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诊断为躁郁症的那一刻,我到达了快乐的人生巅峰。说真的,谈恋爱,毕业,我侄儿出生,这些都算是挺煽情的时候了,但又怎么比得上听到这句“你得了第一型躁郁症(双向情感障碍)”呢?遇见一生所爱?说真的,不算什么大事儿。把学士帽扔到空中,象征着四年来在学术道路上的挑战与成长达到了最终的高峰?爱谁谁吧。坐在一个四四方方的灰暗诊室里,听心理医生告诉你:“嗯,你真的得了慢性精神病。”对嘛,这才是人生至乐嘛!
当然啦,我这话说得是很轻率啦,但真的没怎么夸张呢。从一开始到最终得到诊断结果的这条路,我实在走得太漫长、太艰难了,经常在千篇一律的候诊室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百无聊赖、眼神涣散地发呆。而从刚刚出现精神病征兆到拿到这个诊断结果,用了整整十年啊。十年,我看了多少心理医生、全科医生、资质不够的心理咨询师;十年,我经历了多少次误诊,吃了多少让我恶心想吐、发胖,甚至病得更重的药啊。我吃过的那些药片(SSRI[2]、MAOI[3]、三环抗预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啊,要让我列举一下,我能像那种死记硬背元素周期表的小孩儿,一口气给你说个遍。医生给我的诊断结果也五花八门,什么重性抑郁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第一型躁郁症……还有些才疏学浅的庸医常常敷衍我说:“可能过个几周你就好些了。”我是个“有心理疾病的人”,对于这个身份、这个状态,我最初是接受,后来很抗拒,最终又接受了。这条人生路,不但让我身体上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从精神上讲,也是个能拿到“英国偶像”舞台上,含泪讲得全场泣不成声的故事。所以嘛,就算这么说有点儿像带着上帝视角,我拿到诊断结果的那天,可真是百感交集,汇集这一路所有的经历和情绪,最终达到高潮。
十三四岁的时候,我第一次有了心理疾病的体验。好像没什么征兆,而且一开始我还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甚至都没法描述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虚弱无力,对学校和同学们提不起兴趣,而且无法集中注意力。然后就是一阵阵眩晕,觉得灵魂已经飘出了自己的身体,感官都没什么能力了(后来我才知道,医生们在临床上管这叫作“分裂”——身体和心理都抽离于周围的环境)。坐公交车回家时,我就愣愣地盯着窗外,看那些飞驰而过的房子和店铺,但这一切似乎跟我都没什么关系,我完全找不到那个所谓的“自己”。
我还被十分严重和负面的悲伤情绪所困扰,有时候能够长时间蒙头大睡,什么东西都无法让我有哪怕一点儿的兴趣。唯一能让身体和精神上的迟钝、麻木有所缓解的,就是自残。我自残上了瘾,在家尽情地做,在校的午饭时间也跑到厕所里去做。不过,我根本没想到自己这是生病了,这个想法本身就是多么荒唐啊。
一方面,问题在于,抑郁症或者躁郁症的很多症状都和青春期普遍的表现类似。不同在于前者要严重得多,持续的时间也长得多。一个羞涩得不行的十五岁少女,也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自己的感觉,这种情况下要和别人交流,是多么困难啊,直接放弃吧。我还跑到维基百科上扫了眼关于萨特的介绍,觉得我这种说不出口的心神不宁,大概是对这个世界一种关于存在主义的深沉阐述。仿佛这种令人窒息的糟糕感觉是符合逻辑的,充满知识分子精神的自我选择,是我的人格特点,是高尚的哲学,而不是放肆控制我的一种疾病。
并非自我选择,我的确是抑郁了。
十年后,在我有史以来最糟糕的抑郁期,终于有诊断结果了。我经历了一场闹得很不愉快的分手,为前男友哭了好几天之后,我在床上待了好几个星期。然后又有好几个月,几乎什么都没干。我几乎什么都不吃,什么人都不见,除了睡,就是哭。我哭啊哭,哭到最后一滴眼泪都挤不出来了。差不多经历了一年持续而稳定的服药治疗后,我才又能哭出来了。(弱弱地说,体现疗效的时刻竟然是我看了个狗粮广告,然后流了泪。这和我想象中电影桥段一般的精彩场景可不太一样啊。不过嘛……我就知足吧。)
终于,我发现自己竟然一点儿也不在乎那场分手了,就知道哭啊,睡啊,吃不下饭啊,不知道今天我是不是会最终鼓起勇气躺到车轮子下面去自杀啊。所有这些情绪,其实都是因为我又犯了重病了。唉,真是讨厌,因为至少为了分手而伤心,说明我生活还有重点啊,没有这个重点,我现在到底在干吗啊?
