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85200000004

第4章 节俭问题

“节俭”这个词表示持家的原则,特别是指保持家庭的收支平衡。遵照我们的理解,“节俭”这一词,至少包括三个不同方面的含义:一是节制花销,二是制止浪费,三是尽可能用少花钱多办事的方式调节收支平衡。无论这三个方面的哪一方面,中国人都算得上是杰出的节俭高手。

很多到过中国旅行的人,最初的印象之一,是当地民众的饮食相当简单。如此之多的人口,几乎全依赖于品种很少的食物,如稻米、各种豆子、谷物、蔬菜和鱼。以上诸种,再加上一点其他的食物,就是这亿万人主要的食品。只有在逢年过节,或者遇到特别的事情,才能增加一点点肉。

如今在西方各国,政府正在想方设法为生活非常贫困的人提供廉价且富有营养的食品,那么,有人一定也很想知道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最平常的年份里,每个成年人每天花不到两美分,就完全能够得到足够量的生活食品。在灾荒的年份里,成千上万的人更是靠每天不到半美分的生活费来维持生命。这意味着中国人做菜做饭的水平是很高的。虽然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的食物很少且不精,有些还淡而无味,甚至倒胃口。但又必须承认,中国人做饭菜方面是超一流的烹饪大师。

在美食方面,温格罗夫·库克认为,中国人应该列于法国人之下,但在英国人(也许还包括美国人)之上。中国人的烹调水准是否应该排在哪一个国家之下,我们不敢说得像库克先生那样确定。但他们的水准一定在某些国家之上,这显然是无可置疑的。在以前的一些小文章里,我已经说过,即使以一个生理学家的眼光来看,中国人对主要食材的选择也算得上是很高明的。中国人的食物原料简单,烹饪出来的菜肴却是花样繁多,其烹饪技术之完美,这点,即使是对中国烹饪技术一无所知的人也会有所耳闻。

一直以来,还有一件事情没引起我们注意却是很有意思,它很容易被你去证实:中国人在做饭菜时很少浪费,所有的食材都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在寻常的中国人家,每顿饭后的剩余饭菜非常少,食物的价值很少被浪费。即使有剩下的,都留待下次再用。想要佐证这一事实,只需看一看中国人养的狗和猫的身体状况。这些家养动物,靠着人们的剩菜剩饭艰难地“活命”,总是挣扎在“死亡线”上。

在新兴的列强之国中,人们习惯于铺张浪费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毫不怀疑,诸如美国这样生活优裕的国家,每天所浪费的食物,有可能足够亚洲六千万人过上相对宽松一点的生活。我们确实期待着能看到这些剩余的食物能使更多的人胖一些起来,正如许多中国人“酒足饭饱”之后仍把剩余的饭菜整理出来让仆人和孩子享用。甚至在喝完茶后,他们把杯中的剩茶也要倒回茶壶,以备下次热过后再喝!

还有一个无论在何时何处都会引起我们关注的事实是,中国人对食材并不挑剔,而且并不像西方人那样过分地讲究。天地万物什么东西都迟早能成为他们的网罗中的“鱼”,不能入口的东西寥寥无几。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人们普遍驱使马、牛、骡子和驴子干活。在很大一片地区,还使用骆驼。但我们下面所列举出的事实,抖落出来会让我们一些读者看来,中国人显然是太过于节俭了:通常,所有的这些牲口只要一死,无论它们是老死、病死,还是意外之死,都会被很快地吃掉。在中国人看来,只要牲口死了,就得把它吃掉,此举乃是天经地义,并不会引起非议。若是这些牲畜偶尔死于像胸膜炎肺炎一类恶性的传染病,大家也依然是这样做。自然,在他们看来,这类病畜肉并不如自然死亡的牲畜的肉,因此其出售的价格也较便宜。可最终,这些肉还都被卖光了,也都被人吃尽了。人们也都明白,这类病畜肉进入人的体内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不好影响,但还是乐意少花钱冒险去吃这种肉。无非是贪图便宜罢了。

当然,应该说,真正吃出问题来的倒是不常见的。何止死马、死骡、死驴,连死狗、死猫也一样被吃了,并消化掉。我曾不止一次地亲身经历过,因为不堪其扰,村民们故意用毒药把狗毒杀,然后煮了吃掉。其中有几个小心谨慎的人,提议去问问洋大夫吃了这种肉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坏处。但狗“已经下锅了”,这几个人都曾吃过这种肉而没得病,他们这次也不可能眼睁睁放弃这顿到嘴的美餐。结果,在此次大快朵颐之后,他们居然仍是平安无恙!

