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839100000003

第3章 康乾盛世——回光返照

仅仅作为封建王朝来说,这个伟大的盛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好时代。但是假如把国家比作是一个人的话,中国的问题已经不是是否患病的问题,而是一种无可挽救的衰老。在这种衰老面前,任何灵丹妙药都无济于事,只能静候死亡,期待重生。而生不逢时的满清王朝,贡献了如此宏伟的盛世,却更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次回光返照,预示着将来不可救药的衰亡。

鸦片战争,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血淋淋的伤口,是一个彻骨的痛。通常来说历史事件的价值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但是鸦片战争不同,因为鸦片战争抛给中国一个令几代人苦恼的大问题——近代化和现代化。只要问题还没彻底解决,这个伤口就仍然会流血,不会痊愈,其历史价值也就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仅仅作为封建王朝来说,这个伟大的盛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好时代。但是假如把国家比作是一个人的话,中国的问题已经不是是否患病的问题,而是一种无可挽救的衰老。在这种衰老面前,任何灵丹妙药都无济于事,只能静候死亡,期待重生。而生不逢时的满清王朝,贡献了如此宏伟的盛世,却更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次回光返照,预示着将来不可救药的衰亡。

第一节:一代雄主康熙帝

传说康熙皇帝在他皇帝做到第六十年的时候曾经说,自己这个皇帝做得只怕是“前无古人,后也无来者了”,真是够狂够傲。

不过他的确也有骄傲的资本: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明君圣主。

清世祖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康熙皇帝。

他八岁登基,十三岁亲政,至六十九岁驾崩,御极六十一年,其间除鳌拜、削三藩、收台湾、驱沙俄、平蒙古,海内一统,万国来朝,为大清国开创了太平盛世,也为近现代中国奠定了基本的版图。可以说纵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不过如此。

这也给了后人无数艺术想象和创作的空间:电视剧《康熙王朝》,就着重介绍了康熙帝一生的是非功过;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也以那段历史为蓝本,编构精彩的故事。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圣君明主,他之所以能够登上帝位,除了本身才能的确突出以外,还是有很大成分的偶然因素:康熙小时候得过天花,所幸最后痊愈;而顺治帝的很多儿子都因天花丧命,所以为使皇祚长久,就选定了已经有了免疫力的康熙做继承人。所以说历史的偶然真是令人难以捉摸,一些细小的事情有时也会改变历史的走向。

其实满清入关以后,政局并不稳定。终顺治一朝,满清统治者都在忙于镇压各地此起彼伏的抗清斗争。到了康熙登基之时,天下稍安,但是仍然有几个重要的心腹大患——即台湾、三藩、沙俄和蒙古准噶尔部——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令康熙和整个满清统治阶层寝食难安。

然而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要解决上述问题,满清统治者们必须先解决自己内部的矛盾。当时满清统治阶层内部最大的问题就是权臣鳌拜专权,所以康熙必须要先除鳌拜,亲政掌权,才能大展拳脚,一一解决上述问题。

鳌拜是大清朝的有功之臣,当年清军入关之时,鳌拜是一员大将,东伐西讨,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因为军功显赫,开国后地位逐渐上升,成为重臣。到了顺治驾崩,康熙幼主即位之时,鳌拜就成了辅政四大臣之一。在四大臣中,鳌拜虽说位居其末,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索尼年老,遏必隆閤弱,苏克萨哈望浅,心非鳘拜所为而不能争”,所以鳌拜居然呈现出独大的态势,成了权臣僭主。

鳌拜是个保守派,他认为满清既然已经征服中原,就说明满人胜过汉人,汉人的东西没用。所以他就竭力维护满清旧的传统和制度,抵制汉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成熟的封建社会制度。例如鳌拜就提倡满清贵族进行圈地,把耕地都圈来做马场,让满人继续他们的游牧渔猎生活,然后就可以保持“马上得天下”的传统,从而永保江山。但是实际上这一套必然是行不通的,康熙很清楚地知道这一点: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否则满清就会像蒙古人那样,即使建立了王朝,最终也要被赶走。

所以说康熙与鳌拜之争,既是个人权力地位之争,也是进步与守旧之争。

在除鳌拜的过程中,少年康熙显示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勇气:先是示之以弱,为了稳住鳌拜,宁可牺牲包括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在内的一大批得罪了鳌拜的大臣;然后秘密培植亲信实力,暗中积蓄力量;就连最后锄奸的具体过程都颇具传奇色彩,鳌拜一身武艺,又掌兵权,不易制服,于是康熙将他骗进宫来,用自己培养的少年卫队将鳌拜拿下,然后迅速解除兵权,清理余党,干净利落,不留后患。

可以说,少年康熙首次出手就震惊天下。接下来他就要大显身手,准备一一解决大清朝剩下的难题了。

三藩问题首当其冲。

三藩者,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是也。三人皆是前明降将,在满清入关平定中原的过程中起了领路人的作用,功劳极大;尤其是吴三桂,如果没有他的归顺,满清根本不可能有人关的机会。平定中原之后,三人又都兵权在握,所以满清统治者们就给三人裂土封王,分封于云南、广西和广东。到了康熙初年,三藩已经渐成尾大不掉之势,除云、桂、粤三省外,黔、川、湘等省也均为其势力范围,实际上掌握了大清西南的半壁河山,在各自境内拥有铸币、赋税、任官等等大权,成为国中之国。

