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 让自己动起来
二十多年前,在报上看过一则很妙的新闻:
“某著名女校的厕所总不够用,因为学生抢着上厕所,又占着茅坑不拉屎,而在里面背书或记英文单词。据说比在外面读书,有事半功倍之效。”
看到新闻的朋友都将信将疑,笑说:“难道厕所里的臭味能帮助记忆?照这么说,应该愈臭愈好了。”
隔不久,又听人说:
“现在有些小型补习班,一班只几个学生,不但夏天有冷气,而且人人坐沙发。”说的人最后补了一句:
“不过,据说效果还不如那些坐硬板凳的。大概沙发太舒服,学生容易打瞌睡。”
硬板凳与软沙发
事隔二十年,最近在纽约看到一篇报道,居然真证实了一些道理。
报道引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人体运动学教授摩尔豪斯博士的话。摩尔豪斯做实验,让二十个学生,先坐在柔软的沙发椅子上读书,过一段时间,又改坐很不舒服的硬椅子。
结果发现,那些学生坐硬椅子时,因为不舒服而不断调整坐姿。看来虽然好像毛躁不安,学习的成绩却比坐沙发好得多。摩尔豪斯说:
“一个坐沙发得B的学生,坐硬椅子往往可以得A,因为后者使脑部得到更多氧和糖的供应。至于维持一定坐姿的前者,只要几分钟不动,血液循环减缓,脑部得到的血液和营养减少,读书效果就差了。”
于是,我猜想,当年某校女生在厕所读书,会不会正因为厕所里不舒服,造成身体不断挪动,而有了较佳的效果呢?摩尔豪斯博士在研究报告里,也确实强调:
“许多父母、师长认为孩子一边念书,一边动来动去,或打哈欠、伸懒腰,是静不下来专心工作。岂知道,规定孩子不准动,反而是错的。”
打猎、长跑与飞翔
美国作家海明威,总在钓鱼、打猎或练拳之后写作,他1935年出版的名著《非洲的青山》,就是在非洲打猎之后写成的。
在日本,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文学旗手的村上春树,为了培养耐力和信心,居然练习跑四十二公里的马拉松,从起初只能跑三公里,到一年之后跑完全程。
然后,他成功地创作了《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
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艾克苏佩里,从小就爱写作、爱飞行。在飞行时思考,在降落后写作。他的名著《小王子》,居然是在迫降利比亚沙漠之后,得到灵感写成的。
灵感这种东西很妙,你坐在那儿苦想,往往等不到。反而出去走走、找朋友聊聊,甚至游个泳、打个球之后,自然就飞起来了。也可以说,灵感跟运动有着很大的关系。
记得“花鸟画”名家喻仲林老师过世不久,喻师母对我说,喻老师在第一次胃癌手术之后,食量增加,人也胖了,好像一切都恢复正常,只是他不再喜欢作画,说是没灵感。
怎能相信,作品张张具新意,过去有画不完灵感的喻仲林老师,竟找不到灵感。他不是失去灵感,是失去了那带动灵感的体力呀!
不一样的月亮
体力和心灵有一条无形的线相通。心情坏,会影响身体。身体不好,也会影响心情。
少年时看到栏杆,你可能冲向前,一跃而过。
中年时,同样的栏杆在眼前,虽然没有试,却可能不敢再跳。自己知道,八成跳不过。
心怀许多雄图壮志,突然来个重感冒。病虽然要不了命,可是躺在床上,什么兴趣都没了,等到病情好转,那失去的壮志又渐渐恢复。
甚至连一天二十四小时,由于活动力的不同,对同样一件事,也能有不一样的感觉。
睡梦中,有人把你叫醒,说出去玩,你可能说算了!但是第二天想起来,又十分懊悔。
夜难眠,在床上辗转反侧的时候,许多烦心的事,都变得加倍苦恼。
但是第二天起床,梳洗完毕,吃完早餐,走出家门,那烦恼似乎又不再这么难解决了。
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妙:
“你看地平线上的月亮,跟看头顶的月亮,会觉得不一样大。你躺着想一件事,跟站着想一件事,也会不同。”
每次在消极的时候,我都告诉自己:
“动起来!不要坐在这儿发愁。动起来!问题就能解决了。”
第21节 你是否能成为另一个比尔·盖茨
二十多年前,在我的绘画班上,有个很有才气的小男生,因为愈画愈有兴趣,所以立志将来要做艺术家。
有一天,他对他爸爸说:“爸爸,我将来要进美术系……”
啪!话还没说完,他爸爸就赏了他一记耳光:“你要饿死。”
他捂着脸,不服气地说:“人家刘老师,还不是美术系毕业,也没……”
啪!又是一记耳光:“你又不是刘老师!”
