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期的霍金是朵奇葩,时而又笨又蠢,让人愤怒;时而又聪明伶俐,让人钦佩。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天才,同时也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怪咖。在周围人的眼中,霍金未来的发展趋势竟然呈现出两个极端的方向:有人说他将会一事无成,注定是个无用之人;也有人非常看好他,认为他日后定会前途无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何成绩不好,书写又差的霍金,却能荣获“少年爱因斯坦”的称号呢?
1.笨笨的霍金
这一年,霍金5岁了,父母将他送进了小学。很快问题就出现了——霍金无法很好地融入集体。霍金说话有些结巴,不能及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事实上,霍金一家讲话都有些口吃,尤其是霍金和他的父亲弗兰克。弗兰克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口吃的情况非常严重,更糟糕的是,他竟然将这种不良基因遗传给了霍金。和父亲弗兰克一样,霍金说话也有些费劲,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想要说完整都要花费正常人两倍的时间。时间一长,他的同学们都开始疏远他,没有人再愿意和他讲话。这让霍金很痛苦,在他的心底深处,渴望与他人多交流,渴望融入到学校的大家庭中。然而,这一切,对于霍金而言似乎有些难度。
对于一个只有5岁的孩子而言,能够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可是霍金没有伙伴,没有人愿意和他玩,因为除了表达不清不楚之外,在其他方面,霍金也总是表现得很笨拙。有一次,学校里举办运动会。老师对大家说,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于是,同学们在老师的鼓励下个个热情高涨,纷纷报名参赛。霍金也被这种积极参与的热情所感染,他也报名参加了一个赛跑的项目。可是,霍金在肢体动作方面一直都表现得很差。果不其然,在比赛的过程中,尽管霍金用尽了全力,拼命向前跑,却依然被其他的参赛队员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看着同学们越来越远的背影,听着老师和同学们焦急的叫喊声,霍金的心里非常着急,他甚至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同学们都在嘲笑他笨。但是倔强的霍金不肯放弃,他咬着牙坚持跑到了终点,尽管是最后一名。此时,比赛场上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撤场地,根本没有人理睬和记录霍金的成绩。霍金觉得非常沮丧。正在这时,一个名叫杰克的同学跑过来,大声埋怨霍金:“斯蒂芬,你明明知道自己跑得不快,还非要报名,这不是扯班级的后腿嘛。”听了杰克的话,其他同学也纷纷向霍金投来了埋怨的目光。霍金非常难过,眼泪忍不住地流了下来。好在一旁的老师走了过来,批评了那位名叫杰克的同学,并告诉所有人:“比赛重在参与,取得好成绩最好,不能取得好成绩也不应该埋怨同学。我相信霍金同学已经尽力了,大家不应该这样对待他。”霍金非常感激老师替自己解围。可是从那以后,同学们似乎更加疏远他了。
运动会结束没多久,有一天放学之后,霍金和几个小伙伴们一起在社区的小广场上玩耍。这个小广场简直就是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经常会聚集在这里玩耍。这一次,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是“你追我赶”的游戏。而霍金无论是追别人还是别人追自己,总是输掉的那一个。几个轮回下来,和霍金同组的伙伴们开始有些埋怨霍金,一个名叫安东尼的小伙伴脾气最爆,他大声斥责霍金笨手笨脚,导致他们组一直输。安东尼说的是实情,霍金的确拖了组员的后腿。因此,霍金虽然觉得委屈,却没有任何申辩的语言。后来,小伙伴们决定不和霍金玩了。霍金再一次被孤立了,他很难过,哭着跑回了家。这件事情严重地伤害了霍金的自尊心。从那以后,霍金再也不参加任何形式的集体活动了。每当小朋友们在小广场做游戏时,霍金总是伏在窗前,默默地看着大家玩耍,心里充满了羡慕之情。
不仅是在运动方面,霍金表现得笨笨的,在学习方面,霍金也成了同学们讥笑的对象。霍金的字写得非常难看,像是一条条蚯蚓。一些淘气的同学,总是喜欢拿起霍金的作业本,围在一处,笑作一团。老师知道后,摸着霍金的头对他说,只要他勤加练习,一定可以把字写好的。霍金听了老师的话,下定决心要好好练习。于是,霍金日日练习书写,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从来没有间断过。无奈的是,无论霍金怎么努力,他的字仍旧一如既往地难看。时间一长,连老师也开始对他失去耐心,每次看到霍金的作业,总忍不住摇头。看到老师不耐烦的表情,霍金彻底失去了信心,他开始封闭自己,不愿意和别人接触。
