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8000000001

第1章 闻名清代的科举世族

何澄,原名何厚惆,字亚农,初号两渡村人,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慕清初傅山不事异族的气节,取其号曰真山;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又号真山老人。何澄一八八〇年五月三十一日出生于山西灵石县两渡镇。至今那个八卦院旁的“小院”宅屋尚完整地保存着。两渡何家是清代延誉百年的科举世族,何澄是何家的第十五世,族内排在“厚”字辈,大排行行八,后在京城以“何八爷”闻名于古玩界。

何澄的始祖名立本。据灵石两渡《何氏族谱》记载,何立本乃河南淅川大石桥人,任“文学掾”(一种未入官职的教职),职掌学校,教授学生,于明季来到山西灵石。因喜好两渡镇的风土,更喜这里民情质朴,遂决定在此设塾发蒙,开馆立业。何立本在河南时已为岁贡生,定居在灵石两渡后,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科举考试的影响已经是无孔不入,普通的平民子弟要想有地位,有声望,有荣誉,就必须加入科举洪流队伍,一代一代在青灯下苦读。于是,立下了“读书世业”的祖训。从此以后,两渡何氏子孙,一而再,再而三地为了“登天子堂”攀爬,“儒术起家”、“耕读并重”的家训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食廩饩,续明经,垂为家学;嗣是耕读并重,砚田墨庄,人人知务,故游胶庠,入成均,举孝廉,曳紫纡朱,相间不绝”,最终成为清代闻名全国的科举世族。

及至何澄出生时,灵石两渡何家已出一名武进士,十四名文进士,入翰林者九人,举人十五名(不含已中进士的十五人)。何氏宗祠里所立“进士”、“文魁”、“兄弟同榜进士”、“父子翰林”、“叔侄兄弟同榜举人”、“两代兄弟同榜进士”匾额琳琅触目。

何澄高祖何思钧是灵石两渡何氏第一位博取进士科名的先祖。

何思钧,生于一七三五年,卒于一八〇一年,字季甄,因故乡两渡有双溪,故号双溪,是何家第十一世孙。乾隆三十五年庚寅科(一七七〇年)中山西乡试副榜,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一七七一年)中乡试举人,乾隆四十年乙未科(一七七五年)三甲八十四名进士。朝考后,授庶吉士(清代翰林院设庶常馆,选新中进士之优于文学、书法者入馆学习,凡学习者,均称为庶吉士),是年冬,充武英殿纂修,旋入四库全书馆编纂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年),乾隆皇帝奖励《四库全书》编纂人员,经叙议,因“笃古劬书,校雠极精密”,何思钧改授翰林院检讨(官从五品),并由分校官升任缮书处总校官,与其他几位总校官如王燕绪、仓圣脉等,一起负责对下属一百七十九名分校官已抄校好的书作总校。在编校《四库全书》的三百六十馀人中,集中了纪昀、陆锡熊、戴震、王念孙、刘墉、董诰、翁方纲、朱圭、吴省兰、姚鼐等一大批名流学者和硕儒,何思钧能立足于纂修者之列,委实凭了他“人品端方、学问纯粹”、“校书善之”。据《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何思钧前后共校过贮藏于紫禁城文渊阁的头份书,盛京文溯阁的二份书,圆明园文源阁的三份书,共计一万四千馀册。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二月初二日,乾隆帝在文渊阁赐宴编纂《四库全书》头份书成的有功之臣,何思钧也在其中,赏得御制墨刻一本、如意一柄、八丝大缎二匹、砚一方、笔一匣、墨一匣、绢笺十张。这是灵石两渡何家拥有皇帝赏赐的第一份。乾隆帝赋诗纪盛之后的第三年,何思钧以疾告辞缮书处总校官,专理为编纂《四库全书》在全国范围内搜访征集、发还图书的书局。一年后,书局裁撤,何思钧闭门养疴,训子读书,逍遥辇下,所交游者,多为当世知名人士,如浙江会稽章学诚、江苏兴化顾九苞、安徽歙县程瑶田、苏州长洲汪元亮等,并辑录有《檀几丛书录要》《钦定钱录》。

何思钧有两位胞兄,大哥何思明,生于一七〇八年,卒于一七七〇年,字惺轩,号静斋,廪贡生,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年)授太谷县教谕。二哥何思温,生于一七二七年,卒于一七七七年,字圣客,贡生,历任浙江武义、定海,直隶武邑、丰润县知县,户部福建司主事。何思钧中进士的第二年,受灵石乡绅之请题了一块“棠棣竞秀”的匾额。取《诗经·小雅·棠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意,谓他们兄弟三人如同棠棣花那般彼此相依但又各自竞放。

