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未来已来:21世纪的全球化
1.未来的三十年
21年前的1995年,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全世界的互联网用户可能还不到5万人,全世界的互联网从业者也不到5万人。但是今天,到云栖大会参加会议的人已经接近5万。今天,全世界使用互联网的人口已经超过了20亿,这21年来的变化令全世界震撼。20年前,我在西湖边跟朋友聊天时说过,将来会有一个新的世界诞生,这个世界会被称为虚拟世界。这个世界会有一个新的大陆;这个世界中,所有人都会在网络上发生关联。今天,真的诞生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新的经济体,一个超过20亿人的强大的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基础。
最近一直有人问我,互联网公司有边界吗?阿里巴巴似乎无处不在,腾讯似乎无处不在,facebook也一样,你们这些互联网公司有没有边界?我的回答是,互联网没有边界,就像电没有边界一样。100多年以前,你不会说这个行业可以用电,那个行业不能用电,电是没有应用边界的。互联网是一种平台,一种技术;从某个角度来说,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未来。
有人讲互联网经济或者电子商务是虚拟经济,我认为它不仅是虚拟经济,还是未来经济。很多人讲“互联网在冲击各行各业”,“电子商务打击、冲击或者摧毁了传统商业”。我认为,电子商务没有冲击传统商业,更没有打击传统商业,电子商务只是把握了互联网的技术、互联网的思想,未来的经济将完全基于网络。我们抓住了互联网的技术,在这上面创造出一个适应未来的商业模式,那就是电子商务。
真正冲击传统行业、冲击就业的是我们昨天的思想,是我们对未来的无知,对未来的恐惧。所以,我并不觉得今天我们每个人要担心什么,我真正担心的是我们对昨天的依赖。世界的变化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未来30年是人类社会天翻地覆的30年。
目前,从政府到各行各业到企业,还是有一些人没有意识到这场技术革命会给人类带来的冲击。很多我们过去认为正常的事情,很多我们昨天做得非常好的事情,很多我们以前认为是最佳的就业机会的事情,都会遭到颠覆和改变。人类在失去很多传统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会迎来、创造很多新的就业机会。
伴随并促进第一次技术革命和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思想的解放,是人类智慧的开发。那么,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与之相伴相生的将是怎样的技术革命?新的技术革命要解决的应该是贫困、疾病问题,应该是环境和持续发展的问题。
2016年10月10日,我在泰国参加了ACD(亚洲合作对话)领导人会议,亚洲34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出席了会议。我在会上呼吁各国要为未来的30年制定独特的政策。现在每个国家都在为自己的年轻人、为自己的未来创新,比如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以及泰国的National Plan。未来世界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是年轻人的竞争,在未来,互联网的世界将会越来越大。
我们要为这个世界注入创新的基因,注入创新的DNA,只有如此,我们才有未来。
所以我想说,未来30年,每个人都有机会,各国政府都应该为未来30年制定创新发展的政策,为自己国家30岁以下的年轻人制定独特的政策,为30人以下的小企业制定独特的政策。
过去几十年,各国政府的政策都是为大企业制定的,如果我们能够真正为小企业制定政策,那么小企业和年轻人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多。以前创业可能需要钱,需要资源,需要各种各样的关系;未来只要利用技术、数据和创新,人人都将有机会。以前大企业发展,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利润,获得更多的资源;未来大企业如果想做得更好,就必须担当社会责任,必须为无数人创业建造基础设施,提供资源。很多大企业这几年讲得最多的是生态资源,我所听到的他们心目中生态资源的概念是希望利用生态资源,把自己做得越来越强大;而我认为,未来大企业的责任是建造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并帮助这个生态圈里的其他企业活得更好。只有这个生态环境越好,大企业才会活得越好。
因此,我说不是现代的技术冲击了你,而是传统思想、保守思想、昨天的观念冲击了你;不是电子商务冲击了传统商业,而是你不把握未来的思想冲击了你的商业。
电子商务
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是电子商务企业,其实阿里巴巴的业务里,最传统的一块业务才被称为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这个词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从明年开始,阿里巴巴将不再提电子商务这种说法,因为电子商务只是一艘摆渡船,它的内涵是把河岸这一头的货物、信息输送到那一头。未来我们要提倡“五个新”,“五个新”的发展将会深刻地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影响未来的所有人。
为什么我说纯电子商务是一个传统的概念?20多年前,我们起步做互联网的时候,并不是一开始就做淘宝、天猫、支付宝的,我们到2003年才觉得只有通过做这样几个基础建设平台,才能发展我们的事业;2004年,我们才开始意识到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将使未来的商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也许我们这么做下去,金融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2003年、2004年的时候,我在全国做了至少200场演讲,跟无数企业交流未来新的商业模式。我的观点是,新的电子商务将会改变很多商业形态。我相信那时候绝大部分企业并不把它当回事。
但是今天,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新的电子商务发展起来了,纯电商时代很快就会结束。未来10年、20年,将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法,只有“新零售”这一说法,也就是说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诞生一种新的零售模式。线下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上去,线上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下来,线上线下与现代物流结合在一起。物流公司的本质不再是谁比谁做得更快,而是让物流管理得更好,让企业库存降到零。这才是物流的本质。
