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艺术界最近编撰了一部新剧,名曰《春江花月夜:赛珍珠》。此剧由三十位优秀的中美舞蹈演员共同表演,演员中包括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舞蹈家玛吉·吉利斯。它整个的剧情是一种唯美的展示,它将赛珍珠在中国长大、美国成名,一生执着地架设起中美文化沟通的桥梁,让东西方文化会聚交融的故事,通过舞蹈艺术浓缩地给予呈现。这部剧在意象中引用了中国著名诗人张若虚关于人生意境的诗作,以春、江、花、月、夜五个象征性章节来表现赛珍珠的生命旅程。
评论家指出,这出多媒体舞台剧邀请观众一起探索二十世纪最动人心弦的故事之一——赛珍珠的生命传奇。它独具匠心、引人入胜,用精彩绝伦的舞剧形式和诗意典雅的舞蹈表现了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双料得主赛珍珠的精彩一生,全剧由著名导演丹尼尔·埃佐拉罗(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导演,《蜘蛛侠:穿越黑暗》导演)来执导。
因为这部剧,我想起了赛珍珠的一生,以及她跟中国现代文人种种交集和剪不断理还乱的传奇。下面择其要者谈谈她生命中几个难忘的中国文人和事件以及这些交往对她的影响。
赛珍珠与徐志摩
赛珍珠在美国是一棵文坛常青树。并不仅仅因为她优秀,而是因她始终占着话题。她活着的时候,因写中国而陡然大红大紫,在那时保守的美国颇招物议;她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更是很多人不服气。但她辞世后却受到了不同寻常的关注,她的文坛行市常常随着中美关系而起伏。近年来,差不多每隔几年就有她的英文新传记出版,不时爆出一些猛料。最近被热炒的一个话题是她跟中国诗人徐志摩的关系。
上海译文出版社赵武平兄前不久来纽约查找老舍遗赠文件,我偕访哥大珍本书库时看到了赛珍珠的一些书信,遂循迹勾起了赛珍珠与徐志摩的一些轶事和遐想。
徐志摩家我熟悉,他家四代人,除了我没有运气见过的徐志摩,他的儿子徐积锴(阿欢)、孙子徐善曾和孙女们我都有交往;甚至他的重孙女徐文慈我都见过。当然,他们不可能知道其父、其祖志摩当年的这段遗事。寻找此事的蛛丝马迹,我只能自求多福了。
根据传记的说法,赛珍珠的确暗恋过徐志摩,而且徐志摩帮她改过文稿;甚至她的成名作《大地》都是徐志摩参与拯救的。可惜,这些传记作者或者赛珍珠的闺蜜都是在她死后披露出这些秘辛,有的甚至说是赛珍珠弥留时向她们吐露的真言,而且信誓旦旦地在赛珍珠作品中找出了很多暗示和影射。那么,赛珍珠活着的时候为什么不自己说?她为什么刻意把秘密留到了身后?——当然,文学史上这样的例子也不是没有,所以对这些传记我们只能将信将疑;但较难一下子断然否定。
想当年,徐志摩是何等意气风发!留学欧美,文名声震华夏,跟当时国际文坛大腕常有交往;陪伴泰戈尔游历,在国内跟风流政客鸿儒名媛往还故事不断,出入前呼后拥,粉丝无数,其一举一动都成为轰动朝野的新闻。而赛珍珠呢,当时是个家庭妇女、婚姻不爽的怨妇,金陵大学业余英文教师和文学发烧友。她极想在文学上发展撞大运。这青涩的日子,她在南京见到徐志摩并请他改稿领自己入文学殿堂不是没有可能的。传记上见面日期和细节都信笔凿凿,让人感到莫衷一是。或许徐志摩当真手把手帮助过赛珍珠?
