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篇
五月三十日的下午[1]
这是一个闷热的下午,这是一个暴风雨的先驱的闷热的下午!我看见穿着艳冶夏装的太太们,晃着满意的红喷喷大面孔的绅士们;我看见“太太们的乐园”依旧大开着门欢迎它的主顾;我只看见街角上有不多几个短衣人在那里切切议论。
一切都很自然,很满意,很平静,——除了那边切切议论的几个短衣人。
谁肯相信半小时前就在这高耸云霄的“太太们的乐园”旁曾演过空前的悲壮热烈的活剧?有万千“争自由”的旗帜飞舞,有万千“打倒帝国主义”的呼声震荡,有多少勇敢的青年洒他们的热血要把这块灰色的土地染红!谁还记得在这里竟曾向密集的群众开放排枪!谁还记得先进的文明人曾卸下了假面具露一露他们的狠毒丑恶的本相!忘了,一切都忘了;可爱的驯良的大量的市民们绅士们体面商人们早把一切都忘了!
那边路旁不知是什么商铺的门槛旁,斜躺着几块碎玻璃片带着枪伤。我看见一个纤腰长裙金黄头发的妇人踹着那碎玻璃,珊珊地走过,嘴角上还浮出一个浅笑。我又看见一个鬓戴粉红绢花的少女倚在大肚子绅士的臂膊上也踹着那些碎玻璃走过,两人交换一个了解的微笑。
呵!可怜的碎玻璃片呀!可敬的枪弹的牺牲品呀!我敬礼你!你是今天争自由而死的战士以外唯一的被牺牲者么?争自由的战士呀!你们为了他们而牺牲的,也许只受到他们微微的一笑和这些碎玻璃片一样罢?微笑!恶意的微笑!卑怯的微笑!永不能忘却的微笑!我觉得我是站在荒凉的沙漠里,只有这放大的微笑在我眼前晃;我惘惘然拾取了一片碎玻璃,我吻它,迸出了一句话道:“既已一切医院都拒绝我去敬礼受伤的死的战士,我对于你——和死者伤者同命运的你,致敬礼罢!”我捧着这碎片狂吻。
忽地有极漂亮的声音在我耳边响道:“他们简直疯了!他们想拼着头颅撞开地狱的铁门么?”我斗的转过身去,我看见一位翘着八字须的先生(许是什么博士罢)正斜着眼睛看我。他,好生面熟,我努力要记起他的姓名来。他又冲着我的面孔说道:“我不是说地狱门不应该打开,我是觉得犯不着撞碎头颅去打开——而况即使拼了头颅未必打得开。难道我们没有别的和平的方法么?而况这很有过激化的嫌疑么?我们是爱和平的民族,总该用文明手段呀。实在最好是祈祷上苍,转移人心于冥冥之中。再不然,我们有的是东方精神文明,区区肉体上的屈辱何必计较——哈,你想不起我是谁么?”
实在抱歉,我听了这一番话,更想不起他是谁了,我只有向他鞠躬,便离开了他。
然而他那番话,还在我耳旁作怪地嗡嗡地响;我又恍惚觉得他的身体放大了,很顽强地站在我面前,挡住我的去路;又看见他幻化为数千百,在人丛里乱钻;终于我看见街上熙熙攘攘往来的,都是他的化身了,而张牙舞爪的吃人的怪兽却高踞在他们头上狞笑!突然幻象全消,现出一片真景来:那边站满“华人”的水泥行人道上,跳上一骑马,驮了一个黄发碧眼的武装的人,提着木棍不分皂白乱打。棍子碰着皮肉的回音使我听去好像是“难道我们没有别的和平的方法么?……我们有的是东方精神文明,区区肉体上的屈辱何必计较!”和平方法呀!这未尝不是一个好名词。可惜对于无条件被人打被人杀的人们不配!挨打挨杀的人们嘴里的和平方法有什么意义?人家不来同你和平,你有什么办法呢?和平方法是势力相等的办交涉时的漂亮话,出之于被打被杀者的嘴里是何等卑怯无耻呀!人家何尝把你当作平等的人。爱谈和平方法的先生们呀,你们脸是黄的,发是黑的,鼻梁是平的,人家看来你总是一个劣等民族,只有人家高兴给你和平,没有你开口要求的份儿哩!“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信奉这条教义的穆罕默德的子孙们现在终于又挺起身子了!这才有开口向人家讲和平办法的资格呵!像我们现在呢,也只有一个办法:“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不甘心少,也不要多!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两句话不断地在我脑海里回旋;我在人丛里忿怒地推挤,我想找几个人来讨论我的新信仰。忽然疏疏落落的下起雨来了,暮色已经围抱着这都市,街上行人也渐渐稀少了。我转入一条小街,雨下得更密了。路灯在雨中放着安静的冷光。这还是一个闷热的黄昏,这使我满载着郁怒的心更加烦躁。风挟着细雨吹到我脸上,稍感着些凉快;但是随风送来的一种特别声浪忽地又使我的热血在颞颥部血管里乱跳;这是一阵歌吹声,竹牌声,哗笑声!他们离流血的地点不过百步,距流血的时间不过一小时,竟然歌吹作乐呵!我的心抖了,我开始诅咒这都市,这污秽无耻的都市,这虎狼在上而豕鹿在下的都市!我祈求热血来洗刷这一切的强横暴虐,同时也洗刷这卑贱无耻呀!
