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22200000001

第1章 所有的抵触都有原因可究

——孩子不听是因为妈妈做错了最重要的几步

错误1:不同年龄,同一对策

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说过:“走入孩子的心灵世界中,你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但现实生活中,别说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想法,就是走到孩子的身边,孩子都会十分地抵触。无数家长为此忧心忡忡,家里不时充满吵嚷和斥责声,“火药味”愈发浓烈……

静下心来,很多家长都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疑惑:孩子和同学、朋友甚至网友都能侃侃而谈,唯独对父母惜字如金。一旦问得多一些,孩子就会表现出不耐烦。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慨: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明明孩子近在眼前,却仿佛远在天边。这些家长急于想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但无奈孩子压根就不开口。

那么,现在的孩子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呢?他们一些行为的动机和根源到底是什么?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孩子的行为?如何才能打开那扇封闭在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大门?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跟踪研究上千名孩子40多年,绘制出1—18岁儿童行为变化与发展量表,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许能告诉你答案。

1—2岁的孩子:“不”字打头,任性固执,占有欲强

这个时期的孩子好奇心非常强,凡事都想去试一试,常常“不”字当头、乱发脾气、一意孤行。由于年龄还小,不懂得表达,因此出现这些“逆反”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个时候,陪伴是最重要的,要接纳孩子,把孩子的很多“坏行为”理解成孩子探索、学习的求知行为。

比如,你教孩子搭积木,他完全不理你,不听也不看,自己闷头一遍遍地把积木垒高,推倒,重垒,再推倒。这时,你应该把他的行为理解为,他现在对“造汽车”“建房子”等积木的常规玩法不感兴趣,而对积木倒塌时的现象充满了好奇,他在琢磨推与倒之间的关系。

对待这么小的孩子,管教技巧以绕道和引导为主,设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安全第一,但是不要告诉孩子“这不许玩”“那不许碰”……应该把该锁的东西锁好,该收的东西收起来,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的自由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对于一些孩子很喜欢的东西,即便他们不经常玩或者平时压根不会看一眼,如果有其他小朋友来到家里想取来玩耍,孩子也会表现出拒绝,很生气地说:“这是我的!这是我的!”

另外,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父母正在考虑要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孩子马上就会表现出不同意的意思——我不要弟弟妹妹,他们会抢走我的爸爸妈妈。孩子吃饭时,把最喜欢的食物往自己碗里夹,孩子把最喜欢吃的糖果很小心地藏起来,这些都是占有欲的表现。

孩子的占有欲与生俱来,是一种正常心理,父母不必过于着急,也不必强制孩子必须与他人分享,而是应该更多地与孩子沟通,找一些合适的机会引导孩子,让他懂得分享的快乐。

比如,当小朋友把玩具给他玩了,你就问他:“你拿到玩具开心吗?”当孩子回答开心,你就可以对他进一步地引导:“当你把玩具或食物分享给别人,他们也会很开心的。”这样不厌其烦地讲给孩子听,孩子在做了一次之后,慢慢就会体会到分享的快乐,懂得分享。

另外,父母在和孩子进行沟通时,还应采取接纳孩子情绪的方式。比如,对于不喜欢小弟弟、小妹妹的孩子来说,可以这样跟他交流:“在我看来,你对弟弟妹妹有两种感受。有的时候,你喜欢自己的弟弟妹妹,因为他/她的确挺可爱的。有的时候,你不喜欢他/她,你希望他/她走开。”如此一来,孩子就会逐渐地喜欢上自己的弟弟或妹妹。

3—5岁的孩子:友善平静,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

孩子从3岁开始,强硬态度逐渐减少,懂得分享,依赖感增强。他开始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以及能力的提升,情绪快乐而稳定。许多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都有他想象中的朋友,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

4岁,是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飞速变化的一年,他们经常开口闭口都是“屎尿屁”之类的话。喜新厌旧,充满了变幻莫测的想象力,开始学会讨价还价。对这个时期的孩子而言,一天中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在睡前能听父母讲一些小故事。

5岁的孩子开朗而愉悦,懂事了,讲理了,这一年是亲子关系最亲昵融洽的一年!孩子的意志力逐渐增强,开始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与此同时,5岁的孩子自然而然变得懂规矩、有节制了,他喜欢遵守既定的规则、限制,让每一位当妈妈的都感到格外贴心,所以这个年龄段也非常适合父母对孩子立规矩,孩子也能很好地遵守。更有趣的是,恋母情结也会在这个时候出现。

6—9岁的孩子:沉静而敏感,情绪不稳定,独立且执着

6岁的孩子,是一个小小的矛盾体,能同时在“很乖”和“很叛逆”两个极端游走。处于很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自尊心强,争强好胜,无法面对失败。“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的观念还没有形成,因此顺手拿走自己喜欢的东西是惯常现象。

7岁是孩子建立自信心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孩子非常敏感,开始在意别人的评价,以及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价值。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父母要随时关注孩子心态的变化,多鼓励、肯定孩子。

8岁的孩子外向而活跃,渴望别人的认可和夸奖,对别人的批评非常敏感,很容易受伤。从情感上来说,是最需要妈妈的阶段,他非常需要妈妈分享他的思考、幻想、对话和游戏。所以,建议妈妈尽量多抽出点时间来陪伴孩子。

9岁的孩子开始慢慢摆脱对妈妈的依恋,更加独立,做事也更认真、更有规划。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排斥异性,因为身体开始出现一些青春期早期的生理变化,比如女孩儿乳房开始发育,男孩儿开始长出阴毛,孩子在潜意识里不愿意让他人发现自己身体的变化,所以,更重视哥们情谊或者闺密之情,而对于异性小朋友则表现出强烈的鄙夷。

10—12岁的孩子:懂事了,可以自得其乐

10岁的孩子善良、平和,爱父母、爱长辈,但是依然排斥异性。他们开始有自己的小小生活圈,有自己的朋友,不再像小时候一样黏着家长。

11岁的孩子逐渐摆脱儿童的影子,进入成人的世界,独立意识增强,出现叛逆的苗头,喜欢和父母对着干。但是在外面,他们是彬彬有礼、开朗乐观的孩子。

12岁的孩子自信独立、阳光沉稳、善解人意,这是一个让人省心的年龄。异性之间不再排斥,同时兴趣广泛,偏爱集体活动。

13—15岁的孩子:情窦初开,有了自己的秘密,喜欢玩游戏;叛逆与成长共存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第二性征发育的阶段,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身体都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他们对自己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喜欢独处,也喜欢交朋友,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他们不会什么事情都跟父母说,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也有了自己喜欢的异性。再加上学业的压力,很多孩子容易产生叛逆心理,顶撞父母和老师。

