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58600000002

第2章 巴山深处

去年9月,宣汉县天台乡义和村特大山体滑坡阻断前河,造成上游五宝镇场镇6次被淹,省委书记专程赴五宝镇查看灾情,并作出“重建一个新五宝”的重要指示。一年多来,五宝镇重建进展怎样?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如何?11月20日,记者专程前往采访——

走进“新五宝”

车到五宝镇场口,只见近两公里的过境公路旁,堆了不少红砖、水泥、钢筋等各种建材。街道上不时可见脚手架、升降机,“轰隆隆”的操作声不绝于耳。走进五宝镇,恍若走进一个火热的建设工地。

因动手偏迟,加之在建户多,材料供应不上,五宝街道居委会一组罗德伍家的新房还没有盖顶。而开餐饮店的肖玉平一家上月中旬已搬进新居,生意相当兴隆。着急的老罗多请了几个帮手,希望元旦前能搬到新房里去。

“现在好多了,毕竟公路可以拉材料进来。”镇党委副书记熊敏介绍说,上半年场镇刚刚重建时,洪水还没有退下公路,只能靠船只、马匹将砖和水泥等建材运进来。有群众形象地说,“新五宝”是“马背驮出来的”,是“过河船运出来的”。

这是周末,但场镇各建设工地上随处可见镇里和县上各定点联系单位的同志。他们或帮助群众挑这抬那,或督促要严格按照规划红线施工。今天居民张仁宝搬新家和门市开张,镇上专门送去一副对联以示祝贺。副县长、镇党委书记李林森告诉记者,自打去年洪水到来那天起,全镇干部职工有动力,有压力,也就再没有享受过双休日。

今年7月,五宝场镇重建工作拉开序幕。11月30日,是镇里制定的重建倒计时最后日期。目前,全镇农村770户全垮户已于今年春节前全部搬进新居;水毁土地、公路、水渠、桥梁等得到修复、整治;场镇新居建设和旧房改造各项主体建设已完工;新建的镇中心校、卫生院已投入使用。

在前河对岸的回龙村汪家嘴,记者见到一大片赭红色欧式建筑。5月初,该村26户重灾户住进了这一灾民集中建房点。每家一楼一顶,面积150平方米,水电气全通……72岁的肖前秀老人实话实说:“肯定比早先住的篾板房舒服多了!”

“一年找个万把块钱没问题。”正在收打黄豆的向以秀通报家里情况:冲毁的地整治后种上了苞谷、小麦、蔬菜,从夏收看,没有减产;她家喂了7头猪,10多只鸡鸭,丈夫在五宝场镇干活,每天能挣到35元。“估计今年收入要比去年多个1000多块。”向以秀说。刚到罗坝村6组,胡云前等几位农民就围上来表达对镇干部的感激之情。由于绵绵阴雨,洪水浸泡后的“糍粑”泥不便耕作,只有老两口在家的胡云前为4亩小麦地无法及时套种蔬菜而忧心忡忡。11月4日至11日,趁着天气放晴,镇长向国权带领100名党员干部连续为胡云前等农户整地、种菜、施肥,并带去1.25吨小麦种,8吨复合肥,确保了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桀骜不驯的前河恢复了它的柔媚。站在徐家嘴,记者见到冬阳下的“新五宝”场镇:楼房林立,初具规模,人气兴旺。

“重建工作将在元旦前结束,到时欢迎大家来看看全新的‘新五宝’。”对于“新五宝”的未来,李林森信心十足。

2005年11月28日刊发

志比天高的男子汉

“我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残疾人的位置上去看、去想、去做”,这是贺秋云最爱说的话。

1972年出生在渠县屏西乡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的贺秋云,因患先天性垂体侏儒症,到而立之年身高仅1米,体重25公斤。谁能想到,经过自己的打拼,在社会各方的关心下,如今的他和平常人一样,拥有美满的家庭、成功的事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并不断地向人生的更高目标攀登……

从进入初中开始,贺秋云就被讥讽、嘲笑甚至侮辱所包围,在歧视面前日渐自卑的他,成天愁眉不展,常常背着人偷偷流泪,一度还产生过轻生的念头。

“孩子,身体残缺是不幸,但只要心理不残,树立起生活信心,就完全能够战胜不幸!”他的父亲——知名农民作家贺亨雍的时时教诲,重新点燃了他的生命火花。由于多方原因,学习成绩不错的他没有升入高中。1989年,他初中毕业后,就开始独闯天涯,先后在成都、绵阳打工,当文员、管财务,还在娱乐场所当过大堂经理,最后在渠县一福利锅厂跑业务长达5年。

贺秋云坦率地告诉记者,多数老板聘用他主要是为了招揽顾客。对猎奇的目光习惯了,心里越发坦然,争取每干一件事都比一般正常人干得好。他的敬业精神、才能深受老板们赏识,当他离开时,有人还恋恋不舍。

1997年3月,在政府关怀下,贺秋云被安排到渠县渠江镇第一小学担任网络管理教师。不久,他以优异成绩被西南科技大学录取,脱产学习两年。2002年3月,学校派他到北京中关村参加培训,他很快掌握了计算机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多媒体组装、电脑修理、网页制作等。回校后,负责校园网络中心和校园电视台管理,两年多来,他为学校制作了数十页多媒体网页,撰写的论文等多次在市县获奖。

2000年11月中旬,贺秋云一手创办的“同一片天”新浪UC聊天室开通,这是他梦寐以求期望为弱势群体搭建的一个平台,目前,已吸引全国各地20多位志愿者义务为残疾人服务。

工作之余网络之外,贺秋云的唯一爱好就是看书、写作。从1996年开始文学创作的他作品颇丰,如《落花生》《一次比一次进步》《荷花》等散文文笔流畅,哲理性强,在报刊发表后,深受行家好评。他希望条件成熟特别是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出一本书,像赖雨那样,激励广大残疾人树立自强自立信心,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2004年,贺秋云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10月,他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

记者来到位于渠县城区贺秋云家,只见住房宽敞明亮,屋内摆设错落有致,客厅、卧室到处收拾得干干净净,一种温馨的感觉迎面扑来。

“我现在啥都知足,就是经济上感觉压力大了一些”,贺秋云实话实说。

2000年初春,贺秋云经人介绍认识了老家姑娘小芳。一个清纯美丽,一个才华横溢,两人一见钟情,开始小芳父母有些顾虑,后来见贺秋云诚实善良又很能干,便欣然应允。如今日子虽然紧点,但小两口相敬如宾,女儿楠杉活泼可爱,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贺秋云能全身心地投入校园网络管理工作,妻子有很大功劳,“家务事完全让小芳给承担了。”

关爱他的还有许许多多的好人。“我要尽量多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以回报各界对我的厚爱,做出更多的业绩”,贺秋云说。

2005年12月7日刊发(田军、李骑龙对本文有贡献)

1996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了一位背着小孩、满脸苦涩的年轻母亲的照片。

几个月后,这张动人的照片《母亲不应属于贫困》成为宣传画,由全国“幸福工程”组委会广为散发。她就和“希望工程”宣传画里那双忧郁的“大眼睛”一样,使农村众多“贫困母亲”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这位照片上的母亲,就是生活在宣汉县龙泉乡梨坪村的黄继美。这位土家族女性,随后成为我省第一位接受“贫困母亲行动”救助的幸运者,由王光美老人亲自救助。后来,她如愿脱贫致富,拥有了幸福的生活,入选全国“十大脱贫状元”,成为众多“贫困母亲”学习的榜样。再过两个月,一部以她为原型的电视剧将开机拍摄……

“贫困母亲”黄继美的幸福生活

11月21日,记者从达州市区出发,历经近4个小时的颠簸行程,来到位于大巴山深处的宣汉县龙泉乡。这里有清澈舒缓的前河纵贯全境,是国家AA级风景旅游区百里峡的腹心地,一入幽深峡谷,但见两岸悬崖峭壁,奇峰入云。在百里峡中游一个小地名叫“赖巴滩”的地方,沿公路临河散落着八九户人家,其中一幢新修不久的一楼一底的小平房格外引人注目,门前贴着“幸福工程户”标牌。房屋主人就是黄继美,她于去年秋天开始建造,今年4月刚搬进新家。

公路边上的“幸福商店”

听说记者来访,经常接受各级媒体采访的黄继美依然有些腼腆,她急忙招呼进屋。客厅里,正中摆着一张川东地区特有的方桌,桌下烧着火炉,散发出融融的暖意。眼前的她衣着朴素,面目清秀红润,丝毫不见了愁苦之情,与当年22岁拍摄那张照片时判若两人。

