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司令官,听起来虽然只是四省第六绥靖区纵队的指挥官,然而他可是当今广东仅次于陈济棠的军方实权人物,军方强人,他的公馆,戒备森严,岂是闲人可以随便进出的!尽管余敬谋摆出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还是被余公馆门口的哨岗拦了下来。
“站住,你是做什么的?”哨兵喝问道。
“我是敬谋。哦,姓余,叫敬谋,你跟我婶子说我来了。”余敬谋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一口大大咧咧的语气回道。余敬谋大概知道,余司令官这会儿正率部在江西参加“剿共”,所以不说找叔父而说找婶子。
“你,您婶子?您婶子是谁?”哨兵疑惑不解,问道。不过这回他没再用喝问的口气了。
“我姓余,叫敬谋,今要进余公馆,你说我婶子还会是谁?真是!”余敬谋这回反而摆出一副神气的样子,回道。
此时四五十米路边的那头,谢某从“乌龟车”的后窗一直看着余敬谋往前走去,直看着他走近余公馆大门口去,才叫司机开车走了。
聪明的余敬谋对门口的哨兵不说余司令官而说婶子,除了他大概知道余司令官这会儿正在江西“剿共”,自然还有奥妙,这里边的奥妙作者不说穿,就让读者自个猜自个理解想象去。却说余司令官夫人听了公馆警卫队当值的少尉队长进来报告说,门口有个称她婶子、自称余敬谋的后生仔来找,便叫当家的家仆出去把余敬谋带了进来。余司令官夫人虽然没见过余敬谋,但见这十来岁的大男孩,相貌和善知书识礼对人礼貌一表人才,已不怀疑他有歹意,还心生几分喜欢,于是问他的来历。但听他自我介绍说:
我是广东高要县人,哦,是乡下的,不是镇上的。我这余敬谋的名字,是我读书时才改的。是听先生说了已定居肇庆镇上一位叫握琦的同宗“谋”叔的故事后,崇拜他,敬佩他,就改上这名字。其实,我改这名字不只是崇拜敬佩握琦叔,还包含以他为榜样,要像他那样有所作为出人头地……
余敬谋一口气说下去,说得余司令官夫人频频点头,早默认了他是丈夫的侄儿了。余司令官夫人之所以频频点头,是因为余司令官就是广东高要县人,爷爷那一代就已定居肇庆镇上的,还有,一般外人大多不知道“握琦”是余司令官的字。当然,余司令官夫人不知道余敬谋移花接木,将彼谋转换到此谋上来。更令余司令官夫人心动的是,这小谋为了能有所作为出人头地,只十几岁就一个人从二百多里外的高要县只身来到广州求学。被这后生仔感动了的余司令官夫人,问他今天怎么找上门来的,余敬谋也不隐瞒,把他参加学校组织的游行示威,被特务关押,眼巴巴地看着人家一个个被家人接了出去,孤身一人在广州的他直到傍晚又困又饿,才想到打着余司令官侄儿的招牌一段照实说了。当然,他省略了“十个光洋”和谢某送他上这来的一段。先前就已被感动了的余司令官夫人,听了不但没见怪,反而为他的真诚所感动而更加喜欢他,吩咐当家家仆安排他用了餐。当晚又叫人收拾了一个房间,留余敬谋住在公馆里。没多久,余司令官外地军务回来,夫人把余敬谋说的那一番话再加些油添点醋跟丈夫说了。余司令官听了也很受感动,命人传余敬谋来见见,果然是个相貌和善、知书识礼一表人才的小后生,再一交谈,又见他说话伶俐还适度地掺些“之乎者也”,不消说也喜欢上他了。尽管后来余司令官了解到这小后生余敬谋并非他老家乡下那个村,也非与自己同宗族的,但为“敬谋”而改名敬谋,却是千真万确的。再说,值此群龙竞技的乱世年头,作为一方手握兵权的军方强人,余司令官自己也需要一些“敬谋”式的铁杆粉丝散布于军政各界各地,尤其是像小敬谋这种胸怀大志,远出求学才十几岁前途难以估量的。所以,是否同宗亲族已经不影响他和夫人认余敬谋作侄儿了。而余敬谋本人,有了余司令官这层关系,并没放松求学上进,反而更加用功。因了这层关系,不消说,余敬谋毕业出来就从了军,而且有余司令官这棵大树倚靠,一路官路坦途。而余司令官本人,自余敬谋毕业出来跟随他从军之后,也一路好运。尤其是余敬谋跟随余司令官从军的第二年,陈济棠发动“六一事变”①。正在余司令官犹豫不决之际,余敬谋专程来找到他,提醒他说:“叔叔,把握时机,反陈投蒋。”所谓后生可畏,本就在犹豫不决间的余司令官,便即时有了主意,果断决定:反陈投蒋。结果陈济棠事败。之后余司令官便因反陈投蒋之功,连续升迁,先是授陆军中将,紧接着又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出任第四路军总司令。自然,余司令官把他这一路好运的结果,归功于余敬谋的命格旺他。作为回报,也为彼此之间“命格互旺”,余敬谋在余司令官部属连续破格提上了一定级别,深谋远虑的余司令官就通过关系,将他调进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战区分部。此时年纪轻轻的余敬谋,已经是军委政治部战区分部的一名上校副处长了。
言归正传。却说这时期虽然国共两党签署了联合抗日协定合作抗日,但执政的国民党当局并不容许共产党人在国统区公开活动。然而根据国共合作协议,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则可以通过与当局沟通协商同意后,在国统区有需要的地方设立与军政当局的协调机构——“办事处”。在广东,早在1938年1月,当时的中共南方工委在中共中央的出面协调下,派人与广东国民党当局协商并获得同意,设立了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
