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途多舛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东汉最后一位皇帝——献帝出生了。这一年,在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的一个普通官吏的家里,也降生了一个小男婴。这个孩子极其平常,没有人想到他的名字将会流芳百世,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他的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是东汉末年的泰山郡丞,所以他也算是名门子弟。在诸葛亮3岁的时候,母亲就病故了。母亲死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没过几年,父亲也去世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结束了在洛阳游学的生涯,回来侍奉继母,并和继母一起迁居到江东。年幼的诸葛亮只好和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叔诸葛玄。后来,朝廷另派朱皓代替诸葛玄之职,无奈之下,诸葛玄只好另寻他职。诸葛玄与荆州刺史刘表是旧交,相知甚深,因此就带着诸葛亮兄弟前去投靠。他们一家就来到了襄阳,并很快和当地的名门交往上了。
当时,荆州管辖襄阳、南郡、江夏等七个郡,襄阳是荆州的省会。荆州的范围相当于现在的湖北、湖南、河南的南部和广东、广西的一部分。襄阳实际上是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它还是连接南北水路交通的要道。由于北方战乱,那里的士大夫纷纷到襄阳避难,因此聚集了众多人才。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了,诸葛亮就带着弟弟买了几亩薄田,搭了一间茅庐,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他们过着躬耕自足、粗茶淡饭的平静生活。
求知若渴
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县西。那儿环境优雅,林木苍翠。诸葛亮的茅舍西边,有一座不高的小山岗名为卧龙岗,因此诸葛亮以卧龙先生自居。除了耕种田地,他经常攀登到小山上去,吟诗奏乐以抒发胸中情怀。相传山上有一块抱膝石,是诸葛亮隐居于此时经常抱膝长吟之处。
诸葛亮不仅非常聪明,而且过目不忘。他读书十分刻苦,还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他读书也不像别人那样只是死记硬背,而是只求畅晓文章大意,记住其中精华的部分。汉朝的文化思想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因此大家只读儒家经典。诸葛亮却并不这样,他如饥似渴地读遍诸子百家的著作,对天文、地理、历史、兵书也无一不精,说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一点都不为过。他在隆中耕田的时候,受到过老农的指点,掌握了许多天气常识。
诸葛亮十分喜欢研究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因为它言简意赅地记录了各种战术战略,蕴涵了无穷无尽的军事策略。对这本书,诸葛亮可以倒背如流,他还经常在棋盘上演示书中提到的作战方式,并推演阵法。后来,比诸葛亮年长,与他亦师亦友的名士黄承彦见他如此醉心兵法,就告诉他想要精通阵法应该去求教庞德公。
襄阳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是诸葛亮的姐夫。庞德公很有见识,诸葛亮非常尊重他。每次去探望庞德公后,诸葛亮都获益匪浅。听了黄承彦的建议,诸葛亮连忙赶往庞德公隐居的鹿门山。见到庞德公后,他将自己写下的对《孙子兵法》的见解和绘制的阵图拿出来,请庞德公指教。庞德公看后告诉诸葛亮,兵不在多而在精。《孙子兵法》中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作战方式,步战、骑战、车战、舟战、夜战、昼战、威战、骄战、赏战、罚战、实战、虚战等等,能够操纵自如,都离不开一个“变”字,而其精妙之处全在“计”、“谋”二字。庞德公还把自己花了半生心血研究兵法的成果——八卦到八阵的推演教给了诸葛亮。经过苦心钻研,诸葛亮终于把八阵草图画出来了。
和诸葛亮交往的还有司马徽,司马徽是诸葛亮的老师,很有学识且精通八卦算术。司马徽带着诸葛亮到处游学,还到过古今兵家鏖战的战场,这使诸葛亮受益颇多。
抱负远大
