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1:表达能力有限,容易做些出格的行为
曾经有一位幼儿园老师跟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语言活动《我喜欢我自己》的最后一个环节,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自己,幼儿园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说说自己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或者具有哪些优点。
老师刚说完要求,孩子们就开始了非常激烈的讨论。有的孩子说:“我特别喜欢自己,我能讲很多很多故事。”有的孩子则说:“我认识很多很多的字。”还有的说:“我孝敬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
孩子们发言完毕后,我都对他们进行了表扬。后来,有个叫王梦圆的小朋友,她把手举得非常高,我问她:“你最喜欢自己什么?”可是没想到她居然说:“老师,你怎么叫我们只说优点呢?我爸说,每个人都有缺点。所以我想说,老师有缺点,我也有缺点。”说着,她扭头看看其他的小朋友,调皮地笑起来。听了她的话,教室里顿时一阵喧哗,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开始议论了。
大约过了2分钟,我让孩子们停下来,保持安静,并告诉他们:“没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老师也不例外。比如有时会忘了把小铃铛放在哪里了,需要你们帮我才能找到。所以,老师现在每天都注意改正这个缺点,也希望你们能够帮我一起改正。”然后,我让他们各自再说一说自己都有哪些缺点,以及改正的一些方法。孩子们听了,又开始了激烈的议论。
对于孩子的一些言行,很多父母习惯性只看表面,要知道,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当孩子没有按照规定做时,一定要搞清楚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或者让他们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因为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虽然会越来越有主见,但不懂得自我管理,有时候对一些自己不满意的意见和规定,也无法完整地表达出来,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通常会采取诸如反抗、唱反调、不听话等方式表现出来。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孩子的表达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在我们严格要求孩子按规矩做事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年龄以及他们的表达能力。比如,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主动跟同学交往,但实际上他因为年龄小,不擅长表达自己,在这种时候父母一厢情愿的要求很容易会让他产生一种深深的逼迫感。所以,不管任何事,不管给孩子提怎样的要求,父母都要全面考虑,争取提出的要求符合孩子目前的成长状况。
当然,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人而异,有的善于表达,有的就无法很好地描述出来。如果你的孩子恰好属于不擅长表达的那种,那么就要注意以下两点。
方法一:弄清楚孩子出格的意图
孩子偶尔办事出格,并不像父母认为的那样——孩子学坏了,这只不过是孩子成长的一种正常反应,他们的好奇心总是让他们忍不住去尝试一些新鲜事物。一旦看到孩子“出格”了,很多父母就会给孩子贴标签:不听话、不守规矩、调皮、捣蛋。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和女儿乘坐地铁去植物园。进站后,地铁很快就来了,我们随着排队的人群上车,并排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算算时间,20分钟之后才能到站下车,我便对女儿说:“眯一会儿吧,等到了我叫你。”女儿“嗯”了一声,闭眼斜靠在我的肩膀上。
每一站都有人上车,渐渐地,车厢里的人多了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发现我旁边坐着一对母子,男孩儿看样子跟我女儿岁数差不多。冷不丁地,男孩儿的妈妈惊叫一声:“嗨,怎么是你呀?”说着,她朝站在对面的刚上车的一个男士招了招手。这位男士看了看她,回应道:“真是太巧了,你也在北京?听同学说,你不是去广州了吗?”……
一听这话就知道,老同学见面啊!之后,他们自然是一阵嘘寒问暖。也许是过于亢奋的缘故,男孩儿的妈妈声音比较大,她说的每一句话都传到了周围人的耳朵里,当然也包括我。
突然,她扭头对旁边的男孩儿说:“儿子,快,叫叔叔!”男孩儿低着头,没有吭声。
“快叫呀!我在家里怎么教你的?”她显然对儿子的态度有些生气。
男士急忙说:“没关系,我跟孩子第一次见面,不熟。他可能不习惯,以后常联系,常见面,自然就好了。”
男孩儿的妈妈讪讪地说:“我儿子平时不这样,挺懂事的,今天不知道怎么了……”她的话还没说完,就见男孩儿快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塑料袋撑开,低头“哇”一声吐了。
车厢里一阵寂静,人们都向这边看过来。
片刻之后,男孩儿一手拎着塑料袋,一手从口袋里掏出手纸擦嘴,然后抬起头说:“对不起,叔叔,刚才我有点儿晕车。”男孩儿妈妈这才恍然,原来刚才儿子不打招呼,是因为晕车难受。现在将污物吐出来,自然就舒服一些了。
所以说,当父母发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时,千万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数落、冤枉他们,而是应该尽快寻找到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和理由。换句话说,如果父母对孩子都不信任,那又怎么能让他们信任我们呢?
