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49200000001

第1章 少年受教

孟母教子有方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邹国人,即今天的山东省邹县东南。他是当时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私淑孔门学说,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他著有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

他提倡仁政,曾提出“民贵君轻”的民主思想,前后历时十多年间,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当时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就是太过迂腐,没有实际用途,所以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退居讲学,致力于教育树人的工作。历经几千年,孟子的思想仍被后人学习传承,本书就给大家讲讲孟子的故事。那首先就从他的家世讲起吧。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他的先祖谱系是庆父(仲孙)—孟穆伯—文伯—孟献子—孟庄子—孺子秩—孟僖子—孟懿子—孟武伯—孟敬子—激公宜。激公宜就是孟子的父亲,名激,字公宜。母亲邹氏。

据记载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虽然3岁丧父没有确凿的数据可考,但从他自幼接受母亲的教诲看来,应该是真实的,因为“孟母三迁”这个家喻户晓的教育故事讲的就是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的未来而选择优良的居住环境。

孟子家境贫困,一家人住在偏僻的郊外。在他家不远地方,就是一大片墓地。这里经常有人抬来棺材埋葬,到处是锣鼓吹打声、哭啼声。每逢扫墓季节,前来祭奠的人更多,显得极为热闹。

小孩子好奇心很强,喜欢模仿。住在这里,孟子经常看到一些送丧队伍,提着祭品、前来烧纸祭奠的扫墓人,后来他便和其他小孩子一块儿玩起丧礼、祭奠的游戏来了。

孟子的母亲出自名门,聪明贤淑、知书达理,眼看着孩子学习这些事情,她心里着急,虽然目前他们家道中落,但是只要孩子们能力图上进,未来的日子总是好的。但是孩子最容易受环境感染,住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除了那些前来丧葬和扫墓的人以外,他们根本就接触不到其他人,孩子们即使想学,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啊。

有了这样的想法,孟子的母亲就去城里找了一个住处,那里来往的人很多,各种店铺也很多,街景很热闹。

刚搬去不长时间,孟子的母亲发现还是有问题。因为城里面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还有那些唯利是图的商贾和小贩,他们论斤计两的做生意。沿街吆喝的叫卖声,最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和兴趣。孟子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也开始跟着模仿起来。

孟子的母亲看到这些,感觉长此下去,对孩子的教育一定不利,于是又到处打听,准备再度搬家。最后,她终于找到了一个房子,这个房子就在一所学校的附近,于是她赶快和孩子一起搬了进去。

在学校附近,孩子们进进出出看到的尽是一些循规蹈矩的读书人。古代的读书人,尤其注意礼节,他们一般绝无越轨行为,在社会上深受人们尊敬。

在这里定居后,孟子果然跟着学习礼仪,行为上也模仿这些读书人循规蹈矩。看到这些,母亲心中感到很欣慰。

孟子的母亲很贤惠,在她嫁过来的时候,孟氏家族已经没落,她不辞辛苦织布维持家用,对子女的教育也付出了全部精力。她生活上艰苦朴素,但是对儿子的教导从不忽视,她还很注重教育方法,知道身教重于言教。

有一次,孟子看见附近有户人家在宰猪,便跑回来问母亲,说:“妈妈,那家人为什么杀猪?”

母亲正在忙着做家事,便漫不经心地回答:“杀了给你吃呀!”

听到有肉吃,孟子的小脸上立刻绽开了笑容。因为家里生活贫困,很少能吃到肉,他已经很久没吃过肉了。

这时候,孟子母亲警觉到,孩子因受骗而显得很高兴,这是自己的错。做母亲的都说谎话骗孩子,又怎么教育孩子诚实不说谎话呢?即使家里再穷,也不能让这件事给孩子的教育造成不好影响,不管怎样也得想办法去买一点儿肉回来煮给他吃。

后来,孟母拿了些钱,去宰猪的人家买了些肉回来。孟子看见后拍手欢迎,母亲这才算心安了。

孟子父亲早逝,一家人的生计和教导孩子的责任,都由孟母一人承担。她靠织布维生,尽量省吃俭用,把剩余下来的钱留给孟子上学用。

一天放学后,孟子从学塾回到家,母亲问起他最近的学习情况。

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马马虎虎,跟往常差不多。”

母亲听后,脸色骤变,随后便拿出一把剪刀把机杼上的布剪断了,然后泪流不止。

孟子被吓坏了,他低声问母亲为何要把机杼上的布剪断。

孟母流出眼泪,望着孩子,说:“儿啊!你知道我为何这般辛苦?”

