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许飞来回奔波于东关与柳府之间,大多是为了在柳敬面前装个样子。最终讲定了条件:梁振归顺柳敬,但是依旧要驻守东关,柳敬安排一名守将带着原先拨给许飞的五百人进入东关,梁振为副共同驻守。梁振倒也不在乎这些,这都是按照许飞的安排进行的。虽说自己是副将,但凭他对渤海人的了解,他自信有能力有办法能够掌握主动权。许飞也是同样的想法,只不过他的目的不仅仅是这小小的五百人,他需要更多的兵力,以形成对安努国的威慑。所以他还说服柳敬,如果能够夺得边尉军权,一定要派大军在东关驻守,这样进可以威胁安努,退则能守卫都城。柳敬一门心思都耗在了军权上,他现在是中尉营主将,负责都城的守卫和治安,按许飞所说,东关上的这些人最终还是要归到他手中调配,受益最大的还是他自己。他自然是满心欢喜,满口答应。许飞则是希望梁振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这只军队,最不济他也能用些手段,将这些人排上用场,这样,安努国南下深入兴平的时候,就不得不面临前有强关后有驻军的危险局面,兴平的处境就会轻松几分。
如果大军驻守东关,那么最现实的就是边尉营。边尉营是渤海边防的最主要力量,分别设置了南北两个将军府,现在的人数大约不到十万人。按照渤海的规划,北将军府主要面对安努人,南将军府则是为了防范魏国,只不过明眼人都知道,即使这些人马合在一块都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对手,更不用说分散对敌了,渤海国能够生存至今,并不是因为强悍的军事实力,而是得益于两国之间的制衡,小国的生存之道都可以用苟且偷生来形容,苟且并不一定过得不好,有些时候苟且比自强的日子过得要滋润,只不过大多数的时候,在脸面上要受些屈辱,这是小国的悲哀,当然忍受屈辱的能力也是他们最大的依仗,一般而言,在面对两个强大的敌人时,只需要跟着其中一个,就能保存自己,可是渤海人有着自己的智慧,历代国君都明白一个道理,安努和魏国之间的平衡关系是渤海最好的资源,一旦其中一方落败另一方变强,渤海也会随之消亡,因此对外,他便一直努力的维持着与两国的关系,在两国的夹缝中生存,这样反而还获得了很多好处。
外部隐患相对稳定的时候,对于一个国家政权威胁最大的只有内乱了,这也成了边尉营存在的另一重要意义,现在的渤海国主把平衡的艺术发挥了出来,边尉营对一切敢于犯上的力量形成了最大的震慑,这些力量也包括潜在的,或者说是国君想象中的人,比如说太子。姬灵五岁入主东宫,如今已经做了十八年的太子,对于政务大事早已得心应手,可是军务始终是一个空白,手里只有柳敬那不到一万的中尉营。当然,姬灵并没有谋逆的心思,这个君位迟早都是他的,他并不在乎这一时。只是这些年来,在他父亲的影响之下,他与军中的重要人物有很多不合,他始终担心,如果这些人在他即位的时候冒出不切实际想法,他根本无能为力。所以,无论怎样,他都必须要掌控边尉营的兵权,哪怕只是一部分,都能使他心安,这也是他如此看重许飞的原因。
许飞对于柳敬的许诺,恰好满足了柳敬以及姬灵心思。很快,他便第二次见到了姬灵,这一次,可能是柳敬提前说了很多好话,姬灵对他的态度明显又热情了许多。他把很多希望都寄托在许飞的身上,不仅封官许愿,而且还在靠近宫墙的位置,为许飞置办了一处庄园。许飞看了看柳敬的脸色,一再表示,他二人无意为官,至于房子,虽然有些受宠若惊,但许飞还是勉为其难的答应了。这话说完,柳敬的脸才松了下来。
最终,许飞成了渤海太子的上宾,不仅请见不受节制,而且还享受了渤海三品官员的待遇。从这个条件就可以看出姬灵的渴望,在魏国,许飞只是一个小小的边境县令,位不过七品,与他一样的人数不胜数,在渤海就能成为香饽饽,如果不是绝境求生,不得不到渤海活动,他不知要过多少年才能有这样的待遇。只不过,渤海始终是异乡,无论多美好的前程都不是他想要的。他与萧羽的目的,也不是在渤海享受荣华富贵。现在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如果到了自己不得不坦白身份的时候,这位太子爷该会是什么反应?是恼羞成怒还是惊恐万分?这是他无法预料的,所以,他只能不断的规避这样的风险。至于现在,还必须要想办法为他扫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