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拓跋焘登基继位为皇帝,当年便改元始光。然而,他登基不久,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国和西方的宝象国,便发动了侵略大魏的战争。
这柔然地处北俱芦洲,与魏国接壤,国内多是荒漠,极北苦寒深处之地,又是冰天雪地的场景,生活极为艰苦,因此,柔然全国上下无不想占领魏国,享受中土繁华之胜地。
此时柔然国的国主名叫大檀可汗,正值壮年,精力充沛,又阴险狡诈。他得佛门密宗黄教的大力支持,继位不久,就稳控住了局面,打压异己,团结各部落,使自己统治的区域内,万家百姓都供奉阿弥陀佛,被极北雪山的佛门密宗封为大檀功德活佛。宝象国地处西牛贺洲,在魏国以西,是东土欲往极西之处佛门圣地灵山要经过的第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全国上下都崇信佛教,并以之为国教。也许是得到佛法的熏陶和教诲,全国上下倒也算得上安居乐业,人民长寿安康。
那柔然国主大檀可汗听闻荒淫无道的魏国皇帝拓跋嗣逝世以后,是由年仅二十岁的拓跋焘继位,魏国主少国疑,认为这是一个进攻魏国的绝好时机,便迅速派信使出使宝象国,意图联络宝象王西、北两方共同出兵,两路夹击,定要攻破阳平关,拿下平城。
宝象王同意了这个提议。
因此,在拓跋焘登基为帝的一个月后,宝象王派大将军赫连勃勃,统兵十五万,出函谷关,直奔西凉杀来。西凉太守王琮接报后,一面上报朝廷,一面布置防务,西凉精兵强将甚多,赫连勃勃急切间并不能攻下,陷入僵持阶段。
另一头,大檀可汗亲自率领二十万精骑,号称六十万,进攻魏国的第一道防线云中关。云中关守将是个刚从内地调任的将军,乍逢此事,顿时手忙脚乱,军务一团糟,大檀可汗只用了四天就攻破了云中关,包围了云中城。
云中城是京师平城以北的第一坚城,因为地理位置特殊,作为京师以北的屏障,被太祖拓跋珪加意关注,建造成了一座足以容纳四十万人的坚城要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可以说丝毫不逊色于京师平城。但是,如果云中城被破,柔然人占据此城作为前站,便可巩固方圆三百里的范围,进可以攻打平城,退可以坚守不出,与魏国依两城中间的大狼河划河而治,平分魏国。所以云中城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拓跋焘连日来接到西边的战报,宝象国进攻西凉,战火已经点燃。又惊闻云中关被破,六十万大军将云中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只急得嘴上起了火泡。
这一天,他又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应对之策。群臣的意见是,可以动用坚壁清野的方法,将云中城周围的几个小城都关起门来,城外的山村百姓全部内迁进城,柔然军队劳师远征,势不能久,六十万大军的吃喝拉撒,他们不可能会坚持多久。而云中城墙高物丰,人口众多,就是坚守个七八年不出,也不会被攻破。只要坚持守城,柔然军攻不破,补给不及,自然退去,其围自解。
对于大臣们的这个意见,拓跋焘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云中城虽然易守难攻,但是大檀可汗亲自领兵,而且号称有六十万,假如朝廷不及时发兵救援,一旦云中城被陷,无异于国本动摇,那时候可就悔之不及了。因此,一定要派兵救援。
对于皇帝陛下的这种观点,大臣们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他们坚持认为,如果不用发兵就能取得胜利,才是上上之策。更何况,陛下还声称要亲自领兵出征,更加不妥,皇帝一身系于四海,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岂可轻动,只需派一上将军领军出征即可。
然而,拓跋焘态度坚决,异常强硬,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亲自带领五万士兵前去援救云中城。
这五万士兵,是从两界关抽调三万,从潼关抽调两万,不日到达平城以北大狼河畔集结。
拓跋焘全副披挂,带领三千人的亲军卫队,浩浩荡荡地出了平城。这次出征,他还带上了国师陆道人,自信有陆道人保护,自然万无一失。
来到大狼河,河畔的五万精锐早已枕戈待命,拓跋焘一声令下,全军上下便开始过桥渡河。
却说大檀可汗领军将云中城团团包围,连营三百里,却急切之间无法攻克,急得整日里焦头烂额。忽然有一日,斥候来报,大狼河方向,发现一支魏国援军,数量不明。大檀可汗忙看舆图沙盘,沉吟良久,唤来四位将军,吩咐如此如此,令其下去行事,不提。
拓跋焘率军渡过大狼河,一路逶迤,向云中城进发,只见路旁村落凋零,荒无人烟,想是已经尽遭柔然人的劫掠,不由得怒火中烧。
行到半途,来到一处山脚,拓跋焘不疑有他,稍微休整片刻,叫士兵们恢复体力后继续前进。突然,只听得一声炮响,从山上冲下来一支军队,正是柔然人的伏兵。这支伏兵冲下来以后,便向拓跋焘的中军冲击。不过,拓跋焘的中军军纪严整,将他守在中心,围成一个大圈子,一时间哪里攻得进来。
魏军突遭伏兵,一开始的确非常慌乱,不过,他们随后就注意到这支伏兵大多数是老弱病残,有的甚至没有像样的兵器,扛着根铁头长矛就下来了。于是,魏军就开始反击,他们很快就发现,敌人的战斗力太弱了,一个个好像没吃饱饭一样,有气无力,只是一波反攻,就一个个丢盔弃甲,四散奔逃。
拓跋焘在中军,登上一处土坡观察整个战场,发现敌人的主将带领一群人打着旗帜逃逸,看方向却正是云中城方向。拓跋焘精神大振:看来大臣们说的不错,柔然人劳师远征,补给跟不上,虽然摆下伏击阵势,但士兵的体力跟不上,以致大败,估计柔然主将也没有想到这一层。
当下,拓跋焘拔剑出来,挥剑吼道:“将士们,与我追击敌人,生擒大檀可汗!”