小男生不敢多说了,乖乖听从父亲的指示,投考五年制的专科,学电机工程。
如果我当年没有听话
二十年不见,今年春天,突然接到他的电话,于是请他吃中饭。
坐在我对面的,已经不是小男生,而是三十五岁,在美国拥有几百位员工的“大老板”。
“幸亏那时候,你听了你父亲的话,要不然也没有今天。”我说。
他笑笑:“您怎么不说,如果我没听我老爸的话,现在国际画坛上,又多了一位大画家呢?”
他的话使我想起高中时代的自己,当我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别人都填六七十个,我却只填了三个美术科系和一个国文系。
我的导师跳了起来,说我应该进外交或新闻系,将来才能有成就。
可是我的母亲没说话,只淡淡一笑:“你觉得那是你的志趣就好。”
于是我成了画家,成了美国美术馆的驻馆艺术家,也成了大学教授。更因为画展的丰厚收入,使我敢于尽兴地写作,也成了一个所谓名作家。
我的母亲跟那学生的父亲完全相反,我不是也有成就吗?
同样的强势,不同的结果
最近我看了一部曾得到奥斯卡奖的影片《钢琴师》(Shine)。
电影里的主角,生长在一个有着强势父亲的犹太家庭。那父亲爱音乐,也逼自己的独子学钢琴。他一方面希望孩子出头,一方面又唯恐孩子出去寻找自己的世界。所以当儿子执意出国,去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之后,他居然不准孩子再进家门一步。
他的儿子成功了,也失败了。虽然得到钢琴大赛的金牌,却因为总挥不去父亲的阴影,终于精神分裂。
看这部由真人实事改编的电影,我有好大的感慨,我不断地想,那位父亲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在父母强势的主导下,有多少天才,不但没能成功,反而因为背负太多的心理重担,而摔得更惨。
但是我也想到站在国际乐坛巅峰的大提琴家马友友,曾说他有个艰苦的童年,被逼着学琴,没能享受快乐的儿童时光。
只是说到最后,他又感谢那段被逼的日子,使他能有今天。
同样是出身音乐家庭,也同样有着强势的父亲,却造成多大的差异!
夏日剧场的史都华
当然也有许多就是不听话,而坚持走自己路的例子。
像是老牌影帝,曾得奥斯卡金像奖的詹姆斯·史都华(James Stewart),当年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系毕业。没当建筑师,却去参加一个“夏日剧场”,到处跑码头、演戏。
据说詹姆斯的父亲,气得把鞋子摔到墙上。
可是,詹姆斯成功了,连百科全书上都有他的小传。
半路辍学的比尔·盖茨
更好的例子是美国微软公司创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他的父亲是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妈妈是教师。比尔·盖茨从小功课好,十八岁进哈佛大学。
但是,十九岁那年,比尔·盖茨居然自己申请退学,跑去搞电脑。
我常猜想当时他老爸、老妈的反应。最起码如果发生在我儿子身上,我会跳起来。
但是,比尔·盖茨如果当时不那么决定,他可能有“坐拥三百六十四亿美元电脑王国”的今天吗?