方法二:主动聆听孩子的想法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是最重要的,而在沟通中懂得倾听又极为关键。对于身在职场的父母来说,除了平时倾听同事、朋友和领导之外,也要时刻关注并聆听孩子的想法,以便充分地理解他们,进而更好地管教他们。
我记得网络上有过这样一则新闻,大意是:
女儿升入高二,学习日益吃力,为了帮助女儿提高成绩,王先生高薪为女儿聘请了一位所在学校的教师,进行一对一辅导,每周末补习一次,每次一小时。
有了老师的帮助,女儿的学习果然有了进步。两个月后,期中考试,女儿的成绩明显提高,尤其是数学,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分。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感谢,王先生在一家高级餐厅请这位老师吃饭,对他的付出表示万分感激。
有一次,王先生在跟女儿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她似乎对补课感到很厌烦,以为女儿产生了厌学情绪,便批评了她。没过多久,女儿开始对王先生抱怨,说不想补课了。为此,父女俩还吵了起来。最后,女儿索性直言:“你在我的房间里装个针孔摄像头,看看他是怎么给我补课的!”
王先生这才感觉哪里不对劲。是啊,每次补课都是在女儿的房间,为了不打扰他们,还会关上门。难道这里有猫腻?于是,王先生立刻照女儿说的做了。
周六,补课老师按时来到王先生家,像平时一样给王先生的女儿补课,但全然不知道在隔壁的房间里,王先生正观看着他们补课的情景。王先生通过电脑画面,看补课老师给女儿讲题,一边讲一边靠近,不是摸摸女儿的脸,就是拍拍女儿的后背……为了收集足够的证据,王先生强忍着,同时也体会到女儿这么长时间以来心里所承受的压力。
补课老师到点离开,父女俩商量后,决定报警。第二天,当补课老师再次出现在王先生家的时候,被逮个正着。
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一则为这样的禽兽老师感到悲哀愤恨,一则为父女俩的配合感到欣慰。他们的故事警醒我,要随时跟孩子沟通,听听他们的想法是十分必要的。
尊师重道、孝敬长辈自古以来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于是父母都会要求孩子这么去做,可是当某一天孩子对此发表自己的不满情绪时,很少有父母能够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的感觉最为敏感,当他们发现自己所遵守的规则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时,普遍会有所反应。只不过,有的孩子是心里抵触,有的孩子则会直接表达出来。无论你的孩子属于哪种情况,在给他们立规矩、让他们执行规矩的时候,听听孩子的想法非常重要,千万别好心办了坏事。
原因2: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做出让父母不满的事
通常,当孩子长到五六岁的时候,基本可以领会父母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和规则的本意,并能自行遵守。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好奇心重,总会尝试超越界线,试探父母的反应。有时甚至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做出一些让他们非常生气的事。
聪聪今年7岁,上小学一年级。在学校,聪聪表现良好,上课认真听讲,放学时认真完成作业,跟同学的关系也特别好。可是,在家里,聪聪简直判若两人:总会趁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欺负妹妹,总说爸爸是个酒鬼,还对爷爷和奶奶不尊敬,出言不逊。为什么会这样?
聪聪从小十分听话,但是脾气不太好。而且,自从有了妹妹,爸爸妈妈不管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先拿给妹妹,他们的目光平时也总是停留在妹妹身上。渐渐地,聪聪觉得,爸爸妈妈好像不喜欢他了,并产生了浓浓的失落感。
后来,爸爸生意出了一些问题,压力特别大,经常在外面喝酒应酬,回家特别晚。为此妈妈很不高兴,两个人经常争吵,很多时候还会摔东西。有一次,聪聪无意中听到他们说要离婚,心里感到担心和害怕,从此以后他就变得爱发脾气,想通过这种方法让爸爸妈妈注意到自己。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成为家庭的焦点,受到父母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了,父母却毫无反应,那么他们会怎么做?为了能够被父母重视,他们可能会拿起画笔在墙上乱涂一气;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他们会故意将衣服穿反;为了引起爸爸的注意,他们会故意将爸爸的鞋子扔得到处都是……不要觉得孩子是在无理取闹,他们这么做,只不过想得到我们的关注罢了。
面对孩子种种异于寻常的行为,我们只要尽力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就完全可以发现端倪。
对于父母的要求,孩子不照做,有时还会故意反着做。这时候,有的父母会控制不住自己,训斥孩子,唠叨孩子,甚至动手打孩子。难道真是孩子不听话?通常,越是孩子表现出叛逆行为,父母越要多了解一些孩子的内心想法,让他们明白自己在什么时候应该去做什么,有了很好的沟通和交流之后,孩子就会更加听话、执行起来也会更有力度。
方法一:孩子故意犯错,父母要仔细分析
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孩子会故意犯错。发现孩子犯错之后,父母该怎么办?首先就要对孩子动之以情,帮助他们改正过来。
这天,在朋友的介绍下,张女士带着自己的儿子侯晗找到了我。
第一次见面,我跟张女士先客气寒暄了一两句,然后张女士就坐下来,开始向我抱怨:“这段时间真是烦透了,被这个孩子气得不行!”
