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被抑郁情绪笼罩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一方面又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逐渐形成了敏感多疑、多愁善感、胆小孤僻等不良的个性特征。他们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言,消极应付工作和学习,不思进取。抑郁是人生中的一个陷阱,只有绕过这个陷阱,才能一步步走向光明。
不快乐,你的心灵“短路”了
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抑郁流行的年代。只要稍微留心观察一下周围的人,你就会认同这个观点。与过去相比,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可不请自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今,抑郁症已经像感冒般随处可见,被称为“心灵短路”。全球范围内有1.5亿人确诊正遭受抑郁症的折磨。一项统计表明,你遇到的四个人当中很有可能有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遭遇过抑郁,而不管在什么时刻,都几乎有20%的人符合抑郁症的标准。当然,这并不包括那些只是短暂抑郁一两天,而三五天后情绪就好转了的人,这里主要指的是那些真正患上抑郁症的人。看到这里,很多读者可能开始对号入座:我这两天没有精神,没有食欲,很郁闷……难不成我也得了抑郁症?
别担心,我们每个人都有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当我们和父母吵架、跟恋人分手、工作压力过大时,心情就会变得沮丧,但这些悲伤的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逝。而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却会长时间沉浸在悲伤中,内心一天比一天难过,甚至失去对未来的希望,产生厌食、自残甚至自杀的想法。在法国,抑郁症是自杀的第一大原因,每年约1万名自杀者中有70%的人患有抑郁症。
你只是一个偶尔有郁闷情绪的人呢?还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呢?你的心灵“短路”了吗?通过下面的小测试,我们就能够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一个初步的判断。下面是来源于美国新一代心理治疗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David D·Burns博士设计出的一套抑郁症的自我诊断表“伯恩斯抑郁症清单(BDC)”,建议读者选一个安静的环境,回想一下近两周的情绪状态,然后在下列题目中符合自己情绪的项目上打分:没有0分,轻度1分,中度2分,严重3分。
1.你是否感到食欲不佳或情不自禁地暴饮暴食?
2.你是否患有失眠症,整天感到体力不支、昏昏欲睡?
3.你是否丧失了对性的兴趣?
4.你是否经常担心自己的健康?
5.你是否认为生存没有价值,生不如死?
6.你是否一直感到伤心或悲哀?
7.你是否感到前途渺茫?
8.你是否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自以为是一个失败者?
9.你是否觉得力不从心或自叹比不上别人?
10.你是否对任何事都自责?
11.你是否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
12.这段时间你是否一直处于愤怒和不满状态?
13.你对事业、家庭、爱好或朋友是否丧失了兴趣?
14.你是否感到一蹶不振,做事情毫无动力?
15.你是否以为自己已衰老或失去魅力?
16.情绪不安。
测试后,请算出你的总分并换算测评分Y:
Y= 已获总分/45X100(取整)
评出你的抑郁程度:
53~62为轻度抑郁,
63~72为中度抑郁,
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通过上面专业的抑郁症诊断测试,你是否更加了解自己的抑郁情况呢?当然,抑郁症心理测试只能起到参考的作用,而非确诊。若你对自己的抑郁情况还有所怀疑,那么最好直接去相关医院接受正规诊断。研究表明,全球超过75%的抑郁症患者从未接受过专业调节。这正是抑郁症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的原因之一。
所幸的是,办法总比问题多。抑郁症的流行已经成为趋势,患上抑郁症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完全相信自己是有能力调节“心灵短路”的。
1.不管你是一位画家,还是从未拿起笔作过画的人,都请你相信自己,用画笔描绘出你抑郁的样子,可以是漫画、简笔画、简单的图案,甚至是几个线条都可以,只要它是你抑郁时的样子就好了。
2.看着这些图片问问自己,为什么你会使用这些形状、线条和图案呢?写下你画这幅图时抑郁情绪的感觉。
3.想一想你平时是如何对待这些抑郁情绪的,是跑步、听音乐还是别的方法,写下你的答案。然后进一步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应对抑郁情绪的方法,你是否还想对抑郁症有所了解,或者说,你想了解抑郁症的哪些方面呢?写下你对这本书的期待,写下你调节抑郁症的计划,然后努力去实现。
痛苦或愉悦都可能引发抑郁症
十几年前,美国休斯敦的安德烈亚·耶茨亲手杀死了自己的5个孩子,在世界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1年6月20日,36岁的安德烈亚·耶茨在生下最小的孩子6个月后,将自己的5个亲生孩子溺死在自己家中的浴缸里。令人费解的是,安德烈亚·耶茨平时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而且非常爱自己的孩子。随后,警方调查发现,耶茨溺死自己亲骨肉的原因是她患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
有了自己的孩子,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情啊!可愉悦也可能引发抑郁症吗?是的,不仅痛苦的事情,如失恋、丧子、失业等可能引发抑郁症,像结婚、生儿育女之类的喜事也可能引发抑郁症。
什么是产后抑郁症呢?简单地说,孕妇产后会出现三种抑郁情绪。第一种一般称为产后心绪不良,即女性在生产后感到莫名的委屈,并且会偷偷掉眼泪,差不多有一半的女性会在产后出现这种情况;第二种是产后抑郁症,发病时间不确定,有的产后急骤发病,有的则在产后一两年才发病,患者一般心情低落、全身疼痛、不想照顾孩子,严重者甚至会有自杀倾向,发病率一般在10%左右;第三种则是产后精神病,后果最为严重,她们总觉得有人要杀害自己和孩子,甚至会出现幻觉和妄想,进而无意杀害自己的孩子或者自杀,发病率不到1%。2002年1月20日,一位姓张的女子在北京地铁站“自杀”身亡,就是因为她患上了产后抑郁症。当时她刚从高校毕业不久,有一个1岁多的孩子,自己刚离异,患有严重的“产后抑郁症”。
一般来说,引起产后抑郁症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并非产妇个人问题。巨大的工作压力让她对意外怀孕充满了恐惧,加之自己缺乏育儿经验,和婆婆之间又存在代沟,缺少丈夫的安慰,产后抑郁症就容易随之而来。除此之外,产妇曾经患过抑郁症、产妇在幼儿时期失去自己的母亲、产妇年纪太小且未婚先孕、婴儿早产或者有病等情况,也容易让产妇患上抑郁症。
面对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产后抑郁症,应该怎么办呢?家庭成员,尤其是丈夫,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
1.给予产妇足够的关爱和支持、理解与帮助。
2.主动帮产妇照顾婴儿。