你自己才能决定
“我对某科有兴趣,我爸爸偏不准我念。”
“我不想考大学,想去创业,我爸妈就不同意。”
“我只想把英文先念好,自己出国读书,不想在国内继续念下去。可是我妈坚持要我把大学读完。”
“我爱音乐,要跟朋友组个乐团,可是我爸说我要是这样,就脱离父子关系。”
总接到年轻朋友这样的信,问我该怎么办。让我头痛的是——
“既然你说父母不是你,不能为你决定;我也不是你,我又怎么为你决定呢?”
正因如此,我写了这篇文章。
梨与苹果
我们都只有一生,选了这个,很可能就永远失去了那个。如同我的学生所说,他假使选择美术系,今天可能不是成功的大老板,而是伟大的画家。
所以,你永远在选了梨之后,都可以猜如果挑苹果,会更好。也可以在大家都赞美苹果的时候,毫无遗憾地说:“我仍然相信我的选择最正确。”
只是,当那些已经尝过各种水果,有许多人生阅历,又深爱你的人,对你说:“挑苹果吧!不会错的。”
你是该听他的,还是坚持自己、始终无悔?
坚持与无悔
“坚持”与“无悔”,是每个人为自己一生做决定时,应该有的条件。
当你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一定对,而且必能坚持到底的时候,你是不是也该想想,你过去是否凡事都能说到做到?对自己绝不妥协?
抑或,你今晚上床时还夸下海口,明天一定能准时起来。却在几个小时之后,闹钟响了半天,仍然蒙头大睡?
除了“坚持”,你也能“无悔”吗?
你能自己承担一切,不怨天尤人,还是稍有不顺,就把责任往外推?
你说话算不算话?下棋回不回手?你会不会才答应父母一件事,转身就反悔了呢?
当吃角子老虎吐钱的时候
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独立?是不是成年了?
如果你处处还在依赖父母,怎能不听他们的话,又岂能自己完全做主?
你必须知道,无论詹姆斯·史都华或比尔·盖茨,都是在成年之后做的主。你也要知道,在赌场里,每当吃角子老虎吐钱出来的时候,上面的灯总是不断闪动;而且每吐一枚钱币,就发出一声铃响。偌大的赌场里,摆了几百架吃角子老虎,所以总有机器在响,使大家以为很容易赢。
岂知道,在同一时间,正有多少钱被默默地吃进机器。
同样的道理,是不是有更多人,因为少年时叛逆,不听父母师长的话,一意孤行,而成了失败者?
失败者多半是不出声的。
没人能阻挡你成功
各位年轻朋友!
对于你该听自己的,还是听父母的,我只能说:“别问我,问你自己!如果你还不能独立、不能坚持、不能无悔,就最好别擅自‘坚持’做你可能‘后悔’的事。”
相反地,如果你认为符合做主的条件,坚信自己能成为另一个比尔·盖茨,谁又能阻挡你呢?
第22节 别把自己俭掉了
有一天,我去染发。
理发小姐大概从没见过我带去的那种染发剂,翻来覆去地看包装,又拿出说明书请我翻译。
“你的头发不长,用半瓶就成了!”理发小姐说,“剩半瓶,下次还能用。”
“可是说明书上讲,只要打开来,就得一次用完。”我说。
于是她一边染,一面叫“可惜”,明明用不了,却恨不得把一整瓶倒在我头上。
染完了,瓶子里还剩不少。
“多可惜啊!还这么多。”她举着瓶子说,“我的眉毛不够黑,就用这剩下的染染吧!”说着就自己染了起来,而且唯恐用不完似的,一个劲地往眉毛上刷。说时迟,一道染发剂已经流入她眼睛。
虽然是多年前的事,我至今仍记得她尖叫着,被同事送去医院的画面。
据说,她差点失明。
从此,每回染发,我都想起她。她的眉毛明明够黑了,为什么还要染呢?
她只是舍不得扔掉那剩下的染发剂罢了!