这是一幢2层砖混楼房,瓷砖外墙,铝合金门窗,室内面积近200平方米。家中彩电、冰箱、燃气灶一应俱全。特别让黄继美兴奋的是家里安装了电话,因为有了电话,既可以方便四邻收取一定费用,更主要的是和外界的联系方便多了,好几笔生意她都是在电话上谈成的。

黄继美把临公路那间屋子做成了一个小小的路边商店,主要卖些野山菌、竹荪等当地土特产及邻里所需的副食品、小百货等。据说,商店的生意还不错,今年春夏旺季时节外地游客多,有时候一天都可以卖上四五百元。

小店的名字叫“幸福商店”,黄继美告诉记者,这是因为自己是国家实施“幸福工程”的受益人,何况,这个商店主要是各级领导特别是县计生委支持的3800元作为本钱而建起来的。当时新建这座平房一共花了约8万元,政府就补助了一万多,如果没有大家支持,商店肯定干不起来。

丈夫朱达成时常外出挣钱。百里峡的漂流活动远近闻名,旅游旺季的时候,他就去漂流的皮划艇上当开船工,有时在前河里打鱼,或者给人家帮工。黄继美的两个子女住校读书,都在龙泉镇中心校,隔一星期才回来一次。圈里的4头猪、坡上的农活还有商店经营主要靠黄继美在家里忙乎。尽管一个人忙里忙外,黄继美还是感到很满足:丈夫一年到头能挣上六七千元钱,两个孩子也格外懂事,每次放假都结伴步行回家,连每人一元钱的三轮车费都舍不得花!大女儿秋霞学习很刻苦,各种奖状贴满了一墙壁,她最大的愿望,是今后要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学,好常常去拜望全家的大恩人王光美奶奶。

当年家里买火柴的钱都没有

当年,《人民日报》的记者这样描述他所看到的黄继美的生活:“……住在荒山悬崖锁闭的山谷中。两年前,结婚没几天的丈夫就去山西挖煤了,留下22岁的她以及四壁空空的家和3亩零星山地,家里买火柴的钱都没有,唯一值钱的,是那张旧桌子下面堆着的不够吃4个月的土豆……”

对于以往的苦日子,黄继美回忆说:她家的三亩坡地分散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五个地方,最远的一块地从家里要爬一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到。地里土豆挖了,红薯刨了,都要靠自己一点一点背下山。为了过冬,要到十几里外的大山上砍柴。山势陡峭,荆棘丛生,要将胳膊粗的柴树砍断,再劈去乱枝,截成一米左右长的棍节子,捆好后慢慢扛回家,这些是连男人都不好使的力气活,因为丈夫不在家,她只有用那副柔弱的身躯来承受。

闲暇之余,黄继美爱看那张有她自己22岁时模样的宣传画《母亲不应属于贫困》。这张画已经装进了一个框里,挂在墙上,看着它她就能清晰忆起那一段久长的艰辛生活。她告诉记者,长这么大,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满足过。

与记者采访团的偶遇

处在极端闭塞山区,黄继美能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成为很有知名度的“形象代言人”,缘自一次与记者采访团的偶遇。

1996年夏季一天黄昏,由《人民日报》《中国人口报》等媒体组成的“幸福工程万里行”记者采访团路经宣汉县龙泉乡梨坪村。22岁的黄继美背着9个月的女儿正在家门口宰红苕藤准备煮猪食。

采访团有记者问她,生活得怎样,粮食够不够吃,你愿意丈夫外出吗等问题,她老老实实作答:“主要吃苞谷、土豆。地里收的粮食还不够吃半年。”她简陋的家让记者们难过:一间房子,一个土灶,一张床,一张旧桌子上泡着半盆土豆,下面还堆着一堆土豆。“你觉得苦吗?”她摇摇头说:“穷没根,富没苗,年轻人只要勤劳,就有好日子过。”这时,幸福工程组委会有人问,假如贷给你钱,你打算做什么?她脱口说:“养羊,改土!”

在其他记者询问情况时,《中国人口报》摄影记者刘戈宇不失时机地多角度为黄继美拍照。后来,就有了那张广为流传的宣传画和她那震撼人心的“贫困母亲”形象。

王光美给了她致富的第一桶金

黄继美的贫困牵动了社会的每一根神经。

1996年12月,黄继美收到了让她日后脱贫致富的第一桶金——国家“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王光美老人亲自救助的2000元现金。浙江造纸厂漆照新先生从报纸上看到关于她的报道后,先后寄来500元钱,鼓励她自强自立,宣汉县物资办主任黄仕国也捐赠了500元,而参与报道的各级记者,无不捐钱献物,并长期提供有关致富信息。据不完全统计,各界帮扶救助她的款项累计达1万元以上。

“关心我的人太多了!”除经常得到各类捐赠外,黄继美受到众多鼓励。收到王光美老人的救助金后,黄继美修建了30多平方米圈舍,购买了10只山羊和6头猪,当年养殖纯收入达1000元以上。以后逐年扩大养殖规模和经营范围,到2000年,她家人均年收入已从救助前的240元增加到1460元,粮食产量由220公斤增加到520公斤。先后出售山羊42只,肥猪10头,养殖总收入5600余元。2000年,她被国家“幸福工程”组委会评为“全国十大脱贫状元”,并赴北京参加表彰会。

“那几年为了争口气,想到手中的钱不能打了水漂,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我们夫妻俩拼命挣钱,图发展,人都瘦了好几圈,没有睡几个安稳觉。”回想起最初创业的那些日子,黄继美依然十分激动。

今天的黄继美依然肯吃苦,手中的活路一松,会抽空到附近的河口茶厂去打工,或者在公路上做些砌堡坎、填土石之类的小工,在她看来,“一天能挣上一二十块钱总比耍起强。”

“现在的黄继美越来越有经济头脑了。”梨坪村的乡亲们都这样说。除开了“幸福商店”代销土特产品外,黄继美还充分利用百里峡旅游资源,在百里峡漂流旺季,腾出家里空余房间,搞起了游客更衣、休息、小吃等业务。她还经常到大山里去找寻兰花,自家栽培后出售给游客,居然无师自通,小有斩获,其中有一株兰花卖了1000元,这让她高兴了好多天。现在她家的屋顶上,已养了好多盆兰花。

带动44位“幸福母亲”走上致富路

“‘幸福工程’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将终生不忘。我希望以现身说法,增强还没有脱贫的姐妹们的致富信心。”黄继美真诚地对记者说。

黄继美现在是梨坪村计生协会的中心户长,负责宣传有关计生政策。邻近的妇女也爱找她交流谈心。在她的影响下,龙泉乡现有44位获救助的“幸福母亲”利用扶助资金,很快走上致富之路。

“为充分发挥龙泉乡的优势,我们准备将‘幸福工程’项目资金集中使用,用于修建土特产加工基地,做大旅游服务业,既增加贫困妇女的就业机会,又通过入股的方式确保权益,争取在龙泉乡出现‘黄继美’群体。”宣汉县计生委主任余铵龙告诉记者。

据悉,黄继美的事迹已被国家“幸福工程”组委会选中,将以她为原型创作关于“幸福工程”的文学剧本。近日,鞍山电视剧制作中心的编剧徐恩志在宣汉县龙泉乡结束采风工作,现已进入创作期。预计以黄继美为原型的电视剧明年春节后将在她家乡开拍,明年5月左右在中央电视台与观众见面。“幸福母亲”黄继美将走出大巴山,走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视野。

新闻背景:

“幸福工程”是1995年2月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和《中国人口报》社发起的。其宗旨是为贫困母亲做三件事:治穷、治愚、治病。治穷:以1000元至3000元的小额贷款扶助贫困母亲发展家庭经济,直接到人,滚动运作,计划生育户优先。治愚:兴办母亲学校,帮助她们扫盲、学习致富技术及生殖保健知识。治病:帮助她们检查、治疗常见妇科疾病,提供生殖保健服务。1996年,宣汉县成为我省唯一的国家“幸福工程”首批试点县。

2005年12月9日刊发(张玉池、周本均对本文有贡献)

巴山奶牛王——记宣汉县退休干部冉启政

从11月18日凌晨4点因突发脑溢血被送往宣汉县人民医院,冉启政至今仍处在昏迷中。这些日子里,胡家、花池、厂溪等乡镇群众,自发来到医院,隔着病房玻璃窗为他默默祝福。

1997年4月,刚从宣汉县畜牧局局长岗位退下来的冉启政,看准养殖奶牛的利好,作为国际小母牛项目组织(HPI)宣汉项目办负责人,开始在花池乡发展奶牛基地。

刚开始,大家都不相信养奶牛能赚钱。一位老人反问老冉:“过去种蘑菇、养木耳,哪一回干成功了的?”

初战受挫。为便于动员,冉启政借住在堰沟村2组张志春家,这一住就是3年多!