我一边听张女士说,一边微笑地看着侯晗,他静静地站在他妈妈的旁边,一句话都不说,低着头。我问张女士:“怎么了?”
“这段时间不知道怎么了,他特别不听话。不让他乱扔垃圾,他偏扔;不让他剩饭,每次非得剩下一点儿;不让他在楼梯来回跑,他偏不听……他刚8岁,还没到青春期,怎么就开始跟我对着干了?”
听了她的话,我心里释然,她也不是对家庭教育一无所知,居然知道青春期孩子所具备的一些特点。
接着,张女士继续说:“我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但对孩子也很重视,没事的时候会翻看一些育儿的书。可是,读再多的书,也赶不上实际的变化呀。”
我看了看侯晗,对张女士说:“你先到隔壁的房间待一会儿,那儿有杂志,你可以随便翻看,我想跟孩子单独聊聊。”张女士点点头,起身离开。看到妈妈离开了,侯晗放松下来。
我走过去,扶着他的肩膀,让他坐到张女士刚才坐的位置,说:“坐会儿,咱们好好聊聊。”
男孩儿看了看我,问:“聊什么?”
我为他的直爽感到震惊,没想到一个只有8岁的小男孩儿居然会这样问我。
“聊聊你妈妈。”我直言不讳。
“我妈……”听了我的提议,男孩儿的眼里闪出金光,“行!”
“你妈平时喜欢干什么?”
“打麻将。从我记事起,我妈就喜欢打。每天都会去小区棋牌室。”
真是看不出来,一个30多岁的年轻女士,居然热衷于打麻将,而且每天都玩。“她不用上班吗?”
“我妈没工作,她一直在家里。”
“那你家的生活条件应该不错。”凭我的经验,一个30几岁的年轻女性不上班,在家做全职妈妈,家庭条件肯定差不到哪儿去。要不,早就忙着工作挣钱去了。
“一般!我家开着个超市,我爸一个人管,但是不像同学的爸妈开公司挣钱多……”
“你爸确实不容易,但你妈照顾家也很辛苦,买菜做饭,都需要精力和体力。”
“是!但她整天玩麻将,不管我跟我爸,衣服脏了,也不给我们洗。最近这段时间更是,每天我放学回到家,都得先去棋牌室等她,一等就是一个小时。后来,索性我不等了,直接回家。但我不等她,她回来得就更晚了……”
跟侯晗聊完,我让他去隔壁房间换他妈妈过来。
“你觉得儿子最近老顶撞你?”
“是呀,有时候真是感觉要气死了。”
“你们沟通过吗?”
“他都不听我的,怎么沟通?”
“刚才听你儿子说,你喜欢打麻将?”
“嗯,没事干,大家在一块儿娱乐娱乐。”
“你知道吗,孩子不喜欢你这样……”
张女士不再说话。
“打麻将确实是一种娱乐方式,闲来无事的时候,也可以玩玩,但你好像只顾着打麻将了……孩子之所以要顶撞你,就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可是你却不懂。虽然他知道顶撞你不对,可是谁让你把精力都放在打麻将上,忽略了他呢?”
……
孩子犯了错,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父母保持心平气和,反省自己,然后跟他们进行一次畅快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如果只是一味生气,训斥、吓唬他们,缺乏实际有效的沟通,那么只会让亲子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
方法二:让孩子学会反思,想明白到底自己错在哪儿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懂得自省,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大人,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当孩子有不良行为,甚至破坏父母所立的规矩时,就要让他们学会反思,并引导他们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
用现在的话说,我是个不折不扣的70后,那个年代,独生子女稀少,家里的兄弟姐妹多,只要是没事干,胡同里的、大院里的或者村里的同龄孩子就会聚在一起玩。玩闹的次数多了,难免会有矛盾,尤其是男孩子之间,一言不合就会打起来。
每次打了架,男孩儿回到家总少不了被大人责怪几句。可是,据说张婶从不会这样对待她的两个儿子。张婶住在巷子的最东头,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两个儿子却被她教育得很出色。在我们这一群孩子里面,她那两个儿子是最优秀的,后来一个考上了中师,一个考上了大学。之后,各自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生活过得其乐融融。
一次我回老家,正好遇到了张婶家的大儿子。说起小时候的调皮事,他连连感慨:“我们哥俩儿小时候老闯祸,每次闯了祸,要面壁思过。然后,还要将反思的结果告诉我妈,比如哪里做得对,哪里做错了,简直比做题还难。”
由此我看到了张婶的不一般。同样是孩子打架闯祸,张婶既没有不痛不痒地责备孩子,也没有动手打孩子,而是让兄弟俩面壁反思。什么时候想好了,再跟张婶说他们反思的结果。如此一来,孩子就更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儿了,同时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
看看,反思重不重要?