雨点更粗更密了,风力也似乎劲了些:这许就是闷热后必然有的暴风雨的先遣队罢?
【导读】
沉痛此丈夫,惊呼彼穹苍
1925年5月14日,上海日本纱厂工人为抗议无理开除工人而罢工,日方开枪打死工人代表顾正红。5月30日上午,上海两千多名学生在租界内游行示威,以声援工人罢工活动,并强烈要求收回租界,被英巡捕逮捕一百余人。下午一万多群众聚集在巡捕房门口,要求释放被捕人员,英巡捕开枪打死13人,伤几十人,逮捕150余人。这就是著名的五卅惨案。
茅盾先生此散文即写于此时。
茅盾先生的愤怒即为此而发。
茅盾先生的愤怒首先指向了那些庸俗无聊的麻木者。用漫画方式,三两笔勾其形绘其神。“艳冶”之中的妖媚与那些为生存而愁苦的形容,“红喷喷大面孔”之下的麻木、痴呆与为民族大义而献身的英雄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对比,尤其是那些太太们的“艳”与绅士们的“红”鲜明地映照着刚刚被英巡捕枪杀的民族英雄身上流出的鲜血,冷酷与无情溢于言表,愤怒与批判出于纸外。作者再次把笔触落在几片碎玻璃上,因为这些碎玻璃“带着枪伤”。以物写人,以远写近,以小写大,通过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在碎玻璃上的表现来折射各种麻木的灵魂,更加让人悲愤。对着带有枪伤的碎玻璃“敬礼”“吻它”,把人物形象隐于碎玻璃之后,连真正的悲哀也无法直面传达,则倍增愁苦哀恸的情感,这就是侧面着笔之妙!
茅盾先生的愤怒随即指向了那些披着中庸外衣的奴才们。这些奴才们要么“翘着八字须”,要么戴着博士帽,以文化名士自居,以持中庸之理为由,对为这个民族流血牺牲的英雄指手划脚,振振有词,表露的是胆小如鼠的自私与保守;条条是道,显示的是丢失民族自尊与甘愿做奴才的卑鄙人格。然而这样的人格却在“街上熙熙攘攘”,揭示出贫弱受欺之根由。这种奴才心理与“不分皂白乱打”构成了必然的因果逻辑关系,奴才只能挨打!
鲁迅先生曾感慨自己不是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人物,茅盾先生也有着同样的命运和认识,“我想找几个人来讨论我的新信仰”,结果是“街上的行人也渐渐稀少了”,冷酷的结果,冷峻的现实,让人不能喘息!以此揭示出旧中国衰败的原因。
在这深沉的悲哀之中,茅盾先生并没有沉抑,文章开篇便用一个递加重复的句子来描绘这个特定的社会状态。“这是一个闷热的下午,这是一个暴风雨先驱的闷热的下午”,闷热只不过预示着暴风雨会来得更猛烈。文章的结尾,“雨下得更密了”,“雨点更粗更密了”,这既是自然界中的风雨,也是这个社会上空飘下的急雨,在反复推进的雨的意象中,我们感受到扫荡这个世界的暴风雨马上就要到来了。这就是茅盾先生在文中不断发出的呼喊,在这喊声中人们看到了希望的黎明!