这时候,家长首先要做到帮助孩子正视身体的发育,接受身体出现的新变化。其次,家长要跟老师多交流。这个阶段的孩子性格正在逐渐成型,有自己的秘密,要想做到不让孩子烦还能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跟老师多沟通,通过这个途径也可以多方面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再次,孩子喜欢玩游戏,家长不应该全部禁止,而是要给孩子机会,让他学会自己控制玩游戏的时间。如果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不是太强,则应该帮助孩子设置游戏的时间。最后,家长不要给孩子施加过重的学习压力,跟孩子认真对待每一次成绩的升降,一起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多和孩子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16—18岁的孩子:考试焦虑症很常见,容易患得患失

这个阶段的孩子性格基本成型,有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知道自己的目标,并且懂得为了目标而奋斗。此时孩子的生活主要是以学习为主,因此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多是跟学习相关。

由于学业压力过大,很多孩子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症,对成绩排名过度关注,在生活中也患得患失。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考试心态,确立合适的目标院校,尊重他的选择,不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学习与生活。

爱孩子,就先去了解孩子。家长和孩子完全是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想法,家长不能想当然地去应对。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改变教育方法和策略,孩子才不会抵触。

错误2:规矩不够具体、明确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幼儿园的王老师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好习惯,从开学第一天就告诉小朋友们要懂礼貌,见到老师、同学要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见面要说“您好”,踩了别人的脚要说“对不起”,用过别人的东西要说“谢谢”,分别的时候要说“再见”等。为了激励学生们养成好习惯,王老师还使用了定期奖励的办法,谁使用了文明用语就给谁贴一朵小红花,10朵小红花就可以到老师那里换一件小礼物。

有一天,王老师正在上厕所,一个女同学看见老师,马上对老师说“老师好”,把老师弄了个大红脸。不仅如此,女同学回教室以后,对同学们说她刚刚在厕所里看见王老师了,还跟老师问了好。一些女同学认为这是个获得小红花的机会,纷纷跑到厕所去给王老师问好。一时间,王老师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这位老师要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好习惯的心情是迫切的,但是在对学生做要求和指导的时候,讲解不够具体。她没有讲清楚在不同情形下该怎样使用这些礼貌语言,只告诉学生讲了礼貌语言会获得小红花,小红花可以换小礼物,结果搞出了如此难堪的场面。

父母有时觉得孩子和自己对着干,其实也有可能是因为父母定的规矩不具体,导致孩子不知道该如何服从。因此,父母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这样,孩子就有了目标,也知道不同的场合、时间该做什么了。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父母更要形象、直观、具体地提出孩子应该做的事情,要让自己的要求看得见、摸得着。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具体要求和具体操作步骤,提出的要求仅仅是条款、是概念,孩子就会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去做。

例如,父母要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就应该告诉孩子每天把自己屋子的地板扫干净,自己叠好被子,整理好自己的书桌,而不要只是抱怨孩子太懒,不知道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要给孩子规定明确的任务,孩子才可以按照父母的规定去做。

再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就要给孩子一些具体的规定:不要躺在床上看书,每天定时做眼保健操,看电视要离开两米远,每次上网、看电视的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等等。提出这些要求之后,父母还要认真监督,发现孩子有放松的时候要及时提醒。这样日积月累,好习惯就会养成了。

有一个小女孩儿刚开始上小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存在贪玩、自觉性差、晚上不能按时睡觉等缺点,时间利用得也不好,她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为此,她妈妈根据她做不好的几件事情,设计了一个周考核表。表上共有5项内容,都是每天要做的事情,执行时间是周一到周五,包括:早晨起床、完成家庭作业、练琴情况、在家情况、晚上上床睡觉情况。

每一项都有具体的规定:早晨按时起床,不能让妈妈提醒超过两次;起床后穿衣服用时不能超过5分钟;晚上按规定的时间上床,上床后不说话,尽快入睡等等。按照每天表现情况打分,每个项目满分为5分,一周满分为125分。一周得100分以上,给一种奖励;112分以上,给两种奖励。奖励内容包括出去玩、讲故事等等。

3周过去后,小女孩儿的坏习惯都得到了明显的纠正。

这位妈妈对孩子的要求很具体,她用考核表的形式来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一所小学,有一个班的班主任为孩子们开展了“纠正坏习惯、做个好儿童”的活动。老师告诉孩子们:

习惯养成的第一步是要有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不要太远、太大。

下面是几位同学结合个人特点制定的个人目标:

赵奇:我要改掉上课随便说话的毛病。

李阳:我的纪律性有点儿差,所以我定的小目标是本月被老师点名不超过5次。

王叶:我排路队时走得慢,所以我的目标定为走好路队。

陈晨:我上课举手发言不积极,所以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节课至少发言一次。

瞧,这些小朋友的小目标多具体呀!这就是让自己尽快养成好习惯的诀窍。在制定目标的同时,他们也找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改掉它们了!

习惯养成的第二步是要有切实可行的“绝妙”方法,从头到尾都要做到具体细致。

让我们看看这些小朋友是如何根据这个规则让好行为成为好习惯的:

李轩:我要养成按时做值日的好习惯。我早晨起床比较晚,有时来不及做值日。我改正的方法是:前一天晚上调好闹钟,第二天比平时提前20分钟起床,做到准时到校。

王楠:我现在还不够文明,我的目标是不再骂人。我改正的方法是:努力控制住自己,不说脏话,就是在生气的时候也要做到有话好好说。

孙雅:我的不足是经常忘带作业,我要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我的方法是:每天写完作业,马上把本子放回书包,晚上再检查一遍。

高琴:我的目标是养成“上课铃响,座位上坐好”的好习惯,现在我有时还做不到。我改正的方法是:课间休息时不去很远的地方,在打铃之前先回到座位附近活动。

孩子们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如此具体,一段时间后,绝大多数同学都变得比以前更爱学习,也更守纪律了。可见,只有制定明确的目标,孩子在控制自己的言行时才会有章可循,好习惯也才能一步步培养起来。

错误3:对待错误行为零容忍、零耐心

北风和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它们决定比试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

北风先来。它鼓起劲,呼呼地吹着,直吹得冷风凛凛、寒冷刺骨。可是越刮,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行人越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接下来是南风。南风徐徐吹动、轻柔温暖,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渐觉有点儿热,于是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最终胜利。

人们把这种通过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达到目的的做法称为“南风效应”。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

