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珙、余玠相继去世,宋军士气严重低落,而蒙古却在蒙哥大汗的带领下气势高昂。蒙哥重新总结研究了窝阔台汗在位以及之后多年蒙军攻宋的成败得失,认为以中路为主攻,东西两路为副攻的战略难以奏效。因为主攻中路的话,东、西两路的宋军都有机会救援中路。当然,事实上多次大战都是中路的孟珙最先击败蒙军,然后分兵去救东、西两路。无论如何,蒙哥汗决心改变这种战法,参照三国末年晋朝先入西川灭蜀汉,再下江东灭东吴的战略,改由边路突破,先攻西路四川战区,占领四川全境后从夔门出兵,顺长江而下,与河南出兵的中路军会攻襄阳,占领湖北、湖南后再顺江而下,与山东出兵的东路军会攻江淮,指向临安。而首先攻占四川则是一切战略的起点,蒙哥汗高度重视,命令忽必烈、史天泽、兀良合台、塔察儿、也柳干等大将分别领兵进攻东、中两路,亲自领兵进攻西路四川,四川战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就在这个危难关头,一位英雄来到了钓鱼城。
王坚,南阳邓州彭桥(今属河南)人,生于宋宁宗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卒于宋理宗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享年66岁。生前授清水县开国伯、宁远军节度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管内安抚使,谥忠壮,卒后合州军民自发为其立庙。
邓州本是中原人文荟萃的望郡,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名相范仲淹出知邓州,主持修建了览秀亭、春风阁、百花洲等人文景观,并设立花洲书院,经常亲自到书院讲学,邓州一时文运大兴。然而自靖康之难以来,邓州却成了宋金两国的战略要冲,反复易手。邓州百姓时而被金国所掳,时而又被南宋收复。邓州的精壮男丁时而被金军签发,时而又被征入宋军,经常上演父子兄弟两阵为敌的惨状。而到金国行将灭亡之际,金军已无力再战,金国允许一些人组织私人武装助战,邓州一位农民武天锡竟然组织起二十万大军!可见邓州民风尚武敢战,是出将才的地方。
不过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的英雄王坚并没有被卷入到这些乌合之众的对撕中去。宋宁宗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金国签书枢密院事完颜讹可率军南侵。右武大夫、和州防御使、左武卫将军、荆鄂都统孟宗政击退金军后,招募唐、邓、蔡三州(均属河南)壮士两万余名,号称“忠顺军”,在三州屯田守御。王坚就在此次正式应征入伍,成为宋军一员,而且是加入了鄂州都统司这支从岳家军传承而来的光荣部队。
孟宗政多次大败金军,被金人称作“孟爷爷”。其子孟珙更是成长为南宋第一名将,令金人不敢口称其名,奉为御魔杀神。孟宗政去世时孟珙任忠翊郎、京西第五副将。忠顺军毕竟不是正规军,在加上与地方上有较多的经济纠葛,孟宗政一死就矛盾迭出,接手的主将江海无法治理。最后京湖制置使司将忠顺军交给孟珙带领,孟珙很快治理得非常好,后来成长为抗蒙主力军。王坚参军后成长在这样一支队伍中,深受其军旅文化熏陶,塑造了良好的军人气质和勇敢争胜的战斗决心。所以,事实上钓鱼城的坚守,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杨家将、岳家军、孟家军精神传承的一种体现。
孟珙接手忠顺军后,并未第一时间出击金国,而是加紧屯田。孟珙在枣阳(今属湖北襄阳)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开垦荒地。至宋理宗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已灌溉十万顷,军民分屯,当年收粮十五万石,极大地充实了京湖制置司的实力。王坚在其麾下表现优异,升为劲军统制。非常有趣的是,王坚第一次立功,还不是战场杀敌,而是屯田。这不知是否为王坚后来在钓鱼城中坚守多年,且耕且战也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稍显遗憾的是,端平元年(金哀宗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孟珙灭金这场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伟大战役,王坚并未有幸从征。不过话说回来,此战孟珙除了率领宋军率先攻破蔡州城门之外,还有一件大事便是为当时早已粮尽的蒙古友军带去了紧缺的军粮。当时金帝暂避入蔡州城,金国各路人马都在筹划救援,金哀宗也打算逃往唐州或者邓州。对此,宋蒙两军的分工是蒙军围困蔡州城,宋军前往阻击唐州、邓州的金国援军,然后合攻蔡州。蒙军围城很久,金军坚守不降,很多史料都记载,入冬后蒙军非常困难,甚至出现了盗墓掘尸体吃的窘境,已经准备放弃围困蔡州了。所幸孟珙在邓州、唐州歼灭了金援军后及时赶到,向当时还是友军的蒙古军支援了三十万石军粮,解了蒙军燃眉之急,才没让金哀宗逃离蔡州。否则金帝此次逃离,又不知过多久才能再捕获得到了,而这大批的军粮中就有王坚的一份功劳了。
端平元年宋蒙联合灭金后立即开启了世纪大战,孟珙坐镇京湖制置司,负责中部战区,王坚作为忠顺军的中级军官,隶在其麾下作战。孟珙是宋蒙战争中最耀眼的明星,其麾下也有不少良将脱颖而出。史书称王坚也勇敢且有谋略,屡屡打击蒙军,却没有详细记载具体立过什么大的战功。尽管这其中有元朝人故意隐讳的成分,但至少说明王坚当时毕竟没有特别值得一书的战绩。而从这段时间王坚没有获得升迁来看,说明他确实也没得获得过太多立功的机会。