乡亲们被打动了,有9户群众报名愿意喂养。冉启政带队去山西买回带孕奶牛,4个月后全部产犊出奶,一桶桶鲜奶变成钱!目前,全村仅这一项就人年均增收400多元。

如今,宣汉奶牛养殖规模已达3000多头,年产奶上万吨。而这一切,都与老冉的努力分不开。据HPI宣汉项目办副主任李绍芝统计,这些年,老冉在HPI中国办为宣汉县争取的援助资金达到500多万元!

1999年3月,国际HPI总部授予他该年度“金色人才奖”,是当年全国唯一获此殊荣者。

“老冉对我说,差钱的话,这部分我帮你垫着。没过好久,他真的牵了头大奶牛来给我喂。”当年家里一贫如洗,如今每年约有8000元售奶收入的冯雄亚说。

在达县中学和宣汉中学读高三的赵立新、赵纯强,从初一开始,两人每年分别得到冉启政1000元、500元的资助。

据HPI宣汉项目办周会计介绍,HPI中国办每月发给冉启政的2000多元工资奖金,他从来没领过,全部捐出来用于发展奶牛项目。2000年,HPI中国办奖励他8000元奖金,他也全部捐给了HPI宣汉项目办和贫困群众。据了解,8年来老冉向群众捐助达10多万元。

然而,他又是那样“吝啬”。在自家借住了3年多,张志春对老冉的脾气知根知底,“总是煮啥吃啥,从不准单独弄好菜。谁家要杀鸡割肉招待,立马转身就走。最爱吃豇豆煮洋芋,放点油盐吃得津津有味。”

村民张政文说,“你看他完全一副农民穿着,哪里像是当过局长的人?”

听说老冉病情严重,堰沟村2组群众很着急。张志春哽咽起来,也难怪,他家喂了6头奶牛,每个月都有近4000元的牛奶收入,老冉是家里的大恩人。

1999年,老冉也大病过一次。花池乡群众得知后,自发包租3辆中巴车,堰沟村2组家家户户都派代表,单独包租一辆大客车,赶到县城医院去看望。

“我们肯定要去看老冉的。”前不久老冉还在他们中间,堰沟村群众一时难以接受这个现实。

“老冉如果不发病,第二天说要去新华村开农户会的。”冉启政的老伴吴芳英告诉记者。

“他是我们全县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祝愿老冉早日苏醒、康复。”宣汉县委书记肖雷激动地说。

2005年12月18日刊发(张平对本文有贡献)

时光隧道内的杨氏兄弟

不久前的一天,记者一行来到宣汉县龙泉乡梨坪村,穿过一座铁索桥,沿着一条荆棘满布、近70度的陡坡向山顶进发,来到了杨氏兄弟居住的山洞。据说他们家族在此已生活了180多年。

去年底,大哥杨坤宣已搬家下山,杨坤禄眼下也准备着跟着儿子下山享清福。不久后,他们的经历只会被人当作曾经的传奇。

山顶“洞房”绵延180年人脉

杨家兄弟俩的家位于海拔1100米以上、小地名叫“向成岩”的悬崖下一个偌大的山洞,洞内面积约100平方米,洞顶最高处约20米。

岩洞口有三间瓦屋和一间土墙屋,杨坤禄和大哥杨坤宣各住两间。板壁屋配置雕花木窗,堂屋正中供着一尊近3米高的神龛。要进入山洞里屋,必须通过一道不算太宽的小门,穿过厚达2米、高近4米的城墙垛子。两扇木门用整块青冈木做成,厚达一尺,用手推敲,沉重无比!木门靠门闩的位置,均有一个鸡蛋大小的孔。据杨坤禄介绍,这是当年祖辈为躲避兵匪花大力气修筑的城墙垛子,那两个孔是往外射击沙枪用的。垛子用青石砌成,青冈木可防火。上了门闩,兵匪很难攻进来,即或用火攻,一时半刻也无法奏效。

迈过木门进入洞内建筑后,宛若进入时光隧道,100多年前的光景,倏然呈现眼前。光线顿时暗淡下来,没有电灯,杨坤禄用手电筒给我们照明。直到沿着两个厚重的柏木楼梯,爬上城墙垛子顶上的小小平台,我们才看到了洞口外久违的阳光,以及和目光水平的那三间瓦房的脊梁。

里屋是一幢倚靠城墙垛子、完全用木板构建起来的两层小平楼,每层面积约30平方米。最底的一层,在较宽敞的过道旁有一间小屋,那是杨坤禄的儿子杨大州小两口的寝室。川东特有的老式木床、梳妆台,显然是祖辈代代相传下来的。桌上摆放着一盏巴山人叫“亮壶”的油灯。

一切都恍若昨日,只有壁头上张贴的几张当代影视明星画像,才让人感到了些许现代气息。

“一分钱不花可生活一年半载”

早些年,因为贫穷,百里峡附近有10多户群众都住在山洞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他们已在10年前全部搬出了山洞,只有杨家兄弟坚守最久,个中缘由不全是经济上的原因。

在专门的一间伙房里,杨坤禄开始煮午饭——洋芋干饭。和山外的人们用土灶煮饭不同的是,他是用从房顶上吊下来的一根长长的“火搭钩”将锑锅钩住,下面用大块的木材加热。怪不得满屋墙壁黑黝黝的像刷了一层漆,大股冒出的“炊烟”将山洞外好大一片岩石熏成了黑色,大老远就能看见。

“‘火搭钩’上面还可以熏腊肉,每年要熏300多斤,放在家里慢慢吃。”杨坤禄说,这里离龙泉场远,就是在山脚下公路边的小卖部去称盐打油也要花上好半天。平时要卖猪,不能赶活猪下山,只能先在家把猪杀了,再把边肉扛下去卖。买肥料每次最多也只能背50斤。“所以要做好准备,哪怕困上十天半月也断不了炊。在这里,一分钱不花都可以生活个一年半载。”

老杨兄弟俩挺能干,爱置家业。现在的房屋面积比以前宽了很多。他们还创造性地改造自己的生活环境:用塑料水管将山顶的泉水接进家里的水缸,不再像以前那样费时费力地从山脚下的前河里背水上来;专门修了个偌大的鸡舍,可以养好几十只鸡;房前屋后少有平地,就见缝插针地分散修建了七八个猪圈,喂了10多头猪;用柏木做了好几个扎啤桶一样大的蜂桶,随意安放在洞口。

他们是最早在此开荒的人家。由于人烟稀少,“向成岩”下好大一片坡都是兄弟两家的“领地”。现在,老杨拥有4亩斑竹林,10多亩杜仲、黄柏等药材,近6亩蔬菜、庄稼地。

去年12月底,大哥杨坤宣一家已经搬迁到山下儿子家里安享晚年。他儿子全家是1995年县上统一组织移民,异地安置的。目前,杨坤禄的儿子杨大州也在山脚下的公路旁选好地,开始打地基准备建房。老杨表示,到时候他们老两口肯定会跟着儿子走,告别自己生活了60年的“洞房”。

2006年3月31日刊发

走出课本的“少年英雄”

现在还有谁会记得罗从林这个名字?毕竟20多年过去,往事如烟,当年获全国表彰、事迹入选小学课本、不满10岁的罗从林,今天已步入中年,像普通人一样过着平凡的日子。

日前,万源市在开展“八荣八耻”学习教育活动中,认为无论是少年时代勇救火车,还是今天所表现出来的淡泊名利,艰苦奋斗、辛勤劳动,遵纪守法、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品格,罗从林都是不可多得的“活教材”。

1979年6月24日清晨,天上下着大雨,雾蒙蒙的能见度极低。在花楼乡王家小学读三年级的罗从林上学途中,发现一块重达数十吨的巨石因山体滑坡横亘在铁轨上,不远处传来火车的轰鸣声。他急中生智,解下红领巾,迎着火车开来的方向奔跑着挥舞,跑了大约70米,机车驾驶员发现了他发出的信号,果断刹车,一场可能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得以避免!

