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曦
菊,且成林,那是何等美丽的风景!这名字所饱含的诗意也就注定了此生她与文学的缘分。
1947年,秋菊盛开的季节,她在秦岭深处群山环抱的宁强县城出生。那里的青山绿水哺育了她,也赋予了她灵性。小学时,她父亲买回一套大红衬底、奖章闪光的小丛书,里面讲的是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等英雄人物的故事。这是她唯一的课外书,她爱不释手,从此钦慕英雄并酷爱看书。此后,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在有限的条件下,她如饥似渴地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创业史》《红岩》等当时风靡的文学作品。应该说,是文学给了她精神动力和导引。她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优异、品学兼优,本可以顺理成章地上大学继续深造,可“文革”来了,她和她老三届的同学们只得顺应命运的安排,上山下乡,插队当农民。在风霜雪雨中搏击历练人生,在摸爬滚打中体味学习文学作品彰显的革命人的革命精神。插队两年后,她被招收为干部。第一个工作单位是大巴山深处的人民公社。她经常在基层蹲点,吃住在农家,与人民群众甘苦与共。有次,她和另一位女同志同住在山上一户人家的柴草房里。土坯房的墙壁四面漏风,从房顶的椽缝里能看到天空。屋子里除了一张用树棍临时钉的、铺了一些干稻草的“叉叉床”,其余什么都没有,连带去的洗漱用具都只能放在地上。时值寒冬,夜里突然下起大雪。她二人将自带的被褥合在一起,蒙着头相拥而卧,又给被子上盖了塑料布,依然冷得睡不着。次日清晨她们掀开被子一看,塑料布上面竟然落了厚厚的一层雪。尽管那时条件艰苦,可她心里始终燃烧着烈焰般的热情,总想着怎么才能把工作搞得更好,更多地为老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工作之余,她发挥自己的业余爱好,提笔写稿,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报道耳闻目睹的好人好事。由于她出色的工作表现,很快入了党,并由原公社文书兼妇联干部提任另一个公社的党委委员、“革委会”副主任。那时候升官不发财,职务晋升,只意味着肩上的担子更重,工作环境更艰苦。那时的干部是和群众心贴心的,把脱离群众视作耻辱,从来不搞特殊化,即使个人有了困难,也只能忍着熬着,自己想法克服。她调任新职时,已身怀有孕。几个月中,除开会回公社住一两天外,其余时间照常下乡蹲点。别说什么保养,因为公社没有卫生所,连一次孕检都没做过。直到临产前半个月,才准备请假回县城家里待产。可是,由于连日的大雨冲毁了不久前才勉强通货车的毛坯公路,她望穿了眼也看不到一辆上山的车影。六七十里的山路,没有车,是万不可能回去的。后来,好不容易等来一辆拉中药材的手扶拖拉机,她上前求情,好说歹说,司机死活不敢拉,说担不起责任。最后还是公社书记出面,连求情带打包票,人家才勉勉强强地用药材包垒出了个座位,让她坐在高高的车顶中央。手扶拖拉机在乱石裸露的山路上摇晃、颠簸,司机和她都紧张得要命。其间有一段Z形的下山路坡陡弯急、路面湿滑,极其危险。好心的司机实在害怕,只得让她下车步行。她挺着大肚子走了十多里路,直到下了山,才重新爬上车。由于一路紧张和颠簸,回家后第三天她就分娩了,整整比预产期提前了一周,还是难产。母亲后怕又心疼地责备她为什么不早点回来,这也太悬了,万一有个闪失可咋办……她,就这样一路走来,从大巴山走到了关中平原。先在彬县工作了八年,当过彬县团委书记,后调入咸阳,任过团地委干事、市委统战部科长、市台办副主任、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直至市政协综合办公室主任。不论在哪个岗位上,她都忠诚于党的事业,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与此同时,爱读爱写的初衷不改,文学始终照耀着她人生的天空,促使她一刻也没放弃用心倾听现实生活的脉搏,用笔记住那些曾经唤醒和感动过自己的东西。
