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浅予是中国画坛的一个传奇人物。他是一个没有真正学过画的画家。少年成名于漫画,中年却做了中央美院国画系主任。叶浅予一生充满矛盾。他出身南人却性格桀骜尤胜于关西壮汉。他虽则一生遭历坎坷却晚年终成正果结局圆满。笔者总结他生平为:少年困顿遭逢战祸,投奔抗战洪流而骤得大名;一生作画千百万,书画文集数十种;一载访美,数年牛棚,四任老婆,七年秦城,根性难驯,盖棺论定。
考察叶浅予的生平,在他生命的转折点上有一个奇特的事件。那就是他在1946至1947年间被美国国务院邀请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化闻人去美国访问一年。这一年的访问改变了他的一生。
镜头转回1946年,那时候中国刚刚抗战胜利百废待兴,美国人为什么要邀请几位中国文人去美国呢?即使邀请中国文人,那时候著名人物如云,为什么邀请并非那么著名的叶浅予呢?这里面有文章。
的确,在被邀名单上,叶浅予名字不够响亮。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当年跟与他同时被邀者,就会眼前一亮。那年美国国务院共邀请了三人,其他二人是作家老舍和曹禺。这种邀请其实有“统战”意味。盖因为,此前苏联曾向中国文人伸出过橄榄枝,其大背景是二战结束后,苏联邀请郭沫若、茅盾、丁西林访苏。虽则那时冷战尚未开始,可美国已然开始跟苏联暗较劲。当时中国是内战在即,美国外交界和知识界出谋划策攻心、笼络中国知识分子,同苏联在舆论上争取优势。据史实可考,这场文化活动是费正清等促成的。
为什么选这三个人呢?也有其考量。既然苏联选人有目的,美国也不会含糊。郭沫若茅盾都是延安色彩较浓的,那么美国人要选重庆方面的。苏联考虑亲共,美国就偏向有独立和民主色彩。老舍和曹禺抗战时在中国文艺界是一面旗帜、有代表性,而画家叶浅予也是倾向民主的。以他三人各代表着中国的文学、戏剧和美术界去美国参观、镀金,按美国人的算计,这邀请堪称是有心机及合适的。
结果呢?这三位启程期相似但归期不一。1946年春天,曹禺跟老舍同船抵美,但曹禺却提前于1947年1月即返国;叶浅予偕其妻舞蹈家戴爱莲赴美,1946年9月去,1947年10月回;老舍却延期至1949年12月才返国;他本来计划一年,却在美国待了将近四年,这是一篇另文的题目了。
叶浅予是个不安分的人,美国人看出了这一点。在他去中国的美国领事馆办访美签证的时候,美国领事告诉他“我们美国不是样样都好,你可以不客气地挖我们的疮疤”。叶浅予果然没有客气,回国后即出版了在美的速写漫画集《天堂记》讽刺美国的方方面面。这“天堂记”先是在报纸上连载,一直连载到北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他红红火火地干了几年,但是他桀骜不驯的天性依然难改;直到后来经历了种种运动,受到了各种教训,他这画漫画的人生终于也成了一场漫画。尽管如此,他依然九死未悔,从漫画起,至漫画终,他完成了他的漫画生涯,给自己一生画了一个较圆的句号。
说到叶浅予的访美,自然难免说到他的浪漫人生和四段婚姻,他的访美之行,跟他第三位妻子戴爱莲有点关系。叶浅予一生经历了四段婚姻,除了第一次以外,其他都引起轩然大波而轰轰烈烈。
他的第一任妻子叫罗彩云。如同郭沫若、徐志摩的第一次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尚在婚姻期间,叶浅予热恋上了女画家梁白波。梁白波很杰出,早年学过油画,她在南洋教过美术,天真有才、光华四射。他不只是在情感上依恋她,梁白波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叶浅予狂热地爱上了她并跟她“逃婚”。这段恋情至后来因梁白波嫁给飞行员而罢手。第三段恋情一样震撼,那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叶浅予奋不顾身投入抗战宣传,在香港遇到了被宋庆龄邀请奔赴国难、宣传抗战的英籍舞蹈家戴爱莲。有过婚恋经历的叶浅予大戴爱莲九岁,而舞蹈家戴爱莲也是浪漫风流情窦初开。当时,戴爱莲想奔赴延安,叶浅予要去重庆,宋庆龄托叶大哥一路照看戴小妹。没想到叶、戴却走到了一起,他们共同滞留在了重庆。戴爱莲采风演民族舞,叶浅予画漫画并办画展“战时重庆”。其间叶浅予通过名记者爱泼斯坦介绍,为美国史迪威将军的中美训练营绘画,跟老美搭上了桥,为他以后应邀携妻访美埋下伏笔。至于他的第四任妻子,则是著名的影星王人美;少年成名的她跟同样久经历练暴得大名的叶浅予到了中年再造家庭,性格当然难以和谐,磕磕绊绊熬到了老年,这些却是题外话了。
