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境界要逐步提升
三大目标要设法达成
三句金言要牢记
三种年龄要阶段性调整
三大乐趣要不断地精进
三张嘴巴要谨慎地运用
总裁理清了自己必备的观念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我修养。我们提出六个方面,分别为三种境界、三大目标、三句金言、三种年龄、三大乐趣以及三张嘴巴,请总裁自我评估。
三种境界中,事必躬亲是下策,有人分劳是中策,各人尽责才是上策。总裁先勤教下属,以安人为原则,然后放心地适当委任,让大家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三大目标指的是赚钱、保健和培养良好的声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贪财、怕死、爱面子。这三方面能够兼顾并重,并且能够做到适度,那就很好。
三句金言,就是乞丐常说的“好心啊”、“大肚量啊”、以及“赏几个钱吧”。总裁能不能凡事凭良心?肚量是否宏大到能够欣赏员工的表现?是否舍得花小钱以避免花大钱?这三方面值得总裁自己静下来,好好评估,并且力求改善。
三种年龄段都可以当总裁,但是不同的年龄段,要有不一样的表现,才算合理。年轻的最好有一两位可以随时请教的长辈,以备咨询;年高的必须德邵,具有特殊的素养;壮年的总裁,以逐渐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为宜……
三大乐趣可以用持剑、佩剑和挂剑三种情况来加以领会。各有不同的乐趣,也各有不一样的重点。最好能够秉持原则,安全而放心地享受总裁应有的乐趣。
三张嘴巴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总裁可以自己决定,要用或者不用。怎样配合运用,也各自裁量。如果能拿捏到位,那就十分有利。
总裁应有的三种境界
总裁有甘有苦
总裁就是通常所说的老板。有人用“宁为鸡首,毋为牛后”这一句成语,来推断中国人喜欢当老板,不但断章取义,而且有误导的危险性。使得一些年轻人真的以为中国人只有当老板才神气。
中国人说话,多半是两两相对的。如果听到一句话,不能够赶紧去找另外相对的那一句,就会走偏,成为“一孔之见”。因为每一句话都只说明了道理的一部分,不能涵盖全部的道理。
与“宁为鸡首,毋为牛后”相对的那一句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中国人一方面喜欢当老板,一方面也喜欢成为好老板所赏识的“诸葛孔明”。很多人真的喜欢当老板;也有很多人是找不到好老板,不得已才自己当老板,这才是事实。
当老板有甘也有苦,有乐趣也有辛酸。老板的“闆”字,表示老板一个人有三张嘴巴(如图2-1)。爱怎么说都可以,实在很自由。常常一个嘴巴说“可以”,换一个嘴巴说“不行”,再换一个嘴巴说“为什么变来变去”?
图2-1 老板的三张嘴巴
老板最喜欢说的三句话,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分别为:“你就照我说的去做好了!”“谁叫你这样做的?”“就算是我说的,你也不可以这样做!”(如图2-2)。
图2-2 老板常说的三句话
老板当然说话算话,不过他有三张嘴巴,每一张嘴巴,都说不同的话。换来换去,才显得前后矛盾,如此而已。
下属心里明白:老板像石头,下属如鸡蛋。鸡蛋碰石头,难堪!石头击鸡蛋,轻松!因此下属多半会自动礼让,使老板的意见比较容易获得尊重。
当老板的风险很大,又要负起完全责任,时时刻刻都很担心。虽然说股份有限公司资金分散,好像大家风险共担,但毕竟总裁要总其成,丢不起那个脸,因而心里经常七上八下,很难放下心来。
老板急,下属似乎并不急。老板认真,下属好像并不认真。令人越看越气恼,越想越心烦。尽管大声呼喊:大家要以厂为家,同心协力,反应却不甚热烈。而且各自为政,本位主义相当严重,实在气死人。
做总裁的上策
虽说都是做总裁的,不过,有人累得要死,公司还老出事,有人却做得有滋有味,时常去度假,公司发展得顺分顺水。为何差别如此之大?