严霜下的梦[2]
七八岁以至十一二,大概是最会做梦最多梦的时代罢?梦中得了久慕而不得的玩具;梦中居然离开了大人们的注意的眼光,畅畅快快地弄水弄火;梦中到了民间传说里的神仙之居,满攫了好玩的好吃的。当母亲铺好了温暖的被窝,我们孩子勇敢地钻进了以后,嗅着那股奇特的旧绸的气味,刚合上了眼皮,一些红的、绿的、紫的、橙黄的、金碧的、银灰的,圆体和三角体,各自不歇地在颤动,在扩大,在收小,在漂浮的,便争先恐后地挤进我们孩子的闭合的眼睑;这大概就是梦的接引使者罢?从这些活动的虹桥,我们孩子便进了梦境;于是便真实地享受了梦国的自由的乐趣。
大人们可就不能这么常有便宜的梦了。在大人们,夜是白天勤劳后的休息;当四肢发酸,神经麻木,软倒在枕头上以后,总是无端的便失了知觉,直到七八小时以后,苏生的精力再机械地唤醒他,方才揉了揉睡眼,再奔赴生活的前程。大人们是没有梦的!即使有了梦,那也不过是白天忧劳苦闷的利息,徒增醒后的惊悸,像一篇好的悲剧,夸大地描出了悲哀的组织,使你更能意识到而已。即使有了可乐意的好梦,那又还不是睡谷的恶意的孩子们来嘲笑你的现实生活里的失意?来给你一个强烈的对比,使你更能意识到生活的愁苦?
能够真心地如实地享乐梦中的快活的,恐怕只有七八岁以至十一二的孩子罢?在大人们,谁也没有这等廉价的享乐罢?说是尹氏的役夫(伊氏的役夫:典出《列子·周穆王第三》。岗豪尹氏的役夫日间服役劳苦不堪,夜梦自己是国君极享其乐,故苟安于现状;尹氏日极享乐,梦中却服苦役。后来尹氏在友人劝诫下减轻了其役夫的劳役。)曾经真心地如实地享受过梦的快乐来,大概只不过是伪《列子》杂收的一段古人的寓言罢哩。在我尖锐的理性,总不肯让我跌进了玄之又玄的国境,让幻想的抚摸来安慰了现实的伤痕。我总觉得,梦,不是来挖深我的创痛,就是来嘲笑我的失意;所以我是梦的仇人,我不愿意晚上再由梦来打搅我的可怜的休息。
但是惯会揶揄人们的顽固的梦,终于光顾了;我连得了几个梦。
——步哨放的多么远!可爱的步哨呵:我们似曾相识。你们和风雨操场周围的荷枪守卫者,许就是亲兄弟?是的,你们是。再看呀!那穿了整齐的制服,紧捏着长木棍子的小英雄,够多么可爱!我看见许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面孔,男的和女的,穿便衣的和穿军装的,短衣的和长褂的:脸上都耀着十分的喜气,像许多小太阳。我听见许多方言的急口的说话,我不尽懂得,可是我明白——真的,我从心底里明白他们的意义。
——可不是?我又听得悲壮的歌声,激昂的军乐,狂欢的呼喊,春雷似的鼓掌,沉痛的演说。
——我看见了庄严,看见了美妙,看见了热烈;而且,该是一切好梦里应有的事罢,我看见未来的憧憬凝结而成为现实。
——我的陶醉的心,猛击着我的胸膈。呀!这不客气的小东西,竟跳出了咽喉关,即使我的两排白灿灿的牙齿是那么壁垒森严,也阻不住这猩红的一团!它飞出去了,挂在空间。而且,这分明是荒唐的梦了,我看见许多心都从各人的嘴唇边飞出来,都挂在空间,连结成为红的热的动的一片;而且,我又见这一片上显出字迹来。
——我空着腔子,努力想看明白这些字迹;头是最先看见:“中国民族革命的发展。”尾巴也映进了我的眼帘:“世界革命的三大柱石。”可是中段,却很模糊了;我继续努力辨识,忽然,轰!屋梁凭空掉下来。好像我也大叫了一声;可是,以后,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已消灭!