当然,孩子在反思的过程中,父母也不能忽视了自己的反思,想一想:给孩子制定的规则是否合适?孩子为何会犯错?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
原因3:尝到“耍赖”的甜头,就会一犯再犯
很多孩子都喜欢吃糖,父母一般都会有所控制,但是孩子一闹,有些父母就会在“不忍心”的心理作用下妥协。这时候,并不是孩子不遵守规定,而是父母因为心软,立了规矩却不执行。要知道,孩子喜欢“耍赖”,他们一旦从这种行为中获得了好处,自然就会故技重演。
6岁的史蒂夫活泼好动,对于父母给他定的规矩,他从来不听也不做,比如一让他收拾玩具、关电视、饭前洗手等,他都假装听不见。
一天下午,妈妈要赶在银行4点关门前去办理一些业务,可她催促了史蒂夫几次,他都不着急,依然在房间玩积木。后来妈妈一看再耽搁就来不及了,于是又一次催促道:“史蒂夫,赶紧把积木收起来,我们得出门了!”
“一会儿就好,妈妈!”
又等了两三分钟,史蒂夫还没动静。妈妈着急了:“回来再玩,现在我们必须得赶时间走了。”
史蒂夫不吱声。
妈妈生气了,冲进史蒂夫房间,怒道:“你要是再不收起来,我就把它们都扔出去!”
史蒂夫不以为然:“我才不管呢!”
妈妈听了,真的冲上来,一把将史蒂夫从积木堆中拉出来。史蒂夫猝不及防,将搭好的积木碰倒了。看着散落一地的积木,史蒂夫伤心地哭了起来:“你别管我!我讨厌你!”
妈妈生气地朝史蒂夫的后背打了一巴掌,并让他快点儿去穿衣服。但史蒂夫干脆坐在地上,一边哭一边朝妈妈扔积木。
有位行为心理学家曾说:一些行为的结果,直接决定了这种行为会不会再次上演。所以,一旦孩子用自己的“招数”达到了目的,接下来就会不停地使用这样的“计谋”。如果父母一次都没有妥协,那么孩子多半就不会再使用这一招了。
可是,孩子的想象力总是极其丰富的,他们总能想到一些新招数,比如被家长惩罚时,有的孩子会一边哭喊,一边跟家长顶嘴。只要发现不管用,就会立刻乖乖就范。一旦家长表现出心疼,或者想图清静而取消惩罚,孩子就算达到了目的,以后父母也别想再惩罚他了。
妈妈不让孩子吃太多的零食,孩子就坐在地上不起来,直到妈妈妥协;爸爸出门不方便带孩子,孩子就硬拉着爸爸的手,眼泪汪汪,直到爸爸答应……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但是,父母的妥协究竟好不好?
有些父母可能觉得无关紧要,是孩子对大人太眷恋了。我反倒觉得,这种问题应该重视。因为,一旦孩子从耍赖中尝到了甜头,后面你再给他提什么要求,他都会用“耍赖”对付你。
方法一: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一定不能心软、纵容
女儿6岁生日的时候,我跟丈夫傍晚带她出去吃饭。吃完后不到8点,时间还早,我们便带着她到一家商场的儿童游乐区玩。
女儿很喜欢玩小汽车,这里有个赛车模拟现场,只要花30元租辆小汽车,就可以参加比赛。每次来这里,女儿都要玩上两次,这次也是。只不过,这次她却说:“妈妈,我想玩三次。”我知道,她这是在征求我的意见。想到那天是她的生日,我也就答应了。付了款,领了车,女儿便坐在位置上,排队等候。
时间到,一组孩子停了下来,工作人员过来收车子,有个小男孩儿不愿离开,将小汽车搂在怀里。工作人员没办法,只好询问在一旁观看的中年男子。
中年男子过来,一把将小汽车从孩子怀里抢过来:“玩了四次了!”
男孩儿很委屈:“爸,我想再玩最后一次!”
“那会儿不是说好了,再玩这一次。老是这样反复,让我怎么相信你?开始说好今天只玩两次的,你倒好,这都第四次了!”