这一壮举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广泛宣传。1982年5月,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员”称号,多次受到领导接见,事迹被编制成连环画册,入选《中华英雄名录》《四川省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等,歌曲《巴山少年罗从林》也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广为传唱。

公路旁,一座两楼一顶外嵌白色瓷砖的小楼房格外醒目,罗从林前年新建的家,把我们从记忆中拉回现实。罗从林用上了自来水,家里电视机、洗衣机等一应俱全,他的妻子李国英在屋里屋外忙乎。

罗从林离开学校后,跟随二哥到后河苟家溪段河滩中去筛沙,一天能挣15元左右。3年后,采沙场增多,他便专心在家种地,搞种植、养殖,成为当地有名的勤快人和致富能手。结婚后,为了多挣钱,他又租种了别人10多亩土地,还转包了10多亩荒山种上杉树。早些年,罗从林几乎每年都要出去打工。上半年正月农闲出门,农历四月间回来栽秧割麦;下半年打了谷子收完红苕点了小麦又出门,腊月回来过年一家团聚。出门在外,修隧道、建桥梁,样样都干,个中苦累,一言难尽,但每次都能拿个1000多元回家。

罗从林修建这座楼房花了14万元,现在还背着3万多元的账。但四邻都说这楼房在当地算是修得很好的了,无不称赞小两口能干。

罗从林家中,桌上放着《快速养猪法》《禽病防治》等几大叠书籍。“我种植、养殖等各方面的书籍比较齐全,《农家科技》杂志坚持订阅了很多年。”从不打牌、一有空闲就爱抱本书的罗从林说。对于科学养猪,自认为有一定特长和较高水准,如自行配制饲料,可大大降低养殖成本。他曾由乡上组织到达县学习养猪、种西瓜等技术达2个月,因为时常向乡畜牧站站长张运伟请教,竟成了好朋友。

现在,很有经济头脑的罗从林将自家楼房下面两层出租给了一个单位作办公室,每年可收租金6000元。他家顶楼阳台上,栽种着数十盆兰花,这些都是他抽空到山上采挖的,前几天他的一株“金边兰”卖了1100元,估计剩下的还能卖上好几千元。

2006年4月7日刊发(黄中平、侯重成对本文有贡献)

26年“沙广播”

“椒盐”普通话:“大家注意了!”

“菜花黄,狗儿狂。大家注意了,田坎上有疯狗跑,小心遭狗咬到!”

还没有走拢渠县新市乡三堡村的地盘,大老远就听见夹杂着很大电流声的阵阵“椒盐普通话”。

从1980年开始,由汪才福担任播音员的该乡“民声广播”坚持至今,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广播,风雨无阻。由于经常“扯声卖气”,导致声音格外嘶哑,加之喇叭扩音效果不尽如人意,“沙广播”称号由此叫开。然而,更“响”的是这个喇叭所发挥的协调邻里纠纷的作用。

三堡村村民张某和唐某对“沙广播”的感激难以言表。当年,两家人因为小孩问题发生纠纷,相互动刀并两败俱伤。事后,双方各自找帮手,扬言要打回来。派出所多次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甚至罚款,均无效果。汪才福知道后,马上以《新市人民一家人,打架斗殴要纠正》为题在广播上进行了委婉的批评和劝导。最终两家重归于好,冰释前嫌。

时至今日,在新市乡很难见到邻里间吵架打斗等现象。偶有发生,便有和事佬笑骂,“你娃想上‘沙广播’去亮相了嗦?”赶紧偃旗息鼓,相安无事。

“新市乡内参”不胫而走

2003年夏天,白云村6组村民段青平因原干打垒土墙屋属危房,准备在原宅基地改建房屋。有一村干部伙同一乡国土员,分别唱红脸白脸,先后对其索要1600多元现金,其中700多元未出具发票。一些知情群众暗地里直骂:“Y干部,啥子钱都要吃!”收到群众反映经调查核实证据确凿后,汪才福立即写好一篇观点鲜明笔锋犀利的新闻稿。就在即将准备播出的时候,他忽然改变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汪才福怀揣后来被他笑称为“新市乡内参”的那篇广播稿,和段青平一起上了去县城的班车,分别到县委、县政府信访办、县国土局等单位反映情况。仅仅过了一天,县国土局纪检组长亲自来到段青平家,将违规收取所得如数退还,并郑重向他道歉。那位胆大包天的乡国土员受到了严厉处罚。

虽然“沙广播”这次没广播,但“内参”的说法却不胫而走。

同乡人蒋彩明在福州市打工时,被一私企老板名车撞击后死亡。对方财大气粗,蒋彩明家人长时间得不到应有赔偿。汪才福挺身而出,法庭上,他凭借在乡村喇叭上操练出来的口才,与私企老板代表“针尖对麦芒”,硬是为死者索回了16万元赔偿金。这些年来,汪才福这位编外律师先后到广州、上海等地,为渠县籍民工追回赔偿金60多万元。

有事就找“沙广播”吼几声

上个月的一个晚上,毗邻的广安市大有乡一位70多岁的老太婆走迷了路,迷迷糊糊中来到白云村7组,在段平玉家大门外睡了一夜。第二天村民发现后,立即打电话给汪才福。“沙广播”马上停止正常“休台”,急吼吼的声音很快在方圆十余里的空间里激荡起来。不到一个小时,失者家人就按照广播提示,到段平玉家接走了老太婆。老人家的大儿子紧紧地抓住汪才福的手,激动地说:“没想到一广播就找到了,比‘110’还来得快,真的谢谢了啊!”

“凡有大龄未婚及离异男女,若有必要,可委托我们乡宣传文化中心,免费为你们寻找如意伴侣,请随时和我们联系……”在广州务工的原天星镇电影队放映员老王,没想到自己的征婚启事传进了在深圳做服装生意、春节回乡过年的宝城镇唐某耳朵里,经汪才福牵线撮合,双方一见面就感觉相见恨晚,相处一段后,已约定明年国庆回家结婚。像这样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事例,“沙广播”已促成了6例。

78岁的雷德林说起“沙广播”格外兴奋。听说老人爱听评书,汪才福曾特地请来鲜渡镇民间艺人郭元华做客播音室,现场直播了大半晌当地的民间故事,让雷德林和所有爱好者听得如醉如痴,大呼“过瘾”。

“有啥事情就去找汪才福在喇叭上吼几声,不可能没有效果。”白云村原支部书记段章和逢人便讲。“山青青,水粼粼,山山水水绕白云……”当年由他作词、村民陆城作曲的白云村村歌《白云情》,经“沙广播”首播后,不仅周围好多村的村民都能传唱,还获得全国歌曲比赛大奖。

今年春节期间,不少打工回乡的群众反映,已播了26年的喇叭声音越来越“沙”,以至于每次听广播都感觉像是天在下雨,蚕在吃桑。接到意见后,汪才福立即改进,花2000元购回一套全新的广播设备,配备了6个喇叭,输出功率超过600瓦,传播距离远远超过以前。“沙广播”不像以前“沙”了,可乡亲们习惯“沙广播”的名儿依然难改。

2006年4月21日刊发(燕泽永、李骑龙对本文有贡献)

纳扎鞋垫几分钟一个来回,用没有“手”的双手织毛衣——

残肢母亲让人泪流满面

吴礼玉是个不幸的女性。5岁时发的那场高烧,对她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没有在意的父母带她去看过医生,也吃了药,但烧没有退下来,后来便造成小儿麻痹症,因为家穷,去不了好医院,请不了好医生,双手和双脚就这样眼睁睁失去。双手仅残留小臂以上部分,双腿自小腿根部以下全没有了。一双拖鞋绑在残肢上,每走一步都弄出很响的声音,不足1.2米的身高,显得是那样矮小。

吴礼玉是坚强的,命运的不幸并没有让她低头。心气很高的她相信平常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织毛衣、做饭菜、喂猪……在克服了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后,她竟然把它们做得很好。她为人妻,为人母,营造出家庭的温馨……

邻居贺明万说,我佩服她事事敢和正常人比的勇气,虽然身带残疾,但她很多时候比我们正常人都要能干。

20岁那年,她成了亲。随着两个儿子相继出世,她每天都要拖着残疾的身躯,为他们操心。为了每年1000多元的学费,她用没有“手”的双手编织毛衣、纳扎鞋垫去卖,丈夫则在附近的煤矿打零工挣钱。就是这样,孩子的学费期期都没有拖欠过。

由于担心儿子会因为有个残疾母亲而自卑,甚而被别人取笑,她从来不到学校去。只有一次,大儿子没有回家吃中午饭,她鼓足勇气到学校去找他,全校师生都为这位瘦小的母亲所感动。

20年时光匆匆中写满艰辛,孩子们逐渐长大成人。去年冬季征兵,小儿子殷定兵通过考核,光荣应征入伍。

穿上军装的儿子离开家乡来到军营,那浓浓的母爱仍挥之不去,因为在军装里面,穿着母亲花1年时间亲手织的一件毛衣,因为在那温暖的脚窝,垫着母亲亲手纳扎的一双鞋垫。

近日,在开江县天师镇龙家坝村9组偏僻的小山村,记者见到了这位42岁、总是满脸笑容的坚强女性。看着她纳扎鞋垫时需耗时好几分钟的一个来回,记者的眼睛噙满了泪水——

她用两个膝盖紧紧夹住鞋垫,用双肘捂紧穿好线的鞋针,对准鞋垫稍稍用力,待针尖刚刚进入鞋垫,她旋即腾出一只手肘,从后面抵紧鞋垫,用另一只布满老茧的手肘抵住鞋针,徐徐用力,将鞋针推送过鞋垫,然后用两只手肘合作,紧紧地夹住鞋针,把它彻底从鞋垫里拔出来……