襄阳是荆州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诸葛亮结交了几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都是品德高尚、有抱负且学问渊博的人。其中比较杰出的有仁义忠厚、博古通今的博陵人崔州平;直率豪爽、文武兼备的颍川人徐庶;有勇有谋、学识渊博的颍川人石广元;幽默风趣、精通诗文的汝南人孟公威。诸葛亮与他们经常在一起,或互相切磋学问,或吟诗作乐抒发胸中的大志。每当朋友们对自己的远大抱负侃侃而谈时,诸葛亮只是坐在旁边静静聆听,偶尔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他认为他们几个都很有才华,又很有抱负,假如要去当官的话,应该可以胜任刺史、郡守之职。不过,他从来没有说起过自己的抱负。
诸葛亮在心中喜欢自比为管仲和乐毅。他认为他的才干可以与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主的管仲,及战国时指挥五国兵将攻陷齐国七十余城的燕将军乐毅相媲美。他周围的人都知道他很有才能,是个聪明睿智的隐士。真正了解诸葛亮有经国济世的才干并相信他将来一定会有大成就的,是他的好友徐庶和崔州平。
这时由于北方政局纷乱,不仅士大夫及才识之士纷纷逃往南方,还有许多百姓也迁往南方。他们大都定居于扬州(江苏)、益州(四川)或荆州(湖北)等地,希望在南方建立新朝廷、新政权。中国的政权向来都是以北方为中心,现在整个政权中心逐渐南移的趋势正在萌芽。诸葛亮以他敏锐的政治眼光已经觉察到,国家政权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他劝诫因南迁而觉得难以实现抱负的好友孟建,作为一名士大夫,不应该只将视野局限在北方。要将眼光放远,在这里同样可以施展才华。
诸葛亮闲暇时喜欢攀登乐山,眺望远处故乡所在的方向或抱膝高吟故乡的民谣《梁父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梁父吟》是描述春秋时齐景公的丞相晏子婴谋略的一首民谣。
相传齐景公手下有三名勇士,分别是公孙接、古冶子和田开疆,他们三人为景公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势力也一天比一天的强大。丞相晏婴唯恐他们的力量强盛起来后会威胁到齐景公的王位,便想出一个计谋除掉他们。
齐景公依照晏婴的计谋,派使者送了两个桃子给三位勇士,并让他们自己断定三人中谁最勇敢,最勇敢的人便可得到这两个桃子。三人听后互相争功,相持不下。最后,公孙接与田开疆把两个桃子给了古冶子,惭愧地说道:“我们两人论功皆不及你,若收了这两个桃子便是贪,若是不死就非勇。”于是两人回府后相继自刎而死。
古冶子一听到这个消息,羞惭地说:“好友皆死,我独活,是不仁。不仁之人,还有何面目以见世人?”也就跟着举剑自刎。晏婴的计谋得逞了。后人因此而作的这首民谣便一直流传下来。
诸葛亮之所以喜欢独自吟唱这首《梁父吟》,一方面是因为怀念故乡的风土人情,一方面则是从中思索从政者的谋略和政治技巧。
诸葛亮已到了可以婚娶的年龄。黄承彦十分欣赏他,便有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黄承彦的女儿长得十分丑陋,头发黄黄的,皮肤黑黑的,但是却极具才华、知识渊博、满腹经纶。黄承彦告诉诸葛亮想把女儿许配给他,诸葛亮没有表示意见。于是,黄承彦便让诸葛亮到家中去亲自见见他的女儿,还假借他人之名把女儿所作的诗、文、字、画给诸葛亮看,诸葛亮赞不绝口。黄承彦的女儿还十分精通制作机关。这天,当诸葛亮来到庭院时,只见一只大狗凶猛地扑过来,诸葛亮吓得忙往门口奔去,只见一仆人轻按了一下狗头,那只狗便转身离去了,原来这是一只带机关的木制狗。了解到黄家女儿如此多才多艺,诸葛亮欣然同意娶她,在结婚那天,还亲自前往迎娶。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是个美男子。陈寿在《三国志》中曾对诸葛亮有一段描写:“亮少具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魁伟,时人异之。”英俊伟岸的诸葛亮娶了相貌丑陋的黄氏,还受到邻里们的嘲笑,当时就出了这么一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虽然黄氏是无颜夫人,但却是个才女,还很贤慧。不论是生活上还是事业上,黄氏都给了诸葛亮很大的帮助,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贤内助。
腐朽的政权
东汉经过了平实温和的“明章之治”(即汉明帝、汉章帝统治时期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后,进入了鲜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时期。好景不长,从章帝的儿子和帝开始,汉朝皇帝的寿命都异常短暂,大都是年幼即位。由于皇帝年幼无知,太后便理所当然肩负起掌政治国的重任,这样就会把朝廷变成太后家的私有物,导致外戚专权大封诸侯的情形。然而东汉的外戚,在才能方面无法与西汉的相比,但是他们的横暴跋扈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年幼的皇帝可以独自掌管朝政之后,便无法忍受外戚的专横,于是联合宦官或地方上的力量一起消灭外戚,东汉的政局便在外戚和宦官的互相争斗中动荡不安。
