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71300000003

第3章 代序——读南振中《我怎样学习当记者(增订本)》(2)

增订本又补充了“《我怎样学习当记者》涉及的新闻作品”,包括《鱼水新篇——沂蒙山纪事》《访南斯拉夫日记》等佳作,与前面的讲述内容彼此映照,相得益彰,更便于学习。其中,有道有术,道寓术中,既可以感悟为人民的新闻理想,又易于学到当记者的十八般武艺。加之内容都是亲身经历,涉及记者工作各个环节,实实在在,老老实实,有过五关斩六将,也有失荆州走麦城,读来平易近人,“通俗而又深刻”(穆青)。再举一例:我刚当记者的时候,采访写作的毛病是“快而浅”。后来,在采访上注意下功夫了,每次都搜集大量的新闻素材,但是,却不善于提炼,往往被许许多多的生活素材所包围。由于自己没有明确而集中的思想,所以,对大量生活素材无法取舍,这也想写,那也想写,“大而杂”“全而浅”,真有点像高尔基讽刺的那样,“把鸡和鸡毛一起炒”。这种既不拔掉鸡毛、又不掏去内脏的“炒全鸡”,自然不会受到食客的欢迎。

久闻南振中有个“万宝囊”,是其记者生涯积攒的数千个采访笔记本。我觉得,有朝一日若能整理出版,也会是新闻学的一笔财富,对当代史、社会学、民族志同样具有学术价值。说到采访,新闻中人都知道,记者记者,在记录历史初稿,亦即新闻之前,先得采集记录新闻现场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所谓“七分采、三分写”。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说得好: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前线不够近。《人民日报》记者王慧敏也认为:“记者,就是把新闻现场作为战场的战士。”虽然有人论证说新媒体时代采访已经过时,仿佛坐在写字楼、办公室,上上网、连连线,就可以攒出新闻,但我相信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感受、亲笔记录的现场感,总是新闻之所以为新闻而非其他的第一要义,“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更是人民记者的第一印象。为此,如何采访,如何记录,就成为记者的基本功。本书也谈到这方面一套实用管用的做法,包括整理笔记本的六件事,举一反三同样适用于媒体融合的新时代。

毋庸讳言,由于社会转型与媒体变革,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记者身影日益漫漶,渐行渐远。有位记者将拙著《水木书谭》称为“古典新闻观的挽歌”,所谓古典新闻观者,“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之谓也。读南振中一边心有戚戚,一边忧心人民记者及其理想是否沦为或即将沦为“古典新闻业”的挽歌。大雅久不作,正声何微茫。十几年前,听范敬宜院长谈及他与穆青在一起的一幕晚景,栩栩如生,如在眼前:暮色苍茫中,两位老党员、老记者面对“世风日下”,愀然相坐,默然无语……令人多少欣慰的是,近年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中时有年轻记者崭露头角,从《新疆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大国工匠》等新闻作品,到《农民中国》《崖边报告》《塘约道路》等现实主义书写,都不难感到人民记者绵绵不绝的精神血脉与生生不息的新闻魂魄。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各个领域日益强调人民立场,不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也给新闻界带来一缕新风新气象。

2014年我在荣获范敬宜新闻教育奖的获奖感言中谈到,自己三十年新闻教育经历无非“培养有灵魂、有文化、有梦想的中国记者”。在我看来,人民记者、好记者不仅正心、诚意、有灵魂,而且淹博、清通、有文化,就像范敬宜和南振中。如果说范敬宜作为范仲淹二十八代嫡孙并出身江南世家而得益于家学渊源,那么来自古弘农郡的普通人家子弟南振中就以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而成为饱学之士。除了精湛的新闻业务能力,他们的文化底蕴、知识水平、理论素养在业界、学界同样出类拔萃。南振中的博览群书,好学深思,更是令读书人钦佩不已。

上学时,南振中就有意放弃功课满分的追求,把考试目标调整为80分,主要精力用来“横扫图书馆”。于是,有舍有得,收获自不待言。后来,他在回忆大学经历时说:“白天,除了上课,我就到开架阅览室读书;夜晚,把从图书馆借来的小开本图书带到宿舍,仔细阅读;星期日早饭后步行到河南省图书馆,阅读中外名著,摘抄与唐诗有关的资料。”

工作后,无论多忙,他依然手不释卷,一直孜孜以求。南振中读书之广、之细、之深在新闻界传为美谈,穆青对此的吃惊和感叹相信许多人都深有同感:“工作异常繁重,但从没有间断学习。一有空余时间,就用在读书上面。除了马列著作和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外,新闻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军事学、社会学甚至是医学著作也是他阅读的范围,涉猎之广,既让人吃惊,也让人感叹。”尤其是,他并非死读书,读死书,而是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并有章有法,活学活用,特别注重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践,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既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又能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工作需要。

