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出生在江西吉州庐陵县(今江西青原)富田村。这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小乡镇,隐藏在重重青山之中,村中有溪水淙淙流过。
文天祥的祖上原籍四川成都。七世祖文炳然从成都移居江西吉州庐陵县永和镇,传到八世文正中又从永和迁至同县的富田村。文正中一支,从此世居富田。
就在文天祥出生的当天晚上,他的祖父梦见一个孩子乘了一朵紫色的云,从层层的彩云间缓缓而降。祖父醒了过来,正是孙子呱呱坠地的时候,祖父于是为他起名为云孙,字天祥。
13世纪初,蒙古族在中国北方强大起来,铁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国。几十年间,蒙古纵横欧亚,攻城略地,烧杀掳掠,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铁木真的儿子窝阔台继位后,又灭了金国,随即挥鞭南指,准备进犯南宋。对偏安的宋朝而言,这正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文天祥悄悄地降生了,生在这片刻的宁静中。
文天祥的先辈是地地道道的庶民,从未做过官,但因为祖辈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在乡间略有名望,被称为“君子长者”。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字士表,号革斋,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村子里的人都称呼他革斋先生。
小天祥生得白白净净、眉清目秀,非常讨人喜欢。革斋先生总是亲自教自己的孩子读书写字。天祥是老大,他的二弟文璧,字季万,个性和哥哥不同;老三霆孙,乖巧伶俐,很得父亲欢心;最小的四弟名璋,跟天祥差13岁。天祥还有三个妹妹,懿孙、淑孙和顺孙。
他们兄弟四人,拥有一个很幽静的书房,名叫竹居。革斋先生最爱竹子,家中的庭院几乎成了一片小小的竹林,书斋便是建在这一片绿意之中。
有一天,革斋先生指着翠竹问儿子:“翠竹有哪些用途呢?你们说一说。”
弟弟文璧抢先回答:“竹子可以做筷子,编篮子,能制床,做桌子、椅子,盖房子,扎扫帚,还可以做扇子、斗笠……”
文天祥接着说:“还可以做笔,做竹简。”
“不错!”文仪点点头,“你们说的都对,竹之功用可谓大矣,而它的品性,又可谓高尚。你们能说说它的品格吗?”
文天祥想了想说:“竹子质地坚硬,不管风吹雨淋,它都保持正直,从不肯低头弯腰!”
文仪欣慰地笑了,感叹地说:“我平生最爱竹子。竹子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做人也要像它这样才行啊。”
文天祥听了,点了点头,把父亲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革斋先生嗜书如命,只要书本在手,就废寝忘食,经常一盏孤灯,通宵苦读。等到天色微明,他又站在屋檐下细认蝇头小字。他的学问十分渊博,对经史诸子百家无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中医、占卜之书也广泛涉猎。他还有买书的嗜好,有时没有钱,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当,也要把书买下。
他的儿子受了他的影响,自幼饱读诗书,所以在20岁以前,他们就已经有很好的学识,除了经、史、子、集之外,还懂得天文、地理和医卜之类。
文天祥18岁的时候,家人鼓励他参加乡试,于是天祥来到县城。这种初阶段的考试,对他来说并不困难。他一试而中,这也是意料中的事。
考完试后,文天祥来到吉州县城的学馆瞻仰先贤遗像。他看到吉州的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遗像肃穆地陈列其中,十分钦佩和敬慕。这些忠烈之士都是吉州本乡的人,他们能做到的,文天祥觉得自己也应该做到。他暗暗地立下誓言:“我一定要以他们为榜样。如果我死后不能和他们一样受人尊敬,被人祭祀,就枉为大丈夫!”
