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93700000002

第2章 “谢幕”后的董鼎山

春假刚开始,我躲出去写作还文债,回家听说董鼎山先生来电话催我去他家。妻说老爷子招呼得很恳切,说是给我找到了一本书让我去取;我不去,会是他的一块心病。

前不久,读到了董先生的告别读者的公开信。在纽约首发前,鼎山先生还特意通知我留心报纸,他会有重要消息公布。其时,我不几天前刚跟他见面,正纳闷老爷子有什么话不当面说却这么神神鬼鬼,待读到了他的“告别信”却不禁一怔。什么!这好老头儿就这么搁笔了?

老爷子身体不好已经有些日子了。大约从去年春起,好热闹、好美食的董先生就不再参加朋友间的各种聚会了。到了后来,他连亲友拜访也拒绝了。这个几乎一生在国外、特别重情谊而且喜欢招朋友的老人开始离群索居了。去年冬天,一位多年的好友从国内来纽约见他并想给老爷子拍个纪录片,可是因其身体状况董先生忍痛谢绝了,只在电话上好好聊了聊。在国外久了,我们理解董先生。他是个自尊且要强的老人。年老体衰,他不希望以倦容示人;他一生风发扬厉精神抖擞,是个文坛骑士和老帅哥,少年成名,从十里洋场的上海到世界之都的纽约,他一直引领文化风范的新潮流。一旦进入暮年,一是不愿日常生活被打扰,二是不想以老弱貌示人而愿给朋友和读者留下昔年美好记忆;当然,第三个原因是他瑞典籍的妻子特爱干净,家里总是有条不紊一尘不染,到了老年则更是保持尊严。而每来客人他们必要悉心收拾打理,除了屋室典雅涓洁而且要特意准备配合时令的优雅鲜花和正规的下午茶,所以每当客人来访,这些常人不难做到的小事对二位耄耋老人来说都是负担。

可是对我,两位老人却是网开一面无需刻意准备,虽然他们的客厅总是一如既往涓洁如故。为什么呢?因为我跟董先生有过一段合作经历,我们曾因合作出书需要大量访谈和讨论。董夫人跟我非常相熟竟至熟不拘礼,所以老人家对我说虽然他们对别人皆谢绝而对我,他不需要请示老妻而可以随时邀请。显然,他已经跟妻子沟通好了,我的到访并没有给他们带来额外负担。但我深知自己这个特权来之不易,所以,没有特殊必要,我绝不去打扰老人。

基于此,董先生称我是他在告别读者前最后见的一位朋友。可是,为了什么,老爷子又打电话要见我呢?原来,起因还是缘于上次的见面。去年八月,纽约文化界为了庆祝董鼎山写作七十五周年有个隆重的纪念会,会上签售老爷子的新书《纽约客随感录》。当时场面很大很热闹,人人都把热点集中到老爷子身上,董太太去给先生捧场,人孤独地在轮椅上,看到我马上喜笑颜开。虽然主办方悉心配备了翻译,可是老太太跟我熟悉,凡不懂的地方都向我询问,所以会议期间我跟老太太多在一起,等到去寻董先生书时早已售罄。老爷子几乎每有新书都送给我签名留念,是故,上次见面时自然想到问董先生手上是否还有存书。

没想到那次纪念会是公开活动,读者众多而且热情太高,居然一下子把书全部买走了。董先生搜检时已经手头无书,他感到非常遗憾。我劝老爷子不必介意,因为回国这书我一定能买到的。

可是这个老人却真有股认真劲儿。他说对好友不能让买书。不几日,他就来电话了。据说,是董先生觉得怕身体不好应该抽空把手头的东西归理一下给不谙中文的女儿一个交代。在收拾东西时眼前一亮发现了一本他的新书。老爷子陡然想到了我。在给我妻的电话上,他深情告白说是自那天我走后他一直不安,必得把这本书送到我手上才能释然。对这样一个老人,我还能说什么!内心的感动无以言表,这传递的绝不是一本书,真是一种难得的人间情愫。

“你是我告别读者和亲友前见的最后一位客人,又是在我发表‘告别书’后见到的第一位客人!”见到我,老爷子的喜悦写在脸上。

通过跟董先生交谈,得知他虽然近年时感体弱老迈,但还是坚持每星期写作并发表文章。前一段他的告别读者信,那把他压垮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因为他发现妻子被诊断出了癌症。多年相依为命、鹣鲽情深,平日起居多靠老妻照顾的董先生一旦发现相濡以沫的妻子身患此症,骤然间被这噩耗打倒了。毋庸讳言,这次见到的董鼎山比前次见到的他衰弱了。他的缓步行走变成了碎步彳亍,但他还是行动自如的,只是精神上明显看出他是从一场挣扎中刚刚复元。