“为了我们的生活。”孟子诚惶诚恐地回答。

“还有呢?”

孟子想了一会儿,说:“为了让孩儿读书。”

孟母便乘机教训他,说:“你知道我们这么苦,还要让你去读书,那你为什么不求精进取?如果你读书读到一半就中途以废,这跟剪断机杼上的布有什么两样?我的辛苦,岂不是也白费了吗?”

孟子看到母亲因自己不专心精进而伤心落泪,还痛心地剪断了机杼上的布,小小的心灵感到无比的羞惭和后悔。

他趴在母亲膝上哭了,并发誓一定要努力用功,再也不敢怠惰、疏懒了。

正是有了孟母这样的教育,才成就了日后的孟子,孟母的教育方法现在仍被人们广泛流传并学习。

“私淑孔门”之说

孟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也更加广博,继续待在故乡,不利于他的学业发展,所以他决定外出游学,访求名师,增长见识和学问。

在当时,游学风气很盛。孔子时代,全国各地的人都前来受教,往南到江、淮,往西到晋、陕。孔子去世后不到一百年,中国历史由春秋时代转变为战国时代,周室更加衰微,各国都竞相改革图强,纷纷寻求富国强兵之策,于是养士之风兴盛而起。

受该风气的影响,从好的方面说,言论开放、自由,百家齐鸣,很多专家学者等人才辈出;坏的一面,给许多投机谄谀之徒造就了机会,好多人凭着口才和诡诈求得一席之地,便兴起了一股寡廉鲜耻的歪风。

孟子就处在这个大变革时代,更需要外出游学,看看故乡以外的广阔天地。孟子一直接受并崇仰的是孔门学说,他怀着一股年轻人的热情,奔向了儒家发祥地——鲁国国都。那里有浓厚的文化传统遗迹,有他理想中的圣人形象——孔子。

有关孟子师承的问题,历史上有好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孟子直接受业于子思,就是孔子的孙子,名伋,字子思。但是根据历史考查,子思于公元前402年去世,早于孟子出生30多年。所以孟子是不可能师从于子思的。

还有很多相关分析,都证明孟子并未亲身受业于子思。《孟子》一书中,引述子思的地方不少,但称谓上,没有看出曾经亲身受业的迹象,孟子自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第二种说法是孟子师从子上,即子思的儿子,名白。《孟子外书》上说:有人问孟子学问从哪里学来的,他回答说,鲁国有圣人叫孔子,曾子师从孔子,子思师从曾子。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儿子是子上,他的所学,来自于圣人之传。

经考证,《孟子外书》中的这段话,根本没有实际考证。

第三种说法是说孟子是子思的门人,因为孟子一向崇尚孔子的学问。当时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在墓园守丧三年(其中子贡守了六年),然后便各奔东西,有的走仕途做了官,有的继续授徒讲学。

孟子说:“予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从这句话来看,孟子与其往来论道的人,以子思的门人居多,所以不一定师从某一个人。所以这种说法还是较为合理可信的。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在墓地上搭盖了茅舍,在那里守丧,同时,他们利用这段时间,把孔子生前的言行加以整理,并一一记录了下来。当时还有很多仰慕孔子的人,为了与这些学养高超的孔门弟子亲近,也纷纷搬到了附近居住。不久后,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村落,名为“孔里”。

孔子生前的住所,原样不动,还把孔子的遗物陈列了出来,后来又改为庙,供人瞻仰。曾子利用这个环境,招收了许多年轻人,从事传道讲学的工作,这里就成了儒学的圣地。孔子有位弟子名叫有若,他因长相酷似孔子,使得孔子一些怀念故去老师的弟子们想要把有若当做老师一般地侍奉。但是这种做法受到了曾子的大力反对,他说,没人能比得上孔子。

对孔子学说的传承来讲,众弟子中,曾子与子夏、子游这批人不同,他重视孔子学说中人类自觉精神的忠恕诚信之德,而子夏、子游则注重于形式的礼仪及实际政务。后来,主张“性恶说”的荀子,可能就是受子夏和子游学说的影响。

