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46600000005

第5章 认识我的老城

我对保定这座古城的认识应该说是始于学校、止于学校,也就是从我读小学开始到读完大学结束,我在那里生长的二十一年一直是个学生,因此对保定的一所所学校很是了解,时不时溜进各个学校去闲逛,似乎我眼中的保定风景就是这些老学校。

我在城北的延寿寺街长大,那条老街上有吴佩孚的高门大公馆,有古色古香的山左会馆和安徽会馆,还有无数当年富商的大套院,雕梁画栋,森严气派,新中国成立后都改成了民居,处处透着一种没落、破落贵族气。我家房后面就是著名的延寿寺小学校,是在清代直隶总督署的一个衙门府旧址上改建的,早期保持了原衙门府的布局,几个套院加花园组成,应该是很雅致的。新中国成立后,中间开辟了大操场。院内靠西墙一拉溜的参天古树,东边小院里也是大树遮天蔽日,迎门一棵大槐树,教室错落有致,在童年的我眼中如同迷宫,是个了不起的去处。可到我该上学的时候,闹起了“文化大革命”,学校不招生了,我就没有上成学,只能闲在家中,满街疯跑胡混。

到1969年“复课闹革命”,小学重新招生了,我们这些被耽误了的三个年龄段的孩子呼啦啦一起进了学校,有500多人,分成了8个班。学校里一年级后没有二、三年级,只有四、五年级。读了不到半年,学校决定“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就从9—10岁的孩子中选出一个班来进行“跳级”教育,半年完成一年的功课,三年完成五年的课程,仍然按实际年龄升中学。我有幸进了这个快班,因此算是“补回来、没耽误”的少数人。那座家门口的小学里那棵大槐树已经高耸入云了,似乎是那座小学60年中唯一留下的老物件儿。

紧赶慢赶,三年后小学毕业了,按照分片就近入学的原则,我们被分配到小北门外很远的保定三中。大人们说我们赚了,因为保定三中是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新学校,原先是市里的干部子弟学校,教学质量很高,是名牌中学,“文革”前考大学的升学率很高,一般孩子想进都进不去。但我隐隐觉得那个中学很可怕,因为“文化大革命”中这个中学武斗闹得最凶,两派师生都能打枪,一派占领学校,另一派开枪反攻,打得不可开交,死过好几个人,受伤者无数。

但毕竟“文革”结束了,这个学校恢复了平静,我看到的是一所美丽的校园。这所校园布满了一排排的平房教室和教师宿舍,说不上美,但我就是觉得它美不胜收。最美之处在于其树木覆盖率很高,满院子的核桃树和钻天杨,一排排高大明亮的教室掩映其中,校园奇大,还有一个标准的四百米跑道运动场,从东到西的距离几乎有老城城北的一半宽,在我眼里是个大世界了。

到了城北,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老城圈里的孩子眼界为之大开,从此知道这个看似不大的城市外延很大,这边竟然有河北电力学院、河北大学、河北小学、省监狱、航空学校、地委、省团校、几个部队大院,空旷的田野间点缀着如此之多的原来的省直单位大院,同学中除了来自老城区的,大部分是这些大院子弟,动辄说自己家住省歌剧舞剧院、河北省印刷厂、省军区宿舍、河北大学宿舍,感觉省会的阴魂不散,其实省会已经搬到石家庄去了,这些人是省直机关的家属,留在这里的“遗老遗少”。我后来得益于省会遗留下的河北大学,在那里读完了本科,得了学士学位。我一直说我是因祸得福,如果省会当初不来保定,在天津的河北大学其地位肯定可以与南开比肩,至少是全国重点大学,招生分数就会很高,我就与它无缘了。