3.学习育儿知识,借鉴别人的经验,降低产妇焦虑。
4.保证产妇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多做家务,减少产妇身体负担。
而作为产妇,更应该积极调整状态。
1.提前了解、学习育儿知识。
如果孕妇产前没有做好周全的准备,宝宝出生后,新生妈妈就会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照顾孩子,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母亲的角色。因此,建议孕妇提前学习一下“育婴圣经”,多阅读相关的杂志和书籍,这样,产后照顾宝宝就会轻松很多。另外,产后多和新手妈妈交流学习也非常重要。一来,自己可以学习到很多珍贵的育儿技巧,二来也可以缓解照顾宝宝所产生的负面情绪。
2.学习自我放松。
有一些产后抑郁症患者是完美主义者,她们坚持认为只有自己能够照顾好宝宝,别人都不行。结果搞得自己疲惫不堪,孩子也照顾不好。因此,建议这样的患者学会自我放松心情,以便更好地照顾孩子。类似的方法有练习瑜伽、听抒情音乐、散步等。
3.学会表达与倾诉。
当感觉自己的抑郁情绪变得严重时,向丈夫倾诉、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与调节也是不错的方法,或者什么事情也不做,只是安静地休息。
抑郁产生的心理原因
抑郁会抹杀自信心,让一个本来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学业或工作任务的人,却因怀疑自己而失败,显得处处不行,处处不如别人。由于抑郁的情绪会影响到生活和工作,所以给人的心理、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很大。
与别人相比较是抑郁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比较中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感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抑郁感。
抑郁感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比较之外,还有以下主要原因:
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长短优劣。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也低估自己。心理学家发现,很多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估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估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很多性格内向的人,也多半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当然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人,越比越泄气,就会产生抑郁感。很多性格内向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反省自己。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不足有较多的了解,就力求自我完善,因此对自己要求较严,但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足,加之“晕轮效应”影响,只看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自己的优点,这样就会形成消极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
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每个人在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些性格内向的人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常觉得“我不行”。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感,产生心理负担。在学习和交往中,不敢放开手脚,如此就会影响能力的发挥,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也无形地印证了抑郁者消极的自我认识,使抑郁感成为一种固定的消极的自我暗示,这也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使抑郁感进一步加重。
3.挫折的影响。
人们在遭受挫折后,可能会产生各种反应,或反抗,或妥协,或固执。有的人在遭受某种挫折后,就会变得消极悲观,特别是性格内向的人,由于神经过敏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稍微受挫就会给予他沉重的打击,使他变得抑郁。此外,生理方面的不足,心理方面的缺陷都明显对人有影响。如有的人因为身材矮小或相貌丑陋而感到抑郁;有的人因为自己的记忆力、理解力差而抑郁。
要改变抑郁,须从改变自我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只有正确评价自己,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抑郁感。
一些人由于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因此,在与人交往或者从事某项事业时不容易成功。于是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参与竞争,不干有风险的事,坚信“安全第一”。越是封闭自己,越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这样就会造成不良循环。事实上,抑郁的人还很少主动与人交往,在一些存在激烈竞争的行业中更是难觅芳踪。
成功障碍:抑郁的危害
抑郁感一旦产生,就会逐渐地蔓延、扩散,从而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引发出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活动的正常进行。抑郁感的产生会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1.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
由于抑郁心理打击了人的上进心、自尊心,使其变得胆小怯懦、不敢表现自己,停止发展自己。不仅如此,还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误的心理定势。所谓心理定势又叫心向,它是人们在感知、评价客观事物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定势对人的心理活动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一旦形成了不良的心理定势,就会造成一种障碍,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比如有的人说,由于自己牙齿长得难看,所以当他讲话时,觉得好像每一个人都在用蔑视的眼光看着他。抑郁还会埋没和扼杀人才。许多人的失败,不是因为他们不能成功,而是因为他们不敢争取。