就这样,霍金成了远近闻名的“笨小孩”,几乎被所有的同龄人孤立。不仅如此,甚至连霍金的少数几个好朋友,也因为他的关系一起被同学们孤立。为了保护自己的朋友,不让朋友被自己连累,霍金开始主动疏远他们。詹姆斯就是其中的一个。在霍金的同学中,只有詹姆斯对他比较友好。但詹姆斯的朋友们都不喜欢霍金,经常欺负霍金。詹姆斯看不下去,常常因为霍金的缘故和朋友们争吵。霍金不想詹姆斯因为自己而失去朋友,所以他选择主动远离詹姆斯。
这个时期的霍金生活得非常不愉快,因为他的这些弱点,他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他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学校生活,每天都期盼着早点放学,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家里。因为没有朋友,霍金总是感觉很孤独。这种孤独的感觉,原本不该他这个年纪应该感受的。但是霍金却体会得淋漓尽致。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坏的一面,就有好的一面。而孤独的另一面恰好代表着专注。正是因为长时间的孤独,霍金养成了专注的习惯。很多时候,他总是一个人静静地思索着,不管周围的环境如何嘈杂,都不会打扰到他的思绪。因为有了专注思考问题的能力,霍金比常人想得更多,想得更深、更远。这种专注的精神,对于霍金日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最终使得他的思绪得以在宇宙中自由地飞翔。
2.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
霍金小学时期的经历并不愉快。那个时候,霍金显得总是郁郁寡欢。作为父母,弗兰克和伊莎贝尔自然会察觉到了霍金的情绪。看着终日闷闷不乐的儿子,他们既有些担忧,又万分心疼。霍金的母亲伊莎贝尔甚至向霍金的父亲弗兰克提议,主动找霍金的同学们谈一谈,让他们多和霍金接触接触,多了解了解霍金。她的这个提议很快便被弗兰克制止了。父亲弗兰克不认为霍金需要他们的帮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霍金不善于与人交往,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情。而且弗兰克还觉得霍金的性格与遗传有关,他和伊莎贝尔就非常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可是他们还是生活得非常开心。因此,弗兰克决定顺其自然,不去刻意改变霍金的性格。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性格与他未来人生关联很密切。霍金有些孤僻的性格并没有让他今后的人生变得一塌糊涂。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霍金自然而然地走出了阴霾,变得开朗、乐观起来。然而在当时,作为母亲的伊莎贝尔着着实实担心了好久。她非常担心霍金会从此消沉下去,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而弗朗克对此却很释然,他非常相信自己的儿子。伊莎贝尔对弗兰克的这种无所谓的态度非常恼火,她叱问弗兰克,如果霍金因此厌倦学习、厌倦学校怎么办?弗兰克笑着回答,如果霍金真的不再喜欢学习,也不再喜欢学校,那就证明这些根本就不是他的兴趣所在,只有引导孩子找到他真正感兴趣的事物,霍金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力,从而取得无可限量的成就。伊莎贝尔最终认可了弗兰克的道理,从而放下了重重的心理负担。
就这样,霍金的父母不再尝试干涉霍金的生活,也不再去试图代替他解决任何问题。当然他们也并没有真的撒手不管,任由霍金一通乱撞,而是通过鼓励的方式,逐渐引导霍金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式和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霍金的父母弗兰克和伊莎贝尔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里掌握霍金的兴趣,经常花时间和他交流。尤其是母亲伊莎贝尔,她每天都会在睡前和霍金聊天,聊聊一天的所见所闻,聊聊心里的感受。事实上,霍金的父母正是通过这些再平常不过的聊天,捕捉到了霍金的兴趣,从而加以引导。
有一次,霍金告诉母亲伊莎贝尔,他发现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是在一个雨天里,放学回家的霍金路过一个公园时,无意间发现地上出现了好多蚂蚁,它们的触角上都举着一些树叶或是面包屑之类的东西,然后排成长长的、整整齐齐的队伍,向前方前进,这个过程中,竟然没有一只蚂蚁乱跑;还有就是,霍金发现一旁的蜻蜓也飞得很低很低,几乎快贴到地面了,而且还很慢,以至于自己一伸手就能捕捉到它们。霍金越说越兴奋,以至于不知不觉中竟然不再口吃。伊莎贝尔非常惊讶于儿子的变化,但她并没有立即打断霍金,而是静静地听着儿子灵活、准确的表达。与此同时,她敏锐地捕捉到了霍金的兴趣点——自然科学。