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后,内部纷争汗位,大汗之位迟迟不能定,虽然后来窝阔台的儿子贵由继承了汗位,也只两年就死了。在此期间,蒙古军曾进犯过四川,但被南宋大将余阶击败。125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取得蒙古大汗之位,在他稳定了地位以后,就发动了针对西亚和中亚的第三次西征,并着手制订亡宋计划。
为避开长江天堑,蒙哥的弟弟忽必烈主张,从甘肃出兵,经川西,消灭位于云南一带的大理国,从而完成对南宋的军事大包围,这个计划最终得到大汗蒙哥的批准。1252年,忽必烈率10万大军开始了消灭大理国的长途奔袭,至1254年,他们俘获了大理国末代君主段兴智,大理国灭亡,蒙古完成了对南宋的军事大包围,湖北省的隋县、钟祥、安陆、沔阳等地区都受到威胁。
虽然时局紧迫,那些麻木不仁的人并未受到什么影响。但是对文天祥来说,却激发了他忠君救国的爱国思想。怎样抵御蒙古,怎样使国家强大起来,这是文天祥经常思考的事。
眼看儿子已经是成人了,革斋先生便对他说:“你自小就跟着我读书,我已经把毕生所学全都教给你了,你今年也已满20岁,我希望你能到外面去看看。吉州有个白鹭洲书院,听说是江万里先生创办的。江先生的学养、人品,都非常受人敬重,如今创办白鹭洲书院,必定是想提拔后进,为国家培养人才。”
文天祥听了父亲的话,第二天天刚破晓,他便背着书箱离开富田村,赶赴吉州县城。
走了大约30里路,天祥觉得有点累,看到前面正好有家旅店,便走向前,坐在门口的大青石上休息。这时候天还很早,路上没什么人,天祥索性把靴子脱下来,好好地休息休息。
就在这时,文天祥看到旅店门口有一个老翁,那老翁手里拿着长扫帚,很亲热地说:“早上露水大,天又冷,请到我家去吃点东西吧。”
天祥婉言谢绝道:“老先生,谢谢您的好意,晚辈休息一下就要上路了,不敢打扰您。”
既然天祥不好意思接受,老翁就自行介绍说:“敝姓胡,正是这家旅店的主人,你进来坐坐,吃一点东西吧!”
天祥不解老翁为何一再邀请,便说:“我只是一个过路人,您与我并不熟识,为何待我如此热情?”
老翁说:“年轻人,你有所不知,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我见到一条飞龙在我家门口的大石上脱爪,正是你现在坐的这块大青石,我记得非常清楚。今早,我一出来打扫,便见到你坐在大青石上脱掉靴子,正符合我梦中所见。年轻人,你器宇非凡,相貌堂堂,绝非等闲之辈,日后必大富大贵,到那时,还望你多多提拔。”
文天祥听他说完以后,也觉得很凑巧,便满口答应了这位老翁。
当时,白鹭洲书院由江万里的弟子欧阳守道主持。跟博学多才的欧阳守道先生学习了不到一年,吉州就要举行贡试了,于是天祥又匆匆返乡。
文家的三兄弟早就开始准备贡试。没想到就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三弟霆孙竟然得急病而死。
在悲痛中,两个哥哥还是勉强参加了考试,而且都考中了。考上贡士,才有资格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及格以后再参加殿试,在集英殿根据题目,写出对策文章,由皇帝亲自阅卷,才能决定是否考取进士,因此,京城的两场考试是最重要的。
赴京赶考
这年冬天,父亲文仪的身体欠佳,但是他还是带着天祥兄弟二人前往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省试。
从庐陵的富田村前去临安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陆路,经过上饶、金华;一条是水路,从郡阳顺长江东下。他们父子三人选择了第一条路,虽然路程较近,但是翻山越岭十分艰难。
这天,他们翻越玉山,季万叫苦连天地说:“父亲,我实在走不动了,我们在这庙里休息休息好吗?”