我的脸,像受人批了一掌;意识回到我身上;我听得了扑扑的翅膀声,我知道又是那不名誉的蝙蝠把它的灰色的似是而非的翼子搧了我的脸。
“呔!”我不自觉的喊出来。然后,静寂又回复了统治;我只听得那小东西的翅膀在凝冻的空气中无目的地乱扑。窗缝中透进了寒光,我知道这是肃杀的严霜的光,我翻了个身,又沉沉地负气似的睡着了。
——好血腥呀,天在下雨血!这不是宋王皮囊里的牛羊狗血,是真正老牌的人血。是男子颈间的血,女人的割破的乳房的血,小孩子心肝的血。血,血!天开了窟窿似的在下血!青绿的原野,染成了绛赤。我撩起了衣裾急走,我想逃避这还是温热的血。
——然后,我又看见了火。这不是Nero(Nero:英语。即尼禄[Nero Claudius Caesar,37-68],古罗马皇帝。以暴虐、放荡闻名。公元六四年罗马城大火,传说他有唆使纵火的嫌疑。)烧罗马引起他的诗兴的火,这是地狱的火;这是Surtr(Surtr:英语。即北欧神话中的火焰巨人苏尔体尔。冰雪是北欧人的大敌。传说苏尔体尔有一发亮的大刀,常给北方来的冰山以致命的刺击。北欧神话中还说陆、海、冥三界分别为神奥定[Odin]、费利[Vili]和凡[Ve]所主宰。)烧毁了空陆冥三界的火!轰轰的火柱卷上天空,太阳骇成了淡黄脸,苍穹涨红着无可奈何似的在那里挺捱。高高的山岩,熔成了半固定质,像饧糖似的软摊开来,填平了地面上的一切坎坷。而我,我也被胶结在这坦荡荡的硬壳下。
“呔!”
冷空气中震颤着我这一声喊。寒光从窗缝中透进来,我知道这还是别人家瓦上的严霜的光亮,这不是天明的曙光;我不管事似的又翻了个身,又沉沉的负气似的睡着了。
——玫瑰色的灯光,射在雪白的臂膊上;轻纱下面,颤动着温软的乳房,嫩红的乳头像两粒诱人馋吻的樱桃。细白米一样的齿缝间淌出Sirens(Sirens:英语。古希腊传说中半身是人半身是鸟的海妖,常以美妙的歌声诱杀过路的海员。)的迷魂的音乐。可爱的Valkyrie(Valkyrie:英语。北欧神话中神的十二个侍女之一,其职责是飞临战场上空,选择那些应阵亡者和引导他们的英灵赴奥定神的殿堂宴饮。),刚从血泊里回来的Valkyrie,依旧是那样美妙!三四辈少年,围坐着谈论些什么;他们的眼睛闪出坚决的牺牲的光。像一个旁观者,我完全迷乱了。我猜不透他们是准备赴结婚的礼堂呢,抑是赴坟墓?可是他们都高兴地谈着我所不大明白的话。
——“到明天……”
——“到明天,我们不是死,就是跳舞了!”
——我突然明白了;同时,我的心房也突然缩紧了;死不是我的事,跳舞有我的份儿么?像小孩子牵住了母亲的衣裾要求带赴一个宴会似的,我攀住了一只臂膊。我祈求,我自讼。我哭泣了!但是,没有了热的活的臂膊,却是焦黑的发散着烂肉臭味的什么了——我该说是一条从烈火里掣出来的断腿罢?我觉得有一股铅浪,从我的心里滚到脑壳。我听见女子的歇斯底里的喊叫,我仿佛看见许多狼,张开了利锯样的尖嘴,在撕碎美丽的身体。我听得愤怒的呻吟。我听得饱足了兽欲的灰色东西的狂笑。
我惊悸地抱着被窝一跳;又是什么都没有了。
呵,还是梦!恶意的揄揶人的梦呵!寒光更强烈的从窗缝里探进头来,嘲笑似的落在我脸上;霜华一定是更浓重了,但是什么时候天才亮呀?什么时候,Aurora(古罗马神话中的曙光女神)的可爱的手指来赶走凶残的噩梦的统治呀?