“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宽容比惩戒更有效。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就大相径庭。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你想要孩子认同你的意见,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他们遇到的问题,体谅孩子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父母要尊重、关心、激励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在处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时,如果父母一味地要求或者命令孩子,效果反而会不好;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体谅孩子,就能很容易地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下面这几段话是包林运老师写到的关于女儿大雪犯错误时她的处理方法:

我允许大雪使用手机,但是告诉她不要玩手机游戏。有一天晚上,我听到大雪抱怨今天的数学作业太难了,题目不会做。我开门的时候,看到她急急忙忙地关闭手机屏幕,数学作业还没有进展。我心里明白,但什么也没说,因为,如果我在这个时候拆穿孩子,孩子很可能不愿意承认,然后两个人就要扯皮,为了事实到底是什么说上半天,根本没有教育效果可言,只会把两个人的情绪搞坏。

我若无其事地说:“今天的数学作业很难是吗?要不我陪你看看?”然后我陪她看了两道题目,找到了思路。后面的题目她忽然发现不难了,可以自己完成。我离开的时候顺手把她的手机带了出来,自己浏览了一下。

这一天像平常一样结束了,大雪上床睡觉,我去道晚安的时候,对她说:“其实控制自己不玩手机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对我们大人来说也是如此。比如说,我有时候遇到困难的事情,觉得压力太大,反而会无法做事,总是忍不住想玩手机呢。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玩手机比解决难题要容易啊。可是,如果放下手机,认真思考,做出了很难的数学题,不是比玩游戏更有成就感吗?”

这时大雪一边点头一边把被子往脸上拉,我看到她的眼圈微微发红。我微笑着说:“控制自己确实是很难的事,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你控制自己,那就是把手机里的游戏都删掉,比如……”我把她手机里的几个游戏名字说了出来,她点头同意。然后我们紧紧拥抱,互道晚安。

在对待孩子坏习惯的问题上,很多家长缺乏宽容与耐心,一看到孩子有不好的行为,马上开始不加了解地一味责备。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让孩子感到心灰意冷,即使有心悔过,但在父母粗暴的指责下,慢慢地就会变得抵触,甚至变得越来越无所谓,破罐子破摔。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向包林运老师学习,给予孩子爱与理解、宽容与耐心,让他们自己认识自身所犯的错误。

这里也借鉴包林运老师的一些方法,父母不妨学习一下如何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

一、避免对抗

避免陷入双方争执的情景,特别是父母,注意让自己不要陷入被触犯被激怒的情绪里。

二、设身处地

父母也是会犯错误的人,父母可以以这样一种身份理解孩子、教育孩子,而不必将自己当作“正确”的化身,以为只有那样才能教育孩子。其实“正确”的化身特别容易引发对抗。

三、绝非易事

父母要理解,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绝非易事。当年孟母为什么要“子不学,断机杼”?为的就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来不是父母发泄一通情绪就可以轻易办到的事情。在孟母看来,这是值得付出相当的经济代价的。所以,当你发泄了一通情绪,却发现孩子并没有多少改观的时候,就不用奇怪了。父母需要认真思考,自己努力做功课,付出代价,才能指望在这方面有所改善。

同时,“绝非易事”也意味着,父母发现自己做不到的时候不用气馁,因为这本来就是很难的事,我们只管努力,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一次两次成功,都对孩子大有裨益。

错误4:强制孩子服从自己,零尊重

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是要靠自尊来支撑的。尊严可以带给人自信,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就是“自尊法则”。

孩子虽小,却也有自尊。其实平等及相互尊重的关系不仅仅存在于成人之间,也存在于成人与儿童,以及儿童与儿童之间。

很多家长盲目认为孩子必须服从自己,一直在做强制者,但其实父母最应该做的是引导者。家长给孩子立规矩时应该明确告诉孩子这样做的理由,而绝非“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得听我的”式的命令,妈妈要做到语气平和、态度尊重,他才愿意去服从父母,哪怕父母讲的道理当下他并不能完全领会。

父母和孩子都是平等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尊重。而现实中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做出的却是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行为。那么,到底父母的什么行为会让孩子感觉“伤自尊”?

一、偷窥孩子的隐私

孩子不是父母的从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尊重孩子,就不会做出令孩子抵触的言行。而尊重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男孩儿喜欢写日记,妈妈担心儿子胡思乱想,耽误学业,经常偷偷翻看儿子的日记。男孩儿一直怀疑自己的日记本被人动过,却苦于没有证据。

这天,男孩儿去上学了,妈妈又去翻看儿子的日记,这次儿子在日记里写的是妈妈:“妈妈,您头上的白头发又多了起来,您这是为我累的呀!妈妈,您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啊!为了表达我对您的爱,我把您的白头发珍藏在日记本里。”

看到这一段字,妈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然而,她却没有发现本子里有白头发。妈妈以为是自己弄丢了,就从头上拔了一根白发,夹在儿子的日记本里。

晚上,男孩儿放学回来,拿出日记本,发现了里边的白头发:“妈妈,您又看了我的日记!”

“怎么会呢,那根白头发不就在你的日记本里吗?”妈妈说。

“妈妈,我根本就没放白头发。”儿子笑着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孩子也一样。示例中的男孩儿用智慧识破了妈妈偷窥自己隐私的行为,而现实中的很多孩子在发现自己的秘密被父母窥视后,通常会与父母大吵一架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与不满,严重的会使亲子关系走向破裂。

二、剥夺孩子的选择权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穿什么样的衣服,买什么样的鞋,理什么样的头发……都会受到父母的干涉,父母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已经长大的孩子,然而父母不知道孩子的内心其实是很抵触这样的照顾的,因为这会让他们得不到他们想要的尊重,会让孩子有挫败感。

一个三口之家到餐厅用餐,服务生问过父母点什么之后,就问坐在一边的小女孩儿:“亲爱的,你要点什么呢?”“我想要热狗。”女孩儿说。

“不可以,今天你要吃牛肉三明治。”妈妈坚决地说。“再给她一点儿生菜。”父亲补充道。

服务生没有理会父母的提示,而是专注地看着女孩儿问:“亲爱的,热狗上要放什么?”