汉和帝的儿子桓帝虽然是由外戚梁冀推立的,但他对梁冀的专横跋扈非常痛恨,于是就与有权势的宦官联合起来镇压梁氏一族,又借重地方上的宿儒名学来推展新政。因为东汉的知识分子非常重视名节,他们无形的精神力量成为左右政治的一股势力。虽然他们憎恨外戚当政,但是对于宦官的乱政也非常不满。他们在反对外戚的同时对宦官也大加攻击。桓帝无法控制这种局面,反而听信宦官的煽动,认为士大夫们结党营私,因而先后发生了两次震惊朝野的“党锢之祸”。敢于反对宦官乱政的士大夫们被全部逮捕或杀死,宦官因而更加目中无人,把持朝政。
经过了两次的“党锢之祸”后,东汉政权元气大伤,政治动荡,地方的治安非常混乱,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东汉灵帝时期,张角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性农民起义。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志,所以称为“黄巾起义”。
领袖张角是冀州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自称“大贤良师”,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农民中宣扬教义,进行秘密活动。他还广泛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又在各处府署门上用白土涂写“甲子”字样,作为发动起义的信号。由于当时政治一片黑暗,民不聊生,天下农民纷纷响应加入战斗。灵帝慌忙调集各地精兵围剿黄巾军,调派外戚大将军何进负责保卫京城,并且加强地方兵权,解除党锢之禁以安民心。各地豪强地主也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与此同时,各地还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农民武装。
黄巾军各自为战,缺乏战斗经验,以致东汉王朝能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黄巾起义和在它影响下的各族人民起义,持续了二十多年。
由于起义农民本身的弱点,起义被残酷镇压,但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同时由于此役借重于地方兵权,造成了地方上的长官拥兵自重,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
不久,灵帝崩逝,少帝继位,由何太后听政。何太后的哥哥何进垄断朝政,他不顾朝臣反对,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私召凉州军阀董卓入京。不料,董卓的军队还没有到达京城,这件事就被泄露出去了,何进被宦官张让杀死。接着,袁绍、曹操带兵入宫,将宦官二千余人赶尽杀绝后控制朝廷。
随后董卓率军进入洛阳,把何进的军队收归己部,吞并朝中其他兵力,势力大增。董卓依靠自己的兵力把持朝政,并废黜少帝,杀何太后,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汉献帝升他为太尉领前将军事,封为郿侯,进位相国。但是袁绍反对废帝,便号召地方群雄起而声讨董卓。当时宣言讨伐董卓的,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伸、长沙太守孙坚及衮州刺史刘岱。董卓逼走袁绍等人,独揽军政大权。这时辽东的公孙度和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焉,都在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实力。
不久,董卓因为过分残暴,被部下吕布杀死。董卓死后,他的部将们互相攻击,献帝乘机逃回洛阳。
兖州牧曹操把汉献帝迎接到许(河南许昌西南),运用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从此,朝廷实际大权都落入曹操的手中。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在官渡大战中大破袁绍军。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打败吕布的军队。建安五年(200年),他又彻底打败袁绍的军队,统一了整个北方。这时,所剩下的割据范围仅有益州(四川)、江东(扬子江下游),以及汉中和荆州。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在军中扩充兵源、加紧训练,为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做准备,企图一举南侵,统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