曾子的学问从子思那里学来的,孟子曾受教于曾子,也就是说,孟子受教于子思的门人。

孟子聪颖、年轻,满怀求知热忱,到了鲁国国都,便专心致志地跟随子思的几位门人悉心求学。孟子从小受母亲的家庭教育,来到鲁国也不敢怠慢,他日夜勤奋学习,研习儒术之道。没多久,他就深通五经,尤其擅长《书经》和《诗经》。

当时的读书人,大多都谨守古人遗教,除了研习古代的礼仪、音乐外,就是研读诗(《诗经》)书(《书经》)等古典作品。这让年轻、聪明好学的孟子渐感有些沉闷而厌倦了。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即使当时社会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一味地泥古、没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让孟子有种被束缚的窒息感。当时出现了很多学派,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多姿多彩,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异端邪说”。

最早的就是孔子的门人子夏和子游等在学说传承上有了与曾子一派相对立的倾向,战国末期竟分裂成了子思派、孟氏派、子张派、颜氏派、漆雕氏派等不同的派别。

随后还出现了以商鞅为首的“法家”;以庄周为首的“道家”;孙子、吴起等人为主,提倡攻取战胜之术的“兵家”;以许行为首,主张君民并耕而食的“农家”。

同类推荐
  • 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富豪(上)

    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富豪(上)

    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总之,学习世界文学,就必须研究世界著名文学大师、著名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历史,才能掌握世界文学概貌。
  • 杜月笙全传(下)

    杜月笙全传(下)

    杜月笙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上最富有传奇性的一个人物。生意场上,他机灵诡诈,善敛财,会散财;社交场上,他善于处理与各派军阀之间的关系,善解人意、附庸风雅,笼络社会上各种人物,从政治要人、文人墨客到帮会骨干,无所不有。他从一个“小瘪三”混进十里洋场,成为上海的黑帮帮主;他文质彬彬,却心狠手辣,杀人如麻;他为虎作伥,却又有着鲜明的爱国心;他狡猾奸诈,却又很讲义气;他出身贫民窟,却成为涉足娱乐、文化、教育、金融、新闻各业的财富大亨;他出入于黑白两道,游走于商界、政界……杜月笙所塑造的黑帮神话,早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人其事也因历史的重重迷雾越发充满传奇色彩。
  • 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始祖(上)

    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始祖(上)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发明始祖。如鲁班、李冰、蔡伦、张衡、华佗、魏伯阳、马钧、葛洪、郦道元、一行、毕昇、黄道婆、路·盖里格、安东尼·列文虎克、G·W·莱布尼茨、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等人。
  • 大作家姚雪垠

    大作家姚雪垠

    自古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当代作家姚雪垠,光在文坛上就“辛勤耕耘七十载,呕心沥血超千万。”七十载,历尽坎坷,九死一生;超千万,字字心血,矢志不渝。姚雪垠一生度过九十个春秋,九十度春秋有些漫长,却又是那么短暂,而姚雪垠却在当代文坛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可以这么说,他把灵魂和躯体化为超千万字的文学巨著;而这超千万字的文学巨著,就是他灵魂和躯体的化身和再现。
  • 张爱玲:花自飘零

    张爱玲:花自飘零

    张爱玲说:“我写《小团圆》并不是为了发泄出气,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合时宜的传记不是主观臆测,而是用传主自己的话讲自己的人生。作者用冷淡的眼光,以《小团圆》《我的姐姐张爱玲》为底本,讲述了才女佳人张爱玲的一生。历史中过往来去的人物在《小团圆》里实现了团圆,张爱玲的一生在《张爱玲:花自飘零》中得到了圆满。
热门推荐
  • 春秋公羊传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竹马黑化了肿么破

    竹马黑化了肿么破

    这是一篇宠文!!这是一篇宠文!!这是一篇宠文!!女主重生,没狗血的车祸,只是自己作死的,作者是女主亲妈!!男主前面天真单纯,(单蠢)后面腹黑病娇,(变态),不虐,欢迎入坑哦!!!么么哒
  • 重生小药农

    重生小药农

    "老天,有没有搞错,重活一世怎么还让咱当个孤儿?漂亮姐姐,包子弟弟,还有一家子极品?不用怕,且看我领着姐弟发家致富把钱赚,极品亲戚挨个挨个靠边站。只是,眼前这位小哥,你这是打算用两个包子就讨个媳妇回家吗?会不会太寒颤了啊……"
  • 不说话的时候