你可能觉得,我都清楚自己病了,可能一切都会好过些吧。反正,我也习惯了这冗长的生活常态:有那么一段时间,觉得生活像坨屎;就去看医生,接受治疗,吃药,恶心,难受得想吐;接着平静下来,好像又没事了。但这次不知怎么的,比以往艰难了些。我内心里有点儿什么,好像在证明有深层次的原因,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根本什么也做不了。
我真的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促使我做出的行动,但有一天那种抵触情绪如同一直紧绷的弦突然断了,我觉得必须立刻、马上、现在就去看医生。于是,我就去了。去一直去的全科医院,看了个从来没看过的医生。我有些担心,不过这跟所有人去看医生时的心情是一样的。然而,我一开口跟她说自己有自杀倾向,她马上就以一种否认的态度打断了我。“你为什么悲伤呢?”她瞥都没瞥我那详细的病历一眼,直接这么问。我说没什么原因,我就是病了。但她一直逼问我,说肯定是有原因的。我一直回答没有原因。我这个人本来决心就不坚定,她每问一个问题,我的决心就瓦解一点儿。看病看到一半,我请她好好看看病历,上面的资料能很好地证实我的回答。她却问我,有没有兴趣戒烟。最后,她叫我回去,说要是“两个星期之后”我还是有自杀倾向,那就再来见她。她好像根本没想到,要是我两个星期之后已经没有自杀倾向了,很有可能是因为我已经死了。
我参加的心理疾病治疗中心也帮不了我了。我应该有个专门的医生,甚至住院,但都还不够格,医院里的人只是递给我一张戒酒互助会的宣传单和一张纸巾。好吧,他们比全科医生要好一些,至少多给了我两张纸。
我没辙了。我精神垮了,我彻底自卑了,我没辙了。我心里有种病态的、强烈的紧迫感,无论做什么,都仿佛利爪一样抓心挠肝。而且,似乎根本无人可倾诉,不知从何说起。我内心充满了绝望,绝望得恶心想吐,还翻腾着一种无法满足的渴望,想要做点儿什么,却又不知道到底做什么。之前光是从床上走到浴室,我就已经需要不懈努力和莫大的勇气了。现在,我竟然来到了医院。结果,医生告诉我,我病得还不够重。
不过,和大多数心理疾病患者相比,我还算幸运的,约到了一个很好的私人心理医生。他很耐心地听我倾诉,对我的情况进行了科学、专业的评估。[4]
我以为我已经知道自己有躁郁症了,或者说,任何在我发病的时候跟我相处超过五分钟的人,都能很清楚地发现这一点。有个朋友跟我说,我俩第一次见面时,我就滔滔不绝地对着他语无伦次地胡说八道了二十分钟,然后宣布我要去见一个前男友,说完就拂袖而去。另外,我还好几次陷入几千英镑的严重负债;我从这个国家的一头到另一头搬家搬了两次;我报了三次学位课程,只有一次坚持到了最后。
迄今为止,我人生的主要内容,大概就是一段又一段的抑郁期。主要是因为,十几岁的时候,对摇滚歌手莫里西的迷恋,对自残的上瘾,这些都发生在一个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导致我从没觉得自己的狂躁(比如有很多浮夸的想法,偶尔还会产生幻觉,对一些事情反应过激)是个问题。我应该觉得“我这人就这样”。这也许是个比较夸张的自我,但比起抑郁时那个经常以泪洗面、不时抽泣的自己,还是要低调得多、好得多了。我从没觉得这种狂躁是心理疾病,因为狂躁起来多开心啊,那些外出的夜晚,那些我自认为火花四射的交谈,那种感觉周身“荡漾”着无懈可击的绝对性感的风骚。