“五个新”
“五个新”的第一个“新”就是“新零售”。现代都市里,很多传统零售企业之所以受到了电商或者互联网的巨大冲击,我个人觉得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握未来的技术;没有看到未来,而只看到昨天;没有学会如何应用新的技术;如何和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如何和现代物流进行合作,如何利用好大数据!要打造新零售,原来的以房地产模式为主的零售行业一定会受到冲击;即便今天不冲击,它们活的时间也不会太久。
第二个“新”是“新制造”。过去二三十年,制造讲究规模化、标准化;未来30年,制造讲究智慧化、个性化和定制化。如果不从个性化和定制化着手,任何制造业都会被摧毁。所以,零售革命以后的第二个巨大革命就是IOT(物联网)的革命,也就是所谓的人工智能、智慧机器的诞生。未来的机器用的不是电,用的是数据。由于零售行业发生变化,原来的B2C的制造模式将会彻底走向C2B,也就是按需定制。我们今天讲的供给侧改革,就是改革自己以适应市场,改革自己以适应消费者。新制造的诞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讲究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行业的冲击,将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
第三个“新”是“新金融”。新金融的诞生会加快整个社会的变革。过去200年的金融体系支持了工业经济的发展,过去200年是“二八理论”,即只要支持20%的大企业,就能拉动80%的中小企业发展。未来新金融必须是“八二理论”,即支持80%的中小企业、个性化企业,支持年轻人和消费者。过去我们有过解决80%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者、消费者困难的设想,但那时的IT基础设施不允许我们这么做。
我们希望创造更加公平、透明的环境,支持昨天那80%没有获得支持的人。我希望看到真正的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创造出真正的信用体系,而这个基于数据的信用体系将在全世界产生真正的普惠金融。所以,新金融的诞生,势必会对昨天的金融机构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会给所有创业者、年轻人、小企业带来福祉。我相信未来10年内,金融体系一定会有巨大发展,这也是蚂蚁金服所担当的责任。我们希望让信用变成财富,我们希望让每个想创业并有合理创业规划的人获得金融的支持,真正出现公平、透明、开放的普惠金融体系。
第四个“新”是“新技术”。移动互联网出现以后,也许原来的PC芯片将会变为移动芯片,操作系统也是移动的;原来的机器制造将会变成人工智能。未来层出不穷的基于互联网、基于大数据的新技术,将为人类创造无尽的想象空间。
第五个“新”是“新能源”。过去人类的发展是基于石油和煤,未来人类的发展将基于新能源,数据将位于所有新能源之首。按照王坚[2]博士的阐述,数据是人类第一次自己创造出来的能源和资源。这种能源和资源与我们常识中的概念有本质的不同,衣服被人家穿过,你再穿就不值钱了;而数据被不同的人利用,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数据有重复利用性、重组性、效益扩大和延展性,即数据的作用、效益不会衰减。
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这“五个新”,将会冲击很多行业,甚至产生巨大的摧毁性的影响。我希望大家不要把这当成危言耸听的警示,而应该当作改变自己的机遇。从现在开始,把握则胜,拒绝则亡!
我希望未来政府在招商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将传统的“五通一平”[3]变成新的“五通一平”。新的“五通”即通新零售、通新制造、通新金融、通新技术以及通新能源,“一平”则是指提供一个公平创业和竞争的环境。传统的“五通一平”是靠税收政策,靠土地政策,我认为这样并不公平。未来的变革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过去基本上是以知识驱动科技革命,我想未来的变革将不仅仅是以知识驱动,还要以智慧驱动,以数据驱动。
过去机器是人类的工具,未来机器是人类的伙伴
过去100年,人类的眼睛是向外看的,因此我们看到了月亮,看到了火星。未来30年,人类要在向外探索的同时学会向内看。人类只有学会向内看,才会真正明白什么是自己不要的东西。过去100年,人类知道了什么是自己要的东西;未来100年,人类必须知道什么是自己不要的东西。只有知道什么是自己不要的,你才会懂得什么是你必须坚持的。
我希望大家把握住未来整个世界的趋势,从知识驱动走向智慧驱动,从原来的规模驱动和标准化驱动走向定制驱动。过去20年或30年的发展,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把人变成了机器;未来20年或30年,我们将会把机器变成“人”。过去200年,人类创造了火车和飞机还有太空飞船,人的速度比不过它们;今天,人类创造了计算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效率无人能比,因为计算机不会累,没有情绪,不会发脾气,也不会消极怠工。在设定的程序下,它永远在运转。
虽然计算机会越来越聪明,但它不可能统治人类。过去机器是人类的工具,未来机器是人类的合作伙伴。我们要学会和机器协同工作,我们要明白机器不可能有智慧,机器不可能有意志,机器也不可能有价值观,不可能有很好的文化体系。
世界的变化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这个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改造原有的教育体系。目前我们的大学只传授知识,我认为“教、育、学、习”是不一样的概念,教是传授知识,育是传授文化,学的是知识,习的是智慧。
我希望未来我们的大学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如果只是纯粹教授知识的话,我相信未来大学生面临的挑战会越来越大。因为21世纪以后,核心词是创新,是想象力,是变革。
当机器比你聪明的时候,不要沮丧,我们比机器更厉害的地方在于我们对文化的把握、对愿景的思考,想象力是人类巨大的机会所在。
未来并不可怕,只要你去把握。恐惧来自对未来的无知。有人跟我讲过一个蛮有意思的话题,说霍金讲人类千万不要跟外星人沟通,因为这是很可怕的,一旦和外星人沟通,就会怎么样怎么样……这使我联想到很多人觉得电子商务、互联网大数据多么可怕,我们是否还要把握它?或者我们就应该拒绝它,不要跟它沟通,因为它带来的冲击实在太大了。我觉得,有没有外星文明、有没有外星人对人类来说仍然是存疑的。也许有外星文明,也许有外星人,它们跟地球人长得不太可能一样。对未知世界和事物的恐惧是人类的本能。但是,这场由互联网带动的新的技术革命,人类是可以把握的,因为互联网文明不是从外星来的,它是从人类自己的文明中诞生的,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必然成果。只要去把握它、学习它,就不会被淘汰。反之,谁去抵触未来,谁不把握未来,谁不改变自己的今天,谁就一定会被历史淘汰!