“哦,一点儿西红柿酱和蛋黄酱,还要……”她停下来怯怯地看一眼父母,服务生微笑着耐心等着她。在服务生的鼓励下,女孩儿鼓起勇气:“还要一点儿炸土豆条。”

这顿饭小女孩儿吃得很开心,回家的路上,她对父母说:“你们知道吗?原来我也能够受到他的重视。”

孩子也有“点菜权”,而大多数父母却经常无视孩子的想法,自作主张地替孩子做选择。如果孩子每次表达想法时,父母都无视、打压和反驳,孩子只会越来越不愿表达,越来越自卑,等父母发现问题时,孩子的负面心理已经形成了。所以要想孩子拥有强大的自信,就要还给孩子选择权,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做出选择,这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三、诋毁孩子的朋友

苛维性格开朗,为人热情、大方,在班里人缘也很好。

生日那天,好多同学都带着生日礼物来给苛维祝贺。大家七手八脚,洗菜做饭,海阔天空地闲谈,不亦乐乎。

苛维的父母满脸不高兴,可当着苛维同学们的面又不好发作。午饭后,等同学们一出家门,苛维妈妈就把苛维叫来训话:“你已经是初中生了,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该与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

妈妈居然批评苛维的朋友是“不三不四”的人,她非常抵触,大声说道:“什么‘不三不四’,他们都是我的同学,难道你以前就不到同学家玩吗?再说同学之间多来往能够培养社交能力……”

还没等苛维说完,妈妈已厉声打断她:“我不是不要你的同学来玩,你是女同学,干吗要与男同学交往?来了一窝蜂,吵吵闹闹的,真烦死人了!一个小孩子家培养哪门子社交能力?”苛维听完,气得哭了起来。

父母最好不要干涉孩子交友,因为人是群居动物,不只需要亲人,也需要朋友。父母干涉孩子交友,其实是担心孩子交到坏朋友带坏孩子,但干涉行为是错误的,会引起孩子的抵触不说,还有可能会起反作用。不如好好和孩子谈谈,告诉孩子选择朋友的标准以及自己的担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而不是强权。如果孩子带朋友回家,也要表示尊重,因为这是对自己孩子的尊重。

错误5:“绑”着孩子成长

台湾诗人非马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

打开笼门,飞走的鸟儿获得了自由,然而全诗的点睛之处在于,鸟儿获得自由的同时,鸟笼也获得了自由。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与之相对应的是父母对孩子将来的规划越来越多,甚至日常生活都要严加管理,时时刻刻地看管、监视和提防,这使得父母自己耗尽时间、心机和精力,就像一只鸟笼牢牢地把小鸟拘在那一方小天地,还满心欢喜地以为孩子会感念自己的付出。

然而,结果却与愿望不相符。笼子里的鸟儿——孩子感叹:好没自由!父母这只鸟笼也慨叹:管教孩子真累!

每个孩子都需要尝试的自由,无论是事物还是人生,父母与其把孩子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还不如让他自己去体验,因为这样更有震撼力,也更容易让他自己记住。

莉莎的儿子是一个好奇心重、调皮可爱的孩子。最近,儿子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好吃的,因此,无论看到什么东西,总是想放到嘴巴里尝一尝它是什么滋味。

莉莎越严厉禁止他动的东西,他反而兴趣越大。莉莎不让动的东西他偏要动动看,莉莎不让做的事情他偏要做一做,莉莎不让吃的东西呢,他就偏要品尝一下才过瘾。

莉莎跟儿子说,辣椒是辣的,小孩子不能吃。但儿子对辣椒的辣百思不得其解,一直无法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滋味。

这天午饭时间,莉莎把新买的辣椒酱放到桌子上,转身拿碗筷的工夫,儿子已经用手挖了辣椒酱放进嘴里。

莉莎一回头就看见儿子哇的一口把辣酱吐了出来,舌头伸得老长,脸也在瞬间涨得通红,双手还在本能地抓挠舌头。

辣椒残留在口腔里的感觉似乎是让整个嗓子眼儿燃烧起来了!儿子拼命地喝水,连话都说不出来。

从此,辣椒的辣彻底扎根在了儿子的脑海里。每次看见莉莎端出的辣椒酱,儿子总是本能地伸出长舌头,笑笑却怎么也不肯再吃。

儿子喜欢洗澡,因为每次洗完澡,莉莎都要给他抹上香香的痱子粉。那些白白的细腻粉末涂在身上的滑爽感觉让他很受用。于是,儿子自然就对痱子粉的味道产生了好奇。

趁着莉莎给他抹粉的空当儿,他把整个手伸进了粉盒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手整个儿塞进了嘴巴里!

等莉莎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吐舌头了。

又是一瓶子水安抚下去,才消除了儿子嘴里的苦涩味。

脏兮兮、黑乎乎的泥巴陪儿子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的日子。儿子对它们情有独钟,经常一整天都在玩弄那一小撮土。他曾试着把泥巴塞到嘴巴里,想尝尝这么好玩的东西到底好不好吃。遭到妈妈的坚决反对后,儿子居然学会了声东击西。他指着旁边说:“妈妈,看那边!”在妈妈转头的刹那,一团泥巴已经被他塞进了嘴里。

莉莎已经没有一惊一乍的感觉了,她坏笑着问儿子:“泥巴好吃吗?”

“不好吃!”儿子大张着泥巴糊住的嘴,给了莉莎一个世界上最后悔莫及的表情。

每个孩子天生都拥有最彻底的好奇心和最真实的逆反心理。如果你执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阻止,结果很可能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出现反抗”。

生活也是这样,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我们不可能手把手教会他如何成长,路要靠他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我们不必怕他跌倒而在一边小心守候,更不可能背着他走一辈子,或是急着站出来替他铲除一路上的荆棘。

生活的酸甜苦辣总要靠孩子的嘴亲口品尝,方能明白个中真味,没有切身体会绝对不行。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明知那是不可为、不可吃的,但是,如果无伤大雅,如果不对身体造成极大危害,如果能满足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如果能增加他体验百味的经验,何乐而不为呢?我们有义务给孩子体验人生的自由。

不过,这里所说的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着父母放手不管。

孩子由于生活经验、社会经验不足,年龄太小等,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事情,父母如果撒手不管,给予孩子过度自由,效果并不一定很好。这时就又用到了“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政策——“有保护地放养”,既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里自由成长,又进行必要的追踪保护;既不是放任自流,又不是管得面面俱到。

父母应该去除多余的担心,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类东西,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家长不要过于强行压制孩子,强制打压带来的只有孩子的抵触与反抗。

“有保护地放养”就是父母不断地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心态,在关键时刻及时伸出援手,向孩子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同时把最后的决定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承担结果。

把孩子“放养”,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从小就具备一定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养成一个为自己生存负责的观念。要让孩子知道:他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达到他的目标。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人都要为自己负责,应该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

系鞋带、铺床叠被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教孩子系鞋带的时候,父母要传导给孩子这样一个观念:这是你的事,你要学会自己做自己的事。你必须做好你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如果你做不好,你就得自己负责任。

