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名民工硬生生停了下来。
“大家先退后,暂时不要轻举妄动!”赵文超临危不乱地指挥着,“先牵过来一头牛。”
工作人员按照他的吩咐,从后面赶过来来一头犍牛。
那头牛“哞哞”叫着,极不情愿地来到了墓室大门前。
赵文超绕到犍牛的背后,趁其不注意,在牛的后背上狠狠抽了一鞭子。
犍牛吃痛,顾不得方向,迎面朝石墓门撞了过去。
“咣当”一声,墓门被撞动得晃动了一下。
只听到“噗噗噗……”一通乱响,从墓门四周,四面八方飞出了无数的响箭,向犍牛射了过去,将其瞬间射成了刺猬。
犍牛无力地倒在了地上。
而刚才抬脚要在前面推门的民工,却吓出了一身的冷汗。
如果刚才不是赵教授大声喝止,那么现在倒在地上变成刺猬的就是自己。
赵教授叫大家拖走了中间的犍牛。
自己来到了墓门前,望着墓门小心翼翼地观察起来。
李文海和江之川也凑了上来,三个人一同的观察着。
确认没有任何危险之后,赵文超教授,伸手握住左扇石门兽首脸上面的门环,向左旋转没有动静。向右旋转,用力转了两圈之后,再也没旋转动。
这时,整个地面都震动了起来。
随着“嘎嘎嘎……”的几声沉重的声音。
墓门自动打开了,溅起了飞扬的尘土。
墓门里面,黑黑魆魆的,什么也看不见。
“上火把!”,李文海教授命令道。
旁边的几个工作人员,将事先准备好的火把点燃之后,扔进了墓门里面。
借着微弱的火光,大家看到里面是台阶,一级一级地向里面延伸下去。
火把燃烧了几分钟之后,上面的油用尽了,也就熄灭了。
看来,里面的氧气是够用的,说明修建陵墓的时候留了通风口。只不过伪装得很巧妙,到现在都没有被发现。
这次,再也没有哪个民工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了。大家都等待着赵教授的指挥,等待着他的命令。
赵教授故伎重演,还是让耕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吧。
于是,几个火把又被投入了墓室中。紧随其后的,是挨了鞭子的耕牛。
它们果然是不负众望。
负痛之后,就不管不顾的顺着甬道的台阶向下奔去。
果然,随着耕牛的四蹄接触地面,墓室里又响起了“噗噗噗……”的响箭的声音,以及墓室两侧的孔洞中伸出来的刀枪剑戟。
第一头耕牛跑进去十来米就毙命了。
紧接着又跑进去的耕牛跑进了二三十米。
最后一头耕牛,一直向里面跑去。
由于里面距离太远了,目光所及之处,大家没有看到它的终点,失去了它的踪影。
下面,就轮到考古队员们进入的时候了。
赵文超安排队员们,三个一组、三个一组试探着向里面前进。
每个组都带着一个矿工灯、一部对讲机、一部摄像机,以及若干的专业设备。
考古队员们一波接着一波,向墓室里面走去。
赵文超研究员、慕之丘在第一组。李文海、宋旖旎在第二组。江之川和刘思琦在第三组。
墓道里面黑兮兮的,没有一丝光亮。
赵文超、慕之丘,还有田野考察组的4名同志,率先向墓室里面走去。
大家依靠绑在前额上的矿工灯,向前照明,照着前面的路。
由于年代久远,甬道里的台阶上长满了苔藓,稍不注意就会滑倒。
大家一面向下走,一面小心翼翼的避开墓道机关中发出来的刀枪剑戟。
尽管年代久远,但是这些武器还是很锋利。
它们有的扎在石板之间的缝隙里。有的打在石板上之后,滑落在地面上。还有的,当然了,扎在了探路的耕牛身上。
走了十来步,大家看到第一头耕牛躺在在地上,浑身扎的像刺猬一样的。
还没有断气,挣扎着想要站起来,可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只能趴在那里喘着粗气,苟延残喘。双眼却流露出求生的欲望。
慕之丘有些不忍。耕牛,身为动物,天生就是人类的工具。上天对他也是不公平的。
但是,处在食物链的下层,也没有什么办法。
如果不是靠耕牛来打前站,那现在躺在地上插满刀剑的,就是我们这些考古工作者。
大家不禁叹了口气,小心的绕过公牛的尸体,继续向前方探索前进。
路上倒也再没有什么危险。
又前进了二三十米,见到了另一头倒毙的耕牛。
顺着矿工灯微弱的灯,可以看到永道的左右左侧和顶棚,都是用光滑地条石砌成的。
大家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向前走着。
又向下走了,大约100米。
通道里的台阶没有,变成了平坦的地面。
平坦地面的尽头,赫然又出现了一座石门。
大家都停住了脚步。
因为,用来探路的耕牛已经用没了,都倒毙在了台阶上。
“现在这段平坦的路,会不会还有什么机关?”谁的心里都没有底。
赵文超也和大家一样,停了下来。
看到门上没有门环,他环视了一下四周,果断地伸手向右侧石壁摸去。
大家头上的矿工灯,齐唰唰地向他的手指摸去的方向照射过去。
那里,仍是厚厚的墙壁。墙壁上长满了绿色的苔藓。
赵文超教授没有放弃,手仍是在那里摸索着。
终于,摸到了一块青石板。
这块青石板是活动的。
他用力按了下去。
接着地面轰隆着震动了起来,接着是“嘎嘎嘎嘎……”的响声,两扇石门缓慢的向两面打开了。
在打开的同时,甬道两面的墙上,一个个火把被自动点燃,照得里面亮如白昼。
这就是墓室了吗?大家不敢相信。
原来还是一段甬道,平坦的地面,仍旧是用用青条石铺就的。
但是,石头上却显现出浮雕的图案。顺着火光望去,依稀分辨出是龙的图案。
而悬挂着火把的墙壁根部,却陈列着两排铜器。
每座青铜器高约一米,每隔两米摆放着一组。
大家原本分散的注意力,齐刷刷的被青铜器所吸引。
慕之丘也被惊呆了。
因为,青铜器可不是一般人家能用得起的,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从考古情况来看,一个司母戊大方鼎就已经揭开了青铜时代璀璨的华章。
可是,这里,却不仅仅是一个司母戊大方鼎。
甬道两边分别对称的排列着的青铜器,粗略一看也有40对。
这个太不可思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