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09600000002

第2章 从小立志投军报国

第一节 乱世得子盼世昌盛

大清帝国已经被迫对外“开埠”的南方大港广州,蜿蜒曲折的珠江穿过全城。沿江帆樯林立,舳舻相接;两岸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今已划入广州市海珠区)一个殷实人家,户主名叫邓焕庄,先祖原为东莞怀德乡人,至二十三世传焕庄,专营茶叶生意,曾经在广州及津、沪、汉、香港、秦皇岛等地开设祥发源茶庄,并始建邓氏家祠。

根据历史学家考证,邓氏第十九世至二十四世族系表是:晋富(十九世),子积喜(二十世),积喜子成旺(二十一世),成旺生四子,分为大宅、二宅、三宅和四宅。大宅和三宅无资料可考。二宅景新,字映霞;四宅景能:他们都是邓氏第二十二世。景新子焕芬,字秋甫;景能子焕庄,字端甫:同为二十三世。焕庄的妻子郭氏于1849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八日)生了一个男孩,此男孩也是他们夫妻的独生子。因为邓焕庄饱受世道黑暗和战乱之苦,殷切盼望邓氏家业昌盛,就给这个儿子起名为邓永昌;然而家业兴旺谈何容易,离不开时势和国运的大环境,故知情达理的邓焕庄又将其子改名为邓世昌。

邓焕庄为子起名希冀事业兴旺,家道昌隆,期盼时世好转,政治昌明,毕竟仅仅是主观愿望。客观的情况是:这个孩子对家庭来说是“生不逢时”、命运不济,但对苦难深重的国家和民族来说却是生得其时、才为世出。他的一生虽短暂,却像彗星行空,凤凰赴火,发出了绚丽夺目的奇光异彩。

邓世昌少年时期,帝国主义接连不断地入侵,他目睹外国侵略军在广州街头横行霸道,欺压中国人。鸦片的侵袭,使茶叶生意大为萧条,邓氏家境每况愈下。

第二节 少年萌发报国宏志

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列强用舰炮轰开中国大门,先是“五口通商”,继而扩大到沿海各重要港口。南面的广州和中部的上海是他们进行经济、军事侵略的桥头堡,因此,这两地的中国商民受害最深。

邓世昌的祖父景能公,早年经营茶叶。开始阶段,生意兴隆,家业发达。自从英人输入鸦片之后,中、英贸易逐渐发生变化,英国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茶叶虽仍是清国对欧洲的大宗贸易物,但渐趋衰颓。特别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战火,更是日益萧条。老掌柜景能公心事重重,不时摇头叹息,为生计犯愁。少掌柜邓焕庄,更是思虑无策,夜夜忧叹。他听说上海商贾云集,出口额大,决意往沪上一走,投奔朋友,再起商号,拓展茶业。于是将此心事向老父诉说。景能公斟酌良久,终于允可。邓焕庄自幼随父经商,深谙茶道,颇为得法,去了几趟上海后,便在那里租屋开了一个小茶行,稳步扩大经营资本与规模。其时上海虽然亦与广州一样,遭受外夷侵扰,列强瓜分,但与粤地比较起来,时势稍为平和些。更因其四通八达,物源丰盛,且城市不断扩大,人口速增,所以商机较多,经营茶叶优于广州。

邓世昌从小资质聪颖,勤奋好学。一天,他路过街头摊市,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山民,正在吆喊出卖树苗:“好树种,苹婆树,紫荆树,栽种庭院最合适……”邓世昌自幼好读古诗,酷爱书法,虽小小年纪,已打下深厚的古文底子。当他听到“苹婆树”三个字时,顿时想起战国著名文学家宋玉的《风赋》中的句子:“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唐李峤《风》诗:“落日生苹末,摇扬遍远林。”更有曹寅“争似苹婆双院里,挥毫日日醉春风”的诗句。他情不自禁地说:

“家院里种上一棵苹婆树,一棵紫荆树,绿阴婆娑,清风拂面,然后临窗挥毫,岂不令人陶醉?”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从口袋里掏出钱来将其买下,兴冲冲地背回家中,在院子里挖了两个深坑,将其种上。就在他培土浇水即将完毕之时,家仆出来呼唤道:“少爷,老爷有事找你,我在书房客厅寻了个遍,想不到你在这里!”