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她的儿子去动物园看大象,大象周围有许多矮矮的木桩,儿子的脑子里就产生了疑问:“妈妈,大象这么大,一定很有力气,可是它为什么不挣断这细细的链子逃跑呢?”妈妈告诉他:“这头象刚来到这里的时候还很小很小,当时就用这小木桩、矮棚圈着它。它当时很想挣断链子跑出去,可是由于力气小,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于是就失去了挣脱链子的信心。尽管它一天天长大,但不知道现在自己有很大的力量,用力挣一下,就能逃出来。它不敢这样想,当然也就不会这样去做,因而只好永远被锁在这里了。”
这种心理定势一旦形成,将阻碍思维的发展。
2.引发人际关系障碍。
一方面,抑郁者变得敏感多疑,总是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因此往往以一种消极或错误的防御形式来保护自己,独来独往,不敢与别人正常相处。另外,不善于自我表现和孤独地自我封闭,会给别人造成不佳的印象,从而出现了人际交往障碍。另一方面,有抑郁心理的人易产生“晕轮效应”,即以偏概全、以点概面,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这样就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表面上,他们常贬低别人、排挤别人以减缓自己的内心压力,但这样就更加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3.带来心理与行为上的困扰。
抑郁感强烈的人,心理脆弱,经受不起挫折,适应能力差,性格抑郁沉闷,遇事往往自愧无能、自叹弗如,老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知识、经验和才干,办事或者胆怯畏惧、踟蹰不前,或者稍遇困难挫折就打退堂鼓,缺少毅力,甚至对那些本来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为认为自己无法办到而半途而废。因此,一个人若被抑郁感所笼罩和统治,他的精神活动就会受到严重的束缚,从而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抑郁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它表现为对自我的能力评价偏低,因而使人忧郁、悲观、孤僻,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总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他们事事回避,处处退缩,不敢抛头露面,害怕当众出丑。
由此可见,抑郁心理是压抑自我的精神枷锁,是一种不良的心境。它消磨人的意志,淡化人的追求,动摇人的信念,使人锐气钝化、畏缩不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埋没、自我消沉。到最后,要么无所事事,要么碌碌无为,甚至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人生。
拨开抑郁的迷雾
我们常发现自身缺少某种能力,却认为别人都拥有这种能力。于是,我们当中很多人因此而感到抑郁,跟自己过不去,轻视自己。我们常梦想像名人那样生活,买相同的衣服、相同的家具,像他们一样说话、做事。我们将自我置于别人的人格之下,批判自己,无限夸大别人的能力,反衬自己的渺小,这是伤害自我的愚蠢之举。
1.人,都会有弱点。
抑郁者总觉得自己极不完善,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足,而别人却完美无缺,显得非常自信。这种感觉是错误的也是极其荒谬的。我们应该明白,别人的内心世界像我们一样也同样残留着过去的失败所留下的伤疤。看清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把自己的伤口看得那么严重。
在罗马统治时期的叙利亚,有个统治者叫作比索,他是骁勇善战的将军,但猜忌多疑。有一次,有两个士兵离开驻地一段时间,回来后只剩下一位士兵。比索问他:“为何只有你一个人回来?”这位士兵回答说:“不知道。”比索认为这位士兵在说谎,还很神经质地认为是他杀了另一个士兵。这位士兵怕受惩罚,发誓自己绝对没有杀人。就在比索打算处死他时,另外一位士兵回来了,于是大家拍手欢呼,本来要行刑的刽子手也松了一口气。但是,比索可不这么想,他认为大家的喝彩,是对他判断错误的嘲笑,结果他不但下令处死这两位士兵,还怪罪为同伴松了一口气的刽子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再强大的统治者,都可能因为没来由的抑郁感而做出令人错愕的决定。当我们知道自己有错误或偏激的想法时,应该设法冷静思考,仔细分析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是不是一时感情用事?千万别跟着错误的感觉走,否则接下来做出的错误行为,将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谁也不能保证人的一生中,不会遇到任何磨难和挫折。而这些挫折,正是弱点所造成的。也许经历了千辛万苦,这些弱点从表面来看已经被克服,却不知在什么时候,又会在无意中显露出来。然而,人的弱点和挫败,都是人生必须经历的。真正坚强的人,不怕弱点和挫败,反而更希望挫败来磨炼自己。因为,经历过磨难和挫败的人,就像生过一场大病,这场病增强了自身的免疫力;而一帆风顺的人,缺少的正是这种免疫力,这也是他的弱点所在。
因此,坚强的人,不是没有弱点和致命伤,而是他早就敞开心扉拥抱它们,化缺点为优点,化抑郁为力量。不要以为男人不哭就是坚强,不要以为成功人士就是超人或天才,他们也是经过一番努力奋斗,才有今天的成就。只要是人,就有弱点和抑郁感。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别,只在于是否能将弱点、抑郁,转化成对自己有利的、积极的人生观。
2.擦亮双眼,走出迷雾。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事情:商人害怕失败,瞻前顾后,不敢抓住机会扩大经营规模;成绩优秀的学生为每次考试惴惴不安;年轻女子迷人可爱,但与同事或邻居一比较,反而对自己的社交能力非常失望。这些人本来已经很优秀,但在内心却不能看清自己,焦虑不安,没有主见,用自己的判断标准破坏自己的信心。
有一个女孩,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别人,觉得自己得不到美好的爱情,为此感到很抑郁。有很多优秀的男子向她求婚,她都错过了。事实上,她本来有良好的品格,也受人尊重,但却因为不该有的抑郁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人们对她的看法也改变了。
有些人沉沦在抑郁感的迷雾中,忽略了自己本来很坚强的、睿智的、成功的一面。抛开抑郁的人,能在平凡的日子里创造出不平凡的生活;抛开抑郁的人,拥有幸福的家庭、蒸蒸日上的事业和很高的名望;抛开抑郁的人,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和热爱。
摘掉有色眼镜,大家都变得成熟起来,像周围的人一样去承担自己的责任,投身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拨开抑郁的迷雾,擦亮自己的眼睛,要认识到,你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自己遇到的问题,你比你自己想象的要更优秀、更成功、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力。这样,自信的你一定会成功的。
用行动构筑抑郁的防线
抑郁,是人类的敌人,是人们生活中潜在的危险。避免和消除抑郁,就变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么要避免和消除抑郁,首先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呢?那便是积极行动起来,筑造抵抗抑郁的防线。
1.取“长”补“短”。