可是,风水轮流转。不久赛珍珠在美国骤然大盛、如日中天,旋即获得诺贝尔奖。此刻的徐志摩却不幸乘风归西了。赛珍珠成名后一发而不可收,大红大紫直到晚年。或许弥留之际回顾此生想起了当年提携过自己的文学贵人徐志摩?或许此刻忆起了青年时代的暗恋?或许是迟到的感恩?总之,赛珍珠把这个谜底留到了最后,一直把它带到了坟墓。只是她那些嘴巴不严的闺蜜后来泄露了这秘密。我们欲斥之为胡说或嚼舌头,但是这些闺蜜并非文学中人而且也不知道谁是徐志摩。更重要的,是她们在这种泄密中得到了什么好处呢?丝毫没有!因此不得不让人在探讨她们动机的同时相信这里面或可能有部分的真实性。何况这些真实性都能在赛珍珠的大量文章和作品里找到依据和蛛丝马迹。
哥伦比亚大学普利策新闻学院,左边的佛纳楼是胡适当年就读哥大时的的宿舍
当然,也有不同说法。比如,梁实秋就斥责这种说法是赛珍珠一厢情愿的自作多情。但是,梁实秋岁数比徐志摩和赛珍珠稍晚,而且同他们两位并没有这方面的交集。更何况,他们当时的情愫(如果有)既不必要昭示给梁实秋,也不可能让世人得知。所以,梁老先生当时的判断多出于义愤和主观,并非一定基于事实。
时过境迁。不管他们谁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对于今天的世人,这些似乎都已不再重要。当事人此刻都已到了天国,那里的世界应该没有虚荣,没有浮华和谎言。云淡风轻,他们似乎可以专注于写作了。
赛珍珠与老舍
老舍是中国文坛一个不休的话题。他一生的经历颇为奇特,早年贫困、中年骤发,晚年却遭历坎坷喟然殒落,留下了令人扼腕的余音。而赛珍珠与他远隔万里,又是个美国人,他二人之间能有什么交集呢?这看上去是一个风马牛的话题。
但其内在的联系不是没有。首先,他们都是名作家。赛珍珠获诺贝尔文学奖;老舍如果不死,也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赛珍珠在美国家喻户晓,老舍在中国是路人皆知。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都写中国。中国,是他们终生不变的话题。也许就是这一点,把这两条耀眼的直线交集到了一起。
去年夏初,笔者受国内一位友人委托,查找研究老舍在美国以及他当年遗留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信件和资料等。梳理这些文件时,我发现里面有一批当年赛珍珠写给老舍的信件弥足珍贵。
赛珍珠是第一个因写中国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实她跟中国渊源很深。她出生四个月时就被带到中国,在中国的乡村和小县城长大,很理解中国的草根生活。成名后她一辈子眷恋中国,虽然返美,但是对中国的兴趣至死不减。也许是因为这种童年经验,她天然地同情和理解穷苦人出身又因写旧时草根中国而成名的老舍。
在检索老舍信件中,我发现一批在老舍来美那几年赛珍珠对老舍生活上和文学上帮助的实例。其实,老舍是1946年美国国务院邀请来美访问一年,本来是美国为了装点政治门面。可老舍来美后为了创作却滞留在了美国。
老舍来美前后,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已经被翻译成英文成了畅销书,一年之内销售了一百多万册,这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应该是个奇迹。这里面,赛珍珠的推荐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作为美国名作家的赛珍珠到处演说和撰文盛赞这部小说,以她的号召力,启发了美国一般读者对遥远中国的兴趣,甚至鼓动了好莱坞后来有意将这部作品拍成电影。
但是这部作品的畅销却名至实不归,老舍并没从中得到应得的权益。原来,这部作品的译者伊文·金翻译此书并没有得到老舍的同意和版权授权,此书畅销并入选每月读书俱乐部的推荐而销售百万册,出版商和译者赚得盆涨钵满,老舍却没有得到分文。更让老舍愤怒的是译者没有得到他的同意,竟擅自将悲剧的结局改为了庸俗团圆的结局。赛珍珠此刻毅然站出来为老舍仗义执言,并运用自己的文坛影响力、社会关系和娴熟的法律知识帮助老舍打赢了官司,终于替老舍赢得了正义,取回了应得的版税。这对老舍下一步在美国得以停留和继续创作奠定了经济基础。
不止是在版权和利益上,赛珍珠还号呼转徙伸出援手,替老舍在美国生存和建立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而奋斗。众所周知,在1947至1949年间中国战乱频仍、人人自危,一个文人很难有一个平静的研究和写作的可能。此际正是老舍创作的热情迸发期,他想暂留在美国得以实现自己创作的愿望。
赛珍珠深深理解老舍,并竭力担保,向美国移民局写信甚至向美国总统夫人写信求情通融以便老舍可以留美创作。正是因为赛珍珠和其他爱护老舍人士的努力,才成就了老舍生命中的另一个创作高潮。这一时期,美国翻译出版了老舍的《离婚》《四世同堂》《鼓书艺人》等长篇小说,向西方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成就。与此同时,老舍也完成了他《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创作。后来他出版此书中文版时不幸某些稿本丢失,所幸有美国的英文稿本补译了十三章,此书才得以全貌示人。在我们今天研究和评价老舍的艺术成就时,我们不要忘了,外国友人赛珍珠的提携和援手功不可没。