面对这样的形势,康熙先是与三藩虚与委蛇,假意示好,同时又通过向三藩境内派遣朝廷官员等手段对其进行渗透;而三藩则假意主动请求撤藩,暗中扩充势力,双方尔虞我诈,暗中较劲。终于在康熙十二年时吴三桂起兵造反,耿精忠随后响应。吴三桂戎马一生,带兵打仗是家常便饭,在云南经营多年,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战争局势开始对三藩一方十分有利;但是三藩毕竟是地方割据势力,实力有限,康熙临危不乱,在顶住三藩开始的凌厉攻势之后,苦心经营,将战事尽量拖长,转为拉锯战和消耗战,同时对三藩进行分化瓦解,终于在康熙二十年时平定了三藩之乱,维护了大清朝的一统江山。

接下来是台湾问题。

台湾郑氏是把抗清斗争坚持到最后的一支力量。南明隆武政权覆灭后,大将郑芝龙降清,其子郑成功苦谏不听,于是郑成功起兵抗清。郑成功以厦门为基地,多次支持后来的永历政权,被封为延平郡王。后来永历政权被吴三桂剿灭,郑成功在大陆无可立足,于是率水师出征,夺取了已经成为荷兰人殖民地的台湾,并以台湾为根据地继续抗清。到了康熙年间,郑成功之子郑经继承了延平郡王王位,继续对抗清朝。

台湾一岛孤悬海外,要想如后来蒋介石所宣传的那样“反攻大陆”,基本上是痴人说梦;但是台湾要想骚扰沿海,令大清坐立不安,却是易如反掌。事实上自顺治朝开始,台湾问题就令满清统治者不胜其烦:郑氏不断派水师骚扰东南沿海诸省,劫掠财物人口,给大清带来了不小麻烦。康熙亲政之后,无时无刻不想收复台湾。为此,康熙先是选贤任能,任用了像台湾降将施琅等一批人才;又采纳禁海令,将沿海各省百姓一律内撤三十里,令郑氏水军无可劫掠;最后在三藩已定,后方稳固,又休养生息,充实国力的基础上,于康熙二十二年以施琅为将征讨台湾,一举攻克,彻底治愈了这个顽疾。

也许是上天要成全康熙的千秋功业,连欧洲的沙俄也来凑热闹,给康熙一个抵御外敌的机会,以免康熙总是在中国内部问题上纠缠。

沙俄经过彼得大帝改革,国力强盛,开始对外扩张,除了在欧洲的扩张外,在远东方向也有动作。满清人关之时,后方空虚,沙俄就趁机在东北扩张势力。东北是满清的龙兴之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顺治年间,清朝曾派兵收复过一次被沙俄占据的雅克萨,将沙俄势力驱走。

后来康熙平定三藩之时,沙俄又乘虚而人,俄国一个逃犯带领八十四名匪徒再次占领了雅克萨,修筑了堡垒,四处抢掠,将抢得的貂皮等物献给沙皇。结果沙皇不仅赦免了逃犯的罪,还任命他为雅克萨的长官。

康熙怎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当然要收复雅克萨。他先派人了解情况,进行侦察,然后调兵遣将,做好战争准备,于康熙二十四年出兵,一战就收复了雅克萨。

不料俄国人还不死心,见清兵撤走,竟然重新又占领了雅克萨。于是在康熙二十五年春,康熙再次派兵攻占雅克萨。

后来直到康熙二十八年,清朝和沙俄正式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两国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康熙帝的又一大功绩,就是平定了蒙古准噶尔部的叛乱。

蒙古各部早在满清人关之前就已经臣服于大清,清朝把蒙古各部当成是藩属之国,一直待之甚厚。

康熙年间,蒙古准噶尔部在其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下渐渐兴起,在蒙古各部中一枝独秀。随着实力的增强,噶尔丹就有了统一蒙古各部甚至是争夺天下的野心。

康熙因为忙于平三藩、收台湾,一直对噶尔丹采取怀柔政策,好生安抚,以和为贵,甚至还仿效汉朝的和亲政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噶尔丹。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打消噶尔丹的野心,他反而利用这个机会加紧吞并蒙古其他各部,扩张势力。而且他背后其实也还有沙俄撑腰,所以胆气很壮。

康熙见噶尔丹咄咄逼人,觉得长此以往必成大患,于是在三藩、台湾等等问题都解决之后,于康熙二十九年决定亲征噶尔丹。

交战伊始,噶尔丹占了上风,长驱直入,最后双方在距离北京只有七百里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进行决战。结果在决战中清军大败噶尔丹。噶尔丹在败退过程中求和以作缓兵之计,大将军福全不知是计,停止追击,结果被噶尔丹逃脱。

噶尔丹回到漠北,明里臣服于大清,暗地里又开始积蓄力量。康熙三十三年,噶尔丹不应康熙订约之请,再次叛乱。康熙遂于康熙三十五年再次亲征。最后在昭莫多(今外蒙古乌兰巴托一带)击溃噶尔丹。

至此叛乱已经土崩瓦解,但噶尔丹仍不投降。一年后康熙帝再次亲征,噶尔丹走投无路,自杀身亡。

康熙帝一生雄才大略,英明神武,在位时间又长,超过一甲子,不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雄主。《清史稿》给他的评价说:“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赐。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这个评价虽有溢美之处,也算名副其实。只是这样一位圣君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出现,有力地维护了中国的封建统治,使当时的中国安于现状而失去了自身进行制度革新和跟上世界潮流的机遇,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究竟是幸还是不幸,也就难说得很了。

第二节:康、乾之间的承前启后者——雍正

电影《疯狂的石头》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复杂得有时候让人难以想象。否则怎会出现那么多的阴差阳错?