心理学上有一种克服抑郁的方法被称为补偿心理。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机能)。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了克服这些偏差,于是从心理方面寻找出路,力求得到补偿。抑郁感愈强的人,寻求补偿的愿望往往也就愈大。
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变位),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抑郁感,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特征、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事实上,也正因为如此,抑郁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变成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抑郁感也愈强——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
解放黑奴的美国总统林肯,补偿自己不足的方法就是通过教育及自我教育。他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在烛光、灯光、水光前读书,尽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识的营养却对自身的不足作了全面补偿,最后使他成为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贝多芬从小听觉就有缺陷,耳朵完全失聪后还克服抑郁写出了优美的《第九交响曲》。
抑郁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抑郁,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一定情况下这就可以促使人努力纠正或者以别的成就(长处)弥补这些不足。这些经历将使人的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抑郁能促使成功,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作为发展自己的跳板。所以,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你的人——就是你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想要摆脱自己心理或生理方面带来的抑郁感,就要善于寻找别的东西来替代、弥补这种抑郁意识。
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只要功夫深,一定能赶上他人。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扬长避短。亚历山大、拿破仑,他们生来身材矮小,这是他们的短处,但他们并未因此抑郁,而是看到自己的长处并立志在军事上取得成就,经过不断努力,他们最终都成功了。所以,人的某些缺陷和不足,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而是看自己愿不愿意改变。只要找到正确的补偿目标,就能克服自身的缺陷或者从另一方面得到补偿。
2.自我欣赏。
自我欣赏和自爱对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为了从事正常的工作,适度关心自己是绝对有必要的。
要想活得健康、成熟,“欣赏你自己”是首要的前提。这意味着“接受自己”——清醒地、现实地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
成功者会批评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过错和较低的效率,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动机是对的,他会克服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自悔自叹。
基安勒很小的时候随父母从意大利移民到美国,在汽车城底特律度过了悲惨的童年,痛苦和抑郁成为他人生中的烙印。他父亲告诉他:“认命吧,你一辈子都将一事无成。”这句话让他沮丧,他老是想着自己的前程并为之苦恼。有一天,母亲跟他说:“世界上没有谁跟你一样,你是独一无二的。”从此,他燃起了希望之火,他认定他是第一,并且用实际行动去争取。他第一次去应聘时,公司的经理要他的名片,他递上一张黑桃A,经理问他:“你是黑桃A?”
“是的。”他说。
“为什么?”
“因为A代表第一,而我刚好是第一。”
就这样,他被录用了。
后来,基安勒成功了。他一年推销了1425辆车,创造了吉尼斯纪录。基安勒每天临睡前都要重复几遍:“我是第一。”然后才入睡。这种鼓舞性的暗示坚定了他的信心和勇气。
我们不妨学学基安勒,学会自我欣赏,相信自己是第一,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直到有所成就。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行动起来畏畏缩缩,就不用谈什么成就了,更不用说成为第一了。
有这样一位女士,她的先生是一位工程师,富有事业心,做事积极,也相当有成就。他们的社交圈子当然是以先生的朋友为主,圈内都是这种类型的人——比较看重声望和外在成就。这位女士喜欢安静,个性十分谦逊,这样的生活环境常常使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不能把长处发挥出来;而她所具有的品质,也常常被忽略,因此她对自己愈来愈没有信心,也为自己如此糟糕的生活而痛苦不堪。她对自己非常灰心,抑郁感由此产生。
这位女士的问题并不是她不能适应环境,而是不能适应自己。她不能非常现实地接受自己,而是期望自己能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她忽略了一个事实: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长处,可以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这些优点和长处必须依靠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而不是盲目地模仿他人。
人生在世,没有必要用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然后把自我价值作为生活的依据。我们必须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不要过分责难和否定自己。
不喜欢自己的人,会过度自我挑剔。适度的自我批评是健康的、有益的,对自我进步也是很有意义的。但若超过一定的限度,把自我批评变成了自我否定,就会影响我们的处世态度,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其实,并不是天生的缺点使我们的演讲、艺术作品或个人性格显得失败,让我们失败的往往是我们对自己、对未来缺乏信心。莎士比亚的戏剧里有许多历史和地理上的错误;狄更斯的小说中也有不少过度矫情的地方。但又有谁在意过这些缺陷呢?这些作品闪耀着不朽的光辉——正是由于这样,才把那些缺点掩盖了。
把目光放在我们自身的优秀品质上,培养优点,克服弱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内疚或自责将你推向深渊
2009年,某大学的一名在校生因为学习压力大而自杀,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事后,一名叫文燕(化名)的学生来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下面是他们的部分对话。
心理咨询师:文燕,你怎么了?感觉有什么问题吗?