联想当下,忧从中来。南振中在郑州大学读书时,学校印发了一份北京大学中文系的500种书目,他按照书目认真阅读。我在郑州大学时,也得到一份教育部的400种书目。后来,我为学生草拟的《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书目》,最初也是400种,然后减为200种,最后减为100种,即使如此,还有学生望而生畏。今年清华大学新闻学院考研复试中,有位修读英国文学的考生答不出一部莎士比亚作品;历史系出身的考生没有翻过一部中国通史;青岛的考生不清楚五四运动与家乡的关联;法语专业的考生认为,火烧圆明园是“可以理解”的“一个错误”。无独有偶,在今年某家中央媒体的入职笔试中,有位考生回答“《西行漫记》又名《西游记》……”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正所谓“刘项原来不读书”。

南振中曾为新华社年轻记者做过一场报告,题为《把“阅读”培养成为一种爱好》。针对有人觉得读书是件苦差事,不如手机好玩,视频轻松,南振中用生活经验开导说,年轻人喜欢锻炼,跑步啊、打球啊,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为什么不觉得累,不感到苦呢,因为自己喜欢。“长时间里持续不断地爱好同一项运动,就会养成不容易改变的习惯,苦和累也就融入了快乐的感受之中。”同样道理,若把阅读培养成为一种爱好,也就不会觉得高不可攀,而一样乐在其中并乐此不疲。他还介绍了一个通读大部头的经验,称之为“化整为零”或“积零为整”:

《列宁选集》第1卷858页,第2卷1005页,第3卷933页,第4卷765页,4卷合计3561页。由于采访报道任务繁重,要在短期内读完这4大本书,的确有一定困难。为了解决读书同时间的矛盾,1973年元旦我拟定了一个总体学习计划:按照每小时平均10页的阅读速度,将《列宁选集》1~4卷通读一遍需要356个小时。如果每天挤出1小时,不到一年就可以把《列宁选集》1~4卷通读一遍。有了这个总体规划,零碎时间就像珍珠一样被串了起来。实践的结果是只用了6个月,就把《列宁选集》通读了一遍。

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这个经验也点拨了我,借用这种方法果然见效,《史记》《资治通鉴》《鲁迅全集》等都是这样用一年半载时间“啃”了下来。

香港城市大学原校长张信刚,年轻时在美国读研究生,一次出席名家云集的研讨会,同他合作的资深教授让他主讲。不得已,他先用了一个中文谚语“江边卖水”,用英文一翻译,得到一片会心赞赏。此时,我的心情也同当年张信刚一样,不管怎样用心用力,都像江边卖水。如果说南振中是新闻界静水流深的长江大河,那么我只能取一瓢饮。南老师美意将拙文置于书前,而我知道其实是一点学习心得与杂感,既不敢冒称评价,更不敢自视书序,谨以此就教于作者与方家。

李 彬

2017年五一劳动节于清华园

同类推荐
  • 感悟

    感悟

    本书是作者在工作中对企业文化的一些思考。作为企业基层领导,作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不断专研,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用于指导实践。
  • 周有光百岁隽语

    周有光百岁隽语

    周有光先生一生工作有三个阶段:五十岁前是金融工作,期间也教书;五十岁后,是语言文字工作;八十五岁之后是研究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三个阶段一以贯之的理念是:“语言使人类有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有别于野蛮,教育使进步有别于落后。”这三句话可说是他生命的纲领,核心是启蒙。而作为启蒙思想家,第三阶段无疑是最亮的亮点。因为,还在延续的第三阶段,老先生已经达到了横扫中外,贯通今古的境界,并且仍在扩展和提升。他的历经前清、北伐前民国、北伐后民国、人民共和国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百科全书式的厚重的知识结构,加上惊人的终身学习的毅力和效果,经过疏理、锤炼、融合、升华,使他当之无愧,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 三字经心解

    三字经心解

    贯通古今,拌落七百年的历史尘埃,融汇历史,汲取五千年的人文精粹。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五卷)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五卷)

    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7年间,中日两国处于无邦交的敌对状态,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两大阵营的对立,分属于两大阵营的中国和日本,长期处于“既近又远”的隔绝对立状态。本书对如何把握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观,以及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日本的“对华行动选择”,作了系统的梳理。
  • 引领思想 共话成长: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指导手册

    引领思想 共话成长: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指导手册

    作为全国10家青年分类引导试点工作单位之一,本书系统总结浙江大学开展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认识、做法、成效和经验,集中整理各院系在思想引领工作中形成的经典案例,全面反映浙江大学各级共青团组织近年来工作实践和创新,探索具有浙江大学特色的共青团组织近年来工作时间和创新,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共青团工作体系。
热门推荐
  • 医仙索宠,战神师父举高高