其实人也一样。

好人、坏人,人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雍正皇帝是好人还是坏人?

关于雍正皇帝,有几件事不得不说。

首先就是他的皇位。

康熙一朝,继承人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本来康熙有个太子胤礽,是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康熙和他的皇后感情甚好,皇后在生胤礽时又难产去世,所以康熙对胤礽是宠爱有加,一出生就立为太子,从小就着意栽培,一心想把胤礽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这世界上最难的事莫过于做储君。储君之难,难在面君时为臣,而面臣时又为君,一人身兼君臣二职,周旋于权力场中,怎能不难?而胤礽自幼受宠,本事没怎么学会,无力应付这种局面也还罢了,倒养成了骄横的毛病,当太子三十多年,在诸位皇子兄弟中竟然一个朋友也没有,还得罪了不少王公大臣,只有他的外公索额图支持他。

胤礽尽管被孤立,但是最终决定权还在于康熙。康熙一直怀念着自己的皇后,因此对这个儿子尽管是恨铁不成钢,但也没打算废了他。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年,康熙率军队到木兰围场狩猎,结果夜里宿营的时候,康熙忽然发现自己的大帐外有人!此人用匕首把帐篷割了一道缝,然后向内窥视!幸亏发现得早,此人被康熙的亲兵捉住了。

这在封建王朝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于是康熙对此人严加审讯,最后此人供认自己是太子所派!

这一下康熙皇帝可伤心透了,胤礽不争气也就罢了,怎么还能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呢?所以康熙回京之后,立刻就把胤礽废了,幽禁起来。

不料太子一废,其他皇子们都起了夺嗣之心,明争暗斗不止,甚至影响到朝政。而康熙对胤礽这个孩子,还有对死去的皇后,都是很有感情的,他也不忍心就这样毁了胤礽的一生。结果他在自己的这些儿子当中明察暗访,结果发现是有人对胤礽实施了魇魅妖法!

所谓魇,是一种迷信活动,就是用纸、布或者木头做成小人,在小人上写上自己仇人的名字,然后作法,就可以使仇人迷失心智甚至疯狂,最后直至死亡。胤礽既然是被魇了,那么也就不是真的大逆不道了,康熙为此还很高兴,于是在事隔半年后又重新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但是胤礽实在是不争气,两年后竟然在康熙南巡的时候密谋登基,取康熙而代之。这下可是彻底惹怒了康熙,再次废了他的太子之位。从此康熙再也不立太子,为免诸皇子纷争,改为秘密立储制,即将自己的遗诏事先写好,藏于乾清官“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待死后众臣打开遗诏,便知谁是继承人了。从此秘密立储成了清朝的一项制度。

野史传说,胤禛(雍正帝)虽然野心勃勃,但是平时韬光养晦,夹起尾巴做人,博得了康熙的喜欢。但是立储是大清朝的百年大计,不仅要比较各皇子自身的人品才能,各个皇孙也是重要筹码。偏偏胤禛老大不小了却只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也没有,这对争夺皇位可是大大不利。一日胤禛府中再次添丁,却又是个女儿,于是胤禛心生一计,将大臣陈世倌同日所生的儿子以抱来观看为名抱进府中,却换成女儿抱了出去。陈世倌一家见到儿子变成了女儿,吓得魂飞魄散,这可是扰乱皇室血统的大事,但也不敢声张,只能将错就错。而那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野史传说未必可信,但是胤禛得到皇位与其子弘历(乾隆)受康熙喜欢倒确实大有关系。有一次康熙带小弘历外出打猎,康熙打死一头黑熊,命弘历上去再射黑熊几枪,无非是为了把打死黑熊的名声送给小弘历,回去之后就有得夸口,说小小年纪就能打死黑熊之类。只见弘历不慌不忙上去对准黑熊又打了几枪,转身刚走,那黑熊竟然挣扎起来,作势扑人,幸好众侍卫一齐放枪把黑熊击毙。康熙惊出一身冷汗,后来心想弘历这孩子洪福齐天,若是黑熊早立起片刻,这小小孩子哪里还有命在?于是从此对弘历就青睐有加。因此在胤禛争夺继承权的过程中,弘历也是关键因素之一。所以说胤禛能获得皇位,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在。

这些就是关于雍正如何得到皇位的传闻。

其次就是关于他的勤政。

雍正的勤政,在中国封建帝王当中算是数得着的了。勤劳当然是好事,但是有时候事情值得人们深入一点去思考。雍正的勤政不是一般的勤政,他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简直可以说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史料记载,他在位期间,巡幸游猎等等一概没有;一年就放两天假:一天过年,一天生日;每天除了会见大臣,就是批阅奏章;在奏章上的批语,都是亲力亲为,决不假手他人,有的奏章上竟然有他的朱批一千多字。

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皇帝,除了雍正也有别人干得不错,为什么就他这么受累呢?

原来问题在于,雍正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顶峰。他在位时设立了军机处,这个机构的设立等于是彻底废除了相权,军机处实际就是他个人的秘书处,军机大臣其实就是他的秘书,对任何事都没有做主的权力,必须全部请示雍正本人。

这么大个国家,事无巨细全都由他一个人负责,能不累吗?不勤政行吗?