听乡党委书记张勇讲,在儿子应征入伍时,她送了两双亲手纳扎的鞋垫给前来接兵的排长。排长手握鞋垫,“噗”一声就跪下去了……

编后语:

我们在街上看到四肢残疾乞讨的人,总会心生怜悯,朝他碗里扔一点钱。但是,无手无脚的吴礼玉却不要大家怜悯,她靠坚强、勤劳抚养两个儿子,从不欠一分钱学费,她赢得的是人们的尊重。她四肢残疾,外表不好看,但她用坚强感动人们,在大家心中她其实很美。她不仅仅给残疾人树立了自强不息的榜样,同样,我们健康人,遇到了挫折,看看她坚韧不拔的劳作,听听她爽朗的笑声,也会感到振作,会感到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2006年4月24日刊发

“赤脚医生”这个词,在今天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熟悉而遥远的。从1968年正式见诸报刊,到此后在全国范围内的广为流行,直至1985年卫生部决定改“赤脚医生”为乡村医生,“赤脚医生”在中国存在了近20年的时光。

大巴山永远的赤脚医生

为了提高医术,陈传和经常在南瓜、冬瓜上练习打针

陈传和的家乡宣汉县五宝镇牌坊村位于大巴山深处,山高路陡,林密涧深。曾几何时,村里的杜大爷抬石头不小心砸断了大腿,由于20多里外才有一个土医生,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留下终身残疾;好几位小伙伴因小伤小病不治身亡……1972年,初中毕业的陈传和向两位老中医拜师学艺,一年后如愿以偿回村里当上了一名“赤脚医生”。

医疗站就设在大队主任家里。经常有患者上门就诊,或者由群众“击鼓传花”式的通报,他便走村串户上门服务。谁家办喜事什么的,肯定会请来最受乡亲们尊敬的“陈老师”和村社干部一起坐上席。每年年底,他所挣的工分换成苞谷、小麦,村民一挑挑地搬到医疗站。谁家的子女被“陈老师”医治好了,就会拜他这个不到20岁的小子为“干保保”,逢年过节走动,日子一长就成了亲戚。

但酒不好喝,“干保保”更不好当。山里人耿直,不一定明白啥大道理,可给自家人看病倘若没有效果或者觉得收费贵,谨防立马翻脸。为了提高医术,陈传和经常在南瓜、冬瓜上练习打针,还挑灯夜读,将《汤头歌诀》等医药书籍背得滚瓜烂熟。

“医术不好,啥事情都是空了吹!”

“陈老师硬是凶,手一摸一捏,‘咔嚓’一声,断骨就接上了!”在大巴山区,陈传和最拿手的以中医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被越传越玄乎。

最传奇的当属老陈的远房兄弟陈传均。1975年,13岁的陈传均小腿骨折,跛着脚拄着拐杖到学校读书近半年。回村里当赤脚医生不久的陈传和初试牛刀,50天后治愈。“手艺好不好,患者最看重。”8年后,陈传和成为五宝镇卫生院的一名医生,之后又调到南坝。盛名之下,不但方圆几十里的群众认准要“陈老师”看病,包括重庆、陕西等地不少患者也慕名前来求医。陈传和平均每天看病30起以上,这在农村医院中很不容易。据南坝中心医院院长曾光明讲,“医院外科所有业务收入中,老陈就占了一半多!”

“行医就是积德,多做善事我心安”

1980年,村民陈启春爱人凌晨产后大出血,陈传和二话不说,戴顶斗笠就走,在大风大雨中,5公里山路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路上还跌了好几跤!到达后,清宫、止血,忙完时已日上东山。而1991年那次,牌坊村村委会主任杜吉怀爱人因宫颈息肉破裂,专程到南坝镇来请他去做手术,25公里山路竟整整走了一个通宵!

“陈老师是我的再生父母,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茶河乡村民邓帮学逢人便讲。1996年4月,邓帮学因车祸造成右小腿粉碎性骨折,送到医院后,家里一贫如洗拿不出医疗费。主治医师陈传和当即表示:“先救病人,钱记在我的账上。”住院3个多月,老陈共为他垫付3000多元的医药费。而随着邓帮学去年因患肝病去世,这又成了一笔无法追回的“呆账”。

曾光明告诉记者,从医34年来,陈传和累计诊治病人10万人次,无偿救助病人100多位,为其垫付医疗费用2万多元。

副院长每周至少“失踪”3天以上

从当赤脚医生那天起的34年间,陈传和的三件宝始终没有丢:铁皮药箱、土名片、中草药。他背上的药箱已先后背烂了6个,现在这个是用铁皮做的,经久耐用,由于像老陈那样定期不定期转乡出诊的医生多了,医院里一口气做了好几个。

即或是1998年担任南坝中心医院副院长后,陈传和仍坚持当“赤脚医生”。因为下乡后手机长期无法接通,老陈说自己会每周至少要“失踪”3天以上。

对于农村医疗用药,他始终固执地认为应以中药为主——那样药价便宜。何况,大巴山本身就是一个中药材宝库,夏枯草、金银花、枇杷叶什么的,“随便扯一把都是药!”看了病拿了药,他总会给病人讲解哪种中草药治哪种病,以后有啥小毛病好自己在家里处理。“乡村医生应该首先是‘草草药’先生!”

名气大了,陈传和也面临诸多诱惑。外地不少医院提出诱人条件,但他不为所动。

“如果我离开了大巴山,就违背了我当医生的初衷,大巴山是我的根,我将永远为乡亲们服务!”陈传和说。去年,他被授予“全省首批农村卫生标兵”称号。

2006年5月26日刊发(陈小双、李国德对本文有贡献)

中外投资商为何对川东欠发达地区的达州垂青有加——

烹工业大餐 “力”“气”+技巧

5月举行的西博会上,达州市共签约31个项目,抱回49.5亿元,成为我省参会市、州中为数不多的几大赢家之一。

目前,已有法国道达尔、日本伊滕忠、中石油、中石化等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抢滩达州。

中外投资商为何对川东欠发达地区的达州如此垂青?

底气足

此次西博会上,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等企业与达州市签订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基础设施开发建设项目协议。“我们主要冲着这里的天然气来的。”不少投资者直言。

达州境内天然气远景储量达3.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达5100亿立方米,近期可开采量达1.26万亿立方米,开发期达91年。“十一五”期间,当地政府联合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计划至少投资1000亿元,在达州发展天然气产业。

占地32平方公里的天然气能源化工集中产业区正在加紧建设中。目前,齐鲁石化公司大化肥项目和汇鑫能源天然气综合开发项目等已入驻产业区。法国道达尔公司在该区建设100万吨二甲醚、硫黄深加工等项目的合作在进一步洽谈中。

磁力大

最近,随着汇鑫能源天然气综合利用、罗家寨脱硫厂、普光天然气净化厂等项目动工建设,达州的石化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大项目集聚的磁场。今年1月至5月,该市新上5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318个,投资总额66.6亿元。

有资源优势,怎样加快转化为生产力?几年前,达州就在思考这一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达州关于大力培育和发展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川渝鄂陕接合部大城市以及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的战略规划陆续出台,其中提出重点培育天然气能源化工、煤电冶建、特色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秦巴旅游五大产业链。如今,这些产业链的部分龙头项目正陆续开工。以煤电冶建产业为例,华蓥山电厂2×30万千瓦技改工程、达州电厂2×30万千瓦异地扩建等重大项目建设正在加快,仅今年将完成投资40亿元。

技巧好

“真没想到,原计划25天的拆迁工作,12天就完成了。”近日,在达州宣汉县普光天然气脱硫净化厂建设工地,提前进场施工的中石化普光建设项目部经理孙大乾竖起大拇指:当地政府工作到位,动作快,我们的项目进展也快。

投资30亿元的普光天然气脱硫净化厂,为国家大型能源建设项目。工程前期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涉及该乡3个组306户农户,房屋5.7万平方米。该县领导带着国土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在修建地普光镇铜坎村召开动员会,并成立领导协调小组逐家逐户做工作,做到“进驻一家、解决一家、带动一片”,赢得广大拆迁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记者了解到,无论是中石化齐鲁分公司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项目,还是位于通川区的华润蓝剑达州啤酒厂建设,均在15天之内完成征地拆迁工作。

达州市负责人认为,达州工业要快步走,不仅要“力”“气”,更要有搞好投资软环境的好技巧。

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5月,达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6.65亿元,同比增长32.1%,在全省名列前茅。