给孩子自由并不是说孩子可以不遵守社会规则,随心所欲做任何事。

事实上要想在现代社会生存,每个人都有必要遵守一些基本规则。如果孩子从小能将某些规则内化成习惯,他就不会觉得那些规则是难忍的束缚,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而那些没有任何规则意识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一个秩序化的社会将感受到更多的压抑,甚至无法融入社会。

此外,社会通用的基本规则也能够帮助孩子适当地克制他们的任性,使他们有计划地、有条理地去完成他们要做的事,而不用父母事事督促,时时检查。

比如在让孩子自由安排自己生活的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应该按时睡觉和起床,否则第二天上学将受到影响。这样的规则延伸到学习上,孩子就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作业,什么时候该玩,用不着父母去催促。

如果孩子没写完作业就去玩,对他来说,就是顶着压力去玩,玩不痛快,只有做完了,他才能轻轻松松地玩。而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玩,他学习的时候专心致志,尽力提高效率。这一好习惯如果养成了,不但孩子能够获得尊重和自由,家长也获得了很多自由,不用再为这类事情操心。

事实证明,没有高压管理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习向来不需父母督促,自己的生活也管理得不错,算得上井井有条;能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比较有主见,较少受外界的影响。

错误6:拒绝孩子的坏情绪

一个深冬的早晨,在一个犹太社区中心健身房的走廊里,有个2岁左右的小男孩儿突然大发脾气。他先是一下子趴到地下,紧接着是躺在地上滚来滚去,大声地哭起来。周围人来人往,而这个小男孩儿依旧任性地躺在地上不起来,哭叫声越来越大。

小男孩儿的母亲就在他身旁,一句话也不说。她先是放下手里的包裹,蹲下来,接着又坐下来,后来索性全身趴在地上,使她的头和儿子的头呈一条水平线,两个人的鼻子也碰在了一起。走廊里的人越来越多,母子两人旁若无人地趴在那里好久。

最后,小男孩儿脸上的愤怒表情慢慢消失了,显露出平静,哭叫声变成了耳语。小男孩儿把哭红的小脸贴在地板上,母亲也同样把脸靠在地板上。他们就这样待了两三分钟:孩子看着周围的腿、脚以及陌生人看他的目光,母亲也跟着一起看。孩子看母亲,母亲就看孩子。最后,孩子站起来,母亲也站起来。母亲拿起丢下的包裹,向孩子伸出手,孩子抓住母亲的手,两个人一起走过长长的走廊。

到了停车场,母亲打开车门,把孩子放在儿童安全座椅上扣好卡扣,亲了一下他的额头。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已经变得非常平静。

在整个过程中,母亲一句哄、一句训也不用,却将孩子的情绪安抚好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母亲安抚了这个原本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呢?是爱和理解的力量!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孩子由于发脾气或发怒而挣扎时,我必须成为他的容器——一个可以容纳他的精力和意图的、由纯洁的爱构建成的容器。”

所以,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突然爆发的大哭、吵闹、恐惧、坐立不安等,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蹲下来,淡定地、充满关爱地接纳他的感受与情绪,允许情绪的释放,而不是通过“吼一顿、吓两句”或者讲大道理安抚来止哭止闹。

几个小朋友在公园里追赶着玩泡泡水,妈妈们在旁边闲聊。突然,两个孩子被绊了一跤,同时摔在了地上,泡泡水洒了,孩子不约而同地大哭了起来。

两位妈妈连忙跑过来。

亮亮妈妈提着亮亮的胳膊把他拽起来,训斥道:“叫你慢点跑、慢点跑,就不听!没事,就轻轻摔了一下,没有出血,有什么可哭的!那么多阿姨和小朋友看着呢,羞不羞啊你。”亮亮继续哭,不理睬妈妈。

亮亮妈妈又说:“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妈妈露出了严厉的表情,亮亮不敢哭了。

另一位妈妈呢?

萌萌妈妈抱住萌萌,说:“这真的是太难过了,泡泡水竟然洒掉了,你一定很伤心,妈妈抱抱!”萌萌委屈地抱着妈妈大哭,妈妈没再说话,只是轻拍孩子的肩膀表示安慰。萌萌的哭声越来越小了。

“萌萌快看,那边的小野花好漂亮呀,采一朵戴妈妈头上好不好?”萌萌立刻停止了哭泣,拉着亮亮一起去采花。

结果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萌萌采了一朵漂亮的小花送给妈妈,而亮亮的情绪一直不高,捏着小花不说话。萌萌妈妈问:“亮亮怎么不去给妈妈戴花呢?”亮亮低着头不说话,好久才说:“我怕妈妈不喜欢。”

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情绪经常被接纳的孩子,通常性格也会更加平和、开朗,不轻易发怒,与父母的关系也比较亲近;而经常被阻止宣泄情绪或者被否定情绪的孩子,通常很难建立真正的自信,他们的内心是压抑的,有什么话也不会轻易地对父母开口,亲子关系也往往并不亲密。

我曾经在一个深受家长欢迎的幼儿园的走廊上看到过这么一张小贴士,上面写着:

孩子情绪不好时家长需要做的四步骤:

一、家长要保持合理的情绪控制;

二、接纳孩子的情绪;

三、搞清楚孩子为什么这样;

四、帮助孩子心情好起来。

面对哭泣的萌萌,萌萌妈妈并没有给予强硬的制止,而是认真履行了这几条原则:首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没有表现出烦躁和排斥;其次接纳孩子难过的情绪,把“哭”的权利还给萌萌,等萌萌把不好的情绪通过泪水安全地释放出去了,再处理问题;最后,帮孩子想个办法疏导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其实,当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情绪,并引导他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时,孩子的情绪表达就会向良性发展——不会因为无助和受到挫折就大哭大闹不止,而会逐渐做到遇到问题不惊慌失措,不发脾气,会尝试讲道理并寻求帮助。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拥有强大的内在,变得通情达理,从容不迫。

反观亮亮妈妈,不给孩子表达情绪的机会,先讥讽后恐吓,这些话给孩子的暗示是:妈妈不喜欢我哭,哭是不好的行为;我不能哭,否则妈妈就不喜欢我了。为了取悦父母,孩子在想哭泣时就会压抑自己。表面上孩子确实不哭了,但情绪背后真正的根源并没有得到解决,内心掩藏了更多的恐惧。

所以,小小的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谨小慎微、畏首畏尾,不懂得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也许他会成为一个听话的“乖”孩子,但也有可能他以后会越来越抵触妈妈的专制强硬,越来越叛逆。

诚然,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永远幸福快乐,生活中永远充满欢声笑语。但是,哭和笑,都是一个人真实的情感流露。情绪本身没有好坏,是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反应。所以,当孩子哭时,我们不要慌,无须怕,正确引导就好。但是一定要避免一些错误的方式,比如亮亮妈妈的呵斥与恐吓,再比如下面这个小男孩儿妈妈的抱怨。