另一个与做饭有关的事例,也很能证明中国人的勤俭节约,这就是,他们在烹饪时充分考虑到高效利用柴火。在中国,燃料是非常缺乏而非常宝贵的,一般而言,燃料有树叶和庄稼的根茎。这种燃料的燃烧速度飞快,一把火就烧没了。为了让食物能熟得快,所有的锅底要做得尽可能薄,使用起来更要特别小心。在此,顺便说一下收集这些燃料的过程,这从另一个侧面可以表现出中国人的节俭已经到达了极点。在中国的每个小孩,即使他无力干其他的重活,但至少还能去拾柴火。到了秋冬时节,漫山遍野是拾柴火的大军,蔚为壮观。只见他们手持竹耙扫荡田野,连一根干草也不会留下。孩子们都被派到树林里去,把枝头尚未凋零的秋叶打落下来,就仿佛他们收成熟的栗子一样。至于田野中的稻草,甚至秋风还没有将它们吹起,就早已被那些勤劳的人们“抓捕”起来了。

所有的中国家庭主妇们都擅长于最大限度地使用她手中的布料。她的衣服并不像西方国家同龄女性所穿的那样,在装饰和款式上过于浪费,而是尽可能地省时、省工和省料。在外国人看来是一片小得不能再小的布料,在中国妇女手里同样能派上用场。利用起来虽然说不上美观,但真的是实用。这是议会中所有“家政研究”的女作家们做梦也想不到的。在一处不能用的布料,在另一处肯定能用上。即使是那些零碎的布头,还可以用来纳成鞋底。一个伦敦和纽约的慈善家,会把自己不再穿的衣服送人。他内心真切地希望接受者不要因为靠救济过活,而感到耻辱,否则,他们只会受到伤害。但是,不管是谁把同样的物品送给中国人,尽管他们服饰的布料和穿着风格与我们根本不同。但我们可以充分相信,这些衣服都会得到充分的利用,一点儿也不会被浪费,甚至能与其他布料巧妙地配合在一起。

中国人经常会给朋友送一些题词的条幅。题完词的纸被简单地缝在一块绢帛上。用线缝而不用糨糊粘贴,为的是让受赠者好另有用场。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很方便地用来更换绢帛上的字。这样一来,他就会拥有一块可长期使用的绢帛!

中国人的节俭也表现在小商贩的买卖中。再小的细节,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比如说,一个杂货铺的商人能准确地报出各种火柴盒中火柴的根数。他也精确地知道每盒火柴能赚到多少利润。

中国人的旧账簿用完后,每一张纸都能派上用场,或者是糊窗子,或者用来糊灯笼。

中国人的节俭甚至达到了这种地步,就连确实必要的食品也尽量节俭。他们会为了省钱而忍饥挨饿,而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B.亨利博士[4]在他的《十字架和龙》一书中记录下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三个轿夫抬着他走了五个小时、二十三英里的路送他到目的地。然后,轿夫们又回广州,去吃别人施舍的免费的早餐。在吃早餐之前,他们走了四十六英里的路,其中一半还是担轿子负重而行的,只是为了节省五美分!

还有另一个例子。两个轿夫抬着轿子走了三十五英里路,然后撑着船回去。自早上六点钟起,他们什么东西也没吃过,却舍不得花上三美分买两大碗米饭吃。后来,那只船搁浅了,直到次日下午两点才到达广州。而这些人已经是二十七小时粒米未进了,还抬着一个人走了三十五英里的路。这时,他们竟然还提出抬着亨利博士前去广州,继续走十五英里,还要带上他的行李!

对西方人来说,中国人如此节俭的活法,确实很难令他们赞同。这些做法完全是出于纯朴的天性,但是我们不能完全表示赞赏。在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地区,一年的好几个月里,特别是北方地区(说起来很怪),男孩和女孩就像是穿着“伊甸园的服饰”,完全光着身子到处乱跑。或许,在他们看来,这样不穿衣服让孩子们更舒服一些,但其实,目的还是为了节俭衣服。中国人所使用的独轮车,有相当大部分推动起来,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而只要加上几滴油,车子的响声就会消失殆尽。这种响声从来不会停止,因为对那些“浑浑噩噩”的人来说,咯吱咯吱的响声要比几滴油更便宜。

