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极有作为的国君,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即位的时候年纪很轻,还不到二十岁。他从即位的那一天开始,就成天只晓得吃喝玩乐,和后宫佳丽们厮混,完全不理朝政,不问国事,甚至还威吓大臣们,凡是要来做什么进谏,打扰他玩乐,就一律斩首,格杀勿论!
楚庄王就这样玩儿了三年。这种情形,许多大臣看在眼里,都非常忧心。楚国在经过文王和成王的用心耕耘之后,到了穆王,也就是楚庄王的父亲,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大臣们原本寄望楚庄王能够有一番作为,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君主只知道享乐,只知道玩儿!
这天,大夫伍举实在看不过去了,想要开导开导楚庄王。但是,他也不敢板着脸孔硬邦邦地和君王说教,那样岂不是明摆着和自己的脑袋过不去?
于是,伍举开口说要楚庄王猜一道谜语,谜面是:有一只大鸟,停在我们楚国,可是一停就停了三年,这只大鸟既不飞也不叫,请问这是什么鸟?
这样的暗示实在是太明显了。楚庄王说:“你放心吧,此鸟三年不飞,飞必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注:这就是“一鸣惊人”的典故。)
多么简洁的回答,多么豪情万丈的回答!
伍举一听,非常高兴,连连说:“此鸟一旦飞鸣,必是我们楚国之福啊!”
伍举满怀期望地退下,可是几个月过去,那只大鸟仍然不飞也不叫,还是像以前一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伍举寒透了心,觉得这个君王已经没救了。
这时,另一位大夫苏从认为,无论如何都不能对君王如此荒唐的行为视若无睹,决定还是要尽力去劝谏,尽到一个臣子的本分。
苏从不擅比喻,也不擅说故事,只凭着忠肝义胆,打算对楚庄王进行一番死谏。于是,他慷慨激昂地把楚庄王教训了一顿,直截了当地劝说大王应该多关心国事,节制享乐。
苏从说得正义凛然,令楚庄王的面子实在很挂不住,差一点儿就在恼羞成怒的情况下把苏从给杀了。不过,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楚庄王非但没有杀苏从,好像还真的被苏从给骂醒了,从此结束了过去那种荒唐糜烂的生活方式,重用了一批像苏从、伍举这样正直贤能的人,认认真真地开始做一个好君主。
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楚国果然出现了一副繁荣富强的景象。
其实,那些忠臣都错看了楚庄王。楚庄王本来就是一个很有抱负的君主,他在即位后,之所以长达三年“不飞不叫”,是一种策略,是故意装出来的。因为当时楚国境内政治矛盾非常严重,一些位高权重的臣子根本不把这个年轻的君主放在眼里,楚庄王自忖如果在自己羽翼未丰的情况之下,就急着乱飞乱叫,只怕随时有可能被罢黜,因此才故意装出胸无大志、无心过问朝政的样子,让那些政治敌人放松对自己的警惕,自己才能在暗中逐渐削弱那些把持朝政的恶势力。等到站稳了脚跟,楚庄王自然就是要飞就飞,要叫就叫了。
成语“问鼎中原(注:比喻有夺权的野心,或是在某一个领域取胜。”)也是源自楚庄王的故事。
相传当年夏禹治水有功,被禅立为王,九州(代表中国各地)各部落领袖为表示对禹的尊敬,纷纷把他们的藏金(也就是青铜)献给禹。同时,各地的酋长也进奉他们各族的图像。夏禹遂运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并把各种图像装饰到鼎上,用来象征九州,而这九个大鼎也被当成是国家政权的象征而代代相传。
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成功征讨戎族之后,乘势沿洛河北上,然后在周朝都城的郊外举行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向周天子炫耀武力,带着浓厚的挑衅意味。
周天子派出一个名叫王孙满的大臣来到楚军军营,表面上是要犒劳楚军,实际上也是想来探探楚军的虚实,以及楚庄王的意向。
不料,楚庄王言谈间竟大模大样地向王孙满问起周天子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一听,脸色立刻阴沉下来。
值此春秋时代,尽管周天子已没有往昔的威风,可在名义上毕竟仍是各路诸侯的主子,按规定诸侯礼器的大小轻重是不可以超过周天子的,而“问鼎”也会被认为是“觊觎皇权”,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王孙满非常严肃地说:“治理国家在于道德,而不在鼎的大小,更何况做诸侯的不该打听天子所拥有的鼎的大小!”
楚庄王以狂傲的口气接口道:“问问有什么关系?我楚国若真要铸造九鼎有什么难?只要把所有士兵刀剑上的尖刃销毁就足够了!”言下之意,无非是在炫耀楚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王孙满依然义正词严地说:“是啊,以楚国的实力,要铸鼎是不难,但周天子能拥有天下,是在德不在鼎。只要天子道德美好,即使鼎很小,也不会被别人轻易移走;如果天子道德败坏,即使鼎再重也没用,也会被别人给轻易夺去!”
于是,楚庄王“问鼎”讨了个没趣,但“问鼎中原”一词却永远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