编者注:
云栖大会的前身是阿里巴巴集团的阿里云开发者大会,2015年正式更名为“云栖大会”,由杭州市政府、阿里巴巴集团等主办,并且永久落户杭州西湖区云栖小镇。五年来,中国互联网从草根站长时代发展到风起云涌的云计算开发者时代,大会规模也从2010年的3000人逐年扩大。2016年10月13日,以“飞天·进化”为主题的2016云栖大会如期开幕,马云出席大会并发表了演讲。
2.长城、贸易和战争
我出生在杭州,我是百分之百的“杭州制造”。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G20峰会的举办城市是杭州,而不是其他更著名的大城市?我的回答是:早在44年前,杭州就已经非常著名了。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了杭州。中美两国领导人认为,两国应当共建世界美好的未来。而杭州如此幸运,因为正是在杭州,两位未来世界重量级的领袖达成了全面的一致。杭州这座城市改写了历史。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后来“中美联合公报”被称为“上海公报”,而不是“杭州公报”。如果44年前我们把“中美联合公报”叫作“杭州公报”,那么杭州早就比今天还要出名了。
那时候我8岁,是一个小男孩。尼克松的访华使杭州成为开放社会的一部分。杭州有一些著名的宾馆饭店,有很多外国旅游者来杭州旅游。正是通过这些机会,我学会了英语,打开了我的眼界。
在过去的44年里,中国改变了,杭州改变了,我自己也改变了。17年前还没有阿里巴巴,如今我的公司也改变了。
我们是开放的,是对整个世界开放的,而开放就意味着繁荣,开放就意味着增长。
我不是代表阿里巴巴,也不是代表中国,而是代表世界工商界的一员。我想说,全球需要更自由的贸易,需要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更加包容增长的全球化。
但是,现在世界上有一种声音,反全球化和反自由贸易。有人觉得全球化是坏事情,我并不这样认为。全球化是过去30年里发生的最好的一件事情,现在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只不过是全球化贸易成长过程中的阵痛而已。在过去的20~30年里,全球化是为全球20%的大公司服务的,是为发达国家服务的,未来有没有可能让全球化为80%的中小企业服务呢?
这是我们接下来可以做的事情。
2000多年前,中国建造了长城,那是因为担心外敌入侵。今天,在全球贸易领域,还有人主张要建立新的或保持已有的贸易壁垒,来阻止自由贸易。我们不能再用2000多年前的办法来解决今天的问题。
在我看来,贸易全球化不是对经济的威胁,不是对就业的威胁,贸易全球化本身就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工作岗位,只要我们能够让全球化进行得更加顺畅。
我们需要贸易。
几百年前,世界贸易由几个皇帝和国王控制着。过去50年里,世界贸易由世界上6万家左右的大公司控制着。这就意味着没有机会留给那些小公司,没有机会留给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不应该反对自由贸易,而是应该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让自由贸易能够惠及80%的中小企业。
自由贸易已经存在。有人说贸易是不平等的,但我觉得贸易一定是自愿平等的,你不能强迫人家来买你的东西。
贸易是创造工作岗位的途径,贸易是沟通的方式,但贸易不是武器。贸易是用来解决商业问题的,不是用来解决政治问题的。
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有人不喜欢全球化,不喜欢自由贸易,但作为商人,作为有责任感的商人,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们要坚持让世界走向贸易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未来——因为我们正处于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进入新技术的时代。
现在全球60亿人口中,已经有20亿网民。我们的孩子们、我们的下一代就出生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从未有过的变化。
我们需要全球各国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帮助我们制定更加适合的政策,为中小企业、为年轻人创造更加适合的政策和环境,让那些已经对世界贸易准则失去信心的人重振信心。我们需要更简单的贸易准则,我们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如果我们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经济增长,就需要更加简单的规则。我们需要创造性地思考这些问题。
我们还需要行动。没有一个政府不说支持中小企业,但光是嘴上说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行动。
在阿里巴巴,有一句话:If not me, then who?If not now, then when?意思是:如果不是我,那是谁?如果不是现在,那是什么时候?
