就是个一等一的恶人。

但她依然是个超凡脱俗的人。她在最后终于了解了自己。她喜欢作恶,她喜欢别人的不幸,她喜欢人们的叹息。她知道自己是个这样的人。这样就够了。在设计羽月琉璃这个角色的时候,我突然联想到斯皮尔伯格说过的一句话:“我觉得纯粹的恶人,并且永远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观,绝不会轻易嘴炮的反派是很讨人喜欢的。”于是乎,冷酷的羽月琉璃这个角色诞生了。其实羽月琉璃和大多数人一样,在道德的约束下,都没能看清自己。道德是人类用来约束自己行为的法则,但绝不是真理。恶绝不会有消失的一天,因为人类本身就是恶。善良也一样。人可以无限接近善良,也可以无限接近恶,但绝不会倒向哪一边。

羽月琉璃是个恶人。是个战斗力爆表,长得又漂亮的恶人(毕竟我找的画师把她画的太漂亮了,小说中我都没怎么描写羽月琉璃的容貌。)然而她也是个求道者,她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像她这样天生只能从通过品尝她人的痛苦中才能获得快乐的人出现。她没有过度放纵自己的恶行,当然坏事她干得还是挺多的,毕竟很快乐。所以她想通过符文之力来解开困惑了自己很久的问题:自己为什么会是个这样的人?为什么会是个只能通过作恶才能感到快乐的恶人?善恶的标准是什么?人的生存意义之类的这种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

所以说对于这个人别想太多,否则很有可能也会变的像她一样,我没开玩笑的,我感觉我已经有这个倾向了。其实我猜测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羽月琉璃。只不过人类都太肤浅了,只是注重眼前的事与意义,所以没有注意到真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琉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很多人活的更为清楚,毕竟人生,我以为,最后能够找到的最大意义就是追寻人生的意义本身。

我认为这个如果不是本人有所体会是很难了解到的,具体只是解释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读者们真的想了解的话,不妨去看看《厚黑学》或者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希望能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但是这样做很有可能改变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像哈佛公平公开课导论所说的学习哲学所冒的风险一样。

黄启东:

关于黄启东这个人,有一部分读者说他的经历和“唐璜”有些相像,是那种拜伦式的英雄人物。鲁迅说过,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如果说黄启东不是那种“中二病”的性格,他也不会把自己置之死地。

怎么说呢……我认为归根结底导致黄启东悲剧的原因,还是在于黄启东的能力实在是太过弱小,但他所希望去做的事情却又超出了他的已知能力之外,而且黄启东的这一身半吊子奥术师水平(奥术师评级为E),都是张作良给的。

黄启东爱凌澜,而且这种爱是毋庸置疑的,与“自私的占有欲”相差甚远。

然后是具体评价,黄启东这个形象,很像哈利波特里的斯内普,但是事实上这个两个人的原型我是参考了茅德·刚和叶芝。

黄启东所做的一切的确都源于爱,这种爱是无需质疑的,甚至可以说是他勇气的源泉,但同时,这种爱也是偏激而扭曲的,他在爱凌澜的过程中,“一厢情愿”的成分远远高于“这样做对凌澜很好”的成分。黄启东在正剧里第一次与凌澜接触,是盘古之战开始之前的那个小公园,从那个时候起,他和凌澜的认知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

当听闻凌澜被嫁给张作良时,黄启东的反应是“为什么要这样”以及“女人是为了幸福才和一个男人在一起的,但你现在根本不幸福”,而凌澜的反应却是“从我决定嫁到张家开始,就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以及“要让家庭幸福是最自然不过了”。

当然,凌澜很可能是因为逞强、自我安慰,才说出这样的话,但凌澜接下来的话,却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是我的个人问题的问题,与你无关。”

这就是凌澜从始至终的立场,她虽然也舍不黄启东,但是却也尊重自己的选择,并且,她也丝毫没有要黄启东卷进这场事件里的意思。最重要的是,凌澜从始至终,从本书的开始到死掉,从来都没有表露出自己和张作良在一起不幸福。

然而黄启东却理解错了,也许从凌澜嫁给张作良的那一刻开始,他就一直这么想了,也许凌澜的表情给了他错误的信号,也许这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几乎是从这一刻起到结束,黄启东一直认为凌澜和张作良在一起不幸福。

这是严重的认知偏差。然后黄启东为了救凌澜,也为了成为凌澜心目中的英雄参加了盘古之战,按理来说,他的符文之力不是很强,在盘古之战,他必须谨慎又谨慎才行,但是他没有。在盘古之战中,黄启东几乎就只想做一件事:把张作良杀掉,硬着头皮也要把他杀掉。

说实话,从他开始盘古之战起,这个方向就完全跑偏了。若想救凌澜,他就需要一个完美的策略,需要调查清楚所有的奥术师,需要制定详细的战斗计划,然而这些他都没有做,他做了最不该做的:和张作良死磕。

他太恨张作良了,这种恨是多方面的:这里了间接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张作良让凌澜“不幸福”,张作良是个他痛恨的奥术师,张作良娶了凌澜。

而这种恨也让他烧昏了头脑,事实上,虽然他口口声声说要打赢盘古之战救凌澜,然而他并没有仔细想过如何打赢盘古之战,从他参战的那一刻起,他就只想着张作良有多么可恨。

太可悲了。可以说,从他决定要杀死张作良开始,他就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里,再也不可能幸福了。如果他真的杀死了张作良,就算他真的打赢了盘古之战又怎样呢?

