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皇的丧事可适当减小举办,想必父皇在天之灵也能体谅。至于登基大典,那些都是虚的,便取消吧。”陌九纾淡淡说道。
“皇上,不……”可。
大臣们的反对声还未说出,只听陌九纾继续道:“除此之外,从今日起开始举行义捐,义捐七成用于救助灾民百姓,剩下的收归国库。义捐活动应广泛面对所有百姓与官员,超过一千两的记录名单,公开表彰,捐款前三的获得皇家御赐牌匾。”
听到这话,不少大臣都愣住了,不可置信的望向高处的新皇,丝毫没想到此等绝妙的主意竟出自一位年少的君王。
白离宥也是挑了挑眉,不得不说,这个想法不仅能补充国库,帮助百姓,还能让那些人心甘情愿的掏银子,无法产生不满。
毕竟,义捐多的人可获得的不仅仅是好名声,还有新皇的看中。
不得不说,这陌九纾的处理让人丝毫挑不出不满。
只不过,“皇上,登基典礼可不能省啊!”礼部尚书王仕元说道。
一听有人说起这个,其他大臣也是纷纷响应,齐齐说道:“是啊,皇上,登基典礼怎么能少,请皇上收回此令。”
“呵。”陌九纾冷笑。
真烦,其实又有几个人是真心认同她做皇帝的,现在这个时候强烈要求她举行登基典礼,谁知道有多少人包藏祸心。
而陈阁老无视陌九纾的冷笑,竟大胆道:“宥王劝劝皇上吧,登基典礼并非小事,可不能”
“可不能什么?”陌九纾继续冷笑。
果然总有刁民想害朕,陈阁老身为五皇子一派,又怎么可能真心实意为自己着想。
陈阁老此话一出,尽显陌九纾的不识大体,不懂规矩。
“陈阁老此言诧异,登基典礼的确并非小事,但皇上此行为也是为了华夏王朝,皇上仁慈啊,此乃百姓之福,更是我华夏之福”左丞相顾宪之站出来反对道。
“且,不举办登基典礼皇上就不是皇上了吗?皇上的身份毋庸置疑,可并非那些莫名其妙的人可代替的。”顾宪之见陌九纾似看好戏的样子,暗自咬了咬牙,继续道。
要说那远在边疆的五皇子身份也是尴尬,他的母妃乃是当年皇后身边的婢女,在皇后怀孕期间爬上龙床,本以为能母凭子贵,一飞冲天。却被皇后反设计,与丽妃的侍卫苟合,且被皇上当场撞见。
当时的皇上自然是龙颜大怒,但当时五皇子的母妃姚美人已经有了三个月身孕,便只好等孩子出生再行处置。
五皇子出生那日正逢初五,皇上派人来滴血认亲,却又被设计,血无法融合。皇上自然龙颜大怒,任凭姚美人怎样解释都不听。
姚美人知道自己这次只怕是逃不掉了,便以死证明,希望给孩子一个活的机会。
姚美人的死让皇上冷静了下来,派自己贴身暗卫重新滴血认亲,任何步骤都不假借他人之手。
这一次,皇后无法作假,血倒是融合了,但姚美人与侍卫苟合是皇上亲眼所见,即便这个孩子的血与自己相融,也让皇上与他相处时心里总是有个疙瘩,无法喜爱起来。
相比陌初五来说,陌九纾之前虽也不受宠,但她的母妃乃是正正经经入宫,一步一步走到了笙妃这个位置。
笙妃是个善良却也不缺乏心计的女子,在偌大的后宫里同样也被人算计过,就比如笙妃此生只有陌九纾一个孩子。
在笙妃得知自己无法再孕,陌九纾出生后,笙妃毅然决然谎报陌九纾的性别,至此,后宫多了一位九皇子。
在笙妃还活着的时候,笙妃与陌九纾还是很受宠的。笙妃知道自己隐瞒陌九纾性别的这一行为犯了欺君之罪,既觉得对不起皇上,又觉得对不起陌九纾,便不再争抢,只愿自己与孩子安安全全生活一辈子。
哪只笙妃这一行为在宫中自成一股清流,反而让她的荣宠更上一步。
然而,不是不争不抢就能安安全全的生活,在陌九纾六岁时笙妃死了,看似是一场意外重病,实则谁知道呢。
笙妃死后不久,原来的陌九纾“意外”落水身亡,也让来自二十一世纪自杀身亡的陌九纾代替了她在这个华夏王朝生活了十几年。
笙妃死后,后宫新人又添,时间一长,皇上哪里还记得陌九纾这个不显眼的九皇子。
但即便如此,陌九纾在宫中的处境也比陌初五好,血缘比那个莫名其妙的陌初五正统。
虽然陌初五很有能力,如今这朝堂上支持他的人也不在少数,但这也改变不了他的出身。
大殿上有人恼怒有人嘲讽,只听一声凛冽的嗓音说道:“本王觉得顾丞相说的不对,即便如此,登基典礼也是必不可少的。”
宥王此话一出,场面瞬间寂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知道,宥王一发话,只怕这登基典礼是不办也得半了。
但,宥王这话是支持陌九纾呢,还是在暗示着什么呢?
总之,陌九纾是绝不会认为白离宥真心实意支持自己的,毕竟,她有自知之明。
至于白离宥为什么同意举办登基典礼,谁知道呢?也许对白离宥来说,自己与其他人都只是他游戏场上的一个戏子罢了,无足轻重,掀不起太大风浪。
至于事实如何,呵!
“既然如此,登基典礼后日举办,就交给礼部尚书了,莫要让朕失望。”陌九纾说道。
这礼部尚书王仕元以往总是站中立位置,从不私下支持任何皇子,这次登基典礼正好能看看他的态度与能力。
“还有刚刚义捐一事,就交给顾丞相了。”陌九纾继续道。
顾宪之是三年前的科举状元,同时也是自己安插在朝堂上的势力之一,义捐一事交与他,总比交与其他人更让她放心。
陌九纾的决断令无数人无从下手,更关键的是还无从挑剔。
这之后,各大臣纷纷启奏了一些事情,陌九纾完美决断,比之白离宥的处事能力都不遑多让。
“退朝。”
在大臣们若有所思的目光下,第一天早朝终于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