我们需要行动,我们需要现在就行动,来推动贸易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我们需要改变贸易规则,我们需要创造就业机会。而我坚信,一旦贸易停止,战争就来了,只有贸易才能阻止战争的发生。
我们不能用战争来取代自由贸易。
编者注:
2016年9月3日,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在杭州举行,马云作为B20中小企业组主席致辞。
3.DT时代[4]要让别人更加强大
目前,我们正在进入从IT时代到DT时代的转型阶段。IT,即Information Technology;DT,即Data Technology。IT时代和DT时代巨大的差异在于思想上的差异。DT时代的宗旨在于,成功者必须有利他的思想。只有让你的员工、客户、合作伙伴比你强大,只有让你的竞争对手比你强大,社会才会进步,你才有可能成功。
未来30年是关键的30年
我听说很多线下小店都在打折、关店。有人说,这都是马云惹的祸,都是淘宝惹的祸。这让我想起13年前,我们刚开始推广电子商务时的情景。当时我们提出,互联网将会影响未来的生产、制造以及销售,将会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电子商务将会给很多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但当时很多人都不以为然。我觉得,任何事情都要试着站在未来的角度来看,而不是仅仅以你今天具备的能力去看。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我相信,未来30年是人类社会最精彩的30年,是令人期待的30年,也是令人恐惧的30年!如果你不参与大数据的建设,不把自己的企业真正变成一家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我相信你以后还会像我今天说的那样抱怨。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纠结的年代,但另一方面,又会发现很多企业欣欣向荣地发展起来。之前湖畔大学招生,我面试了6个年轻人之后,倒吸了一口凉气:幸好我是15年前创业的,要是今天创业,肯定被这帮小子活活搞死。因为他们用的是大数据,用的是互联网模式,他们说的很多东西我都不是很理解,而且我相信,一旦我理解了,我会越来越恐慌。
这是一个政府试图转型创新的时代。尽管很多人说我们期待转型升级,但转型升级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个代价正开始呈现。这是我最近考虑得最多的问题。我的结论就是:任何一次技术变革,在很多年以后,都一定会变成商业和整个社会的变革。我们身处其中的这次技术革命会产生什么东西?这次技术革命释放的是人的智慧,解放的是人的脑袋。人们几乎无法想象,这次技术革命将来会使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因为整个技术的巨变,因为数据的产生、发现和应用,人类社会的商业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从而会带来经济、政治乃至整个社会的变化。
每一次技术革命对商业形态造成的影响都非常巨大,因而必须从组织上去思考。我们未来的组织应该是什么样的?未来的组织不再仅仅是公司雇用员工,员工也可以雇用公司。因此,我们要提前思考,什么样的组织才适合未来?什么样的团队才适合未来?
DT时代把IT企业变成传统企业
我想重点谈谈从IT到DT的变革。我们一直认为,从IT到DT不过是技术的提升,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时代,DT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从社会学的角度思考,IT时代是让自己更加强大,而DT时代是让别人更加强大;IT时代是让别人为自己服务,而DT时代是让自己去服务好别人,是以竞争对手服务竞争对手;IT时代是通过对昨天信息的分析去掌控未来,而DT时代是去创造未来;IT时代是让20%的企业越来越强大,80%的企业可能无所适从,而DT时代是释放80%企业的能力。IT时代把人变成了机器,而DT时代把机器变成了智能人,这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一个新型的时代。未来的制造业不仅会生产产品,未来的制造业制造出来的机器还必须会思考、会交流。未来,所有的制造业都将会成为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终端企业。驱动未来制造业的最大能源不是石油,而是数据!
无数企业在发现、追逐和参与大数据时代,我相信未来的竞争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看到很多IT企业变成了传统企业,很多互联网公司沦落成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因为很多人还没有搞清楚IT时代,世界就进入了DT时代。假如我们不去思考未来的DT时代,那么我们的技术终将无所凭借,我们仍然生活在昨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建造了一艘全世界最强大的军舰,叫作“大和”舰,它拥有坚固的钢甲和最强大的火炮,自认为可以摧毁一切。然而,它出航想去找航母对抗,结果航母还没找到,就被飞机击沉了。因为航母只是一个平台,它没有进攻能力,但它上面的舰载机具备强大的进攻能力,可以说,它是一个生态系统。因此,不管你自己有多强大,都要时刻思考怎样让你的员工更强大,让你的客户更强大,让你的合作伙伴更强大,这样整合起来的系统才能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今天的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让人们看新闻、购物、玩游戏、聊天了,互联网企业正在参与社会变革,参与经济发展,推动教育进步,让经济更繁荣,让人类更幸福,让整个社会的各方面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所有互联网大企业的历史责任。过去,我们曾经把自己发明的火药当作制造烟火的原料,别人却把它当作武器。因此,我们不能再把互联网仅仅当成一种工具,互联网必须成为整个中国和世界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能源和动力。
我们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这是一个可以共同展望未来的时代,不是去改变别人,而是改变自己。这样,你就不会在十年以后说这是大数据惹的祸。我们应该共同把大数据变成人类未来的巨大能源所在。
编者注:
2015年5月26日,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本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大数据时代的变革、机遇和挑战”。“云上贵州”是全国第一家省级政务云平台,由阿里云协助搭建。“贵州—阿里”这一政企合作共建大数据模式有望被复制。马云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重点指出DT时代的步伐在加速。
4.DT时代是真正的智慧时代
曾经有一个外国驻华大使问我一个问题,说阿里巴巴在纽约上市以后,你们的梦想已经实现,那么你们的下一个梦想是什么?其实我觉得,阿里巴巴的梦想远远没有实现。我们希望做一家102年的公司,现在刚刚过去16年,还有86年要走。我们真正的梦想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的梦想成真——我们要成为别人梦想的支撑。我们要把阿里云的整个思想,把阿里巴巴积累的数据、计算能力分享给无数追梦者、无数创业者,让他们的梦想能够成真!
DT的思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有人觉得,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统企业没有了机会。谁说传统企业没有机会?就看你是不是能够行动,是不是有这样的速度,是不是有这样的梦想,是不是可以把所有的梦想变成现实!
