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91400000007

第7章 看花

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那儿的园林本是著名的,但近来却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

家里人似乎都不甚爱花;父亲只在领我们上街时,偶然和我们到“花房”里去过一两回。但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蔷薇而已。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门;现在想来,似乎也还好的。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弄着,随意丢弃了。至于领略花的趣味,那是以后的事:夏天的早晨,我们那地方有乡下的姑娘在各处街巷,沿门叫着,“卖栀子花来。”栀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乐意的。我这样便爱起花来了。也许有人会问,“你爱的不是花吧?”这个我自己其实也已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论了。

在高小的一个春天,有人提议到城外F寺里吃桃子去,而且预备白吃;不让吃就闹一场,甚至打一架也不在乎。那时虽远在五四运动以前,但我们那里的中学生却常有打进戏园看白戏的事。中学生能白看戏,小学生为什么不能白吃桃子呢?我们都这样想,便由那提议人纠合了十几个同学,浩浩荡荡地向城外而去。到了F寺,气势不凡地呵叱着道人们(我们称寺里的工人为道人),立刻领我们向桃园里去。道人们踌躇着说:“现在桃树刚才开花呢。”但是谁信道人们的话?我们终于到了桃园里。大家都丧了气,原来花是真开着呢!这时提议人P君便去折花。道人们是一直步步跟着的,立刻上前劝阻,而且用起手来。但P君是我们中最不好惹的;“说时迟,那时快”,一眨眼,花在他的手里,道人已踉跄在一旁了。那一园子的桃花,想来总该有些可看;我们却谁也没有想着去看。只嚷着:“没有桃子,得沏茶喝!”道人们满肚子委屈地引我们到“方丈”里,大家各喝一大杯茶。这才平了气,谈谈笑笑地进城去。大概我那时还只懂得爱一朵朵的栀子花,对于开在树上的桃花,是并不了然的;所以眼前的机会,便从眼前错过了。

以后渐渐念了些看花的诗,觉得看花颇有些意思。但到北平读了几年书,却只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也很多;但那时热闹的似乎也只有一班诗人名士,其余还是不相干的。那正是新文学运动的起头,我们这些少年,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实在有些不敬;而看花的地方又都远不可言,我是一个懒人,便干脆地断了那条心了。后来到杭州做事,遇见了Y君,他是新诗人兼旧诗人,看花的兴致很好。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又没有临水的,人也太多。有一回坐在放鹤亭上喝茶,来了一个方面有须,穿着花缎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开嗒!”“盛”字说得特别重,使我吃了一惊;但我吃惊的也只是说在他嘴里“盛”这个声音罢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并没有什么的。

有一回,Y来说,灵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里,去的人也少。我和Y,还有N君,从西湖边雇船到岳坟,从岳坟入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会,又上了许多石级,才到山上寺里。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边园中。园也不大,东墙下有三间净室,最宜喝茶看花;北边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约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钱塘江与西湖是看得见的。梅树确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着。那时已是黄昏,寺里只我们三个游人;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我们都觉得比孤山上盛开时有味。大殿上正做晚课,送来梵呗的声音,和着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们舍不得回去。在园里徘徊了一会,又在屋里坐了一会,天是黑定了,又没有月色,我们向庙里要了一个旧灯笼,照着下山。路上几乎迷了道,又两次三番地狗咬;我们的Y诗人确有些窘了,但终于到了岳坟。船夫远远迎上来道:“你们来了,我想你们不会冤我呢!”在船上,我们还不离口地说着灵峰的梅花,直到湖边电灯光照到我们的眼。

Y回北平去了,我也到了白马湖。那边是乡下,只有沿湖与杨柳相间着种了一行小桃树,春天花发时,在风里娇媚地笑着。还有山里的杜鹃花也不少。这些日日在我们眼前,从没有人像煞有介事地提议:“我们看花去。”但有一位S君,却特别爱养花;他家里几乎是终年不离花的。我们上他家去,总看他在那里不是拿着剪刀修理枝叶,便是提着壶浇水。我们常乐意看着。他院子里一株紫薇花很好,我们在花旁喝酒,不知多少次。白马湖住了不过一年,我却传染了他那爱花的嗜好。但重到北平时,住在花事很盛的清华园里,接连过了三个春,却从未想到去看一回。只在第二年秋天,曾经和孙三先生在园里看过几次菊花。“清华园之菊”是著名的,孙三先生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画了好些画。但那种一盆一干一花的养法,花是好了,总觉没有天然的风趣。直到去年春天,有了些余闲,在花开前,先向人问了些花的名字。一个好朋友是从知道姓名起的,我想看花也正是如此。恰好Y君也常来园中,我们一天三四趟地到那些花下去徘徊。今年Y君忙些,我便一个人去。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荡意。疏疏的高干子,英气隐隐逼人。可惜没有趁着月色看过;王鹏运有两句词道:“只愁淡月朦胧影,难验微波上下潮。”我想月下的海棠花,大约便是这种光景吧。为了海棠,前两天在城里特地冒了大风到中山公园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但不知怎的,却忘了畿辅先哲词。Y告我那里的一株,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别处的都向上长,这一株却是横里伸张的。花的繁没有法说;海棠本无香,昔人常以为恨,这是花太繁了,却酝酿出一种淡淡的香气,使人久闻不倦。Y告我,正是刮了一日还不息的狂风的晚上;他是前一天去的。他说他去时地上已有落花了,这一日一夜的风,准完了。他说北平看花,是要赶着看的:春光太短了,又晴的日子多;今年算是有阴的日子了,但狂风还是逃不了的。我说北平看花,比别处有意思,也正在此。这时候,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诗人名士了。

