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林军统领冯道先只用一天的时间,就查出了那两个疯和尚的踪迹,便立刻回宫,向皇帝报告道:“那是两个游方的和尚,也没有度牒,大概七天前到了京城北郊的慈云寺挂单,如今还在那里。据寺里的僧人讲,这老和尚只是偶尔疯癫,平时还是很正常的,而且佛理精湛,很受慈云寺僧众的尊崇。至于那个小和尚,倒没什么出奇之处,只是力气特别大。”
拓跋嗣“嗯”了一声,不置可否,挥手叫他退下。冯道先躬身施礼却步而去。
拓跋嗣便唤来几个在潜邸时的心腹侍卫,一行十余人,乔装打扮一番,来到京城北郊的慈云寺,去寻那和尚。
到了慈云寺,见了住持方丈,方丈将他们引到那疯和尚的禅房。拓跋嗣推开房门,那和尚正坐云床,闭目盘膝而坐,旁边侍立的小和尚微笑道:“原来是拓拔施主,师父等你多时了。请坐吧。”
拓跋嗣微微一愣,坐到了凳子上。小和尚转身出了房门,守在门口。老和尚睁开眼睛,说道:“拓跋嗣,甫登大宝的感觉如何啊?”拓跋嗣待要张口询问,老和尚制止了他:“你不必多问,我已知之。我引你来,乃是你得上天眷顾,气数正旺,因而有事吩咐于你。”
拓跋嗣微微不悦,想你是何人,胆敢吩咐与朕,真是活的不耐烦了。嘴上却道:“哦?请试言。”
老和尚便微微一笑,现出法身,只见满室金红色光芒缠绕,异香扑鼻,文殊菩萨端坐六品莲台,三只首,十八只臂,各持宝杵宝剑,头顶半亩庆云,三花托住一颗舍利子正滴溜溜旋转不停。
拓跋嗣哪见过这场景,顿时惊得呆住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文殊菩萨开金口道:“拓跋嗣。”他才回过身来,翻身下拜,不住地磕头:“菩萨在上。”
文殊菩萨道:“我此番见你,是因我佛如来见你有大气运,与我佛门有缘,故令我下界,传你三百六十五部真经,你可在各州县起寺院三百六十五座,存放经文,令大小臣民日诵佛经,不仅使百姓向善,也可保你个江山永固,福寿绵长。你可愿意?”
拓跋嗣连声应道:“小王愿意,愿意。”
文殊道:“阿弥陀佛,如此甚好。三日之后,你在皇宫做一个水陆法会,超度你父亡魂,届时我会令几个徒儿将真经送去,你拿去后好生照看,不可懈怠,等到寺庙起后,再可行事,你明白吗?”
拓跋嗣不住应道:“小王明白。”
文殊菩萨道:“你且上前来。”拓跋嗣依言跪行上前,文殊菩萨便取出一块白玉圭,说道:“此宝名为奈何圭,以之击打凡人,专可消除业力,不堕轮回。”说完,将那圭在拓跋嗣头顶轻轻打了一下。拓跋嗣吃这一击,心中顿时一阵清明,神清气爽,透彻无比,好似蒙尘的明珠被擦拭了一样。
菩萨道:“你本还有阳寿一纪,被我这圭一击,便增长九十年阳寿。”
拓跋珪闻听此言真比当初听到父皇毙命还高兴,如同三伏天吃了冰镇的西瓜,从头爽到脚,他再次伏身趴在地上,口中只胡乱道:“谢谢菩萨,谢谢菩萨,从今以后,弟子要倾举国之力,为菩萨和佛祖再塑金身。”
菩萨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如今你已为我佛门信徒,佛祖自然庇护于你,去吧,安心行事即可。”
拓跋嗣又再磕头答应,等到抬起头来时,只见一个空荡荡的禅房,哪里还有菩萨的影子,只有空中袅袅的余香提醒他,刚刚这一切都是真的。
出了慈云寺,拓跋嗣见天气晴朗,游人如织,许多年轻少女打着伞经过,不由得心中一阵荡漾,兴奋地说:“走吧,回宫!”带着众侍卫回宫玩乐不提。
云端之上,文殊菩萨和金吒按住云头,金吒道:“师父,如欲弘扬我佛门,师父当众显化岂不更好?那些愚民百姓定会争先恐后入我门来。”
菩萨道:“不妥,我佛门能够渡尽整个西土,已是大气运了,那东土向来为道门禁地,若大张旗鼓地显现法身,却是不妥。”
金吒点头道:“徒儿明白了。”
三日之后,拓跋嗣以为先皇做法事,超度亡魂为名,在皇宫内做水陆法会,诏请京城周围的几个寺院僧侣前来念经。有那慈云寺的僧众一百二十名,抬着几十口盛着箱子的经文,进了皇宫,拓跋嗣亲自指挥内宦们接过,存放在皇宫大内库房之中不提。
拓跋嗣开始尊崇佛教,却令得一个人的不满。此人就是如今的皇太子拓跋焘。这拓跋焘英武过人,深得先太祖皇帝的喜爱,从小就在祖父拓跋珪的膝下左右成长,耳濡目染,对那些和尚们很有看法。再加上西凉太守寇修之被妖僧灭门一案,他也听祖父讲过,因此,他对父亲的尊佛政令很不理解。到了拓跋嗣下令全国大肆修建寺庙之时,他再也按捺不住,主动去找父皇拓跋嗣提出了建议。
然而拓跋嗣对这个儿子的建议理都不理,只是道:“你年纪还小,你不懂,这些事情你就不要过问了,回你的东宫,好好读书才是正理。”
拓跋焘对父皇将他视为小儿十分不忿,但也无可奈何,更不能多说,只好默默地回到了东宫。
到了东宫坐定,他将平日里辅导他读书的文学官赵元任召来,说道:“赵师傅,我发现父皇即位以后,变了好多,你知道么,第一个发现大行皇帝驾崩的两个宦官,被他秘密处死了,还有,他现在特别喜欢饮酒,喜欢呆在后宫,不怎么到前朝理政,而且最近还大兴寺庙,崇信佛教,赵师傅,皇爷爷在时常和我说,那些佛教妖人最善于蛊惑人心,虚伪之极,绝对不可以相信。”赵元任急忙说:“殿下慎言,为臣子的岂可在背后议论君父,不敬。”
拓跋焘叹道:“哎,我也就是关起门来和你说说。对了,赵玄在忙什么呢,怎么这些日子不见他过来见我?”
