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正杰
(一)
屈指数来,我老人家与小杨因文字相识而成文字之交,已将近三十年了。
时在1986年8月,于四川省在宜宾召开的“梦酒杯”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研讨会上,我老人家第一次见到小杨。那时,她刚参加工作不久,还是一个蹦蹦跳跳不知多少酸甜苦辣的黄毛丫头。
在下当时年过不惑二三,还不能自称老人家。但当时,我已是退居二线两载的地区文化馆调研员,忝任宜宾地区民间文艺家曲艺家协会主席和地区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被安排分管全地区民间文学搜集、普查、集成和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工作。
那天,听小杨宣读完她的文章后,我就觉得她这个丫头是个搞理论研究的好苗子,也觉得她的文章思路还比较清晰,于是我就在会上发言时对她的文章加以肯定。会下,我又通过宜宾县文教局文化股股长陈栋梁先生与她相识,因而得知她是宜宾县观音区万青乡文化站的文化专干,是参加工作还不到两年的新兵。老陈股长也给她摆了在下这个地区文化馆调研员的一些奇闻怪事。
于是,我们这对后来的忘年之交,互相都有了一些初步的印象。而后,类似这样的研讨会又开过几次,我们互相间的印象也随之有所加深。
1990年,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的学历班在全国招生,宜宾地区唯独小杨一人有幸考取而进京深造。三年学成归来以后,她更成了宜宾地区群众文化理论研究骨干之一。我们在一起探讨问题的机会也随之增多。我觉得她善于联系工作实际思考问题,有了心得也勤于练笔,就更加看重她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这一老一小,终于因文字而结下文缘,成了很有共识而没有代沟的忘年文友。现在,我老人家虽早已退休十多年了,可与在职的小杨没断过联系。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我们互相间的文字往返比过去更加频繁。
所以,无论是她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歌谣,创作散文随笔、人物特写之类的文学作品,还是她撰写理论研究文章,承担刊物编辑业务之类的工作,但凡取得相应的业绩成果,我老人家都看在眼里,并为之乐在心头。
即便是人生中的喜怒忧乐,她也常在第一时间相告。我老人家除了为之扼腕感叹外,也适时宽慰开导,使之不受消极影响,尽快摆脱困境,并重新振作精神,沿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前行。
多少年来,因为小杨十分信任我老人家,可以说她的各类重要作品,我老人家往往是第一读者。所以近几年,她先后计划出版两本书时,除分别请原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的相关授课师长给她作序外,也找到我老人家头上。我老人家自也欣然应允,先后为之写了《为〈神秘越溪河〉而歌》和这篇《为〈杨敬芝论文选集〉点赞》的代序文字。
(二)
近三十年的文字往返,印证了我老人家的眼光不错。半个甲子的光阴和人生实践一再证明,小杨这个行事执着的基层公共文化人,称得上是从基层公共文化工作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文化学者。
这个文化学者从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到县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虽岗位职务曾几经上下转换,可都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宜宾地区乃至全川群众文化系统中,她至少展现了如下几个第一或曰唯一,真称得上行行与众不同不一般,行行像样出彩该点赞。
其一,在原宜宾地区乡镇文化专干中,她是唯一考上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的幸运儿。
前已提及,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学历班在全国招生时,宜宾十县区数百余名乡镇文化站专干,经层层推荐选拔,得以参加考试最后合格者,唯有小杨一人(全川也仅四人)。正是这一天赐良机,使她的文化理论水平和驾驭文字的功夫有了明显提升,为她后来的理论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二,在近三十年间宜宾地区文化、图书两馆在职馆人中,她的理论研究成果当数第一。
无论是乡镇文化站专干,还是县文化馆、图书馆馆员,像小杨这样,能在工作之余,自觉坚持枯燥的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撰写出数十篇涉及文化馆、图书馆以及相关地方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文章,并有十多篇文章分获全国或省市政府和相关学会的奖项荣誉,可称为文化学者的理论研究骨干的人,在全川各市县区文化、图书两馆同仁中,都非常少见。她获奖文章所展现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宜宾十县区群众文化系统两馆数百名同仁中,当数第一,甚至可称独一无二。
其三,在近几年间宜宾地区文化、图书两馆在职馆人中先后能出版两本书者,她是第一人。
无论是县文化馆、图书馆馆员,还是四川省民俗学会、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还是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像小杨这样,能凭借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以及多年从事理论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散文随笔等作品,先后公开出版民间故事集《神秘越溪河》和《杨敬芝论文选集》两本可以传世的书稿著作者,至今在宜宾地区两馆在职同仁,或相关学会、协会会员中,她是无人能与之比肩的第一人。在全川两馆在职同仁中,能有她这般书稿著作传世者,似也屈指可数。
其四,在群众文化系统中,能在县文化、图书两馆皆评上副高职称者,全国全川鲜见,她是宜宾唯一。
因小杨从乡镇文化站等到县文化、图书两馆等,岗位职务虽几经转换,却都做到了每干一行都出彩、都像样,故她才能在宜宾地区乃至全川的文化、图书两馆同仁中脱颖而出,凭借突出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创造性的工作业绩,在数年前就先后评上了文化、图书两馆副研究馆员的高级职称。如此出彩之状,在全川乃至全国文化、图书两馆系统中,也是十分鲜见的啊!