董鼎山最后序言

当然,跟我见面老爷子很欢愉,话头儿不期而然地转到了“告别信”上。“没想到这封信引起了这么大的关注”,董鼎山非常激动:“我一发出,几乎当天全世界就都知道了。不止美国,香港和国内的友人陡然间都发来了慰问。最让我感动的是好多媒体朋友的关注和惋惜。上海新民晚报和香港大公报的友人居然告诉我他们会拒绝转载我的‘告别信’——这两份报通常是非常及时转载我的文章的。可是他们这次说不愿意我搁笔,他们和读者都不会同意也更不能接受这告别。”

显然友人和读者们的挽留和情义感染了他。是的,初读这篇告别信我也感到了揪心。曾经给老爷子打电话,但当时他的情绪委实低落。其后跟老爷子联络并不断传递托友人及患者了解到的他妻子此类病有缓的信息,渐渐让老人有了希望,低落情绪有了缓释。

一生在外闯荡,老人经历了不少风波。但这次的打击居然几乎把他压垮的原因一是的确因为他太年高难以承受这生命中不堪面对的奇祸;另外也是自己一生独闯天涯寻觅知音不易,生死相依的老伴比他年轻许多却居然将先他撒手而去,这个事实,哪怕只是想一想,就足以让他肝肠寸断。

但董鼎山毕竟是董鼎山,只经过几个星期的疗伤,他就挣扎着站起来了。

站起来的董鼎山第一个信念就是想着读者。见到我,他最多谈到的仍然是他的读者、他的写作和他的信念。猝不及防被命运的一击他倒下了,可痛定思痛后他又摇摇晃晃站起来。“我为什么活着?人们又为什么关心我?”老人嗫嚅着:“那是因为人们读我的东西。因为我的文章传递心声,因为我写的东西他们觉着有意义。”——我写故我在,如果我停止了写作,对得起读者们的期待么?老人扪心自问。

看到一生写作的董先生这么珍惜读者的呼唤,不由不令人动容。一石激起千层浪。查看了一下最近的新闻,的确有大量的媒体和网站惋惜董先生的告别文坛。更多的是媒体总结董鼎山一生写作对国内的文化启蒙意义。董鼎山是最早为国内打开西风窗的人。当年《读书》洛阳纸贵风靡知识界。董鼎山写书、读书,涉猎面广,虽则他的话题主要是文坛,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问题等方面皆有灼见,其影响不限于一两代文化人,一朝说封笔,实在是一步三回头,难说再见。

这不,见面谈话不久,董先生不等我劝进,就有些神秘和羞赧地告诉我,他有些后悔说告别了。因为,被妻子患上绝症这突袭的一击打倒后,董鼎山曾经怀疑自己再难爬起来。心情极度哀伤之时,他写了跟读者告别的信。可痛定思痛缓过来后,他发现自己仍然要读书看报。老爷子表面看起来是个恂恂君子,其实是个性格直率有话必说的性情中人。即使他到了九十多岁遇事有感也是直言无忌。熟悉董先生的人都知道他虽然表面儒雅但骨子里有着古越人的天性,其性情刚直与燕赵大汉无异。既要看书读报就难免有感,虽然写字较慢,但表达自己思想他仍然驾轻就熟。偶尔有感而发写写短文仍是他的最爱或者说活下去的动力。

现在,他仍然在写。说着,老爷子就把他的一篇近作拿给了我。一如他的性格,董先生的新作仍然是快人快语话锋犀利。可惜他怕他的新作没人刊登。“为什么呢?”我不禁发问。董先生有点儿愧怍,“我有些犹豫要不要再写东西发表。已经告别了……别人以为我已经退出,一个退出的老人刚刚离队又要加入,读者会不会觉得奇怪,会不会觉得我没有信用?”“您别想那么多,其实没人愿意跟您告别。不是新民晚报、大公报都不愿意刊载您的告别文章吗!”“那倒是!”老人孩子气地跟我挤眼微哂。

“您说告别可并没说封笔。更何况近现代的文坛上一些作家即使宣布封笔后又有复出。而中外影坛上也有不少演员宣布息影又有屡次重出江湖的。您这算是什么?您愿意再捉笔,应该是读者的福气,没人会抱怨的。”董先生却正襟危坐说:“你说的是,可那些人是拿声明做噱头跟我不一样。我不是想用这个赚什么,只是我不写作就不愿意思考就无异于自尽。你觉着读者会理解我吗?”