何思钧幼年即丧父母,二兄何思温不但肩负起抚养小弟弟的重任,还把他领进了桐城派古文大家姚鼐的家门。经过长达六年的苦学,何思钧终成始祖“读书世业”的第一人。据《何思钧行状》载:“为人朴重,寡言笑,颀身瘦面,对客漠然,类深中者。情款既接,天真盎流,与人有终始,事兄嫂曲尽恩敬。中年服官后,见兄至,犹却坐,竦侍若严师。兄殁,遗三子,教之成材,皆官于时;以所自卜吉壤葬兄,以其子道生所历官赠兄为御史。”

姚鼐与何思钧师生感情极深极好。何思钧去世后,姚鼐怀着极为惋惜缅怀的心情写下了《何季甄家传》,此文收录在嘉庆五年(一八〇〇年)刊行的《惜抱轩文集》第十卷。以后的灵石两渡何家长辈,在教育子弟时,往往用姚鼐所撰《何季甄家传》来言传,身教。此是后事,话说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年)姚鼐居京师等待礼部考试的这段日子里,曾开馆授课。何思温把何思钧送到好友姚鼐处学习诸经,受业时间长达六年之久。何思钧读书勤奋,记忆力极好,拜姚鼐为师之前,已把《四书》和《诗经》背得滚瓜烂熟。姚鼐回忆说,何思钧上课时,不但“背诵诸经,植立不移尺寸”,而且总是恭恭敬敬地立在姚鼐面前,一直到把书背完,才鞠躬退下。姚鼐对何思钧谦逊沉着的风范印象深刻,认为何思钧“其后学日进”。这之后,小姚鼐六岁的何思钧与姚鼐或别或聚,这种亦师亦友的真挚感情一直保持终生。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年),何思钧在中举三年之后携家到京,准备赴京会试,适值姚鼐以病辞官,准备离京前往扬州讲学。一日,姚鼐到何思钧家聚谈,入其室,见其子才智出众,惊叹道:“何氏其必兴乎然!”

姚鼐的这一声惊叹,真叹出了灵石两渡何家此后在科举上的代代繁盛。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年),何思钧喜见其子道冲、道生同中进士。自此,灵石两渡何家首次出现父子翰林、兄弟同榜进士的科考盛举。

第十二世何元烺,生于一七六一年,卒于一八二三年,原名道冲,字泊用,号研农。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一七八七年)二甲第八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户部主事、员外郎,官至广西太平府知府,署左江道。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科(一七九二年)顺天乡试、嘉庆五年庚申恩科(一八〇〇年)顺天乡试同考官。

第十二世何道生,生于一七六六年,卒于一八〇六年,字立之,号兰士。乾隆五十一年丙午科(一七八六年)、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一七八七年)联捷进士(二甲二十九名),与兄何元烺为同年进士,故又有“兄弟进士”的美名。累擢工部都水营缮司主事、员外郎、郎中,山东道监察御史,江西九江府,甘肃宁夏府知府。以病告归后又任巡视济宁漕务。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科(一七九二年)、五十九年甲寅科(一七九四年)、六十年乙卯科(一七九五年)、嘉庆三年戊午科(一七九八年)顺天乡试同考官。居官廉明,政声卓著,有《方雪斋诗集》和《双藤书屋诗集》留世。何道生是灵石两渡何家由仕途走向文人雅士的杰出代表,他不但是清代中叶的大诗人,且善书画,富收藏,与乾嘉时期的书画金石名家交游极广,有诸多藏品传世。

第十三世何荣绪,字绍减,号鸿溆。嘉庆十五年庚午科(一八一〇年)举人,嘉庆十九年甲戌科(一八一四年)三甲第二十一名进士,历任内阁中书,协办侍读。

第十三世何熙绩,生于一七八六年,卒于一八二八年,字亮臣,号春民。嘉庆二十三年戊寅恩科(一八一八年)举人,道光二年壬午恩科(一八二二年)进士。历任顺天文安、直隶肃宁县知县。著有《月波舫诗钞》。