别把自己活埋
人们就是这么妙。当病好了,会伤心昂贵的药没吃完。
明明吃饱了,却心疼还有剩菜,而硬往肚子里撑,甚至说:“宁可坏在肚里,也别坏在锅里。”
问题是,身体已经不再需要,还硬塞,不是另一种浪费吗?不但浪费了食物,也浪费了体力,搞不好,撑出毛病,体重过重、胆固醇太高、胃下垂,不得不去看医生,造成更大的损失。
只是“舍不得扔东西”,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为许多人的习惯,甚至认为这是美德。相反地,“扔东西”则是恶习。大家却没想到,旧的不去,新的怎么来?在这个不断更新的时代,如果你一方面不希望自己落伍,而不断追新;另一方面又什么过时的东西都舍不得扔,日积月累,东西愈堆愈多,岂非要把自己埋起来?
有位朋友,住了一栋两千多万的大房子,里面放着红木的家具和柚木的橱柜。当我去拜访时,他打开前边的衣橱,好不容易才把我的外套“塞进去”,因为里面有太多舍不得扔的旧衣服。
吃完饭,当他拉开厨房的柜子,打算找个垃圾袋时,里面竟然滚出一大堆超级市场的塑料袋。
“你何不买两盒专用的垃圾袋呢?又省空间,又整齐!”
“我有不乱扔东西的美德!”朋友理直气壮地说。
“想想看,你这房子一坪要四十多万,这些高级橱柜,一个也要好几万。你把好几万的柜子,放在一坪四十多万的屋子里,又在其中堆满不值几十块钱的东西,这是节省?还是浪费?”
做了几十年生意,比谁都精的这位朋友,居然因我这几句话而想通了。更妙的是,当他把家里的烂东西扔掉之后,困扰他多年的气喘病也不药而愈。
“假俭”是“真奢”
读古人的《名门家训》,发现文章一开头总是“余幼家贫……”之类的。于是了解,旧时代的贫穷,是人们提倡俭约的背景。只是,当生活富裕了,社会由“节约消费”到“鼓励消费、刺激生产”的时候,我们对于“俭”的定义,是否也该有所改变?
“俭”是“不浪费”,不浪费是使每样东西发挥最大的功能、摆在最恰当的位置。
所以买一套音响或电脑,硬留几个副件不买,使机器的功能无法完全发挥。或今天买一样、明天添一项,没有事先的计划。表面看“能不用就不用”“一步一步来”,似乎是“俭”,实际可能是“套”。
过去认为分期付款买东西,是没赚先花的“奢”。今天从另一个角度想,当“存足了钱才敢动手”的人,还在因陋就简的时候,那些能一边赚钱,一边消费,提早享用,以改善生活、增加工作效率的人,反而是“俭”。
俭与茧
“俭”不是“茧”,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那些不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使自己获得更大发挥,而宁愿鄙陋一生的,不能算是真“俭”。因为他不但俭了自己的生活,也俭了自己的生命、俭了自己的成就!
俭与贱
“俭”不是“贱”。买三个月就可能坏掉的廉价品,反不如多花几倍的价钱,买用三年都不出毛病的高级品来得俭。俭省好长一段时间,去买一件精品的人,比从来不敢下手买好东西、从来也不曾拥有好东西的人,更懂得俭的道理。俭是为追求更高的理想,不是留在最低处。
俭与简
“俭”就是“简”。如果买一套完整的餐具,与零零星星添一堆不相配的餐具开支相同,就取前者。东西整齐、协调、赏心悦目,当然比杂乱来得好。
俭与拣
“俭”就是“拣”,拣你需要的,把不需要的留给需要的人。也把自己不再需要,而别人可能需要的东西捐出去,使东西各得其所。许多自认俭约的人,一心想取得,什么都不错过、什么都往家里搬,然后再一毛不拔,连件旧衣服都舍不得捐。这样非但是“不俭”,而且是“不仁”!
勤俭与节俭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勤俭”,而不只是“节俭”,唯有勤俭能致富,没有节俭致富的。我们要勤于工作、勤于吸取新知、勤于汰旧更新、勤于做全盘的经济规划,再把赚得的钱花在刀刃上,使每一分钱都发挥它的功效,每个功效都带我们登上人生的更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