(1930年4月。原载1930年5月4日《清华周刊》第33卷第3期文艺专号)

【导读】

一丛花事惹人恋

看花是赏花的意思。赏花的前提是爱花,不爱而赏是附庸风雅,长久不了。文章就从不甚爱花,自然就无心赏花入笔,写到领略花趣,却无可无不可,再到迷恋赏花谈花,写出了自己对花态度的变化和看花的乐趣。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法。

文章起笔情感很冷淡,“本是”“但”“似乎”“可见”“大都只是”“照例”“只够”“至多”“但这只是”“不算”这些词,告诉我们扬州花事不盛,且都不是爱花的表现。

那么怎么才算爱花呢?作者却不说,说起自己不甚爱花来了。先写自己小时候只记得玩,花木的名字记得少,掐了花也只是随弄随弃。直到闻到栀子花香,才算第一次领略到花的趣味。后写自己小学时和同学去桃园吵闹吃桃子,吃不着桃子闹着喝茶,错过了赏桃花的时机。这两件事,暗写出赏花的两个方面:花趣和花时。缺少哪一个方面,花是赏不起来的。

接着又写自己在北平读书时看花的经历。已经能领略花趣,也知道要考虑花时,但是出于对文人雅士赏花风尚的鄙夷和不愿意为了看花长途跋涉,而断了看花之心。这件事告诉我们赏花要有兴致;没有兴致,花也赏不起来。当然,这和闹吃桃子的事儿一起为后面的赏花之事做了铺垫,也形成对比。通过书写态度的改变,道出了赏花的不易。

把兴致传给作者的是Y君。Y君常带他到孤山去看梅花。孤山梅花花少人多且不临水,才勾起他们对灵峰寺梅花的向往。作者用记游式的笔墨写赏梅的环境极佳,有净室可供喝茶,有山亭可眺江湖;梅花多、白、润的特点都描刻在“珍珠似的繁星似的”八个字里,而且梵呗晚送,暗香浮动,从听觉和嗅觉来写他们的痴迷。于是才有借灯笼摸黑下山时被狗咬的窘态。一“爱”一“窘”,上山曲折、下山遇险,都前后照应,作者看花的兴致也潜滋暗长。路长途远不再是作者不看花的理由了。

把爱花传染给作者的是S君,但写得极为简省。白马湖边娇媚的桃花、山间的杜鹃花、S君家中的紫薇花等,清华园里盆菊,粗笔勾勒,但花趣却在增长。

有了对花的爱,有了对花的兴致,就不避辛苦去获得花趣,就讲究赏花的时机。为此,作者热情洋溢地详细描绘了他对西府海棠的赏爱。这里就是扬。先用抒情的笔调、运用对照的方法,写出了极爱海棠,然后描刻其色、态、品性和气概。它的繁而不浓、艳而不荡、疏而不颓,遥相呼应着栀子花浓而不烈、清而不淡在花趣上对作者的启蒙。然后特写中山公园的那株海棠,它酝酿出的淡淡的香气,其实是作者的喜出望外之情。

作者以自身经历,书写了赏花的几个必要的因素,无论是爱花、兴致、花趣还是花时,都需要全身心的沉浸在花中,去作几次三番心的品味,才能感受到花的真谛。

同类推荐
  • 魔力无穷的化学世界

    魔力无穷的化学世界

    本书收录了神秘的火;珍贵的银;古老的锡;不平凡的碳;铁器时代;炼丹炉和点金术;漫话水银;镍和“中国石”;最早的炼锌术等内容。
  • 旅游管理学

    旅游管理学

    主要介绍旅游活动、现代旅游系统、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旅游管理的概念框架和理论基础等旅游管理基础知识,为后面几篇的学习打下基础站在宏观层面政府角度,介绍旅游管理体制和组织、旅游环境管理和旅游业危机管理等重要旅游宏观管理内容;在微观层面企业角度,介绍饭店经营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以及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等重要旅游企业的重点管理内容,对旅游企业管理进行较为全面、基础的介绍;在综合管理角度,介绍旅游者活动管理、旅游体验管理、旅游节事管理和旅游安全管理等旅游管理相关内容。
  • 话题写作指导与好词好句好段(下)