伊莎贝尔尽可能地压制住内心激动的情绪,进一步引导霍金思考:导致这些奇怪现象的原因。顺着母亲的思路,霍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伊莎贝尔并没有打扰他,而是静静地等待着。当然,年幼的霍金根本不可能想明白其中的奥秘,于是伊莎贝尔告诉儿子,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就这样,霍金带着莫大的好奇心,开始了他的阅读旅程。从此霍金爱上了读书,爱上了思考,他一点点地感受到了科学带给他的巨大乐趣。渐渐地,霍金父母开始发现,儿子不再郁郁寡欢,他变得越来越开心了。
自此之后,霍金的父母便经常带着霍金去大自然中玩耍。甚至在放学的时候,他们也会特意地带着霍金到公园里转上一圈儿,让霍金尽情地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加入到霍金的观察行动中,和霍金一起去发现自然界的奇妙景象。有一次,霍金的父亲发现了一张蜘蛛网刚刚粘住了一只苍蝇。他立即呼唤孩子们过来。于是,霍金一家齐刷刷地蹲在地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那只苍蝇。霍金发现,最初那只苍蝇还奋力挣扎,有几次几乎差一点就挣脱了,直到最后苍蝇似乎没了力气,挣扎的次数和强度越来越小。就在这时,一旁的蜘蛛慢悠悠地爬了过来,它看起来非常灵活,很快就爬到了苍蝇面前停住。只见那只被困的苍蝇先是一阵剧烈的挣扎,之后便一动不动了。霍金和妹妹们纷纷瞪着眼睛,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这一幕。又过了一会儿,蜘蛛开始缓缓后退,慢慢回到了之前的藏身地。霍金非常不解,为何蜘蛛没有吃掉苍蝇呢?当他再仔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在苍蝇的背部竟然多出了一道小口,而那只看似完整的苍蝇躯体实际上只剩下一副空壳了。
直到很多年以后,霍金对于这件事情依然记忆犹新,在他的印象中,蜘蛛应该会把整个苍蝇吃掉,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竟然是这样的吃法。而霍金的父母在多年之后也对这件小事记忆犹新,不同的是让他们记忆犹新的是当时因为蹲得时间太长,腿麻了以至于无法正常站起来的那种感觉。
这就是弗兰克和伊莎贝尔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顺其自然,一种看似无为、实则是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直到今天,在信息高速运转、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背景下,很多的高素养的父母们仍然无法恰到好处地实施的家庭教育方式。
3.天才少年,初露锋芒
经历过被同龄人嘲笑、孤立的霍金,开始逐渐显露出自身的天赋。这一年,霍金开始喜欢读书。正如母亲所言,任何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小小的少年开始疯狂地阅读各种书籍,甚至连一些商品的说明书也不放过。霍金的思绪非常灵活,理解力非常强,书上的一些理论,他只需读上一遍就能理解透彻,并有能力付诸于实践。例如,有一次,霍金阅读完飞机模型的说明书,竟然迅速地在草纸上设计出各种“样品”,甚至他还亲自动手尝试制作飞机模型。有了几个成功案例之后,霍金开始越来越自信,他的小“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他总是会想,将来有一天,一定要制造出一个非常棒的火箭模型。
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霍金的大脑里也总闪现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众所周知,童话可以更好地开启孩子的智慧,让孩子们在自己的思维里认知世界。霍金的父母非常了解童话的这种功效。为了让霍金和他的妹妹们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母亲伊莎贝尔经常会利用节假日带领他们去看童话剧。一天,伊莎贝尔又带着她的几个孩子来看童话剧。这一次,剧院表演的是一部名叫《阿拉丁》的童话。小霍金和妹妹们看得非常认真。特别是在最后结尾的时候,灯神变幻出来的豪华宫殿,腾空而起,瞬间升上了天空,这一幕在霍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一刻开始,霍金开始每天期盼那座宫殿,他相信童话中腾空而起的宫殿一定是降落在了伦敦的某个地方。最后,霍金经过一系列的演算和思考,敲定宫殿降落在了一个名叫“德伦”的地方。他向母亲提出要只身前往的要求,霍金的母亲并没有允准,但是她也没有因此责备霍金。母亲伊莎贝尔深知:孩子的世界总是奇特的,孩子的想象力总是那么丰富多彩。后来,伊莎贝尔想了好多方法,花了很长的时间,才令霍金打消了这个奇怪的念头。后来的事情,再一次证明了这位伟大母亲的与众不同。
一个偶然的机会,伊莎贝尔带着霍金前去参观汉姆斯达德·希斯的肯伍德宫。看到宫殿的那一刻,霍金异常兴奋地惊呼起来:“母亲,这就是我要找的宫殿!”伊莎贝尔惊呆了,原来这就是霍金日思夜想的宫殿呀,而且它真的存在。高兴之余,更令她欣慰的是,她的儿子终于见到了这座显然已经神往已久的宫殿。