其五,她承编的县办文艺季刊《岷江文艺》,影响好评已遍及全国各地。
从2012年以来,小杨因工作需要,从宜宾县图书馆调回县文化馆,并出任宜宾县文化宣传部门创办的文艺季刊《岷江文艺》的执行主编、副主编及每期责编。她居然把这个县办小刊物办得风生水起,产生了很不一般的社会影响。
于今,《岷江文艺》已被全国二十多个省级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哈佛大学等十多所中外高校图书馆收藏。
它的作者已遍及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其中,既有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军职人员和自由撰稿人,也有专业的文艺工作者。
稿件既有来自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文联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研究院所(校)的知名专家、学者、作家的特约专稿,也有来自各省市区自由投寄的各类文稿。
由于作品来自全国各地,《岷江文艺》的社会影响和好评也遍及全国各地。既是安徽合肥师范大学的教授、学者,又是作家和文艺评论家的李正西先生,就曾特意以《依山而立·逐水而歌》为题撰文,对它进行热情洋溢地赞许和详细点评。全国各地所办此类内刊不少,而能像它产生这等影响的,可以说凤毛麟角。
最近,《岷江文艺》由内部刊物升格为有正式书号的,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能将县办文艺季刊办成现在这样,不也说明小杨无论干那一行都出彩,都像样,都与众不同么!
惟其如此,我老人家也曾以《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文艺现象》为题,着重对《岷江文艺》和宜宾县另一个民办学术性刊物《唐君毅故园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评述和点赞。
工作业绩如此出色的文化馆、图书馆馆人,我老人家难道不应该浓墨重彩为之点赞么?!
(三)
今天,再回过头去审视小杨,我老人家觉得她值得人们点赞的,不只是她这个“赛儿郎”的“西川才女”的“天生文采”所练就的文章文品,还有她那为人行事和处世立身不卑不亢的人格人品。
譬如,早在1993年初秋,她在北京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毕业之时,原本有两个工作机会。一是,留在北京一个国家级媒体发展;二是,随军去她丈夫所在部队驻地辽宁锦州工作。但是,她恪守做人的信用,感念三年前推荐她报考的宜宾县相关领导,最终选择了学成回归宜宾县。
回来之后,我老人家为有利于小杨的成长,曾积极向宜宾地区文化局推荐,力主让她留在地区文化局创作室编辑《宜宾文化》。当时,地区文化局主要领导也已点头认可,最后却因种种原因未能落实。其中一因即是,她觉得是宜宾县出资培养了她,回县自己才能真正做到心安。
事后我才得知,当时县里有人怕她学成不归,她有一年多的工资被截留。她说:“如果我真未回县工作,怎么好意思厚着脸皮上门去要呢?”这倒情有可原。所以,她不再想上调的事,我老人家也只有惋惜作罢。
而回县以后,因小杨原所在乡镇已与其他乡镇合并,原岗位已经另有他人,她只能改行干其他的事情,打打杂。第二年,为了学以致用,她争取调到更加偏远的隆兴乡做文化专干。
在隆兴乡,她除任乡文体广播电视站站长外,还兼党政办副主任、社会事务办主任、妇联主席等职。由于工作范围宽泛,她与各方面群众接触较多,算得上最接地气的干部。因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许,她年年都被评上先进,还当选了一届乡人大代表和县党代表。就这样,她一直干到了1999年年末。
正是这段基层工作的经历,丰富了小杨的人生阅历,使她各方面部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我老人家也为之感到高兴,当然还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她,不时把上级机关有关理论研讨的信息、通知及时转告给她,激励她结合基层工作实践抓理论研究。
她果然不负所望,撰写了《农村群众文化求索》《群众文化建设要走出三个误区》《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新时期文化事业的必由之路》《浅论文化行政执法》《浅析现行文化市场管理的弱点》《从乡镇文化市场的现状看管理》等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受到省市文化厅局和省内群众文化理论界的关注,先后应邀在省内的一系列研讨会上宣读,并陆续在《四川群众文化学报》上发表。