    不说话的时候

    允恩在看书的时候嘴总默默读着,可是她从不喜欢说话,不说话的时候她就默默看书看书,她有一个小宠物,大家叫它哑小蜜,哑小蜜的真名是允恩取的叫绝望,她早早就绝望了,从那个小男孩说要娶他,一直到那个大男孩在订婚现场放下她的手。她从没哭过,但是她的眼角却有一颗泪痣,它很美……
  •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上)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上)

    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巨擘的手、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改变着历史,描绘着未来,不断创造者人类历史的暂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们是人间的英杰,不朽的灵魂,是我们人类的自豪和骄傲。
  • 寒风过境

    寒风过境

    许佳音,1982年11月出生于沈阳,高中时代开始小说创作,文字偶有刊发。大学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后入伍,服役于沈阳军区司令部装备维护大队,现中尉军衔。这个晚上真是美妙绝伦。王威一见着邱晓春二话没说操起啤酒瓶子就砸了过去。邱晓春这人虽没什么骨气,但他的颅骨毕竟也挺硬,啤酒瓶砸上去嘭的一声爆成碎片。碎片划破邱晓春的头皮,弄得他血流满面,样子很是吓人。说起来专家楼也有些反常,平时点一盘青椒炒蛋都要等上半个小时,今天偏偏上菜出奇地快,战斗开始之前居然连鲍鱼海鲜锅都端上来了。
  • 极品小皇后

    极品小皇后

    圣夏四下看了一看,并未发现月寐儿的身影,身旁的太监小声提醒了一下:“皇上,娘娘她在树上。”圣夏这才往树上望去,看到月寐儿正兴奋地朝自己挥手,吃了一惊,笑着说:“寐儿,你怎么爬这么高啊?”语气中没有丝毫生气之意,没有为月寐儿的失体统而怪罪。“皇上啊,这里风景好好的呢,你要不要上来看看啊!”月寐儿提议道。圣夏没有丝毫犹豫,就在月寐儿话落的同时,圣夏已经坐在她身边了,月寐儿似乎已经习惯这么圣夏的高效率了。“寐儿,你眼光还真不错,这里风景真的不错呢。”圣夏一手搂住月寐儿,赞同地说道。“恩恩。”月寐儿高频率点头。树上两人甜蜜蜜,看得树下的人心慌慌。
  • 郁达夫文学奖得主陈河老师文集

    郁达夫文学奖得主陈河老师文集

    《米罗山营地》《沙捞越战事》《红百黑》《女孩和三文鱼》《黑白电影里的城市》《西尼罗症》由“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倾力推荐!这本《女孩和三文鱼》收录了《夜巡》、《水边的舞鞋》、《怡保之夜》、《南方兵营》和《猹》五部小说。《去斯可比之路》为陈河中短篇小说集。收集了包括:《去斯可比之路小鸟》《沉浮》《西雁河》《爷爷有条魔幻船》《寒冬停电夜》等陈河近期颇具影响力的中短篇以及近作。
  • 山城谋杀案

    山城谋杀案

    《山城谋杀案》被评价为《墨尔本风云》遇上酒吧琐事,外加莎士比亚、讽刺手法和动作描写(包括谋杀和足球训练)。本书情节跌宕起伏,不仅叙述了谋杀案,更有腐败、毒品、警察权力的滥用、政治抗议、分歧,还讲述了如何在山城开酒吧的故事。山城是一个群山环绕的旅游小镇,也是当地的交通要塞。在这个故事里,向往田园生活的人逃离了激烈的竞争,从澳大利亚最大、最昂贵的城市悉尼搬到了宁静的乡下。在这里,每个人都熟悉彼此;在这里,20年前的往事重新浮现在他们眼前。《山城谋杀案》是作者向伟大的澳大利亚作家弗兰克?哈代的致敬之作。
  • 和老外聊文化中国(升级版)

    和老外聊文化中国(升级版)

    《和老外聊文化中国(升级版)》除了适用于旅游专业学生和英语导游,还可以成为外企员工、涉外工作者和高校学生的工具书,读者可以此书来学习如何用英语讲解中国文化,用中国文化的内容来练习英语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