“时间还早,我保证再玩最后一次!等回家了,我拿压岁钱还你。”好聪明的孩子,居然想到爸爸是担心花钱。
“言而无信的家伙,你要是这样,以后我就不带你来了。”显然,这位爸爸确实被儿子惹恼了。
男孩儿不说话。
“我再给你一次机会,要么跟我回家,要么你就在这里待着,我一个人走。”
男孩儿看到这样,只好乖乖离开。
有些违反规则的行为,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坚持就心软,纵容,一定要让他明白,他的行为必须有界限,即使是哭闹,父母也不会妥协。
方法二:打消孩子在公共场合胡闹的想法
去年春节前夕,我们一家三口到商场买衣服,打算先转一下,多看几家,然后再选合适的买。结果走到儿童服装区的时候,一个小男孩儿正坐在地上哭闹,旁边蹲着一位老人,想抱他起来,可是小男孩儿怎么都不起来。
我问售货员,怎么回事?售货员说:“刚才他看上了一款羽绒服,可是他妈嫌贵,不给买,他就躺在地上开始打滚……”
我看了一眼老人,老人正劝说:“乖孙子,快起来,都把衣服弄脏了。奶奶今天正好没带钱,咱们先回去,明天再拿钱过来买,不让你妈知道。”我知道,老人爱孙心切,才临时想了这么一个主意。
小男孩儿还是不答应:“我就现在买,就现在买,明天就没了。”
“怎么会没了?”
“刚才人家都说了,只剩最后两件了……”
正说着,一位中年男子大步走过来,怒斥小男孩儿:“起来!”
小男孩儿不动。
中年男子一把将他拎起来,拖着他扭头就走,老人在后面一边跟着,一边还念叨:“你小点儿劲,孩子受不住!”
看得出,中年男子是小男孩儿的爸爸,任儿子再怎么折腾,也不跟他僵持,而是直接抱起来就走。确实,有些孩子很聪明,知道公共场合磨着父母,父母就会因为旁人的劝说而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就在公共场合表现得特别没规矩。这种时候,最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孩子拉回家,离开公共场合,没有了旁人的“帮忙”,孩子就会收敛一些。
原因4:给孩子立的规矩,父母也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如果父母给孩子立了规矩,可是自己的做法却跟定下的规矩背道而驰,那么孩子看到眼里,自然也不会遵守。因此,要想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必须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不但要给孩子立规矩,还要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
表姐8年前跟丈夫离婚,她的女儿苹苹当时只有8岁,虽说如今苹苹已经16岁,却变成了一个问题少女,抽烟喝酒不说,高一就退学了,之后一直在社会上瞎混。
小时候,苹苹其实是个十分乖巧的孩子,聪明活泼,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表姐离婚后的这几年,亲戚朋友再提起苹苹的时候,都会说,苹苹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变得越来越没礼貌,见面之后总是爱理不理的,就像没看到一样……
一次,在商场,我遇到了苹苹和表姐。我跟表姐打招呼:“苹苹也来逛街?怎么没去上课?”
表姐说:“我给她请了半天假。”然后,表姐扭头对苹苹说:“快叫姑姑呀。”谁知,苹苹把头扭向一边,不屑一顾的样子。
我看到表姐脸色有些不好了,急忙说道:“没关系,叫不叫,我不都是她姑姑嘛。”
表姐说:“哎,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这时候,苹苹不耐烦地说:“逛街也唠叨,能不能让人清净一会儿?烦死了!”
虽然苹苹给我的感觉特别不好,可我还是劝表姐别生气。
面对来自生活的压力,很多父母都忙着应酬,忙着工作,忙着挣钱……疏于对孩子进行管教,于是出现了很多像苹苹一样的女孩儿。等到发现孩子出了问题再管,就无力挽回了。
不得不说,孩子不听话、没规矩,都是父母一手造成的。确切来说,是很多父母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无法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不管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只要在家庭中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怀和教育,就一定会出现问题。所以说,父母的管教对孩子的一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尤其是在规则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孩子更需要家长的指引和教导。
在物理学知识中,有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参照物”。一旦孩子将父母当作了“参照物”,他们就会从父母身上一点点地学习,一点点地改进。在执行父母要求的过程中,他们也会认真观察父母,如果父母也是按照规则要求来做的,那么他们多半都会认真执行;如果父母说一套做一套,嘴上要求孩子守规矩,行动却跟不上节奏,又如何令孩子信服?