赵元任道:“回太子殿下,犬子最近身染微恙,正在养病。”
拓跋焘忙道:“他怎么了,不碍事吧?有时间,我瞧瞧他去。”
赵元任道:“不碍事的,现在已经好多了。”
说起这位赵玄,却是个神奇的人物,那是刚开国的头一年,赵元任的妻子李氏终于生下了他。为何要说终于呢?原来这李氏怀孕却是在四年前,细算起来,足足怀了他四年零两个月。那李氏怀他之前,曾梦到一个身穿白色长袍的白发老者,这老者手指一点青光入腹,第二日,便检出了喜脉。赵玄刚出生时,清光满室,异香环绕,到落了地立刻就能下地行走,更不曾哭闹,一见父亲,便笑呵呵地叫爹,好像他在母亲肚子里四年是用来学的,赵元任半辈子就这么一个儿子,老怀大慰,一块石头终于落下了地。
要知道常人十月怀胎,满十个月就降生了,这李氏怀了足足四年,期间不知遭受了多少流言蜚语,有说是怪胎,有说是怀了个妖物,更有的建议他设法打掉这个孩子,甚至当时的拓跋珪都听说了,特地问他是怎么回事,压力颇大。后来赵元任又生下一个女儿,虽然视若珍宝,却终究不及这个儿子。
这赵玄聪慧异常,但凡读书习字,过目不忘,却有一条,虽能读书,却不爱读书,反而喜爱武艺,因此这许多年拜访各种名师,倒也算得上是弓马娴熟。赵玄和当今太子殿下拓跋焘乃是同岁,赵元任为拓跋焘的文学官,连带着两个年轻人也常有来往。拓跋焘自身也热衷于兵事,与师傅这个武艺精熟的儿子很是合得来。
这一天,赵元任从东宫下值回家,换了常服坐定喝茶,问左右下人道:“少爷在干什么?”一个丫头回答道:“回老爷,少爷今天遇到一个精通武艺的和尚,请到家里来了,现在正在演武场练武呢。”
“和尚,又是和尚!”
赵元任是个极方正的儒家子弟,本就对这些和尚道士极为反感,尤其是和尚,再加上最近新皇的一系列举动,他虽然只是个文学官,没有谏言的权利,但从心底里,他是很有看法的。
他从太师椅上站起来,气冲冲道:“瞧瞧去。”便带着几个仆人往后头演武场而去。
还没走到后院,就听见一群仆人在喝彩:“少爷,好棍法!”“好样的!”“少爷真厉害!”老爷子登时就气不打一处来。
待走到演武场边上,只见一个年轻小伙子光着脊背,身穿马裤便鞋,手持一根木棒,和一个和尚正你来我往斗得起劲。那和尚肥头大耳,手脚却还算利索,十几个仆人在边上看,一面看一面喝彩。
赵元任不由得大喝一声:“都住手!”仆人们一看是老爷,话音里还带着火气,一个个都偷溜走了。那小伙子也忙住了手,将棍子扔在一旁,跑过来对赵元任兴奋道:“爹你来了,你知道吗,儿子今天又学会了一套棍法,厉害吧?”说着一脸的洋洋得意。
赵元任却最是看不惯他的这幅轻浮的样子,吹胡子瞪眼道:“你看看你,你都十七岁了,别人家的孩子十七岁都成家了,你不喜欢,爹也没有逼你,你倒好,天天在这里舞枪弄棒,成什么样子。”
赵玄不满道:“舞枪弄棒怎么了,你看太子殿下不也是常常这样吗?”
赵元任眼睛一瞪:“你和太子殿下能比吗?”缓了缓口气又说:“太子殿下今天还问起你来,说有好几日不见你,我说你病了,他还说有时间来看你。你看看你,和太子殿下一般大的年纪,怎么人家都那么沉稳干练,你却是一天到晚就知道舞枪弄棒,毛毛糙糙,现在居然又跟那些和尚搞在一起。”他说着说着,又生起气来,把手一挥道:“给他点银子,打发他滚蛋!”
赵玄还没说话,那胖和尚却好像听见了什么,走过来笑眯眯地说:“阿弥陀佛,赵公子,贫僧告辞了,咱们有缘再会。”
赵玄还想让他等等,也好解释一下,那和尚却大袖飘飘,头也不回地去了。
父子两个人便回到了花厅。原本赵元任是想借太子这条线,能够让儿子混个一官半职,太子殿下也曾隐晦的暗示过,可是这小子,什么话都不接,装的倒是若无其事,也不知心里打什么主意,有没有认真考虑过。
赵玄道:“父亲,孩儿喜欢这些,请父亲您不要劝我,日后的事,日后再说,一切自有缘法,不必强为。”
赵元任又是气道:“你这孩子,又说什么胡话?什么叫自有缘法?什么叫不必强为?”还要再说,赵玄却不耐烦,道:“父亲稍坐,孩儿去寻妹妹。”说罢,将身躬了一躬,自去了内院寻妹妹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