宋理宗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已经42岁的王坚才第一次获得独当一面的指挥作战机会。当时蒙军对中部战区的主要战略思路是造船渡江。孟珙发现蒙军在襄阳大量集结,并且通过间谍侦知蒙军在蔡州大量囤积军粮,在邓州顺阳囤积大量木材,又在丹江(汉江的支流,在今湖北丹江口市丹江口水库汇入汉江)上游扩建船坞,判断蒙军是筹划打造一支大舰队,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水陆会战。于是孟珙立即行动,先派兵出战,吸引蒙军注意力。趁蒙军的注意力集中在正面战场,派部将王坚、张德、刘整分头行动。王坚潜行至顺阳老家,发起突袭,击走蒙古守军后,将木材焚毁。张德、刘整夹击蔡州,击走蒙古守军后,将积粮烧毁。此战中刘整大显神威,仅率十二骑夜袭信阳(今属河南省),拔除蔡州外围支援。连孟珙都大惊,并称当年后唐名将李存孝率十八骑攻取洛阳,现在刘整才率十二骑,此功更是惊人,手书一面军旗“赛存孝”送给刘整。
蒙军本来经过精心部署,但现在完全被打乱,一场处心积虑的大进攻竟然被消弭于无形。这首功当然该推孟珙运筹帷幄,但王坚、张德、刘整等部将决胜千里之外,功劳也很大。尤其是王坚,率领小股部队,深入敌后,胆大心细,完美终结,体现了极高的军事素养,这种素养在后来坚守钓鱼城的战斗中经常发挥重要作用。
淳祐年间,余玠入蜀,全面整饬四川防务。孟珙支援了六千精兵和十万石军粮随余玠入川,王坚便在其中。划归四川战区,是王坚军旅生涯的一个全新起点。余玠首先是派王坚去收复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历史上大部分时间被视为是四川的一部分)。兴元府在川陕交界处,是秦巴山脉以北,崤山以南的一小块平原谷地,在和平年代非常富饶丰沃,当年汉高帝(刘邦)便是从汉中起兵,取得天下,建立大汉王朝。但在南北分界的战争年代而言,汉中平原却相对难以防守,无论是北军从陕西突入,还是南军从四川突入,都是易攻难守。宋金百年大战,兴元府便在宋金之间反复易手。如今宋蒙开战,短短数年间,兴元府也在宋蒙之间易手多次。宋理宗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余玠遣王坚率军夺回兴元府,因功授遥郡团练使、兴元都统。但事实上,汉中确实不可守,随着宋蒙双方的形势越来越倒向蒙古一方,宋军最终弃守兴元府。余玠以王坚知合州,负责重庆北大门合州的军政事宜。南宋虽然放弃了兴元府,但兴元都统司长期驻扎的主要是宋军兴戎军司的精兵,王坚在撤离时,将兴戎军司的精兵带到了合州,这也是后来合州小城面对蒙军精锐还能够坚守的一个重要因素。
王坚刚刚入主合州的第二年,蒙哥汗便发动了一场人类战争史上非常经典的战役。宋理宗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蒙哥汗命令其弟忽必烈绕过南宋,向大理国发起了攻击。实际指挥官是成吉思汗帐下名将速不台之子、第一怯薛长兀良合台。怯薛军即是蒙古大汗的亲卫队,蒙哥汗派出怯薛军远征,可见其对此战的重视程度。
大理国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实际控制云贵高原。大理扼制南宋的后方,如果与北方政权夹击南宋,兵锋可指四川、湖南,对南宋的背部威胁极大。然而大理段氏一直以来对宋非常忠诚,从未配合金国或者蒙古向南宋施压。云贵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余脉,当时吐蕃帝国早已土崩瓦解,辽阔的青藏高原分裂成星罗棋布的零散部落,时而归附宋朝,时而归附西夏。而在宋理宗宝庆三年(夏末帝保义二年,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攻灭西夏之后,大量的藏、羌部落开始倒向蒙古,蒙古已基本收拢了青藏高原势力。大理与亲蒙古的高原诸部相接,蒙古也想趁势将其纳入势力范围。更重要的是蒙古多次要求大理配合,南北夹击南宋的四川战区,均遭到大理明确拒绝,于是蒙哥决定干脆将其彻底征服。而要攻击大理,必须绕开南宋,绕行军的路线只能是走青藏高原。数万蒙古大军艰难行军在雪域高原,所幸蒙古人大多生在漠北苦寒之地,气候条件与青藏高原有所类似,所以蒙古士卒还能应付这样的行军。当然,更重要的是南宋势力衰微,早已放弃了对青藏高原的经略,北宋中后期在青藏高原尤其是河湟一带强大的军事存在如今早已荡然无存,蒙军并未遇到宋军骚扰,非常安全地到达了云贵高原。
忽必烈和兀良合台用了四年多的时间,依次平定大理五城、八府、四郡,乌蛮(蒙古语称哈剌章,今彝族)、白蛮(蒙古语称察罕章,今白族)、鬼蛮等三十七部,生擒大理国王段兴智。南宋这时才由都统制张实率三万军来援。兀良合台率兵出乌蒙(今云南昭通),与张实水陆会战于马湖(今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最终兀良合台险胜,俘获宋军主将张实,并一直追击到合州(今广东雷州,不是重庆合川),确定了蒙古对云贵高原的控制。
完成了翻越青藏高原袭取云南的壮举,蒙哥汗豪情大发。拿破仑当年翻越了阿尔卑斯山,进攻意大利,便宣称自己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那现在蒙哥汗岂不是比青藏高原还要高?现实地说,现在蒙军形成了对南宋尤其是四川战区的战略包抄,雄心勃勃的蒙哥汗点起大军,展开了一轮旨在全面灭宋的大规模战役。而且这一次,由蒙古大汗御驾亲征,亲自率领西路进攻四川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