一个将领急道:“不可啊陛下,万一他们是引诱我军深入呢?”拓跋焘淡淡道:“他们便是不引,朕也要到云中城下,与那大檀可汗一决雌雄。”一旁的陆道人笑道:“无妨,有贫道保护,陛下当可安然无恙,将军安心。”
当下,那将在前奔逃,拓跋焘带兵在后急追。追了约摸四五十里,眼见得云中城在望,忽然听得号炮声响,从两侧山林里又各窜出一支伏兵来,同时前方逃跑的一军又反身回来,与左右两侧军队呈三方包围之势,合击魏军。
这三支军队,约摸有四五万人,依照地形优势,裹住了魏军。将军陷入了混战,各有死伤,战事一时之间还未分明。
拓跋焘有些惊慌,不过他自幼习武学兵,很快就镇定下来,令将军们带领士兵占据有利地形坚守,先稳住阵脚,再思突围。
不过很快,身后又出现了一支堵截的敌军,打消了他突围的幻想。士兵们看到自己已经被四面围困,登时军心大乱,惶惶不安起来。
拓跋焘见状也是大惊,虽然他发觉柔然军战斗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但是,四面被围的情形之下,显然已经不可能战胜甚至是突围了,对方只需要围而不攻,不超三天,整个魏国军队就会不攻自溃,乱成一团。
但是没有办法,他只得下令再分出一彪军,去防守后路。
眼看天色已经昏暗,情形和他预想的几乎一样,敌军包围以后,并没有急着发动进攻,而是就地安营扎寨,摆下阵势,其意不外乎有两点,一是知道急切啃不下这块硬骨头,所以围而不攻,消耗我方粮草和军心,不战而屈人之兵;二是坐等援军到来,彻底将这支人马困死在这里。而如果是第二种,那么柔然人很可能已经得知自己魏国这边是御驾亲征了,不然也不可能放下云中城不攻,反来围杀这一支小小的几万人的军队。
拓跋焘猜的没错,大檀可汗已经知道了,这支军队的主帅就是魏国的当今皇帝拓跋焘。他要围城打援,却没有想到援军主帅却是一国之君,这好比走路被一块狗头金绊倒,大檀可汗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非常高兴,将军队分成两部,一部由自己的弟弟堪布率领,假做攻城,拖住城内守军。自己却领另外一部星夜行军,力争将拓跋焘团团围困至死。
魏军军营里,人人都是一脸茫然和沮丧,淡淡的月色下,四周红光冲天,全是敌军行营篝火。中军大帐内,气氛非常压抑,拓跋焘坐在当中主位,下头站着两排七八个将官,都一句话也不说。
陆道人身为国师,却有一席之位,面对如此危局,他一直是云淡风轻,此刻见陛下和众将如此,便起身说道:“陛下,众位将军,不必忧心,但请安坐,贫道出征之时,特地起了一课,根据卦象显示,陛下此行不但是有惊无险,还有大破柔然之机,眼下虽然被围困于此,正合有惊无险之卦象。”
拓跋焘还没说话,一个急性子的将军却道:“国师大人,都到这时候了,您就别说这种话了,还是老老实实想法子突围吧。”
另一个将军也附和道:“就是,要是咱们行军打仗都要靠算卦来决定,那还要我们干嘛。”
拓跋焘摆摆手,让他们停止牢骚,对于陆道人的神通,他是有着切身体会的。他疑惑地看着陆道人,问道:“国师可有什么良策,以解我之围?”
陆道人起手一礼,高深莫测地说道:“无量天尊,陛下上合天心,下应民意,有人皇气象,纵有些许危难,也加不得身,只管放心好了。有贫道在此,陛下请安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