第十三世何耿绳,生于一七八八年,卒于一八五三年,字正甫,号玉民。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一八一九年)顺天乡魁,道光二年壬午恩科(一八二二年)会魁,历任陕西褒城、渭南,直隶定兴、永年,顺天大兴县、京县知县,东路刑钱督捕同知,直隶大名府、保定府知府,后升直隶清河道、直隶大顺广兵备道。道光二十九年乙酉科(一八四九年)陕西乡试同考官。著有《学治一得编》。该著述有裨于地方事务,特别是有助于司法审判,成为官员踏入仕途的指南,曾多次重刊并流传至今。

何熙绩和何耿绳为同胞兄弟,是何道生的长子和次子,在嘉庆朝,兄弟俩再创父辈同科进士的科举佳话:何熙绩乡试中式第五十五名,会试中式第二百十三名,殿试第三甲第三十三名,钦点即用知县;何耿绳乡试中式第九名,会试中式第十四名,殿试第二甲第二十名,朝考钦取第十名,钦点即用知县。

第十三世何炳彝,字用鬯,号春舟。嘉庆九年甲子科(一八〇四年)举人,嘉庆十六年辛未科(一八一一年)三甲七十二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

第十三世何辉绶,字寔甫,号春舫。嘉庆十八年癸酉科(一八一三年)举人,嘉庆二十四年己卯恩科(一八一九年)三甲第四十四名进士,散官授翰林院检讨,武英殿纂修。历官山东道监察御史,稽查户部本裕仓颜料库甲兵米事务,山东莱州府知府,护理登莱青兵备道,后被降云南鹤庆、陕西耀州、直隶保安州知州,署直隶邢台元城、丰润县知县。道光三年癸未科(一八二三年)会试同考官,道光六年丙戌科(一八二六年)翻译会试监试官,考取满汉教习监试官。

第十三世何耀纶,咸丰元年辛亥(一八五一年)恩科顺天乡魁,咸丰三年癸丑(一八五三年)二甲八十八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动验封司员外郎,考内文选司正拿用,京察一等,考功司郎中,特授四川顺庆府知府。著有《棠阴书屋诗集》。

第十四世何莱福,生于一八三七年,字仲采,号海如,同治元年壬戌(一八六二年)恩科乡试中式第二十五名,同治七年戊辰科(一八六八年)进士,会试中式第一百十八名,殿试二等四十六名,朝考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武英殿协修,诰授奉直大夫。何莱福与父何辉绶,同为翰林,由此,灵石两渡何家再次出现“父子翰林”的盛举。

第十四世何玉福,咸丰二年壬子科(一八五二年)举人,同治二年癸亥恩科(一八六三年)进士,累官至刑部督捕司主事、广东司主事、员外郎,湖广道监察御史。

第十四世何福咸,一八二五年生,字吉辅,号受山。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科(一八四三年)顺天乡试中式副榜第十六名,道光二十六年丙午科(一八四六年)顺天乡试第二百五十九名举人,道光三十年庚戌科(一八五〇年)会试第二百六十名进士,保和殿复试一等第十名,殿试二甲第十二名,朝考入选一等第一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功臣馆修纂,江南道掌贵州道,协理京畿道,转掌京畿道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工科掌印给事中,甘肃甘凉、云南迤西兵备道,咸丰五年乙卯科(一八五五年)、咸丰八年戊午科(一八五八年)顺天乡试同考官。何福咸为何思钧曾孙,至此,两渡何家便成为中国科举史上“累代甲科”的一家而被记载下来。所谓“累代甲科”,即“举一家人成进士逾三世以外而世系直接者”。清人朱彭寿在其史料笔记类著作《旧典备征》卷四“科名佳话”中载有:“山西灵石何思钧(乾隆乙未)、思钧子道生(乾隆丁未)、道生子熙绩(道光壬午)、熙绩子福咸(道光庚戌)。”

第十四世何福堃,生于一八四九年,卒年不详,字寿萱、受轩。同治六年丁卯科(一八六七年)举人,光绪三年丁丑科(一八七七年)二甲第四十一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国史馆纂修,广西道监察御史,甘肃按察使,甘肃布政使,护理陕甘总督(管辖陕西、甘肃、新疆三省)。著有《午阴清舍诗草》《刑案新编》。

第十五世何乃莹,生于一八五六年,卒于一九一二年,字润夫,一字梅叟,号鲁孙。同治九年庚午科(一八七〇年)顺天乡试挑取誊录第一名,光绪二年丙子科(一八七六年)山西乡试中式第三名,光绪六年庚辰科(一八八〇年)二甲七十六名进士。朝考一等第七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保和殿复试钦定一等第六名,授工部营缮司琉璃窑监督,累擢营膳司员外郎,内阁侍读学士,京察一等,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奉天府丞兼学政,旋升顺天府府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著有《灵樵仙馆诗草》。与何澄岳父王颂蔚、甲骨文发现者之一王懿荣同年。