有一次在社区医院,一个小男孩儿因为发高烧,要采血样检查。但孩子一看到护士阿姨拿着针头过来,就开始嗷嗷大哭。

孩子的妈妈感到很难过,因为她也很怕扎针,觉得抽血对孩子来说太残忍了。她一边皱着眉头一边掉着眼泪说:“唉!我可怜的宝宝,真的不公平啊,为什么你们班偏偏就你生病发高烧呢。如果妈妈能代替你生病就好了。”

孩子一听,哭得更厉害了,牢牢地抓住妈妈的衣服不放手。看到孩子和妈妈一起哭成泪人,护士和医生也是无可奈何。

其实,看着护士手里寒光闪闪的针头,别说孩子害怕,有些大人可能都会直打哆嗦。这个时候,妈妈的态度和话语对于孩子能否从容地面对针头至关重要。加拿大约克大学的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孩看见针头就哭不单是怕疼,也因为多数家长对扎针表现出的“不淡定”,感染和影响到了孩子,自然而然地,孩子也会抵触打针。

看到孩子的痛苦和恐惧,如果妈妈能蹲下来,让孩子能够平视你,并明确告诉他,为何要打针,会产生怎样的疼痛之后,相信孩子的恐惧感就会减少一些。比如,妈妈可以平静地跟孩子说:“宝宝生病了,打了针就会好,就疼一小会儿,然后就没事了。相信宝宝可以的!”

当然,孩子可能还是会有点儿不情愿,但他看到妈妈的平静和理解,就会从中获得勇气,从而伸出自己的小胳膊。有了这样的经验,他会一次比一次勇敢。长此以往,就能培养出孩子积极向上的情感能力。用比较时髦的语言来说,就是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情商很高的人。

错误7:用成人的道德标准判断孩子的感受

由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像成年人那样完善,他们的表达和思维都是简单化的,所以有时候会很模糊,有时候会很委婉,有时候也会很矛盾。但是,不管是哪种表达方式,都需要父母用心去听,善于领会孩子传递出来的信息。

孩子对于一件事物的喜欢或者不喜欢,几乎都是出于自己真实的情感需求,而不管是否符合成人所谓的道德体系。他们偶尔会说“讨厌父母”,可能只是因为父母忘记了曾答应过他们,周末一起去游乐园。所以,不能用成人的道德要求去评断孩子的情绪感受,而是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感,了解这种在成人看来不能接纳的情感背后隐藏着他们怎样的心理需求。

多多的爸爸妈妈是上班族,工作比较忙。所以,从多多2个月大开始,他们就雇用了一个保姆来照看多多。对于这位保姆阿姨,多多在不会说话的时候很喜欢、很信赖,可是从1岁零1个月会说话开始,每到早上妈妈要去上班,多多就嚷嚷着“打阿姨,打阿姨”。这种情况前后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多多妈妈变换了各种方法与多多进行沟通。

第一阶段:强烈谴责

多多嚷嚷:“打阿姨,打阿姨。”

妈妈训斥:“不能这么说,打人是坏孩子!”

多多继续嚷嚷:“就打,就打。”

保姆阿姨脸色很不好看。

第二阶段:说服教育

多多嚷嚷:“打阿姨,打阿姨。”

妈妈说道:“阿姨像妈妈一样爱你,你怎么能打阿姨呢?”

多多继续嚷嚷:“就打,就打。”

保姆阿姨脸色很不好看。

第三阶段:不闻不问

多多嚷嚷:“打阿姨,打阿姨。”

妈妈就像没有听到一样,根本不理多多。

多多的反应更加激烈:“打,打。”并且挥动小手。

保姆阿姨异常生气。

第四阶段:变换思路

多多妈妈开始思考:孩子为什么无缘无故地要打阿姨呢?

多多嚷嚷:“打阿姨,打阿姨。”

妈妈问道:“多多是想让妈妈陪你,阿姨去上班,对吗?”

多多点头。

妈妈说道:“如果多多这样想,要说出来,妈妈才知道哦。”

多多一下子扑到妈妈怀里。

妈妈说道:“那妈妈以后每天都多陪你一会儿再走,好不好?”

多多不闹了。

即便是在成人世界中,我们也会用“气死我了”“我想揍他”这样的粗暴言语来表达感情。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容许一个孩子这样表达呢?毕竟,孩子所懂得的语言并不多,当然,对于这种粗暴的语言背后的情绪,父母就得做到及时疏导,而不是要堵住孩子发泄情绪的途径。

所谓“无条件地接纳”,是指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不过多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不批评和责备。

孩子的情绪,每时每刻都在传递着信息,但是很多家长察觉不到。家长往往会自以为是地推理一番,粗暴地教育一番,然后就把孩子打发掉了。其实,孩子的任何想法、任何选择都是有理由的,只可惜很少有家长愿意聆听他们的想法,或者说有的父母即使听了,也很少会进一步深究孩子的内心需求。

“今天晚上我们一起睡吧。”朵朵央求着妈妈。

“怎么了,你的床不舒服吗?不是刚给你换的新床单吗?”妈妈不解地问道。

“我就是想和妈妈一起睡。”朵朵小声嘟囔着。

“你现在都5岁了,已经是个大姑娘了,怎么还能这么不独立,要和妈妈一起睡呢?”妈妈在那里谆谆教诲。

朵朵听完,什么也没说,噘着小嘴自己进屋了。

孩子长大了就应该自己睡,这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给孩子立的规矩。但如果一直自己睡的孩子突然要求和父母一起睡,也许并不是孩子不够独立,很可能是孩子感到被忽略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害怕的事情……就像上文的朵朵。然而很多父母都直观地看到表面现象,却没有追踪孩子出现这些现象的内在心理需求,反而批评孩子不独立、黏人,就像朵朵妈妈。

所以,当孩子出现这些心理情绪和信号,父母应该静下心来,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做出合理的心理疏导。之后父母再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时,孩子也会很配合。

错误8:自以为是地“爱”孩子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爸爸妈妈给他的爱从不缺少。我们当然知道所有的母爱都是浓烈的、真挚的,但你是否想过,如果你“爱错”了或“爱过”了,孩子会怎样?

有一位妈妈,出于担心和爱护,常常在15岁的女儿面前唠叨:要好好学习,少与男生来往。有一次,有几个同学来约女儿一起去给一个男同学过生日,竟然遭到了妈妈的一顿数落,这使女儿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她觉得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同学们也不愿再跟她来往。她因此怨恨母亲:“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让你们难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气你们!就是不好好读书!就是要把你们的钱拿去花光!”