    话题写作指导与好词好句好段(下)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话题文章写作是考验一个作者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此训练。能极大的提高人的思辨能力,使人处事交流条理分明。
  • 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方水清等主编的《国学经典导读》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经典的综合导读作品,分上、中、下三册,中册精选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宋词》、《唐五代词》等著作,对每部作品都按“原文”、“译文”、“师说”、“知识卡片”、“故事链接”五部分进行详细解释,以便为读者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经典,提供必要的阅读门径与学习指南。
  • 新知识图书馆:能源新希望(氢能)

    新知识图书馆:能源新希望(氢能)

    本书囊括人类科技多个领域等一系列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情况,为青少年朋友了解推动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热门推荐
  • 潘朵拉之谜(求知探索)

    潘朵拉之谜(求知探索)

    潘朵拉的盒子从基沙古迹西南角的高地,往三座大金字塔的方向看去,金字塔在尊严华丽中,带着几分怪异。曼卡拉的金字塔最接近我们,而卡夫拉和胡夫的金字塔则在我们的东北方,三者几乎却不全然地,可连成一条正对角线——从卡夫拉金字塔的西南角,通过东北角,往东北方向延伸。
  • 铃兰花开

    铃兰花开

    她,外表柔美、内心孤傲,可悲的是被一心想要飞黄腾达的男友甩了,一怒之下辞了工作,誓要与前男友划清界限。可命运之神爱开玩笑,在她最落魄的时候遇见了前男友,更悲催的是还对前男友的小舅子有些心动。在她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五月的春风是否会如期吹来?这些逆境中的荆棘是否可以迎刃而解?是否能让铃兰这朵花儿尽情绽放呢?
  • 写意周流

    写意周流

    好古以成文,但求片安之地,至于旁人眼光,谁顾?
  • 怪哩古董的事(短篇小说)

    怪哩古董的事(短篇小说)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好像是午后的某个时候,好像是在办公室里,我接过一个电话。我用了好像这个词。我之所以用好像这个词,是因为,我始终不能证明这个电话的存在,甚至,我曾经肯定打过这个电话的人,面对我后来的肯定也一脸无辜,满眼流露出廉价的同情,而我却因为这个电话差点进了某种让人闻之色变的专科医院。我之所以用好像这个词,还因为,午后的某个时候,准确地说,是下午上班之后的时间,而这个时间段里接到类似的电话或者打出类似的电话,是我漫长而无趣的工作过程中的常态。
  • 心灵鸡汤精粹版3

    心灵鸡汤精粹版3

    有一种距离叫做远,有一种东西却叫缘,有一种情怀叫思念,有一种关心叫无言。最幸福的事就是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守住一生的幸福约定。
  • 千古传奇

    千古传奇

    本书描写了《西游记》中的唐僧原型玄奘,孤身一人,九死一生,到西天(古代印度)取经的真实经历。再现了他以高深的佛理及渊博的学识倾倒了印度王国,震动了西域诸国,在印度、中亚获得了至高无上荣誉的事迹。回国后,辛苦翻经,弘佛受到了大唐朝廷的高度器重及臣民的敬仰,圆寂后在长安竟有百万民众送葬,超过了历代任何一个皇帝的葬礼,读之让人啧啧称奇、惊叹不已……全书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既给人以历史文化的感悟,又得到文学美的享受。
  • 告诉学生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

    告诉学生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

    书中各种故事的主人公因其巧妙而出人意料的应变之策,使人们在心生敬佩之余,同时获得某种智慧的启迪。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许许多多的突发状况,这往往需要急中生智、沉着应对方能解决问题。那么,就随本书一起,在这些机智勇敢的主人公的带领下,一起感受机智的力量。
  • 古文鉴赏辞典

    古文鉴赏辞典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阅读、理解古文,内容力求简明,疏通文义;译文以准确生动的语言翻译古文,用白话文向读者展示古文风貌;鉴赏则包含写作背景、内容、主要艺术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力求以简练、精要的艺术分析,解释文章内容、情蕴等。通过对古文的全方位解读,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和艺术情韵。
  • 爱到深处自然萌

    爱到深处自然萌

    [日更四千]如果两个人相遇,注定只为了在一起,那么我想我一定会好好爱她。比如我遇到了唐果,我就想占为己有,不因为什么,只因为她比糖果还要甜。而且遇见她时,在很小的时候就碰到了,如今碰见,可能是巧合吧。“宋医生,宋医生,我要拔牙啊!”“稍等,唐小姐。”
  • 草原:绿野千里的画卷

    草原:绿野千里的画卷

    从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所著的《内蒙访古》一书,我们知道了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摇篮,中国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他们都是从这里向西敲打长城的大门,走进黄河流域,走上中国政治历史舞台的。美丽的呼伦贝尔就是中国游牧民族历史舞台的大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