灵石两渡何家不但文进士辈出,在乾隆朝,还出过一位大名鼎鼎的武进士何道深。

何道深,生于一七四二年,卒于一七六八年。字会源,号朗崖。少有奇志,喜读孙吴兵法,遂习武。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年)应院试时,督学惊其异才,遂大力推举,中武举,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一七六〇年)会试,中二甲第五名。依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年)定制:一甲一名授一等侍卫(正三品),二、三名授二等侍卫(正四品);二甲之中选十名授三等侍卫(正五品);三甲之中选十名授蓝翎侍卫(正六品)。何道深遂任清宫乾清门侍卫。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迁贵州提标右营游击。游击,是低于参将的武职。贵州兵一向强悍,但缺少自我约束和组织纪律。何道深来到提标右营后,严字当头,厉行整治,所带贵州兵不数年就以“勇健有节、整练异于他军”而闻名云贵。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缅军进犯到云南九龙江橄榄坝,入据车里城。乾隆帝闻讯大怒,三十二年(一七六七年),派兵部尚书明瑞总督云贵,进讨缅甸。乾隆三十三年二月初九日(一七六八年三月十三日),明瑞所率中军如约到达猛域,但左右两军却迟迟不见前来会师。而缅军已尽塞蹊隘。眼见前阻大山,缅军环围数重,粮草殆尽,全军杀马以食,明瑞不得不下令连夜拔营起行,何道深率提标右营殿后。次日上午,缅军追来,何道深立于高冈相拒,掩护其他军士从其身旁得去。战至日中,终因寡不敌众,被数创,始仆,英勇战死。

何道深平时抚士严而有恩,对己则是严而苛。接到进讨檄令后,他将无子无兄弟的将士全都留下,身先士卒,奋驰疆场。乾隆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一七六八年三月十一日),何道深中缅军鸟枪铅弹,夜息,有“军校曰:‘君伤重矣!贼至日众,道险难与敌。盍称病,且逸归乎?’君曰:‘贼众,乃将卒致力时也。’叱之退”輥輯訛。正因为他亲兵爱民,右营贵州兵得悉何道深游击英勇战死后,无不悲涕,剪下何道深的带发返回。在这场被海外史家认为是“严重处置失当”和“政策草率”的征讨战役之后,乾隆帝“以中军多战功,其没以无援”,赐恤何道深特厚,而“左右两军死事者,杀其制不与之等”。于是何道深“得赠武义大夫,祀于昭忠祠,祭葬恤荫如制”輥輰訛。恤银四百两,葬银三百两,祖父何龙腾、父何思义恩赠中宪大夫,褒奖其遗腹子何膺绶守备世袭恩骑尉。

一七六九年,乾隆帝亲撰“谕祭阵亡游击何道深之灵”曰:

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功,国家之盛典。尔何道深,赋性忠直。国而亡身,御敌冲锋。奋勇阵没,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呜呼聿昭,不朽之荣,庶享匪躬之报。尔如有知,尚克歆享輥輱訛。

何道深的衣冠冢在两渡汾河西朱家岭。内有御碑亭三间,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石猪各二,石牌坊一,华表二。

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年)六月,姚鼐为其亡友何道深作了《赠武义大夫贵州提标右营游击何公墓志铭并序》,铭曰:

颀与何君!眉目清美;揖让温温,以与余友。佩鞬横戈,徂险而驰;急难舍生,义孰与多?汾流之侧,君起厥邑;往不生归,铭窆无极輥輲訛。

其后,姚鼐再作挽诗云:

别离胡断发,借此达慈闱。

但欲狼烟靖,何知霜刃挥。

飞沙吹白骨,凄雨泣黄旗。

欲拟招魂赋,衣冠是也非輥輳訛。

这是一代文章大师姚鼐为灵石何家故人所撰第一篇祭文,另一篇便是《何季甄家传》。姚鼐对何家的知遇之恩,何家代代相传。他为何道生所书对联“说剑鼓侠气,闻琴生道心”,何家更是倍加珍爱,新中国成立后由何澄子女捐献给苏州博物馆珍藏。