尤其重要的是,如果孩子本来想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但看到父母不在乎的样子,就很可能对规则不重视,自然不会按照规则行事了。
方法一:只有父母做好,孩子才有可能做到
孩子会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所以要想让孩子守规矩,身为父母就应该依规矩来做,比如按时作息,保持卫生习惯等,只有父母做到,孩子才有可能做到;如果父母做不到,孩子就一定不可能做到。对于这点,我深有感悟。
我有个同学叫周霞,虽然长相普通,但非常爱美,也很有个性,不是今天戴个假发,就是明天做个夸张的美甲。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她画了一张僵尸脸,把我们一帮人吓坏了。可是,自从生了女儿,她完全变了样。
2008年,女儿出生,周霞便将化妆搞怪的东西统统扔了,说要给女儿做个好榜样。周霞这样说,也这样做了。现在她女儿已经9周岁,周霞从来都没有画过浓妆,更没有画过什么熊猫眼、僵尸妆。
我问她,为什么改变这么大?她说:“父母的形象会影响孩子一辈子,我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女儿,让她健康成长。”
多么伟大的母亲,为了孩子,周霞努力改变自己,竟然实现了180度的人生大转变。
对孩子来说,他们深受父母的影响,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饮食习惯……在孩子形成成熟的个性之前,他们都会参考父母的言行来做。展现给孩子好的一面,孩子就会从父母这里接收到积极的信息;如果父母的生活浑浑噩噩,那么孩子就会接收到负面信息。两种不同的参照物,必然会对孩子造成完全不同的影响。
为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父母要承担起自己的角色,从我做起,完善自己,争取给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参照形象。
方法二:规矩重要,更不能忽视父母的言传身教
为了引导女儿不乱穿马路,每次我带她出门,都会提醒她:“红灯亮了,我们等变成绿灯再过去。”“看到有人闯红灯,你千万不要跟着学。”“过马路的时候,如果走到路中间,发现绿灯变成黄灯了,就抓紧时间快走几步。”……女儿每次跟婆婆一起出门的时候,总会把我对她的叮嘱记在心上,并提醒婆婆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为了避免女儿出现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的情况,我告诉她:“晚上8点以后不能看电视、玩游戏。”“躺在床上的时候,不要没完没了地想白天发生的有趣的事,可以洗个热水澡,睡前翻看自己喜欢的书。”如此叮嘱一番,女儿渐渐养成了良好的睡眠习惯。
为了让女儿懂得谦让,我会叮嘱她:“有好吃的,如果身边有老人,要先让给老人吃。”“有好玩的,要懂得分享给小朋友一起玩。”……后来,无论大人孩子,都非常喜欢女儿,夸她是个懂事、有礼貌的好孩子。
当然,在要求女儿这样做的时候,我跟丈夫也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身为父母,一定要经常跟孩子讲规矩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懂规矩、守规矩,才能更好地生活。如果说一次,孩子听不进去,那就反复地引导。说一百句,孩子能听进去一句,就是成功。
原因5:父母的无条件满足,是孩子违规的一大诱因
如果父母对孩子溺爱而不管教,甚至心存侥幸,觉得孩子长大后就会变好,任何事情都由着孩子胡来,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只会让孩子变得任性妄为,无法无天。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的,答应;不合理的,拒绝。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逐渐建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
晶晶今年5岁,父母都是白领,在外企上班,平时工作特别忙,周末仅有一天的休息时间。尽管如此,他们大多时候还必须去公司加班。于是,照顾晶晶的重任自然落在了爷爷奶奶的身上。爷爷奶奶对晶晶特别溺爱,无论她提出什么样的要求,老人都会全力满足。
最近,晶晶爸察觉到,晶晶越来越招人烦了,不管说什么她都听不进去,一不高兴了就哭;如果想要什么东西,不立刻满足她,她更会哭个没完,而且旁边人越多的时候,她哭得越起劲。比如说,带她去逛游乐场,看到哪个就想玩哪个,不让玩就干脆哭闹。
事实证明,父母的无限满足,也是孩子不守规矩的一大诱因。
如今社会压力一天比一天大,很多父母疲于奔命,根本没时间带孩子,尤其是身兼要职的上班族,加班更是家常便饭,所以他们经常为此对孩子心生愧疚,并想方设法补偿孩子。于是,他们认为只要不出问题,不伤大雅,孩子想要什么,都能无限满足,就差上天摘星星了。可是,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玩最好的,他们就能听父母的话,遵守父母定下的规矩吗?
通常来说,孩子5岁左右的时候就懂得试探大人的态度与反应了。如果这时候父母太过溺爱孩子,他们就会我行我素,变得没规矩。不信的话,你可以留心观察,有些孩子哭闹的时候,总会偷看父母的反应。只要父母的态度有丝毫松懈,孩子马上就变本加厉,继续哭闹下去,直到自己的目的达成。更有甚者,如果父母不顺他们的意,他们就会想其他的办法要挟父母或家人。
如果你也是一个忙碌、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的父母,真心希望你能停下来,用心想想接下来该怎么对待孩子。
方法一:父母逾越规矩的关心不是爱,而是害
周末,几个朋友约好,我们带孩子一起去爬山。为了怕儿子饿了渴了,杜菲准备了一大书包吃的喝的。我问她:“来爬山,你怎么带了这么多东西?”杜菲却说:“可可每天都要吃很多,我给他带的。”很快我就见识了可可的本领,并替杜菲感到庆幸:幸亏她准备得多!