“会!”我肯定地回答。说这些话,我是有这种自信,这观点也的确能代表着相当一部分读者的。而我本人,从七十年代末就是董鼎山的读者。这写作了一生的老人,陡受暴风雨的袭扰倒下了,他挣扎着爬起来,他心爱的读者们没有理由不接受他的又一次崛起。其实,他的告别只是一瞬。我甚至把这理解为不是告别而是一场短暂的谢幕。谢幕,是为了休息一下再上舞台。而借这个短暂休息疗伤的董鼎山没有必要担心读者们,大家其实还在翘首以待他的出场呢!我们要为老人的再度出发鼓与呼。

这是一个多么天真、自尊的老人!拜读着老人用刚毅的手签名给我的新书,我发现一如他一贯的文风,老人惯挥长戈大刀,运斤成风,著文汪洋恣肆,除了信息量大而且他刚正敢言。其文风沛然莫御且有亲和力。董鼎山一生关心出版、媒体文化特别是在文坛及读书、知识界影响甚巨,他写的中外书评深有影响力。因此近年来国内外的有些作家时常寄书请教,某些无非有请先生题跋宣传之意。其实,寄给董鼎山书并钓其美言者是要承受风险的。我看到即使是对名人和知友,董先生也从不苟且或者笔下超生。他敢言、不怕得罪人。有相熟的后辈缠他写书评,董先生不止不盲目捧场却把这种行径写入文章并进行婉讽。他秉持其笃信的纽约时报书评的原则,对新书好处说好,坏处批评。他基本不评价熟人作品;偶或涉及,必随时公开作者底细,不藏私、不留情。真正是个磊落的新书判官。正是因为他有着这样崇高的人格力量,所以他的文坛信誉是建筑在他高风亮节的文化伦理上的。我看到在他的新书封底上作家王蒙先生写道:“读董鼎山先生,脑子里马上就出现了‘信息量’‘开脑筋’‘另类’‘视角’‘文体’等一些词。当然,脑海里也出现了董先生那种风度翩翩、谦恭含蓄、温文尔雅、魅力十足的形象。斯人斯书,能不令人雀跃!”

我也看到了纽约《侨报》代表文化界对他的评价:“董鼎山先生独特的文化背景,使他对中西方文化的剖析能深入骨髓,行文间有种耐人寻味的魅力,既有东方的细致缜密,又有西方的浪漫气息……文风平淡自然,却处处机趣;既弥漫着浓郁的异国文化气息,也时时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文化乡愁。”这些评价,对董先生一生的写作,我以为,是中肯的。

很巧合的,这里的评论都提到了“魅力”这个字眼儿。——董老爷子这个人的确是有魅力的。跟他相处久了,你会发现他磊落、儒雅、率性且帅气。说他帅气,不是谬赞,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经历了一生的风风雨雨,他依然如宝玉琥珀,温润而有光泽。凡跟董先生有过交往的人都知道,他没有架子,对人极善且温存。但他却绝不盲目捧场,永远说真话。是个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传统文化人。这样的国宝级老人已经不多了。

跟董先生告别,有些难舍。我跟他同住曼哈顿其实距离并不远,不到一小时就能互相见到。但毕竟他年事已高,不被召唤,我不愿打扰他的清静。

离别老先生时,有些依依不舍。他执意要送我到门口,我不舍,嘱咐他站在原处,躬身挥别。董先生身材高大,背窗的剪影中他已有点儿形销骨立,像一只老仙鹤在梳理着自己的羽毛,等待着下一次展翅。不知怎的,想到这身影略微感有点儿凄楚。但董鼎山一生经历过了不少的风雨,我相信,风暂歇时,他还会翱翔的。

同类推荐
  • 午后三点

    午后三点

    那头由黑炭铸成的硕壮巨牛,牛头向东,盘尾向西,凝卧蛰伏,藏形 匿影,一副敛财聚福之相。前来卧牛安宅的阴阳先生安托儿一再告诫道: “这是卧财牛,宜静不宜喧,宜藏不宜露,安安稳稳,平平静静,方保富 贵仁人。”
  • 柔石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柔石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凄惨寒切的秋夜,时候已经在十一点钟以后了。繁华的沪埠的S字路上,人们是一个个地少去了他们的影子。晚间有西风,微微地;但一种新秋的凉意,却正如刚磨快的钢刀,加到为夏汗所流的疲乏了的皮肤上,已不禁要凛凛然作战了。何况地面还要滑倒了两脚;水门汀的地面,受着下午四时的一阵小雨的洗涤之后,竟如关外久经严冬的厚冰到阳春二三月而将开冻的样子。空间虽然有着沐浴后的清净呵,但凄惨寒切的秋夜,终成一个凄惨寒切的秋夜呀!在街灯的指挥之下,所谓人间的美丽,恰如战后的残景,一切似被恐吓到变出死色的脸来。
  • 时光会把最好的留在最后

    时光会把最好的留在最后

    《时光会把最好的留在最后》是15位人气作者的暖心合集。《时光会把最好的留在最后》精心收录了15位作者近年来创作的32篇精品故事。《时光会把最好的留在最后》一书中有亲情、爱情与友情,有小说、励志与感悟,总有一款能够打动你的心!最好的,时光总会把它留在最后。在此之前,所有的等待与伤痛,只是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
  •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