邓世昌立即洗手,掸掉身上尘土,正冠、整衣,到厅堂里去聆听父亲教诲。

世昌向父亲鞠躬、问安之后,焕庄说道:“世昌,你已完成小学学业,不能长久囿于家乡一隅之地,应多见世面,长见识,我想把你带到上海去就读。”

世昌听后,喜上眉梢,恭敬地说:“父亲所言极是,孩儿早怀远行之志,今日能如愿以偿,定不辜负父亲期望。”

焕庄高兴地说:“好啊,明日你随同为父去沪,抓紧准备书籍、行李去吧!”

世昌欣喜异常,雀跃而去。

焕庄觉得,无论将来让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还是从事别的事业,都必须学习洋文,进而学习外国先进科学知识。这在把英语当作“蛮夷之语”的当时来说,是惊世骇俗的。当他携世昌到了上海之后,先让他进了一个教会学校,师从欧人学习英语。世昌接受新知识能力很强,学业上进步极快,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与洋师对话,并能看阅英美原版书籍。洋师对他赞赏有加,十分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学生。

世昌身材不高,性格沉毅,状貌雄健,无论读书、做事,都是专心致志,心不旁骛。来到上海已近半年,他一直埋头读书,几乎“足不出户”,与外面喧嚣热闹的花花世界仿佛隔绝。第一学期学业完成后,有短暂的假期,加之“外师”要回国探亲,所以有了一点空闲时间。于是他利用这一机会,游历上海。他常到外滩,看到沿江一幢幢鳞次栉比的西式楼房,全是英、俄、美、法等国的领事馆、教堂和各色各样的洋行;黄浦江边,看到挂着各种旗帜的外国军舰在中国海口、内江任意进出,横冲直撞,畅行无阻,不禁萌发出以保卫国家为己任的念头,慨然兴叹道:

“中外通商日盛,外舰来华日多,中国的弱点都被外人探知,假使中国不用西法建立海军,一旦强邻肇衅,何以御之?”(《海军实纪·邓壮节公事略》)

从此,他蓄志投身海军,这就决定了他后来所走的生活道路。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强邻肇衅,何以御之”的慨叹,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一位十二三岁少年发出的,特别是以敏锐的眼光忧虑“强邻肇衅”,实属可贵。当时处于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朝廷惧怕的是欧美列强,没把还未勃兴的东邻日本放在眼中,昏昏然高枕无忧。直到十来年后,日本公然并吞琉球,出兵侵占台湾,才看到“强邻肇衅”的危险,引起朝廷哗然。

外国侵略者在租界内横行霸道,为所欲为,中国人被殴打、欺凌和任意监禁,几乎天天都有,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据邓世昌长孙邓小鹏回忆,他曾听父亲说过祖父邓世昌小时客居上海滩的一段亲身经历:

“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一个‘三道头’(外籍巡捕)毒打拉车工人,他看不过去,出面劝阻:‘不要这样,你晓不晓得这到底在中国!’那个‘三道头’却回答说:‘你晓不晓得这是在租界!’反而弄得他无言可答。”这次目睹,对邓世昌刺激很大,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沉重压迫,进一步激发他树立强我中华的宏伟志向。

第三节 投笔从戎献身海军

邓世昌少年时代,正是国家和民族危机空前加剧,那些“放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加强海防建设的时期。关心经世之学的邓世昌悉心研读了魏源的《海国图志》,开启并给予他一个广阔的心灵世界。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明确地阐述了作书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全书字里行间充满着魏源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魏源尖锐指出,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完全是清统治者昏聩造成的恶果。面对顽固派用反对“奇技淫巧”的滥调来反对“师夷长技”,他愤怒地痛斥道:圣人造舟制楫,以济不通;制弦剡矢,以威天下,难道也是“形器之末”?凡有用之物,“夺奇技而非淫巧”。如今西洋器械借风力、水力、火力,奇造化,通神明,无非竭尽耳目心思之力,以利国家和全民所用。