文燕:我恨我自己太无情了,前两天咱们学校跳楼自杀的那名女生是我的舍友、我的好朋友。
心理咨询师:那么,你为什么说自己“无情”呢?
文燕:如果我早发现她(指死者)不对劲的话,也许她就不会死了。这半年以来,她变了好多,学会了逃课,在宿舍也不再打扫卫生,经常一个人坐在笔记本电脑前,没完没了地看视频。有时候,看到她这样,我就生气,为此还和她吵过架,却丝毫没有注意到她情绪的变化。
跳楼前一天,她在凌晨时分想要和我聊聊天。但是,我当时正忙着第二天必修课上的作业,就没有答应。我对她说,第二天晚上有时间的话我再找她。结果,当我第二天中午回宿舍时,听说了她跳楼自杀的消息。而且,她还在我的床头留下了纸条,祝我考研成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什么的。现在,我每次回到宿舍都会想起她,我快受不了了,是我害了她……
接着,心理咨询师给文燕做的测试结果显示,文燕患有轻度的抑郁症。在抑郁的状态下,文燕将事故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就算自己没有什么过错,也主动去承担责任,怪自己做得不好。
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对内疚和自责的反应截然不同。相比一般人,抑郁症患者对自己有很多负面评价,经常内疚、自责,将自己推向情绪的深渊。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就像一个人被别人踩了一脚,明明不是自己的过错,可他还是会怪罪自己的脚碍了人家的事。
这种喜欢将责任、过错全部往自己身上揽的抑郁症被称为“自责性抑郁症”。这类患者一般性格内向,有一颗敏感的心。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事情考虑“周到”,在做一件事情时考虑到所有的后果,事后出了问题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而总结教训,以免重蹈覆辙。也许这种性格使得他们工作出色,但是,如果被赋予太大的责任和压力,他们就很容易因自责而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因此自杀。在他们看来,所有的错误都是自己造成的。
但是事实上,这种结果真的是你造成的吗?
如果一件事情失败了,真的是你一个人造成的吗?
也许你有失误,但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呢?
你现在对此内疚不已,事情就能够变好吗?
换个角度来讲,其实你个人并没有那么强大,能够决定所有事情的得失成败。所以,当出现糟糕的结果时,不妨对自己宽容一点。
除了问自己上面几个问题,通过提问消除自责心理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一步步地改正这种错误的认知。
1.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写下你自责的结论,比如:我是一个失败者,都是我的错。这个步骤可以让我们降低自责的程度。同时想想看,自己在什么时候最容易自责内疚。
2.重新评价自己的想法。
评价一下你写下的想法,它们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如果你感觉自己是一个很“笨”的人,那么你到底哪里“笨”呢?是不是有时候在某些方面也挺聪明的呢?比如,你可以问问自己,你认为“笨”人身上有什么特点?你是否每时每刻都具备这种特点呢?
3.让事实来说话。
既然你喜欢自责,那么就用事实来说话吧。写下你所有曾经有过的成就、做对的事情和自身的优点。比如上学时得到过国家奖学金,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好工作等。
4.区分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想法。
当你忍不住自责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这个自责批判的成分多,还是建设性的成分多?比如,当你打碎了花瓶后,你是会对自己说:“我就是一个笨蛋”,还是会对自己说“以后我一定要小心一点,不再毛手毛脚了”呢?前者只是无意义的批评,而后者却是一个建设性的想法,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完善。
谨防狂躁型抑郁症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诗人顾城最经典的诗句,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熟知。可惜,被称为“童话诗人”的他,最终的结局却完全没有他的诗歌那样美好。
1993年10月8日,顾城在新西兰的小岛上,先用斧头将妻子砍死,随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这一消息传出,震惊了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在猜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顾城到底怎么了?