野史传说雍正还设立了类似明朝厂卫机关的特务组织——血滴子,负责监督大臣、文人和百姓,必要时法外施刑,甚至进行暗杀活动。血滴子这样的机构肯定是直接对雍正负责的,正常的国事处理已经够累了,还有这样的事要指挥负责,雍正之累就更在所难免了。虽然传说未必可信,但是雍正过度的专权导致自己工作量过大,应该是基本属实的。

所以说对于雍正的勤政,我们一方面得加以肯定,毕竟这体现了他对大清国运一种极强的责任心,相比中国历史上不少的荒唐皇帝来说,雍正不知道要强多少倍,而且他的勤政使得大清的国力充足,很好地弥补了康熙一朝多次动用武力而造成的国库空虚,为乾隆朝的辉煌奠定了基础;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为之扼腕,他的勤劳和他的责任感,导致了他对其他任何人都不放心,于是乾纲独断,大大加强了“专制”这一中国的特色和传统,使得中国社会进化的萌芽被扼杀。以大历史视角来看,不能不说是中国的一个遗憾。

雍正皇帝还有一件值得说的事就是文字狱。

文字狱其实并不稀奇,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文字狱的源头,从此中国的专制统治者就学会了如何控制人民的思想。历朝历代以文杀人或者因文被杀的事真是不少,单就清朝而论,一般观点也认为是到了乾隆时期文字狱才大盛,那么何以雍正帝的文字狱就值得一提呢?

关键在于雍正的文字狱不以数量取胜,而以质量和创新手段取胜,其中尤以吕留良、曾静案和钱名世案最为经典。

先说说吕、曾案,此案的经过比较简单,就是曾静作为当时一代大儒吕留良的弟子,继承了吕氏的反清思想,劝说一名据说是岳飞后人的汉族将领反清复明,结果反倒被对方告发。此案之所以经典,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以往的文字狱对于犯禁的思想言论和文字,都要大力清除,尽量做到不留痕迹;而雍正在本案中却一反常态,把违禁言论刊印成书,布于天下,说是要让天下百姓都看看逆贼的丑恶嘴脸。二是对于违禁言论的批判,以往都是大臣主笔,皇帝定论;雍正却亲自参与批判,而且针对对自己和满清不利的种种指责,他洋洋洒洒,亲自写了一篇长文,详细进行辩护,并将自己的辩护词和违禁言论编进同一本书,以便天下人共同对照学习。第三是以往的文字狱往往对案犯处以极刑,免留后患;雍正皇帝却对曾静手下留情,饶他一命,却命他在全国做巡回演讲,忏悔自己的罪过,对已经死去的吕留良则大施辣手,开棺戮尸,连吕氏子孙后裔也不放过,都处以极刑。

从这些创新手段中我们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在统治思想方面是别出心裁,努力要有所作为。他并不仅仅是用简单粗暴的办法清除违禁思想,而是打算用自己的官方意识形态去占领人民的思想阵地,这可是空前的伟大创举;另外对于案犯曾静,他首创了“洗脑”的处置方法,并利用曾静的现身说法教育其他人,也是重大革新;还有他还意识到思想的危险性要远远大于行动,所以对案犯本人并没过重处罚,倒是对思想的源头严加处理,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远见卓识。

再说说钱名世案,此案事实更是不值一提,钱名世是当时颇有文名的文人,但也是个热衷功名的小人,为了加官进爵,多捞好处,他曾给在雍正朝红极一时的大将军年羹尧献诗,吹牛拍马,极尽谄媚。后来年羹尧失势,被抄家问斩,有人就揭发了这段往事,于是钱名世就此倒霉。此案的经典在于雍正对钱名世的处置,雍正明显是认为自己在吕、曾案中对曾静的处置很有新意,值得发扬光大,于是在本案中又灵光乍现,妙招迭出:估计是受到在罪犯脸上刺字的启发,他竟然送了钱名世一个牌匾,上书自己的御笔“名教罪人”四个大字,令钱名世挂在自己家堂上,以彰其咎。试想钱名世以后每天在自己家里都能看到这御笔牌匾,亲戚朋友来串门,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真是一辈子背上个精神包袱,摆脱不得。而且雍正还不算完,又要求大臣们每人都得写作诗文,批判钱名世,然后把大家的诗文汇总起来印成册,送给钱名世,同时全国发行。这是发动群众搞大批判的先河,然而又是雍正的首创。

雍正在文字狱方面的这些创举,改变了一代士风,增加了中国人的奴性,扼杀了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界自由解放新思想的萌芽,从此之后,清代的文人们再也没有人愿意去研究新思想,而都埋头于考据学当中,这对中国思想界的进步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并且流毒深远。

总而言之,雍正皇帝是一个很难评价的历史人物。与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皇帝相比,他对国家和民族是有着极强的责任感的,他的勤政说明了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的乾纲独断,他的意识形态控制手段,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自身进步的过程,使得中国更加认不清当时世界的发展潮流,最终落得个不可收拾的局面。

第三节:史上最有福的人

据说人这一辈子,一是命,二是运,三是风水,四是姓名。这只是个玩笑,因为这个说法显然是属于封建迷信的范畴,没有丝毫科学依据。

但是必须得承认,这个世界上是有无法解释的事情存在的。

崇祯和乾隆,同样是皇帝,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二十四岁做了皇帝,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一统江山;

在位六十年,为了不超过祖父在位六十一年的中国历史纪录才退位,结果退位后又做了四年太上皇;

南巡北狩,游山玩水,留下御诗四万多首;

时不时地也有些小小叛乱,正好有机会建功立业,老了以后借此自封自己为“十全老人”;

最后寿至八十九岁,留下一个表面太平盛世,其实已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帝国。

祖上辛辛苦苦打天下,攒银子,他来花钱享受,稳坐江山;享福享够了撒手西去,最后国家败落的责任后人来担。

对于这样一个人你说能怎么办?