魏源认为其正确态度应该是“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才能“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此即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

“夷之长技”是什么?魏源指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主张在中国设立兵工厂、造船厂,并学习西方练兵之法,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而且魏源还认为,学习夷之长技,不局限于武器装备,西方的“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舟、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都在学习和制造之列。《海国图志》中,也反映出了魏源明显的发展民间资本主义的思想倾向,提出:“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机械”者应予鼓励,此论邓世昌也很欣赏。

魏源还指出:“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养兵练兵之法亦值得我们学习。西洋之兵“刀械则昼夜不离,训练则风雨无阻”。如果“无其节制,即仅有其船械,犹无有也;无其养赡,而欲效其选练,亦不能也”。因此他认定西方的饷兵之厚,练兵之严,驭兵之纪律,为绿营水师对症之药。认为治绿营水师,必须“精训练而严节制之”。而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先筹养兵”。这些思想,后来成为邓世昌带兵训练的准则之一。

邓世昌读书,不是囫囵吞枣的全盘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领会其精神,吸取其精华,摈弃其片面性或偏见。他对于魏源提出的“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的主张,认为这只是敌强我弱、实力悬殊状况下御敌的权宜之计,不可作为长期的海防之策。他对书中指出的“江夷东驶之舶,遇岸争岸,遇洲据洲,立城埠,设兵防,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这段话写了眉批:

欧罗巴诸国,越七万里而遍于中土,非偶然也。盖四海之内,其帆樯无所不到,凡有土有人之处,无不睥睨相度,此乃真正海上强国也。若我绿营水师能横渡大洋抵泰晤士河口,何用守珠江、长江内河以御敌?

这是邓世昌后来极力主张的“邀击强敌于外海”战略思想的萌芽。

邓世昌还喜欢古往今来的军旅诗,那些金戈铁马、气势磅礴的诗篇常常成为他练习书法的内容。一天在学西语后的课余,他用楷体写下了李贺《南园》诗的第五首: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接着,以草体挥写了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在写到最后两句作结时,他心情激荡,托诗言志,使书法刚劲有力,神采飞扬。正在此时,他的父亲焕庄默默地进来观看,他竟未觉察。

“写得好,有了长进!”父亲连连点头,表示称赞。

邓世昌不好意思地搁笔,向父亲请安。

邓焕庄通过世昌书写的两幅字,仿佛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便问道:

“莫非孩儿要弃科举仕途,怀投笔从戎之志?”

邓世昌见父亲既然已经点破自己久存胸臆的夙愿,便大胆进言道:

“科举仕途实为摧残人才的千年枷锁、无形杀手,多少人皓首穷经,结果乃是秀才到顶。龚公、魏子、左氏都是旷世奇才,却累试不第,前车可鉴,儿不能重蹈其覆辙而虚掷平生。”

邓焕庄本是个开明通达之人,加之长期生活在与洋人通商的广州上海,思想观念转变较大,觉得觅生之路不如经商,原来就不打算让世昌去读书做官,只是没想到他要去从军。自己经营生意多年,本来希望有个接班人和帮手,但看到市面萧条,从商艰难,也就改变了初衷,便说道:“人生贵适志,不必苟于名利,为父遂儿所愿。”

邓世昌喜出望外,向父亲出示近几年来他用心收录的朝廷重臣的言论,即他们赞成在中国创建坚船利炮体系,邓焕庄细读了之后,频频点头赞许,叹为远见。此后,邓世昌遂坚定了干海军保卫祖国海疆的志向。

第四节 毅然报考船政学堂

1866年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时上奏称:要想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要想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中国屡遭列强侵略的根本原因在于海防的极端薄弱,“若纵横海上,彼有轮船,我尚无之,形无与格,势无与禁,将若之何?”所以“此时东南要务,以造轮船为先著”。

