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大诗人李东阳,在弘治年间得知天津卫城一带修葺一新,就顺道来到天津观光。在这里,李东阳写下了《天津八景》,即:《拱北遥岑》《安西烟树》《定南禾风》《吴粳万艘》《天骥连营》《百沽潮平》《海门夜月》,描写了从三岔河口到大沽海口一带的壮丽景色。这一组七律诗,酷似风景画,但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和地理上的价值。
(1)拱北遥岑
《拱北遥岑》主要描述天津的北城门。诗中写道:
百尺高楼拱帝庭,北山秋望入空冥。
太行西带城烟碧,碣石东连海树青。
吟客放怀朝拄笏,使游翘首夜占星。
监司正属埋轮地,一夜朝天梦几醒。
诗人登上天津的北门远眺,就像是站在太行山上,既看到了远处的云烟,又有一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豁然开朗和心旷神怡。诗人所在的北门,其实是今天的从城厢中路到估衣街地区。当时还是一片空旷,没有任何东西阻挡视线。
(2)镇东晴旭
《镇东晴旭》描写的是天津城东门外的景色。天津城东门位于今天的东马路,濒临海河,登舟的话可以直接驶入大沽海口,并且还可以饱览海上的壮丽日出。诗人描写道:
五夜城头听早鸡,海东红日上云梯。
飞鸟晓飐珠帘影,舞燕睛翻画栋泥。
千里帆樯天远近,万家村市屋高低。
客来不用愁风雨,无数风光入品题。
诗人站在东门上,凝望着从海河沿河而下到渤海的捕鱼船,风帆连成一片,“沿河而居”的人家,房屋高低错落。并且诗中还描写了天津人特有的热情好客。
(3)安西烟树
诗人在《安西烟树》中写道:
安西门外碧参差,绿树层烟晓更宜。
缥缈不知天尽处,霏微疑是雨来时。
林间暝色闻钟杳,野外寒光见日迟。
睡起钩帘看午霁,一川花鸟正离离。
诗歌描述的是天津城西门外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绿树成荫、炊烟缭绕的景色。
(4)定南禾风
《定南禾风》描述的是城南一带的军垦农田,风吹禾动,好不惬意。诗中写道:
层轩南向坐薰风,极目平畴远近同。
万里黄云吹不断,一天翠浪卷还空。
阜财正藉驱烦力,饱士新成偃武功。
殿阁微凉天上句,拟将余兴续坡翁。
天津卫很久以来便是军事要塞,军人及其家属驻守在这里,凭借自己的劳动,过着自给自足的安定日子。诗人在看到现在南门外大街一带的“万顷农田”时,轻风抚摸着成熟的禾苗微微摆动,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心里感到无比畅快。虽然江南地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但当诗人看到此时此地的美景时,同样深刻体会到“津门赛淮安”的美好。
(5)吴粳万艘
自元代起天津便是水上的交通要道,它地处九河稍下的优越位置,在明代,这就使天津成了南粮北运的枢纽,同时漕运也成了它的经济大动脉。《吴粳万艘》描写的就是海河上急驶的商船,日夜兼程,一派繁忙的景象。南方的大米便是乘着商船源源不断地进入天津的。诗中是这样写的:
长江西上接天津,万舰吴粳入贡新。
漕卒啸风前后应,篙师乘月往来频。
千年国计须民力,百里山灵护水神。
秸铚古来先甸服,万方无处不尧仁。
从三岔河口到海河下游的码头上,都堆积着各种从南方运来的货物,想来作者是震惊于这眼前的景象,有感而发,为我们留下了这篇名作。
(6)天骥连营
《天骥连营》主要描写的是天津的军事力量。在明永乐年间天津正式设卫,成为重要的军事基地。诗云:
危阑一曲俯平川,万骥联营下九天。
沙地雨肥青苜蓿,日华晴散锦连钱。
使宛枉作开边计,归华真传定鼎年。
白发奚宫无一事,太平天子罢游畋。
从这里极目远望,马场与天际相接,马群在蓝天下自由奔腾,跃蹄声清脆。
根据已有资料显示,天津城的四周曾驻有军队,并且现在我们使用的许多地名都是由当时流传下来的。对于当时的驻军来说,最主要的装备就是战马。在经过与元朝的生死殊斗之后,明朝深刻体会到马与战争的重要联系,便开始在天津卫设立大量马场。而诗人之所以会留诗感叹除了被这壮阔的景象折服之外,想必还有一份对于军人的崇拜和敬仰!
(7)百沽潮平
天津卫素有“小扬州”的美誉,在明朝的时候,这里也可以称得上是“鱼米之乡”,并且现在天津还流传着“七十二沽”的地名。《百沽潮平》描写的就是天津的水塘洼淀,用诗的语言把天津的七十二泊水乡景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诗云:
海门晴雪浸金鳖,百道沽来涌暗涛。
望极远空知岸阔,卧欹残梦觉船高。
遥疑梦泽相吞吐,不似胥江枉怒号。
时有海舟随下上,往来沙口不辞劳。
此诗是对当时景致的最好写照。
(8)海门夜月
《海门夜月》描写的是海河与渤海交汇一带,诗云:海门东望极空明,月里山河影乍晴。万里沧波天一色,数声灵籁夜三更。水精宫闷鱼龙冷,白玉城高鹳鹤轻。不用扁舟泛寥廓,且看奇绝尽平生。其中“海门”指的就是海河的入海处:大沽口。海门夜月说的就是每当皓月当空时大沽口呈现出地海天一色的景象。在后来的几百年间,大沽口一次又一次地被人们提起,但却已经没有了当时诗人心中的“万里沧波天一色”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