从大学退学之后到那场糟糕的分手之前,我搬家到伦敦,才意识到狂躁对我的人生有多大影响。无论情绪还是身体,我都轻率、鲁莽,让我最亲密的朋友们担心、警觉,最终疏远了我。我是个理财白痴,又没有能备不时之需的学生贷款或父母支持。我在做全职工作,社交日程也排得满满的,参加不完的聚会,一个周末要赶六个场。我睡的时间是不多,但这一切都太让人筋疲力尽了。我开始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了一种不同的概念,也许,真正决定我精神状态的,并非那些黑暗、迟滞的抑郁岁月,而是想要刺激却得不到满足的心情,以及随之而来的狂躁。
******
从一个不知有病的十几岁少女,到正式加入“确诊精神病俱乐部”,对我的心理状态,以及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产生了不可逆的影响。不管是教育、事业、家庭、性生活、自我认知……任何与自我、与世界有关的方面,都被这病给毁得体无完肤。生病的时候别约会(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如何跟同事们描述你的病(或者压根儿别提起),如何才能把服药和治疗这条崎岖之路走得最顺,这些我都是有过惨痛教训的。不过,我真希望,一开始就有个人把这些注意事项通通告诉我,真希望我没有因为不能接受“人生之路上的障碍是躁郁症造成的”这个事实,而毁掉那么多的友谊、那么多段感情、那么多工作。
所以,我就写了这本书。我经历这一切的时候,根本找不到这样一本书。我希望有这么一本书,所以就写了。别误会,我当然是读了很多自救的书,但当你连洗个澡都做不到时,一本鼓励你“专注成功”或者建议你“在宇宙中寻求自己所愿”的书用处可能不太大。我想在宇宙中寻求的只是“让我别犯病就好,哥们儿。我只想和别人一样,能正常地洗个头”。
也有数不清的心理问题研究书籍,但我没觉得那么让我有深刻的共鸣,或者写清楚了我的经历。有些人写了多愁善感、孤芳自赏的回忆录,把心理疾病写得浪漫极了,还胡说八道地出些类似于“用爱来救赎”的馊主意。有的书又纯粹从医学的角度来写,没有任何情绪方面的真知灼见。看到有些书,我会觉得:“嗯,这个人的经历跟我很像,我觉得自己没那么孤独了。”有些书又让我心想:“啊,这是非常有用的建议,我平时用得上。”但没有一本书能同时发挥这两种作用。所以,就有了你眼前的这本书。我衷心地希望,它能帮到任何与我有类似经历,或者有完全不同经历的人,让他们对自己的心理疾病有更好的理解,至少也能借鉴点儿办法,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病。我希望他们能少犯点儿我犯过的大错,至少让他们内心舒服点儿。嗯,约会的时候把自己的病脱口而出,抑郁期过得像翻垃圾堆过活的浣熊,你不是一个人。如果你没病,那我也希望这本书能让你稍微了解,得了慢性精神病,生活是什么样子。解答你的一些疑问,让你大致有个概念,知道怎么去帮助那些可能受到影响的人。这本书是很虐的,有些地方可能还很残忍,会涉及自残、自杀、嗑药等问题。很多内容可能让你不忍读下去,尤其是那些经历过的人。每一章的标题都写得很明白,所以,要是你觉得有些主题会给你带来负能量,那就放过自己,先别去看。这本书也会很恶心,因为心理疾病的现实常常就是如此,不过也有可能让你看得哈哈大笑。整本书都有些指南和列表,所以有非常实用的“干货”。我不愿意说这些是“自救”,因为那些自救的书常常是老生常谈,毫无用处。不过,我衷心地希望,书里的话能给你带来安慰、带来力量,甚至只是微微地缓解你的孤独感,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