当时,中国自己设厂造船,困难重重,从选择厂址到解决机器、技术、经费、驾驶、养船等,无一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左宗棠在奏折中都一一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清朝政府谨慎地同意了左宗棠的意见,并允准将闽海关四成结款四十万两白银作为创办福州船政局的经费。

造船与学造船、学驾驶并重,是福州船政局的一个重要特点。左宗棠把“学”视为船政局成败的重要标志。在左宗棠与洋人日意格商定的创办船政局保约中,规定了创办学堂与教授制造、驾驶知识的内容。

接替左宗棠办船政的沈葆桢为船政学堂取了个文绉绉的名字,叫作“求是堂艺局”,办得有声有色。不管起什么名字,此对建设近代海军说来,“是为中国防海设军之始,亦即海军铸才设校之基”。

学堂开始招生时,设想的生源主要为本地资质聪颖、粗通文字的寒门子弟。他们难免为贪图食宿免费和每月四两的饷银而来。所以事前明确规定:既来之后,则不许利用艺局的免费教育,私自准备参加科举。因为在科举盛行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破天荒建立的军事技术学校对士子的吸引力不大。由于生源不足,后来把招生一直扩展到广东、香港一带。报名者必须将三代名讳、职业、保举人功名经历填写保结,并要取其父兄及本人的甘结。第一次招生考试的试题是“大孝终身慕父母论”。

首次招生共录取严宗光、罗丰禄、林泰曾、刘步蟾、方伯谦、林永升、黄建勋、蒋超英、叶祖珪、邱宝仁、何心川等几十个人,年龄都在12岁至15岁。由于人数不足,决定再从广东和香港招生,并把年龄要求放宽。

邓世昌得知此消息后,立即禀告父亲,要求报考。开明的父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邓世昌回到广州,参加考试,成绩优秀,顺利录取。此次考取的除邓世昌外,还有张成、吕翰、叶富、林国祥等人,皆已学过英文,基础较好。1867年1月6日,学堂正式开学。此时校舍未成,便假城南定光寺(白塔寺)的空房做教室。

艺局对于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其基本精神是促使他们进取。为此,制定了《求是堂艺局章程》,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这是中国近代军事学堂的第一个章程:

一、各子弟到局学习后,每逢端午、中秋,给假三日;度岁时于封印日回家,开印日到局。凡遇外国礼拜日,亦不给假。每日晨起后、夜眠前,听教习洋员训课,不准在外惰游,致荒学业。不准侮慢教师,欺凌同学。

二、各子弟到局后,饭食及患病医药之费,均由局中给发。

三、各子弟饭食既由艺局供给,仍每名月给银四两,俾赡其家,以昭体恤。

四、开艺局之日起,每三个月考试一次,由教习洋员分别等第。其学有进境考列一等者,赏洋银十元;二等者无赏无罚;三等者记惰一次。两次连考三等者戒责;三次连考三等者斥出。其三次连考一等者,于照章奖赏外,另赏衣料,以示鼓励。

五、子弟入局肄习,总以五年为限。于入局时,取具其父兄及本人甘结,限内不得告请长假,不得改习别业,以取专精。

六、艺局内宜拣派明干正绅,常川住局稽察师徒勤惰,亦便剽学艺事以扩见闻。其委绅等,应由总理船政大臣遴选给委。

七、各子弟学成后,准以水师员弁擢用。

八、各子弟之学成监工者、学成船主者,即令做监工、做船主,每月薪水照外国监工、船主辛工银数发给,仍特加优擢,以奖异能。

求是堂艺局不久后便迁往马尾,这时艺局已分为两部分,但还未有确切名称,通称“法语学校”和“英语学校”。前学堂、后学堂正式名称的出现,第一次见于1873年12月7日《船工将竣谨筹善后事宜折》,称:“前学堂习法国语言文字者也……后学堂习英国语言文字者也。”从此即为中文资料所沿用。前者包括造船、设计专业和学徒班,后者包括驾驶、轮机专业。