举人是清代科举路上的重要一站,取得举人资格,即是功名出身,可被授予官职或从事其他职业。何澄幼年时,灵石两渡何家不但有十五位先人取得了最高科举功名——进士,且多有在朝为官者,还有十五位举人在全国各地为官或从教:

何道隆,乾隆四十二年丁酉科(一七七七年)举人,拣选知县。

何道统,乾隆四十八年癸卯科(一七八三年)举人,拣选州同。

何维四,嘉庆十五年庚午科(一八一〇年)举人,实录馆誊录,山东范县知县,直隶大顺广兵备道。

何慎五,道光二年壬午科(一八二二年)举人,国子监典籍,銮仪卫经历,光禄寺良酝署署正,广西左州知州。

何焕纶,道光二年壬午科(一八二二年)举人,户部四川司员外郎。

何焕经,道光二年壬午科(一八二二年)举人,国子监助教,云南剑川州知州,奉天府复州、宁远州知州,海防同知,奉天府治中。

何焕祖,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科(一八四三年)举人,江苏华亭县知县,署江阴县知县,钦加同知衔。咸丰九年己未恩科(一八五九年)江南同考官。

何焕绮,道光二十六年丙午科(一八四六年)举人,拣选知县。

何福宇,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科(一八四三年)举人,直隶试用知县。

何福恩,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科(一八四九年)举人,浙江象山、庆元县知县,咸丰八年戊午科(一八五八年)浙江乡试同考官。

何福奎,咸丰元年辛亥恩科(一八五一年)顺天乡魁,记名国子监学正、学录,陕西葭州、宁羌州知州,升任鄜州、直隶州知州,河南候补道,赏戴花翎。

何庆澜,道光十五年乙未恩科(一八三五年)举人,截取知县。

何厚惠,同治六年丁卯科(一八六七年)举人,刑部湖广司郎中。

何厚康,光绪八年壬午科(一八八二年)举人,湖北通山、东湖、武昌知县。

何厚琦,举人(中举科年不详),前清晚期,先后任辽阳、通化、锦县知事,长春府太守,滨江厅江防同知。入民国,任奉天东边道、辽沈道尹,营口道交涉员。大收藏家。诸多藏品被故宫博物院和一些国立博物馆收藏,亦有一些流散到民间。

灵石两渡何家,以始祖何立本的儒术起家,以何思钧、何道生、何耿绳、何福堃、何乃莹为代表,由一个外来的移民户,发迹于明末,兴起于清乾隆年间,此后一百多年来,科甲鼎盛海内,在清廷中枢机关——内阁、各部院衙门、内府以及地方文武官衙门供职者凡六十余人。两渡何家族人在黄卷青灯之下,把读书、应考和做官发挥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光绪二十七年(一九〇一年),清廷下诏改科举,废八股,以八股考试为核心的科举制度终告废止,但通过考试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并未从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中消失。灵石两渡何家,一个科举历史的标本和群贤层出不穷的百年文化巨族,直到今天,仍是研究中国科举制度史缘何延续千余年的历史剖面。

何澄,一个与其家族文化相悖的何氏后人,恰恰是生于两渡何氏家族的文化厚壤中。

同类推荐
  • 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茅盾的青少年时代

    茅盾的青少年时代

    青年茅盾的人生旅程,可以称得上是有声有色。亦文学亦政治,他都满腔热忱,也都有过精彩时刻。但在进入而立之年的时候,一茅盾的生活轨迹发生了一次很大的变化,他拉开了与政治的距离,专心进入文学创作领域。
  • 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冯其庸传

    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冯其庸传

    冯其庸是我国著名的红学研究学家、著名艺术家、著名考证学家。他出身于贫寒之家,从童年起他就饱受苦难,历尽艰辛,由于家境贫寒和时世动荡,小学和中学曾经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可以说,他主要是凭着不懈的个人奋斗完成学业,并最终成为令人敬仰的一代学术、艺苑大家。
  • 孙家栋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孙家栋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孙家栋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50余年的发展历程,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孙家栋时代开创中国卫星事业新篇章、开启空间事业新纪元,至今传奇仍在继续,88岁高龄的孙家栋,仍奔波在航天工程和人才培养的第一线。孙家栋的人生历程,是航天人发扬伟大航天精神的缩影。本书以孙家栋的人生历程为线索,重点描写了从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各类应用卫星太空遨游,中国航天走入国际市场,“嫦娥”探测卫星奔月之旅,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群星普照的辉煌成就。
  • 中国圣人王阳明:一代旷世大儒的传奇人生