1。事必躬亲
事必躬亲,凡事都要亲自动手,十分辛苦、忙碌,这是下策。
有人不能用,袖手旁观,或者表面应付,实际上马马虎虎。想不到荣任总裁,堪称身负重责大任,还要凡事身先士卒,弄得忙碌不堪、辛苦劳累,真是何苦来哉!最令人气结的是:经营的人够辛苦,领钱的人当观众。可见总裁事必躬亲,确属下策。
“以身作则”这一句话,是指修养,不是指工作。品德良好,足以作为大家的表率,这就够了。至于工作方面,必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才能够专职分工,让各部门的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管得太多,大家反而不能放手去做,有害无利。
2。有人分劳
有人分劳,是指总裁只要掌握原则,员工便能用心去做,这是中策。
总裁逐渐明白“知人善任”的道理,知道“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决定”,迟早会被累死,因而转移方向,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知人”上面。先了解下属的长处,再委任合适的工作,做到“善任”。便可以把原先的“事必躬亲”变为有效的“群策群力”。
凡事都要总裁掌握原则,企业规模就不会做大。总裁时时刻刻都要把心神放在公司,出门远行或休假,那该怎么办?有些总裁寸步不敢离开公司,请问好不好?
3。各人尽责
各人尽责,是指员工凡事都做得很好,总裁不需要操心,只要到处表示赞美和感谢,这才是上策。
总裁有权而不必用,各人都知道自己应负的责任,而且用心把工作做好。彼此互相合作,又能处处尊重总裁的面子,真是夜里睡觉做梦都会笑。这可能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不过,总裁首先要整理清楚自己的头脑,一步一步走下去,自然可以达到如此圆满的境界。
总裁的三阶进程
1。勤教
首先,总裁必须“勤教”。认清企业的成败在“人”,任何经营,惟有获得适当的人才,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虽然企业本身的组织和经营方法非常重要,但是,运用方法来发展企业,主要还是依赖优秀的人才。
当好总裁,应该先寻觅适当的人才,加以细心的培育。自己问自己:“本企业究竟为了什么而存在?”如果答案是“为了赚钱”,那么成员有利可图时留下来,利的诱因不足时跳槽而去,便是十分自然而合理的现象。
总裁以“安人”为“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经常向同仁说明“安人”的理念,确立“安老板、安员工、安顾客、安社会”的不变原则,使大家彻底了解,真正付诸实践,这是第一阶段“奠定良好基础”的重点。
2。委任
其次,总裁必须“委任”。要有胆识把合适的工作委任给下属,使他们有自己的责任,让他们在责任范围内独立思考、应变。总裁确实要求基本原则,并且彻底掌握实际的工作状况。不可随意放任下属,让大家各自随随便便地工作,以免企业零乱与失调。但是总裁如果处处用命令来指使,下属就被动地遵守命令,永远无法自动自发。总裁将工作委任下属去处理,从委任中训练其思考力与创造力,下属才能够在自动自发中与组织同步成长。
3。感谢
最后,总裁必须“感谢”。放弃高高在上的心理,放弃指挥监督的权力,内心充满了对下属的感谢之意。没有他们,自己就会累得半死;没有他们,自己根本不像老板。人虽然号称万物之灵,如果仅凭一己之力,那么力量便十分单薄,只能过着贫穷、辛苦的生活。人必须群居的原因,就是需要大家的互助,而不是盲目地彼此竞争或抢夺。任何人都依靠社会的协力,才能够防卫自己,与家人或朋友过着幸福的日子。我们对国家、社会,应该抱着非常感谢的心情。总裁对员工,也应该以感谢的心情来欣赏他们的品格和业绩,而不是用自己的好恶来无情地批评他们,或者盛气凌人地摆出老板的架子。
总裁要树立三大目标