当然,父母的焦虑和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只要和孩子好好沟通,孩子肯定能理解家长这种担心。可是,示例中的妈妈虽然为自己的孩子操碎了心,却不顾孩子的感受,粗暴地制止了孩子的行动,这让孩子内心产生了深深的无助与痛苦,也引起了孩子的抵触。父母这种方式的关心,是典型的把力气使错了地方,极有可能会把孩子推向极端。

试想一下,如果上文中的妈妈换一种做法,告诉孩子:“我知道你想和同学出去玩,也能体会到你的感受,可是,你要记住你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请你在玩的同时不要忘了学习,可以吗?”这时候女儿一定能理解妈妈,也会做到按时回家,好好学习。

其实,只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孩子的感受,与孩子的感受产生共鸣,对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是有着莫大的裨益的。

陈宇飞是一名七年级的学生,门门功课都很优秀,除了体育课。原来身体瘦弱的他特别害怕上体育课,有时候甚至装病来逃课。陈宇飞的老师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他的爸爸,爸爸决定跟儿子好好谈谈。

晚上下班以后,爸爸走到了宇飞的房间。

“儿子,今天你们老师告诉我,你没有去上体育课。”

“爸爸,我不喜欢体育课。”

“我知道。”

“你知道?”

“对,因为爸爸小时候也很讨厌上体育课。那时候的我个子比较矮,也比较瘦,体育课上老是被同学们嘲笑。”

“那后来呢?爸爸也没有去上体育课吗?”

“不是,后来我每次都去。”

“为什么呀?”

“因为勇敢地去面对才是男子汉啊。不能因为害怕就逃避,相反,要去克服。你说呢,小男子汉?”

“好的,爸爸,我会试着去克服我的害怕,去上体育课的。”

“对嘛,这才是男子汉,不要害怕,只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就会不一样的。你看爸爸现在不是很壮嘛。”

学生的职责就是上课、学习,这是很多父母不用立规矩孩子也知道的事情。陈宇飞因为自己瘦弱自卑就不上体育课,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对的。如果爸爸用一般的做法也就是摆出成年人以及父母身份的姿态来指责孩子,强迫孩子去上体育课,其结果也会不言而喻。但幸运的是,陈宇飞爸爸是一个高情商的父亲,他站在陈宇飞的角度上,用自己的经历告诉陈宇飞,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克服才是解决之道。

一颗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孩子的成长亦然。十五六岁正是这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中的一个很微妙的人生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身高上超过父母,心理上超越父母,他们会慢慢地试着自己去解决一些生活或者学习中出现的小问题。如果这种权利被剥夺,父母仍旧以自以为是的爱来替代孩子做事,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以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来表达,比如顶撞父母、厌学等。

罗杰斯说:“生命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高情商父母绝不会冷酷无情地下命令,让孩子毫无变通的余地,也不会把孩子装在爱的蜜罐,宠溺孩子到无法无天。他们都懂得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慢慢地引导孩子成长为勇敢独立的人。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要“用心用情不用力”,要看见孩子、心疼孩子。

错误9:剥夺孩子说最后一句话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声,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做好亲子之间的沟通,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当孩子在说话时,无论家长有多忙,一定要用眼睛看着孩子,不要随意插嘴,尽量传达出听得很有兴趣的信息。如果家长在某一重要原则上表示不同意孩子的看法,应告诉孩子不赞同他的什么观点,并说出理由。但是,在提出反对意见时不要过于武断,应等孩子说完他要说的话后再评断。即使你感觉孩子是在胡说八道,也要控制住火气,不妄下定论。

一位妈妈问她5岁的儿子:“假如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时口渴了,一时又找不到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

儿子小嘴一张,奶声奶气地说:“我会把每个苹果都咬一口。”

虽然儿子年纪尚小,不谙世事,但妈妈对于这样的回答,心里多少有点儿失落。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该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出口的那一刻,她突然改变了主意。

妈妈握住孩子的手,满脸笑容地问:“宝贝,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儿子眨眨眼睛,满脸童真地说:“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吃!”

那一刻,妈妈欣慰极了,她在为儿子的懂事而自豪,也在为自己给了儿子把话说完的机会而庆幸。

孩子的天真烂漫、纯真善良,都在这最后一句话里尽显无遗。只不过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像上文中那位妈妈一样,给孩子说出最后一句话的机会。大多数父母往往都会在孩子说把每个苹果都咬一口的时候就觉得寒心失望了,然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去责怪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甚至有的父母会说自己照顾孩子长大付出了很多,有多么辛苦,结果养出来一个不懂回报不知感恩的孩子,感叹自己命运悲苦之类的。奉劝各位父母,先不要“戏精上身”,多给孩子几秒钟,让孩子把话说完,因为,孩子让我们感到惊奇的一刻往往就在最后。

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孩子有着不同于大人的思维模式,他们的思维大都是发散性的,充满想象力,没有生活经验的束缚,也不会带有任何的道德意识。父母一定要去理解孩子的这种思维,不能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道德要求去对孩子未说完的事情做评价,这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他是个单亲爸爸,独自抚养一个7岁的小男孩儿。每当发现孩子和朋友玩耍后受伤,他对过世妻子心中的歉意便更深,心底不免传来阵阵悲凉的低鸣。

这是他留下孩子出差当天发生的事。因为要赶火车,没时间陪孩子吃早餐,他便匆匆离开了家门。一路上担心孩子有没有吃饭,会不会哭,心老是放不下。即使抵达了出差地点,也不时打电话回家。可孩子总是很懂事地要他不要担心。因为心里牵挂不安,他便草草处理完事情,踏上归途。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熟睡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旅途后的疲惫,让他全身无力。正准备上床睡觉时,他大吃一惊:被子下面,竟然有一碗打翻了的泡面!

“这孩子!”他在盛怒之下,朝熟睡中的儿子的屁股一阵狠打。

“为什么这么不乖,惹爸爸生气?你这样调皮,把被子弄脏,要谁洗?”这是妻子过世之后,他第一次动手打孩子。

“我没有……”孩子哭着解释,“我没有调皮,这……这是给爸爸吃的晚饭。”

原来孩子为了配合爸爸回家的时间,特地泡了两碗泡面,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给爸爸。怕爸爸那碗面凉掉,所以放到被子下面保温。

爸爸听了,紧紧抱住孩子,看着碗里剩下那一半已经泡涨的泡面说:“孩子,对不起,爸爸错怪你了,这是世上最美味的泡面呐!”