就在厉岚随她所在的第四战区政治部撤到韶关的第二天,1938年10月19日,先期从广州撤到翁源的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主任云广英等,也转移到了韶关,落脚于西河西厢乡攀桂坊9号的安园,同时还租用了隔邻邓氏兄弟的房子合并使用。这时期,因韶关已经成为广东的小后方,广东省国民党军、政当局和各大机构,大多撤至韶关落脚,韶关自然成为广东实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共党组织来韶关活动办事的人员也迅速增多,随后,八路军办事处又租用了附近的钟家宅院作招待所。自然,这招待所,也是从广州等地撤来的广东省委及中共党组织和其党员的临时落脚点。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落脚韶关西河的攀桂坊后,改称为“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其后面的故事后文另有表述,此暂跳过。
日本侵略军进犯广东,进犯省城广州,广州沦陷,珠江三角洲大片土地也相继陷于日寇之手,广东全省已处于战争状态。战争状态的时局,行政管治及其管治体制,也得采取战争状态的模式。那段“吴铁失城,曾养无谱”的顺口溜已经告诉了我们,省城广州市实际已非当局所能实施行政管治的城市,原广州市的曾市长,自然也无市长可当了。而吴省长,显然已不适于担当战争状态的广东省政府主席的重任。鉴于广东政局混乱,国内外社会舆论一致抨击国民党广东军政当局的腐败无能,1938年12月,蒋委员长下令,将抵敌不力、激起民怨的第四路军缩编为第十二集团军,摘去余司令官原来的中将加上将衔,只保留其中将军衔。同时,任命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二十九军军团长李汉魂,出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也就是省长。
李汉魂回粤主政,到已撤到粤北连州的广东省政府履职伊始,便在他主持召开的第一次省务会议上,提出将省政府从连州迁往韶关。李省长在发言中,阐明自己要将省政府从连州迁往韶关的理由时说:“……汉魂之所以回粤主政召开首次省务会议,就提出将省政府迁往韶关,除了上述,还因为连州偏于一隅,政治设施和交通条件难以适应战时需要。而韶关,同样地处山区,但它的地理环境比连州优越得多。韶关是广东与江西、湖南三省交通的重要关隘,易守难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加以附近产煤,商业发达,政治设施、交通条件和经济能力均比连州优越,而通过同是后方的三连一阳②,又可以连通广西,沟通西南各省。”
有新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的极力主张,省政府从连州迁往韶关一事即已铁定。1939年2月下旬,广州失守四个月后,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从连州迁至韶关,韶关遂成为广东的战时省会。
韶关成为广东的战时省会,自然也就成了这时期广东的政治、军事、文化乃至经济中心。国民党、共产党、日本间谍、汪伪奸细,以及围绕这些集团及为其所附属的集团服务的机构,乃至一些黑社会组织,自然云集于此。这种云集,就意味着角逐和斗争,就不可避免残酷和血腥。至于国、共两党间的主张团结合作抗战者,其团结合作是民族大义民族责任形势所迫大势所趋,但由于处于执政地位的国民党,自认为正统而自我坐大,其政治思想、政治主张、政治目标宗旨与共产党迥异,当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无视民族大义和责任的异端分子,这类异端分子,当时和历史上称之为“顽固派”。就是这些国民党的顽固派,挑起了斗争,从中破坏国、共两党间团结抗战的合作,制造了我们故事的残酷和血腥,成就了《血色星光》的故事。
在广东省政府从连州迁至韶关之前,从广州撤离的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分散撤离到粤北各地,其他到各地工作的省委委员和干部骨干,也陆续返回或汇集到了韶关,因此,以八路军办事处的名义租用的钟家宅院招待所的临时落脚点,已难以适应中共广东党组织的需要,于是,省委机关就在西河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附近,租用了一个小院落作为暂时的落脚点。这是中共广东省委搬迁到韶关后的第一个独立的落脚点。
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刚安顿下来,除了分工、分头诸如布建地下交通站网,组建北江特委等特委,组建曲江、始兴、南雄、翁源等中心县委及第四战区特别党支部等等外,还以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文艺宣传队的名义,与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剧宣队,联合举办了一场大型抗日文艺宣传晚会。这场联合抗日文艺宣传晚会,表面上是唱唱跳跳说戏耍舞,宣传抗日鼓动民众,其实,不但中共广东省委很是重视,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国民党军内的特务机关军统③、第四战区调统室、国民党特务机关中央执行委员会统计调查局(中统)广东调统室也十分重视。可不,早在晚会筹备搭台之前,中统广东调统室主任谢秀璋,做好好了周密的监控安排。