叶浅予没有放过这次访美的机会去了解美国。等他返回中国时,他自问已经吃透了美国,了解了美国的方方面面。回国以后,真如他许诺的,他开始画漫画《天堂记》,并在北平报纸上连载。其时国共内战正酣,美国站在国民党一边,国内老百姓反美情绪正炽。叶浅予的漫画配合进步宣传有效地赶上了形势。等到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建立之时,叶浅予以其立场坚定的进步倾向赢得了共产党的赞赏。建国后他被委以全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院国画系主任、教授,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和荣誉。
但画漫画出身而且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叶浅予仍然怀有批判精神和“反骨”,他的幽默精神过剩,仍然用漫画来品评时政、抒发情怀。这种文人气和自由主义精神渗透的幽默感自然会给他惹来麻烦。更兼叶浅予本身是个个性倔强的人,几十年风雨沉浮中,他难免遭受困境。作为一个没有正规美术学校文凭而靠漫画出身的画家,居然让他当了中国最高美术学府的中国画系主任,委以如此殊荣,政府认为待他不薄。而叶浅予却“不识好歹”地秉持漫画就要批评讽刺的传统,这难免不为他以后惹下祸根。更兼他的档案记载他在抗战期间“追随美蒋反动派”及服务于臭名昭著的“中美合作所”的经历,他一直是被控制使用的人物。
特别是他的美国之行既在思想和学术上造就和帮助了他,也成了导致他其后遭殃的祸根。据叶浅予自告,他的档案因此加上了他在课堂上宣传美国文化、为美帝国主义服务、成为美帝文化侵略工具,甚至指控他“参加美帝特务机关”为“政治上投机分子”等恶谥。这直接成了他以后在“文革”中被捕入狱备受折磨的祸根。
叶浅予在纽约故居,有绿汽车门洞
叶浅予的美国之行,既成就了他也几乎毁了他的后半生。美国国务院优渥有加地礼请他赴美参观访学,他却画漫画讽刺美国制度。回到中国他曾因批判美国而备受推崇被赞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但在后来“文革”中却因此肇祸成了美帝特务。这致命的美国之行成了他一生的一把双刃剑。他当年曾为得此人人艳羡的机会而雀跃,后来却为这机遇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批判美国和被污为美帝文化侵略工具都不是他的初衷,但叶浅予却因此里外不是人——这就是他为美国之行付出的学费。
那么,考察一下在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这美国之行以及他在美国的生活、学习和感受,对我们了解叶浅予的思想、生活和创作应该是不无意义的。
叶浅予于1947年9月2日赴美,同船有冯玉祥、吴组缃、冯友兰、华罗庚、司徒慧敏等人。他在美国的生活除了在途中参观了一些城市、到波士顿办画展卖画及在他回国前去西印度群岛戴爱莲的家乡特立尼达探亲数日以外,他基本上都待在纽约。笔者根据史料和叶浅予的回忆,踏访他在纽约的故居并爬梳了他的行踪、交往和参加的各种活动,希望从中勾勒出他的思想历程和这次美国之行对他的影响。
作为漫画家,叶浅予有着独到的观察视角和敏锐的艺术表现力,他从踏上美国船伊始(在法律上,这就算美国领土)就开始注意观察美国的方方面面。首先,叶浅予有着清醒的批判眼光。虽然刚刚经历过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来到了“天堂”,但他的漫画意识促使他以批判和挑剔的眼光审视“民主的典范”美国。叶浅予不崇美更不盲目自卑或者盲目夸赞,他以画笔作为手术刀,剖析美国的社会问题,这在当时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叶浅予就是这样,以画笔和漫画作日记,图写美国的日常生活的种种怪现象,这些都成了他以后的创作素材。