第一目标:赚钱
当老板要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固然不必把“重义轻利”的假道学挂在嘴巴上,却也不需要正经地提醒大家“做企业不是做慈善”,因为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
重义轻利的观念,是孟子的重要主张之一。但是,他并没有绝对的否定利,
也就是“把利当做绝对的坏事”。这一点必须加以澄清,才能够消减老板赚钱时所衍生的罪恶感。
孟子说:“财富充足的人,虽然遇到凶年,也不会饿死;道德高尚的人,虽然处在乱世,也不会迷失他的心志。”一个人生财有道,谋利周到;一旦积聚丰厚,遇到荒年,也可以避免饥饿而死。孟子承认“利”的好处,在这里说得相当清楚。他轻视不合于义的利,却重视合于义的利。可见孟子的重义轻利,是相对的。义和利都重要,只是义和利比较起来,义应该重于利,这才是孟子的真正用意。我们不能够把他的观念曲解成绝对的不重视谋利。
孟子《尽心篇》中提到“王霸之别”。指出“王者的人民,好像广大自得的样子。杀了他,却不怨恨你;给他恩惠,却不感激你的功德。”王者对于老百姓,照样要“杀他”或“给他恩惠”,一方面“杀之”,一方面“利之”,做到恩威并济,无形中感化许多人民。“利”用得妥当,孟子丝毫不加以反对。
赚取适当的利润,乃是老板的第一大目标。适当的利润,便是正当的赚钱。老板正当赚钱,企业才能够发展。老板赚取适当的利润,缴纳更多的税,对于社会的繁荣,也有很大的贡献。赚钱是企业的首要目标。
赚钱不但是目标,根本就是一种责任。就算老板已经很有钱,不在乎赚不赚钱这回事,但仍不可抱着玩票的心态,存着“有也好,没有也好”的心理。因为不赚钱,其实就是“资源的浪费”。把原本可以生利的资源,白白浪费掉,简直是不负责任。
赚来的钱怎样处理也是总裁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美国的总裁,居于英雄主义的立场,把赚来的钱分给主要干部,当然自己分得最多。这样一来,员工就认为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有被剥削的感觉,引起劳资冲突、彼此对立,不断地有所抗争。台湾某些企业则给员工分红,把赚来的钱,普遍分到员工身上,却也引起不同的反应。可见赚钱固然很不容易,如何把赚来的钱合理的处置,也是十分困难。
第二目标:惜命
中国人的心思,说起来十分简单,那就是“贪财、怕死、爱面子”。分析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只要三者都做到合理的地步,便合乎中庸之道。
贪财不好吗?如果大家都不贪财,还奢谈什么经济发展?贪财贪到合理的地步,不要过分,就叫作赚取适当的利润,乃是追求合理的利,并无不对,而且值得鼓励。
怕死不好吗?如果有一个人真的不怕死,我们就要反过来怕他了。但是,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也是每人必有的最后结局。过分怕死,便是不了解人生的真谛。过分贪生怕死,什么事情也不敢做,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们对一个人活着时的道理都不清楚,怎么能知道死后的情形呢?儒家认为人活着一天,便应把一天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对于将来必死,根本用不着担心。也就是说:只应关心生,不必想及死。
事情犹未做完,不可以死。并不是怕死,而是担心事情还没有做好。孔子当年在匡被围困,解围后过了一些时候,颜渊才来和他会合。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颜渊说:“老师在,弟子怎敢死!”中国人怕死,是任务未完,不敢轻易言死。然而,颜渊还是先孔子而死。孔子并没有责怪他,只是怀念他的好学,伤心他的不幸短命,这也是儒家“尽人事,听天命”的一种表现。