赛珍珠与林语堂
赛珍珠,实际上是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作家。她写中国、眷恋中国。虽然没有中国国籍,但她在四个月大时就被父母带到中国抚养成人。她的童年是纯中国式的。生活在中国农村,过着纯草根的中国生活,跟中国的底层农民、小商小贩、引车卖浆者流、妇人孩子朝夕相处,自小出入乡镇的茶馆街肆和集贸市场,她其实比那时好多正宗的中国人还了解中国。
她最初是用中文写作,写作的题材也是中国,她的成功跟中国有关,所以西方人大多天然地把她跟中国连在一起。不管她乐意不乐意,在美国,她都曾经是中国的化身和代言人。中国好,她跟着光鲜,中国差,她跟着受连累。比如说,在抗战时,她因呼吁支持中国而大受欢迎;在冷战时,她却因为中国受牵连。而在尼克松访华前后,她曾因为中国又一度得到美国社会极度的关注。近年来,赛珍珠不断有遗作被发现重新问世,并一再引起美国文坛注目。
赛珍珠跟文学结缘据说是因为她结婚后闲闷无聊,且又不幸生了个弱智女儿心情困苦,遂忆写自己童年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以消遣时光。可阴差阳错,她受到了当时美国出版商,也是她第二任夫君、出版奇才沃什的慧眼识珠,将这些异国风情的故事出版为美国畅销书,进而得到美国文学最高奖普利策奖和更高的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名扬世界。
因为她童年和青年时代成长在中国,赛珍珠成名后,跟中国和中国作家有着很多联系,也有着很多难以言说的爱恨情仇。其中最著名也最纠结的是她跟林语堂的关系。
赛珍珠盛名时远在美国,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而林语堂却是在中国成名,在美国发达。是赛珍珠把他邀请到美国而且一力将他“培养”成了大师和畅销书作家。他们二人之间有着二十余年的交情,最终却是以绝交、老死不相往来而结束这段友情。
这成了中美文学间的一段公案,近几十年来文学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让我们根据史实来还原一下这段公案。大约是在1934年,赛珍珠文坛成名,跟出版商合办了一本《亚洲》杂志。林语堂向她投稿,获得了她的青睐。赛珍珠和出版商旋即邀请林语堂写部大一点的作品,于是就有了林语堂的《吾土吾民》。赛珍珠和她的二任夫君努力促销此书。那时的“当红炸子鸡”、具有号召力的文坛翘楚赛珍珠亲自替此书写序、组织书评等等,一下子把在国际文坛上默默无闻的林语堂捧为美国文学界和读者熟知的红人。赛珍珠和林语堂之间的友情自是建立。
其后,中国抗战爆发在即,时局相当混乱,为了使林语堂有个安静的写作环境,也为了自己的出版生意着想,赛珍珠夫妇慨然邀请林语堂一家五口来美定居搞创作。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对林语堂,这无异于逃离苦海,一步登天。来美后的林语堂没有让赛珍珠失望。她的夫君从《吾土吾民》中抽出一章让林语堂扩写东方人的生存哲学和风神,这就是后来的畅销书《生活的艺术》。
这本书在美国宣扬了中国文人的趣味、信仰和古代田园诗生活,一下子成了畅销书并被一再重版;为林语堂奠定了畅销书作家的地位,也为赛珍珠夫妇赚足了美钞。其后,林语堂因当时在美国消费较高而移居巴黎,本打算翻译《红楼梦》却因故写了一部描写那时中国生活传奇的《京华烟云》。当然又是赛珍珠出版此书,他们为此做足了宣传。赛珍珠盛赞此书是中国的《战争与和平》而使之畅销。自此,林语堂在西方英语文坛上已经有了一席之地。再其后,因为欧战爆发,赛珍珠夫妇又协助林语堂回到了美国继续创作。为报答知遇之恩,林语堂的作品几乎都是赛珍珠夫妇出版。在这种合作中,双方都得到了利益最大化。林语堂以一个中国作家用英语写作得以在美国养尊处优,应该说是一个异数。
可惜那时,虽然林语堂收入颇丰,他却产生了发明中文打字机的浓烈兴趣并为此费掉了几乎天文数字的家财,最终濒临倾家荡产。此刻他想向赛珍珠丈夫借钱支持发明,没想到却被一口回绝。受此打击,轻易不发怒的林语堂断然提出跟赛珍珠夫妇绝交并聘请律师打官司。自此,他们之间持续了廿余年的友情宣告结束。
对于这种令人扼腕的结局,中美双方都有学者根据自己的文化理念进行过评说。人们大多是从人情、经济和伦理方面进行评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最近新出版的《赛珍珠传》上有一种说法颇为值得人们留心和玩味。有学者发现,他们的决裂居然有政治和信仰的因素在内。据考,赛珍珠一直思想左倾,她在1942年写的《龙种》一书中暗示中国的前途在西北;而林语堂在其《枕戈待旦》一书中却将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重庆。他们两人在中国前途问题上是早有分歧,遂在经济或其他问题上都呈现出一种无法弥合的矛盾。这种说法是否确凿,我想,还是留待文学史家们去琢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