福州船政前、后学堂的开办,是中国近代史上标志文明进步的重大事件。它是第一次“官办”新学,聘请的是蓝眼珠、黄头发、高鼻梁的洋人执教;念的是叽里呱啦的“蛮夷之语”;研制的是向来被封建士大夫嗤之以鼻的“奇技淫巧”和“至愚之器”……中国最早发明的指南针,不再是用来看风水的工具,而是被洋人精制成可以用来在汪洋大海上准确导航的罗经了;火药更不仅仅是用来制爆竹,而是装入了威力巨大的炮弹中。

被洋人痛打之后的中国开始清醒,一代莘莘学子从头学习,谦恭地向洋老师求教,邓世昌便是其中一位出类拔萃者。

课堂教育,仅是海军教育的第一步。要成为合格的海军军官,还需要经过练习舰的实习。如同沈葆桢所说:“出自学堂者,则未敢信其能否成材,必亲试之风涛,乃足以觇其胆智。否即实心讲究,譬之谈兵纸上,临阵不免张皇。”1869年,沈葆桢派员到香港、南洋一带购置轮船,没有找到合适的。次年夏天,船政局“福星”轮下水,沈葆桢打算将其改成练习舰,可是“福星”轮太小,难以容纳多人。直到年底,才在福州购得德国三桅夹板船“马得罗”号,易名“建威”号,按照军舰式样改造。“建威”号长38米,宽8.2米,排水量475吨,虽然使用多年,但船的木料很好,做工也很讲究。二层舱内,能住百余人。这是船政学堂拥有的第一艘练习舰。

第五节 出类拔萃上舰任职

福州船政局的首批毕业生,经过了两至三年的海上实习,确定了分配的去向。1873年12月,沈葆桢在五年限满之际,除奏请继续造轮船外,还根据“日起而有功”,“循序而渐进”的精神,提出派学生分赴英、法学习,“窥其精微之奥,宜置之庄岳之间”。建议从前、后学堂中,挑选天资颖异而学有根底的学生,出洋学习驾驶和造船,以便推陈出新,练兵制胜。这样,三五年后,“有外国学成而归者,则以学堂后进之可造者补之,斯人才源源而来,朝廷不乏其用”。这是一个选拔提高人才的重要途径。

还有一个当务之急就是,此时船政局已经有了几艘舰船,这些舰船有的是向德、英购买的(如“建威”舰),有的是船政局自造的(如“福星”轮)。海军始建,就这么一点家当,必须挑选成绩优异、身体健壮、实习时表现出众的佼佼者上舰任职,要挑选已有能力驾舰蹈海的“致用”之才。第三类是学习成绩好而身体差的学生,不能人厂上船,就到学堂担任教师。这样的分配方针原则,真可谓“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了。

邓世昌在船政学堂攻读五年,自始至终奋发学习,自强不息,各门功课考核皆列优等。“凡风涛、沙线、天文、地理、测量、电算、行阵诸法,暨中外交涉例文,靡不研究精通。”正因为如此,沈葆桢很看重他,称赞他是船政学堂中“最伶俐的青年”。尤其是在随“建威”舰到南洋的实习中,邓世昌表现出实际驾驶、管理舰船的很高的素质和技能,深得外教的好评。加之邓世昌年龄在同学中偏大,比较稳重和老练,沈葆桢就于1871年底派他去管“建威”号兵轮。邓世昌上舰以后,“执事惟谨”,以身作则,爱护士兵,深受人们爱戴,在部属中享有很高威信。1874年,沈葆桢对他奖以五品军功,并派充任“琛航”舰大副、“海东云”管带(清末新军制,统辖一营的长官。海军舰长亦用此称)。时年,邓世昌25岁。他是船政局的毕业生中最先冒尖、最早在舰船上任职者之一。与他同时或稍后任职的第一届毕业生还有:张成先后任“海东云”“靖远”管驾,吕翰任“长胜”“振威”管驾,叶富任“海东云”管驾,林国祥任“琛航”管驾,林泰曾任“建威”大副,黄建勋任“扬武”正教习,方伯谦任“伏波”正教习、“扬武”管驾。