除了能说他有福之外,还能怎么办?

这个人就是大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清史稿》谓之“运际郅隆”,真是一语中的。

乾隆登基之时,距离满清入关已经近百年,大清朝在这百年中经历了江山初定、开疆拓土、休养生息,正好要开始进入最最鼎盛的时期,于是也就成全了乾隆这个“千古第一全人”。

纵观中国历史,寿至八十岁以上的皇帝只有四人,乾隆是其一,另三位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南宋高宗赵构和元世祖忽必烈。萧衍于侯景之乱中饥病惨死,赵构则是偏安一隅,这两人皇帝做得都挺窝囊;忽必烈倒是位杰出帝王,但是在位仅仅三十五年,和乾隆的六十年比起来就差得远了。所以说乾隆这个福分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然,说乾隆有福,并非否认他的才华和功劳,他的历史功绩还是有很多值得书写的。首先就是他编纂了诸多文化典籍,包括满清自己的文化资料和许多佛教方面的典籍,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编纂《四库全书》。此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尽天下藏书,许多民间书楼多年的珍贵收藏都被乾隆汇总至此。之后二百多年,中国历经战乱,文化遭到极大破坏,此书为在战乱中保存中国文化血脉做出了很大贡献。

乾隆时期还修建了众多的皇家园林,后来中国兵祸不断,像圆明园等都已经成为废墟,但是保留下来的到了现代都成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清代园林艺术的辉煌。

在经济方面,乾隆修建了浙江海塘,把原来的土木塘改为石塘,大大增强了这一带抵御海潮的能力;另外还多次豁免天下钱粮,先后于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庆元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次免除江南漕粮,总共免除了钱粮二万万两,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实惠。

在民族政策方面,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统一了整个新疆,完善治理了西藏,确立了中央政府监督下达赖和班禅的金瓶掣签制度,有力维护了中国的边疆版图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格局。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封建专制主义传统极其根深蒂固的中国,乾隆在有生之年做出了禅位的决定并付诸实施。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乾隆宣谕,至六十年内禅。他说:“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到了乾隆六十年,乾隆果然信守承诺,传位于皇十五子颐琰,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这在中国可是只有在远古传说中才有的盛举。

但是是非功过总是要两面说的,乾隆也是如此。乾隆一朝,为清代文字狱顶峰,乾隆在这方面虽然不如其父雍正帝那么创意无限,但是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雍正则是远远不及。之所以乾隆能在文字狱方面有如此多的收获,《四库全书》的编纂不能不说与有力焉。乾隆借编书之名,搜罗天下书籍,组织人逐本细读,把对大清朝统治不利的思想言论或加删除,或加篡改,最后编入全书的,都是经过处理的钦定本,很多书都已经不复本来面目,而在这个过程中兴起的文字狱,遭到处理的知识分子,更是不计其数。所以《四库全书》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中国文化既是一大功,也是一大过。

再说乾隆的所谓“十全武功”。“十全武功”是指: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平大小金川;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平准噶尔;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再平准噶尔;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平回部;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平缅甸;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平台湾;

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平安南;

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平尼泊尔;

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再平尼泊尔。

这十次用兵情况各自不同,有平定叛乱,有镇压起义,有扬兵耀武,有小题大做,有维护正义,有抵抗侵略,有得不偿失,有多管闲事……古人云兵者乃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乾隆对于用兵似乎有点过于爱好了,十全之中,有很多根本就是没必要或者不值得动用武力,更有像两平尼泊尔这样的败仗也拿来凑数,可见乾隆在这方面的好大喜功。想来和他太平皇帝做久了,想寻求刺激的不正常心理有关。

到了乾隆晚年,大清朝已经是月盈则亏,盛极而衰;乾隆本人也是志得意满,不思进取。老人御政,宵小环绕,后果可想而知。乾隆的那些功绩,是建立在其父雍正勤政十余年所积攒下的家底之上的,雍正死后国库里给乾隆留下了两千多万两白银,到了乾隆晚年只剩下几百万两,财政已经极度困难;而乾隆后期吏治腐败,也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另外人口膨胀,贫富分化等等问题,也都加剧起来,整个封建社会呈现出一种无力回天的衰亡气息。

而此时的世界历史上,一系列的大事正在发生:

工业革命。乾隆三十年(1765年),英国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乾隆五十年(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

法国大革命。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三级会议召开,大革命爆发;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

这三件大事,加上之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世界从此进入西方为主导的时代。而同时期的中国,还陶醉在“天朝上国”的梦境之中: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三日,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英使马戛尔尼,尤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自乾隆后期,中国真正开始落后于西方。