很多东西我们可能都不懂,但我们尊重“不懂”。很多事情,正因为我们不懂,才让我们好奇,才让我们探索。这几年,我在网上看到大家说得最多的话就是,BAT[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腾讯(Tencent)]把中国所有的创新、创意、创业的机会拿走了。这让我想起20年以前,我怪比尔·盖茨,我怪IBM,我认为这些公司把我们的机会拿走了。但事实上,这20年来,还是有无数的创业者把握住了机会。
有人说,有BAT这样的三座大山在,我们怎么会有机会?我认为,不是把村里的地主斗死了,农民才会富起来。三座大山也好,七座大山也好,BAT依旧会继续发展,但你们还是有机会赢的。因为今天的创业环境、基础设施、融资环境要比15年以前好很多,你们每个人的素质、创业的能力,也是我们当年不敢想象的。
大家把阿里巴巴的18位创始人传说得非常了不起。其实,阿里巴巴的18位创始人在16年前都是因为找不到很好的工作,才去创业的。我们没有很好的文凭,没有很好的资历和关系,我们聚在一起就是因为对未来的梦想。我们相信只要努力,未来有一天我们的梦想就会成真!
真正的机会不是被夺走了,而是来了
只有我们每个人相信自己所说的,相信自己所认为的,相信自己所做的,我们才会有未来。机会无处不在。从现在往前推20年,实际上是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20年,未来的30年将是互联网技术融入全社会方方面面的30年,这30年才真正蕴含着创业的巨大机会。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资源整合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核心资源已经不仅仅是石油,还包括大数据的管理、分析和应用。中国现在是一个计算机大国,而不是一个计算大国,但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计算大国。现在,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而未来的生产力就是大数据的分析应用能力和所有创业者的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
政府部门未来的监管和治理离不开大数据。政府在招商引资的时候,要考虑的已经不是原来的“五通一平”,而是应该考虑计算能力、储存能力、数据的整体服务能力。DT时代更加公平、更加透明、更加开放,DT的思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DT思想让所有人都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
如果IT时代诞生的是制造,那么DT时代将会诞生“创造”。如果IT时代诞生的是知识,那么在DT时代,人类将会真正进入智慧的时代。计算能力在未来将会成为一种生产力,而数据将会成为最大的生产资料,会成为像水、电、石油一样的公共资源。在拥有石油这样的新能源之前,人类没有想过自己会登上月球;在拥有计算能力之前,我们可能无法想象人类的思考能力能延伸多远。我相信有一点是肯定的,有了计算能力,有了数据以后,人类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将会从“向外看”发展到“向内看”。什么是“向外看”?人类的知识、眼界已经扩展到其他星球,火星、金星都在我们的探索域中。但是,人类对自身的了解是非常疏浅的,而数据将会使我们对自身有空前的认知和了解,这就是“向内看”。
这是一种认知和思考能力从技术层面的释放。人类需要向疾病、向贫困、向环境恶化的问题发起挑战,而这次人类拥有的巨大武器就是计算机,就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当最贫困的角落有计算机与世界相连的时候,我相信人类战胜贫困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思考能力的解放也会改变企业的生存方式。小企业将获得和大企业一样的机会,创新和创造将成为企业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伟大的企业一定是诞生在困难的时候
很多人在担心中国的经济问题,其实我个人觉得,中国经济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好的机遇,伟大的企业一定是诞生在困难的时候。中国经济的上行速度从9%下降到了7%,但即便是到了5%,中国经济依然是全世界四大经济体中发展最快的。中国经济巨大的潜力在于内需。以前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即所谓的投资、出口和内需,投资和出口是政府的强项,但政府很难让老百姓把钱掏出来进行消费。今天,我们可以用新的技术,用“云”去激发内需,用“云”去启动内需,用云计算、用互联网去培养内需。我相信未来的20年,中国会进入真正的内需时代。这是所有创新者、创业者的巨大机会所在。
今天,中国约有3亿人属于中等收入群体,但我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依然处于初等阶段。什么是消费?按照《辞海》的解释,消费是指人们消耗物质资料以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而在不同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下,人们对物质需求的品质和数量要求是不同的。以前我们家里只有一台电视机,现在可能很多人家里有四台电视机,但只有一台是经常打开的,其他三台是为了增加生活的便利性,比如家人可以在不同的房间收看各自喜欢的电视节目,而这就是生活品质提高后出现的内需。
我们要鼓励人家多买,鼓励人家花钱。有时候,钱是越花越多的,不是省下来的,是靠投资、靠消费、靠享受刺激更大的创造财富的动力而获得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只是勤苦、节约地过一辈子,还要享受靠奋斗创造的物质生活。我觉得所有的创业者、创新者都要让你们的产品吸引别人,让你们的产品引起别人购买的冲动和享受服务的冲动,这才是真正的消费经济的动力所在。
未来的15年里,中国将会有5亿人进入中产阶层。5亿人意味着什么?美国今天进入中产阶层的人不到1.5亿,但美国的内需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未来15年,中国将会有3倍于美国的内需。如何挖掘这个内需,才是中国经济真正持久发展所要思考的。我们所有的创业者、创新者,要想尽一切办法挖掘内需,想尽一切办法从健康、从快乐、从“智造”上入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才能让中国经济、中国环境、中国的老百姓走得更好。
我们都知道钱很重要,但我更知道坚持梦想、坚持努力的重要。记得15年前,我去硅谷争取融资三十几次,找了三十几家公司,全被拒绝了。今天很多人说融资难,不,融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容易。以前我们融到2000万美元,就成为年度融资最多的公司,今天融到10亿美元都不好意思告诉别人。
拿中国讲故事的人很多,而能够把故事变成现实的人并不多。我们不能去问别人要钱,而是要向市场要钱,要赚出盈利来。只有别人看到你的盈利,你才能持久。所以,我希望创业者们脚踏实地,把自己该花的钱花出去,把不该花的钱省下来。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未来的竞争不是3年的竞争,而是30年的竞争。
中国经济真正的驱动力不在于传统制造,而在于所有创业者们的创意、创新和创造!