因为有了这一系列成果,爱才惜才的宜宾县县委宣传部和宜宾县文体局相关领导,才把她从隆兴这个小乡镇,直接上调到县文化馆,让她从事文学辅导和调研工作;后来,又把她调至宜宾县图书馆任馆长。
到图书馆后,她又不断探索创新。譬如,她首创的流动图书馆到乡镇的资源共享模式,被川吉苏冀桂五省区图书馆界认同,并被广泛推广。她首创的图书馆绿色电子阅览室,惠及广大读者,受到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称赞,还受到《工人日报》《四川日报》《宜宾日报》的广泛报道。
而且,她到图书馆的第一年(2002年),就写出了题为《图书馆介入经济建设的主要途径》的文章。该文获得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优秀论文奖(最高奖),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次年,她又写出了题为《图书馆建设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该文也荣获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优秀论文奖(最高奖)和川吉苏冀桂五省区图书馆第九届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这些文章都是她工作实践和探索的总结。十余年来,她还先后六次获得宜宾市政府授予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记得2004年9月,当小杨从广西北海打来电话,告知其文获一等奖的消息后,我老人家还曾为之喜赋一诗道贺曰:
天生文采炼文章,立论清新登奥堂。北海金秋传喜讯,西川才女赛儿郎。
挥毫运笔谱心曲,把盏引樽贺小杨。翘首来年酬夙志,风华再展誉吾乡!
(四)
可谁知,恰如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李康的《运命论》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之说,正当小杨各方面部蒸蒸日上之际,图书馆却在她去参加文化厅、人事厅组织的图书馆馆长培训之时,搞“馆长竞争上岗”。
回馆后,有人说报名时限已过,使她这个在职馆长不仅失去了竞争馆长资格,还失去了报名的资格。这令她年仅四十,就从馆长岗位上莫名其妙地下来了。
开始,她仿佛遭人从背后敲了一记闷棍一样,不知所措,也为此困惑、郁闷了好几天。过后,她才渐渐明白,自已是无端遭人误会和妒忌所致。好在这个时候,她得到诸多同行师友的及时开导。
我老人家甚至以自己早年也曾遭人暗算,41岁就下台当调研员,而后坚持走“埋头多翻故纸堆,勤爬格子探学问”的人生路,而重新崛起之情开导她;并用“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话语启发鼓励她,希望她努力争取“做真正创造文化的文化人”。
她很快摆脱困境,重新振作起来,与馆里同事仍像平时一样相处,对所遭莫名误会和妒忌一事,也只是视为一种促使自己不断奋斗的动力。
之后,她的工作热情更高,笔耕劲头更大。她又继续撰写了《浅谈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开发地方文献 服务旅游经济》《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考——以四川省宜宾县为例》《优化图书馆藏书结构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对数字化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等一连串理论价值较高的文章。
这些文章先后在《四川图书馆学报》《教育科学》《群文天地》等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并陆续获得全国或省市的优秀科研成果奖。
据闻,“馆长竞争上岗”一事过后,有人似颇有悔意而一再示好,她则真诚地表示事已过去,自己毫不介意,更不会耿耿于怀,睚眦必报。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而对有恩于她的人,她一直铭记在心,懂得知恩必报。
就以整理本书《杨敬芝论文选集》来说,我老人家曾建议小杨将一些理论价值不大的文章删去。她听从了我的主要意见,却坚持保留“师友文缘”作为附录。我问她为什么。
她郑重其事地回答:“这些虽然不是有理论价值的文章,却是富有人生情怀和人文价值的文章。其中涉及的相关人物,既有我敬重的文坛师友,更有于我有知遇之恩的人生恩师。这些恩师,现只有您老人家还健在,其他的都已经作古。我随时都在想,我能有今天实在不能也不敢忘记您和他们。在退休之前,我想通过这本书画一个人生句号。倘若删去对恩师们的怀念之文,我人生的句号就没法画圆满啊!”