获得了封建专制社会里所有荣耀的乾隆皇帝,是整个封建社会的集大成者,也是终结者。

亢龙有悔,盛极而衰,一再错过历史机遇的中国,在送走乾隆一朝的末世辉煌之后,终于要迎来她的屈辱与衰亡了。

第四节:辉煌过后的尾声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一是描写了四大家族外强中干,逐渐没落的过程;二是表现了个人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所感受到的巨大的人生虚无感。而这两点,也正是中国从康乾盛世末期之后所具备的时代特征。

一切都无可救药地腐朽了。

在经历了乾隆一朝的末世辉煌之后,大清朝的盛世进入了尾声。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康乾盛世毕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段大的太平盛世,这个盛世的尾声也经历了两朝天子将近五十年的时间,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所迫打开国门,走进近代史,才宣告结束。

鸦片战争是我们以后的话题,在此,让我们看渐行渐远的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眼,看看那个落日余辉下伛偻着身形的衰老背影:

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为了履行自己在位时间不超过祖父康熙皇帝的诺言,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颐琰为太子,准备禅位,以明年为嘉庆元年。

嘉庆帝初登大宝时虽然已经三十六岁,但因为太上皇还在,所以并没能亲政。到了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驾崩,嘉庆这皇帝才算真正做得名副其实。

嘉庆亲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除掉了大贪官和珅。乾隆于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驾崩,仅仅过了四天,到了第五天丁卯日,和珅就因罪下狱,又过了十二天,到了正月丁丑日,和珅就被赐死狱中。

和珅生性贪得无厌,敛财本领高超,在他得势的二十余年中,通过贪污纳贿、克扣军饷、营私舞弊等各种方法聚敛了惊人的财富,其数目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嘉庆抄没了他的家产,其中有赤金580万两,生沙金200万两,每个重一百两的金元宝1000个,银元宝940万两,金银碗碟、脸盆、痰盂不计其数,一个金宝塔重二十六斤,还有祖母绿、翡翠西瓜、水晶缸、珊瑚树、古玩、字画等稀世珍宝,数也数不清。还有各地的房地产,光房产契约就装了五大箱。现存的北京恭王府及花园、郭沫若故居、北京大学校园(当时的淑春园)、宋庆龄故居等地都曾为和珅所有。此外,在北长街会计司胡同、前门大街大栅栏地区以及承德避暑山庄周围、通县、涿州等地,也都有和珅的大量房地产。还有当铺75座,银号42座,古玩铺13座等等。其家产总值约合白银10亿两。相当于清朝政府十几年的财政总收入。和珅被赐死后,其巨额财富除一部分收人国库和赏给皇亲国戚外,多数落入嘉庆个人的腰包。所以,人们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然而嘉庆处置和珅,倒不是为了谋图他的财产。据嘉庆自己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不知有朕。”其实还是政治斗争的原因。和珅在乾隆后期权倾一时,炙手可热,不但各级官员都对和珅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就连当时还是皇子的嘉庆也不得不让他三分,想必嘉庆在那时候对和珅已经是恨之入骨,只是无计可施暂且隐忍而已。乾隆死后,和珅失去了靠山,嘉庆怎能不借此机会,既泄心头之恨,又杀鸡儆猴,树立自己的权威?至于得到了和珅的巨额家产,倒是意外之喜了。

然而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和珅如此贪婪的一个人,怎么会得到乾隆皇帝那么大的信任,位高权重,二十多年屹立不倒,连皇子都怕他三分?这其实正好说明了乾隆后期的吏治腐败和乾隆皇帝老年的昏聩。

嘉庆皇帝接下来的大事,就是镇压各地的民变和起义。

其实在乾隆晚期,由于国力衰退,民众生活日渐困苦,各地的民变已经逐渐兴起,白莲教、天理教等等遍布天下。但是老迈昏庸的乾隆无力再处理这么多的事情,也不愿意听到这些烦心事,宁可自己安安稳稳享享清福;而以和珅为首的大臣们也都很会揣摩乾隆的心思,从不拿这些事来扫兴,以至于朝廷对于这些民变起义也没采取什么特别有力的措施,再加上国库空虚,国力衰弱,也实在无力镇压,所以民变起义越闹越凶,到嘉庆手里的时候已经是焦头烂额了。嘉庆十八年九月戊寅日,甚至发生了京城天理教众起义,攻入紫禁城的事情:当时北京的天理教众在首领林清的率领下秘密准备,趁嘉庆离京狩猎,京城空虚的机会突然发动起义,攻人紫禁城。虽然此次起义规模很小,并且很快就被扑灭,但是却直接冲击了清朝统治者的宝座,以至于嘉庆皇帝后来做诗哀叹“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这仅仅是当时民变的例子之一,嘉庆当政期间,民变起义一直是清朝统治者的一大问题,虽经嘉庆大力剿治,一度消灭了白莲教的主力,但是由于社会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所以民变起义仍然是此伏彼起,到了道光年间还没能根治,最终酿成了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大起义。

然而嘉庆虽然继承了一个举步维艰的大清朝,但是和他的后世子孙相比,他还是幸运的。毕竟他把这个大清朝完整地传了下去,虽然风雨飘摇,但是还能维持完整。而在道光帝当政时期,终于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从此开始走上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道路。大清朝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在爱新觉罗家族几代人手中传递,最终爆炸在了道光帝手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进入那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道光帝这个倒霉蛋:

大清宣宗皇帝,名旻宁,是仁宗嘉庆皇帝的次子,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生。据说从小聪明好学,读书成绩很好。不过这都是正史的记载,未必可信。从后来道光帝在位的表现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很有才华和能力的人,皇帝做得只能说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乾隆五十六年八月,旻宁跟随他的皇祖父乾隆皇帝外出打猎,九岁小童竟然用弓箭射得一只鹿,一下子就博得了乾隆的欢心。这事说实在的也有点玄乎,反正正史记载的历朝皇帝总是天纵英才,小小年纪就异于常人,大家也就随便看看,不必当真就是。

不过接下来这事应该是真的了: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攻入紫禁城那次,嘉庆皇帝不在北京,旻宁却正好在宫中,于是亲自率兵镇压起义,还冲锋陷阵,开枪射杀了两名天理教众。后来受到嘉庆的嘉奖,给他的枪封了个号叫做“威烈”,并且对内阁大臣们说旻宁“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其实当时虽然京城空虚,但是起义军毕竟太过弱小,难以抵挡官军的镇压,旻宁只是名义上带兵而已,亲自上阵开枪,事情究竟是不是真的还不一定,即使是真的,恐怕危险性也不是很大。但是旻宁本人对父皇嘉奖的反应却很有意思,他谢恩时候说:“事在仓猝,又无御贼之人,势不由己,事后愈思愈恐。”正史中对此大加赞扬,说他“不矜不伐如此”,但是谁又能知道这是不是他本人的真心话呢?很有可能是故作姿态吧?借此表示自己的谦虚,赢得父皇的欢心。所以说,在封建王朝的政治圈中,权力场上,治国的才华和能力倒在其次,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治智慧却是不可或缺。

接下来的事情顺理成章,嘉庆二十五年,嘉庆皇帝驾崩,旻宁即位称帝,年号道光。道光皇帝勤勤恳恳,也平平稳稳地坐了二十年皇帝,终于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

中国从此进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回首康乾盛世,我们心中会有一种异常复杂的感情: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比以往的任何封建盛世都更加繁荣昌盛,国土疆域版图也达到极致(除元朝外),虽然也有文字狱等等缺陷,但那都是封建社会所不可避免的缺陷,不是康乾盛世的过错,可以说康乾盛世达到了封建社会所能达到的最高点。从这一点上来说,满清皇朝的这个盛世是值得赞扬的,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历史功绩也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从历史长河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康乾盛世的这种辉煌完完全全就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回光返照,康乾盛世过后,中国走向了彻底的落后和衰败,这已经不是有什么病症的问题了,而是一种时间流逝所带来的不可挽回的生命力衰竭。然而这种耽误了历史机遇的回光返照,本来在明亡之际的乱世当中是有机会避免的:如果当时不是满清入主中原,我们虽然就此失去了康乾盛世这样的末代辉煌,但是也很有可能迎来社会形态进化,紧跟世界潮流的历史机遇。无论如何,历史不会重演,更不会改变,历史留给我们后人的,只有无尽的遗憾和伤痛,然而正是在对这些遗憾和伤痛的品味与叹息中,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警钟长鸣。

同类推荐
  • 大易师

    大易师

    这是一个卜噬盛行的世界。 这里最好的学堂不教四书五经,只教占卜算卦、风水面相。穿越到古代学占卜,不做秀才做神棍!吉凶祸福,一算便知。
  • 崇祯的崛起

    崇祯的崛起

    一名宅男公务员魂穿崇祯自缢之时,开启史诗级难度。没有神器,自己练~没有猛将,自己培养~没有系统,好吧!这个真没办法~多尔衮算什么,朕要搅得你不得安宁;李自成一帮流寇,朕要教你怎样当皇帝;张献忠杀人狂魔,呵呵,留下李定国再去死~对了,还有东林党,一律进行改造;地主豪绅,统统变身资本家;藩王勋贵,全部给朕上战场,儒家学说,改成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朕要开创大明的新时代!什么?不听话,锦衣卫、东厂任选一个吧!朕不强迫你,朕是仁慈的!忘了,还有个最强大的敌人躲在黑暗里……
  • 大唐,请开始你的表演

    大唐,请开始你的表演

    翻开千年前,恢弘大唐,大戏正在拉开。在朝堂,高力士为他脱靴,杨玉环为他磨墨,唐玄宗为止赤足击鼓!在战场,他如戏中一般力挽狂澜于既倒!在诗坛,诗仙、诗圣、诗佛、诗星一一为止写诗,杜甫更是为他写下了《春日忆马小年》《夏日忆马小年》《秋日忆马小年》以及《冬日再忆马小年》!在东方大唐,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书纷至沓来,他是戏曲曲艺之祖!在西方中世纪欧洲,伴随远征军,西方戏剧、歌剧,绽放光芒,他是歌剧戏剧之父!他,就是穿越到了大唐一个即将散架的戏班少班主身上的,青年戏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传统戏曲一级演员马小年。另:本书非历史正剧,主线传统戏曲,请轻松使用,切勿较真。】
  • 帝国再起

    帝国再起

    明朝末年,北地狼烟四起,江南歌舞升平。世界东方,海洋贸易,繁花似锦,重商主义的胚芽在银山之下破开种皮。甲申国难,清军破关而入,中国分崩离析。铁蹄踏处,烟雨楼台,俱成灰烬,华夏民族的未来于黑暗之中浴血沉沦。大厦倾覆,独木难支,穿越者以文官之姿逆势崛起,吹响汉家文明复兴的最强音!已有270万字完本作品,人品保证,请放心收藏、订阅。
  • 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下册)