编者注:
2015年10月14日“杭州·云栖大会”召开,马云在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5.当我们谈论EWTP,我们在谈论全球化
我们必须想办法改变现有的贸易状态。世界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互联网作为这个世纪人类巨大的技术创新,其影响并不亚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后对世界工业格局产生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了工厂,促进了世界贸易。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洲和美国发祥,促进了大公司、大组织的发展,由此也出现了一些国际通用的贸易协定和条款。然而,今天全世界不缺少贸易协定,贸易却越来越难做,争论越来越多,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不高兴。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解放了人的体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人类可以走得更远;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有机合成材料的发现与发明为标志,解放了人类烦琐复杂的脑力劳动。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以信息技术、生物信息产业、大数据为关键词的时代,这次技术革命不仅将进一步解放人类的体力、脑力,还将释放人类的智慧。就我们而言,是如何利用我们的智慧去解决人类在贸易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对中小企业的制裁,无异于对平民的轰炸
2001年,我第一次参加冬季达沃斯论坛,那时候中国刚刚庆祝加入WTO,大家都认为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狼”来了!外国的企业要进入中国,外国的生产资料、商品都要进入中国了。我们把这些外来者称为“狼”。但是,中国企业和消费者认为既然WTO不可避免,我们就必须去拥抱它,拥抱这个变化。不过,到了达沃斯那天我才发现,整个达沃斯游行示威表达抗议的人非常多。人们都在反对全球化,很多人认为全球化并不会给世界经济带来益处。我带着巨大的困惑参加了那次会议。
15年过去了,我的困惑仍然没有改变。过去的15年,世界贸易因为WTO的推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5年前,中国人认为“狼”来了,外国企业进入中国会把整个中国市场冲垮;15年后,外国企业认为“中国狼”来了,把他们逼跑了。但15年来,我们看到的一个问题是:无数的跨国企业获得了巨大利益,而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以及无数的年轻人并没有从全球化中获得多少利益。如何能让无数的中小企业、年轻人、女性创业者从全球贸易中获益,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没有过去几十年WTO的努力,世界经济和贸易不会发展到今天,但遗憾的是,WTO的会议谈到今天为止,一直都是政府部门在讨论。企业家在哪里?真正的贸易商人在哪里?
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缺乏沟通理解,各种文化还在不断地争论和对抗中。我认为贸易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是承载文化最好的方式,可以让我们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但在今天,一些贸易变成了政治的手段,变成了战争的工具(经济制裁)。我本人非常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制裁,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制裁。我认为,对中小企业的制裁无异于对平民的轰炸。我们应该让贸易回到贸易中,贸易本身不应该承担更多的政治因素,应该更多地由企业、由NGO(非政府组织)去平衡各方的利益,以此来建立一个新的互惠互利的贸易规则。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把世界通过虚拟空间连接了起来,把世界各个角落的人都变成了地球村里的居民。谷歌、facebook、腾讯、百度,都试图把人连接起来。利用互联网把全世界的企业、银行和基础设施联系起来,让每个人可以从事贸易,让每家小企业可以参与贸易,这才是我们这代人必须做的事情。
打破贸易壁垒,建立EWTP
我对贸易的理解是,不管你用什么方式,都可以全球买、全球卖。过去的贸易规则是大企业之间的,未来的贸易规则应该适用于所有守法的买家和卖家,每个人都可以有机会参与。比如你家里有一块地,你地里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通过这个平台,不仅能卖给自己村里,能卖给县城,还能卖到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全球每个消费者都有权利买到或卖出全世界任何地方的商品。贸易应该是每个人的权利,应该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白天打一份工,晚上可以做买卖。
我特别呼吁,全世界应当建立一个EWTP。在EWTP上,我们专注于80%没有机会参与全球化的企业,我们专注于那些小企业,专注于那些发展中国家。过去的WTO规则是帮助跨国企业、发达国家的,未来的30年,我们应该专注于80%的中小企业,80%的发展中国家,80%的妇女和年轻人,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在这个平台上参与世界贸易。
我觉得我们要共同去努力,打破所有的贸易壁垒,建立一个并不亚于WTO的组织。互联网把全世界的企业联系起来,数据可以让每个人都享有一个公平交易的环境,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全球物流体系。我相信今天我们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技术,也具备了对世界贸易规则进一步完善的条件,还有一批愿意参与世界贸易的年轻人。大家知道,截止到2016年3月21日,阿里巴巴的电商GMV(成交总额)已经超过了3万亿元人民币。阿里巴巴在过去的13年里,在整个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和贸易条件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完成了3万亿元的销售额。既然在短短的13年里,几千个中国的年轻人都可以做到,为什么我们不可以通过10年、20年的努力,让世界贸易平台变得更加没有障碍?