    医仙索宠,战神师父举高高

    【1v1身心健康甜宠文(冰山师父只为调皮彪悍小徒儿绽放温柔)】神族奇报:神族第一医仙,籁乾尊神的娇妻晱卿兰还童了!看着怀中白嫩的小团子举着一双胖乎乎的小手张牙舞爪,籁乾尊神一双剑眉蹙了蹙:嗯,先养着吧。一千年后,白嫩的小团子终于长回曾经的模样。某尊神觉得:嗯,是时候吃抹干净了。“师父,你又来为我暖床啦!”某小徒主动投进某尊神怀里,殊不知:羊入虎口……
  • 宁远州志

    宁远州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执此一生

    执此一生

    城市,如同喧闹的洪水,袭卷着一颗颗卑微的小石子奔涌着向前,而我,只是如落叶一般,飘零在浪涛之上,却如巨石一般沉落水底。只因为那已逝的温存,不知不觉,咬着牙,走了好久好久,久到忘记了时间,久到忘记了是在等着谁,久到记忆都模糊了。“女人,我警告你,这一生,你的人都是我的,总有一天,心也会是我的。想要爱他?下辈子吧!”那一刻,我落泪了。
  • 真仙秘传火候法

    真仙秘传火候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道狂歌

    天道狂歌

    天道漫漫,浮沉人生,命如草芥。谁比谁更懂得天道?人生如棋,棋如人生,奋斗不休。一将功成万骨枯!传奇般的大陆,迷一般的国界;在这个崇尚武力的大陆,生命只不过是蝼蚁般的低贱。千年不息的反抗,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物竞天择,强者为尊。只有绝对的强者才能铭刻在历史年轮之上。一个帝国在开始走向属于它的最终归宿,老迈的它已经不堪历史车轮的碾压,发出了最后时刻无力的嚎叫。最终的它依然只能认命。这就是天道!新的统治者正在通过奋斗走向属于他的舞台!
  • 千古奸佞

    千古奸佞

    公元一九三八年元月,日本东京,新年的钟声还没有完全消失,帝国都城仿佛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大街小巷都沉浸在一种近于病态的狂欢之中。原因很简单,就在二十多天前,也即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帝国的军队攻破了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这是一个大胜利,要知道自打明治维新以来,征服这个隔海相望且幅员辽阔的古老国家,是帝国几代领导人的梦想,如今已然唾手可得,能不令天下臣民欢呼吗?有了中国这个资源丰厚的战略策源地,那么由帝国独霸整个亚洲也是指日可待的,于是,这个新年就有了别样的意义。
  • 春天的奇迹

    春天的奇迹

    外宣局是这次拆迁宣传工作的总策划和具体实施者,肩负着引导社会、影响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职责。本着“高站位把握导向,求实效舆论先行”的原则,在区领导赋予“宣传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次拆迁能否顺利完成”的重大责任面前,外宣局局长孙海芬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压力。
  • 侯门嫡妻:夫人,拜个堂

    侯门嫡妻:夫人,拜个堂

    单清霜恨死那个戴面具的,那个一言不发就把她抢走的人,偏生又是如此的霸道,他还说,要抢她一辈子。温侯:我家财万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单清霜:你喜欢我温侯:我是侯爷!要不了多久还会是国公单清霜:你喜欢我温侯:我迷倒万千少女,多少人喊着要给我生猴子单清霜:你喜欢我温侯:能换一句么,我好歹也是穿越者……单清霜:我救过你,有两世记忆,一品诰命夫人,皇后是我姐姐……温侯:没错,我喜欢你,什么时候结婚?……
  • 炼气之士

    炼气之士

    老道士带着小徒弟穿过风雨,缓慢行来,这是一个炼气士的故事。五姓七宗另创元修,国术馆消除门户之见,炼气士艰难续道……楼兰古国化为墟地先秦炼气士远走何处炼气士传承为何散佚不见万里蓬莱,谁信神仙多情!五姓世家、七大宗门、血族十三氏族、教廷……炼气士、神官、元修、獠牙暗露的血族……都市逍遥炼气士,你值得一品 PS读者群:811290029,欢迎大家来聊聊小说
  • 禹迹Ⅰ:冷月寒

    禹迹Ⅰ:冷月寒

    一百个甲子之前,有熊氏人分为两脉,分别由黄帝与炎帝掌控,并以炎帝统领的神农氏族为尊。有熊氏族以伏羲所留的一柄长剑为尊,随着上一任炎帝身死,轩辕黄帝放逐了炎帝的直系后裔,另立傀儡来统领神农氏族。后天下洪水肆虐,轩辕氏族的大禹为治理洪水,足迹遍布山海,这里因此被人们唤作“禹迹”,并推演新历,以这一年为禹迹元年。传说中伏羲遗留下的那柄神剑(轩辕神剑)暗藏着一个惊天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