于是,父子三人停了下来,坐在庙旁一边休息一边吃干粮。正好有一位僧人出来,便邀请他们进去歇息。
当他们离开时,仙风道骨的僧人对革斋先生说:“您这个大儿子日后必将成为一个伟人,但这也是你家族的不幸。”
父亲听了,认为这话很奇怪,心里且喜且惧,于是写信回家,告诉家人这件奇怪的事。
父子三人于十二月十五日动身,总算在年底的时候赶到了临安。
临安就是杭州,作为南宋都城已有一百二十多年了,几代皇帝偏安于此,不思国难,整日花天酒地,尽情享乐。如今的临安城内已经有几十万人口,殿阁楼台林立,市肆坊巷星罗棋布,一派繁华景象。再加上现在已到年末,大街小巷更是热闹非凡。
从正月初一开始,几乎家家都在办宴会,到处可以看到有人在试灯。而且今年又是三年一次的大考,各地举子都集中在这里,一面准备着考试,一面也不放过京城的热闹。
这一带五花八门的店铺应有尽有,尤其是金银铺子、大钱庄和汇兑局,都集中在一条街上。还有个“珠子市”,是各种批发行号。
再往前走到中瓦,就到了市场的中心,吃的、喝的、穿的、戴的,一切日用货物,在这里都找得到,整天都有成群的人来来往往。另外还有许多“瓦舍”“勾栏”,聚集着演杂剧的、讲平话的、清唱的江湖艺人。
除了应该参观的名胜,以及热闹的大街外,还有些小吃,比如钱塘门外的宋五嫂鱼羹、涌金门的灌肺、五间楼的周五郎蜜饯,等等,都是京都食府中出了名的风味。
到了上元节的晚上,官家开始放灯了。从凤凰山到西湖,满山是灯火,满湖是音乐,满街坊是人,整个临安城便沉醉在这歌声舞影之中。
西湖的春天更是迷人,由断桥至苏堤一带,杨柳如烟,繁花似海。参加会试的人们三三两两徘徊在湖边堤畔,陶醉在如诗如画的西湖风光中。
文天祥和二弟季万在客栈里预备功课,父亲革斋先生对他们说:“我们来到临安也有一段日子了,平常你们以功课为重,很少出去,今天吃过晚饭,咱们父子到西湖的苏堤一带散散步去吧!”
散步途中,父子间也议论议论时局。
“淳熙年间,有个叫林升的诗人,曾在这里的一家客店墙壁上题了一首诗,你们还记得吗?”父亲问道。
“记得,那是一首七言绝句。”天祥回答道。
文璧紧接着背诵了这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依然如此啊!”父亲文仪无比感慨地说,“几十年过去了,看看现在的临安,还不是和当年一样,官僚士大夫醉生梦死,有谁还想着国家的安危!这样下去,别说收复失地,我看连这半壁江山也难保啊。”
“我们一定要设法保住大宋江山。如果我能在朝中做官,就要向朝廷陈述我的看法,让皇上认清如今的形势。对了,过些天我如果省试得中参加殿试,我就把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在策论中写出来,让皇上看看。”天祥诚恳地对父亲说。
“不过,谁知道皇上会怎样想呢?”父亲担心地说,“如果惹怒了他,落榜事小,还会有杀身之祸的。”
“我不怕,我就是要讲真话,讲实话,考不取进士,做不了官也没有关系。因讲了真话而被杀头,恐怕还不至于,您老人家尽可放心。”
天祥同弟弟文璧认真准备了一些日子,便参加了礼部主持的省试,他俩沉着应试,考完后都感觉不错。
二月初一,礼部开榜,文家兄弟还来不及去看,就有一群人接二连三地跑到他们客栈来报喜。革斋先生非常高兴地说:“如今就等着最后一关了,皇帝亲自复试,在几百个人中考出一名状元,也不容易啊!”
高中状元
殿试的前两天,天祥忽然病了,一直发高烧,起不了床,连东西也吃不下。革斋先生急得每天买药煎药,又不准季万帮忙,怕耽误他的功课。
到了殿试的那天,天还没亮,二弟就来推醒文天祥:“大哥,醒醒,我们要准备上殿了。”
发着高烧的文天祥勉强起身赶往考场,考场上人很多,进门时一阵拥挤,出了一身汗,他顿时感到身体舒服多了,头脑也明晰了。
主考官发下题目纸后,文天祥打开御试的题目,大约有六百字左右的一篇“策问”,看完题目,文天祥略加思考,草稿也没打,一挥而就。
他写着:“臣闻天变之来,民怨招之也;人才之乏,士习蛊之也;兵力之弱,国计屈之也;虏寇之警,盗贼因之也。”文天祥还对此作了阐述,特别在第一个问题论述中,从皇帝到各级官吏权贵对人民予取予求,贪得无厌,弄得民不聊生的景况,都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斥。