事后有人猜测说,顾城之所以杀妻而后自杀,是因为他饱受狂躁型抑郁症的折磨。因为在顾城杀妻和自杀之前,他曾经有一段时间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那时候,他就已经出现情绪低落、失去生活兴趣的抑郁症特点了。加之他自杀前对妻子的残酷行为,可以看出顾城身上有狂躁症的特点。其实除了顾城之外,很多名人都饱受狂躁型抑郁症的折磨。比如作曲家舒曼、诗人拜伦、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等。
他们身上,有着狂躁型抑郁症的共同特点。
表现一:情绪高涨,不稳定。
狂躁型抑郁症患者经常会表现出兴高采烈、洋洋得意的轻松样子,好像这个世界上的烦恼都与他毫无关系,然而他们往往又会在兴高采烈时对自我有着过高的评价。但是他们又特别容易发怒,情绪极其不稳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个小小的心愿没有完成,他们就会暴跳如雷。
表现二:思维快速,注意力分散。
狂躁型抑郁症患者思维转换较快,思维过程明显加快,说话滔滔不绝。因为注意力无法集中,他们的话题经常会发生转移,给人一种“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他们自己也会经常在某个瞬间发现自己脑子突然开了窍。
表现三:兴趣广泛,喜欢热闹。
狂躁型抑郁症患者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喜欢与人交朋友,即使对不认识的人,也有极大的热情。他们做事经常欠缺思考,盲目行事,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即使平时说话较多,睡眠较少,也毫无倦意。
狂躁型抑郁症属于抑郁症的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这类患者的症状较多,颇为复杂。引起这种疾病的原因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患者家族中的同病率为一般人的30倍,换句话说,即使患者的子女在出生后寄养在别人家,其日后生病的概率仍旧很高。另外,从小受到过巨大打击的人,比如亲人亡故、家庭不和睦等,也同样会引发狂躁型抑郁症。
这类患者若不进行及时的调节,很有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研究发现,狂躁型抑郁症患者更容易患上偏头疼、胃溃疡、糖尿病等疾病。这还是其次,最严重的则是像顾城那样,产生自杀及杀人行为。
鉴于狂躁型抑郁症的危害极大,不管是患者本人还是家属,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发现自己患有狂躁型抑郁症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进行咨询,或者向医生寻求专业调节。当病情较轻时,我们可以静下来采用放松疗法进行自我调节。
所谓放松疗法,也称松弛疗法。通过各种放松方法进行训练,帮助我们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以达到全身放松的目的。在生活中,当我们狂躁不安时,情绪会出现较大的波动,身体也会发生一系列反应,“心惊肉跳”就是其中表现之一。此时,选择一些缓和情绪的放松方法,有助于缓解狂躁情绪。比如按摩、沐浴、瑜伽、睡眠、气功、冥想等,都是常用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应对紧张、气愤的情绪。
警惕滋生“认同上瘾症”
在一次心理辅导课上,一名年轻女子向心理咨询师哭诉自己的苦恼。她爱上了一个小伙子,可是别人都说这个小伙子配不上她,家境不太好、长相也一般等。所以她抑郁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爱情是自己的事情,选择也在自己。换句话说,别人认为你应该爱谁,你就会爱谁吗?想必每一位读者都不会赞同这样的观点。
事实上,若是这名女子毫不犹豫地听从了别人的建议,直接和自己所爱的人分手,那么,她就很有可能患上了“认同上瘾症”。有这种情况的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听从别人的意见,遵循别人的感受而失去自我认同感。比如,丈夫忘记了结婚纪念日,妻子本来没有什么感觉,结果妻子的朋友一说:“他怎么能这样呢,竟然忘记你们的结婚纪念日。你该多伤心啊!”结果,妻子果真开始伤心了。而实际上,丈夫忘记了结婚纪念日并不能够说明什么实质问题,也许是他太忙了,也许是他不喜欢用这种方式表达感情,这并不能说明丈夫对妻子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妻子的伤心,是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引起的,从而让自己的情绪被别人牵着走。
很多抑郁症患者生性敏感,缺乏自我的认同和判断。因此,也就更容易患上“认同上瘾症”。其实,没有人能够左右你的情绪。我们抑郁的时候可能会说“他伤了我的心”,但是,你的心真的是他伤的吗?别人本身并不能够使人抑郁。所以,确切的表达应该是:“我伤了自己的心,因为我是根据别人对我的态度和看法来看待自己的。”
一个正常的人,一般都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们能够对身边的人、事做出自己的评价,而不是让别人左右自己的人生,这也就是所谓的“我的苦乐我做主”。恰恰相反,抑郁症患者却总是被别人牵着走。
“他们说我做错了,看来我真的做错了。”
“别人说这样不行,那就算了吧。”
“他们说我不适合这样的工作。”
“我爸妈说这样做不好。”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会因为别人的某些看法而影响自己的决定。害怕别人反对自己,总是认同别人的观点,的确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有时候,别人的意见是对的,比如当你想尝试吸烟时,听从了别人“吸烟有害”的建议,这无可厚非。但有时候,太过认同别人的观点并不是多么明智的做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吧!
为什么别人会反对你呢,你为什么会认同他们的看法呢?也许你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别人反对我,那就意味着所有人都反对我。嗯,那么我一定在某些方面做错了。他们是有道理的。”
如果你真的在遵循这样的逻辑,那么,你的人生就被别人主宰了。因为这本身就不符合逻辑。你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只有你的思想才能够影响你的情绪。别人是否认同你,是否对你有意见、有看法,是否喜欢你的行为,这统统都不应该影响到你的情绪。除非你相信别人说的是对的。也就是说,别人的任何看法,都必须经过你自己的认同和确认才能够影响你的情绪。所以,当你患上“认同上瘾症”时,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
如何摆脱这种可怕的“认同上瘾症”呢?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节:
1.摆脱你的全有或者全无思想。
抑郁症患者的想法比较固执,而且喜欢走极端路线。比如别人说他错了,他就真的会认为自己错了,而且以此来评价所有的事情。这种思想的最大恶果就是完全否定自己,完全认同别人。比如,既然活着那么痛苦,那还不如去死。既然别人说的对,那就都听他们的好了。既然自己不对,那我就都是错误的。要走出这种思想误区,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拿出一个反面的例子进行辩驳”,例如,你可以试着问自己: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十全十美的人吗?”
“如果没有,那么他们说的怎么就一定是对的呢?”
“所有的事情都只有对错之分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非黑即白吗?有没有所谓的‘灰色地带’呢?”