事实上,这个时候的霍金显然已经隐隐约约地显示出了他的与众不同。他总是能够想到很多别人想不到的事物,并且不辞辛苦地想要证明它们,例如这一次,霍金一直相信那个已经飞上天空中的“宫殿”降落在了地面上,并且力争亲自前往查看。尽管他的行为被母亲阻止,但是他却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始终记挂着这个事情。直到看到汉姆斯达德·希斯的肯伍德宫的那一刻,霍金才真正放下来心中的牵挂。
从孩童时期一直到少年时期,霍金的学习成绩始终不是很突出。很多人都认为他不会有所成就,但是也有一些人,察觉到了霍金的聪明之处。霍金其实很聪明,只不过此时他的聪明才智大多体现在了日常生活中。生活中的霍金总会有一些奇思妙想,甚至有些想法听起来还很荒唐,但当他真的做到之后,却又令人感到那么不可思议。
圣奥尔本斯的大房子,对于霍金而言,可以说是一个“神秘的城堡”。他和妹妹经常会在家里玩捉迷藏的游戏,那里总是那样的有趣。一个偶然的机会,霍金正在家里玩耍,无意间发现了一扇他从没有走过的门。这个门被一把已经生了锈的锁头锁住。霍金想了想,便找来斧头,砸开了锁头。推开那扇门,霍金惊讶地发现,这扇门竟然直通家里的大厅。并且他还发现:如果不走这扇门,他和妹妹们想要从大厅来到这里,需要走上很长的一段距离。而事实是……霍金怎么也没有想到,相距这么远的两个地方竟然只是一门之隔。从那之后,霍金便爱上了探索,他总是在家里四处穿梭、到处寻觅,寻找那些被遗落的“新发现”。当然,每次发现新情况时,霍金总是显得那么激动。
后来,霍金把这座大房子的秘密挖掘干净之后,便将目光转移到了更大、更广的空间——屋外。有一段时间,霍金开始探索从学校出发,共有多少线路可以回到家中。有了这个探索目标之后,霍金立即着手去做。他利用每天放学之后的时间,在自己的房子外面转来转去,寻找突破口。那段时间里,霍金回家的路线每天都会发生变化,今天从这个门进屋,明天又从那个门进屋,后天可能又从某个窗户进屋了。霍金就像一个灵活的鼹鼠,拥有许多不同的进出口。
最后,霍金将自己历时一个月探索出来的11条回家线路,绘成了一张以自己的家为中心,通向周围四周的线路地图。当霍金兴奋地将这张自己精心绘制的地图展现给家人看的时候,全家人都惊呆了,他们谁也没有想到霍金竟然会有如此奇怪的想法,又会探索出如此多的回家线路。惊讶之余,大家进一步感受到了霍金的与众不同。
4.少年“爱因斯坦”
少年时期的霍金,学习成绩并不优秀,虽然跻身A等级学生之列,却在班级里排名倒数第三名。加之他糟糕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使得老师们并没有对他抱有太大期望,甚至一部分人还认为霍金日后难成大器。令人奇怪的是,即使霍金的成绩一般,书写也糟糕到令老师都觉得他无可救药的地步时,他的同班同学们却给他起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爱因斯坦”。
后来,霍金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总是觉得玄玄乎乎的。他是这样说的:“我在班级里从未列在前面一半(那是一个所有学生都非常聪明的班级)。我的作业总是非常不整洁,我的老师对我的书写感到绝望。但是我的同学给我起了‘爱因斯坦’的绰号,看上去他们看到了一些好征兆。”或许真如霍金所言,他的同学们确实是看出了一些兆头。
由此不难想象,少年时期的霍金是多么奇葩。在周围人的眼中,他未来的发展趋势竟然呈现出两个极端的方向:一事无成和前途无量。据霍金回忆,当时就有两位同学以一袋糖果为赌注,赌霍金的未来。一位同学认定霍金注定一事无成,而另一位同学则认为,霍金日后定然前途无量。
在圣奥尔本斯学校学习的那段岁月,霍金拥有了五六个好朋友。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经常聚在一起共同讨论。这些好朋友一直与霍金联系,直到霍金成名之后,他们的联系始终未曾间断过。对此,霍金是这样说的:“我们习惯于进行长时间的讨论和辩论,论题所涉极为广泛,从无线电控制模型到宗教,从通灵学到物理学。我们谈论的一件事是宇宙的起源,它是否需要上帝去创生并使它运行。我听说过从遥远的星系来的光波向光谱的红端移动,而这被假定表示宇宙正在膨胀。但是我肯定,红移应该有某种其他原因。一个基本不变的永续的宇宙似乎更自然得多。我猜想,也许光在向我们来的路途中仅是疲倦了,变得更红。在我攻读博士大约两年后,我才意识到自己过去错了。”
事实上,有一段时间里,霍金对于神秘主义和宗教的“超感官知觉”非常痴迷,他和好朋友们一起研究、探讨,甚至获得了学校的“神学奖”。那个时候,霍金是兴奋的、快乐的。后来,霍金对宗教学渐渐失去了兴趣。与其说失去了兴趣,倒不如说霍金心底的那份对科学的钟爱之情开始发挥作用。霍金热爱科学,这与他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有着莫大的关联。我们都知道,霍金的父母都是从事科研工作,他们营造的家庭氛围中带有强烈的理性意识。正是这种理性意识潜移默化地熏陶,使得那些宗教性质的神学并没有战胜霍金的理智。
其实,霍金之所以痴迷于宗教学,是因为霍金热衷于宗教学的“超感官知觉”,他觉得“超感官知觉”带有一定的科学性,而且这一套理论可以付诸实践。归根结底,霍金之所以痴迷于宗教、神秘主义,最终还是源于他内心深处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霍金发现所谓的“超感官知觉”不过是一些毫无科学依据的“障眼法”。于是,霍金果断地失去了对宗教、神秘主义的兴趣。很多年之后,当年那些和霍金一起探讨宗教学的好友还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斯蒂芬有自己的想法,却又好像是故意怂恿我,结果却是我愚弄了我自己。他好像瞬间不同寻常了,他应该异常聪明,就像是在居高临下地看着我,看着这世间的一切。”