没走半小时,可可就嚷嚷着要喝水。杜菲把一瓶矿泉水递给他,结果可可只喝了一小口。没过一会儿,可可跟妈妈要面包吃,说自己饿了。杜菲又从包里取出面包,递给他。结果,可可没吃几口就给杜菲,装进书包了。快到半山腰的时候,可可又停下来,跟妈妈要零食吃……
渐渐地,杜菲发现自己和可可跟不上我们,于是让我们先走,并约定好在山顶会合。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几个成功登上山顶,然后找了一块空地,坐下来补充能量,感受着“一览众山小”的壮观,大家拍照的拍照,聊天的聊天,异常兴奋。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我们等不到杜菲母子俩,于是决定原路返回,去迎他们。走了半小时,我们在一处休息的平台上看到了他们。当时,可可正在喝水,而杜菲正在帮可可扇风。
趁着休息的时候,另一个朋友对杜菲说:“你也太惯着孩子了,他要什么就给什么。走一小段就要水喝,要东西吃,真有那么渴、那么饿?比可可小的孩子都能坚持,可可怎么就不能呢?”
杜菲无奈地点了点头,说:“我也知道有问题,可是不知道怎么改呀。总不能孩子想喝水,不给他喝吧?”
“一路上,你总是问可可渴不渴、饿不饿,你就不能聊点其他的呀?比如你让他看看花花草草,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景。如果他从你这儿感受不到你对他精神层面的关心,自然只能在吃喝上对你提要求了……”
这个朋友的观点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同。
确实,孩子的欲望也是无止境的,父母的无限满足会导致他们胃口越来越大。因此,父母不妨在特定场合给孩子设定必要的规则,比如大家一起出去玩,就告诉他们:要有团队意识,不要总是提无理的要求,让大家来适应你一个人。
方法二:把握好原则和底线,做好监督工作
给孩子立规矩时,一定要掌握好原则和底线,简单明了地告诉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父母也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去监督孩子。
说起玩具,小孩子们都喜欢,只要到了卖玩具的地方,相信大多数孩子都不愿意离开。可是,买了他们喜欢的玩具之后,有几个孩子能坚持玩超过一周?大多孩子过了新鲜劲儿之后,玩具就被束之高阁,成为库房的长住客。
在女儿小时候,我明确告诉她,每个月买玩具的钱最多只能花100元,平时遇到喜欢的玩具,可以看看,但不一定买;而且每周只买一个玩具,每次不能超过20元;如果想买价格高一点儿的,就要坚持连续几周不买。比如她相中了某款100元的玩具,那当月只能买这一件,其他的都不能再买,因为钱花光了。
为了做好监督,每次买完玩具,我都会让女儿学着记账,最后进行统计。长此以往,女儿慢慢就懂得花钱要节制,不该花的钱绝对不乱花。
给孩子制定规矩后,还要让他们意识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他们进行着时时监督,这样他们就会遵守规矩,对自己的言谈举止有所收敛,同时这也是规矩发挥的重要作用之一。
原因6:定好的规矩,家长对待太随意
现实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孩子喜欢晚睡,第二天起不来。为了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父母一般都会给孩子规定睡觉和起床时间,但是孩子一哭闹,就不忍心去管了。由此可见,家长对待规矩太随意,也是孩子有规矩不遵守的主要原因。
轩轩和小娟是我们小区里的两个孩子,今年都上幼儿园大班,并且还在同一个班。一个周末,小娟来找轩轩玩,轩轩的表姐恰好也在,三个孩子在一起玩得特别高兴。
做游戏时,小娟忽然看到客厅的小书柜上摆着一个装糖的糖盒,里边装着各种包装的棒棒糖。于是,她就问轩轩的妈妈:“阿姨,我可以吃棒棒糖吗?”