“我是不是太急于下结论,太想要找出答案,害怕犯错而小心翼翼了?”
“我是不是可以稍微有点耐心呢,做事的时候多等待一会,在不慌不忙中做出决定,让自己一点一点进步。”
如果你有这种想法,不断地进行反面思考,那么,你就会发现自己渐渐成了自己思想的主人,从而摆脱了别人的影响。
2.“三不要”法则。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曾总结出人生幸福的三个秘诀,那就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听起来很简单的三条,做起来却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也就是说不要和自己过不去。当自己做错事的时候,尤其是别人指责我们如何如何错了的时候,更要强化这种观点。错误的都已经过去,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出发。
“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也就是说不要把自己的痛苦、错误带给别人。每个人都会犯错、痛苦,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不要自以为是地再去惩罚别人。
“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也就是说,不要让别人的错误观念、错误行为影响自己。比如,看到别人在红灯时过马路,你会跟着一起过吗?如果你只顾着听别人的话,不管对错,那么,就等于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疑病:情绪冲击下脆弱的心
抑郁症患者往往在认识自我情绪以及合理调节自我情绪等情感智商方面的能力较差,因而在自己出现情绪障碍时无法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导致生理上也出现不应有的障碍。
一天,在一家心理咨询室,一位女士搀扶着一位病容满面、行走艰难的中年人,蹒跚进入诊室。
刚坐稳,女士便急切地说:“他是我丈夫,不知什么原因总觉得腿疼,有半年多了,现在连走路都十分困难。先后去过几家专科医院检查也没有确诊。班也上不了,除了去医院看病,就是在家里养病。有位医生建议我到你们的心理咨询室来看看。所以,我就同他一块赶过来了,麻烦你给看看他是怎么了?”
女士的话使医师把目光移向布满愁容的病人。只见他四十开外,面容憔悴,脸色苍白。再一看他那瘦弱的身躯,倚靠在桌子旁,显得有气无力,像霜打的茄子一样,一点儿也提不起精神。身边的妻子不时扶扶他,生怕他一不留神失去重心摔倒。看起来,病情的确不轻。
在与病人交谈中,医师获悉他43岁,高中文化,在一家工厂做工。自己感觉腿疼已半年有余,近来加重,以至现在行走困难。病人疑心腿长瘤了,心急如焚,四处求治。曾在几家医院做过检查,如 X光检查、CT扫描、血液化验,其结果均未见异常。又吃西药、中草药,又用局部洗药、针灸等,但是多种方法调节也未见好转。八个月来,病人的情绪日渐低落,几乎丧失了工作能力。疾病的折磨使他心烦意乱,脾气一天比一天坏,妻子和女儿成了他的出气筒。
在叙述中,泪水早已浸湿了他的眼睛,虚弱的身躯不停地抽动。真正的痛苦在哪儿呢?既然未查出实质性病变,那么疼痛的背后一定另有原因。
随后,医师将病人的谈话引向他的家庭、妻子和孩子,又将病人的注意力由身体转向对生活的态度,这就引出了病人曾有过的一段很不顺心的事。
一年前,病人和妻子的哥嫂发生了矛盾,他认为他们自私自利、爱占小便宜,不愿与他们来往,亦劝妻子同他们断绝联系。然而,妻子非但不与他们断绝联系,反而背着他多次给哥嫂钱,来往不断。
病人知晓后,心中十分不快,认为妻子不再和自己一条心,胳膊肘向外拐。又想到妻子打骂女儿,管教过严,实际上是在威胁自己。由此,病人越想越伤心,情绪日渐低落。平素爱说笑的他,变得少言寡语了,头脑中杂念不断滋生。随着情绪的消沉,病人渐渐觉得身体不适。开始还只是下肢发软、无力,后来“症状”越来越严重,最终发展成目前的状况。
由于家庭矛盾不能妥善处理,加上病人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遇事总往坏处想,时间一久,思想情绪发生变化,夫妻之间产生了隔阂。矛盾在没有得到解决的同时反而加深了,疑心也随之加重。病人变得越来越疑心,对任何可疑的迹象绝不放过,且用来作为为自己辩护的依据。不仅如此,脾气亦越来越坏,口角不断。由于缺乏信任,对妻子的一举一动都看不顺眼,并产生了离婚、轻生的念头。了解病史之后,医师开始向病人及家属做病情分析,同时指出病人所患的是一种由情绪障碍引起的疑病症。
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是一种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由情绪不适引发的身心疾病。这种病的患者往往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怀疑患了某种疾病,但又与实际健康情况不符,医生对疾病的客观检查也不能消除患者对自身健康的错误认识。
患这种病的人大都遭受过强烈的情绪冲击,但又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发泄自己内心的压抑或不快。他们甚至还没能正确认识到或者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情绪,致使自己长久困扰于消极情绪之中。由于持续的消极情绪会带来一些不适的身体变化,这些人感受到这类变化之后,往往会为自己找借口,认为自己情绪不佳的“原因”很可能是生理上出现了疾病。这时,疑病变成了救星,平常不足以唤起意识注意的那些来自身体的感觉,此刻却引起了强烈的注意。疑病者会越来越觉得躯体存在各种不适,甚至开始影响正常活动而形成疾病的“症状”。