2006年7月6日刊发

一条村道的“股份制”探路

日前,万源市官渡镇水田坝村9组村民张国政为建新楼房,从镇上拉回满满一车水泥预制板。老张很高兴地告诉记者,过去村道大坑连小坑,租车150元一趟也没人愿意跑,现在路修好了,50元就能跑一趟。

说动两个大“股东”

2004年初,村支部、村委会多次召集村民代表会“一事一议”,确定由村民筹资、投工投劳,争取第一段3.8公里村道升级成水泥路。

该村15个组4600名村民,人年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而建成1公里水泥路成本在40万元左右,全村12.3公里村道若全部改造,平均每人近1000元的修路费超出了村民的承受力。

“村里的煤老板也应该出钱修路,路修好他们也受益。何况,村道大坑小凼,主要是运煤车压的。”3月的一次村民议事会上,一位村民的话让大家茅塞顿开,决定由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与村内徐家湾煤矿和三花矿场进行协商。

让村民们没想到的是,两位矿长早有修路意愿,“路修好了,天晴落雨都能拉煤,运输成本也会大幅降低。”双方商定:借鉴“股份制”,作为修路受益人的村民和企业都是“股东”,前期路面平整、疏通水沟、砌堡坎等基建工作由村民投工投劳完成,后期水泥硬化道路所需资金由企业解决;公路建成后,由村民自己管理维护。

当年4月,两大“股东”第一期修路资金到位。8月,1公里长水泥路建成。年底,村民完成全村所有村道的硬化前期路基工作。尽管因一些客观原因暂时只修好了1公里水泥路,但村民看到了希望。

村民议事会随后提出,扩大“股份制”范围,减少村民投入比例。为此,村支部书记邓回兵等还到邻近的陕西省镇巴县盐场镇的几个煤矿做工作,以争取更多“股东”投资修路。

群策群力化解路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说起修路,群众有劳力,但资金相对缺乏,为修乡村公路,一些村组或乡镇政府背上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债;但若不修路,群众意见大,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也会受制约。怎样修,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听说水田坝村“股份制”建村道的思路,省公路局农建处一负责人很赞同。他表示,按照谁受益、谁修建的原则,工矿企业使用了乡村道路,就应该承担一定的建设、维护义务。

“实际上,不少企业也希望所用的乡村公路升级。”达州市交通局建管科科长骆协建对记者说,但企业一方面缺少开展前期基础工作所需的大量劳力,另一方面也担心占地补偿等遇到麻烦。业主参与公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是一个发展方向。但对乡村公路建设到底该谁出资、出多少资,则应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本着民主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妥善解决,实现双赢。

达州市一些地方也正积极探索解决的新路子。万源市梨树乡鱼泉山村负责做好征地拆迁、附着物补偿、基建等前期工作后,该村“鱼泉山庄”业主夏仕全个人出资100多万元,建好5公里水泥村道,不仅村民受益,山庄收入也翻了番。作为普光天然气脱硫厂建设方的中原油田去年出资3100万元,对宣汉县双河镇清水滩村到普光镇全长8.8公里的公路,按三级公路标准实施了硬化改造,解决了所在7个乡镇交通状况落后问题。

2006年7月11日刊发(黄中平、侯重成对本文有贡献)

“巴山歌王”王焕成

“大田栽秧行对行,我请情妹来帮忙。情妹不吃大麦酒,几时等得早谷黄?……”

初夏一个晴朗的日子,记者慕名来到位于达州市达县青宁乡化马村6组,去拜访被誉为“巴山歌王”的王焕成老人。刚刚翻过山坳,一阵悠扬的歌声便随风而来。

“王老汉又在唱歌了!”歌声眨眼间引来王习仁、黄明秀等众多乡亲,簇拥在王焕成劳动的地边。

张口就来唱 三天三夜不歇息

“叫我唱来我就唱,锣鼓带到田坎上。人不齐来锣照打,人不齐来歌照唱……”

王焕成正在自家地里放开歌喉挥锄薅草。今年已66岁的他身材瘦小,穿一件老式中山服,看上去身板十分硬朗,满脸的笑容让人过目难忘。

“老王嗓子好,年轻时我们就喜欢听他唱。”“就是图在劳动时解个闷。”村民王仁发说,每年栽秧时节,只要王老汉朝秧田里一站,民歌一首接一首,周围群众跟着帮腔应和,越唱越有劲,有说有笑,栽一整天秧都不觉得累。

“大巴山民歌有自己的特点。只要把节奏掌握好,用太阳、月亮之类起个头,保证张口就来,唱个三天三夜都不会歇息!”王焕成告诉记者,前不久他到万源陪男方到女方家去接亲,10多公里山路一路唱起走,“没有一首是重复的”。

同行的达县文体局副局长邓成斌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焕成以能唱1000首民歌的绝对优势从大巴山区脱颖而出,被省文化厅、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其突出贡献奖章,由此成为省内有名的“民歌大王”。

民歌唱出爱情 更唱出好人缘

王焕成的童年有着诸多的苦难和不幸。他从小帮人放牛,在孤独和苦闷中,村里父辈爱唱歌的习俗被他不经意地“拣”了下来。

“没有哪个专门教我,就靠自己边听边学。”那些年月,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之日,便是乡间歌手一展歌喉、相互较劲之时。王焕成总爱跑去帮着打杂,其实就是想偷偷学唱歌。直到某一天,他艺惊四座地一展歌喉,让众人哑了口。渐渐地,他成了方圆十里八里的“名人”。

“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自己除了会唱歌啥都不会。”让王焕成骄傲的是,妻子吕尚菊当时就是被他歌声所吸引,觉得他人品好、人有趣,才不计贫富嫁了过来。

无论下地干活还是茶余饭后、走亲访友,几十年来,王焕成无时不唱歌。除了会唱歌,他还会吹唢呐、打锣擂鼓,其中最拿手的是依照巴山民歌风格和曲调写祭文、唱孝歌。因此,他在当地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好人缘,邻县甚至远在巴中、广安等地人家遇上红白喜事,都会专程请他去唱。当然,他在忙碌几天后,少不了也会有一笔不菲的收入。

“唱歌能活跃气氛,又能提高效率”,邻里大凡小事总喜欢请王焕成去帮忙,如他家有啥事情,用村民王习仁的话说,“只需扯开嗓子吼几句,我们就晓得去”。

“还在唱巴山民歌的不到10人!”

王焕成只上了三年学,粗识字,所记录的歌词中就有许多错别字,并且不会识谱。但他记忆力和领悟力惊人,总是学会唱一首就在本子上记一首,几十年间收集整理了上千首民歌。如今在整个大巴山区,他是不折不扣的川东民歌“布口袋”。

从农耕时唱的“栽秧歌”“薅秧歌”“砍柴歌”等“劳动号子”,到表现男女之情的“绣荷包”“十爱姐儿”等“爱情歌曲”,以及表现人情风俗的“修房歌”“铺床歌”……王焕成娓娓传唱的巴山原生态民歌,给人们展开了一幅幅具有浓厚农村生活气息和乡土芬芳的川东风情画卷。

让王焕成感到遗憾的是,他花几十年心血记录整理的几大本民歌手抄本,由于年代久远,而今只剩下了一本!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前张口便来、滚瓜烂熟的民歌,也依稀变得模糊起来。

“从前那帮会唱巴山民歌的没剩几个了,加起来还不到10人!”他很怀念过去的劳动情景:山上山下,溪涧两岸,男男女女这边唱来那边和。如今,王焕成唱时应者寥寥,偶尔有人附和,也“没有那种味道了”。

当我们和歌王依依告别时,邓成彬特地借走了老人的歌词手抄本,准备对所记录的民歌进行收集、整理,年内,达县文体局打算免费出版《“巴山歌王”王焕成民间歌谣集》。

2006年7月14日刊发(王锡敬、朱成林对本文有贡献)

几片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林子聚集了上万只白鹭,是什么原因吸引着这么多美丽的鸟儿呢?

