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34000000002

第2章 序一 《那年那月》的文学趣味与历史重量

◎侯德云

1

我看,范亮这部名为《那年那月》的书籍,应该归拢到回忆录的范畴。

业内很多人都知道,作为自述文体的类型之一,回忆录有行文灵活、视角多变的特点,可分可合,可文可史,可注重父子人伦、男欢女爱、聚散离合,也可关注天下苍生、国家命运、民族兴亡。其中那些有较强历史感的回忆录,如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无疑是见证文学(文学起到为历史见证的作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类作品,在我的阅读视界之中,一向占有较大的比例。

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说,既然未来不可预知,那么,借以倾诉的对象只能是过去和现在。而“现在”很快也会成为“过去”。这样说来,抒情、叙事、议论,都会涂抹或多或少的回忆色彩。

当然,纯粹的回忆录跟泛泛的携有回忆色彩的文章又有所不同。前者跟自传似乎更为接近,它们都拥有鲜明的“不平等”属性。这个“不平等”,是指作者的功名地位对作品的价值认定和传播范围均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它们也都需要跟重大历史事件有瓜葛,或者至少跟名人有瓜葛,才能普遍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说来,似乎凡夫俗子便不具备撰写回忆录或自传的资格。表面看来是这样,但换一角度,我倒要振臂一呼,号召天下的草根平民,有能力、有条件的,都来写一写。这不是跟谁怄气,我是了解到民间记忆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之后才这么说的。我以为,除了商业价值不能相提并论,在其他所有方面,草根的回忆录跟名人的回忆录没有本质区别。严格说来,草根的回忆录也不是都不畅销,比如山东老太姜淑梅的《乱时候,穷时候》便是成功的一例。

我在《生于1966》自序中发过这样的感慨:“我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去用心审视自己的人生旅痕,从中找出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属于自己也属于我们整整一代人的苦衷。”随后又提到作家野夫等人所继承的民间修史传统。在我眼里,《那年那月》也应该跻身于同样的写作谱系,是作者的“一人之史”。作为土生土长的瓦房店人,范亮的个人经历和情感,在我看来自然也是一部本乡本土的社会史和情感史。此外我还觉得,这本书中所蕴含的文学趣味和历史重量,也都值得玩味和品鉴。

所以,我很愿意为范亮的这本书说几句家常话。

2

从这一桥段开始,我把范亮叫“老范”。此君年长在下16岁,我已经“老侯”久矣,他岂敢不“老范”?

《那年那月》的文学趣味,在第一章《盼年》和第三章《赶海》中,都比较耀眼。这两章的内容,近乎“文人之文”。

我说的“文学趣味”,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则是作者的叙事趣味,我倾心于口语化,这显示出作者心态自如、笔墨潇洒的一面;二则是作者的生活趣味。换句话说,作者的兴奋点若是能跟读者的兴奋点契合,阅读过程就会更加兴致盎然。

老实说,老范的生活趣味比他的叙事趣味更让我心动。这是由于,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跟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环境与成长经历都非常相似,都在海边长大,都有渔家儿女的酸楚和喜乐。我从老范的文字里,再三再四看见自己的身影。阅读途中的这种相遇,并不常见。

老范的《盼年》是典型的童年记忆,类似于鲁迅的《朝花夕拾》。说起来也很奇怪,在很多作家笔下,童年都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时,所有津津乐道者也都知道,如鲁迅所说,那些记忆中的故乡风景“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它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朝花夕拾·小引》)。此中的情感纠葛,本无特效药可解,只好言者姑妄言之,听者姑妄听之。

老范的童年记忆,大多跟吃有关。有些直接说吃,有些间接说吃,而吃的内容,大多可以归在民俗里边。比如喝腊八粥、杀年猪、做豆腐、走油、吃元宵,既是民俗也是吃,两者掰扯不开。惭愧的是,我不记得自己小时候家里做过腊八粥,也不记得做过豆腐。这说明,我经历过的贫穷,可能甚于老范笔下的贫穷。

老范在《做豆腐》里说:“煮熟的豆浆盛在大缸里,父亲一边往缸里倒卤水,一边用木耙搅和,豆浆慢慢地凝固成一朵朵小白花,在缸里上下漂浮。”他看得可真仔细。人大概只有对自己眼馋心馋的事物,才会这般上心。

再看老范的《赶海》。读这一桥段的文字,我能隐隐感受到海风的吹拂,也能隐隐闻到海水和海鲜的微微腥气。每次赶海,都有贝,有螺,有螃蟹,有虾爬子,有章鱼……这也都是我曾经的欢乐。所不同者,老范在渤海,我在黄海。还有一个不同,老范的赶海经历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末期,而我是在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两相比较,我发现一个秘密,老范赶海的收获,无论鱼虾还是贝螺,都远远超过我。我不认为这是地域的差异,反而断定这是时间的差异。也就是说,随着时间推移,海货的丰富度也一天天降低,现在很可能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