沈葆桢离任之后,由丁日昌总管船政局。福州船政局派学生出国学习一事,最后由李鸿章与丁日昌、吴赞诚等人函商筹议,于1877年1月提出选派船政局学生出洋肄业章程和上奏清廷。根据这个奏折和章程,李凤苞于1877年2月到福州船政局,挑选去法、英学习制造和驾驶的学生。3月31日,李凤苞带领船政局首届出国学生,乘船政局“济安”轮去香港,4月5日改乘外国公司轮船西行,分赴英、法学习。

这批出国人员中,除华、洋监督外,有随员马建忠,文案陈季同,翻译罗丰禄;学生除已在法国的魏瀚等2人外,还有学制造的郑清廉等12人,艺徒裘安国等4人,学驾驶专业的刘步蟾等12人,共30人。马建忠、陈季同和罗丰禄三人,既是工作人员,也是学生,加上他们是33人。随后,李凤苞和日意格认为:“艺徒人数尚少,不敷分拨”。船政大臣吴赞诚根据李凤苞等人“添加艺徒,俾便分习”的意见,将同年十月随洋员斯恭塞格去法国的5名艺徒,留在法国学习。这样,福州船政局首次派往英、法的留学生共有38名。这批出国学生的选拔采取保质勿滥的方针。《船政学生出洋肄业章程》说:“选派生徒,应由监督溯查考绩,详加验看”,严禁选派不应出国学生滥竽充数。对此,《章程》特别规定:“如有不应出洋,滥收带往,不能在官学官厂造就以致剔回者,其回费由监督自给。”

这批被选拔的学生,大都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经验,质量是比较好的。据不完全记载,学制造的14人中,都是前学堂的首届学生;学驾驶的12人中,除萨镇冰、林颖启是后学堂二届学生外,其余10人都是首届学生。此外,文案陈季同是前学堂的首届学生,翻译罗丰禄是后学堂首届学生。这些学生,有的如魏瀚、刘步蟾、林泰曾等人,早被沈葆桢以“其工学习有年,其才均堪造就”,于1875年派随日意格西行出国考察;有的如吴德章、罗臻录等人,自己还独立设计制造过“艺新”轮。因而,吴赞诚称赞说:“本中华杰出之才,收庄岳数年之益,习英学者可期为良将,习法学者可望为良工。”

根据邓世昌的全面素质和表现,完全可以选入出洋留学之列,只是因为带船人才紧缺,才让他在国内风涛海浪中锤炼。事在人为,邓世昌虽然未正式出国学习,但他作为海军良将,素养仍然是出类拔萃的,所以李鸿章等人几次派他出国去接收新舰。邓世昌在出国接舰过程中,抓紧机会,虚心好学,弥补了未在国外深造的缺憾。

同类推荐
  • 张作霖大传:一个乱世枭雄的崛起与殒落

    张作霖大传:一个乱世枭雄的崛起与殒落

    本书是以张作霖传主的历史人物传记,通过讲述张作霖如何从受招安的土匪,进而一步步成为“关外王”、“满蒙之王”乃至在北京“登基”担任大元帅的过程,展现了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一个乱世枭雄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本书力求从一个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角度进行观察,既如实地描写张传霖为了“取天下”,不惜穷兵黩武,争霸中原,导致误国误民误己的一面,同时也没有忽略他顶着压力,巧妙地与日本人进行周旋,从而千方百计维护国家主权的一面。
  • 名人传记丛书:瓦格纳

    名人传记丛书:瓦格纳

    名人传记丛书——瓦格纳——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歌剧大师:“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