说到中统广东调统室,得顺便交代一下“中统”。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为了缓和国民党及其政府内情报组织内部的矛盾,提出了“合力对外”的口号。蒋介石这里所说的“合力对外”,不是对付外敌侵略,而是对付共产党等与国民党不同政见的组织团体和人士。蒋介石提出“合力对外”口号不久的1937年底,将对外称为“党务调查处”的国民党中央特工总部,与另一特务机构力行社特务处合并,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将特工总部编为第一处,力行社特务处为第二处。然而,这两个特务机构合并后,原两机构之间的矛盾争端日见剧烈,蒋介石又不得不于1938年8月将它们分开,将第一处改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也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被简称为中统的国民党特务机构。上头的称谓改了,原称为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的广东党务调查室,也就改称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广东调统室,人们习惯简称为“中统广东调统室”或“广东中统”。这谢某从原来的一名普通外勤特务,几年间便坐上中统广东调统室主任的交椅,不单与余敬谋那“一送”有关系,与厉岚的关系更大,这个后边也有说到。
西安事变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执政的民国政权,虽然接受了共产党的主张,确定了联共抗日的政策并与共产党签署了协议书,但蒋介石仇共、惧共心理是根深蒂固的,这是由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代表的是官僚买办阶级利益的集团,与共产党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性质的矛盾所决定的。所以,当时国内知名的他党人士就指出,蒋介石最大的心腹之患,是害怕共产党借抗战之机发展,他的联共抗日是迫于大势,不可能是真心实意的。为了彻底消除心腹之患,蒋介石曾经想到以“溶共”的形式吞并共产党。因此,1938年初,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国民党中央宣传机构展开了一系列“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一个军队”的宣传。同时,在此之前的1937年底,同样是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国民党要求共产党与其展开了长达一年多的关于“一个大党”问题的谈判。国民党宣传机构大肆宣传“四个一”和关于“一个大党”问题的谈判,其目的就是“溶共”后,中国只保留国民党“一个大党”。与此同时,国民党的宣传机器密切配合鼓吹宣传,素以反共著称的国民党《扫荡报》,于1938年2月10日发表社论,极力宣扬“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鼓吹要谋求中国的政治统一,就只能只有一个政党,也就是国民党。在《扫荡报》发表这篇社论的同一天,蒋介石在武汉会见中共代表周恩来时,就表示“对主义的信仰我并不准备加以限制……我对各党派也无意取消或不允许它们存在,我的愿望只是希望各党派能够溶成一体,共产党可以整个加入国民党……”然而,“共产党可以整个加入国民党”只不过是蒋介石的政客辞令,他的目的,是要“溶共”而不是“容共”,是要把共产党“溶掉”。蒋介石在他的国民党顽固派的核心会上声言:“他党可以并存,就是共产党不能并存,如不取消共产党,我死也不会瞑目。”蒋介石的这一图谋,在两个月后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即付诸实施。
注:
①陈济棠,广东军阀。1936年,时为赣闽粤湘边区“剿匪”总司令兼任江西“剿共”南路总司令的陈济棠,联合桂系发动反蒋抗日军事行动,因通电行动的当日是6月1日,史称“六一事变”。
②三连一阳,指同属粤北西部相互毗邻的连县、连山、连南和阳山四县。
③军统,全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计调查局”,简称军统。军统同中统一样,是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时期,于抗日战争初期始建立、以针对共产党人为主要目标的反动特务机构,区别在于,中统主要针对地方和社会面,而军统则主要针对军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