关于人才士习,兵力国计,他也有中肯的见解,他认为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是士风的败坏。对兵力和国计问题,他认为是互相关联的。他说宋蒙开战以后,应处处屯兵设防才是。临急调兵,必一得一失。兵力不足,国家必然败弱。要变弱为强,就得招兵蓄锐。今日朝廷兵缺财乏,真的没钱养兵?不是,他指出这是国家没计划,从来没有制订保证军需的政策,而皇室、大臣大兴土木挥霍无度,造成了国库的沉重负担。
最后他建议皇帝严肃纲纪,整饬吏治,排除外戚和宦官干政擅权,听取公论,奖励直言。
到了中午,殿上来了个太监,传旨赐食,每一个应试的人都分到一碗羊肉泡饭,另外有两块“太学馒头”。
吃过午饭以后,大家继续奋斗。差不多到了下午两三点,文天祥已经完成了一篇万言以上的对策论文,他将卷子交上去,便退出考场。
殿试以后,文天祥的身体很快恢复,但是父亲却病倒了。那时已是春末夏初,天气十分炎热,医生诊断说文天祥的父亲是中暑了,便开了一些凉药,兄弟俩尽心尽力伺候在旁,只盼望父亲能有些起色。
文天祥的那篇《御试策》的确是一篇优秀论文,体现了他在哲学和政治方面的思想观点。文章直言论政,从自强不息、改革不息的观点出发,向朝廷提出了不少建议,对朝廷的缺点和错误也提出了善意的规劝。文章有理有据,切中时弊,提出了对策,显示了文天祥的满腔热情、非凡的胆量和出众的才华。
考完之后,考官开始阅卷,试卷上的姓名是密封的,看完后排好名次。几天后,被录取的试卷送到理宗手里。理宗一篇篇读着,读到文天祥的策论时,理宗不禁拍案叫绝道:“写得好!针砭时弊,切中要害。”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的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
王应麟于是打开密封条,“文天祥”三个字跃入眼帘。理宗觉得十分吉利,笑道:“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于是,他拿起御笔,在文天祥的卷子上写上四个字:“头名状元。”
五月二十四日是集英殿揭榜的日子,当堂揭榜,宣布今年的状元、榜眼、探花,以及所有考中的进士。
二十四日大清早,文天祥跟着大伙立在殿下,等着皇帝驾到。
理宗到了之后,主考官开始唱名。当主考官就要宣布状元的时候,四下里静寂得没有一点声音,只听主考官念道:“文天祥。”立刻,一列一列的卫士传下去:“文天祥!文天祥!文天祥!”这种连声高呼的仪式,叫做“绕殿雷”,形容当时呼声的响亮。
接着,文天祥来到殿上。皇帝仔细看着这位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的青年,又得知他的年龄仅仅21岁,非常满意。等到榜眼和探花都公布后,皇帝又钦赐三人敕黄和御馔。
吃饭的时候,状元、榜眼和探花,各人另赐御酒五盏,饮酒以后,依例要各自赋呈“谢恩诗”一首。
吃喝完毕,殿上又传旨赐下新进士的朝袍和朝笏。朝笏就是朝见天子时所拿的手板。每一个进士都可以领到黄绢衫一件、淡黄绢带一条,还有绿罗公服一领、牙笏一面。领到的人便把旧衣服脱掉,披上新衣服,结上新带子,然后再到殿上去谢恩。
然后,他们披红戴花,骑上高头大马,在众人的簇拥下,走到繁华的街道上。路旁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
贡院旁边有个“状元局”,为当日同榜进士集合的场所,由本科状元来主持一切,这里所需要的经费,大多由国库开支,除了供应这批新进士各种消费外,还有就是刊印“同年小录”。新晋的状元也要住在这里。
文天祥在状元局待了一会儿,因为心中老是挂念着父亲的病,所以就趁着休息的时候溜回来探望。正好遇见大夫,天祥便问他道:“我父亲的病怎么样了?”
“不要焦急,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的。”
文天祥这才放下心来。然而,想不到的是,刚成为状元的文天祥,在京礼贺还没有完毕,父亲就在客栈不幸病故了。
六月一日,文天祥兄弟奉柩返里,扶丧回乡。五十多天以后,才到达庐陵境内。他这一回去,就是三年。按宋朝制度,父母身故都要回乡守丧三年,方能回到官场,不论官职大小,一视同仁。
宝佑六年(1258年),文天祥服丧期已满。有人劝他上书宰相求官,但他毫不在意。这两年来,随着对朝廷内部认识的逐渐增多,文天祥已经不那么热心做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