    《纪伯伦全集:沙与沫?散文集》是纪伯伦久负盛名的散文诗,那一串串珍珠一样的文字,多一颗嫌其多,少一颗不完整,犹如一件无缝天衣,若不是抵达智慧堂奥的心灵绝然写不出这样滴水见海的文字。《人子耶稣》是纪伯伦思想的另一高峰,成就绝不在《先知》之下,长期以来这部高峰之作被披上宗教的面纱,实际上在纪伯伦的笔下,耶稣早已不是十字架上熠熠生辉供信徒朝拜的基督。他只是一个平常的“人之子”,他痛苦又无奈,有悲欢有笑泪。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他的最大的神迹就是告诉人们:一个普通的人也能尊严地活在皇皇市井之中。纪伯伦写的耶稣,就像我们的邻居,绝不是教堂和圣经里的耶稣,这耶稣好亲切,就像是纪伯伦自己。
  • 爱情卷(文摘小说精品)

    爱情卷(文摘小说精品)

    百篇美文,百种人生态度,蕴涵了大师们感悟自然,体验人生的情愫。阅读本书,流连于名家名作中,体味亲人的爱,朋友的关怀,使干涸的心灵得以滋润,枯萎的生命得以激越。共赏隽永不朽的作品,透过名家笔触,感受唯美。翻开本书的那一瞬间将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享受阅读之乐、感知之乐、人生之乐。所选文章篇篇脍炙人口,堪称人类语言文字之杰作。
热门推荐
  • 圣龙天逆

    圣龙天逆

    前世今生红尘果,使上古龙神现世,前世不知何去,今生是否知何从
  • 位面春秋之流浪公民

    位面春秋之流浪公民

    流落异晶壁,随身携带的身份证让黄成获得了这里人族公民身份。啥是公民?公民就是统治阶层。从驴友到未知学校的普通学生,从平头百姓到统帅华夏一支在多元晶壁系奋战的贵公子、大家族族长。战土著夺取位面,战众神殿夺晶壁系,战众多力量体系势力夺话语权,战精灵斗斗恶魔拓人族生存空间。战天斗地,唯一不敢忘的唯有泱泱华夏荣光不容轻辱,尔等多元霸业必有我华夏一族位面春秋,以位面为舞台演绎风云大争之世,华夏公民虽流浪亦扬华夏名。
  • 留年之约

    留年之约

    一直以来,魔族于清灵门的战争不断,修灵界民不聊生,而清灵门主上灵仟仟却遭遇时空裂缝卷入到现代,被找回后失去了记忆,清灵门众人焦急万分,主上何时恢复记忆。
  • 人类健康与环境(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人类健康与环境(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必然要向环境索取资源,但同时也对环境产生影响。在人类的早期,由于人口稀少和能力的限制,人类的生存主要利用现成的食物,如以狩猎获得的动物、植物的果实、树叶等为食物,此时对环境没有明显的影响和破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然条件主宰着人类的命运。
  • 卷施阁文乙集

    卷施阁文乙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乱五代:五代史的另类解读

    乱五代:五代史的另类解读

    本书作为第一部系统解读五代历史的通俗性、史论性读物,从多个视觉品读五代的人和事,试图寻找破解五代历史之所以“ 混乱”和“无耻”的密码。唐朝灭亡后,在中原一带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五代存在了凡五十三年,共更换了八姓十四君。五代多武夫,五代多俗臣,他们抹杀仁义道德、败坏三纲五常,随处可见子弑、兄杀弟、军戏臣、臣反君的历史闹剧。
  • 盲子

    盲子

    以陕北说书为题材的一部小说,通过盲子、张存亮、张三梅、李植兴等人一生的经历,不同的年纪存在于不同的时代。不仅仅是一种对说书艺术的传承,更是对中国近百年来发展进程的一个简略写照与折射。里面巧妙的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孔子、孟子、荀子以及他们的作品,来表达一种大传统文化和小传统文化面临当下新媒体、物质的冲击该怎么传承怎么改进怎么延续。
  • 名曰契

    名曰契

    五千年前人契大战契族首领被人类首领打败契族首领跟人族首领签约了'灵兽契'从此世界上有了为人类而战的契兽【12月30日作者庆生作】
  • 玫瑰之吻

    玫瑰之吻

    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街道。街灯还没有亮起来,忙碌而疲惫的下班族来来往往,脚步匆匆。一辆天蓝色的校车缓缓停靠在街边……快来看看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吧。就让《玫瑰之吻》带你一起走近故事里面了解真相吧!
  • 至言总卷

    至言总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