这就是霍金,在他的智慧中,处处流露着科学的理性,现在看来,这才是一位科学家应当具备的科学之心。霍金的聪明绝非仅仅体现在理论知识上。圣奥尔本斯中学从来不单单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培养,还非常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在那里读书的那段时光,霍金最为骄傲的杰作就是他曾亲手用旧机械的零件制造了一台逻辑计算机。虽说这台计算机的运行原理并不高级,但是对于一个年仅十余岁的少年而言,这已经是件非常令人震惊的壮举了。可以说,霍金就是一个天才少年。
霍金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制造出“逻辑单选择计算机”的事情,在当地引起很大的轰动。当地的一家名为《奥尔本斯人》的杂志社,就曾经就这件事情发表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有了圣奥尔本斯学生制造的逻辑单选择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只能回答一些无用但又相当复杂的逻辑问题。取得了一些经验后,设计者们要继续努力去制造数字式计算机,这台未来的计算机虽然还没有命名,但将能真正‘做计算’。”后来,当地的很多报纸也相继作了报道,这让霍金和他的同学们备受鼓励。令人遗憾的是,这台由霍金发明创造的计算机后来被学校工作人员随便放进了一个箱子里,当成杂物堆放在了学校的活动室里。很多年以后,它被一位新来的计算机老师当作废物扔进了垃圾箱。
时光荏苒,当年的那个少年“爱因斯坦”早已成了名副其实的伟大科学家,人类的“宇宙之王”。然而回首当年,事实上霍金无时无刻不在流露着他作为科学家的天生素养。自始至终,他都凭借着极高的科学天赋和专注的钻研精神,居高临下地俯视着众生。
5.特立独行的霍金
1955年,霍金开始进入中学时代。那个时候的大不列颠,未成年人接受教育,不是随便选择学校,要按照阶级来划分。霍金的父亲弗兰克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建议他报考西敏中学。因为他认为:如果霍金可以拥有一段特殊的教育背景或是庞大的社会关系,会让他更加体面地活着,这对他的未来是非常有好处的。父亲弗兰克总是和霍金说:他之所以被人忽视,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社会背景;而那些能力不如他的人,就是因为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从而受到领导的重用。这种现象让他感到很气愤,同时也很印象深刻。而当时的西敏学校是公学,是那些高阶层子弟读书的地方。因此,弗兰克希望他的儿子可以拥有这样一个体面的背景。
可是这件事最终令霍金的父亲失望了。众所周知,霍金家里并不富裕。因此霍金想要进入西敏学校,并在那里好好读书,只有通过“赢得奖学金来抵消一部分学费”这一条途径。然而不幸的是,霍金因为生病,并且病得非常厉害,以至于他不能参加西敏学校的奖学金考试。霍金就这样错过了拿奖学金的机会,这就意味着霍金从此与西敏学校无缘了,他不得不放弃西敏中学,转而考虑圣奥尔本斯中学。霍金的父亲弗兰克感到非常遗憾。就这样,霍金最终还是留在了圣奥尔本斯学校读书。事实上,在那里,霍金同样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对于这段经历,霍金后来是这样描述的:“因为我父母并不富裕,为了进西敏学校我必须赢得奖学金。然而,我在奖学金考试时生病了,所以没有考。于是,我留在了圣奥尔本斯学校,在此我得到比在西敏学校,即使不是更好,也肯定是同样好的教育。我从未发现我缺乏社会体面会成为障碍。但我认为物理学和医学有些不同。对于学物理的,你上哪个学校、结交了哪个人都不重要,只有你做了什么才要紧。”
圣奥尔本斯中学的学习生活并不轻松,竞争非常激烈。在那里,他们将学生划分成ABC三个等级,分出高级班和普通班。所有的学生都必须读完7年的普通班,然后参加升入高级班的考试,如果通过的话便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圣奥尔本斯中学的学生们每晚都会有长达3个小时的家庭作业,这让霍金甚为痛苦。幸运的是,霍金的成绩虽然不是最好的,却也在竞争激烈的圣奥尔本斯中学挤进了前20名,从而保持在A等级中。
事实上,不管在哪个学校,西敏中学也好,圣奥尔本斯中学也好,都会有几个看起来特立独行的学生,他们表面看起来高傲、孤僻,其实那只是他们的思想有些与众不同而已。而到最后,往往就是这些学生,他们在某些关键时刻,发出一鸣惊人的叫声。斯蒂芬·威廉·霍金就是这样的人。事实上,在我们身边就很多这样的男生,尤其是中学时期的男生,他们在平时学习成绩并不优秀,可是到了关键时刻,例如升学考试的前夕,往往会忽然醒悟,之后开始发愤图强,最后一飞冲天,顺利考上重点大学,就像在中学时期的霍金一样。