老板的任务重大,不可以半途而废。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理想,必须合理地怕死。把自己的生命保住,注意自己的健康,使自己具有健康的体魄,随时保持旺盛的精力,才有充分把握,得以发展自己的事业。
俗语有云:“赚得到,吃不到。”实在不是好现象。老板一方面赚钱,一方面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怕死怕到合理的程度,是总裁应该有良好心态。
有人说生命不在乎长短,能不能产生价值才更重要。这一句话,不适合总裁。总裁的生命,当然很有价值。多活几年,才可以做出更多的贡献。可以赚钱,但不能用生命来交换钱财,这是不可违背的大原则。特别是过劳死这种祸害,似乎对总裁很有兴趣,特别喜欢找上门来,所以总裁更应该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过分劳累才好。
第三目标:留名
中国人除贪财、怕死之外,还爱面子,而且三者并重。
爱面子不好吗?如果一个人连面子都可以不爱,那他会真正爱什么东西呢? 我们常常厌恶别人爱面子,却不知道自己也处处爱面子。任何人只要有一些自知之明,就不会否认自己原来也是那么爱面子。爱面子要爱得合理,不要死爱面子。这个观点相信没有人会反对的。
其实,爱面子不如爱脸。中国人骂人“不要脸”,是最严重的侮辱。因为“不要脸”等于“不讲理”,乃是中国人最看不起的人。爱面子爱得合理,就等于要脸。要脸的人,必然非常重视自己的声誉。做人要留下好名声,老板当然也不例外。
经营企业的人,必须重视商誉。商誉代表企业的信用,让顾客觉得不吃亏、让社会大众觉得不讨厌、让员工不在外面觉得没有面子,这就是商誉。
时常探索顾客的需求,依循着顾客的心声来经营。主动关心社会,回馈社会,多做有益社会的事。对于员工的面子,也要多方顾及,不要由于产品低劣、价格偏高、甚至垄断市场等因素,让员工受到大众的指指点点,这些都是总裁的责任。
总裁在位的时候,很难看出自己的名声究竟好不好。一旦退职,才发现一夜之间变成大家都不理会的“总不理”。这时候才明白,自己的名声竟然差到这种地步,恐怕已经后悔莫及了。
老板随时留意自己的名声,就可能确保自己的声誉。企业的商誉固然要紧,总裁个人的名誉也很重要。钱要赚,生命要顾,名声也要留,这样同时满足中国人贪财、怕死、爱面子的三重要求,才不愧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也是有理想、有作为、有成就的总裁。
三句金言要牢记
中国人最讨厌“不劳而获”,对于不经努力便得到报酬,总是不以为然。乞丐是著名的“伸手牌”爱用者,手一伸就要钱,显然是不劳而获。为了使他们同样可以避免白吃、白要的指责,我们安排乞丐多少也做一些有用的事情,以资回馈。
乞丐能做什么事情呢?乞丐讨饭、要钱的对象是有钱的总裁,他们又能为总裁回馈些什么呢?
总裁有的是钱财、权势。总裁所欠缺的是逆耳的忠言。由于总裁有钱有势,谁也不愿意当面给他教诲,万一遭白眼,甚至受到辱骂或讽刺,岂非自讨苦吃?
于是,我们让乞丐说一些求乞的话,以低姿态来提出对总裁有益的修养纲领。总裁如果听不进去,那就算了,乞丐也已经尽了心;若是总裁偶然听懂了乞丐的话,明白那是宝贵的教训,便收到了互惠的效果。
乞丐能说些什么呢?如果能够说出一番大道理,又何必去当乞丐呢?中国人的高明,正是把高深的智慧,化为通俗的话语。简单明了几句话,包含着无比艰深的道理,这才是中国功夫。
乞丐常说的三句话,乃是“好心啊!”“大肚量啊!”“让我讨几个钱吧!”大家经常听到乞丐的这三句话,却不当一回事,很少有人细心体会这三句话的真意以及深刻的用意。
“好心啊”是第一修养纲领
总裁最要紧的修己工夫,便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好心”,也就是“一切凭良心”。