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06200000001

第1章 楔子

如果那天刘文典忍住了怒气,或者干脆低声下气,那他肯定不会被当时正威风凛凛的“蒋主席”关上两个星期,更不需要“即日离皖”。但那样他就不是刘文典了。

事情的经过其实很简单:1928年11月29日,刚刚当上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到安徽省府所在地安庆视察,听说几天前安徽大学有学生跑到隔壁的安徽省立第一女子中学闹事,就召见代行校长职权的安大文学院主任刘文典问话,并责令他尽快惩处肇事学生。

没想到刘文典根本不理他那一套,连主席也不愿喊,反而神情不屑地回答:事情没你想象得那么简单,我觉得其中尚有内幕。蒋介石听了,勃然大怒:你这个新学阀,不将你撤职查办,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

看见蒋介石扯起孙中山的大旗,身着灰布棉袍的刘文典“嗖”地站起身来,从容应答:“提起总理,我和他在东京闹革命时,还不晓得你的名字呢。青年学生虽说风华正茂,但不等于理性成熟,些微细事,不要用小题目做大文章。如果说我是新学阀的话,那你就是新军阀!”

结果可想而知。

骂蒋介石的时候,刘文典是安徽大学文学院主任,实际意义上的校长,大小算是个“官”吧。这个“小官”原本是应该对那个“大官”保持那么一点恭敬的,即使内心不愿意,表面装装也可以吧。可刘文典不!不仅不愿意装,还要与被国人视为“党国救星”的蒋主席对着干。

他的名言是:大学不是衙门!

这个刘文典到底是谁?他为何如此之“狂”?

打开“百度”搜索引擎,并不难查到刘文典的生平简历:祖籍安徽怀宁,1891年生于安徽合肥,原名文骢,字叔雅。1906年入安徽公学读书,不久后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底赴日本留学。早年倾心于民主革命,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中华革命党,担任党部秘书。袁世凯逝世后,刘文典逐渐潜心于学术研究,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高校任职。晚年栖身于云南大学,直至终老。代表作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说苑斠补》《三余札记》《杜甫年谱》等。

报章零落的故事里,可以粗略看到这位“大师级人物”一生走过的辉煌:早年师承刘师培、章太炎,青年交游胡适之、陈寅恪,中年瞧不起闻一多、沈从文,老年批评过鲁迅、巴金,还曾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痛骂过蒋介石。新中国成立后,当过国家一级教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慷慨发过言,还被开国领袖毛泽东当面夸赞过。似乎曾经风光过,但最终却在惊涛骇浪般的批判中倒下。对于许多人来说,他留下的只是一个复杂而模糊的身影,渐行渐远。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远行,每一个细节都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只可惜由于时光流逝、历史疏忽,目前所能查阅到的第一手资料十分有限,现存的记录也是互相抵触、错谬百出。刘文典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留给今天的最大财富又是什么?

卷牒之中,并无太多明确的结论。人们只能从零星的历史档案、有限的回忆文字中去管窥这位老人丰富而艰难的一生。是的,关于他的最令人神往的人生段落,依然落定在那些被世人口口相传的种种传说之中。

狂傲,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就拿他“不称主席”的举动来说吧,即便放在今天,亦堪称动人心魄的独立文人风骨。1931年12月11日,鲁迅先生以“佩韦”作笔名,在上海“左联”旬刊《十字街头》上发表《知难行难》一文,特意谈到了这件事:

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教授,因不称“主席”而关了好多天,好容易才交保出外,老同乡,旧同事,博士当然是知道的,所以,“我称他主席!”

清高自守,不畏权贵,笑骂古今,是这些“狂人”区别于同世豪杰最为明显的特征,正如《论语》里所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面对世俗的责难,面对风云的激荡,这些“狂人”每每抛出惊人言语,或左右乾坤,或推波助澜,或振聋发聩,或喃喃自语,均不失为时代的绝响。正是由于这些被人讥嘲为“疯言疯语”的声音存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才得以精彩传承。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越是在国势纷乱、动荡不安的日子里,这些“狂人”越是会在“狂放不羁”的外表下,坚守内心,落拓不偶,为国家的尊严、民族的骨气留存几分亮色。这样的人物,确应为历史所铭记。