【导读】
却畏浮云遮望眼,只因身在迷惘中
1927年中国历史上的大革命失败后,茅盾避难日本,这让茅盾真正陷入了矛盾之中,他对当下混乱动荡的社会局势感到困惑迷惘。在这个背景下写了具有象征意味的《严霜下的梦》。
孩子的梦是美妙自由而愉悦的,可是,这种自由愉悦只能保留在孩子的梦里,一到成人,梦便成了“白天忧劳苦闷的利息”,成了人生艰辛的真实回放。出自《列子》的尹氏的役夫的故事是这样的:周朝有个姓尹的人,大力置办家产,于是使他家的役夫不停劳作。这个役夫白天辛苦劳作,夜晚疲惫昏睡,可是在睡梦中,他却做了国君,享尽荣华富贵。有人安慰这个辛苦奴仆,他却说:“我虽然白天辛苦,但夜里快乐,时间各占一半,无所怨恨。”而尹氏一心置办家业,苦心经营,夜晚梦中被人使作奴仆,一夜不得安宁。他向朋友诉苦,朋友说,你的财富、地位超过他人,荣耀显身,可你想夜里也如此快乐幸福,怎么可能呢。于是,尹氏大悟,从此减轻了役夫的劳役,也不再苦心于家业。茅盾先生用这个寓言的用意非常鲜明,人常常处在无价值的奔波之中,而且他又清醒地意识到现实生活无法像尹氏那样轻易地得到解脱。
于是,那些“梦”便不断地来打搅他。
步哨之梦、悲壮的歌声、激昂的军乐……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对过去火热的战斗生活的回忆。茅盾于1920年10月加入上海共产党小组,1921年7月建党后,茅盾即成为第一批共产党员。1923年,他辞去了《小说月报》主编的工作,成了职业革命家,先后担任了多种党内职务。此时的国民革命热潮风起云涌,使每一个参与者热情万仗,信心百倍。甚至连我的心也“竟跳出了咽喉关”,“连结成为红的热的动的一片”。这些文字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革命者内心的世界和外在的表现,人们把自己的生命投之于革命斗争,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这段美好的梦境则是大革命失败前的美好记忆。
但是梦境往往不连贯,交错混乱,作者抓住梦的这种特点,巧妙地表达了现实的处境。“中国革命的发展”,指的是大革命失败前的状况,“世界革命的三大柱石”是对未来的憧憬,可是“中段,却模糊了”,其寓意极为鲜明:当下处在一片迷惘朦胧之中。
这迷惘来源于那些“血腥”,“我撩起了衣裾急走,我想逃避这还是温热的血”,准确地反映了茅盾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内心世界。大革命失败后,茅盾感到了幻灭的悲哀,他退出了共产党组织。在这种迷惘中他被“胶结在这坦荡荡的硬壳下”动弹不得。
明天会怎样?
“我们不是死,就是跳舞了”,可是“死不是我的事,跳舞有我的份么”,向左走不得,向右走不得。此时的茅盾就在这样的噩梦中等待着天亮。
雾[3]
雾遮没了正对着后窗的一带山峰。
我还不知道这些山峰叫什么名儿。我来此的第一夜就看见那最高的一座山的顶巅像钻石装成的宝冕似的灯火。那时我的房里还没有电灯,每晚上在暗中默坐,凝望这半空的一片光明,使我记起了儿时所读的童话。实在的呢,这排列得很整齐的依稀分为三层的火球,衬着黑魆魆的山峰的背景,无论如何,是会引起非人间的缥渺的思想的。
但在白天看来,却就平凡得很,并排的五六个山峰,差不多高低,就只最西的一峰戴着一簇房子,其余的仅只有树;中间最大的一峰竟还有濯濯地一大块,像是癞子头上的疮疤。
现在那照例的晨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的电线杆也躲得毫无影踪。
渐渐地太阳光从浓雾中钻出来了。那也是可怜的太阳呢!光是那样的淡弱。随后它也躲开,让白茫茫的浓雾吞噬了一切,包围了大地。
我诅咒这抹煞一切的雾!
我自然也讨厌寒风和冰雪。但和雾比较起来,我是宁愿后者呵!寒风和冰雪的天气能够杀人,但也刺激人们活动起来奋斗。雾,雾呀,只使你苦闷;使你颓唐阑珊,像陷在烂泥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呢!