三中肯定是富有魅力的中学,除了校园如此广阔,树木参天,这里还有来自天南地北的教师,他们当中很多人居然是北师大、北大、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的毕业生,还有归国华侨,说着各地口音的普通话,令我感到十分受用,感觉这里是保定的一块文化肥地。我从一个只讲保定话的小城圈来到了一个崭新的文化世界里,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到新奇。还有那些省政府的“遗少”和军队子弟,他们都讲纯正的或带点外地口音的普通话,也让我有了新鲜感,似乎他们本身就是一股外来文化的空气,让我感到本地人所没有的全新的意识和行为举止。

我搬到母亲所在的第五中学居住后也没有想到就近到五中上学,我依然每天走几公里的路或骑自行车去三中上学。地处西门外的五中与三中比显得地窄人稠,简单的三座教学楼和家属院,让我觉得气派不大,尽管我也喜欢那里来自各省市的老师们,喜欢听他们讲各自的城市和家乡。所以,一连四年,我都是每天迎着进校的五中学生冲出五中奔向三中,每天下午迎着放学的五中学生回到五中的家中。我等于每天体验两个中学,接触两个中学的老师,能同时把两个中学的活动进行比较,感觉视野在逐渐拓宽。

中学阶段是我熟悉这座城市的最佳阶段。多数中学都在护城河外,就是老城墙外,遍布东西南北。要想看看各个中学,就等于是绕城游,这曾经是我最好的城游项目,还顺带看看几所大学。最早去的是西南角人民公园那边的第八中学,似乎不是很优秀的中学,因为“文革”前小时候我同院一个大户人家少爷据说考一中、二中、三中都没考上,连离家最近的五中都没考上,最后只能屈尊去了八中,每天要跑很远的路,很辛苦,回家来就累得不行,大少爷脾气大发,摔东西出气。所以八中自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好印象。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当学生代表去八中开个什么会,就跋涉而去了。那附近有游泳池,每次去一趟都很累,而八中比游泳池还远。原来这个八中离著名的保定二师很近,那个二师在我们眼里简直就是衙门和大学,高大森严,巍峨庄重,溜进去走走,感觉自己渺小得如同小老鼠,一色的灰砖木楼,如同进了颐和园一般。而进了八中发现这个学校的校园竟然和二师很像,还像古莲池公园或古庙。教室好像都有游廊连接,一个接一个的套院,这不等于在古建筑里读书吗?以后才知道,原来那一带在清末民初时是保定的高等教育区,有好几所大学,如畿辅大学堂、直隶高等学堂等(清末民初保定拥有三十多所高等学堂),还有全国闻名的育德中学,后者则是一派西洋建筑风格,日后被改建为饭店和招待所,但遗留下的一小部分成了著名的育红小学,里面风景很美。而八中的故址曾经是著名的佛教古刹灵雨寺,以后曾经是民国时期河北大学的一部分。那地方位于双河交汇处,曾经水落如烟,烟柳如碧,有诗记载称此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其景色被文人赋予“西刹秋涛”的美名。八中和对面的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就是西刹秋涛景区硕果仅存的两片古建筑。但那个年代人们似乎早就在革命中失去了这样审美的雅兴,恨不得将这样的封建社会遗留下的“四旧”全部铲除干净为快。这些建筑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现在八中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了。那个老河北大学只存在了十年,后来并入了北平的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后来的河北大学是1960年在当时的河北省会天津成立的,九年后搬迁到保定。

从这片曾经辉煌绚烂一时的文化区往东,保定南城有三所可以名垂青史的中学校。位于老仓门口的保定女中,往南的保定二中和保定一中,它们都是在清末民初清政府废八股、兴新学的新政下迅速办起的学校。