就算如果一切真如黄启东所想,他真的打赢了盘古之战,拯救了凌澜,他真的杀了张作良,他也不可能和凌澜在一起,凌澜会恨他,他只会背负着自己心爱女人的恨意过一辈子。事实上,如果凌澜最后没有疯,也一定会恨他一辈子。

黄启东的确爱着凌澜,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然而矛盾的是,他似乎从始至终都没有想过凌澜真正是怎么想的,这种一厢情愿与对张作良的恨贯穿了他的整个盘古之战,使他既没有认真想过怎样才能真正赢得胜利,也没有认真想过凌澜对于张作良的感情,甚至直到最后,他都能在刚刚失去丈夫的凌澜面前,说出“一切都是这个人的错”。

以他的性格也只会有两种结局:要么输掉盘古之战被杀,要么杀掉张作良被恨。实际上,对于黄启东只有一种获得幸福的方法:赢得盘古之战,杀掉其他奥术师,但是不杀掉张作良,然后想办法说服张作良放凌澜一条生路,真真正正成为凌澜的英雄,凌澜会把他当做恩人。

因为对于黄启东来说,自己的爱是那么重要,重要到能让自己燃尽生命,但这种爱却也能蒙蔽自己的眼睛。

所以一旦这个爱没有了,他就什么都不剩了。他被凌澜否定,一切都和自己想的不一样,他崩溃了,这之后的他,只不过是为了模糊的一开始的目的而不断战斗的行尸走肉而已,毕竟他没有了爱。

我不支持这种爱情观,非常不支持,但是,我非常、非常怜惜这个人。因为黄启东他是一个校园后宫漫里随处可见的草食系烂好人,我在这个角色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

后记:

写过的悲剧远多于喜剧,应该是我这个人本身的问题。

前几天我的同宿舍朋友问起我小说IP电影化的问题,我给他说作品和人一样总是分为两个部分,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读者读一本书读进去了,最初总是因为好看的皮囊,但如果一个作者只是执着于给读者看皮囊,那么他的作品的价值就值得怀疑了。让你真正铭记一部作品的原因,往往是内核中那一丝丝细节,那是这部作品的灵魂。

所以说,我向来都对那些网络上的爽文嗤之以鼻,中国的小说世界里面不该充斥着这样的风气。

读过我作品的老读者肯定知道,我总会在一部小说里面埋下大量的线索和彩蛋,等待着读者去发掘,我肯定不是读者的老师,我只希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某个时候也许福至心灵,我们能够在某个当初被忽略的情节上心生共鸣。那么《沧》系列小说,就是我们共有的世界了。

沧龙

2018年3月12日

同类推荐
  • 天道大药房

    天道大药房

    现代小子秦凡穿越异界,结果发现自己身上居然多出一个药房系统。普普通通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居然可以治愈修真界的奇毒?阿普唑仑胶囊既然连神族的心魔都可以化解?主宰这个世界的妖、神、魔、鬼、人五族,竟然只是棋盘中的棋子?是什么样的人物在操控这场棋局?无论是谁,你只能操纵棋子,而我秦凡要掌控天地之局!
  • 符元战尊

    符元战尊

    符咒之术震裂天地,符战体镇压万古苍穹,熔炼己身,凌登绝顶尊位,俯视天下。
  • 我寻天道

    我寻天道

    封印万年的上古魔兽欲破印而出,世代看守凶兽的神族已无力镇压,魔君趁势席卷人间妄图称尊人魔两界。然而,神界之中却不见天帝踪影,六界无人知晓其行踪。如此残局,茫茫天道,谁主浮沉?北寒之巅,两位少年被一神秘老者收养二十年。老者有句口头禅,“二十年游历天下,九百年参天大道”。这是一个六界林立的世界,人皇、仙尊、冥王、魔君、天帝、妖皇那个不是一方霸主!可那又如何,且看小爷如何逍遥六界!
  • 穿越重生之最强皇帝

    穿越重生之最强皇帝

    燕南飞一个平平凡凡的屌丝,但幸运的带着至尊皇帝系统重生了?不是说皇帝都后宫佳丽三千吗?但为毛是一个被架空了的皇帝啊?而且别的皇帝都有后宫三千,为毛自己只有一个?而且还是个废材?
  • 三千世界轮回系统