旁午的时候,雾变成了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两三丈以外,便只见一片烟云——依然遮抹一切,只不是雾样的罢了。没有风。门前池中的残荷梗时时忽然急剧地动摇起来,接着便有红鲤鱼的活泼泼地跳跃划破了死一样平静的水面。
我不知道红鲤鱼的轨外行动是不是为了不堪沉闷的压迫?在我呢,既然没有杲杲的太阳,便宁愿有疾风大雨,很不耐这愁雾的后身的牛毛雨老是像帘子一样挂在窗前。
【导读】
恨雾遮眼只愿寒
一切景语皆情语,此雾亦非自然事。
“雾遮没了正对着后窗的一带山峰”,开篇第一句话便把整个世界压抑在昏暗的调子中,让人无法远望,难于喘息,形成强大的心理阴影。
“抹煞一切”的雾让人们看不见童话般的山景,看不到近在咫尺的树,看不到远处的房子,它让人成了被这个世界遗弃的孤独者。
“渐渐地太阳光从浓雾中钻出来了”,一个“钻”字让太阳也成了雾的俘虏,奈何不得。
雾不仅如此强大,它还粘缠不休,由雾而雨,由雨而烟而云,如魔似魇,死死地遮没人的视界与心灵。
作者用象征笔法借雾写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对人们的打击,从而形成的悲哀低沉的社会氛围。
在这种背景下,茅盾先生发出了“宁愿”要“寒风与冰雪”的呼声,并且用文末红鲤鱼划破死一样平静的水面的跳跃暗示了总有打破这种死寂的可能与必然。为全文悲抑的氛围染上了一抹亮色。
卖豆腐的哨子[4]
早上醒来的时候,听得卖豆腐的哨子在窗外呜呜地吹。
每次这哨子声引起了我不少的怅惘。
并不是它那低叹暗泣似的声调在诱发我的漂泊者的乡愁;不是呢,像我这样的out cast(英语,意指无家可归的人或漂流的人。),没有了故乡,也没有了祖国,所谓“乡愁”之类的优雅的情绪,轻易不会兜上我的心头。
也不是它那类乎军笳然而已颇小规模的悲壮的颤音,使我联想到另一方面的烟云似的过去;也不是呢,过去的,只留下淡淡的一道痕,早已为现实的严肃和未来的闪光所掩煞所销毁。
所以我这怅惘是难言的。然而每次我听到这呜呜的声音,我总抑不住胸间那股回荡起伏的怅惘的滋味。
昨夜我在夜市上,也感到了同样酸辣的滋味。
每次我到夜市,看见那些用一张席片挡住了潮湿的泥土,就这么着货物和人一同挤在上面,冒着寒风在嚷嚷然叫卖的衣衫褴褛的小贩子,我总是感得了说不出的怅惘的心情。说是在怜悯他们么?我知道怜悯是亵渎的。那么,说是在同情于他们罢?我又觉得太轻。我心底里钦佩他们那种求生存的忠实的手段和态度,然而,亦未始不以为那是太拙笨。我从他们那雄辩似的“夸卖”声中感得了他们的心的哀诉。我仿佛看见他们吁出的热气在天空中凝集为一片灰色的云。
可是他们没有呜呜的哨子。没有这像是闷在瓮中,像是透过了重压而挣扎出来的地下的声音,作为他们的生活的象征。
呜呜的声音震破了冻凝的空气在我窗前过去了。我倾耳静听,我似乎已经从这单调的呜呜中读出了无数文字。
我猛然推开幛子,遥望屋后的天空。我看见了些什么呢?我只看见满天白茫茫的愁雾。
【导读】
疑是民间疾苦声
心灵之门,永远都不是一道,而是一重又一重,一折又一弯。阅读的乐趣在于寻找,探索,左一转、右一弯,猛然遇上了作者的心,原来你在这里,我终于找到你了,这种痛快淋漓的幸福就是阅读的幸福!
茅盾先生从“这单调的呜呜中读出了无数文字”,这无数的文字是茅盾先生的内在世界,他不直说,但我们须找到。到哪儿找呢?
从一句一句的文字中找。
第一段告诉我们,这声音引起了先生的“怅惘”,而且是“不少”的,说明其中的内涵绝不只是一点。
第二段告诉我们这怅惘不是乡愁,也不是对过去革命生活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了故乡,没有了祖国”,“为现实的严肃和未来的闪光所掩煞”,理由说得一清二楚,但越是如此,越是让我们怀疑,失去故乡、祖国之痛又怎能淡忘,显然是欲盖弥彰之法,让我们更加觉得先生内心充满漂泊在外的愁苦,姑且不论这愁苦是不是“怅惘”之内涵。
第三、四段,告诉我们原来这“怅惘”可以用那“小贩子”来注解。“怜悯是亵渎”,怜悯有居高临下之势,是对小贩的不敬,因此说“亵渎”,说“同情”又有些轻,意思是对小贩有着无比的尊重。由此看来,这怅惘,即是对小贩生存状态的同情,命运的关怀和人格的敬重,同时,又为毫无办法改变他们的命运而无奈悲伤,这也许就是“凝集为一片灰色的云”的含义吧!