即使再年幼的孩子,也有话语权,做父母的应耐心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如果父母发现错怪了孩子,就要勇敢地向他们说“对不起”。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每个孩子都有无数的惊喜等着父母去发现。给孩子立规矩前,请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别剥夺孩子解释的机会,以免错失感受孩子的童真和内心的爱的机会。这对于每个父母来说都是一门必修课。

同类推荐
  • 做一个懂教育有方法的好家长

    做一个懂教育有方法的好家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个性、品德、爱好、才能等。但很多家长都说这个“老师”太难当,教育孩子不容易!
  • 怀孕知识百科

    怀孕知识百科

    孕育健康宝宝,科学实用胎教!迎接天使,你准备好了吗?怎样轻松、平安、顺利地走过孕育小宝贝的生命历程?孕期中,你不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本书是一本较全面的怀孕百科全书,内容包括孕前准备篇、孕育篇、分娩篇和产后篇等四篇。本书内容丰富,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您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 助飞梦想:北大新生家长的教育故事

    助飞梦想:北大新生家长的教育故事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建立的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建校110多年来,北大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国家的振兴与发展、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和繁荣昌盛的进程中起到了先锋和骨干作用,这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的有形存在,更成为中华民族争取民主自由和伟大复兴的象征,成为现代人文学者和科学家向往的精神家园,从而独具魅力。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所说:“作为文化中国的象征,其实北京大学早已成为了世界一流大学。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所大学,能够像北京大学这样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得如此紧密,息息相关。北大对于中国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哈佛之于美国、牛津与剑桥之于英国的意义。”
  • 金牌月嫂教你坐月子

    金牌月嫂教你坐月子

    本选题从职业金牌月嫂角度,指导产妇坐月子需要注意的细节以及解决育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面帮助产妇恢复健康、保持好心情,并且拥有科学的饮食及健康的瘦身方法。
  • 让孩子亲身体验的50件事

    让孩子亲身体验的50件事

    本书从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细节入手,撷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必须让孩子亲身体验的50件事,以精辟的语言透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系统全面地总结和论述了让孩子切身体验生活、感知世界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书中让孩子亲身经历的50件事能让孩子在实践中明白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品质是受大家欢迎的,什么行为是被大家所讨厌的……每一次的经历都会给孩子一些启示,或让他们明白自立的重要性,或让他们窥到为人处世的一些小窍门……而这些自身经历沉淀出的经验都将陪伴孩子一生,为孩子以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热门推荐
  • 像大人物一样思考

    像大人物一样思考

    《像大人物一样思考》着重从理念思维的角度畅谈正确思维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人的行为取决于人的思维方式,人生要成功必须有走向成功的思维方式。该书科学分析理念与成功的关系,教给我们从众多方面通过成功理念走向成功的方法。
  • 情深不负深情

    情深不负深情

    重生前,原伊以为心尖上的男人是一个没有感情的生物。重生后,原伊狐疑的看着步步紧逼的男人只为将她宠的不可一世。郁烨靠在门边,好看的凤眸挑了挑,"伊伊,我们谈恋爱吧。"郁烨抬起手揉了揉女孩的秀发,"伊伊,我们约会吧。"郁烨坐在床边,颠倒众生的俊脸勾起一抹不怀好意的笑,"老婆,我们生个小猴子吧。"
  • 影响企业管理的125个精彩故事

    影响企业管理的125个精彩故事

    精选世界著名企业的125个精彩故事,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略到真正的管理大师的高超智慧,感受到世界级企业经营的奥妙,从而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管理学知识。本书易读易懂,趣味性强,适合企业管理者和对管理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智谋全解(超值金版)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智谋全解(超值金版)

    《孙子兵法》,又称《兵策》《吴孙子》《孙子十三篇》。全书十三篇,从十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行军打仗的要诀与智谋,共五千九百余字,为春秋时代著名军事家孙子所著,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名武,字长卿,生于春秋时代的齐国。孙子原是陈国陈完(后改称田完)的后裔,名将田书和著名军事家司马穰苴是其先祖。正因如此,孙子得以从小诵读《司马穰苴兵法》《太公兵法》以及《管子》等优秀军事文化典籍,为其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兵法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奠定了基础。
  • 培根论文集(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培根论文集(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培根论文集》萃取了培根一生著述的精华,内容包括培根对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然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从“论真理”、“论死亡”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情于哲学的培根。从“论权位”、“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涪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狡猾”、“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 地球的绿色卫士:植物

    地球的绿色卫士:植物

    令人肃然起敬的植物世界,体现了古老而惊人的生命力。植物界是随着地球的发展,由原始的生物不断地演化,大约经历了30多亿年的漫长历程,形成现在已知的50余万种植物的。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均来自太阳的光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藏在光合作用的有机产物中。人类日常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也主要由历史上绿色植物的遗体经地质变迁形成。因此,地球上绿色植物在整个自然生命活动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无可代替的。而植物覆盖着地球陆地表面的绝大部分,并且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也是如此。
  • 我只能做大佬

    我只能做大佬

    其实我一点都不想当大佬,都是系统它逼我的。
  • 午安,法国香颂

    午安,法国香颂

    爱上法国。爱和喜欢是同义词么?不过,爱一朵花就为它浇水,喜欢一朵花就把她摘下来。喜欢和讨厌是反义词么?喜欢一朵花就把它摘下来,讨厌一朵花也会把它摘下来。从懂得爱为何物开始,童香颂一生爱过一个男人,她的养父,童奕磊。她爱他,整日大大咧咧,嘻嘻哈哈,催着父亲为她找个养母。却又对这个女人不满意,那个女人不待见。她爱他,可以省吃俭用,勤俭兼职,只为了能买一块几十万的手表。却又不许他带在手上,说那个是纪念品,只能用来珍藏。童香颂一生喜欢过一个男人,她的法国房东,武安。她喜欢他,所以告诉他,他的中文名字不叫午安,而是武安。她喜欢他,所以总把他当哥儿们一样看待,同吃同住,同一个女朋友。她喜欢他,所以总在醉酒后,叫他爸爸,然后又叫他磊。童香颂一生讨厌过一个男人,还是她的法国房东,武安。她讨厌他,总把要娶她做老婆的话贯彻执行。她讨厌他,总在自己把他当做替身的时候坚定不移,却透出忧伤。她讨厌他,总像自己一样明明伤痛却硬要挂上笑容。
  • 在下配角系统的会员业

    在下配角系统的会员业

    在某位“大人”的恩赐下,沙雕的林麦同学开始了伴随着神级系统的快乐旅程???内含多对cpduo
  • 太上洞房内经注

    太上洞房内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