    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

    一本书带你读透西汉开国皇帝的御人成王之道,为你揭开老好人刘邦“白脸”真容下的创业真经。一将功成万骨枯。刘邦为了稳定大汉政权,终于露出了“白脸”的真容,手中的屠刀转向了曾为自己打下江山的功臣良将……作者以史籍为蓝本,以人性为内核,用娴熟流畅的笔法将大汉君王事讲得千回百转,有滋有味,刘邦的传奇尽在书中。他究竟是流氓,是无赖,是英雄,还是枭雄?千秋功过,任君评说。
  •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2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2

    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年时期的苏东坡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及其情感生活。在政治层面,苏东坡仕途坎坷,多次被贬,甚至卷入“乌台诗案”的困局,但他不改一心为民的政治理想,体恤百姓,刚直不阿。在文学层面,他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继欧阳修成为第二个“文坛宗主”,写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诗词,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在情感层面,该书主要讲到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她质朴贤淑,在苏东坡遭受排挤时,默默地照顾他,直至离开人世。
  • 杰出的书画大家赵孟頫

    杰出的书画大家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着称于世。《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杰出的书画大家赵孟頫》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杰出的书画大家赵孟頫传奇的一生。
热门推荐
  • 仙秦修真

    仙秦修真

    苏城从山里出来的时候,从未想过怀里的那几个物件会在修行界引起那样大的风波,连圣人的棺材盖都压不住。
  • 武者的箱庭之旅

    武者的箱庭之旅

    死亡之后,裴煜来到了诸天万界的源头,由五大神系神祇创造的世界。身为武者,游走于诸天万界,战天斗地。龙蛇中起舞,拳皇中战斗,夺薪王初火,人仙武道,荒古圣体。武者封神,当为武神!
  • 仙蛊殊途

    仙蛊殊途

    元夕曾以为,世上不会有比重生到一具骷髅身上更凄惨的事了……直到后来,她终于获得人身,然后发现比起她玲珑有致的新身体……她男人似乎更青睐啥也干不了的骷髅?!
  • 书解篇

    书解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更上层楼

    更上层楼

    说起来,和刘越认识是因为游泳。后来不喜欢刘越说到她们认识的过程,“说来好笑”,刘越总是这样开头。有什么好笑的?还不是怪穿了连体四角的大红泳衣。而自己,当时其实并不知道连体四角的游泳衣值得一笑。七岁,刘越九岁,两岁的差距让她们错过幼儿园同窗的机会,没能在跷跷板的两头明争暗斗过,也没赶上分享一块橡皮糖——在这片居民区,女孩们如果在幼儿园分吃过一块橡皮糖,就意味着一辈子的忠诚了。
  • 我在回忆里等你

    我在回忆里等你

    他有穷困的童年,没有为爱痴狂的勇气,她有最灿烂的笑容,没有对残酷现实的感同身受。所以他和她,有最伤感的幸福,只期待在回忆的尽头相遇。从他成为她家养子的那一天起,他只会亦步亦趋,不会有哪怕一步的逾矩,却为了她,瞒天过海,偷尝爱神无意间洒落的丝丝甘甜,就算饮鸩止渴,也甘之若饴。而在那最最甜蜜的往昔啊,他却没有说过一句“我爱你”……他和她在一起,有一种孤零零的温暖,好像在失落的世界里相依为命,只有彼此,不可替代。而她却在最爱的时候离开,一去七年。时光不可倒流,所以最动人的誓言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 寒从脚底起,病自心中生

    寒从脚底起,病自心中生

    从《黄帝内经》一脉相承的中医文化告诉我们:人体生病全由内外邪的双面夹击所致。本书从饮食、经络、运动、情志甚至是日常的起处坐卧等习惯教你不生病的智慧。
  • 狂妻傲世:夫君,快走开

    狂妻傲世:夫君,快走开

    说她有毛病,对,毛病可大了,披着羊皮的狼你也敢上去咬一嘴毛。新婚之夜留下休书一分飘然而去,被抓之后。“错了没?”“错了,跑的太近了。”“夫人乖,我们先把没完成的洞房给补上,”天下之大,哪有妻子休丈夫这一说。
  • 废柴小姐哪里逃