在咸阳市政协工作了十年,她几乎每天都与文字打交道。政协会议大大小小的材料、日常的调研视察报告、各种文件的起草,许多都是她亲自干。加班加点,呕心沥血,工作做得扎扎实实,材料写得妙笔生花,被机关人称为“才女”“笔杆子”。落脚咸阳的几十年中,每逢节假日,她抓住因远离家乡、不易回去的难得空闲,读书思考,尽可能把过去因条件所限没有认真读过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和外国文学名著,找来一本一本地恶补。在阅读中体味人生的诸多况味,用阅读排遣浓重的思乡情绪。读着,想着,文思如泉涌,禁不住就写起了随笔、散文、短篇小说、诗歌,等等。作品陆陆续续在报刊发表了,有的还获了奖。从没想过当作家的她,被咸阳著名老作家峭石、沙石推荐,成为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花甲之年退休后,她没有跳舞、打牌的爱好,清闲之中,过去工作中的经历、感悟,生活中的故事如滔滔江水扑面而来,竟然让她情不自禁地打造出了一部三十来万字的长篇小说《月明千里心》,于2012年正式出版。时隔几年,如今,她又将过去零星写作和发表的随笔、散文、短篇小说、诗歌等汇集成册,准备出版第二本书。读她书稿中的散文、随笔,让人获得一种明快的欢喜。读她的小说,时而令人会心一笑,时而被她别开生面的细节描写所感染。她名字里有菊,又为书起名“山菊淡淡”,寓意人淡如菊,文如其名。就像宋代诗人朱淑贞笔下的咏菊诗“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她对工作踏实认真、恪尽职守,对人善良友好、宽厚诚恳。朋友们说她这个人有“三爱”——爱工作,爱文学,爱生活。凡有朋友到她家去,除了市面上能见到的时令水果在你面前摆满外,更让人赏心悦目的,是她亲手精心烹煮的卤凤爪、酱猪蹄、粉蒸肉、浆水面等独具风味的饭菜。作为女人,何谓贤良淑德,在她可见一斑。她登山情满于山,观海情溢于海。她用心感受世界,年届古稀,仍笔耕不辍,让生命的晚霞持续耀眼夺目。她爱大地上的一草一木,认为细小的美近在身旁,触手可及,如秋天的红叶、初春的小草、纯净的白雪、丽日、朝阳、夏雨……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大有深意。人来世上,生命的本质是付出和感受。对这个世界,你给予着、付出着,同时也享受着、收获着。每天能感受到大自然呈现的美好,身边的人和事的美好,哪怕仅仅是一个婴儿无意对你的微笑,这都是美好的、细微的幸福。能抓住、品尝这些幸福,平淡的日子也是天堂。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年代,有多少人丧失了感受这种细微幸福的能力!而她,始终能够在平心静气中感受人生的鲜活,品尝人生的滋味,将每一个平常的日子打理得芬芳四溢。从这点说,她的人生是圆满的、无缺憾的。
她为人低调内敛,生活节俭朴素。在物质上她是清贫的,可在精神上她是富足的。山川河流之美,云卷云舒之美,长江黄河壮阔之美,宇宙星空浩瀚之美全在她胸中。她感谢天,感谢地,执着地追求古圣贤倡扬的天人合一,认为敬重大自然就是敬重人类自己。任何时候,都愿与大自然荣辱与共、融为一体。她淡淡如菊、微微如风,是个真正的大爱、大雅之人。
我在她的书里聆听她的心声,在字里行间寻找她的真颜。我看到她还在不停地探索着,不停地修炼着,不断地完善着自己。不久前的一天,我们几个文友相约去咸阳湖边赏红叶,我给她拍了几张照片。在烂漫的红叶背景下,她笑得灿烂如花。她的目光纯净如秋水,从容、朴实、宽厚,让人感受到一种非常怡然的人生姿态。有人说她这辈子命好,一个乡巴佬,在咸阳无亲无故,干到官至正县级,文学作品还获过奖,又出版了长篇小说。我说这话不够准确,官职不能完全代表能力,命运也要靠人去奋斗。她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非常努力,倾情付出了,最后也得到回报了,这才是她此生无悔的真谛。在近七十载的风雨中,她以自己貌似柔弱实则刚健的气度,护卫着自己的良心、善心不受外邪、风寒的侵袭,始终保持着人格独立和精神追求,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精神高地。
这就是我可亲可敬可爱的文友、大姐秦菊林。
2016年8月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咸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毛泽东诗词学会咸阳分会名誉会长、咸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咸阳诗刊》执行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