依照文字指引的路,我们总能听到茅盾先生的怅惘正像郑板桥的诗中所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虹[5]
不知在什么时候金红色的太阳光已经铺满了北面的一带山峰。但我的窗前依然洒着绵绵的细雨。
早先已经听人说过这里的天气不很好。敢情就是指这样的一边耀着阳光,一边却落着泥人的细雨?光景是多少像故乡的黄梅时节呀!出太阳,又下雨。
但前晚是有过浓霜的了。气温是华氏表四十度。
无论如何,太阳光是受欢迎的。我坐在南窗下看N.Evréinoff(尼·叶夫列伊诺夫[H.Eвреинов,1879-1953],俄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和史学家。)的剧本。看这本书,已经是第三次了!可是对于那个象征了顾问和援助者,并且另有五个人物代表他的多方面的人格的剧中主人公Paraclete,我还是不知道应该憎呢或是爱?
这不是也很像今天这又出太阳又下雨的天气么?
我放下书,凝眸遥瞩东面的披着斜阳的金衣的山峰,我的思想跑得远远的。我觉得这山顶的几簇白房屋就仿佛是中古时代的堡垒;那里面的主人应该是全身裹着铁片的骑士和轻盈婀娜的美人。
欧洲的骑士样的武士,岂不是曾在这里横行过一世?百余年前,这群山环抱的故都,岂不是曾有些挥着十八贯的铁棒的壮士?岂不是余风流沫尚像地下泉似的激荡着这个近代化的散文的都市?
低下头去,我浸入于缥缈的沉思中了。
当我再抬头时,咄!分明的一道彩虹划破了蔚蓝的晚空。什么时候它出来,我不知道;但现在它像一座长桥,宛宛地从东面山顶的白房屋后面,跨到北面的一个较高的青翠的山峰。呵,你虹!古代希腊人说你是渡了麦丘立到冥国内索回春之女神(春之女神:指希腊神话中春之女神普洛色宾纳。她被冥王普路同抢去藏在地下的冥国。其母[地母]得墨忒耳忧愁地躲了起来,于是禾稼焦枯、百草凋落。麦丘立[另一神名]驾了长虹到冥国救出了春之女神。但冥王骗普洛色宾纳吃了六颗[一说四颗]石榴子,因此她每年有六个月[一说四个月]回到冥国,地母也要躲在家里哀悼她的女儿。这则神话反映了古希腊人对冬天和春天交替出现所做的解释。),你是美丽的希望的象征!
但虹一样的希望也太使人伤心。
于是我又恍惚看见穿了锁子铠,戴着铁面具的骑士涌现在这半空的彩桥上;他是要找他曾经发过誓矢忠不二的“贵夫人”呢?还是要扫除人间的不平?抑或他就是狐假虎威的“鹰骑士”?
天色渐渐黑下来了,书桌上的电灯突然放光,我从幻想中抽身。
像中世纪骑士那样站在虹的桥上,高揭着什么怪好听的旗号,而实在只是出风头,或竟是待价而沽,这样的新式的骑士,在“新黑暗时代”的今日,大概是不会少有的罢?
【导读】
于无声处听惊雷
这篇短文依然采用了象征手法,但寓意非常微妙,稍不注意,就会错误地理解茅盾先生的本意。
文章起笔于两种难以断定爱还是憎的情感,老天把太阳与雨共处于同一个时间地点,让这本来不相容的两件事物凑在一起;读了三遍的剧本,最终也弄不清楚对这个主人公是该爱还是该憎。作者给读者闲聊这些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我们读到这儿应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先生放下书,忽然又想到了中世纪时的堡垒、骑士。其中有一句话,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百余年前,岂不是一定有“挥着十八贯的铁棒的壮士”。这与太阳、雨、主人公有何关系?难道散文之散可以胡乱堆砌吗?
在这万般迷惑中,我们终于见到了“虹”。虹原来有那么多的神话传说,是“美丽的希望的象征”,就在这个时候,笔锋一转,“但是”,千万注意,“但是”太重要了,因为,“但是”后面往往才是作者所要真正强调的内容。
“但是”什么呢?
这样的“希望也太使人伤心”。
为何“伤心”?
这些骑士踏着彩虹要去兑现自己的承诺,这非常好啊!
要去扫除人间的不平,这很伟大啊!
