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毕业设计快要搞完了,暑期实习也在联系中。病快好了,所以应该很快就能复更了。大概从这周末开始能有两三章,然后我慢慢补上吧。
顺带说说我的近况。
群里的朋友可能知道,本狗今年大四,原本准备申研,然后……研究生的申请结果不太乐观。
申请的时候,信息收集得不够,看见某个道路工程的前辈用不咋样的简历和文书申请到了名校硕士而膨胀了,再加上被好友一通毒奶,顿时觉得我也能行——自己有美本信任度加成,综合还算凑合的GPA,差几分上330但还凑合能用的GRE,A里面A+占大半接近全部满分的专业课成绩,4段科研经历,科研比赛的小奖,加上因为这个奖还拿到了实验室主任的推荐信,再加上表现爆表的一门课的教授和导师的有力推荐,盘算着应该有机会冲击顶校硕士。申请的时候我很有自信,想要争取进个前20……
然后,就凉了。
我有点低估了CS领域竞争之激烈,当近三分之一的国际申请者都在CS相关领域挤着的情况下,名校名额都抢破了头,没有够分量的论文实在很难脱颖而出。国内很多大佬们刷疯了的会议publication,爆炸的学分绩点,爆炸的标化分数,老师吹爆的推荐信,让我这种主要生活就是上课,偶尔给教授项目打工也更偏项目而非发论文的普通学生显得缺乏竞争力。
我的文书写得差,缺乏足够明确坚定的研究方向,没有工作经验这件事也成为了申请上短板——这里的教授们与国内不同,在阅读文书的时候,他们有时候更看好那些在工业界觉得遇到瓶颈,带着问题和明确目标来攻读学位的申请者,因为他们看起来有更具说服力的动机,也更加坚定。
推荐信方面,相比于国内教授的直接吹爆,我的米国教授们大概都是轻度推荐的。而且因为推荐信数目限制,我总共只申了8所,其中7硕2博,仅有的2所保底校之一还因为教授拖延而没及时上传推荐信,黄掉了。
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我今年申请结果的惨淡。
三月底的时候,常青藤的拒信已经集齐,大部分学校该发的offer已经都发出去了,我对自己的申请终于不再抱什么希望,开始谋划退路。我想办法联系了实验室申请OPT,准备毕业后的一年里背水一战,抱大腿努力搞点科研成果,发篇文章,然后明年再次申请,卷土重来。
好在,近些天突然有好消息传来。我惟二申请的PhD项目录取我了。4月末才发的录取信,应该是这所学校之前有录取的学生因为有更好的去处而没接受offer,所以最后时刻把我这个替补转正。无论如何,这封录取算是将我从失学的边缘救了回来。虽然并非顶校,专排三十左右也不算差,而且是有钱拿的PhD项目,导师还是普林斯顿的大佬,对此我只能表示感恩戴德,感激不尽。
在申请季结束之际,其实对于没能在简历上添加上显赫的名校光环,还是有点遗憾的。但是经过这次申请失利,我也不那么执着了。仔细想想的话,那虚幻的光环其实也没那么重要。不是我的东西终究不是我的,如果为了强拿一个名校学历当跳板而浪费3年,大概是不值得的。所以就这样吧,其他待定的学校我也不再等了。我要去读博士了。
未来的路大致就这样基本确定下来。
名校梦已经破碎,而我即将踏上最后一个学位的征途。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