保定女中应该是整个华北平原上的一朵奇葩,从直隶女学堂到省立女二师再到保定女中,一直声名显赫,新派女子都以能进这所学校为荣。整座学校是清一色的中西合璧建筑,典型的早期民国风格,灰墙灰瓦,游廊花圃,人面桃花的女学生出入其中,少数风度翩翩的男教师点缀其间,很是独特的古城风景。这所学校一直是保定优秀女学生的汇集地,是培养淑女才女的美丽摇篮。“文革”期间,那里的脂粉佳丽们居然一改娇艳,奋起革命,先把学校改为要武战校,然后是穿上绿军装、扎上武装带投入大批判大辩论加武斗活动中,大有雌了男儿之势,出现过号称“双枪老太婆”的巾帼英雄,威风八面。“文革”后这所学校就改为男女混校了,美丽古雅的老校园建筑基本上毁于一旦,让位给什么大商城,换得新的地盘,搬到高速路边,建起了带体育馆的新校园,据说是英式,一片绛红色,应该说是气派豪迈,但那个淑女气十足的女中却风景不再,如果老校园建筑没有留下足够的照片和模型资料就太可惜了。

有同样绚烂历史和同样悲惨遭遇的是著名的二中和一中。都是1906年直隶官府中学堂的继承者,都曾经有过美丽典雅的校园,但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拆旧改新,一派富丽堂皇,但传统的血脉似乎都被斩断了,只剩得回忆中的点滴记载和模糊的黑白照片,委实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现在的学生不了解也罢。但如果你见过那样的校园,或曾经置身其间读书求学,估计还是会感到无限的惋惜:我们的现代化似乎只有拆,没有对传统的保护和继承延续,现代人似乎永远无根无源,同样的空间里旧的地域之灵似乎在浮动,但来无踪去无影,还是一个空。

我第一次进老一中是很小的时候,由于上房揭瓦摔着玩,忘乎所以从墙上摔下摔断胳膊,“文革”期间医院晚上都关门,我的断胳膊还当啷着,同院的一位一中教员不忍,就毅然骑车带我去一中找医务室大夫帮我处理伤。我忍着剧痛坐在他的自行车后座上,从北到南穿过寂静的城市,好像走了一个世纪才到南护城河边的一中,黑灯瞎火中找来大夫,在一个高台阶宽敞的房子里进行了消毒和包扎,用板子先把断骨固定住。就在那个时候我感到了这个地方与我们的胡同太不一样了,那么神秘、高贵,觉得我那个同院的大知识分子在这样的地方工作真是太伟大了。等我上了中学,我好几次骑自行车到一中去游荡,那里的高门大院,高台阶,浓阴密布,气度非凡。但一中有一点不如我上学的三中,是那时他们的运动场小,跑道只有三百米,运动会时学生要赛四百米得跑完一圈后再跑一个弯道才行。多少年后我读有关一中的历史才知道我看到的只是一中的一部分,那曾经是20世纪20年代建设起来的著名的教会中学同仁中学的旧址,里面还有教堂等设施,“文革”前号称是花园学校。

还有二中,我高考时俄语口试在那里进行。感到那里有很古老的建筑,是有历史的地方,但已经很破败,我口试的教室似乎就是一座庙里的房子。但我只是专心口试,然后就离开了。后来读地方史,我的疑惑才因此解开,原来这里有着非凡的历史,曾经是慈禧行宫,里面有大戏楼和花园、池塘,与古莲花池连成一片,是古城最耀眼的人文风景所在,我们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可以想象当初的一中和二中,被一道沧桑的古城墙隔在城里城外,都面对着城墙,都在古建筑中,那是怎样的情景?那几代学生的记忆一定被发黄的老照片所充满,因为他们和这里的最初景色有密切接触。但他们永远也不知道这样老电影一般的景色会在现代化中轰然拆毁,一去不复返,如同这座古城一样覆没了,只剩下了半个直隶总督署、一座莲花池、一座钟楼、一座大慈阁和一座天主教堂。与没有历史的石家庄比,保定能存留下这五大古董建筑,应该说是很可以为之自豪了。但其实,与这五处古迹相比,当年的那几所学校如果得到保护,其意义对普通人来说似乎更大,因为这些学校是普通人可以置身其中的,他们的心灵可以在这里得到长年的滋润和哺育,这样的意义肯定是大大高于那几处仅仅成为旅游景点的政治和宗教建筑的。但如果只能成为如果,残酷的现实是那五大古董建筑与周围崭新的现代新建筑格格不入,毫无原汁原味的老城氛围的烘托,显得突兀而孤单,如天外来客一般。这个古城基本上整体消失了,曾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古老文化地标大多灰飞烟灭了,只有遗憾,只有遗恨,当然还有将来作为遗憾的弥补措施,或许会有博物馆中渐渐增添的文物展览向人们展示一个古城的魅力吧。