其次,在学术上,他努力进修,艺境大进。纽约是世界艺术之都而且是个世界人种的大熔炉、文化的交汇点。根据史料,叶浅予充分利用了这一文化优势,积极汲取艺术营养。在纽约的日子里,他参观了几乎所有世界级的博物馆。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化艺术活动,促进美国漫画和中国漫画交流。此期,除了参观和学习,他还应美国国务院和“美国之音”邀请,介绍美国的漫画等主题;当然,在美国艺术家里,他也寻找机会介绍中国的漫画和抗战时期的中国艺术。
第三,叶浅予在美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他认真努力地了解美国却不盲信盲从。叶浅予在纽约期间曾经在新学科学院办画展,展出他抗战时期以时事为题材的漫画和中国画、《战时中国》《逃出香港》,美国观众过去只见过中国的山水花鸟画和古装仕女等,这次叶浅予把当代中国的血与火的生活用传统的国画形式向他们展现,令他们耳目一新。这次展览相当成功,美国获诺贝尔奖的著名作家赛珍珠和同在纽约的中国作家老舍等都去参观了画展。
除此以外,叶浅予还参加了美国画家同盟会员大会的集会,列席参加了美国美术家年会,旁听了美国艺术家对政府压抑画家创作自由向国务院的抗议,发现了美国这样一个标榜民主的国家“骨子里并没有民主”。此外,叶浅予还努力帮助戴爱莲举行中国民族舞的汇报演出,与纽约的美华协进社合作拍摄关于中国舞蹈、民俗的电影等,积极向西方观众介绍中国传统及民间艺术。
除了参加跟艺术有关的文化活动外,叶浅予还不失时机地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比如他参加纽约华人华侨洗衣和制衣工会联合会会议,考察纽约工人工作生活、了解工人的艰辛和劳资矛盾情形。他参观纽约的夜总会、画廊、商业区等了解美国民情。他还邀请朋友特意参观黑人聚居的贫民哈莱姆区,用他的笔记述美国贫富对立的社会矛盾等等。他到了岳父家特立尼达,仍然不忘采风和研究当地殖民和华侨风俗、寄居情形。
第四,叶浅予对美国的社会不义、经济压迫和人权等问题有密切关注。叶浅予的《天堂记》中对美国的批判包罗万象,从阶级压迫、罢工、种族主义、歧视、肮脏政治到少数民族权益、妇女利益、工人待遇、文艺现象等等都给予关注和批评,思虑超前。叶浅予关注的这些问题在美国社会迄今仍在、仍是人们大声疾呼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当年画家的目光之犀利。
第五,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叶浅予虽然来到了美国甚或到了被称为世界首都的纽约,但他心系故国,时时关心国内时政,密切地了解国家发生的种种事件。他坚持记日记,对战乱中的故国充满了忧虑和关爱。有意思的是,叶浅予是个画家,他跟两位后来的文豪老舍和曹禺同时来美;以笔杆子著文为生的两位作家没有写日记,倒是这位画家却写了详细的日记并用画笔写下了他们访美的实录,使我们得以在六十多年后了解和还原他们访美的点点滴滴以及心态、文化感受。比如说,他1947年6月5日的日记很短,值得全录:“国内学生开始反内战、反饥饿运动,政府用高压手段捕杀学生,一星期来失踪者、被杀者、被捕者难以数计,当局比袁世凯称帝和北伐前军阀统治更为残暴。读报之余,忧心如焚。”这是叶浅予心灵的写照。因为日记写来不是给人看更不是为了发表的,是记述自己的心声。在纽约的叶浅予怅望东方,一腔拳拳之心不得发抒,“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这些,都坚定了他不眷恋美国,毅然回到战乱的祖国去效力的决心。
叶浅予访问期满没有犹豫,断然返国,加入了大革命和建设新中国的洪流。虽然后来他又历尽了坎坷,甚至为这一段纽约岁月付出了身陷囹圄的灾祸,但他义无反顾。回溯和考索叶浅予在纽约的这段文化活动,对叶浅予生平甚至对当代中国美术史都应该是有一定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