我呼吁大家共同建设EWTP这个平台。我们必须去改变,去创造一个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不应该再互相争论,而应该分享贸易内容、分享文化;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让各国之间增加了解和理解,让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找到自己的机会。我们不仅要推进平台的技术,还要推进普惠金融。我们的期望是:通过普惠金融制度让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受益!
世界已发生变化,我们不应该再为昨天而争论,我们也不可能恢复到昨天的辉煌。只有让80%昨天没有得到机会的人得到机会,这个世界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编者注:
博鳌亚洲论坛由25个亚洲国家和澳大利亚共同发起,于2001年2月27日在中国海南省博鳌镇正式宣布成立。论坛为非官方、非营利性、定期、定址的国际组织,为各国政府、企业及专家学者等提供一个共商经济、社会、环境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于3月22日至25日召开,主题为“亚洲新未来:新活力与新愿景”,其中“互联网+”相关话题是重头戏。在会上,马云首次提出需要建立人人都能参与的EWTP(世界电子贸易新平台),提出电子商务是一场生态革命。
6.当东方遇见西方
中国人跟美国人有很大的差异。美国人把自己想干的事情说成是全世界的事情,人类必须这么干,不这么干就不行;中国人为人类做了很多贡献,为世界做成了很多事情,却说成是我们自己家的事情。
原来新中国的经济非常落后,国家的经济实力比较差,所以大家对中国没有什么期待,但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对中国有巨大的需求,也有巨大的期待,世界希望中国担当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责任。
“一带一路”是中国对世界的担当
我个人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担当起世界责任的机会,也是中国希望为全人类做一些事情的载体。“一带一路”根本不是什么转移中国过剩生产力,正像孔夫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崇尚的理念是给朋友的东西一定是自己最好的,你不能把家里用不了的东西分给别人,那样麻烦就大了。
中国其实很了不起。在300年以前,东方文化是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之一,这300年来,西方文化也发展得不错。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全球化是什么?是丝绸之路。
过去三五十年,世界融合的格局是美国化,是工业泛化时代。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世界上非常了不起的国家之一,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进入全世界,把工业化推到了鼎盛。
但今天,世界经济贸易的不平衡,新技术的产生,经济形势的变化,让中国意识到必须做一些对世界有贡献的事情。如果把“一带一路”当作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当作中国参与制定更加公平、更加开放、更加透明的贸易规则的方式,“一带一路”就会给沿线国家带来实惠,就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而我个人觉得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初衷。
如果以前的全球化是以获得资源、廉价劳动力,抢占更多的市场为主,那么我相信“一带一路”所发动的、所引起的全球化,应该是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为当地做一些他们现实情况下做不到的事情,为当地的经济繁荣做出贡献。如果这样去思考,我相信“一带一路”才是21世纪真正了不起的想法。中国要分享经济成长的经验,更要分享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要勇于为世界担当。
而且,我认为“一带一路”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只有文化的交流、思想的交流,才有可能带来经济的交流。
西方讲黑白相争,东方讲黑白相融
东西方文化是有巨大差异的。中国人见面是问“你吃饭了吗”,西方人是问天气好不好。原因可能是中国人靠种田吃饭,最关心的是有没有饿肚子,这是亚热带地区、农业社会的问题。西方是北温带,以打猎为主,天气好才能打猎,所以他们对天气很关心。另外,种田是不一定需要团队合作的,而打猎似乎更有必要进行团队合作,所以东方人的团队合作从历史上来看相对差一点,作战能力也差一点。西方最早是以游牧民族为主,从打猎到后来的掠夺,再到今天足球的发展都体现出很强的作战能力。足球人家是11个人踢得像1个人一样,我们是1个人踢得像11个人一样。
美国人老是担心万一有一天中国强大了会不会控制世界,其实这就是东西方之间存在很大文化差异的表现之一。前段时间,我在美国跟一些媒体的高管们交流,谈论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他们讲得特别有道理,最后我问他们有谁看过中国的儒释道方面的著作?《论语》有没有看过一篇?没有。《道德经》有没有看过一篇?没有。我就说,我看过《圣经》,看过之后我懂得了尊重,我懂得了西方文化跟我们的差异,以及他们的强项和我们的弱项。
西方讲黑白相争,东方道家思想讲黑白相融。黑不一定就是坏的,白也不一定就是好的。小时候,只要我在外面打了架,不论是否打赢对错,我父亲都要先把我打一顿再说。这是中国历来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而西方讲究的是在冲突中解决问题。
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在冲突中解决问题。这个世界怎么可能保持不冲突呢?“一带一路”怎么可能不冲突?全球化怎么可能不冲突?