那时的霍金,在老师的眼里,距离考入名校还差好大一截儿距离,甚至可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差距。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在最关键的那一刻,霍金醒悟了,瞬间将自己变成了圣奥尔本斯中学的学霸,最后稳稳当当地考入名牌大学——牛津大学。霍金的这段带有传奇色彩的中学经历,让圣奥尔本斯中学的全体师生清楚地弄懂了两个道理:第一,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优等生,即使他是机会最小的那一个;第二,作为一名老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尽心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随便放弃他们。因为任何一个孩子都是东升的太阳,他们本身就带着希望的火种。
中学的最后两年,因为专业问题,霍金与父亲弗兰克发生了矛盾。霍金喜欢数学和物理,希望以后可以继续研究数学和物理。而父亲弗兰克却认为数学和物理专业就业面窄,以后不好找工作,他建议霍金学习生物学,将来可以成为一名医生。事实上,成为一名医生,学习生物专业,这些都是弗兰克感兴趣的事情,这个时候的弗兰克和很多迷糊家长一样,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了。可是,霍金并不喜欢生物学,他觉得聪明的男孩子就应该学习数学和物理。父亲弗兰克知道自己没有办法改变儿子的意愿,便尝试着劝说霍金学习化学,以便将来的就业之路宽广一些。
后来的事情证明弗兰克的担忧是多余的。不管学习哪个专业,只要你感兴趣,愿意深入地研究它,就一定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功。而且,此时的霍金已经充分表现出了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超常天赋。据霍金的同学回忆:“他天生就具有令人惊奇的悟性,当我还在为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而冥思苦想时,他已知道了答案——他想都不用想。这其实就是天赋的问题,很多人都说只要刻苦努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在数理化方面,如果没有天赋,仅靠刻苦努力,也是不能成功的。”霍金在数理化方面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而且有足够的兴趣,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那些在科学方面看似辛苦的付出,对于霍金而言,并不觉得辛苦,而是乐此不疲。试问,这种状态下的霍金,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人生就是这样,不管是谁,也不管你身处何方,问题总是环绕着问题,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然而困难永远无法打倒真正的英雄,正如少年时期的霍金,是那样的健康,那样的活力四射,全身上下闪烁了梦想的能量。即使后来他身陷“果壳”,但是雄鹰就是雄鹰,伟人就是伟人,即使折断了翅膀,灵魂也能在宇宙中遨游。
6.走后门
不管在哪里,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任谁也无法真正做到永久地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社会学是一部既复杂又深奥的“大书”,所有的人都能在这本书中生存,但是真正研究明白的却寥寥无几。相对于那些善于交际、八面玲珑的人而言,霍金一家则更善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是即便是这样一家不善交际的人,竟然也有“走后门”的时候。
1958年,霍金在圣奥尔本斯中学的学业只有一年了。在这仅有的一年时间里,霍金和父亲弗兰克商议着要考入哪所大学。一番交流之后,父子二人的想法竟然出奇地一致,二人都认为要在牛津和剑桥之中做选择。这时,家庭熏陶的作用出现。父亲弗兰克和母亲伊莎贝尔都曾就读于牛津大学,他们夫妇二人对牛津大学也有着深厚的感情,经常会和孩子们一同分享他们在牛津大学求学的趣事。正因如此,牛津大学这个名字,便早早地在霍金的心中留下了印象。这一次,面对着这所心仪已久的牛津大学,霍金没有丝毫的犹豫。
父亲弗兰克非常高兴儿子可以选择自己的母校,他希望霍金也可以像自己一样,在牛津的校园里度过愉快的大学时代。可是弗兰克高兴之余,还有隐隐的担忧。霍金的学习成绩并不优秀,他的老师甚至明确表示过:霍金是没有机会考入大学的。对此,弗兰克很是担忧,要知道牛津大学可是英国的最高学府呀。另外一个令弗兰克担忧的问题是:霍金不仅要通过牛津大学的考试,还要获得牛津大学的奖学金。因为他们的家庭,无力全额承担霍金读大学的学费。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弗兰克做出了一个非常愚蠢的决定,这个决定差点让霍金失去了进入牛津大学的资格。