老范在《钓鱼》一文中说:“突然海面掀起一层波浪,接着看见一群鱼从海水里跳跃起来,再跌落到海里,一拨落下,一拨又起,估计每拨都有数百条鱼,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一群又黑又圆又粗的家伙像鱼雷似的跃出水面,又钻进水里,跃出,又钻进去,能有十多个,把水面搅得翻江倒海似的。”这个画面,把几个钓鱼的小孩都吓傻了。老范糊里糊涂回到家,把这事说给他爸听,他爸说,这是海狗攻击鱼群,出海人经常遇到。

那种“翻江倒海”的场面,我从来没遇到,只看见过一条椭圆形、暗绿色的大鱼从海面跃出,扑通,又落入水中,就在我前方不远处。我站在齐腰深的海水里下钓线,心想,那家伙会不会来咬我的钩呢?结果,那家伙不咬,等啊等啊等,等很久,就是不咬。

你瞅瞅,时间的变形能力有多么强大,相距十六年的两种海洋风景,竟是如此不同。

3

相对于文学趣味,我更看重《那年那月》经历过的历史。

修水利。

那时候小学生也得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拔草间苗深翻地之类的农活都得干,修水利也一样。老范经历过的修水利,是“到北甸子盐碱滩挖沟”,“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红旗招展”。

大锅饭。

1958年9月,老范所在的生产队开始吃大锅饭。老范的舅母,经常抢不上饭,吃不饱,舅舅就给她买来一个大号碗,“像个小盆”。舅母捧着小盆喝粥,向右吸半圈,再向左吸半圈,发出哨子般的响声,常常让别人喷饭……后来大食堂解散了,在饥饿最严重的时段,老范说,是几麻袋干白菜帮子救了他们全家的性命。这故事,跟我家很相似。据我大哥回忆,也是到了要命的时段,几麻袋干白菜帮子救了我们全家的性命。

老范对吃的记忆如此饱满鲜活,我以为,这跟他那饥饿年代的经历有关。

4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山水间,有一条“拍栏杆”的溪流。源头是宋朝诗人刘孟节,他感慨怀才不遇,借拍打栏杆发泄郁闷:“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之后,辛弃疾竟要把“栏杆拍遍”。到恭亲王奕訢则变成“猛拍栏杆思往事,一场春梦不分明”。你看准喽,这回是“猛拍”,可见诗人心中的愤懑达到怎样强烈的程度。

说实话,无论是读国史还是“一人之史”,每每读到凄惨之处,我都压抑不住“猛拍栏杆”的冲动。读老范的《那年那月》也一样。很显然,这本书可以勾起读者一连串的情感反应和理性思考,并默默从中汲取教训,以作后事之师。我以为,能做到这个份上,老范足以感到欣慰。

这么多年,我读过太多“螺丝钉”模样的文学,也读过太多“浮妄”的文学,饱受折磨的情感让我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对“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明代公安派文学产生好感,更对以存真为宗旨的历史叙事和目下风行的民间记忆写作产生共鸣。老实说,尽管我无法核实老范的私人叙事跟过往的历史有多少细微的误差,但我还是要说,《那年那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的求真欲望。

《当世界年轻的时候: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人》一书的作者倪慧如、邹宁远在简体版自序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当遗落的历史不再蒙尘时,我们不但找回了过去,也孕育了未来。”我为此言点赞。同时,我也衷心期待,在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水土之上,能有越来越多的“老范”参与到民间记忆的写作中去,共同寻找我们的过去,也共同孕育我们的未来。

2016年6月11日

※侯德云,笔名耘堂,辽宁省新金县(今大连市普兰店区)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瓦房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谁能让我忘记》《手很白》《简单的快乐》《红头老大》《轻轻地爱你一生》等小说集。2002年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中国当代小小说风云人物榜·小小说星座”荣誉称号。

同类推荐
  • 哥们儿心态好极了

    哥们儿心态好极了

    最年轻的“金话筒奖”获奖主持人海阳首次出版的随笔作品,呈现了一位优质暖男对于生活、情感、时事等诸多社会问题的态度。文笔温暖亲切,既诙谐幽默又犀利深沉,颇富哲理,仿佛在与你促膝交谈,让读者在开怀一笑的同时,又能引起共鸣。具有健康正能量!
  • 我愿生命从容

    我愿生命从容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修养的随笔集。她用区别于世俗日常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跟随作者的角度你竟发现心境开阔起来。有时候,我们总想快进时间,看看最终的结果是不是值得,而没有耐心体味生而为人可以享受的生活滋味。在这本书中,作者选择忘记自身,出离地观察世界。鸽子、明信片、玩具,17世纪的女画家都可以是她。笔下的她,让我们唏嘘不同的人生起伏,对照失意得意时的忘形失态,抖落掉束缚自己的患得患失。人有时远离既定的轨道,是为了更好地找到自己。我们日常的行为,多是出于期待,而不是无造作的真诚。对生活缺乏真诚时,我们会变得软弱,成为自己与别人期待的牺牲品。从容地投入生活,无论前进还是后退,都身姿挺拔。
  • 狱中书简