刘文典,就是这样一个亟须被历史“打捞”的人物。

同类推荐
  • 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寻脉

    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寻脉

    本书从导向、示范、约束和惩戒等社会风习变迁影响要素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晚清时期、民国初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90年代至今的社会风习的表征、成因及演变趋势,着重梳理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变迁的基本脉络、动力和规律,强调导向的权威性、示范的褒贬性、约束的广泛性、惩戒的严肃性,旨在为凝聚社会共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提供参考。
  •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本书是同名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来源,纪录片由英国顶级团队制作,制作人兼主持人戴雨果教授是往来于东西之间的著名新闻学教授和清华大学的访问教授。数十年的观察和积累,横跨东西的独特视野,让戴雨果对中国的思考变得深刻而厚重。他惊叹于中国人的努力和创造力,但对中国人在发展过程中失掉的珍贵之物感到痛心疾首。国人对西方的盲目崇拜,让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搭建起东西方透过媒体了解对方的桥梁,这是他在英国创办中国传媒中心的初衷,也是这本书的萌芽。作者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案例呈现现代西方国家几大社会问题,对问题的分析严肃而犀利,借助受访者之口传达观点,使主题的呈现更加有力。
  •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比较全面地对中国文学形式化的民族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可以弥补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之缺撼。同时,开拓了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这一新的学术领域。本书认为中国哲学作为独特的文化力量,影响着中国、又学的审美方式和语言表现形式。“兴”原来是礼仪活动中的行为仪式,作为审美概念,是从礼的领域转向了诗学领域,五行思想也使中国文学形成特有的审美性时空,而风水观念在山水诗中的运用,使自然山水在文本中成为理想化的、秩序化的存在,对偶受阴阳哲学影响,是一种动静相乘,刚柔相形的参天地、察幽微的传统的审美方式。
  • 国际传媒整合营销传播

    国际传媒整合营销传播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国际传媒整合营销传播的教材。编者立足于传播全球化的背景,探讨了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中国传媒贯彻“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实践中的应用。本书介绍了整合营销传播基本理论,分析了国际传媒品牌内涵与构成要素、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必要性及整合营销传播主客体构成,并从战略、策略、手段、保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国际新闻或国际传播专业教材,也可以为国际传播工作者提供参考,还可以为国内传媒的营销实践提供借鉴。
  • 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

    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

    本书站在时代高点,总揽新世纪传媒领域出现的新案例、新技术、新理念,荟萃高端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将广播电视与新媒体领域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加以系统归纳,进行趋势研究,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广播电视理论体系集大成之作。
热门推荐
  • 大嘴巴皮皮

    大嘴巴皮皮

    这是一本充满想象力的少儿小说,一本简短却妙趣无穷的童话!笨笨的偷梦小妖,聪明的歪歪狐,忠厚的憨豆熊,神奇的大嘴巴皮皮……
  • 成功做人要注意的100个细节

    成功做人要注意的100个细节

    100个做人细节,100次成功机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一个人要想在有限的人生创造无限的价值,他就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细节的重要性。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微不足道的细节,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本书没有长篇大论地讲成功做人的大道理,全是实实在在的小事,正是这些小事折射出的道理蘊含着成功的希望。
  • 医品尖兵

    医品尖兵

    陈义原本是特战界的神话,却被贼人诬陷叛国,他背负血海深仇,改头换面之后重回都市,一路扮猪吃虎,杀伐果决,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最终成就一方王者!
  • 不想错过的你

    不想错过的你

    何时才能自由,直到失去你我才发现我原来一直都是自由的。能打动我的唯有利益,每一步都在算计,只有你偏离了我的轨迹。如果你抓住了我,就不要放手;如果你爱上了我,就不要抛弃;如果你忘记了我,就不要想起;如果你失去了我,请记得照顾好自己;如果可以从头开始,我不想再错过你。
  • 王弼老子注

    王弼老子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汤液本草

    汤液本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借桥搭木

    借桥搭木

    喜欢得不一样,从此内心那样的彷徨,一点的心,一点的灵动。
  • 恶魔校草霸道宠:宝贝,乖

    恶魔校草霸道宠:宝贝,乖

    她,落甜依从小和哥哥一起长大,一直以男装示人,没想到被恶魔校草抓住假发,发现自己是女生。 从此,慕翎轩的爱好就是:追她,宠她,护她,爱她。落甜依的爱好就是:躲他,躲他,躲他,还是躲他。某天,慕翎轩把落甜依堵在门前,勾起一抹笑容:“你在躲我?嗯?”落甜依干笑两声:“呵呵,慕大少爷,我们不合适,所以……唔唔……” 他,慕翎轩,霸道到不允许她靠近任何男生,霸道到见不得她受一丁点委屈,霸道到对她的一切都要掌握。
  • 脚气集

    脚气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不再让你孤单

    不再让你孤单

    《不再让你孤单》这本书,读全稿,是一种想哭又觉得欣慰的奇秒感受。掩卷良久,我最后用了这样一句话概括:在我们跟生活的较量中,红尘恋事令人璀璨,四面楚歌也让人觉得充盈。在这10个故事里,每个故事的主角,都有着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在读这些故事时候,我们触碰着他们的内心,读着可能属于很多人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