    废柴小姐哪里逃

    她本是叶家三小姐,由于任性,被人骗至乱葬岗间,一朝身死。风云涌动,再睁眼,一双琉璃眸波澜不惊,红唇扬,流目盼,谁比谁更任性?听说,她是废柴?确实,十岁还未开启修练之路,确实有些废柴。听说,她很任性?确实,和她相比,这世上还真没有比她更任性的!听说,她很张狂?确实,一身红衣如血,对着世人只敢仰望的存在扬言要收为弟子!他,大陆上有名的强者,帝都邪王殿下,一张妖孽般的容颜恍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冰冷如蝉翼一般的面具遮住属于他的绝代风华。乱葬岗间,她与他初次相遇,一个邪魅冷漠,一个云淡风轻,谁比谁更薄情?她对他的第一印象:好一个药引子!他对她的第一印象:好奇怪的女人!
  • 重生之毒心王妃

    重生之毒心王妃

    她——李斓清是一个长相极度平凡的女子,却以她那绝世的才华、聪慧的头脑冲破大家的认可而出名,又以她坚强的个性,冲破时代束缚而与她所爱的破落户商恒结合,湮没在太和皇朝里的芸芸众生之中。她——李岚卿是太和皇朝里出了名的绝代美女,她的绝代倾城按道理应该是太和皇朝里众位男人所追求与爱慕的,可是她的痴傻、无能、懦弱也与她的美貌同时并称与太和皇朝,是每个太和皇朝男人所避之不及的。两个太和皇朝里的女子都是太和皇朝享誉一时、各具特色的女子,当李斓清重生在李岚卿的身上并与之重合在一起合二为一的时候,倾城之貌与智慧结合以后,那又会发生什么?片段一:“夫君,你真的与秀儿在一起了吗?你忘记了我为你所做的一切了吗?你忘记了我们的儿女了吗?忘记了我们幸福的日子吗?”“我一直都没有喜欢过你,我一直喜欢的都是秀儿,你只是秀儿的替身,秀儿才是与我共度一生,携手一世的伴侣。”“既然你喜欢秀儿,你可以娶她回来啊,只要你说,我一定会同意的啊。”“可是秀儿她不要做姨娘,她要做我的夫人,我也不想秀儿伤心,我也希望秀儿以大学士夫人的身份站在我的身边,陪我度过每个日日夜夜。”“那你可以休了我,然后再娶秀儿。”“我不能冒这个险,我不能被世人说闲话,你知道我才被皇上封为大学士,而且你是那么疼爱秀儿的,为了我们幸福,求你成全我们吧。”片段二:“这是谁帮你们做的?”李岚卿含着泪水拿过了桌子上面摆着的小布娃娃询问着身后的两个小孩。“不许动,她是我们的母亲送给我们的。”商皑伸手夺过了李岚卿手中布娃娃,怒目瞪着李岚卿,眼里充满了警惕。“你叫商皑,你叫商蓓?”李岚卿拉起了商皑与商蓓的小手,心疼的看着她们的破衣烂衫。“我叫李皑,我妹妹叫李蓓。”商皑抽出了自己的小手,夺过了妹妹的小手,拉着妹妹退后了几步,冷冷的看着李岚卿。“你是娘亲吗?”商蓓从商皑手中抽出了小手,不怕生的往前走了几步,盯着李岚卿。“你怎么这么认为?”李岚卿大惊的看着商蓓。“因为你有娘亲的味道。”商蓓歪着脑袋天真的看着李岚卿,眼里露出了孺慕之情。片段三:“王爷你不能进去。”一个仆人拦住了正要进房间的某王爷。“为什么,这里是我的房间,你敢拦我?”某王爷冷厉的看着面前的仆人。“不是小的拦王爷,是.是蓓小姐今晚要与王妃睡。”仆人害怕的偷看了一眼某王爷,犹豫的回答着。“嗯,好吧。”某王爷认命的转身往回走,才踏出一步,又停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