如果是一位日本侨民在租屋子,他会在合同里特别要求每天必须得有几加仑的热水,以方便他按照老习惯洗澡。中国人也有澡堂,但绝大多数人根本就没去洗过。甚至,很多人连见都没见过。一位外国妇人看见一位中国母亲用扫帚拍去她孩子身上的灰尘,就好奇地问她:“你每天都给你的孩子洗澡吗?”“天天洗澡?”这位中国母亲不甚愉快地回答道,“打他生下来,就还没洗过澡。”肥皂的零售商们喜欢把“像泥土一样便宜”的字样贴在橱窗上,即使如此,也不会吸引一般中国人的兴趣。

中国人一定把外国人都看做是“浪费肥皂的人”,这正如意大利人对英国人的评价一样。在中国,人们洗衣服时所用的肥皂,当然是少得不能再少了。他们所洗过的衣服,与我们所说的清洁标准相比,显然还有一定距离。我们不能把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完全归于为了节俭。因为许多中国人与我们一样,尽管生活条件非常简陋,但依然喜爱干净,其中有些人虽身处贫寒,但还整洁得值得我们去效仿。

正是由于节俭的本性使然,在中国,要买任何现成的工具一般是不可能的。你可买到一些部分的“半成品”,然后自己动手加工组装。一般而言,自己动手总比买加工现成的便宜,正因为所有的人都是这么想的,结果完全的成品当然也就不出售了。

我们曾经谈论过许多中国人在物质上节俭的方式,比方说,在普通人家的房子里,两个房间的隔墙上会开一个洞。在洞中摆上一盏几乎是不用花钱的小油灯,用以驱散两个房间的黑暗。最具有典型性的节俭典范,可以在中国的诸如纺织、制陶、冶炼、工艺制作一类的小作坊里看到。在我们看来,这类作坊与其说表现出高明的手艺,不如说是表现中国人在节俭方面的某些才能。

就这些工作而言,中国人原本可以设计出更好的工艺方式,但是我们却看到他们没有人去改善一丁点。我们可以提供更好的方法,但却提供不了任何一种如中国人这般用料少、成效高的办法。他们似乎能够胜任任何一种工作,他们的产品,无论简单或是复杂,大多数都有这样的性质。比如,他们的炼铁炉就建在一个小院子里,总共就是那么一点点大,像是建一个大炉灶,一个小时就能用砖砌好,却能长期地用下去,很好使,成本几乎为零。

在中国,即使在完成重大事务工作上,也会以节俭优先。表现中国人节俭的最好、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对大量贡粮进京的管理。这个过程井井有条,也可以说是完全缺乏管理。在中国,每年有大量的贡粮被运到北京,这些贡品从南方运抵天津,再从天津起运至通州卸货。堆积如山的稻谷要卸货、称量和运输,需要各种器械。然而,让西方国家的那些“谷物交易商们”注定大吃一惊的是,在这里,完成这些工作的,只是靠一大帮的苦力,一些计量谷物的斗和数量不定的苇席,仅此而已。席子铺在地上,然后倒出谷物,称量,装袋,运走,最后收起席子。那壮观的谷物交易所,最终所剩下的仅仅只是光秃秃的泥岸!

在美洲的烟草种植园里,最大的一项开支就是建一个又长又精致的棚子,用来晾烟叶。而在中国农村,种植烟草的人这桩花费根本不贵。晾烟叶的棚子是用茅草搭盖的,用过后,这些茅草与其他草一样,又是很好的燃料。烟叶被摘下时,粗硬的叶柄依然留着,再用草绳扎住叶柄,这样烟叶都连在草绳上,然后在夜里再把它们挂起来,就像衣服晾晒在绳子上一样。这样做,简直太容易而有效不过了!

每一个在中国居住过的人都能够通过细心观察,再补充一些有关中国社会生活的事例。但是,或许没有比以下这个故事更为典型的事例了:这个故事是说一位中国老妇人,人们见她步履蹒跚地挪着步子,痛苦万分状,上前一打听才知道,她是去亲戚家,为的是死的时候能离祖坟更近些,这样一来,就能节省一点抬棺材的费用了!