这一天,阳光明媚。父亲弗兰克和母亲伊莎贝尔早早地起床了,他们嘀嘀咕咕好一阵子,在房间里穿梭来穿梭去的。霍金还没有起床,就听到父亲和母亲在外面发出的各种声响,心想:发生什么事情了?父亲和母亲好像非常重视。于是,霍金准备起床去一探究竟。正在这时,母亲伊莎贝尔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身新衣服。她要求霍金赶快起床,穿上这身新衣服,将自己打扮得精神一些。霍金的父母一向不太注重穿着,他们都是随意的人,可今天……母亲伊莎贝尔的行为,让霍金一头雾水。霍金虽然没有问什么,却也知道有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因此他二话没说,立刻按照母亲的要求行动起来。
霍金非常迅速地穿好衣服,母亲伊莎贝尔又帮着霍金鼓捣了一会儿,终于将霍金打扮好了。一个非常帅气的小男孩出现在了家人的面前。父亲弗兰克看了看霍金,满意地点了点头,他告诉霍金,今天要带着霍金去拜访罗伯特·伯曼教授。罗伯特·伯曼教授是牛津大学物理系的教授,也是父亲弗兰克的老师。父亲弗兰克以“学生”的身份前去拜访老师,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伯曼教授可以对霍金“格外照顾”,帮助霍金在入学考试中顺利地获得奖学金。尽管他曾经多次对霍金和他的妹妹们说过,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大学的奖学金,来抵消一部分学费,但是霍金的学习成绩摆在眼前,这令弗兰克感到并不是很乐观。
霍金得知父母的想法之后,有些不情愿,他从小接受到的教育都是一些充满社会正能量的教育,可是今天父亲却要带着他去走后门,为了能够获得奖学金,这让霍金的心里有些接受不了。但是,他也知道牛津大学的奖学金对自己意味着什么。牛津大学的门槛并不是很好进,自己有能力考进去就已经很勉强了,至于奖学金,霍金对自己的成绩也有些不自信。于是,霍金决定跟随父亲去走走后门。
父亲弗兰克想通过“关系”来为霍金铺路,然而他没有想到,他的这种举动令伯曼教授很是反感,不仅没有帮到霍金,反而差点让霍金上不了牛津大学。伯曼教授为人非常正直,极其厌恶这种“走后门”的行为,当霍金的父亲带着霍金来拜访他时,他很是不高兴。碍于情面,伯曼教授还是接待了弗兰克和霍金。他没有和弗兰克多说什么,只是浅浅地谈了谈一些学术上的事情。当霍金的父亲切入主题时,伯曼教授没有做出任何答复。事实上,伯曼教授不仅不想帮助霍金,因为弗兰克的这种行为,他甚至想一旦霍金考入牛津大学,自己应该将今天的事情通告学校,取消霍金参加奖学金考试的资格。
或许是因为霍金的笔试成绩,又或许是伯曼教授想让霍金展示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总而言之,他没有在霍金取得奖学金这件事情中起到任何作用。后来,伯曼教授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说道:“我第一次见到斯蒂芬时,他大约不到17岁。他的父亲是学院的老学员,他把斯蒂芬带来见我,我们泛泛地谈论学院和读物理学等等。事实上就我所记忆的,多半是他父亲在讲话;斯蒂芬并没有给我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
从伯曼教授的这段回忆中,我们不难发现,走后门绝不是一条万能捷径,很多事情,它反倒是我们成功路上的一大障碍。弗兰克的这种行为就没有帮到霍金,甚至对霍金日后求学牛津起到了反作用。试想,如果伯曼教授当时真的一狠心,将这件事情通知牛津大学,导致霍金失去参加奖学金考试的资格;那么,以霍金的家庭条件,他恐怕是上不了牛津大学的。这件事情告诉我们,社会的确是一本极其复杂的“大书”,之所以复杂,只因每个人的性格、喜爱、行事作风都不相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没有原则,因此走后门的行径风险很大,结果好坏难料。但是,脚踏实地奋斗,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行事准则永远没有风险。
7.约翰·汉弗莱一家
1958年,决定霍金命运的关键时刻到了——霍金到了参加高考的年龄。而此时,他的父亲弗兰克正在为一个名叫“科伦坡计划”的研究组织工作。因为工作的需要,弗兰克需要远赴印度工作一年。为了不影响霍金的学业,弗兰克决定带霍金的母亲和妹妹们去印度,而将霍金留在圣奥尔本斯继续学业,并委托了他在国立医学院的同事约翰·汉弗莱照顾霍金。就这样,霍金住进了汉弗莱在米尔山的家里。
当时,英国的教育系统规定,中学生进入大学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在中学六年级的时候报考,如果可以通过考试的话,新学期开始就可以直接升入大学;另一个途径就是,在中学读完高级班,也就是七年级的时候再进行升学考试,如果通过考试的话,再进入大学。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会选择第一种途径,没有人愿意选择耽误一年。霍金也是如此,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第一种升学途径。因此,霍金不能跟着父母们去印度,尽管他非常想去。