或者仅仅是装装样子而已。
三个问句,因为第三句的出现,意义完全逆转,原来茅盾先生是在批评揶揄这些“骑士”们。更为鲜明的是,当作者从幻想中抽身来到现实中的时候,下了明确的定论:“而实在只是出风头,或竟是待价而沽”。
这些“骑士”指什么人?原来,1927年大革命失败,茅盾先生始终认为,失败与革命阵营里的“左倾空谈主义者”不无相关,那些思想激烈、行为莽撞的革命分子使革命遭受了重大损失,茅盾先生对他们的批评,实则是对大革命失败的深沉反思。
现在看全文,我们就会明白,开篇的茫然不过提供了一个处于疑惑状态的背景,而中世纪的骑士则为下文批评激进分子找了一个替身而已。
红叶[6]
朋友们说起看红叶,都很高兴。
红叶只是红了的枫叶,原来极平凡,但此间人当作珍奇,所以秋天看红叶竟成为时髦的胜事。如果说春季是樱花的,那么,秋季便该是红叶的了。你不到郊外,只在热闹的马路上走,也随处可以见到这“幸运儿”的红叶:十月中,咖啡馆里早已装饰着人工的枫树,女侍者的粉颊正和蜡纸的透明的假红叶掩映成趣;点心店的大玻璃窗橱中也总有一枝两枝的人造红叶横卧在鹅黄色或是翠绿色的糕饼上;那边如果有一家“秋季大卖出”的商铺,那么,耀眼的红光更会使你的眼睛发花。“幸运儿”的红叶呵,你简直是秋季的时令神。
在微雨的一天,我们十分高兴地到郊外的一处名胜去看红叶。
并不是怎样出奇的山,也不见得有多少高。青翠中点缀着一簇一簇的红光,便是吸引游人的全部风景。山径颇陡峻,幸而有石级;一边是谷,缓缓地流过一道浅涧;到了山顶俯视,这浅涧便像银带子一般晶明。
山顶是一片平场。出奇的是并没有一棵枫树,却只有个卖假红叶。的小摊子。一排芦席棚分隔成二十多小间,便是某酒馆的“雅座”,这时差不多快满座了。我们也占据了一间,并没有红叶看,光瞧着对面的绿丛丛的高山峰。
两个喝得满脸通红的游客,挽着臂在泥地上婆娑跳舞,另一个吹口琴,呜呜地连着听去是“悲哀”的调子。忽而他们都哈哈笑起来;是这样的响,在我们这边也觉得震耳。
芦席棚边有人摆着小摊子卖白泥烧的小圆片,形状很像二寸径的碟子;游客们买来用力掷向天空。这白色的小圆片在青翠色的背景前飞了起来,到不能再高时,便如白燕子似的斜掠下来(这是因为受了风),有时成为波纹,成为弧形,似乎还是簌簌地颤动着,约莫有半分钟,然后失落在谷内的丰草中;也有坠在浅涧里的,那就见银光一闪——你不妨说这便是水的欢迎。
早就下着的雨,现在是渐渐大了。游客们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减少了许多。山顶的广场(那就是游览的中心)便显得很寂静,芦棚下的“雅座”里只有猩红的毡子很整齐地躺着,时间大概是午后三时左右。
我们下山时雨已经很大;路旁成堆的落叶此时经了雨濯,便洗出绛红的颜色来,似乎要与那些尚留在枝头的同伴们比一比谁是更“赤”。
“到山顶吃饭喝酒,掷白泥的小圆片,然后回去:这便叫做看红叶。谁曾在都市的大街上看见人造红叶的盛况的,总不会料到看红叶原来只是如此这般一回事!”
我在路旁拾起几片红叶的时候,忍不住这样想。
【导读】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秋季赏红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可见影响之大,可是茅盾先生却独独看到了不同凡俗的红叶。
“朋友们说起看红叶,都很高兴。”茅盾先生的文章开篇喜欢独句段,把一个鲜明的情景孤零零地放在那儿,让我们好好地想一会儿。当然,这样的句子,用汪曾祺先生的话说,是“苦心经营后的随便”。
接着便是一大段,写大街上的种种假红叶的情景,先生不惜笔墨,一再渲染新奇热闹的节日气氛。
当高兴地来到山顶准备好好欣赏红叶时,才发现并没有什么红叶,有的是借红叶来喝酒的游客,来玩耍的闲人。
人们口中所说,街上所见,与真实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碰撞。人人都说红叶美,原来都不是亲身感受的结果。正如赵翼在《论诗五绝》中所说:“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茅盾先生借红叶这一微小的事物,揭示出了一个宏大的社会主题:大众大多是盲从者,不值得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