    狱中书简

    这是一本从敌人的监狱中寄给友人的信的结集。由于监狱严格的通信检查,作者只能写一些平淡的、零碎的感想和小事。但是,即使是这样,这一束信札还是闪着耀眼的光芒;即使谈的是小事和片感,还是反映出了作者的人格的光辉。作者在信中谈读书的感想,谈一些往事,谈一些生活中的印象,也谈小鸟,谈动物,谈花草,谈自然的景色。
  • 藕花深处金石韵:李清照和她的艺术世界

    藕花深处金石韵:李清照和她的艺术世界

    李清照的词之所以能够成为宋词中的一朵奇葩,这与她的生活和经历息息相关。跟着作者的文字,再见女中李易安的当行本色,领略其幽雅风骨,痴人雅趣。透过千年的烟雨,再见易安的当行本色。本书共分为八章,作者透过千年的烟雨,从李清照的生平发展以及词的发展演变来审视李清照的词和她的艺术世界。
  • 我的高考:南京大学1977、1978级考生口述实录

    我的高考:南京大学1977、1978级考生口述实录

    1977年10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在无数人彷徨的身影中,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中国,一度前途灰暗的青年人看到了希望。1977年12月,全国各省十三届高中毕业生——570万人涌向了高考考场,踏上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征途。1977年的寒冬,考场上却散发着郁郁勃发的生气,数百万考生正在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着未来的轮廓。第二年春天,27.3万大学新生踏入大学校园,在高校停止招生的十年寒冬后,终于等到了春回大地。1978年9月,新一轮的高考再一次拉开帷幕,前后两届共1000多万的考生,重新燃起了掌握自己人生的激情。
热门推荐
  • 恶魔王子的伪天使

    恶魔王子的伪天使

    这个世界存在着多种未知,没有地图,他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却总是在生命现实里上演别离割舍。从前回不去,命运就这样一点一点的错开来。其实生命的开始不过是一场早已写好的结束。属于彼此的心结,他们的轨迹忽然失衡,行驶至天涯之远。就让她以永恒的生命,来达成永远的存在,以永恒来证明他追寻的彼岸,一直就在这里。他们都是带线的玩偶,向着那写好的结局一路狂奔,直到穷途末路。我的天使,谢谢你曾经带我去看天堂的模样。
  • 魔有道

    魔有道

    “记住,别人可以飞仙成神,而你,永远都不可能!你注定只能成魔,成为令世间一切恐惧的魔!”“这,就是你的宿命,魔之宿命!”“这,就是你的路,成魔之路!”少年行,少年路。曾经年少成名,当之无愧的天骄,为何前路漫漫,竟是孤身成魔?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宿命?万丈红尘,盛世烟火,回首凡尘,灯火阑珊。飞仙化神如何?堕落成魔又怎样?心所执,魔有道!
  • 紫玄宝鉴

    紫玄宝鉴

    先天断脉之体柳枫意外得到玄果续体,居然又碰见修真界名宿炫火真人,得到让整个修真界为之疯狂的‘仙宝’紫玄宝鉴,柳枫将以何种身份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陌生世界,以后又将走上何种归途?
  • 晦台元镜禅师语录

    晦台元镜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夜宿黑灶溪

    夜宿黑灶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蘑菇圈

    蘑菇圈

    《蘑菇圈》里的斯炯,从政治荒诞的年代走到当下,经历了诸多人事的变迁,以一种纯粹的生存力量应对着时代的变幻无常。小说沿袭着阿来一贯的对于藏区的“人”的观照,用笔极具诗意,将现实融进空灵的时间,以平凡的生命包容一个民族的历史,表露出阿来对于藏区的人的“生根之爱”。
  • 最强帝灵系统

    最强帝灵系统

    杀神转世,神物俯身,身揣洪荒异宝,最强升级系统。灵气稀薄,修为难升,本大爷用的是妖力!
  • Chance

    Chan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时光往复愿你如初

    时光往复愿你如初

    一笑倾城,是我喜欢你的开始。你年少有为,我年少有你。可是,后来我才发现所有的一切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黎昕:世界太大幸好遇见你,世界太小还是丢了你。初年:如果我不曾走进你的世界,时光会不会对我温柔以待。
  • 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

    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

    师生关系能否和谐融洽,直接影响着教育成果。学生喜爱并佩服老师,就会喜欢你所教的科目;学生热爱并尊重老师,就会听从你讲的道理。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获得青春的活力与气息,并且学生也可以吸收民主精神。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由于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健全人格获得了充分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并且敢于坚持真理和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们共同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真心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如果教师错了,也要自我批评;“有错就改”是师生共同遵循的原则。学生犯了错误就要虚心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批评教育,教师有错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