    中国圣人王阳明:一代旷世大儒的传奇人生

    本书作者用生动犀利而略带调侃幽默的笔锋详实地刻画了王阳明与他所处的那个波云诡谲的时代,力图卸下圣贤的妆容,拂去历史的尘沙,为你展现一个真实鲜活、血肉丰满的旷世大儒,带你领略一段从凄苦入狱到悟道为圣的人生传奇。
热门推荐
  • 我假装会异能

    我假装会异能

    异能的世界如海面,平日岁月静好,可一旦起了风,巨浪便会顷刻间撕裂竹筏、吞噬孤舟、掀翻游艇,据说只有万吨巨轮才能如履薄冰般的艰难存活。高健站在异能世界的大门外,他一只脚悬在半空,不知该不该迈入这暗潮汹涌的海域。毕竟自己可不是什么小船,而是浪!异能交流群:440430023
  • 一日新娘:爬墙太子妃

    一日新娘:爬墙太子妃

    “休书拿去,从此以后,男婚女嫁各不相干。”大喜之日,她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当着无数宾客的面休了自已的夫君,还是个皇太子,不要命了?“君若无情,我便休。”她冰冷的吐出理由,绝决的离开,跟人私奔去。俊美的太子怒火冲天,“死丫头,追杀你到海角天涯,绝不放过你。”
  • 重生孝庄文皇后

    重生孝庄文皇后

    孝庄一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重生,但是她想要重新活一次!
  • 神州剑吟

    神州剑吟

    数万年前,万妖之王席卷六界,无人能挡,生灵涂炭。一神密少年手持“破界”神剑将其封印,但他却不愿为神,坠入凡尘,数万年过后,黑暗之力再次强势侵入六界,如今少年该在何处,是否能再次拯救万民于苦海之中?
  • 传媒产业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传媒产业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本书对传媒产业的法律规制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构建了一个包括传媒产业主体法、传媒产业行为法、传媒产业权利保护法等在内的完整的传媒产业法律规制体系。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 重修之元婴变

    重修之元婴变

    一代仙界大帝,因为众仙的贪婪,陨落在众仙之中,佩剑的护主,使得他转身成一资质超差的婴儿身上,不甘平凡的他又是如何凭借超差的资质踏上顶峰呢?一次次偶然,一次次奇遇,使得他居然慢慢转变成。。。。。。
  • 地球“发烧”了(趣味地理卷)

    地球“发烧”了(趣味地理卷)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差异的学科,是最美丽的科学,也是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科学。为什么这样说呢?
  • 大幕僚

    大幕僚

    宋书操,字野生,号无痕居士。晚年改字野翁,改号无痕浮士。后人便称他“浮士先生”。宋书操生于文登首富宋文予府上。百岁日,贺喜亲朋皆曰:“此子相貌清奇铯伦,日后成人必大贵矣!”父文予深以为然,他抚着下巴,一字一字地说:“文予自小好文墨,只求八股路上驱驷马之车,以胸中之才治开明世界。谁知天定难违,我才难展,竟做了利禄商贾。”他看小书操一眼,笑微微又说,“此子生下我便觉其貌非凡。我决意让他哺墨操书以展我未竟之业。故,我与他命名为书操……”“书操好!哦,书操好!”满堂亲朋又是一片赞扬之词。
  • 砂之杀意

    砂之杀意

    事件发生在七夕那天的黄昏。由花子正在新建的厨房里,专心一意地准备晚餐,她偶尔会停下手里的工作,抬头看看墙上的电子钟,再把视线投向垂着雪白蕾丝窗帘的方向。5岁的独生子忠志在外面玩累了,才回到家又说是重要东西放在游戏场所忘了带回来,然后跑出去,已经快一个小时了。福冈的7月,太阳迟迟不下山,直到了晚上8点左右,太阳的余光才差不多消失殆尽,由浅渐浓的夜色,也才开始笼罩在市郊宽大的新生地上。
  • 魔王老公的新娘不乖

    魔王老公的新娘不乖

    她莫名奇妙的捡回一个妖孽男人,却在第二天发现他是白痴,看在他长得漂亮的份上,就勉强收留他好了。她也没想过,会因为这样丢了自己的心,是他太白痴,不懂她的暗示还是她自作多情,她伤心,想用酒麻醉自己,没想到,醉酒的第二天醒来,他睁着圆溜溜的黑眸对她说:“老婆,昨晚咱们洞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