中国的道家哲学讲究改变自己以与自然和谐,儒家思想讲究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个社会,佛家讲究改变自己的行为顺应内心的发展。儒释道三家都没有出现对抗的思想,或者说一定要当“领导”。
西方的拳击以打倒对方为赢,中国的太极以不伤人而制胜。所以,中国人在商业竞争中要让人家知难而退,对抗已经是下策,而让对手根本不知道怎么杀进来那才叫高手。
因为学语言的关系,我看了《圣经》。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畅销书”,它条理清晰,而且讲得你特别感动——其他的不用听,听上帝的就行了。我们佛家讲究“悟”就麻烦了,每个人的想法、境界和能力都不一样。所以在我看来,中国文化当中有些说法很有道理。所谓文化自信是不能自负,要自信,清王朝是文化太自负了,被打垮以后我们又失去了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西方什么都很好。其实也未必。
全球化讲的是格局,国际化讲的是能力
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个人认为“一带一路”是全球化。国际化讲的是能力,全球化讲的是格局和境界。很多人讲的企业能力和个人能力都是国际化,全球化是全球的担当、全球的视野,连非洲的小国都跟我有关系,就是要有这样的境界。国际化可能要懂点英文,全球化事实上不需要太懂英文。毛泽东懂英文还是尼克松会讲中文?但1972年,这两个了不起的人搭建起了人类最重要的全球化的格局,影响了未来很多年。我认为,“一带一路”是全球化的格局,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要有国际化的能力。
欣赏竞争对手,你会越来越强
中国文化非常独特,中国人是用欣赏和尊重的态度来观察与别人的不同并学习和赶超的,这是我们的文化。一个美国官员跟我讲,如果中国当老大的话会怎样怎样,我说你放心,中华民族的文化不在于打仗得胜,而在于太极的“化”,讲究“君子动口不动手”,是潜移默化地改变你。
今天是中国了解西方还是西方了解中国?是美国了解中国多,还是中国了解美国多?我们先做一个假设,如果你今天到纽约去,在街上找100个美国人,你连说10个中国城市会让他们全部晕倒,除了北京、上海以外,他们连杭州都不知道。估计能讲10句中文的找不出10个人,哪怕到哈佛大学去。但是你到北京、上海找100个中国人,你让他们讲10个英语单词,都能说得很溜,连美国的事情他们也很关心,特朗普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的事情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关心。
这个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很多精英。真正的精英会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欣赏新的文化,不断改造自己,而不是改变别人。那么,是东方好还是西方好?我认为东西方都很好,但成功者一定是东西合璧,互为欣赏。带着欣赏和尊重去看的时候你会做得更好,跟对手竞争的时候,你也会越来越强,而带着仇恨的眼光可不行。商业没有竞争多可怕,但是有人把竞争搞得很可怕。
过去300年,西方是知识驱动的,300年以前的东方是智慧驱动的。什么叫聪明,什么叫智慧?以我个人粗浅的理解,聪明是看见别人没看见的东西,智慧是看见了也当没看见。
西方确实对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没有过去两三百年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是不可能的。但是,人类历史不是只有300年,是有几千年的文明做根基的,大家也不能把科学神化。我的观点是,科学不是真理,科学是用来证明真理的,有些问题用科学不能解释不等于不对,所以要开放思维。
我同日本、美国、俄罗斯这些国家的企业家交流以后发现,一家企业必须基于本国强大的文化才能不断地成长。一个国家也一样,中国要真正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必须分享东方的文化。
“虚拟经济”是服务业的一部分
在西方人眼里,如果经济下滑,老百姓就不花钱了;东方人刚好相反。中国人是世界上忧患意识最强的,一有钱就存银行。现在中国的存款率那么高,即使经济不增长,中国人也有钱花,因为美国人是花明天的钱,甚至花别人的钱,中国人永远花自己的钱,所以在经济困难的时候,中国人依然有钱可花,更何况今天中国的GDP还有6.5%的增长。
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可能持续增长10%以上。你在18岁以前每年长四五厘米是可以的,长到一定程度之后,长的是脑子,而不是身体。有人讲中国的消费起不来,因为医疗保险制度等都不完善,所以人们有恐慌心理。真正的消费是只要有好东西,消费者就会被激发起购买的欲望。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国家要把医疗、健康、保险做到完美以后再去消费的,更何况建立医疗保险、社会保险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机会。
我觉得中国的产品从数量走向品质、质量,是一个必需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国经济从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走向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是必然的过程,是社会进步的需求。现在没必要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立起来,其实银行、互联网产业也是服务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我认为,中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中国的商业环境正在走向好转,20世纪70年代做生意靠胆量,80年代、90年代靠关系、靠资金,现在靠智慧。
我觉得“理想主义”和强大的文化底蕴是我们这个国家所拥有的,但是我们更需要站在全球化的境界去思考“一带一路”跟过去30年发展的差异。不是要问当地是否有便宜的劳动力,当地是否有便宜的原材料,而是要去考虑做什么事情可以给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当地没有的独特价值。
做企业的三个关键:情商、智商、爱商
做企业有三个关键:情商(EQ)、智商(IQ)和爱商(LQ)。情商极高的人很容易成功,但是他们智商一般不太高,因为聪明的人不太学习,所以智商高可以保持不败,情商高可以走向成功。
所有成功的创业者情商都极高,对人性的问题把握得很好。
有情商和智商可以让一个企业走向成功,但不能忽略一个关键点,那就是爱商(LQ),你没有爱商,你哪怕很有钱都不会得到尊重。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我们没有对世界的担当,没有爱商,就得不到世界的尊重。爱商和情商是有差异的,情商是对人的了解,爱商是对世界有大爱之心,大爱之心也不是滥爱之心,是有原则、有底线的。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过去30年,中国这样的成长速度让全世界都惊讶。这个成长绝不是光靠学习一些知识就成就的,是有强大的文化基因支撑着的。所以,我们既有好东西,也善于学习。我们秉持大爱之心,就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去福利。
编者注:
2016年12月2日,马云在香港出席《南华早报》中国年会时畅谈“一带一路”,以及全球化和东西方文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