由于疑病症患者颠倒了情绪不适和生理不适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往往只是不断地求医问药,却不知从根本上入手,试图解决自身的情绪障碍,从而使身体上的“疾病”越来越严重,而情绪也越变越坏,极大地破坏了自己和家人的正常生活。
事实上,疑病症患者对健康过分注意是对现实生活中烦恼的转移,其实质是逃避现实。只有勇敢地面对现实,正视自己的情绪困扰,采取积极的措施克服和消除消极情绪的不良影响,不断改变不合理信念,真正转变把一切责任都推给疾病的思维方式,才能从疑病症里解放出来。
要保持身心健康,避免疑病症一类身心病症的干扰,就必须设法发展各方面的情绪控制力,提高情商,如此才可能拥有一个更快乐、更幸福的人生。
敌意:抑郁者心灵的扭曲
敌意是一种在抑郁症患者中常见的带有愤怒的情绪,如果无法控制和消除自己的敌意,往往会在周围形成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人类起源于动物,在动物以及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敌意往往以保护自我的姿态出现。例如,当鸟类或啮齿类动物为争夺地盘或食物而展开竞争时,敌意的产生就无法避免了。不过动物的敌意大都是围绕自然生理原因产生的,而人类的敌意,除了自然生理原因以外,还有许多是围绕社会需求而产生的。
当有人要夺走我们的食物或钱财时,我们会产生敌意;当有人对我们进行贬低诽谤时,我们也会产生敌意。男人在追求名誉、地位、高薪、华屋、娇妻等时,彼此也会产生敌意。
当一个人为事业和家庭奋斗了半辈子,他总是希望,自己能强于他人,而当自己不如别人时,他常常会由嫉妒而生敌意。当他受人喜欢、欣赏,被看作是有价值的人时就高兴;而当他觉得不被人尊敬的时候,就会为之而气急。既然人的本性是喜欢经常拿自己和周围的人相比较,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
应该说,敌意和发抖之类的生理反应一样正常。我们在体温降到一定程度时会发抖,同样,任何一种使我们觉得于己不利或伤害我们自尊的事情都可能会使我们滋生敌意。这些敌意可能起于我们的思想,也可能起于别人的态度和感觉。因为于我们不利或伤害我们自尊的事常有发生,所以谁都很难避免敌意的产生。
人可能会同情那些在生活中陷入困境的人,而对那些平步青云的人,却往往会生出敌意。别人的个人特质和观点受到讥讽时,我们如果发现自己也有相似的特质和观点,就会对讥讽的人心生嫌恶,心中很可能会生出敌意。无论英雄还是歹徒,圣人还是罪犯,美人还是丑八怪,小人还是君子,智者还是愚人,几乎人人都曾有过敌意这种情绪。
敌意的产生大都与自卑感有关。留意一下,你会发现,当人有了一番建树之后,他会变得多么和蔼、富有同情心和慷慨大方;而失败之后,他又是多么容易恼怒。一个人在工作中遇到麻烦,自尊心受挫之后,孩子打翻油瓶就足以使他大发雷霆;可是同样的事情若发生在自己得到上司嘉奖的那一天,他可能会表现出令人钦佩的好脾气,柔声地对孩子说:“不要紧,别怕。”
过多的敌意很容易使一个人的心灵扭曲,习惯戴着变色眼镜看人,以至于经常牢骚满腹,痛苦不堪。
所以,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的洞察和体谅他人情绪,能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的高情商者,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敌意,保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有个司机到加油站加油,工作人员对他大喊:“车停得那么远,我怎么加得到?”
事实上,他并不是真的加不到,只不过是借题发挥,想发泄一下心中的怨气而已。看他那怒气冲冲的样子,肯定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或许是由于别人对他不尊重而产生的敌意反应,这位司机则是这种连锁反应下的无辜受害者。
假如人们都能为他人想一想,认识到他们之所以表现出不友好的态度,往往是由于他们曾被另外的人责备、埋怨,同样也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所以心情不好,而并不是因为他们故意要找自己的茬。如果这样想的话,就不会与对方怄气,产生不必要的敌意,心情自然也会平静。比如那位在加油站的司机是你的话,你平静宽容地说:“好,我往前开一点。”一场争吵就可以避免,而工作人员在你的大度表现之下,也会意识到自己过于冲动的表现,主动对自己的情绪加以调节,对你的服务态度变好,甚至对后来的顾客态度也变好了。这样的结果自然是令人高兴的。
刘某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手下有一位极有才干的助手,二人之间近一年来一直有股潜在的敌意。助手最近提出一项绝佳的改组计划,结果却遭到他的反对。他之所以不接受这项计划,不是计划本身有缺点,而是他对助手有敌意。无论一个人的表现有多好,一旦你对他有敌意,对他的兴趣自然就会减少。
所以,我们看到,生活、工作中许多难题的产生大多是与敌意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你能防止别人对你产生敌意以及你自己敌意的产生,或者在敌意产生后迅速把它清除,你就会减少不幸和烦恼,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
了解了战胜性格缺陷的难度,就要树立改变性格缺陷的必胜决心。改变自己的性格缺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性格缺陷是慢慢形成的,有一定的顽固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铲除的。要相信自己必胜,就像小孩子学会走路要1到2年时间;初中要读3年,大学要读4年才能学会一门专业知识一样。所以,改掉性格缺陷用去一段较长的时间也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