轩轩的妈妈爽快地答道:“可以,但是你只能拿两个。”为什么只可以吃两个呢?其实这是她平时和轩轩的约法三章——每次吃糖的时候,不能超过两个。
没过多久,轩轩跑到妈妈跟前,说:“妈妈,小娟多拿了一个棒棒糖,她说棒棒糖很好吃,要多拿一个回去给她妹妹吃。”
在听了轩轩的话之后,妈妈走到小娟面前,牵着她的手说:“宝贝,阿姨跟你说过,每次吃糖只拿两个。如果你想让妹妹也吃,下次就把妹妹带过来,好不好?如果你不能遵守规矩的话,阿姨就不喜欢你了。下次也不会给你糖吃了。”
小娟听了,特别不情愿地把手里多拿的棒棒糖放了回去。
看到轩轩妈妈的做法,很多人可能觉得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她有点儿小气。实际上,她这是对规矩的一种严肃态度,而且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这次给别的孩子破了例,自己的孩子就会有想法,为什么妈妈只要求自己这样做,却不让其他孩子遵守?有了这样的想法,孩子就会有样学样,对规矩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在给孩子立下规矩后,父母一定得明白:只要设定了规矩,就必须去遵守,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表现出随意的态度。
规矩制定得太过随意、对孩子的要求太过随意、规则的执行太过随意,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对规则的态度。当他们发现父母对规则不在意的时候,自然也会忽视规则的重要性;当他们发现父母也在按规矩认真执行的时候,他们对规矩的态度就会端正很多。
方法一:父母言而有信,言出必行
家庭教育永远是行多于知,现在社会上那些违法乱纪的人,其实都是知法犯法,所以立规矩仅仅是一个开始,只有真正按规矩行动起来,才会真正起到实际作用。不管给孩子制定什么规矩,父母都要说到做到。
在我们家的规则中,有一条就是:不管是谁,只要表现出色,全家人就会庆祝一下。当然,具体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比如可以出去吃一顿美食,可以买件自己心仪的小礼物……这些年来,不管是老公拿年终奖,或者孩子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抑或是我的新书出版,我们都会庆祝一番。
女儿上小学之后喜欢上了书法,为了鼓励她,我和丈夫决定,只要女儿认真学习,在书法上表现出色,就会奖励她,奖品虽然不贵,但心意足够。女儿很高兴,学书法的劲头更足了。
在女儿升入二年级后,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区里举办了一场儿童硬笔书法比赛。班主任从班里挑选了几个书法好的,给他们报了名。女儿放学一回到家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我,我也想看看这两年她学得到底怎么样,便承诺:如果这次能获得前三名,暑假就带她去天津海边玩一趟。
女儿顺利地通过了预赛、决赛,最后捧回了第三名的奖状。她说,老师还表扬了她,让同学向她学习。看到女儿的努力有了结果,我自然也感到很欣慰。暑假不期而至,我便安排了三天时间,兑现了承诺。
从此以后,女儿的学习状态更好了,还总不时地问我:“如果下次我再取得了成绩,妈妈带我去哪儿玩呢?”
我问她:“你想去哪儿?”
“听说上海迪士尼很漂亮,不如我们去那儿吧。”
我知道,女儿又找到了好玩的地方,我便笑着答应了她。
其实,孩子的心思很单纯,父母答应他们的事,他们总是盼着父母能说到做到。所以,如果只给孩子提要求,父母自己却不放在心上,还总是食言,他们自然就会觉得父母只是随口说说,根本没重视,更不会按照父母的期盼去努力做事了。
方法二:对待规矩要有敬畏心理
从内心中,父母一定要意识到,规矩对于孩子是十分重要的,不能随心所欲。
对于规矩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真正能够引起注意的并不多,这里举几个例子:
家长甲:升国旗还让穿校服,这么冷的天,不把孩子们冻坏了呀?
(升国旗,穿校服,是很多学校的规定。天冷的时候,为什么不在里边给孩子多穿件衣服呢?)
家长乙:老师,我们公司这几天很忙,家长会的时候我能晚去一会儿吗?
(你忙,老师就不忙?工作重要,孩子的学习就不重要?好不容易有个跟老师交流的机会,你却不重视,还问老师能不能迟到。试问,上班迟到了,老板会怎么对你?)
家长丙:本来应该闺女刷碗的,今天是周末,我来洗,你去写作业吧。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坚持,一阵冷一阵热,会让孩子晕头转向。本来孩子挺自觉,你倒好,找个借口把孩子堵回去了。)
家长丁:虽然是红灯,但周围一辆车都没有,趁现在赶紧跑过去就行。
(你知不知道,这样做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本来还要求他,过马路要看红绿灯。现在倒好,有了你的提醒,这条规则就变成了:只要没车,不管是不是红灯,都能过,而且要赶快跑过去。)
制定规矩不难,难的是父母的态度。如果对待规矩太随意,那么就算想让孩子引起重视,也不可能实现,这样一来,规矩也就失去了意义。
本章小结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虽然会越来越有主见,但不懂得自我管理,有时候对一些自己不满意的意见和规定,也无法完整地表达出来,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通常会采取诸如反抗、唱反调、不听话等方式表现出来。
★面对孩子种种异于寻常的行为,我们只要尽力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就完全可以发现端倪。
★孩子喜欢“耍赖”,他们一旦从这种行为中获得了好处,自然就会故技重演。
★孩子不听话、没规矩,都是父母一手造成的。确切来说,是很多父母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无法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
★如果父母对孩子溺爱而不管教,甚至心存侥幸,觉得孩子长大后就会变好,任何事情都由着孩子胡来,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只会让孩子变得任性妄为,无法无天。
★在给孩子立下规矩后,父母一定得明白:只要设定了规矩,就必须去遵守,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表现出随意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