延续27年的爱鹭情缘

达州市宣汉县黄石乡阳雀村,山清水秀中,远远便听见“吱吱”的叫声不绝于耳,1组涂家坝周围几个山头的松柏林里,一片耀眼的白,像冬日的雪。忽然,“雪花”铺天盖地席卷而至,点点浪花飞溅,惊起一片涟漪后,又悄然归于平静……

位于大巴山深处的人鹭和谐图,给酷热的盛夏带来阵阵爽意。

人和鹭争食没出息

“白鹭不吃粮食,主要吃河滩中的小鱼、泥鳅什么的,还有稻田里的虫子。”

7月11日,在2组村民童文林和他的邻居家,记者看到,各家门前的水泥坝子里,屋顶上、竹林中甚至蔬菜叶子上,到处是斑斑白痕。这都是白鹭们随处“方便”惹的祸。

这一带是川东有名的“白鹤林”。10年前,达州市林业局将这里列为野生动物保护区。据村里最年长的92岁老人赵长顶回忆,数十只白鹭最早来到“大坟林”这片小林子里,是在1979年秋天。之后,白鹭越聚越多,如今,它们的“领地”已超过100余亩,在这里栖息的白鹭保持在1万只左右。

由于白鹭“常住”和“流动人口”数量过大,500米外的前河和周围鱼塘里的食物有时满足不了其温饱。在不少村民家,发生过白鹭与鸡争食的现象。有好几次,鸡鹭争食时,鸡用尖嘴去啄白鹭。村民看到后,连忙将鸡赶走,让白鹭独自享用。时间一长,白鹭看出村民的友善,胆子越来越大,有时还主动靠近人。

由于白鹭常年聚集在树梢,加之粪便多且肥力大,林中不少松树、柏树枝条受损严重。

因白鹭造成损失最大的是附近5口山坪塘的承包业主。养鱼户涂全德、涂开明介绍:“这几口塘每年春夏时放的鱼苗超过10万尾,可忙碌一年,到年底并不见有多少鱼!”仅村民赵成春一家,去年损失高达7000元。如今,几家养鱼户吃一堑、长一智,放养鱼苗时,买半大的鱼放下去,那样,“白鹭就拿它们没有办法,干瞪眼”。“人和鹭争食没出息!”赵成春说,他每年都要特意放几千尾小鱼给白鹭吃。

白鹭也知道报恩呢

就在记者前往采访的当日,68岁的童文林在义务巡山时,发现一只腿部受伤的幼小白鹭。他赶紧把老伴涂德碧叫来。又是敷药又是包扎,忙碌大半天后,老两口决定先抱回家喂养一段时间,等它伤好后再放归大自然。

“白鹭也知道报恩呢。”5月的一场风雨之后,村民修中益看见一只刚学会飞的白鹭从树上掉下来受了伤,流血不止,他连忙抱回家,给白鹭包扎,还经常到屋后的鱼塘里钓鱼,给“伤员”补充营养。经过近一周的疗养,这只白鹭恢复了健康,回到同伴们中间。以后连续几天一大早,数十只白鹭准时来到修中益家大门前,或翩翩起舞,或列队穿梭,像一场盛大的歌舞表演。

阳雀村有一支坚持多年的义务巡山队。村党支部书记赵永会介绍,74岁的村民涂强德是最早的队员,现已“退休”,但这支队伍依然存在,且队员越来越多。主要负责监督、制止个别村民对白鹭和环境、森林的破坏行为。

赵永会说,在村民的印象中,白鹭是神圣、长寿的化身,能留在阳雀村,那是当地的造化,难怪本村老人多健康长寿!保护环境、呵护白鹭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自白鹭出现的27年里,从没发生一起致白鹭死亡或以白鹭为食的事件。

它们知道择良木而栖的道理

“由于生态环境好,村民环保意识强,这里白鹭越来越多。”乡党委书记李劲强高兴地说。离“白鹤林”不到10公里的下八乡周家河湾,曾有上百只白鹭筑巢,但经不住诱惑,那里的白鹭已全部“归顺”到“白鹤林”门下,还有其他地方的“诸侯”不时前来“投奔”。现在的“白鹤林”,可谓人丁兴旺。

白鹭多了,当地人不嫌麻烦。黄石乡在白鹭主要栖息地设立监测点,加强对白鹭的监测和禽流感防控,禁止在保护区方圆1公里内建房、修路,给白鹭留下生存繁衍空间。

2006年7月28日刊发(陈小双对本文有贡献)

走不出大巴山的“周克芹”们

生于1937年逝于1990年8月5日的周克芹,1958年从成都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回乡务农,先后当过农民、民校教师、生产队长、大队会计、农业技术员、公社和区干部。197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走出简阳乡间的周克芹是幸运的。实际上,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巴山蜀水的广大农村,始终有为数不详但绝对不少的“周克芹”们,为自己的执着追求默默无闻地艰难独行。他们大多辛勤笔耕,却广种薄收;生活贫困,“囊中羞涩”……青春和才华在不知不觉中耗去。近日,记者专程寻访散布在大巴山区的部分农村业余文学作者,见证了他们的生活、创作及精神面貌等现状。

爬山易,爬格子难

在达州市通川区双龙镇重石村2组吴显权杂乱的书房里,一本本装订成册的手稿堆砌起来足足有半人高。从开始文学创作到现在40多年间,吴显权写了200多万字的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单是长篇历史小说就创作了4部:60万字的《徐天德》、20万字的《元稹在通州》和25万字的《李常祥》《唐甄》。

“年轻时候冬天再冷总爱点盏煤油灯忙通宵,好几次蚊帐被烧个大洞,连枕头被烧掉大半截都不晓得。”吴显权说,绝大多数休息时间和几乎每个晚上,“都是‘估倒’在‘熬’”。一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由于习惯长期“开夜车”,夫妻俩已分居多年。

耕耘的艰辛,并未带来与之相应的收获。除了中篇小说《巴蛮子传奇》1996年底在《达州晚报》上连载外,其余作品已蒙尘经年。

家住宣汉县东乡镇沙河村10组的牟树立,是当地有名的农民诗人。“太阳还未升起/树林里一片静寂/没有一丝鸟语/只有露珠儿在轻轻地/滴/滴/滴”。牟树立10岁时创作的处女作曾名震乡邻,也是他坚持创作至今的原动力。30多年来,他乐此不疲地先后创作了近500首诗歌,可除了在《宣汉文艺》上发表若干外,仅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10余篇。

早些年,在家务农的牟树立自感知识不够,便专门到君塘镇供销社一熟人处赊了一本价值5元多的《现代汉语词典》,后来卖了30公斤洋芋还书款。

“现在爱好者多,整得出名堂的少。”40岁的张浩宗是万源市业余作者中的佼佼者,初中时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创作各类作品近100万字。其中500多篇在《延河》《天涯》《伊犁河》等各级报刊发表。小说随笔集《远山远水》今年4月已由珠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大巴山究竟有多少从事创作的业余作者?各级文联、作协都很难准确提供数据。记者了解到,万源市目前尚在坚持创作的作者估计约50人,其中省作协会员3人,市作协会员9人,“最大的68岁,最年轻的已超过30岁”。开江县约有200多名作者,其中中国作协会员1名、省作协会员11名、市作协会员12名。大多数业余作者未加入作协、文联。

写作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

“生意不怎么好,赶场天有十来个病人,平时只有四五个,勉强够稀饭钱。”今年60岁的吴显权当过民办教师、村支部书记、镇卫生院院长,2000年在家中开个体诊所。

买书是他的一大嗜好,目前他藏书已达1.2万册。这也是他爱人钱思珍的一块“心病”:“平时去达州连小面都舍不得吃一碗,每次却扛一大摞书回来!家里的钱都丢到书里边去了!”为此,老两口架没少吵。

对于家里经济状况,牟树立一样“羞愧难当”。未满60岁的他显得十分苍老,活脱脱一个落魄文人形象。因腿部残疾,实际上他已丧失劳动力多年,家中主要靠爱人每年喂几头猪卖点钱,至今仍住在农村中已很少见的土房里。去年,老牟将自己30多年来创作的诗歌精选出一部分,准备出一本诗集,名字都取好了,叫《树立诗草》,但“生活都困难,哪有出集子的钱?”