就这样,霍金住进了约翰·汉弗莱的家里。而霍金的父母则带着女儿们安心地离开了即将高考的霍金。事实上,这种事情在其他家庭是绝对不会发生的。高考对于任何一个孩子,绝对称得上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作为家长,即使不能竭尽全力帮助孩子,也不会在这种关键时刻离开自己的孩子,将孩子交给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照顾。如果因此影响到了孩子的升学考试,影响了孩子的一生,我想这是所有父母都感到追悔莫及的事情。可是,霍金的父母偏偏做出这种事情。事实上,他们有他们的难处,霍金的父亲弗兰克非常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正如他所言,这让他无端损失了很多发展机会。当时,霍金的父亲在事业上正处于瓶颈,受到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这让他不得不选择离开。终究,他的工作不仅仅是他的事业,也是他们家庭的经济来源。
也许正是因为霍金父母无法给霍金最优质的生活,才导致霍金性格上的坚忍和不屈。霍金和年少时期的弗兰克一样,他非常理解家人的苦衷,并坚决不让自己成为家庭的累赘,他告诉自己,他可以独立照顾好自己,他有能力让自己的父母放心地离开。事实证明,霍金的确很独立,他在约翰·汉弗莱先生的家里,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段时光。
约翰·汉弗莱家和霍金家一样,也拥有一幢宽敞的大房子,而且汉弗莱和他的家人都非常有趣,对霍金也非常热情,他们的儿子西蒙还是霍金的同学。因此,霍金非常喜欢汉弗莱一家,认为那是一个非常热闹并且有趣的家庭。在汉弗莱家里,霍金最感兴趣的地方就是他们家的地下室,在那里霍金竟然发现了一个蒸汽机和其他的机械模型,这简直让霍金欣喜若狂,他蹲在汉弗莱家的地下室里,如痴如醉地研究着那些模型。关于这件事,霍金在《我的简史》中是这样描述的:“房子里有地下室,地下室里有约翰·汉弗莱父亲制造的蒸汽机和其他模型,而我在那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尽管汉弗莱一家对霍金都非常好,可是,或许是因为第一次与父母分开的缘故吧,霍金还是感到有些失落,终究他是在别人的家里寄居,多少都会有些不习惯的。汉弗莱一家也是如此,家里忽然多了这样一位小成员,朝夕相处,而且人家的父母还不在身边,他们生怕对霍金照顾不周,让他感到不舒服,故而处处小心,对霍金非常地客气和关照。
在相处的过程中,最令汉弗莱一家印象深刻的就是霍金的口吃和笨手笨脚。出于礼貌,霍金经常会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一次吃完饭,霍金帮忙收拾碗筷。当他推着餐车走向厨房时,却笨手笨脚地撞到了拐角处的楼梯扶手。餐车侧翻,餐车上的餐具和食物全都打翻在地,并且霍金自己也摔倒了,搞得家里一片狼藉。整个过程非常滑稽,在场的所有人都忍不住大笑起来。霍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约翰·汉弗莱还有一个女儿,名叫珍娜。珍娜非常喜欢这个忽然来到她家的霍金哥哥,经常缠着霍金和西蒙一起玩耍。为了让三个孩子和睦相处,约翰·汉弗莱特意买来了一张唱片和几本学习舞蹈的书籍,让孩子们学习跳舞。霍金非常喜欢跳舞,并且在跳舞方面很有天赋,所以学得非常好。渐渐地,霍金成了西蒙和珍娜的指导员,经常指导西蒙和珍娜的学习。因为霍金的性格,做任何事情都严肃认真。所以即使是在家里练习,他也总要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对此,西蒙和珍娜并不觉得奇怪,反而非常赞赏霍金的这种严肃认真的性格。后来,因为即将高考的缘故,霍金几乎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注到了复习中,再也没有时间和西蒙他们练习跳舞了。
就这样,转眼间暑假就到了。霍金暂时告别了汉弗莱一家,来到印度看望父母和弟妹。在印度,霍金一家住在一个叫勒克瑙的地方。那里的房子也很大,父亲弗兰克告诉霍金,房子是他们租的,之前的主人是印度北方邦的前首脑,后来他被查出经常贪污公款,是个名副其实的大贪官。霍金一家都吃不惯印度的食品,无奈弗兰克和妻子伊莎贝尔都没有太多的时间做饭,于是他们找了一个人专门为霍金做饭。霍金喜欢吃刺激点的食物,所以那名“厨师”经常会做些辛辣刺激的印度饭菜给霍金吃。能够和家人在一起,让霍金感到很开心,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让霍金感到很稀奇,他就像一个探险家一样,每天都会四处走走看看。事实上,这是霍金第一次来到印度,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印度的落后,他亲眼见识到了这个古老的国度,在落后于时代发展之后,普通民众的艰难生活。年少的霍金感到心情有些沉重,尽管那时他还没有救苦救难的大胸襟。
假期很快就结束了,霍金需要回到英国。他带了很多当地的特产给汉弗莱一家,特别是他给珍娜带了一件非常美丽的印度服装,这让珍娜惊喜不已。事实上,霍金和汉弗莱一家仅在一起相处了短短几个月的时光,可是霍金却从他们的身上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之后的很多年,霍金和汉弗莱一家一直保持着频繁的联络。而且珍娜始终亲昵地称呼霍金“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