    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下册)

    怎样快捷地了解世界,首先我们要从了解世界历史入手。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从地球上有了人类那时起,人类的第一个活动便是生产活动,而且从未间断过。人类文明的演进,社会的发展,只能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旧石器时代使得氏族社会形成,金石并用时代又促成氏族社会解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只可能有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却孕育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器时代和信息时代将人类社会的进展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二、三百万年来人类文明进程所确凿的事实。《世界经典历史故事》大体上是按照这个线索来编写的。
热门推荐
  • 问题的哲学:人生的困惑及其破解理路的探索

    问题的哲学:人生的困惑及其破解理路的探索

    人生在世,不得不面对由生活及周围世界引发的问题。本书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就问题发生发展的规律、问题与人们思维的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主客观条件和方法论等从哲学层面进行了新的探索,目的在于为解除人生的困惑提供哲学的帮助。本书认为,问题观是一种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哲学是实践哲学、反思哲学、批判哲学;生活是问题之源,当代中国正处在问题的“多发期”,面临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本书不仅探讨了问题与时代、认识、评价的关系,而且还研究了问题与生活、文化、能力乃至人生等多方面的关系,努力在哲学层面上为人们提供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南和钥匙,强化问题意识,增进问题理性,达致问题自觉,从而提升人生的自由。
  •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取自德国思想家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而实际上是独立成书的,阐述了生活的本质及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极为接近,如健康、财富、荣誉、名声、待人接物所应遵循的原则等。书中含有几分孤芳自赏的自我辩白和自我激励,甚至还流露着顾影自怜的几丝悲凉、几许惆怅,但更多的还是他因为自尊而隐匿在文中的深刻的自我剖析和感悟,以及由此而来的坚定与自信、清醒与睿智。
  • 烈火丛生

    烈火丛生

    一九三二年的元月,上海出奇地冷,却不下雪,只刮风。黄浦江两岸每天都有冻饿而死的流浪汉,被戴着头巾的印度巡捕抛进江中。电车驶过,裹着大衣的俊朗青年发出长长的叹息。他没有戴帽子。乌黑的头发梳得并不整齐,一张沉毅肃静、少年老成的脸也显得有些疲惫,有些松弛。他在一个无名小站下了车。四周无人,马达的噪音是听觉的全部。这里是法租界的地盘,道路两旁密匝匝地植着阔大的泡桐。九一八已过去了四个多月。且不说国民政府多么软弱无能,如今眼看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就要步东三省的后尘,落入鬼子手中了。这凛冽的寒风岂不正是荒凉的硝烟?
  • 边城忆事

    边城忆事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讲述了一段最纯美的爱情故事,同时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凄凉的谜。傩送和翠翠最终能否走到一起?故事的结局到底是喜是悲?续篇《边城忆事》将揭开谜底。郑重声明:本文美不及《边城》万分之一,笔者才疏学浅,之所以敢以敝帚画西施,完全是出于对沈老和《边城》的热爱。
  • 魔装

    魔装

    落魄家族的纨绔少爷苏唐,戴起金色的面具,化身魔装武士,以智慧和勇气,跨过无数艰难险阻,立于人界巅峰。然妖魔乱世,人界濒危,看苏唐如何书写一段擎天史诗。文韬武略平天下,倾世红颜钟我心。皆言无敌最寂寞,可闻天路万骨枯。
  • 超神学院之全面战争

    超神学院之全面战争

    在超神学院世界,未来的外星入侵中,对于地球亿万的人类来说,地球最后的希望雄兵连仅是杯水车薪,他们哪怕都是神,可神也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也是人造的。未来应该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放下对神的依赖,祈祷无用,唯有自强。所有的人类动员起来吧,抛弃掉所有的侥幸,生死存亡的全面战争开始了,妥协则亡,斗争则生。恶魔,天使,神河,烈阳,死神,三角体,以及虚空,以华夏之名,在此宣告,诸神止步,此乃神魔禁区!!!
  • 王妃倾城:王爷求放过

    王妃倾城:王爷求放过

    善良的她,为了自己爱的人,嫁入王府,在她满身伤痕的时候,才发现这都是一场阴谋,在想要离开时,他说:我爱的人是你,你逃不掉了。”
  • 后宫有个大姐大

    后宫有个大姐大

    穿越而来,却因着一张容颜,成了当今炫朝之后。*若干年后,斑驳城墙之上,那一袭水色飞舞,战鼓连天。硝烟起,八方玲珑。女子以双掌击响战鼓,势如破竹,助我夫君……一统天下。
  • 白露凝,秋水老

    白露凝,秋水老

    北方的秋,天光会缩短距离,并不和人商量。若是睡眠还依着老时间到来,会凭空多出一些昏暗寥落的时光,要用力气去打发才行。街道上流传的林放映爱慕街角报亭老板金枝的故事,也因之增加了许多的想象空间。一日黄昏,我调制奶茶,小芬斜着身子靠在柜台上说,都说金枝姐不喜欢林放映是因为他的沉闷性格呢。我看着小芬姣好的面庞说,芬,我们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要下评判。林放映有丰富的内心,只是人们不知道罢了。说完我给小芬倒茶,一并燃亮电灯,叹道,今天好像天黑得格外早。
  • 教出会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教出会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本书针对当代社会孩子成长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一套颇具科学性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