我的少年时代就是通过这些风格各异的校园认识这座城市的。但因为是在“后文革”时期,这些都属于人所不齿的“四旧”,那些老建筑都开始摧枯拉朽,奄奄一息,没人珍惜,所以没人对我说过它们的价值。我满怀好奇地一处处走过,留下了印象,但根本不懂它们的宝贵,只当好玩而已。对这座地缘政治牺牲品的老城市,懵懂的青年们多是不屑的,能走也就走了。我怀着对外界大千世界的渴望,毫无感知地在河北大学那座省政府大院旧址上搬迁落脚的校园里毕业后,也就远走他乡了。而立之年后似乎感到了失落的那份美丽在召唤我去研读老城的历史,但也仅仅是叹息而已。

同类推荐
  • 王火文集·第十卷:九十回眸

    王火文集·第十卷:九十回眸

    《王火文集·第十卷》以“中国现代史上那些人和事”为主题,是作者在不同时间陆续发表在报刊、杂志等刊物上的纪实文章的结集,内容均为回忆旧时经历和见闻。全书上下两卷共十辑,分为“早年记事”、“师恩难忘”、“日伪罪恶”、“春秋钩沉”、“时光流转”、“情感记忆”、“掉亡伤逝”、“海外人物”等八个部分,为作者接触过的百余个人物的事迹,涵盖中外,其中涉及很多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的第一手见闻录。早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王火就曾采写过南京大屠杀审判日本战犯及汉奸,发表了许多抨击时局的特写通讯,还采访过胡适、于右任等多位名人;作者父亲是爱国烈士,不幸在汪伪政权下遇难,书中有多篇文章表达作者的怀念。
  • 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

    追逐融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本书记录了作者利奥波德在美国威斯康星州一个农场进行生态修复的经历。全书以四季为顺序,笔法抒情、生动,极富感染力,书中有关于乡野生活的优美描写对美国自然文学的写作传统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本书也是从哲学、伦理学、美学及文化传统的角度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应该具备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
  • 魔鬼蓝

    魔鬼蓝

    这一切对我来说是呼吸,是冥想,是放纵,是收敛,是情人,是敌人,是疯狂,是恬静。是玩弄和被玩弄、是游戏和被游戏。是阴天、是雨天、是玻璃、是水,是男人、是女人、是情人的后在我身体上游走,是我作为一个女人向最爱的人全面打开那一刻。本书收有“水晶蝴蝶”、“独处的女人”、“旧男友与新裤子”、“逝去的老歌”、“关于旅行”、“夜太黑”等散文。
  • 角儿

    角儿

    张雅茜是近年来河东文坛跃出的一匹黑马,也是一位勤奋、高产的作家。在她的大量小说里,常有一种“渡口情结”,钤印着作家对女性生命意识的深层思考与探索。小说故事不刻意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多侧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本书收录了《角儿》、《好戏连台》、《磨坊与紫色》等八篇小说。其中,中篇小说《角儿》获“赵树理文学奖”。
  • 怀乡散文:水流林静是故乡

    怀乡散文:水流林静是故乡

    这是一本关于故乡、关于生命、关于亲情的漫长回忆的书。作者以其温和的,如诗如画的笔触,描绘了澧水下游一个名为南江的小乡村和生活在这小乡村里的最普通的一家人。
热门推荐
  • 皇明盛事述