听了小杨这段肺腑之言,我老人家被深深打动了,不由默默地点点头。同时,我老人家又联想起过去这些年,自己也曾经看好过一些才华横溢的文友和后生学子,还曾通过手中这支拙笔为之行文点赞,或向有关方面举荐,对他们给予力所能及的扶助。这些文友和后生学子,也大多不同程度地成了气候。多数成了有关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
虽然我老人家也有老眼昏花,看人走眼的时候,但是现在回过头来审视以往,我老人家竟然有这样一个发现。即凡是特别专心做学问,以求学业有专攻,而不刻意追求名利者,其文格文品与人格人品多相得益彰,而特别受人敬重。我们相互之间也一直互相思念,而有所联系。
至于个别善于将文学艺术当成敲门砖,而另有所图的角色,或个别写一套做一套,其人不如其文的无行文人,其文格文品与人格人品往往格格不入,而令人不敢恭维。这类人对往日提携过其的师长友人,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个别无行文人,甚至对往日有恩于其的师长友人,反目相向,毫无顾忌地在背后恶语中伤,大有天底下只有其一个人掌握真理之势。
相形之下,小杨对已经作古的恩师,还念念不忘,不仅早已发文纪念,而今还坚持编入以理论研究文章为主要内容的《杨敬芝论文选集》,不也可见其文格文品与人格人品相得益彰了么!仅此一点,不就值得我老人家对她大加点赞了么?!
是的,小杨多年从事基层文化工作,最接地气。她敢于担当,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基层父老乡亲更有奉献精神。她待人温文尔雅,平日待人也是温和诚厚。她还十分好学,对文博领域都有涉猎。因而,她在宜宾,尤其在宜宾文化界颇有人缘人气。
近些年间,她受聘为四川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也受邀在宜宾市图书馆公益讲堂主讲过《浅谈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等……
为了开发越溪河旅游,她牺牲业余时间,搜集、整理出版了民间故事集《神秘越溪河》……现在,她又要出版《杨敬芝论文选集》,以期为自己的人生画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
这些,不都体现了她作为一个文化学者的多方面专业素养和优秀人格人品么?!
是的。近三十年来,我老人家亲眼见证了小杨从一个乡镇文化专干,成长为一个地方文化学者的艰辛历程。
说到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对忘年文字之交,还有过几次文字合作。小杨在整理书稿时,还特意收入了我们围绕抗战文化,在2015年合写的《四川抗战文化与川人抗战精神论析》。她说:“这也体现了我们之间的师友文缘。”我老人家当然也珍惜这种文缘。
我们2015年合写的《四川抗战文化与川人抗战精神论析》一文,特别得一提。因为这篇长达三万余言的文章,是应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和中国民间艺术协会,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举办的和平与正义之声——歌谣与抗战研讨会的邀请而撰写的。
我老人家因年事已高,又刚从北京返回宜宾不久,不想再受车马劳顿之苦,因而就请小杨独自赴京出席研讨会。会后返宜的她告诉我,该研讨会,全国仅邀请近三十个相关专家学者撰文参加。除北京之外,仅少数省市区相关专家学者受到邀请。四川省也仅有我们一篇文章的作者应邀出席此会。
不仅如此,该研讨会还安排她作了大会发言。她也因此受到相关专家学者关注。他们不仅向她询问我老人家为什么没去京赴会,还要她回来代问我好。我老人家听后,既为全国各地还有相关文坛师友关心自己而深感欣慰,也为她能作为全川唯一代表出席此次全国性研讨盛会,而深感荣幸。
而今,集小杨三十多年心血的《杨敬芝论文选集》即将付梓之际,她邀我老人家为之作序,我自是十分乐意,所以就欣然信笔写了上面的文字,权当序言。
这也是一种文缘所致啊!
四川省宜宾市文化馆原馆长、研究馆员
2015年9月19日于宜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