同类推荐
  • 日本人与日本论

    日本人与日本论

    从日本的自然条件、历史渊源说起,通过分析近现代日本国家政治、经济等,指出了日本民族精神上的空虚与矛盾;对日本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分析。被学界视为研究日本的一本标杆性的著作,堪称中国的《菊与刀》。《日本人与日本论》 中国版的菊与刀,了解日本文化的必读之作。
  • 医疗保健与传统节日

    医疗保健与传统节日

    本书介绍了古代兵勇的有关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春节的饮食与保健;元宵节的活动与饮食;清明节的习俗与疾病;端午节的医疗保健;中秋节饮食重时令等。
  • 将无同:现代学术与文化展望(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将无同:现代学术与文化展望(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文史学者刘梦溪的学术精选文集。全书以现代学术和文化的反思与展望为论述中心。
  •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

    本书标题为《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一部全面论述这一问题的专著,本书只是希望通过若干专题性研究,来寻找一些突破口,为重新认识中国西南地区在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过程当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前人的某些传统认识作必要的修正。
  • 世界文化之最总集

    世界文化之最总集

    本书主要内容为:古老的建筑,追踪第八奇迹——琥珀房子的秘密,奇妙的旅行——马可·波罗游记之谜。
热门推荐
  • 午夜餐厅

    午夜餐厅

    刚刚被炒鱿鱼,就遇到了试用期八千,转正月收入两万的工作,还只是到一个家餐厅端盘子。可这餐厅有点怪,夜里十二点之后才开门,凌晨三点半之前必须关门。这里还有一群爱讲故事的客人,后来我才知道,这些人都……
  • 十剂表

    十剂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旋风速度凌云志

    旋风速度凌云志

    本书致敬动画片旋风速度,为了更好地让各个旋风速度的粉丝满足,保留了电闪雷鸣队。其余的因为剧集不足只好重新构思能得到各位粉丝的赞同是,本人的荣幸。
  • 麦肯锡咨询方法

    麦肯锡咨询方法

    《麦肯锡咨询方法》麦肯锡咨询公司是一家享誉全球的跨国公司,麦肯锡大多数的客户均为各国优秀的大型公司,如排在《福布斯》500强的美国公司和有实力的公司。这些公司分布于汽车、银行、能源、公共事业、零售、电信和交通等各行各业。世界排名前100家公司中70%左右是麦肯锡的客户,其中包括AT&T、花旗银行、柯达公司、壳牌公司、西门子公司、雀巢公司等。
  •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周朝秘史

    周朝秘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郁达夫大全集(超值金版)

    郁达夫大全集(超值金版)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独树一帜的。他作品中的“伤感”与“颓废”迅速打动了那些刚从封建礼教的桎梏下脱离出来,却又陷入彷徨的青年的心,“沉沦”几乎成了战乱时代青年苦闷忧郁的代名词。本书不仅收录了郁达夫以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散文《故都的秋》《一个人在途中》,脍炙人口的古体诗,表露心迹的日记等,还还收录了一些郁达夫与亲人、爱人及友人来往的重要书信。另外,在分类上,编者没有根据以往广义的散文概念进行分类,而是把游记和自传单独编排,以求用更清晰的视角让读者领略郁达夫散文的魅力。
  • 冒名顶替:爱上冷面首席

    冒名顶替:爱上冷面首席

    她光鲜照人,清高冷艳,貌似出身名门,却只是冒名顶替的一个穷学生,他腹黑加毒舌,对她的欺骗耿耿于怀,却大言不惭地表示:谁都不能欺负你,除了我。他脸皮厚如城墙地索吻:向小北,过来吻我。”向小北用最恶毒的语言回应:“祝你娶个丑八怪,天天亲吻你老婆,天天做恶梦。”一朝他终于抱得美人归,索要无度,她抗议:“蜀黍,你那什么而亡,别怪我改嫁。”他诡异一笑:“除我了甘心天天做恶梦,谁愿意娶个丑八怪?”——轻松宠文,坑品保证,妞们欢迎入坑啦——————
  • 余罪2:我的刑侦笔记

    余罪2:我的刑侦笔记

    本书为您揭开的是一张令人触目惊心的当下社会犯罪网络。从混迹人群中的扒手,到躲在深山老林里的悍匪,从横行街头的流氓,到逡巡在海岸线边缘的毒枭;他们似乎离我们很远,似乎又很近,看似悄无声息,却又如影随形;作者所描写的,正是这个光怪陆离而又真实存在的地下世界。
  • 宋明理学概述

    宋明理学概述

    中国思想史上,两汉以后,儒学渐微,庄、老代兴,而佛学东来,递兴日盛,至隋唐而臻全盛。然佛学盛极转衰,继之则宋学崛起,而为新儒学之复兴,另辟新局。宋初诸儒,其议论识见、精神意气,有跨汉唐而上追先秦之概。周濂溪以下,转趋精微,遂为宋明理学开山,而后有二程、张载、朱熹乃至于王阳明之学术盛世。本书成书于1953年,自宋学之兴起,下迄晚明遗老,分五十六目,将此六百年间理学发展衍变之迹,溯源穷流,作简明扼要之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