而开江青年女作家朱映铮的选择和遭遇,更让许多人感到她是“吃错了药”。为了文学,她放弃了在深圳月薪4000元的工作,回到家乡找了一份月薪500多元的工作。沉溺于爬格子的快乐中,她经常熬夜到凌晨,吃盒饭、泡方便面是常事。由于长期伏案写作,她早早患上了颈椎病。更让她痛苦的是,历时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锣鼓冲》完成之时,也是她失去爱情、家庭之日。经济窘迫的她,至今带着母亲和女儿借住在一位亲戚家中。

“走出来”的巴山作家评说:要与时俱进

近年来在全国主要刊物连续发表30多部中长篇小说,以浓郁“巴山味”征服国内众多专家和读者的宣汉籍作家罗伟章,至今对周克芹推崇备至。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创造性活动,乡土作家“走不走得出来”,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艺术才能,是否有一个正确的、先进的世界观,其情感深度和社会良知深度是否达到一定水准”。而在这三个方面,“当年周克芹先生都具备相当高的素养,他将四川乡土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就在情理之中。”

从渠县农村走出来的作家贺享雍认为,众多业余文学作者走不出大巴山,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与其生存、生活环境及条件较差,现实生活和理想追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形成一种难以协调的隔阂不无关系。

在大巴山摸爬滚打多年的作家龙懋勤,给农村作者“走出”大巴山支了三“招”:要有自己的“根”,像当年名震中国文坛的“巴山作家群”那样,立足于大巴山这片热土,展示大巴山和大巴山人独有的风格;要注重加强自身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修养,兼顾其他知识的积累、更新,提高对生活的观察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要多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表现他们的真实生活。他说,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农民工问题、农村教育、卫生现状及农村基层政权发展状况等,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为乡土文学创作受关注和乡土作家崛起提供了重要机遇。

2006年9月1日刊发(本文采访得到郝成彪、安全东、冉奎、贾载明、何光大等作家大力支持)

同类推荐
  • 他国的你我

    他国的你我

    2013年夏天我来到旧金山留学,开始把自己在美帝的各种见闻写成一封封小信。长长短短的信里,我记录了两年来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各种经历:有初入美国时的胆小局促,有课堂上的提心吊胆,有在酒吧里的不知所措,有体育场上的放肆疯狂,也有和师长们掏心掏肺的洗脑对话……这不是什么立竿见影的留学申请攻略和出国指导丛书,我只是记录和书写自己与同龄人的成长故事,那些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们——有缺点,有迷茫,有无助,有迟疑,有价值观的猛烈冲击,但一直努力、勤奋、有趣、坚韧,不论生活在哪里,都尽量活得有意义——所有这些实实在在的经历和脑子里飞来飞去的想法一一落在了纸上,最后就变成了这本留学亲历手记。
  •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只要人还追求心灵的自由,便一定会热爱诗歌。蒋勋先生说:“当我们面对唐诗时,几乎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唐诗好迷人,里面的世界好动人。再追问一下,也许是因为刚好唐诗描写的世界是我们最缺乏的经验,在最不敢出走的时候去读出走的诗,在最没有孤独的可能的时候读孤独的诗,在最没有自负的条件时读自负的诗。”
  • 关中是中国的院子

    关中是中国的院子

    《关中是中国的院子》是当代著名作家朱鸿的一部关于关中和西安的历史文化散文集,2009年2月由三秦出版社隆重推出。全书约20万字,共收录36篇文章,分为两辑,其一是《关中踏梦》,其二是《长安论》。
  • 情似菩提爱如佛

    情似菩提爱如佛

    《成长密码:情似菩提爱如佛》由幸福开花;月亮的味道;用我的安分等着你;幸福不是单选题;幸福的结局;幸福就是将错就错六辑构成。主要包括:幸福开花;甜蜜的拖累;我听到了幸福的声音;抱你走过红地毯;找回我们的幸福;那个一直被嫌弃的人去了;幸福的爱没有终点;结婚十一年等构成。
  • 自由在落日中

    自由在落日中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英国的二十个月中的所闻所见所感所想,从作者的视角出发,从多个侧面讲述海外的生活,挖掘在海外生活过程中作者自己心灵的变化。介绍异国的风土人情和意识形态的同时,更努力去剖析现象后的本质,寻找偶然中的必然。
热门推荐
  • 隐世医妃

    隐世医妃

    十年前云舒被赶出家门,任由自生自灭……十年后被迫重返京城,蛇蝎继母欲除之而后快,长姐处处算计,生父只将她当做棋子……如此处境的云家庶女云舒,她该如何自保?云舒问:京城名门闺秀无数,小小庶女何以入眼。某人说:“今生非你莫娶,愿执指之手,相伴终生。”可是……某人又说:“来生愿舍这天下抚平你褶皱的眉……”为何不是今生???
  • 新妖奇谭

    新妖奇谭

    她只是一个普通人类,误入妖界便因半妖侵城滞留其中,稀里糊涂带着一只小白半妖混迹四方,然而,巨大的阴谋逐渐显露,小白半妖突然变成罗刹魔鬼,她在这场风波中身不由己,为求自保回到人界,宁愿斩断情丝。她如愿以偿离开了妖界,但是,她失去的却比想象中的多,原来,世界最难断的,除了水流,还有情丝。幸好,命运给了她转身的机会,她知道,她该怎么做了……
  • 靓女的礼仪与魅力修养(女性生活百宝箱)

    靓女的礼仪与魅力修养(女性生活百宝箱)

    女性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美丽最有滋味的景致。每一个女人都是一道风景,每一个女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香氛,漂亮的、能干的、聪明的、温柔的、风情的、个性的、幽默的……但却只有一种女人的风景和香氛持久而迷人,那就是魅力女人。
  • 腹黑王爷的毒医丑妃

    腹黑王爷的毒医丑妃

    如果千夏知道她会死在这个垂涎已久的美男手里,她肯定要把他绑在床上折腾几天,然后割掉他小JJ做标本!黑暗世界的妖娆毒医悲催穿越,她成了离王府里的丫鬟,而且还是一个勾引王爷未遂即将被推出去砍头的丑丫鬟,没见过这么倒霉的吧?好不容易死里逃生,顺便抱上了王爷的大腿,哪知道却招来无数的情敌,喂喂,我只是一个小丫鬟,干嘛用抢了你男人的眼光看着我?再看?再看老娘就真的抢你男人了!她只想做个本分的丫鬟,每天垂涎垂涎王爷,倒腾倒腾毒药,然后顺便再红杏出个墙什么的,可是谁来告诉她这一个个要杀她的人是怎么回事?今天刺杀明天暗杀,真当我是小白兔了?毒医出手,一手毒药,一把匕首,想生不如死还是开肠破肚?王爷很俊美,但是同样也很腹黑,没事占占便宜,顺便再装装可怜,水到渠成之时化身为狼,将小丫头吃干抹净!千夏:靠!我该在上面!《内容一》看着压在自己身上的王爷,千夏心肝扑通扑通的跳个不停,但素,有件事情还得讲清楚:“咳咳!王爷!你看着我这张脸,你确定你下得了口?”某王爷端祥片刻:“虽然你黑了点,丑了点,但是终究是个女人,算了,本王不嫌弃你!”千夏:“.王爷!你不必勉强!真的!”《内容二》“王爷!不好了!千夏把莫侍卫拉去做实验了!”“没事!莫棋皮糙肉厚,刚好!”管家为莫侍卫默哀两分钟!过一会又有人进来了:“王爷!千夏把侧王妃推进荷花池,还放了蛇进去!”某王爷叹了口气:“快去把蛇捉起来!”两人以为王爷终于受不了这无法无天的丫头了,却听得他又道:“都说了叫她不要玩蛇了,万一咬伤了怎么办?”两人跪倒:王爷!这不是你该担心的啊!简单来说,这是一个超级牛叉且无敌的丫鬟鸠占鹊巢,赶走一干情敌之后将王爷就地正法的故事!女主无良、臭屁,偶尔狗腿花痴,男主腹黑强大,未达目的不择手段;两个都不是好人,强强联手,狼狈为奸,一起祸害天下!一对一宠文,暧昧是有的,奸情是无限的,宝宝是悲催的,结局是不坑爹的!欢迎跳坑!
  • 公元3千年

    公元3千年

    自从科学家带着智能计划,提倡各国放弃武器发展去支持科技,科学院才得以成立。随着智能机械的崛起并代替人类去工作,世界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为了维持人类的辉煌文明,科学院决定走出地球去寻找更多的资源。从此开启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宇宙探索之旅……!
  • 锦绣良田之农门丑女要翻身

    锦绣良田之农门丑女要翻身

    除了胖了点、丑了点、傻了点!她好像没啥优点了……咸鱼翻身还是咸鱼!丑女翻身还是丑女?
  • 杏的复仇

    杏的复仇

    本书是中国社会派推理作家松鹰的推理小说处女作。两名岭南地产大鳄相继离奇死亡,死前都收到一份“死亡通知书”,里面一串数字和怪异图形……由此引出二十八年前的一桩惊天惨案,历史封尘的面纱终于被掀开!全书情节紧张,暗潮涌动,悬疑迭起,丝丝入扣。这是一起精心策划、缜密细致的高智商犯罪,其对社会问题揭露的深度,已经超越了一般悬疑及刑侦小说的范畴。
  • 校园恋心:暗中寻你

    校园恋心:暗中寻你

    青春的校园,青春期的女孩子总会有些心理上的悸动,暗恋仿佛是最美好的事,但这场暗恋究竟它的结局会怎样…
  • 我用尽了所有的运气遇到你

    我用尽了所有的运气遇到你

    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坏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沐云的童年是不幸的,但是她遇到了他,用自己全部的运气遇到了治愈一生的人。
  • 1人情结

    1人情结

    讲述了主人公的从军经历,从一名士兵成长为一名军官和指挥员,转业到地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