    三千世界轮回系统

    蝴蝶微微扇动翅膀,便在三千世界卷起一场飓风。
热门推荐
  • 作弊秘诀

    作弊秘诀

    一提起考场作弊,人们自会油然联想到可以镶嵌在眼镜镜框与耳朵里的微型无线摄像机、接收器等当代的高科技手段。然而,面临火眼金睛的反作弊电子“警察”,它们一进校门就暴露了原形。面对“逆境”,有人挖空心思地独创了连电子网络警察也徒唤奈何的最新的考场作弊方法,而且居然一次次地成功地避开了监考老师的严密监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作弊秘诀?最终又是怎样被人们所破解的?本集16个短篇,都是紧紧围绕学生中所存在的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与行为,进行深刻揭露与认真反思的优秀作品。其中《插班生》获得了2012年冰心新作奖。中国作协会委会委员、江苏作协主席范小青专为本集作了序。
  • 豪门绯闻:追捕小逃妻

    豪门绯闻:追捕小逃妻

    她是公司的小白领,离婚后,成为了一个后妈。后妈这个字眼,对她来说非常陌生。为了和继女好好相处,她学会了忍耐,并且真心真意的对这个孩子好,她徘徊在两个前夫之间。第一任前夫那可真是,是一个是狗改不了吃屎的主,跟她复婚,却把手里的钱给了小三。第二任前夫,那可是要多温柔有多温柔,要多体贴有多体贴,绝对是一个绝版好男人,他为了前妻和孩子,跟她离婚,她理解,她忍了。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在一九九八年

    重生在一九九八年

    虽然是穿越小说,但是除了穿越元素,其他百分之九十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现实之中。而我也只是负责把这些故事串在一起而已。也许有的读者会认为有些段子充满槽点,可是生活有时候就是如此荒诞不经,会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 海明威: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1899年7月21日,芝加哥郊外的奥克帕克村,盛夏的天空,万里无云,阳光灿烂。一位普通的母亲欢欣地记下了自己的长子出生的情形:小鸟儿唱着它们最悦耳的歌来欢迎这个幼小的陌生人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这个幼小的陌生人生下来身长2尺3,体重8斤6两,头发又浓又黑(长大后变成赤黄色),眼睛深蓝色(长大后变成棕褐色),皮肤赤褐色,胖乎乎的脸颊上一边一个小酒窝,出生后的第一声哭喊孔武有力。他就是日后在20世纪的世界文坛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的厄内斯特·米勒·海明威。
  • 蒲公英的花

    蒲公英的花

    因为喜欢张依兰,袁萧然努力拼搏,改变自己困苦的处境,为的是能和她双宿双飞。一个假期的分离,他与她恍如隔世,是什么支撑他走进大学的校门,支撑他牵起她的手,把她暖暖地抱在怀中...... 因为爱上玲子,王坤与靠女人吃饭的父亲恩断义绝,是什么让他回头审视自我,让他坚强无畏地走下去,让他与她约定今生...... 在嫩江江畔,盛开着漫山遍野的蒲公英花,村里的孩子一辈又一辈吹着蒲公英的花长大,它的精神一代传着一代。他们是村里的孩子,正值青春年少,原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蓝天下,享受着温暖的亲情,暗暗张开双臂又迎接着美好的爱情,然而世事难料,残酷的现实却无情地将他们卷入一个又一个漩涡...... 梦想与现实的抉择,亲情与爱情的交涉,金钱与亲情的较量,他们该如何面对这一切?
  • 蛤蟆告状

    蛤蟆告状

    清朝咸丰年间,河北静县东关街有一家铁匠铺,专做些农用家什,如镰、锄、犁、耙之类,也兼营洋铁业的活儿。店铺的主人姓孙,三十余岁,因他排行老二,所以人们称他孙二哥。孙二雇了十几个伙计,按月给这些人发工钱。平时他为人和善,只是在发工钱时计较一些,因此惹得那些手头懒一点的人说三道四。在这些伙计中,有一个叫王虎的,此人就在东关住,有些恋家。早晨上工时,因起得晚了,晚来了一会儿,自然引起孙二一些唠叨。到月底发工钱时,扣了王虎五十文钱。那王虎不服,便找到孙二吵起来。那王虎自恃年轻胳膊粗,有把子气力,说着说着便动手打了孙二一记耳光。
  • 麦收

    麦收

    全村群众大会一宣布结束,会场上马上就乱哄哄的。这是上世纪70年代,在全民参加劳动的热潮中,我们这些初中生,今年也全部放假回村参加夏收。我被分到一队的第二小组,组长是刘福禄。刘福禄是队长兼组长,所以一散会,我就赶紧去找刘福禄。刘福禄50多岁,个子不高,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找到他,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好在他嗓门奇大,还未见人,就听见他喊叫:“第二组的人,到枣树底下集合;第二组的人,到枣树底下集合。”几个人已经等在树下。刘福禄端然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手里捧着一份《人民日报》,不时把白眼珠一翻,看看来人。
  • 马嘉祺0a

    马嘉祺0a

    冉妈妈:“你这个臭丫头,不跟妈妈说自己一个人跑到北京去,对了,妈妈已经帮你交了学费了,既然去了就要用心学,还有,不要打扰别人,妈妈知道你…”冉小辞:“知道了妈,要上飞机了,我先走了,妈,你和爸注意身体,我一放假就回来看你们。”
  • Everything is Wonder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