    皇明盛事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红楼夜已深

    红楼夜已深

    李青丝坐在自己搭建小院里,看着天空圆圆的月亮,思念起远在他乡的亲人。不知不觉中已经来到云裳国三年了。这三年里自己由一个青楼的倒水丫头,变成了云裳国最大的青楼的老板,也就是妈妈桑。如何在这个女卑的世界立足,李青丝展开了一条奇异的穿越之路。
  •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惊悸怔忡健忘门

    惊悸怔忡健忘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胡耀邦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胡耀邦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欢呼声、鞭炮声震撼中国大地的时候,历史又欣喜地掀开了新的一页。在批判“四人帮”的勃然呐喊逐渐归于理性的平静后,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的任务凸现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作为“文化大革命”中重灾区的文艺界,拨乱反正的任务尤其艰巨。但是,由于“两个凡是”的禁锢,文艺界拨乱反正的步履也同其他行业一样,非常艰难。当时担任中宣部部长的张平化,因与华国锋曾同在湖南工作,以及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的直接领导,使他在思想解放的潮流和“两个凡是”的交锋中,只能选择后者。
  • 禅里禅外看人生

    禅里禅外看人生

    现代人的生活紧张忙碌,加上上进心强,功利价值挂帅,生活上的倒错(把追逐和占有当目标,把生活当手段)等等,致命焦虑和浮燥的情绪增加。本书旨在指引一个人成为一位有觉悟的人。通过自我的认知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从而指引自我,从种种成见、偏见、敌意和偏执中解脱出来,体会自在和宽阔的精神世界,让我们更清醒、更有觉察力,更加积极地去生活、去理解人生。消解生活中的障碍和烦恼,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和自由。
  • 国际刑事司法中的程序与正义

    国际刑事司法中的程序与正义

    《国际刑事司法中的程序与正义:国际刑事法院诉讼程序专题研究》以专题的形式对以下国际刑事司法问题进行了研究。(1)国际刑事法院诉讼程序的模式;(2)国际刑事法院最具代表性的基本原则和制度;(3)国际刑事法院诉讼程序公正性最引起争议的三个问题:被告人不在场甚至未归案的情况下被确认指控或者被宣告有罪,是否侵犯了被告人审判时?
  • 大明朝之扬州1645

    大明朝之扬州1645

    这小说讲述古代战争,有关战术和战略。....国难方知有赤子,临死才懂报国难。烈火丛林蹈白刃,刀剑大伤绵甲寒。饥渴累乏身归野,雪落霜冰魂归天。.我,收藏意大里亚怀表,表针转到1644,是崇祯十七年,燕都沦陷,明朝灭亡了。我观摩大明疆域,沉思从凤阳皇陵出发,到扬州府城,要几天时间?一个月后,我麾下兵卒违反军法,部属抗令,怎么办?两个月后,北方难民求救,藩镇虎眈在侧,幕府如何抉择?十二个月后,扬州军情告急,幕府已是沉没的太阳。我临危受命,以幕府大将军之身,节制江北。1645,弘光元年,南明的小朝廷灭亡了。..一年的时间,有十二月,三百六十天,四千三百二十时辰,一万七千二百八十刻。怎么样,我才可以,确认时间呢?
  • 谈谈情破破案

    谈谈情破破案

    经验丰富的女警vs年轻有为的犯罪心理学家,重重误会的恋人,旗鼓相当的对手,风雨同舟的伙伴。当解开一个个的谜团,却见更大阴谋浮出水面,他们该如何面对?残忍的罪犯,巨大的阴谋,灵心妙探,两人携手并肩,查明真相,清除罪恶,谈情破案两不误!
  • 逃离

    逃离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荣获2009年布克国际奖】【《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法国《读书》杂志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荣获加拿大文学大奖吉勒奖】【著名翻译家李文俊精心翻译】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诺贝尔奖颁奖辞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就像看戏路上放松的脚步,就像午后窗边怅然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